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

合集下载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摘要: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倡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改革思想,希望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背景内容价值田园城市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

现在,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提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虽然霍华德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深厚的思想渊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埃比尼泽·霍华德霍。

埃比尼泽·华德185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青年时期到美国闯荡,并开始接触惠特曼和爱默生等人的著作与思想。

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潘恩的《理性的世纪》。

在美国期间,霍华德还阅读了理查逊撰写的《健康的城市》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图书,并开始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关注。

回到英国后,他长期在议会里担任速记员,在工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使其对英国的社会体制、城乡结构以及人口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小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风园09-1 洪方圆 080344127摘要: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背景价值影响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

该书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被学界奉为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及思想渊源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深厚的思想渊源。

从18 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和用地急剧膨胀,城市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大量贫民窟产生,居民住宅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气和水域受到污染,城市环境恶化;城市流行病肆虐。

这时候人们渴望有一个健康、有序而美丽的城市,同时也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必要性,于是对城市规划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急迫。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田园城市理论。

在思想渊源方面,在《明日的田园城市》第10 章中,霍华德以标题的形式告诉人们,他的思想是“各种主张的巧妙结合”。

他的思想组合了三个不同的方案:韦克菲尔德和马歇尔教授提出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运动;首先由彭斯提出,然后由乌托邦主义者托马斯·斯宾塞做了重大修改的土地使用体制;詹姆斯·西尔克·贝金汉姆的模范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建议田园城市应有以下6个 基本要素:



(1)严格限制人口; (2)绿地散置在城内各地便于人们 接近; (3)绿地和绿化带不容侵占; (4)城市工业的多样性; (5)城市设计必须适合土地特征; (6)城市的用地必须由发展公司掌 握。
田园城市的设想

霍华德提出,城市的膨胀引起了城市环境的 恶化,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 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 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 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 “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 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 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 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 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 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 的不利条件 。从“田园城市”思想诞生的 那一刻起,霍华德便贯彻了“统筹城乡”的 观念。
田园城市的理论模型


霍华德的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即落实在图纸上的城市 模型)为:田园城市建在6000英亩的土地中,其中 心城市面积1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城市的 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从中心到边缘为1240千码。 具体到城市的分区来说,整个田园城市分为6个相等 的分区,是由6条美丽壮观的林荫大道来划分的。每 条林荫大道的宽度是120英尺,从中心通向四周,把 城市化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心是一块5.50英亩的圆 形空间,布置成一个灌溉良好的美丽的花园;花园的 四周环绕着用地宽敞的大型公共建筑——市政厅、音 乐演讲大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和医院。 其余的空间是由一个被称之为水晶宫的大型玻璃连廊 包围起来的中央公园,面积为145英亩。水晶走廊内 的中央公园的游憩用地十分宽阔,可供全体居民方便 使用。环绕中央公园的水晶宫即使在天气条件很恶劣 的情况下也能吸引居民前来。工厂的产品也可在此出 售。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地方 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03
CHAPTER
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空间布局
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生态性,提倡 将城市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郊区,实现城市与自然环 境的有机融合。
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园 、绿地、水系等,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 活品质。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田园城市理论概述 • 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 • 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应用 • 田园城市理论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CHAPTER
田园城市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规划理 念,旨在创建一个融合了城市和 乡村优点的理想居住环境。
水资源保护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确保居民用水安 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社区建设与管理
1 2 3
社区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归属 感和参与度,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 、体育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社区 服务水平。
城乡一体化
城乡规划
通过合理的城乡规划,实 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文 化的融合发展。
基础设施共享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 互通,实现基础设施的共 享,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 质量。
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 发展,确保城乡居民享有 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社会公正与公平

