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EQ
《论语》的孔子思想与品德培养
论语:孔子思想与品德培养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视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
本文将围绕《论语》这部经典展开讨论,探索其中蕴含的孔子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其理念培养良好的品德。
孔子思想概述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注重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主张以仁爱为核心,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以下是几个核心概念:1. 仁:爱与道德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德之心,并将之视作社会中最高尚的品质。
仁包括关爱他人、有同情心、宽容和正义等多种义务感。
通过追求仁爱,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成长。
2. 中庸:恰当而平衡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恰当而平衡的态度。
在孔子看来,人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于拘泥。
中庸反映了孔子对个人品性和行为准则的追求。
3. 学习和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的意义。
他认为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修炼自己并传授知识给他人,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孔子强调必须注重礼仪、懂得与人交流和尊重先贤思想。
品德培养实践方法为了培养良好品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孔子思想: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良好品德从最基本的自我修养开始。
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品德,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个体内外均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持续影响他人并推动社会进步。
2. 追求仁爱与正义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爱和正义是人类行为的基石。
要培养良好品德,我们应该注重理解他人、关心社会问题,并努力争取公平正义。
通过为他人尽一份力量,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3. 学习并传承经典文化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在品德培养中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继承先贤的智慧,学习经典文化,并善于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见识更加广阔。
4. 培养合适的价值观个体的品德培养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修身思想的总结
孔子修身思想的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修身思想,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修身思想的总结。
孔子强调修身,即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水平。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诚信、谦逊、勤奋、正直、孝道等为修身原则,追求道德的完美和完善自我的境界。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身之道首先要从对自己的要求开始,只有自己行之有效才能带领他人。
在孔子看来,修身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准则。
孔子提倡孝道、仁爱、忠诚、正直等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这些道德要求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即在待人接物中要有同情心、宽容心和智慧,不可做出自己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还提出了儒家的“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仁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核心,它要求个人在待人接物中要具备仁爱、关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与和平。
义则要求个人在行为中要遵守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礼是孔子注重仪式和规范的表现,他认为只有进入一定规范的仪式才能培养和促进个人修养。
智则要求个人要具备理性思维、明辨是非的能力。
信则是孔子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诚信品质,只有信守承诺,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与修身思想相关的还有孔子对于学习的强调。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含义和真谛。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相信只有把所学的道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修养。
他还提倡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念,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
总的来说,孔子的修身思想强调以自身为中心,通过修养自己来影响他人,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端正,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语道德修养总结
论语道德修养总结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道德修养一直是《论语》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总结《论语》中有关道德修养的精华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养。
二、孔子的道德修养观点孔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道德的修炼,个人可以达到完善自己、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
1. 为人正直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世界,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他说:“君子不器,我不欲人之加诸君子也。
器者,君子之阶与?”(《论语·子贡篇》)正直与诚信是君子应养成的品质。
2. 学习与自我完善《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要“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篇》)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自我完善,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为人民奉献、为社会贡献是衡量个人道德的重要标准。
他说:“君子以温下人,以亲上天。
”(《论语·述而篇》)一个君子应该努力克己奉公,为他人着想。
三、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孔子提出了一些实践方法,帮助人们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
1. 学习经典孔子主张学习经典著作,特别是《诗经》、《尚书》等。
他认为通过学习经典,可以获得智慧,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学习的记录,如孔子教导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2. 君子之交孔子提倡与君子为伍,通过与道德修养高的人交往,可以受益于他们的言行。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子罕篇》)与道德修养高的人交往,可以获得启示和激励。
3. 反身之道《论语》中还强调了反身之道。
孔子认为,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泰伯篇》)只有不断地反思自身,并修正错误,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四、道德修养的价值与意义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1、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2、“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3、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扩展资料: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
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
