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贷款基准利率表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贷款基准利率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单位:年利率%调整时间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一至三年(含三年)三至五年(含五年)五年以上1991.04.21 8.10 8.64 9.00 9.54 9.72 1993.05.15 8.82 9.36 10.80 12.06 12.24 1993.07.11 9.00 10.98 12.24 13.86 14.04 1995.01.01 9.00 10.98 12.96 14.58 14.76 1995.07.01 10.08 12.06 13.50 15.12 15.30 1996.05.01 9.72 10.98 13.14 14.94 15.12 1996.08.23 9.18 10.08 10.98 11.70 12.42 1997.10.23 7.65 8.64 9.36 9.90 10.53 1998.03.25 7.02 7.92 9.00 9.72 10.35 1998.07.01 6.57 6.93 7.11 7.65 8.01 1998.12.07 6.12 6.39 6.66 7.20 7.56 1999.06.10 5.58 5.85 5.94 6.03 6.21 2002.02.21 5.04 5.31 5.49 5.58 5.76 2004.10.29 5.22 5.58 5.76 5.85 6.12 2006.04.28 5.40 5.85 6.03 6.12 6.39 2006.08.19 5.58 6.12 6.30 6.48 6.84 2007.03.18 5.67 6.39 6.57 6.75 7.11 2007.05.19 5.85 6.57 6.75 6.93 7.20 2007.07.21 6.03 6.84 7.02 7.20 7.38 2007.08.22 6.21 7.02 7.20 7.38 7.56 2007.09.15 6.48 7.29 7.47 7.65 7.83 2007.12.21 6.57 7.47 7.56 7.74 7.83 2008.09.16 6.21 7.20 7.29 7.56 7.74 2008.10.09 6.12 6.93 7.02 7.29 7.47 2008.10.30 6.03 6.66 6.75 7.02 7.202008.11.27 5.04 5.58 5.67 5.94 6.12 2008.12.23 4.86 5.31 5.40 5.76 5.94 2010.10.20 5.10 5.56 5.60 5.96 6.14% 2010.12.27 5.35 5.81 5.85 6.22 6.40% 2011.02.10 5.60 6.06 6.10 6.45 6.60% 2011.04.06 5.85 6.31 6.40 6.65 6.80%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单位:年利率%调整时间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贴现一年六个月三个月二十天1996.05.018.82 8.82 10.98 10.17 10.08 9.00 ** 1996.08.238.28 7.92 10.62 10.17 9.72 9.00 ** 1997.10.237.56 7.02 9.36 9.09 8.82 8.55 ** 1998.03.21 5.22 7.92 7.02 6.84 6.39 6.03 1998.07.01 3.51 5.67 5.58 5.49 5.22 4.32 1998.12.07 3.24 5.13 5.04 4.86 4.59 3.96 1999.06.10 2.07 3.78 3.69 3.51 3.24 2.16 2001.09.11 2.97 2002.02.21 1.89 3.24 3.15 2.97 2.70 2.97 2003.12.21 1.622004.03.25 3.87 3.78 3.60 3.33 3.24 2005.03.170.992008.01.01 4.68 4.59 4.41 4.14 4.32 2008.11.27 1.620.72 3.60 3.51 3.33 3.06 2.97 2008.12.23 3.33 3.24 3.06 2.79 1.80 注:1.1998年3月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个帐户合并为准备金帐户。
历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历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2016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7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2.00%。
2017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2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75%。
2018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00%;-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2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
2019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00%;-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25%。
2020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50%;-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00%。
2021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3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50%;-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5%。
2022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2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3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50%。
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一种监管措施,用于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信贷投放。
每年央行会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以达到调控经济、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从2016年到2022年的历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中,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利率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2016年,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而到了2022年,这一利率已降至0.25%。
这反映了央行在近年来积极推动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对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投放起到重要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利率冲击效应——基于货币市场的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利率冲击效应——基于货币市场的分析滞后1、3、6、9、10、12、13阶的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的影响均为负数,这说明,不考虑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间接影响,本期存款准备金率(CZ)提高会直接导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1、3、6、9、10、12、13阶分布均值提升,本期存款准备金率(CZ)降低会导致TYCJ1D1、3、6、9、10、12、13阶分布均值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存款准备金率(CZ)上升,会减少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总量,进而减少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导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上升.反之,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会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总量,进而增加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导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下降.1 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在我国,货币市场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因此,本文中也采用此定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主要品种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因为同期限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相关性高于0.9,再加上相对于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对政策调整更为敏感,本文只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考虑到隔夜同业拆借量、7天同业拆借利量、14天同业拆借利量分别占同业拆借量的90%、7%、1%左右,隔夜同业拆借、7天同业拆借利、14天同业拆借利是同业拆借的主力品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7天同业拆借利利率、14天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本文采用EViews和SPSS处理数据.文中,用CZ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YCJA1D表示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7D表示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表示14天同业拆借利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数据范围为2006年10月31日-2019年12月20日,共3333个有效日数据(见下图1~图4).