探究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探究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第一章 “田园城市”理论的形成
一、“田园城市”理论的形成的历史背景。 “田园城市”的作者是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先驱者埃比尼泽· 霍华 德(1850——1928年)。出生在一个经营糖果店的家庭,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终身以速记为生, 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 争阶段向帝国主义垄断阶段过渡的时代。中、小企业在垄断资本的排挤、打击 下纷纷破产。 工人、农民失业严重, 日益贫困。大批 无地农民涌向城市, 加入城市的失业大军。 大城市“在任何地方, 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 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 另一方面是无 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 都是社会战争, 都是每一个家庭处在被围攻的状态中。”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什么是“社会城市”? 在第十二章“社会城市”中,霍华德谈到田园城市发展应遵循 的 正确原则,他说:“田园 城市一直增长到人口达到32000人。它 将 怎样继续发展?……它是否要在环绕它的农业地带上进行建设, 从而永远损坏它称为“田园城市”的名声?肯定不是。如果环绕 该 城镇的土地, 像环绕我们现有城市的土地一样,属于那些迫切想 从中牟利的私人,这种灾难性后果肯定会出现。……但是幸而环 绕田园城市的土地不在 私人手中,而在人民手中:不是按个人设 想的利益,而是按全社区的真正利益来管理。
• (1) 一个面积12000 英亩、人口53000 人的中心城市和若干个 面积9000英亩(正文为6000英亩) 、人口32000人、名称和设计各 异的田园城市, 共同组成了一个有农业地带分隔的总面积66000 英亩、总人口250000 人的城市群, 即社会城市。从中心城市中心 到各田园城市中心约4英里; 从中心城市边缘到各田园城市边缘约 2英里。 • (2) 各城市之间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从中心城市 向各田园城市放射的上面有道路的地下铁道以及环行的市际运河 和从中心城市边缘向田园城市放射的可通向海洋的大运河 等, 在 交通、供水和排水上, 把社会城市联结成一个整体。 (3) 在田园城市四周, 有自留地; 在城市之间的农业用地上, 有新 森林、大农场、癫痫病人农场、水库和瀑布、疗养院、工业疗养 院、流浪儿童之家、戒酒所、精神病院 、农学院、盲人学院、墓 地、采石场、砖厂。

田园城市理论及案例义

田园城市理论及案例义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公平和包容性发展,减少
城市社会的阶层矛盾和冲突。
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绿化 建设和水域治理,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环 境容量。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技术,减少能源 消耗和资源浪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在满 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促 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
提供规划思路
田园城市理论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帮助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解
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和高效性,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
中国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
总结词
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实践
详细描述
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田园城市理论实践的代表。该规划通过优化城乡空间 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日本北九州生态城规划
总结词
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北九州生态城规划是日本在田园城市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案例。该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
田园城市强调绿色生态、宜居环境、 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与 乡村的融合,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 展。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田园城市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由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旨在解决当时英国严重的城市问题和社会矛 盾。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田园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田园城市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理论早期预见
• 早在霍华德之前,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 (Peter Kropotkin)就敏锐的预见了产业分布必然会逐渐与土地的 集聚使用脱离,大工业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克鲁 泡特金认为,越是需要技术与创造力的产业就越必须以小 作坊,小工作室的零碎状态存在。“花园城市”响应了克鲁 泡特金的理论预判。
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理论早期预见早在霍华德之前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peterkropotkin就敏锐的预见了产业分布必然会逐渐与土地的集聚使用脱离大工业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汇报完毕
谢谢!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分析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是一个既与大都会中心保持联系而又自成 一体的具有完整功能的独立城市。它同时具有大都会的经济 与文化便利也有大都会所不具有的与自然的亲近,充足的户 外活动设施与合理的居住密度。
霍华德用城市生态的角度去重新设想一个城市应该具有的合 理规模、土地用途平衡与自我控制与更新的能力,就仿佛一 个健康的生命体必须在达到一定的大小后控制自己的生长。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五、案例
• “田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 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 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 不同的地域风貌。 • 根据城市历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的记述,除了早期的 Letchworth与稍晚的Welwyn是由霍华德与其追随者所创建 的,在不列颠至少有十五个城镇是根据“田园城市”为模本 兴建的。 •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 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 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田园城市”的理想变成 了现实。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文把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视角从西方扩大到东方的近代中国,就“新潮”的田园城市理论如何通过当时中国市政学者的积极引介而传入中国,以及它对民国时期市政学者的城市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

当时的田园城市理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渐入中国。

曾在国内外大学里学习市政学或相关相近学科的新型市政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地把田园城市理论引介到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

市政学者们积极宣传和引介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

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

当然,田园城市理论的出现和他们的田园城市市政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政学者的市政理念。

他们极力呼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以保证中国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影响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

