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合集下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13•【字号】州政发[2007]4号•【施行日期】2007.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州政发[2007]4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三月十三日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强我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充分调动传承人在传承发展我州土家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传承人是指州人民政府公告命名并在我州境内通晓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内涵、表现形式、组织规程或在本民族民间工艺领域中技艺精湛或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并有一定研究成果被群众公认的代表人物。

二、传承人的认定应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基本程序执行。

三、各县市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好保护管理传承人的工作职责,为传承人开展传统文化传习活动创造条件,促进相互交流,形成尊重、关爱、保护传承人的社会氛围,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四、传承人在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知识、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本人申请或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按程序评审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传承人采取各种方式带徒学艺,对其所带徒弟认为确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者,可作为重点传承人进行培养。

凤凰古城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凤凰古城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凤凰古城为例摘要: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而闻名。

凤凰古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起飞的发展方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古城的保护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环境污染、文物破坏、文化同化等成为凤凰古城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与利用凤凰古城的优质资源,使得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凤凰古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凤凰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对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利用与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研究,恢复古城的传统风貌,丰富古城的旅游产品,完善古城配套设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居民保护意识,加强古城宣传力度,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相统一,有效保护古城的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社会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凤凰古城、开发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的美誉。

凤凰古城的地理位置是“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

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约5万人。

凤凰古城于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凤凰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结合,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在此交汇,把湘西边地文化、民俗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四面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凤凰古城,自然山水秀丽迷人,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凤凰古城地处深山高岭当中,凤凰县民风纯朴,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古老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凤凰最终成为近代“大湘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奠定了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作者:杨竹西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6期摘要: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极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湘西芙蓉镇作为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古镇,具有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底蕴。

对芙蓉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家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推广进行研究,以现代化的眼光分析当前芙蓉镇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促进湘西的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芙蓉镇一、土家族文化背景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久以来,土家族世世代代在武陵山区繁衍生息,却被人们当成苗族的一支。

1957年,土家族被确认为一个单一少数民族,但由于湘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造成交通闭塞,信息交流不方便,使土家族一直不被人们所了解。

直至新时代,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的开通,让人们更容易来到湘西这片土地,土家族特色文化便也逐渐被大家了解。

其中,湘西芙蓉镇的土家族特色文化旅游,更是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很多传统古镇初期只注重了商业建设,忽略了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发展,直接导致了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也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芙蓉镇作为一座土家族传统古镇,拥有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艺术价值高、保存较为完整、历史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高等优势。

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芙蓉镇的传统土家文化也难以避免现代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开发、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

因此,芙蓉镇旅游开发需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土家特色民族文化中进行现代化发展,土家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才能走向新的成功。

二、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一)旅游宣传缺少文化吸引力芙蓉镇在过去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芙蓉镇“没有提炼出体现当地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口号”是重要原因之一。

湘西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湘西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湘西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遵守中国法律政策,以下是相关报道:
湘西扎染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宜昌市等地。

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是传统土家族手工艺品之一。

扎染是一种织物染色技术,在技艺上涵盖了织染、刺绣等多种工艺,其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选料、制片、染料调配、印染等。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药配方、染料使用和染色控制的精确度。

湘西扎染因其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图案精美等特点而备受赞誉。

近年来,湘西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府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进程。

目前,在湖南、湖北等地的许多手工艺品展览、文化活动等中,湘西扎染作为重要展示品备受瞩目。

未来,湘西扎染的传承发展仍需加强,需要不断加强保护、研究、普及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将其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传承下去。

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

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

天工|2022年第9期[摘 要]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作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聚着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具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芙蓉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湘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基于口述史采集整理,并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探究旅游景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创新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芙蓉镇景区内聚集的部分竹编手艺人进行口述史收集,收集到200分钟谈话录音,相关文字材料两万余字,从口述史文本入手,对竹编手艺人生产方式、身份认同、传承现状等进行研究分析,为旅游景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湘西竹编;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研究[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9-001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尹鹏华,匡睿颖.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J].天工,2022(9):14-16.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尹鹏华 匡睿颖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一、湘西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调研通过对芙蓉镇景区内的走访调查,芙蓉镇景区内以湘西竹编为主营业务的店铺总共5家、全职竹编手艺人7~10人,因调研周期、调研对象意愿及时间冲突等多方面原因,只有4位竹编手艺人接受了调研,故而笔者无法得到全职竹编手艺人的具体数字。

