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最常见,有时可与萎缩性胃炎同时存在,胃镜检查有时在胃的下部见到浅表性胃炎.而在胃上部为萎缩性病变.

此种可称为浅表一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病变有可能完全治愈.也可转变为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是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其痛不象消化性溃疡那样具有明显的节律性,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或胀痛.或刺痛.或隐痛,或灼痛.多在进食后痛甚,空腹时反而觉得舒服。胃脘部常有胀满感.甚则可延及两胁.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甚则厌食、短气、乏力、便溏等.舌质多呈淡红或暗红色.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见弦象。

[诊断要点]

①青壮年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伴恶心、呕吐、泛酸、纳差等.

②X线钡餐检查,对本病诊断价值不大.但可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

③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花斑样

改变:可见散在糜烂及出血点,常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活检病理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腺体一般正常。

[病机分析]

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胃为六腑之一.主饮食物受纳及消化.故以通降下行为顺。以下诸因均可导致胃失和降:

①饮食因素

长期进食生冷.硬物,或饮食过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或嗜进烟酒.或暴饮暴食.均可伤胃,使胃气壅滞.而失和降之常.

②情志因素

中医学认为,胃的正常功能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古称“木能疏土。。长期情怀不畅,忧思郁怒不节.肝气不得疏泄.则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③重叠因素

诸多病理变化交叉重叠.如气郁日久.可导致血瘀;胃气不降.则饮食不化,聚湿生热;痰、气、湿、热、饮食互阻于胃中.甚至互为因果,渐使病情加重.

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炎多为实证,但若治不得法,或迁延失治,则渐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故病程愈长者.愈多见本虚标实证或虚证.

[辨证论治]

浅表性胃炎初,中期多为实证(实寒,实

.热).中晚期则以虚实兼见,寒热并存,或虚中夹

实证为多见。

1.实寒证

胃脘痛,饱胀,饮食喜热恶凉,呕吐物为冷涎或杂有酸水.脉弦或弦迟,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证属胃寒气滞,治宜温中理气,以良附丸(良姜,香附)为主方.寒甚者重用良姜.酌加干姜。桂枝,吴萸以增强温中的作用;胀甚者重用香附.并适当增加理气药如木香、陈皮、苏梗、台乌药之类。恶心、呕吐为胃气上逆。结合和胃降逆.常加半夏、茯苓、陈皮、旋覆花、生姜;胃纳不佳,或嗳腐吞酸者,加焦三仙,以助消化。胃酸多者.加吞乌贼骨粉3克,一日2--3次,或在汤剂中加煅瓦楞子。胃胀而痛.舌苔白腻不退,食少便溏者为湿阻中焦之象.宜理气燥湿健脾,常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藿香.佩兰,木香、砂仁,焦三仙、生姜.胃部有振水音.泛吐酸水,为饮停中焦,宜温中化饮.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加味。

2.实热证

胃痛.胃胀.饮食喜冷恶热,痛处有明显灼热感.口干苦,呕吐物呈稠浊状,并有酸臭味或苦味,大便于结,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弦滑数。证属肝脾郁热、胃气壅滞。

治宜清泄肝胃,疏调气机,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方.加

枳壳、蒺藜,赤芍、蒲公英、八月扎、桃仁、香椽皮等以疏肝清热.如一二剂后痛减.腑气已通.舌苔由黄转为白.即应去大黄.或改用少量焦大黄,以免过用而损伤正气。

也有湿热并重,证见胃痛,胃胀,腹胀,胸闷、身重肢倦.不思食.口粘腻或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白腻相兼.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宣通壅滞.用温胆汤加味;法半夏、枳壳,竹茹、陈皮、生姜、厚朴,川黄连.藿香,佩兰.薏仁,滑石,冬瓜皮、焦三仙。吐酸水加左金丸或方中少加吴萸(1—2克),煅瓦楞子15克(打碎).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

近年来,由于可借助纤维胃镜观察.有作者报导,若镜象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可加入连翘、蒲公英.半枝莲等.分泌物粘稠加生苡仁、冬瓜仁,如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者.可用少量生大黄(3—6克),或制川军,或加入黄芩,半夏,生姜.疗效较佳。这些新的经验.丰富了中医学治疗胃痛的方法。

3。气滞证

胃痛、胃胀,胀甚于痛,甚至空腹也胀,胀满感常延及胸胁,胀满与进食多少多无关系.生气后复发或加重。常嗳气,胀痛得嗳气或排气后明显缓解。脉沉弦.苔薄白.证属肝郁气滞,胃腑失和,治宜疏肝和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炒枳壳.白芍,制香附,陈皮、苏梗、法半夏、

九香虫、生麦芽、川楝子.痛剧者加醋炒延胡索.气郁化火,口苦、目赤、烦躁者加黄芩、炒栀子,蒲公英、浙贝母、铁树叶,泛酸加煅瓦楞子、左金丸。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故其病变往往较为复杂,特别是在浅表性胃炎的中期,由于病程较长,一般在数年以上,易见病久气虚,乏力.短气,可酌加黄芪、人参或党参.食少便溏加白术,炮姜。气滞曰久,可致瘀血阻络,证见疼痛剧烈,痛点固定.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青筋横暴,脉见涩象.治宜活血理气、疏肝和胃。常用失笑散加味,药如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川栋子、当归,三七、党参、赤芍;白芍、桃仁、香附,枳壳、瓦楞子等(旧说人参畏五灵脂.实际上用之无妨).

4.寒热错杂证

胃痛较重,胀满,喜温喜按,同时兼见胃部灼热感,泛酸,口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肠鸣,便溏.脉象弦细,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辨证分析既有脾胃虚寒,又有湿热气滞.这种复杂的病情,在浅表性胃炎中较为常见,用方也需数方合用,以兼顾之.笔者常用良附丸(良姜、香附)、小建中汤去饴糖(肉桂、白芍、甘草、煨生姜)、二陈汤(法夏、茯苓,陈皮、甘草),金铃子散(延胡索、川楝子)、左金丸(黄连、吴萸)合方,泛酸胀满加煅瓦楞子,甘松、苏梗,刺猬皮,蒲公英等.如痛而痞胀,干呕食臭,饮食少。大便溏滞不爽,

舌体胖大.质红,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贝。为中虚湿热证,亦颇为临床常见,治宜益脾胃,清热(苦降),燥湿(辛开)三法同施,常用半夏泻心汤:姜半夏、干姜,川黄连,黄芩。党参、甘草,大枣。或脘腹痛方:白芍.甘草,延胡,川楝子、香附、蒲公英、沉香、乌药。胀甚嗳气加木香,白蔻、苏梗、甘松,饮食少,稍食多而嗳腐吞酸,加砂仁、焦三仙(何任方).亦平正可法.对复杂证,其辨证、用药,要求主次分明、杂而不乱.始能切中病情,取得较好的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但如久延失治,误治或治虽得法但长期过用寒凉温燥之剂,损伤胃阴胃阳,也会逐渐转化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从辨病的角度看则多合并萎缩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本病之虚证大致可分为中虚寒证与胃阴虚证两种。

中虚寒证;胃痛,胃部痞满感.疼痛不剧烈.但绵绵不断.喜按,喜进热食,饥饿时疼痛,进食后可获暂时缓解.面色苍白或黄晦,乏力.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脉弦细无力.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治宜益气温中.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桂枝,陈皮,炙甘草。饮食喜暖恶寒加吴萸,良姜.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便溏舌淡加炮干姜,砂仁。不应.可配吞附子理中丸;乏力加炙黄芪,胀甚属气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