一、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简析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简析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境 也 持 续 恶 化 , 富 差 别 日益 悬 殊 , 境 异 质 性 加 强 , 民 窟 贫 环 贫 与华 屋 美 宅 共 存 的 现象 随处 可见 。
12 著 作 的 主 要 内容 及 思 想 精 髓 .
() 4 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 。 关于城乡关 系 , 美国著名城市地 理学家芒福德指 出, 与乡 , 城 不能截然分开 ; 与乡, 城 同等重要 ;
践发展虽然对中国城 乡关系的研究有很多参考价值 ,但 因中国
的城 乡关 系 问题 在 形成 机 理 、 演变 过 程 、 乡关 系应 该 采取 的对 城
策措施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所 以不能直接或简单地将其 套用到中国城乡关系的探索中, 只能借鉴其先进 的、 深刻 的思想 精髓 , 并联系 中国具体实践 , 应用于我 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

() 3 田园城市避免 了传统 、 单一 核心的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 的恶 性膨胀 。当若干个 田园城市发展到合理规 模时 , 就组合成 社会城市 。社会城市是 由若 干个 田园城市组合形成 , 之间以绿
地 间 隔 , 通 过 铁 路 交通 来 联 系 , 样 既 可 以保 证 每 个 田园 城 并 这 市 的 合 理 规模 , 可 以享 受 到 大 城 市 的优 点 , 避 免 了 大城 市 又 并 资 源 浪 费 、 率 低下 的缺 陷 。上 述 思 想 的 闪光 点 正 是 田 园城 市 效
社会 变 革 思 想 。书 中主要 观 点 认 为 城 市 的 规模 必须 加 以 限制 ,
结构上出现了一种 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 活动并存 、 向城乡融 趋 合的地域组织结构 。
述 评 : 田 园城 市 ” 论 为 基 础 的 国 际 相关 理 论 进 展 和 实 以“ 理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国内外实践案例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12月17日“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

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

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这些理论被付诸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现今形形色色的城市形态,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

一、国外实践案例英国:1903年,霍华德和田园城市协会在距伦敦约56km的地方成立了第一个田园城市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 worth)。

1920年,又在距伦敦约36km的韦林(Wel--wyn)建设了第二座田园城市。

当时,这两座城市由于规模较小,形态尚不成熟,但其独特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944年,在“田园城市”的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的压力。

这些卫星城市和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

美国:美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的创新。

2O 世纪2O年代开始出现的“美国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尽管没有取得大的实践进展,但在理念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继而出现了两个新概念:1.“邻里单元”概念。

由克劳伦斯·帕利1929年开始倡导。

它主张将居民区面积控制在以学校、商店等公用设施为中心、以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城乡社会的亲合力。

2.瑞本模式。

由施坦因和亨利·莱特在1927—1929年间提出。

它起源于新泽西州瑞本市区的一次田园城市试验,实行人车交通分离模式。

后来罗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马里兰州绿带、俄亥俄州的格林希和威斯康星州的格林代尔两个移民区都以此为借鉴。

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解与实践随着工业在城市不断兴起,城市空气和水域受到严重的污染,城市内部交通阻塞日益严重,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产生大量平民窟,同时也给城市造成住房严重问题,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造成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面对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来解决城市矛盾。

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的城市弊端,倡导的是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理论,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理论,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着,全部土地归公共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内容包括:一、城乡协调发展很多城市学家认为一个卫星城市或新城,规划人口为32000人时,其城市用地1000英亩,农业用地为5000英亩,折合城市用地为122平方米/人,农业用地为610平方米/人。

其合理的城乡用地,可以作为大城市的参考。

一座大城市如没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用地作为支撑,城市的健康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我国的浙江和江苏两省很多城市就是缺少农业的支撑,就很难形成生态健康的现代都市。

二、开拓综合规划1、农业用地的综合规划根据尊重自然的原则和依据地形形态来创建森林和农田绿地,使城市拥有足够的供氧基地,来缓解城市的空气污染,使人们能够呼吸良好的空气。

同时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2、城市用地的规划针对工业化通病,把城市建设为自我滋养的社区结构,以及把城市的各个分支系统精心的安排,组织形成更有活力、更容易操作运转的城市。

在建设中央社区时,必须在中央建立中央公园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物,在城市周围必须建设绿化带,把城市与田园的界限标明清楚,控制和稳定城乡的人口,使各个系统处于健康稳定的状态。