本文将采用假托之名进行表述,用L、F、Y、S 分别代表被访的4位竹编手艺人。

现基于口述史调查文本,从传承人身份认同、传承人手艺生计、芙蓉镇景区发展三个角度阐述。

(一)传承人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身份认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固定的身份认同、后现代身份认同、折中身份认同。

传统固定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固有的传统默认形式,强调的是“我们认定的是什么人”的问题;后现代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交融与互动的身份认同模式,强调的是“谁来认定我们”的问题;折中认同是一种批判性的相对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模式,强调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点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点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点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独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土家族和苗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众多景点,为你呈现一幅完整而多姿多彩的画面。

1. 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是湘西的一颗明珠,它坐落在柳江之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

走在这里的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古朴的建筑、古老的巷道、悠久的历史,处处都充满了故事。

在凤凰古城,你可以漫步江边,登上城墙,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也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土家族和苗族的风情。

2. 湖南吉首苗寨吉首苗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里有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苗寨中的吊脚楼是最具特色的建筑,每一栋吊脚楼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苗族传统建筑的典范。

在苗寨中,你可以参与苗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品尝正宗的苗家美食,近距离感受苗族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3. 翁源昭山翁源昭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这里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登上昭山,可以俯瞰整个湘西地区的美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在这里,你还可以参观土家族的风雨桥、苗家的侗族风情园,了解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4. 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窟群,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

这里有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艺术的丰富内涵。

在龙山石窟内,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洗礼,领略古代艺术的魅力。

这里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结回顾: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凤凰古城展现了古代建筑和土家族苗族文化的魅力,吉首苗寨通过苗族的吊脚楼和传统节日活动展现了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翁源昭山则向人们展示了湘西地区的壮丽自然景观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龙山石窟则呈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和佛教文化的厚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11.03
•【字号】州政函[2009]202号
•【施行日期】2009.11.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州政函[2009]20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关单位申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经向社会公示,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公布《湘西苗语》等58项(其中,第三批名录项目38个,扩展项目20个)为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附:1、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2、湘西自治州(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单
二OO九年十一月三日
附件1:
附件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正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2019年2月28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9年3月28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州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省、州、县(市)认定的传统村落。

州、县(市)级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办法由州人民政府制定。

未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坚持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科学规划、保护为主、活态传承、绿色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州、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城乡规划,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各项工作。

第五条州、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

州、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并对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州、县(市)文化旅游广电主管部门负责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州、县(市)发展和改革、财政、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关工作。

申论范文评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申论范文评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申论范文评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需要提前预备,本站“申论范文”栏目将间续更新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供大家借鉴学习。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荣(评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非遗爱护不是一个新奇话题,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近些年来都对此项工作赐予了充分熟悉。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文物爱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本文依旧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绽开论述的一篇文章,大家在学习本文的时候,可以结合之前相同话题的文章一起学习。

)一幅幅颜色艳丽、制作精致的唐卡,带动超万人从事周边产业,西藏自治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一曲曲气冲霄汉、催人奋进的黄河号子,让观众赞叹“这就是黄河的力气”;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让传统文化火起来……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经济社会进展注入新动力。

