带型城市 田园城市 有机疏散理论

合集下载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间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间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万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

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 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 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一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摘要:有机疏散理论是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

本文在分析了有机疏散理论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有机疏散理论从区域到城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如关键词:有机疏散;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应用正文:1引言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城市集聚的正效果使得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庞杂,各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扎根于大城市,进而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导致了大城市的人口的迅速膨胀,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蔓延开来。

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无休止蔓延,以主张城市分散发展的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这是城市规划精英的设计,但同时也被认为是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有效途径。

伊利尔·沙里宁是芬兰裔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1913年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已形成了有机疏散的思想,又在1942年完成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阐明了有机疏散的规划理念。

2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2.1有机疏散中对“有机”概念的解释沙里宁认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含义,在有机疏散理论中,他将大的区域类比为生物学概念中活的机体,将区域中广泛分布的城市比作邮有机体内大量分布的细胞组织,又将一个个的单体建筑比作无数的细胞,单体建筑通过有机的联合形成了城市,城市再与周围的乡村区域构成一定的区域,这就像无数单体细胞组成了细胞组织,不同的细胞组织又通过一定的联系形成有机体。

他又把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贫民窟"和城市的无序扩张等看作细胞组织坏死,认为只有有秩序的细胞组合才能促进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有机体需除掉恶性细胞才能健康成长。

该理论的独特视角既让我们产生共鸣又使我们表示怀疑。

这种将城市与有机体的类比总结出了城市有秩序发展的必要性,当每一个细胞都应当具有完成细胞生存的基本功能,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承担一定的专项功能,良好的秩序也便形成了。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思想史①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

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④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

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

⑨《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霍华德“田园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

读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有感城市规划0502 杨郑鑫050120219摘要: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对于人类社会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也相应增大:一方面创造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人们提供更先进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另一方面,城市的畸形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居住条件恶化、治安问题严重、失业人口增加等等。

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人的生活舒适和感受的美好为追求的目标,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需要的提升。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后出现了“有机疏散理论”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及“带状城市”,对今天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田园城市集中规划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urbanization, the cities of the human society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ities are increasing correspondingly: On one hand cities have been creating a higher level of economy, providing more advanc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tuff for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lopsid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as been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ffic congestion, deteriorating living conditions, law and order problem, the unemployed population,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urban planning has been also changed, making the comfort of life and the nice recept the pursuit of the objective to improve bo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creasing spiritual needs.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originated in Howard's "Garden City". Afterwards there appeared " evacuation organic theory " , Le Corbusier’s “mo dern city" and "zonal city," .The theorie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oday’s urban planning.Key words: Urbanization Garden city Convergence planning一.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世纪末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田园城市流派”代表人物为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摘要: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倡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改革思想,希望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背景内容价值田园城市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

现在,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提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虽然霍华德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深厚的思想渊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埃比尼泽·霍华德霍。

埃比尼泽·华德185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青年时期到美国闯荡,并开始接触惠特曼和爱默生等人的著作与思想。

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潘恩的《理性的世纪》。

在美国期间,霍华德还阅读了理查逊撰写的《健康的城市》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图书,并开始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关注。

回到英国后,他长期在议会里担任速记员,在工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使其对英国的社会体制、城乡结构以及人口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现代城市论
内涵:城市布局严 谨、几何构图、追 求秩序,大尺度元 素界定城市空间, 功能分区,多层面 立体交通、高层低 密度、城市风貌反 映时代。
有机疏散论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43 《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
内涵:城市形体环境应放入社会、经济、 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考虑,提出表 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
城市设计目的——建立有强烈印象性的城 市或城市环境。
城市形象理论-环境形象性
环境形象性:个性、结构和意义 个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或特征, 即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 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 者在使用和功
能上的重要性。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
城市印象是多种元素的 综合,是感知、感受和 实际当中的综合。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界——Edge 节点——Node 标志——Landmark
田园城市论
英.霍华德E.Howard 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70年代乔纳森.巴奈特 《城市设计概论》
——80年代哈德.雪瓦尼 《城市设计过程》
——80年代末城市触媒论
艺术原则论
奥地利.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 1889年《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内涵: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人体尺度的设 计技术原则,城市建设自由灵活、建筑 间和谐一致、广场街道构成有机围护空 间。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田园城市: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实际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齐沃斯。