在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和行事记录下来,形成了《论语》一书。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同时,孔子也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学习与思考,注重品德的培养。
在经济方面,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重视节俭持家,这也是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表现之一。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德治和礼制,即以德行为首要标准来治理国家,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他也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人行为。
然而,孔子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他的思想过于注重伦理道德,忽略了人性的其他方面,如情感和欲望等。
其次,他的经济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忽略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总体来说,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以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以下是我对孔子思想的一些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涵盖了友善、公正、同情、责任感、忠诚等多种品德。
“克己奉公”是孔子对仁的解释,即克制私欲,尽力服务公众。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颇具特色。
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应受家庭背景、财富等因素的限制。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了兴趣、热爱和享受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的道德价值观解读
论语的道德价值观解读一、论语的道德价值观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孔子的个人品质、社会伦理和教育观念等方面,深入解读论语所传达的道德价值观。
二、孔子的个人品质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的品行,孔子自己也是充满德行的榜样。
1. 仁德:孔子强调仁者爱人,道德行为的核心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待人宽容、善良的品质。
2. 忠诚:孔子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中,坚持忠诚正直的原则。
他强调君子需忠于国家,谨守契约,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忠诚精神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人正义意义重大。
3. 诚信:孔子认为人应当讲信用,言行一致。
他强调君子行事要言必信,言而必果。
个人的诚信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密切相关,它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基础。
三、论语中的社会伦理1. 五常思想:孔子提出了“五常”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是个人和社会行为准则,也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遵守“五常”,人们的行为才能得到规范和指引。
2. 社会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
他认为这些关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才能达到和谐共处的境地。
3. 政治理念: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的观点。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德治国。
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公正、透明和聪明智慧的统治,并强调政府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
四、论语的教育观念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
他提出“教无类”的观点,强调不分贵贱,对每个人都要提供适当的教育。
他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 明理和修身:孔子强调要通过学习来明辨是非,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力。
同时,他还提倡修身养性,追求心身的完美和和谐。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汇集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对话,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重要资料。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行伦理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不仅构成了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也对中国的伦理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行,认为德行是为人之本,是个人修养的核心。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这五常既是儒家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其中,“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之本。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仁爱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他人,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义”也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义,是指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一个人只有坚持做人的原则和道义,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和人格,从而在社会中赢得尊重和信任。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提出了“礼”和“智”。
其中,“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和规范,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保障。
而“智”则是指智慧和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孔子认为,人们应当注重礼节,尊重传统习俗,同时也应当追求智慧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信”也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孔子认为,“信”是指诚信、信任和信誉,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那么他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也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诚信、信任和信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
《论语》中的德行伦理思想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它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这些原则和规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道德体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它教导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应当如何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导言: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传承者,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修身的定义与价值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先修身才能治家、齐国甚至平天下。
修身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修身,才能吸引人、影响人,从而引导他人与自己共同进步。
二、修身的方法与方式孔子提出了"四端"和"六艺",用以指导修身的方法与方式。
1. 四端:孔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修身的基本端正。
仁德是核心,包括爱人、仁爱、仁心等方面;义为道义,守正义;礼为社会规范,守社会公德;智为学问,融汇贯通各学问。
2. 六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指的周礼、仪礼等,乐是指音乐艺术,射是指射箭技艺,御是指驾驭车马的技艺,书是指书法和阅读能力,数是指数学。
这些艺术和技艺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