(评析:事例引题,点明近些年来非遗融入生活得以“复活”乃至“活好”的现状。

非遗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代代人的实践不断被给予新的制造。

近些年来,非遗越来越多的与现代元素融合,许多传统技艺实现了创新利用,营造出制造性转化、创新性进展的良好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进展的方方面面,是满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习主席强调“要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爱护”,提出“要把大水道文化遗产爱护同生态环境爱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爱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进展、水道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赞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赞扬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在习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各地深化开展非遗爱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荣。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黄 文辉
( 吉首 大学体育科 学学院,湖南吉首 ,4 60) 100
摘要 :湘西 自治州是全 国唯一进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性试 点地 区的 自治州,非物质文化 资源 极为丰富,品 种 多样 、覆盖面广 、特色鲜 明。 目前 ,湘 西 自治州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面 临着一些 问题 ,如土家语 、苗语等 民族 语言 日渐濒危 ;传承人年事 已高,后 继乏人;现代 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旅游 中过度开发导致保护性破坏 ;重 视项 目申报 ,轻视保护 工作 等。针对 这些 问题 ,提 出了 以下措施 :开展普查 ,摸清家底 ,运用影像和文字对非遗 项 目进行保存记录 ;加 强传承人 的保 护和培养 ,保护老艺人 ,培养传 习人 ;创新宣传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 社会 公众对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 的参与度 ;多渠道筹集 资金 ,加大保护 资金的投入 ;整合 资源 ,理顺机 制,整体 、
是研究土家族乃 至南方 少数民族历史、经济、文化、
收 稿 日期 :2 1— 卜 l;修 回 日期 :2 1— 3 1 o2 0 8 o2 0 — 1 基 金项 目:湖 南省 社会 科学 课题 (8 B 2 ) O Y B10;国家 社会 科 学基金 重 大招 标项 [(0 D19;国家 软科 学计 划项 目(O 0 x B 0 )  ̄ 1&Z 2) 2 1G Q5 3 8 作 者 简介 :黄 文辉 (9 8 ) 16一 ,女 ,湖南 双 峰人 ,吉 首大 学体 育科 学学 院副 教授 ,主 要研 究 方 向: 民族传 统体 育.
价 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化载 体具有流变性与
个湖南省 民族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6 州级文化艺术 3个 之乡。 同时还建立 了“ 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 ”和 “ 土

基于RMP分析的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RMP分析的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RMP分析的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作者:李志红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3期为更好地挖掘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潜能,促进湘西州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釆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湘西州苗族和土家族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的RMP分析理论,以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为核心,对民俗体育资源优势、民俗体育旅游供需市场和产品进行分析,打造体验性高、民族文化性强的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旨在为湘西州体育旅游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引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多业态、多形式、有深度的旅游资源融合,为推动和振兴乡村旅游指明了发展道路,也为具有民俗体育特色的乡村旅游开辟了全新的一页。

在此政策背景下,作为重要的体育旅游项目之一的民俗体育旅游蓬勃发展,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发光发热。

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加深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根据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的RMP理论,R即Resource,旅游资源;M即Market旅游市场;P 即Product,旅游产品。

该理论首先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其转化成旅游产品的方式;再对旅游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以及旅游产品弹性和产品选择偏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最后基于资源与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既能展现地方特色,又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一、湘西州地理概况分析“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周边与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接壤,被誉为3省市的“咽喉之地”,全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溪河纵横、洞穴琳琅,气候宜人,风光迷人。

“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达30多种,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地区的70%,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布局风格,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占主要地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首德夯,被人们称为“天凿奇峡”;矮寨大桥是世界上跨峡谷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创下了4个世界第一;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坐龙峡、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国家湿地公园峒河等227个世界级、国字号旅游品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其中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旅游开发潜力,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1. 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土家族和苗族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但都以农作物为主食,饮食习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特色的土家菜、苗家美食,以及酿造的米酒、白酒,无不展现了当地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2. 独特的烹饪技艺土家族和苗族的烹饪技艺在当地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特产和调味品,采用独特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烧等,将原料制作成美味佳肴。

尤其是传统烟熏、腌制、泡制食品,以及野生菌类的烹饪技艺,更是独具特色,颇受游客喜爱。

3. 丰富的餐饮文化活动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每逢节日、婚礼、寿辰等重大活动,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活动,如酬宾宴、迎宾饭、篝火宴等,人们在共餐享乐的还能体验到传统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1. 创意美食体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饮食文化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的烹饪技艺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可以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民俗餐厅、传统烹饪工作坊等形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饮食文化,丰富他们的旅行体验。

2. 民族餐饮演艺表演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餐饮文化活动兼具美食和表演特色,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民族音乐、舞蹈等元素,打造一系列民族餐饮演艺表演,为游客展示土家族和苗族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这将为当地餐饮业创造更多的商机,提升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丰富的饮食文化可以与当地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如传统手工艺、民俗工艺等,共同打造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我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我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我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03•【字号】州政发[2011]23号•【施行日期】2011.1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我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通知(州政发〔2011〕23号)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予以公布(共19个)。