带型城市: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1883年。

美国的方格形城市:美国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是由地产投机商和律师委托测量工程师,对全国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做机械的方格形道路划分。

工艺美术运动(艺术与工艺运动):赞扬手工艺品,建筑主张到郊外做田园式住宅,拜托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形式。

新艺术运动:(高迪)是欧洲建筑真正发出改变形式的信号,反对传统形式后现代主义:60年代对现代主义背离的趋势,一场风格运动解构主义:多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个人的,无中心,否定现代主义的原则和标准维也纳分离派:斯坦利住宅,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重演。

芝加哥学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在美国兴起,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是他的特点。

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

水晶宫:第一次世博会的展览馆,开辟了建筑新形式及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红屋:工艺美术运动。

代表作。

平面根据功能布置成L型,使每个房间都可以自然采光,并用本地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摒弃传统的贴面装饰。

将功能材料造型结合对后世有重要启发。

表现主义: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象征某些思想和时代精神风格派:蒙德里安。

最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构图才是永恒(乌得勒支住宅)构成主义:很像工程构筑物未来派: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新的未来的艺术草原住宅:造型力求新颖,摆脱折衷主义,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多建于森林地区与湖滨平面常做十字形,以壁炉为中心,层高低,出檐大,故室内较暗淡惯用水平线条,起居室开窗较大,以保持与自然接触屋面坡度平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卡洛斯卡帕:他对威尼斯丰富多变的水域空间特征、精湛的传统手工技术、传统材料以及城市建筑历史层次的理解。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坊里“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里坊”可以理解为: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2.邑、城与郭邑本是一种行政区域,多指分封给诸侯的领地。

后来“邑”则指小城市。

大都市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郭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另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与郭城分开。

早期的大多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后来则宫城与郭城分离。

3.关厢城门外的大街和附近居民地区。

是指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4.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南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7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其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5.《平江图》《平江图》制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描绘的是宋代的苏州。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也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6.市肆城中的集市,市中店铺,后泛指市镇。

7.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8.礼治营建制度是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制度,反映了城邑建设的体制是礼制营建制度的特定手段,是城邑规划布局的具体建设制度,反映了王城、诸候城、士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关系。

9.希波丹姆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规划建筑师,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它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仪器盘式道路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城市的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城市广场。

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并按照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群,私宅地段。

其规划代表作品有米利都城,普南城。

10.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3.2田园城市卫星城、有机疏散

3.2田园城市卫星城、有机疏散

2.埃比尼泽·霍德华与田园城市理论(主要思想、地位)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他人为社会代管。

⑴霍德华田园城市的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基本思想:现代的城市和乡村相互交织着吸引人的长处和相对应的缺点。

城市中充满着获得就业和享用各种服务的机会,但环境差、生活代价高;相反,乡村有着良好的环境但缺少就业与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机会。

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城市---乡村聚居形式,即田园城市。

主要内容:①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具体体现为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②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的增长,从而形成“社会城市”。

③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的经营者掌管土地,社区享有一定的利益④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

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包围城市利用图示为我们描绘出田园城市的具体形象:①占地1000英亩的田园城市坐落在6000英亩土地的中心附近,可容纳3.2万人。

设有水晶宫的中央公园、六条放射状林荫大道、兼做公园的主要环形林荫大道组成城市的骨架。

②住宅用地呈同心圆放射状布局,靠近城市中心处设有市政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和医院等公共建筑;③学校和教堂设在主要林荫大道中;城市外围是工厂、仓库、牛奶房等。

环形铁路连接城市间铁路来解决城市间的交通。

④当城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时,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面积1.2万英亩、人口为5.8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总面积为6.6万英亩、总人口25万人的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⑵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

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年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城市结构,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工业应该疏散出去,因此中心地区空出的大面积用地用来增加绿地,或供在中心地区工作的人们居住。