三、孔子的修身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1. 修身是取得内在坚韧,用以应对变化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变革和竞争无处不在,如果个人没有修身的训练和坚持,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2. 修身是建立积极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个个体生活中的重要方面,而修身可以使一个人拥有优秀的品德和素质,这将成为一个人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3. 修身是成为一个好领导者的前提。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一个有效率和良好的领导者都离不开修身的支持和培养。
修身可以培养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集体利益意识,以建立团结、高度效率的团队。
四、孔子修身的实践意义孔子的修身理念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帮助我们实际解决问题。
1. 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做到真诚、关心他人,以谦虚、宽容,以正义、公正处理人际关系,以忍耐、忍受压力和困难,以智慧、理智决策。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经过修身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孔子的修身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个人修身的核心是道德修养。
他
强调人应该具备德行和品德上的高尚。
修身的过程涉及到自我反省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学习和教育:孔子认为,学习是修身的基础,通过学习
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广泛的教育和师德榜样的创建,以培养有品德的人才。
3. 自律和自我反省:孔子主张个人应该进行自我反省,不
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要有自律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 与人相处和谦虚谨慎:孔子认为,与人相处应该注重友善、宽容、谦虚和互相尊重。
他鼓励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轻易妄言妄行,要不断反躬自省,自我修正。
5. 诚信和正直:孔子强调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认为个人
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不言虚伪之言,行事要实事求是,以诚实和正直的行为争取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的来说,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学习和教育、自律和自我反省、与人相处、谦虚谨慎,诚信和正直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帮助个人达到道德完善,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孔子的言行被详细记载,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有着深刻的探讨和指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论语中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
首先,探讨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其次,分析孔子对于仁爱和中庸之道的论述;最后,讨论孔子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一、道德修养的重视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并将其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并表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理解和关爱他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支柱。
孔子还提出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诚信、忠诚和可信赖的重要性,这些品质都是道德修养的核心。
孔子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表明,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思考,个人能够培养出仁爱之心,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成长和内心健康的基础。
二、仁爱和中庸之道仁爱和中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中的两大核心概念。
仁爱指的是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心是孔子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孔子主张通过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以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中庸的重要性。
中庸指的是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和行动。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够避免过分和偏激的行为,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中庸的态度被视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三、人生哲学的思考除了道德修养的重视和仁爱、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还对于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和答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了与他人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
孔子的道德修养
孔⼦的道德修养 孔⼦是我国传统⽂化的主要代表⼈物,对我国的历史⽂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的道德思想,对我国传统⽂化的影响更为突出。
下⾯是店铺为⼤家介绍的孔⼦的道德修养重要内容。
孔⼦的道德修养:仁爱 孔⼦从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出发,继承了崇德重礼的⽂化传统,在总结以往伦理道德学说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建⽴了以“仁”为核⼼的⼀整套思想学说和道德理论体系,孔⼦的道德观主要反映在《论语》⼀书中,其中仁、义、礼是孔⼦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仁,是孔⼦道德观的核⼼。
什么是仁?樊迟问孔⼦,孔⼦回答“仁者爱⼈”(《论语·颜渊》)。
孔⼦把“仁”定义为“爱⼈”,并解释说:“夫仁者,⼰欲⽴⽽⽴⼈,⼰欲达⽽达⼈” (《论语·雍也》),是“⼰所不欲,勿施于⼈” (《论语·卫灵公》)。
“仁”的精神价值的⼀个重要体现,就是设⾝处地的为他⼈着想,就是要拿⾃⼰作⽐,凡是⾃⼰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加到别⼈的头上。
所谓仁,就是⾃⼰要⽴⾜,也让别⼈⽴⾜;⾃⼰要通达,也让别⼈通达。
凡是⾃⼰希望能够有的,也要使别⼈能够有;⾃⼰所希望能够达到的,也要使别⼈达到。
“仁”就是⼀种发⾃内⼼的对他⼈的关怀和爱护。
“爱⼈”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泛的适⽤性,在孔⼦“仁”的价值内涵中,“爱⼈”所涉及的⼀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孔⼦认为以博⼤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就是“仁”的⼀种表现⽅式,即“泛爱众⽽亲仁”。
不仅如此,孔⼦还把“仁”作为做⼈的最⾼原则和追求⽬标,孔⼦说:“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仁》)。
君⼦如果离开了仁道,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仁道这个⼈⽣正途,在匆忙急迫时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时也坚持如此,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论何时何地,都应当遵循仁道原则,这才是有道德修养的君⼦。
孔⼦的道德修养:义 义,本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案例陈述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
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
“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
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
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
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
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