各级各部门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扶持和引导力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为推动我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日附件:湘西自治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名单1、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吉首市寨阳乡文化站)2、湘西苗族民歌传习所(吉首市丹青镇清明社区)3、踏虎凿花传习所(泸溪县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有限公司)4、辰河高腔传习所(泸溪县辰河戏剧团)5、土家族织锦技艺传习所(凤凰县叶水云土家织锦传习所)6、湘西阳戏传习所(凤凰县阳戏剧团)7、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8、湘西苗绣传习所(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9、苗戏传习所(花垣县苗剧团)10、苗医药传习所(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土家族摆手舞传习所(保靖县碗米坡中心完小)12、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保靖县葫芦镇文化站)13、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摆手舞传习所(古丈县断龙山乡米多村)14、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摆手舞传习所(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15、土家族打溜子传习所(永顺县石堤镇麻岔村)16、土家族织锦技艺传习所(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17、土家族织锦技艺传习所(龙山县黎秋梅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18、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传习所(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19、土家族摆手舞传习所(龙山县毕兹卡艺术团)。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40 分)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结构艰固;柱头上雕.(diāo)刻着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B. 苏州园林里假山的堆叠,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hè)。

C.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箩,盘曲嶙峋..(lín 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zhònɡ),络绎.(yì)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B. 峡谷内怪石嶙峋,溪水潺潺;两边奇峰突兀,层峦叠翠,真可谓巧夺天工....。

C. 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绝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D. 苏州园林早已闻名遐迩....,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3. 对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句中的括号表示对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B. 《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句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C. 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句中的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4. [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获得了更加优越的发展机遇。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述湘西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200项,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个,省级保护名录50个,州保护名录276个,县级保护名录641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传承人44人,州级传承人336人,县级传承人429人;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9所。

概括起来,总体呈现如下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全面,涵盖10大门类,其中县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占四级名录项目总数的22.6%。

●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非常丰富,共占全州名录项目的20.8%;●表演艺术比较发达。

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类项目占当地名录项目的24. 5%;●与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相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数量相对较多,占名录项目总量的7%;●民俗类项目非常丰富,占名录项目总量的23.9%。

2.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主要特点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南一北”和“一山一水”的“山水”自然划分总体特征。

北部范围主要是酉水河流域流布区。

酉水河流域主要是土家族居住区,遗存的主要是土家族文化遗产;南部范围主要是腊尔山台地流布区。

腊尔山台地主要是苗族居住区,遗存的主要是苗族文化遗产。

①酉水河流域流布区酉水发源于湖北,在湘西主要流经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

作为土家族的集聚区,这里的土家族文化分布非常集中,土家族梯玛神歌、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哭嫁歌几乎遍布所有乡镇。

由于水系发达、商贸繁荣,这里的土家族文化较早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舞蹈中的九子鞭、板凳龙、龙山舞狮、龙山踩高跷、文武茶灯、蚌壳灯、彩莲船,戏剧中的湘西汉戏、龙山坐堂戏、永顺高腔、辰河高腔、坐堂戏、永顺阳戏、古丈阳戏、湘西花灯戏、古丈地花灯、木偶戏,曲艺中的莲花闹、三棒鼓、龙山渔鼓等,都是通过酉水流入湘西地区的。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作者:黄柏权信息来源:土家族研究土家族自古就生活在中国的腹心地带,位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上。

历史上就是入川和进入大西南的通道,今天是东中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结合部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显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历来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至今仍被学者们称为“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冰箱”和“文化聚宝盆”,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保留了许多文化的原生态形式。

如茅古斯、傩文化、撒尔嗬、摆手舞都是土家先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面貌具有活化石般的价值。

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其形势极为严峻。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现状通过田野调查和对民间艺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建国后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遭受到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第二次是1966—1976年的文革“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大批、大破坏;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现代化冲击。

前两次都是政治运动使然,遭受的破坏是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很大,而多是地面上的有形文化遗产,当运动一过,人们又本能地恢复了传统的生活和民俗。