这样的话,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就会降低。

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沙里宁进行了芬兰赫尔辛基的规划,而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受到其影响。

城市快速路:快速路是城市中有较高车速为长距离交通服务的重要道路。

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主要近郊区、卫星城镇、主要对外公路。

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间、绿地、广场作为邻里中心。

(2)对于内部交通,该模式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主干道宽度在10米左右,标准街道在7米左右。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霍华德田园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 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 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 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 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 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 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 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 -规划。
田园城市的试验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 ﹑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 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 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 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 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霍 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 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 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聚集区或城市群 的外围组成部分。翁温的助手帕克,于1930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城市—— 威顿肖维,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人口10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 的基本特征即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有机组合并精心设计了独户住 宅。帕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 位的思想。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 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成都市新都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拥有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田园城市”的必备条件。而新都作为古蜀国“三都”(成都、 广都、新都)之一,拥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书香、佛香、花 香“三香”袭人,山脉、水脉、文脉、人脉“四脉”传承。宝光寺、桂湖、说唱 俑、正因商周村落遗址、东湖等文化符号,无不证明新都历史人文的独具特色; 同时,新都区位独特,是成都对接北向经济能量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成都经济圈 尤其是成德绵经济走廊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具备城市组团与生态田园良性发展的 条件,在成德绵发展板块中具备枢纽型城市条件。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间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间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万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

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 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一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

对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耶“现代城市设想”的认识

对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耶“现代城市设想”的认识

城市规划的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城市的活力,营造丰富的生活,创造
更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分散也好,集中也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区域环境 和经济条件下应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城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中包容了动态的、丰富的、 多样的生活而不会是一件简单凝固的艺术品。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矛盾 凸现期,大城市的一些问题也愈演愈烈,困扰着市民的生活,在城市规划 过程中应该兼顾效率效益和其它许多目标,权衡利弊避免被动地解决出现 的问题。 政府、规划者和开发商要尽可能达成共识,同时,由于我国与欧美在 发展阶段、资源量、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我们在借 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的问题。
两种思想借鉴
中国城市首先面临着人口密度过大问题。在诸多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如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我们可以借鉴“田园城市理论”所引申出来的 卫星城镇的理论,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
问题。比如北京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发展迅速,城市不断膨胀,
的青睐,其作品的形式美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比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良的区位、充足的劳动力等条件,经济 快速发展,正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带,成为中国城镇分布密度最高、
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从结构层次来看,长三角区域体系网络已经基本
形成,内部的格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空间形态上应该形成紧凑型和开 敞型城市。城镇的发展适度,集中紧凑,以某些重点的空间进一步引导分散
总结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并 不是完全割裂的。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即是分散与 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 霍华德出于对人性和自然的热爱,提出了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柯布 西埃的城市集中理论希望简洁严谨的功能分区、道路分级等等能尽可能节约 土地形成大片绿地。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种种矛盾 和问题,如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创造更适合人类物质精神需要的环 境。人们为了生存,来到了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了城市。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Ⅰ“田园城市”理论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