霍华德田园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 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 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 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 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 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 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 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 -规划。
田园城市的试验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 ﹑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 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 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 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 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霍 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 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 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聚集区或城市群 的外围组成部分。翁温的助手帕克,于1930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城市—— 威顿肖维,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人口10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 的基本特征即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有机组合并精心设计了独户住 宅。帕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 位的思想。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 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成都市新都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拥有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田园城市”的必备条件。而新都作为古蜀国“三都”(成都、 广都、新都)之一,拥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书香、佛香、花 香“三香”袭人,山脉、水脉、文脉、人脉“四脉”传承。宝光寺、桂湖、说唱 俑、正因商周村落遗址、东湖等文化符号,无不证明新都历史人文的独具特色; 同时,新都区位独特,是成都对接北向经济能量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成都经济圈 尤其是成德绵经济走廊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具备城市组团与生态田园良性发展的 条件,在成德绵发展板块中具备枢纽型城市条件。

03-城市规划理论

03-城市规划理论
① 两种模式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简 称TND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模 式) TOD ——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 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
4. 与卫星城的区别:
田园城市谋求通过建立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体系来取代大城 市的发展道路;卫星城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
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更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
实质。(仅仅是形似)
二、线形城市理论(索里亚·玛塔)
1. 产生背景
大规模发展的铁路交通,将原先空间距离遥远的城市联系起来,并加速了这些城市 地区的整体发展; 地铁和有轨电车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大城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加强了 城市内部与其腹地的联系。
第三章 城市规划理论
一、田园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
1. 产生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存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农 村土地闲置、劳动力不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2. 主要内容
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田园城市思想精髓:
在现代城市规划意义上,没有一个空间问题不是来源于社会经济问题,而 没有一个空间技术上想解决的城市空间问题最终是仅通过空间技术手段解决的 。霍华德以其特有的社会精神和责任与传统城市美学设计划分出分水岭。
第二层面:邻里、社区、交通走廊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 的居住环境以利于形成认同感。另外,他们认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 混合使用,使居住、办公、商业活动集中融入邻里和地区的生活中。 1)邻里适宜的规模和突出的中心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的应用 (1)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的应用 (1)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的应用一、“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田园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期,由英国的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先生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口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付强2010)。

霍华德先生的田园城市主要是针对当时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具膨胀时期,大量的农民破产涌入城市谋求生路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在当时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农民为了生存去城市务工,致使在短时间内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急剧膨胀,交通拥堵情况时常发生,生活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城镇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些糟糕的状况,霍华德先生大胆的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构想。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冉茂梅2012)。

田园城市理论从城乡协调的角度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并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只有将现代化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今天现代化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二、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几点思考在现阶段,中国现代化城市有这样几层突出的含义:其一,它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二,现代化城市是提高城市层级,增强城市综合竟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中国在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城市过程中,需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一)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的成功经验英国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工业革命同步。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田园城市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与多元化
田园城市将在全球范围内继续 发展,并融入不同文化和社会 背景。
绿色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将越来越注重环境保 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技术
田园城市将借助人工智能和智 慧城市技术,实现更高效的管 理和服务。
结语
田园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方向,让我们期待更加宜居、环保和智慧的城市 生活。
《田园城市理论》PPT课 件
田园城市理论探讨了一种理想城市形态,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提升了居 民的生活品质。让我们一起了解田园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什么是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是一种以自然景观为核心,融合农田、公园和居住区的城市形态。 与传统城市相比,它强调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田园城市的历史渊源
1
古代文明与田园城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文明中的诸多城市都融入了田园元素,以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2
巴克宁姆计划
巴克宁姆计划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奠基之作,提倡将自然景观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3
田园城市的发展历程
自巴克宁姆计划以来,田园城市理论逐渐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田园城市的特征
建筑设计与规划
田园城市强调建筑与规划的多 样性,充分体现个性与审美价 值。
环境保护与自然生态
田园城市重视环境保护,注重 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文化与人际关系
田园城市鼓励社区参与和互助 合作,促进居民之间更紧密的 联系和社交互动。
田园城市的优点
1 解决传统城市的问题
田园城市可以缓解传统城市的交通拥堵、污染和压力等问题。
2 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3马万利提要: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主要体现在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城市的建设。

田园城市理论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20世纪初直到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个阶段。

“田园城市”本身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今天的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田园城市理论 实践 影响作者马万利,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5)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①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 2worth )和韦林(W el w yn )两座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环境史学和城市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得到较大的发展,由此,历史学界开始了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