而一直延续至今的变革,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广大农村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条件下对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众的主动选择和适应。

因此,第三次冲击波对传统文化的消解是最彻底、最全面的,以致使我们引起警觉的时候,民族民间文化已处于式微的状态。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等几种情况。

消失是指一种技艺的完全失传或一种文化现象(物件)已不复存在。

消失的技艺往往是民间工艺中工艺水平极高,按习惯又不外传的绝技、绝活,例如:在湖北咸丰过去有一种桃核雕刻工艺就已经失传了;再如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等都基本失传。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3.05•【字号】州政办发〔2018〕6号•【施行日期】2018.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州政办发〔2018〕6号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根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活态传承。

目前我州已建立比较完备的传承人体系,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传承人队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传承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传承能力水平,与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十分必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南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立抢救性保护机制(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州、县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对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开展广泛深入调查摸底,建立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

要掌握项目存续现状和保护传承面临的困难,对列入名录的濒危项目要进行重点研究、跟踪观察、实时监控,抢救征集其珍贵实物和资料。

掌握高龄传承人生活及传承工作现状,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优势,对高龄传承人采取“文化志愿者+传承人”的一对一服务,形成动态跟踪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模式。

(二)开展数字化保护。

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建立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以教学、科研促进保护。一是在土家族、苗族居民聚居程度高的乡镇、村的小学、初中开设民族语言与文体课,做到强化非遗的保护意识从青少年抓起,增强青少年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利用地缘条件鼓励吉首大学文史专业师生深度研究湘西州非遗及其传承、保护对策,音乐舞蹈、美术专业师生以湘西州非遗为依托进行旅游娱乐产品、旅游商品开发创意,旅游管理专业师生以湘西州非遗为依托进行游览观光产品、旅游交通产品、旅游住宿产品、旅游餐饮产品等开发创意。
3.时尚化。当今,一些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旅游者往往希望非遗旅游或多或少带有时尚元素。因此,应通过创意,在非遗旅游中科学地融入一些时尚元素,以获取更大的旅游市场份额。
4.个性化。应依托同一类非遗或同一个非遗项目针对不同的旅游者群体进行旅游个性化创意。
三、开创新型旅游
从湘西州非遗资源及世界旅游市场需求潮流来考虑,目前最值得着力开创的新型旅游之一是生态养生休闲旅游。理由有三:首先,有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的“苗医药”;有中草药资源1835种。其次,随着现代病患者、都市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需求层次的提升,养生性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在迅速扩大。再次,开发生态养生休闲旅游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2.深度利用非遗。湘西州应以“做深、做细、做透”为原则,深度利用非遗。即应依托同一类非遗或同一个非遗项目开发出包括多个旅游服务要素和多类旅游在内的系列性旅游产品。譬如,依托凤凰纸扎、踏虎凿花、苗画等美术类国家级非遗,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挑花等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不仅要开发出多彩多姿的旅游商品,还要开发出观光型旅游、学艺型旅游、体验型旅游、节会型旅游等。
四、打造精品景区
应在全州范围内选择土家族、苗族居民聚居程度高,土家族、苗族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度高,土家族、苗族非遗原真(原生态)性好,其他旅游开发条件也较好的古镇、古村等地域打造精品景区(点),使其成为湘西州乃至全国、全世界非遗旅游开发示范区和非遗旅游传承示范区。譬如,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湘西州可在山江—腊尔山苗寨区域着力打造苗族非遗精品景区。
精品景区(点)还应在突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非遗景区(点)共性特色的基础上努力突出其个性特色,以免出现近距离同质性竞争。其主要途径是:科学地进行景区(点)个性特色定位;将景区(点)的各种开发、经营优势聚焦到个性特色上;围绕个性特色深度开发、经营旅游服务产品。
五、优化产品组合