图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CZ)图2 1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利率(TYCJ1D)图3 7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利率(TYCJ1d7D)图4 14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利率(TYCJ1d14D)从分布趋势看,同业拆借利率在2008年10月之前为利率下降通道,2008年10月到2014年10月为利率上升通道,此后为利率维持通道.从分布均值看,TYCJ1D(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分布、TYCJ7D(7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布、TYCJ14D(14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布的均值依次增大.从分布波动程度看,TYCJ1D(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分布、TYCJ7D(7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布、TYCJ14D(14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布的标准差依次增大,表明TYCJ1D(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分布、TYCJ7D(7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布、TYCJ14D(14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布的离散程度依次增大.2 计量分析2.1 VAR滞后阶数的确定及稳定性检验采用逐步递增滞后阶数的方法,逐步增加到滞后15阶.按照LR标准、FPE 标准、AIC标准,滞后15阶通过检验,按照SC标准,滞后1阶通过检验,按照HQ标准,滞后2阶通过检验.综合考虑,选取滞后15阶(见表1).表1 VAR模型滞后阶数试算表采用单位根检验向量稳定性,VAR模型4*15共60个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VAR模型是稳定的(见图5).图5 VAR模型向量稳定性检验2.2 VAR模型构建表2 VAR模型计量结果表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对滞后1-15阶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回归系数伴随概率均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分布均值均有显著性影响.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的回归系数伴随概率均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对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分布均值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在于,央行一般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应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前,货币市场已经通过观察GDP增速、通胀率等经济指标推演了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当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真正实施的时候,市场已提前消化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带来的冲击.而且,当货币市场推演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进而对资金配置进行调整时,首先调整的是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也就是说,资金期限越长,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消化越彻底.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对滞后1-15阶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回归系数均较小,在正负0.17之间,也就是说,虽然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显著影响了TYCJ1D的分布均值,但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对TYCJ1D分布均值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在2015年前,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外汇占款释放资金,从基本面看,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对同业拆借市场资金供应量的影响较小,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影响较小;央行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前,市场已经通过观察经济增长速度方向推演了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当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真正实施的时候,隔夜拆借利率市场已提前部分消化了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带来的冲击.四组残差的Kurtosis值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拒绝原假设,四组残差均为正态分布(见表3).2.3 脉冲响应分析当本期存款准备金率(CZ)提高一个百分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分布均值在前13天会围绕0值小幅上下波动,从第14天开始持续正增长,第15天达到峰值0.382个百分点,此后缓慢下滑,第20天开始收敛在0.150个百分点左右(见图6).图6 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对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脉冲响应当本期存款准备金率(CZ)提高一个百分点,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在前6天会围绕0值小幅上下波动,从7天开始持续正增长,15天达到峰值0.772个百分点,此后缓慢下滑,第25天开始持续稳定在0.214个百分点左右(见图7).图7 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对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脉冲响应当本期存款准备金率(CZ)提高一个百分点,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在前15天始持续正增长,第15天达到峰值0.797个百分点,此后下滑,第30天开始持续稳定增长,但幅度非常小,在0.350个百分点左右(见图8).图8 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对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当本期存款准备金率(CZ)提高一个百分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均在15天达到冲击峰值,但其达到稳定增长的天数逐渐延长,分别为20天、25天和30天.主要原因在于,存款准备金率(CZ)上调首先影响短期资金利率上调,在预期短期利率一定的情况下,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与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的利差扩大,货币市场资金套利交易活跃,市场对7天同业拆借利率、14天同业拆借的需求加大,带动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上升[4-5].2.4 残差检验近年来,我国央行多次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调节市场流动性,如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先后1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7.5个百分点.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先后各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6个百分点.2018年,人民银行4次降准,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2019年,人民银行3次降准.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供给和利率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进而揭示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利率传导路径,对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开展逆周期调节具有重要意义[1-2].表3 残差向量正态分布检验表采用互换自相关检验(portmanteau Autocorrelation test),残差向量滞后四阶Q-Stat值的伴随概率为0.000,说明,拒绝原假设,残差向量不存在自相关(见表4).表4 残差向量自相关检验表上述残差检验表明,VAR模型计量结果符合残差正态分布、不自相关的假设,模型通过检验.3 结论以上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只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同业拆借利率的直接影响,滞后1-15阶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CZ)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D)分布均值有显著性影响但回归系数较小,对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分布均值没显著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被货币市场提前消化,而且7天同业拆借、14天同业拆借市场对消息的消化更为彻底.