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
“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
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
这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是从事政治了。
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家语道德修养做个有品质的人
孔子家语道德修养做个有品质的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家语》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导人们成为有品质的人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将探讨孔子家语中的道德修养方面的思想,以期启发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品质的培养。
一、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一个有品质的人首先要具备的核心美德就是仁爱。
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在孔子看来,不管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国家中,人们都应该彼此包容、互相帮助。
孔子通过对自己及其学生的教育实践,以及一些寓言故事的讲述,强调了仁爱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实践仁爱之道的人,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并且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
二、自律与诚信除了仁爱之道,孔子还强调了自律和诚信的重要性。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通过反思自己及其学生的行为,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有品质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通过自律来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自律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规范,还包括对于自己思想的不断反省和提升。
诚信是一种道德原则,是一个人正直、值得信赖的基础。
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多次提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要诚实待人,不欺骗他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他认为一个有品质的人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随波逐流,坚决做到言行一致,并以此为行为准则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三、修行与成就孔子认为,道德修养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行才能达到成就。
在《孔子家语》中,他通过一系列的话语和比喻,强调了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品质进行修正和改进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有品质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脚踏实地,不断修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期达到精神和道德层面的成就。
孔子还提出了修行的方法和原则,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味着知识的掌握不如行动的执行,行动的执行也不如从内心深处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的修养之道
孔子的修养之道一、修养的原则1.针对血气在《论语》里面孔子说,君子有三戒。
所以我们把君子这个词,要理解为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要直接说是君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篇》)血气就是指身体的冲动;欲望跟本能而言。
人不能离开身体。
所以你不管在生命的什么阶段,都要小心都要谨慎。
孔子这种说法提醒我们,他并不认为人性本善这样一种可能性。
所以我们尽量避免把我们后天的一种想法加在孔子口中。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只要活着就要小心。
他是很客气,分三个阶段,说三种毛病。
事实上很多人头一个阶段就三个毛病一起来了。
比如齐宣王,孟子时代有一个齐宣王,齐国是强国。
这个宣王有点很令人感动,就是他很诚实,见了孟子,听了几次谈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
就坦白说了,寡人有疾,寡人有病,他的病不是生病,生病找大夫。
孟子又不是大夫,不是医生,孟子是一位哲学家,他跟他说寡人有疾。
孟子当然很关心他什么病?三种严重。
好色,好勇,好货(得)三种。
孟子的教学方法从孔子这边得到真传。
他不会直接说你错了,他问你好色吗?那让天下人都好色,推己及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家都可以得到好的归宿。
你不要一个人好色,后宫佳丽三千,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很好的观念。
先肯定好色是一种本性的需求。
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若好色者也”(《子罕篇》)。
所以像这种本能,你要把他它推出去,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他需求的满足。
这才是一个当国君应该的做法。
你好勇吗?勇有两种。
第一种是匹夫之勇,走在街上,谁瞪我一眼,打一架。
这种勇有什么用呢?真正的勇敢是像周文王,周武王,一发怒,天下就安定。
那老百姓还怕你不够好勇呢?那你好货(得)呢?喜欢发财。
叫做藏富于民,让天下人都发财。
你税收用不完。
你自己一个国君发财,老百姓很穷有这样的事吗?你也不敢随便享用。
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
孔子对于人的理解,一方面很实在。
哲学家一定从经验出发,决不唱高调。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德育理念的阐述对于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思想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强调德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德育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修身: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再治理家庭和国家,最终才能平定天下。
在孔子看来,修身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包括诚实、勤劳、忠诚、诚信等。
他认为德行是一切美德的出发点,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 教育方式:孔子强调“不为己,何能为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3. 仁爱教育:孔子提倡仁爱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的。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要求自己对别人也要要求别人对自己,这是一种互相尊重和互相关爱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培养出来仁爱之心,才能实现道德的升华。
4. 学习方法: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博学而笃行”,认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5. 家庭教育:孔子认为家庭是德育的基本单位,家庭应该是德育的第一课堂。
他主张“教子有方”,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子女。
他提出“孝悌”的教育理念,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
他还提倡“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家庭成员遵循道德规范,维护家庭和睦。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_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_孔子的思想主张=我们都知道儒家讲究仁义之道,“仁”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又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
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谓的“大同世界”。
在孔子想象中的这个世界,人们不止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妹父母,家庭朋友。
而且还爱世上的每一个人,关心所有的人。
天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身强体壮,还是老幼残废,都能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幸福。
社会上没有罪恶,只有幸福美满。
人人友爱,天下为公。