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

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172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发展9城市化三阶段(09)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假城市化、再城市化4(05)低度城市化(99)过度城市化(00)病态城市化(11)集聚城市化与广域城市化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城市郊区化(97)郊区城镇化(08)@城市规划思想、历史、理论22田园城市与卫星城2卫星城与城市群新城(05)卧城(99、02)雅典宪章(08)马丘比丘宪章(--)(07)北京宪章(12)分散主义与集中主义勒布西野与明日城市(08)有机疏散理论(01、04)城市社区(05)可达性(97)(12)人的尺度(06)(06)邻里单位(99、00)切块城市(99、03)新城市主义(06、12)(06、12)结构规划(06)城市意象(06)(07)World 城市(00)信息城市(07)生态城市(--)(09)低碳城市(09)@城市规划体系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02)非法定规划(07)@区域规划30点轴理论(01)点轴开发理论(04)核心-边缘理论(06)位序-规模法则(01、04、12)城市首位率(10)城市首位度与中心度城市规模分布规律(05)区位商和差异指数(05、10)城市的重心位置与门户位置(05、09)城市梯度(11)结节性(06)中心地和中心性(06)外部性(06、12)空间相互作用(10)空间邻接效应(07)邻里单元与邻里效应(06、12)马赛克与邻里平衡(07、10)公共物品(07)(09)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10)城市与区域城市区域(10)城市与城镇体系3城市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规划(03)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三阶段城市规划纲要(97)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99、03)城市经济腹地(--)(09)城乡一体化(12)@城市群规划3带型城市与城市带3都市连绵区与城市群(99、08)(08、09、11)泛珠三角(05)@城市总体规划及用地布局39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2(12)城市职能三要素(03)城市功能与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3城市空间结构(08)城市结构和开敞空间(10)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形态)功能分区与混合功能区城市建成区4(97、99)城市规划区6(03)土地适用性评定(07)城市土地利用潜力(09)土地物理容量(11)土地利用强度(12)城市环境容量(06)城市土地容量和承载力(10)城市用地、规划用地2城市用地选择(97、00、02)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08)中心商务区(CBD)与城市中心区中心商务区与中心商业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01、04)Shopping mall(05)净空限制区(97)多机场系统(11)港口岸线分配原则(99)组合港(11)分区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图则(--)(08、10)城市黄线与紫线(09)(10)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2绿地率和绿地覆盖率3(03)容积率与建筑密度2(00)日照标准与建筑密度居住小区与居住组团二类居住用地(01、03)城市的系统构成(10)城市复合生态系统(12)@专项规划12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2 城市基础设施(05)城市公共设施(99、02)公共基础设施设计(07)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11)城市快速道路(01)交通枢纽(06)BOT(07)BRT(08)TOD与BRT(11)交通渠化(11)地震烈度和震级(09)@影响城市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其分析方法14基本经济部门、非基本经济部门B/N比(00)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97、99、01、04)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09)外部经济内部化(10)竞租曲线(07)地租与级差地租(08)劳动构成(97)最佳规模和适度人口(09)带眷系数法(99)风向(05)盛行风向(08)山谷风与海陆风(09)热岛效应(11)@城市规划实施与开发5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2城市土地一级开发(06)城市管制(08)城市可持续再生(--)(10)底影响开发(--)(12)@城市设计30场所精神(07、09、10、12)山水城市(12)总体城市设计(06、12)绿色城市设计(10)城市可持续再生(12)城市滨水区(12)城市共享空间(12)设计遵从自然的基本思想(01)城市形制(06)绿色建筑(10)绿色城市(08、10)绿色交通(12)合作型规划(08、11)城市空间轴线(12)包容性增长(12)平江图(06、10)良渚古城(08)城市美化运动(07)阿尔瓦原则(08)工业遗产(10)城市天际线(10)心智地图(10)认知地图(12)空间序列(10)《管子》(11)张骞(11)刘秉忠(11)麦克哈格(11)紧凑城市(11)创意城市(11)@景观规划5生态设计(08)自然服务系统(09)生态基础设施(09)文化廊道(09)可持续景观(09)。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型城市(索里亚·伊·马塔)
概括: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带型城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城市无限蔓延的问题。

在某个时间段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但是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又带来了另外的城市问题。

比如纵向延伸太长,导致城市的各种设施需求加大,而且公共服务行业的困难也加大,纵向的无限延伸导致城市没有中心,市民们无法有一个比较集中,比较中心的休闲或者商业和娱乐等聚集活动场地。

而且城市越发展将会将这些问题扩大化。

田园(城市霍华德)
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都市不宜漫无限制的扩张,应以永久绿带来限制。

二为适应人的需求,理想的都市应具有城乡的优点,即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

三理想的都市应该是自足性的,本身要有农业供应及工业计划。

在霍华德的实际规划中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像有计划的疏散、市区大小、人口的限制、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永久农地的保留等,在实施前即做有计划的控制;以“区”为单位的邻里单元的理念、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对新市镇的开发经营、财务处理等都是非常实际具体可行的。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

这一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
基本的城市布置原则是:
集中布置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以减低交通量;分散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以提高车速。

他的理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他认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

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