拙文(与梅雪芹合著)《一种有价值的乌托邦———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5期),就田园城市理论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田园城市理论的内容以及性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本文拟就该理论在其实践及历史影响方面做一介绍和评述。

一、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莱奇沃思和韦林《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当时社会多大的兴趣。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指责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矫饰的”(ingen 2i ous ),并指出“唯一的问题在于去创造它,但那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而已。

”②尽管遭到诸如此类的指责,霍华德还是决定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设想。

1898年10月,他在伦敦瑞克托利路教堂的集会上发表了演讲,接着又不断参加教会、合作社区、文艺团体的各种活动,终于找到一些同情和支持者。

为了把田园城市的蓝图变为现实,1899年7月10日,12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发起了“田园城市协会”,协会的宗3①②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2003年立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成果(课题名称《西方环境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批准号:2003JQW38)。

Ebenezer Howard,To -m orro 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 m ,S wan Sonnenschein,1898。

1902年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 ities of To -m orro w ),并沿用至今。

转引自柴锡贤:《田园城市理论的创新》,《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6期,第27页。

旨是“推动埃比尼泽・霍华德先生在《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项目”。

①这个协会的成员大多数是中年的、来自中下阶层的伦敦市民。

到1900年,“田园城市协会”发展到325位会员。

然而,协会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筹借资金?在霍华德的时代,呼吁理想蓝图而最终一无所成的思想家不乏其人,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这种有限的手段与宏伟的目标之间的差距,需要资产阶级的同情和资金。

”②而傅立叶,二十年如一日地每天下午在他的书房里等候捐赠,却没有等到一位慈善家的到来。

然而霍华德是幸运的,转机随着一名叫R.尼维尔的高级律师的到来而出现了。

尼维尔将自己继承的遗产以借贷的方式投资到“田园城市协会”,组建了“先锋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并使霍华德的设想按一种严格的商业模式运作。

其结果,他取代了霍华德,成为田园城市运动的实际领导人。

1904年,第一座田园城市终于在莱奇沃思动工,到1914年,基本建成。

如果说尼维尔是莱奇沃思这座田园城市的建设者和最大的所有者,那么尤文和帕克则是莱奇沃思的具体设计者。

这二人是一对舅亲,都受过良好的园林规划教育,而尤文则被认为是仅次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的重要人物。

从总体上看,尤文和帕克的设计遵循了霍华德的思想,照顾到了当地已有的铁路和公路情况,特别是田园城市的理想概念;而在具体设计上,又有一些调整。

莱奇沃思被设计成由绿带包围的相当于四分之一同心圆的扇形。

城区划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等。

最重要的是,有一条1英里长的交通轴,穿过位于中间的公共活动区,通向火车站,这为实现用郊外的工业区将外部农村与内部中心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提供了可能。

虽然这样的规划也有不足,那就是各部分之间缺乏亲和力和相对于中心的向心力,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它提供了一种“田园城市模式”,霍华德本人也对此十分满意。

但在城市的管理上,却大大违背了霍华德“人民城市”的初衷,整个田园城市由上述的“先锋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掌管,③这使得这座城市很难真正成为伦敦中下层居民向往的乐园。

尼维尔曾宣称,第一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所负的责任,仅限于它的股东,而不是已经取得一席之地的400多购房户和莱奇沃思的未来居民。

在这一点上,尼维尔与霍华德发生了激烈的分歧,霍华德曾说,“没有道义上的巨大热情,而仅有冷静的精打细算,田园城市不可能变成现实。

”而尼维尔却表示“不准备为一项没有回报的决定去冒险并付诸实施”。

④从1904年到1906年,尼维尔作为“第一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遇到了严重的奖金短缺问题,莱奇沃思的建设进展缓慢。

同时,建设所需资金比当初预算的要大得多。

而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从地租获取资金、滚动式扩建城市的设想也难以实现。

于是公司做出两个重要决定:一是限制居宅区的建设,二是设法吸引居民和企业。

到1914年,莱奇沃思田园城拥有人口8,500人。

这样,公司的董事会这两条看似矛盾的决策,却是一个中庸的有效策略。

他们有理由满意了,因为他们第一次给了股东红利;而另一方面,180户新建的居宅(加上前期的50余户,共计约230余户),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的乐园。