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EQ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一、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1. 自省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
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孟子∙离娄上》)[2]。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
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 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
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
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
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
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3. 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
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
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
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
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3]:“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
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
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
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 慎独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
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1]。
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4]。
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作到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
可见,这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
5. 中庸中庸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所以它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
在道德的自我修养中,儒家历来把能否把握中庸之道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标准。
因为能把握中庸之道就意味着他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各种事物的分寸(即“度”),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下级的积极性。
中庸之道的修养实在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一门重要学问,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中庸的本质是适度与和谐而绝对不要把它理解为调和与折中(那是一种误解甚至歪曲),我们应当为中庸正名。
6. 力行孔孟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象文化大革命所批判的那样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
相反,孔孟这套道德修养理论在强调“自省”、“克己”和“慎独”的同时,还非常强调“忠恕”和“中庸”。
如上所述,忠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中庸则是要和谐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修养都不能脱离周围的人群,不能脱离社会。
除此以外,孔孟还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时习”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
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远”(《论语∙子张》),“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
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他的仁学或称仁道(即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思想来实现人人相互敬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为了做到躬行践履,孔子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要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
在孔子的严格教诲下,孔门终于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1]。
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是说,要想担当大任开创伟大的事业,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
这样才可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成为儒家学者自我修养的座右铭,而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磨练,终于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业[1]。
孔孟所提倡的坚持力行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其实践性)是孔孟道德修养理论的最鲜明特色之一;这种道德修养理论的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上面所述的以“忠恕”和“中庸”为标志的“群体性”或“社会性”。
正是这两点使孔孟的道德修养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它区别于西方一切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理论的根本标志。
二、丹尼尔∙高曼的EQ理论1. EQ的基本内涵丹尼尔∙高曼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专门研究人类行为和脑科学。
他于1995年发表EQ一书,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在极短时间内即在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96年该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仅台湾地区中文版就行销40多万册(平均每40人就有一册)。
丹尼尔∙高曼本人对此书也深为自豪,表示要以此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
高曼目睹美国社会现状,认为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外表下潜伏着深重危机--吸毒、犯罪、色情、暴力等案件急剧上升,尤以青少年犯罪情况为甚。
于是他积极寻求医治上述社会病症的良方,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一套基于EQ的解决办法。
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
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5],人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诸于IQ,另外80%则要受其它因素(尤其是EQ)的影响。
因此只有从重视IQ转到重视EQ上来,并大力提升年青一代的EQ,才能拯救现代社会。
丹尼尔∙高曼在其书中论述的都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情绪智力”,但其书名却以两个特大号的字母EQ冠之,其用意就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IQ转移到EQ上来。
丹尼尔∙高曼在其书中对EQ所下的定义(实际上是引用耶鲁大学沙洛维的定义),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2] :1.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
2.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目标。
3.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包含两方面的意思:①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②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
4.理解他人情绪——能否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是了解他人需求和关怀他人的先决条件,高曼用empathy(同理心)来概括这种心理能力。
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常能从细微处体察出他人的需求。
5.人际关系管理——恰当管理他人的情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