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同业拆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基期存款准备金率(CZ)提高一个百分点,隔夜同业拆借利率(TYCJ11D)、7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7D)、14天同业拆借利率(TYCJ14D)分布均值都在第15天达到冲击峰值,但其达到稳定增长的天数逐渐延长,分别为第20天、第23天和第30天.这主要是因为资金套利导致的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向7天同业拆借利率、14天同业拆借利率传导需要时间4 政策建议针对上述结论,为畅通存款准备金向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坚持稳健货币政策.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较小,通过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影响同业拆借利率,进而影响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路径并不完全通畅.建议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信贷总阀门,在此基础上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民营、小微、涉农和新兴产业等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分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资金不能实现及时、有效跨市场流动,从而影响存款准备金率(CZ)调整的利率传导效果.建议平稳推动LPR改革,加快培育金融市场利率体系,逐步畅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央行历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央行历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央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调节经济运行。
下面是央行历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98%和5.31%。
2006年4月28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09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80%和5.22%。
2007年3月18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09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62%和5.13%。
2008年9月1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35%和4.86%。
2010年12月2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1.10%和4.60%。
2012年7月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85%和4.35%。
2014年11月22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60%和4.15%。
2015年10月24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35%和4.00%。
2016年10月24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10%和4.00%。
2019年9月20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0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0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00%和4.20%。
2020年4月20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0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0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05%和4.05%。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2023存款准备金变动表
2023存款准备金变动表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了确保资金安全和维持流动性而需要按照法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一部分存款。
存款准备金的变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变化、货币政策等。
2023年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可能影响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1. 宏观经济形势,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存款准备金的调整。
如果经济增长放缓或通货膨胀率上升,央行可能会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2. 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会直接影响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央行希望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更多资金到市场上;相反,如果央行希望控制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可能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3. 银行业监管政策,监管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存款准备金率产生影响。
如果监管机构出台新的规定要求银行增加存款准备金,银行可能需要调整资金结构以满足监管要求。
4. 资金流动性需求,银行自身的资金流动性需求也会影响存款准备金的变动。
如果银行预期资金需求增加,可能会主动增加存款准备金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总的来说,2023年存款准备金变动表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资金流动性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以全面了解2023年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情况。
1997至今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1997至今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1540302229 李晓霞摘要:从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都是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通过相关文献发现,货币供应量的规模直接影响物价水平。
同时,货币供应量又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下选取国际储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化政策建议:一是合理控制信贷功能;二是合理控制国际储备规模;三是为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合理调整存贷款利差和贷款利率水平;五是深化公开市场业务。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国际储备、法定存款准备率一、前言2006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然而我国的经济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波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走向复苏。
另外,在2003年,我国物价开始回升,出现了通货膨胀势头,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下,虽然通货膨胀上升不明显,但因为国内国外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被消除。
回顾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我国1997年--2015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由上述图表可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各数据都呈现增长的趋势:M0的增长趋势最为平缓,M1较平缓,而M2最为陡峭。
且M2自2014年起,增长的趋势就更显而易见了。
无论是从流通中的现金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来看,其总体上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货币供应量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物价水平,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但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什么呢?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 M=B·K 可以看出,基础货币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在基础货币一定时,货币乘数的变动将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动。
2018年各大国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表
2018年各大国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表(最新版)目录1.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和作用2.2018 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3.存款准备金率对国有银行的影响4.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作用5.结论正文一、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和作用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具有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不能用于发放贷款。