1.实施非遗进景区工程。将湘西州各类非遗中的重要项目加以包装融入景区(点)开发,能大大提升景区(点)的综合效应——以非遗旅游产品丰富景区(点)乡土历史文化底蕴,增加旅游亮点,强化旅游特色;以景区(点)为平台弘扬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因此,不仅要在凤凰古城、里耶古镇、芙蓉镇、乾州古镇、老司城等物质文化遗产型景区(点)融入大量的非遗旅游产品,还要在猛洞河、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山水型景区(点)融入非遗旅游产品。
精品景区(点)应采取“原真性”开发模式加以打造,使景区(点)生动、鲜活地彰显非遗的原真性。要坚持“四真”——建筑真(各种建筑均须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味、乡土味)、人员真(景区各类人员均为本地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真(景区内的歌舞表演、礼仪、节庆、婚嫁、餐饮、居住、服饰等均为原生地原生形态的还原)和生产真(景区内各种农事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生产均为当地原生形态的再现)。
4.实施旅游类型优化工程。应广泛利用非遗文化、高水准开发商务会展型旅游、度假休闲型旅游、健康养生型旅游等,为湘西州成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奠定更好的基础。
六、强化非遗保护
1.强化非遗保护宏观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机构以及制定、实施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和编制、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专项规划》等,形成长效非遗保护宏观管理机制。
一、充分利用非遗
1.广泛利用非遗。据统计,湘西州共有非遗10大类约3200项。其中,进入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非遗名录的分别有22项、50项、199项和630项。湘西州不仅要着重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开发旅游,还要依托州级、县市级非遗,甚至部分县市级以下非遗开发旅游,以使湘西州非遗旅游丰富多彩,更好地适应大众旅游市场需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湘西州非遗绝大多数植根于广大乡村。由于湘西州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目前相对滞后,州内乡村非遗原真性较强。因而,湘西州非遗旅游开发的主要地域是乡村。湘西州在广大乡村开发非遗旅游,不仅能有效突出文化旅游特色和快速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还能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四大积极作用:①将旅游经营与农业经营融为一体,使农业经营突破传统经营模式;②使部分乡村居民就地参与旅游经营,促进乡村社会就业;③使各类乡土文化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④可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卫生环境的整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
2.实施非遗进农庄工程。休闲农庄已成为旅游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是当前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对农村传统节庆活动、戏曲杂艺、绘画、剪纸、编制、雕刻、布艺、礼仪、宗教活动、庙会、健身活动与赛事、饮食习俗、农耕祭祀等非遗进行包装并融入休闲农庄开发、经营之中。
3.实施旅游服务六要素结构优化工程。应将非遗元素尽可能多地融入行、住、食、游、购、娱中,逐步形成非遗文化主题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游览、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
4.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非遗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应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譬如,对于传承非遗有重大贡献的传承人给予重奖;非遗传承人依托非遗开发、经营旅游时应在工商管理、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支持、优惠。
5.定期举办相关赛事活动。定期举办与非遗传承相关的赛事活动,使更多的人士参与非遗传承、关注非遗传承。
3.合理外延非遗。合理外延非遗,有利于广泛借用其他地方的非遗来进一步丰富湘西州非遗旅游的文化内涵。其基本方法是以湘西州所拥有的某一个非遗项目为基础,广泛借用与该非遗项目在文化内涵上有密切联系的非乡土性非遗开发旅游。譬如,在依托湘西州苗医药(国家级非遗)开发医疗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时,可以融入大量的中医药元素。
二、强化旅游创意
1.动态化。当今,旅游者日益青睐参与型旅游,希望通过参与型旅游更深地了解、感悟旅游地的乡土历史文化。因此,对于一些非遗(譬如神话传说)的旅游开发不能仅靠开发静态型旅游来满足旅游者观、听的需要,还应通过创意开发动态型旅游来满足旅游者参与、体验的需要。
2.有形化。非遗资源中有一些是抽象的无形资源(如某些传统喜好禁忌、神话传说等),旅游者往往只能通过听导游讲解来理解、领会而无法观赏或参与。对于这类非遗,应尽量通过创意将其开发成有形旅游产品,便于旅游者观赏甚至参与。
2.广辟非遗保护资金渠道。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即在争取国家投入部分非遗保护资金、州级财政解决部分非遗保护资金的同时,要广辟非遗保护的社会资金吸纳渠道、使州内外有较多社会资金进入非遗保护工程。
3.以利用促进非遗保护。大力利用非遗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商贸业等,提升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商贸业的综合效应,以有效地增强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有效地对非遗进行活态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