由此看出,尽管莱奇沃思城与《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的设想有很大不同,尽管霍华德本人在这座城市的建设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总体上看,莱奇沃思的实践是成功的,它提供了一种新城建设观念和模式,对霍华德的思想作了第一次真正的检验。

而这时,在“田园城市协会”的影响下,《城镇规划和住宅法》于1907年在国会获得通过。

其主要目的,是要使土地开发合法化,城市规划运动也由此在英国兴起。

此时迁居莱奇沃思,因其在田园城市方面的成就而被英王授予爵士勋章,并享受着每年75英镑皇家津贴的霍华德,开始思考他早在1885年就萌发但被尼维尔在莱奇沃思忽略的“联合住宅”的设想。

1910年,爱德华七世驾崩,霍华德呼吁建立一座田园城市作为纪念,并为此积极努力。

但随着1914年8月大战的日益临近,霍华德不得不暂时停止他的这一努力,同时也取消了原定的美国之行。

⑤到1919年,霍华德又开始为第二座田园城市筹划经费,在韦林建立“第二田园城市公司”,几经周转,物色了钱伯斯这位当时颇有声望的土地调查员,作为公司的筹备负责人。

钱伯斯是一位独断而经验丰富的管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①②③⑤④ Stanley Budder,V isionaries And Planners:The Garden C ity M ove m ent and the M odern Co mm unity,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275~277,231.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9页。

后改组为“第一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the 1st garden city L td .,1st G .C .L td .)。

霍华德的终生职业是速记员,这为其接触当时的社会改革提供了方便。

同时,他将很多精力投到了打字机的改进上,曾设计出可调间距的新型打字机,并先后两次赴美国出售这一专利,未果。

理者,他主张韦林的田园城市公司要比莱奇沃思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市政管理,对其实行寡头似的管理,奥斯本①曾说钱伯斯是“韦林城主”。

霍华德也曾试用设立三位“市民董事”的方式,对韦林城实行民主管理,但那几位“市民”,很快在钱伯斯策划的一次又一次公司决策层重组中,与除霍华德本人以外的其他几位韦林元老们一起,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韦林城建立在伦敦北部21英里的一块近2,400英亩的高地上。

韦林城的总体规划,是由一位名叫路易斯・索依森的设计师设计的。

城区被一条主干道和两条紧挨的东西向通道分成四个部分,位于西南部的是市民区和商业区,东部的两个区为工业区,西北部绿化带。

霍华德认为,靠近伦敦是第二座田园城市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且认为,韦林城的目的,就是要为伦敦“提供一幅解决工业和人口膨胀问题的蓝图”。

②钱伯斯上任以后,精疲力竭的霍华德再次从权力中心退出。

公司的资金供给在战后(一战)的财政滑坡中遇到了困难。

银行的利率提高了,董事会只好通过个人集资的办法又筹集了10万英镑,即使这样,还需要从银行和其他方面借贷,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的一个前提———土地的增值应首先有益于市民而不是投机商。

汲取莱奇沃思的教训,霍华德和钱伯斯寻求一种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到的通过“准市政工程”筹资的办法。

经济的低迷为此提供了可能,大量的私人资本以一种空前的热情,投向了即将开工的韦林城。

这样,一批子公司纷纷成立,它们各自负责住房、电力、交通、公共建筑,特别是中央商场的建设。

在初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里,霍华德曾建议所有的零售商店都集中在一个中央商场———水晶宫中,在那里应该有最满意的价格和服务。

③但莱奇沃思这方面的试验使他并不满意,原因是很多小商店为了追求利润而任意建设。

于是1921年5月,韦林商业责任有限公司成立。

该公司作为韦林田园城市公司的子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商业垄断公司,它联合了几乎所有的零售店和商业公司,包揽了从粮食到布匹、家具和日用品的各种商品的销售,成为一个各行各业的“卡特尔”。

尽管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却惹怒了居民,特别是中下阶层,他们抱怨它的独断地位和高昂的价格。

结果,这个华丽的建筑物在19世纪30年代年代后逐渐门庭冷落。

在韦林城的建设中,还提供了一个600英亩的农业带。

劳作其中的,是一批从莱奇沃思到韦林城一直追随霍华德的贵格会教徒。

④在韦林城,他们继续尝试“联合住宅”的试验。

1922年,他们搭建了一个由H.C.兰德设计的大院子。

⑤到1930年代这项试验终止,院子变成了旅馆。

1932年,韦林田园城市基本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