二、2018 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2018 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多次调整。
这些调整旨在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具体调整情况如下:1.2018 年 1 月 1 日,存款准备金率普降 1 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 1.2 万亿元。
2.2018 年 4 月 25 日,存款准备金率再次普降 1 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 1.3 万亿元。
3.2018 年 7 月 5 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 15.5%,释放资金约7000 亿元。
4.2018 年 10 月 15 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 15%,释放资金约7500 亿元。
三、存款准备金率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国有银行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限制国有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降低贷款发放速度,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
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影响国有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银行的净息差。
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过程中,国有银行需要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四、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作用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当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限制,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反之,当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时,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增强,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
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即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7%)。此次调整是依据银监会2003年金融监管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人民银行将根据监管规定变化等情况,按年定期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的分类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六次调整
时间
调整为
调整原因
1985年
统一为10%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7年
从10%上调为12%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
1988年
进一步上调为13%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
1998年3月21日
从13%下调到8%
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到6%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被称为准备金比率或存款准备金比率。
它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进行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指标。
存款准备金率代表了商业银行需向央行留存多少比例的存款作为备付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动风险和提供流动性支持。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供应量、控制经济通胀压力、稳定金融市场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当央行决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向央行留存的存款比例减少。
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降低资金的成本。
这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相反,当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向央行留存的存款比例增加。
这将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降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增加资金的成本。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通常用于抑制通胀压力、防范金融风险和控制过度信贷扩张。
政府通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对经济进行灵活的宏观调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央行可以根据经济的需要和风险状况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实现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政策工具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以及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的概述,介绍该曲线的定义和作用,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将解释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和作用,包括对该概念的解释、相关政策以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基础上需要强制存放在央行的一定比例的资金。
这一政策工具旨在控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稳定金融体系的运行,并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
当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存放更多的资金到央行,减少可贷款的资源,从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相反,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则增加了商业银行可贷款的资源,促使更多资金流入市场。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对经济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
其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可以影响货币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
最后,通过对经济的调控,央行可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银行业的运营。
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金存放在央行,减少了其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对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导致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发生变化,并影响到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和银行业都具有重要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和流动性,以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银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其对银行的业务和盈利能力带来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
展望未来,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将继续在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大背景下进行,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说明了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小节。
首先,2.1节将介绍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和作用,探讨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949年至今的存款利率变动表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储蓄存
本利率为年利率(%) 调整日期 1949年8月10日 1950年4月10日 1950年5月1日 1950年5月15日 1950年10月20日 1951年3月26日 1951年7月21日 1951年12月1日 1952年5月21日 1952年9月15日 1953年1月1日 1954年9月1日 1958年10月1日 1959年1月1日 1959年3月5日 1959年7月1日 1965年6月1日 1971年10月1日 1979年4月1日 1980年4月1日 1982年4月1日 1985年4月1日 1985年8月1日 1988年9月1日 1989年2月1日 1990年4月15日 1990年8月21日 1991年4月21日 1993年5月15日 1993年7月11日 1996年5月1日 1996年8月23日 1997年10月23日 1998年3月25日 1998年7月1日 1998年12月7日 1999年6月10日 活期
利息税。
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
并 着重 研究 其对 金融 行业 的影 响。
中图分类号:F276 .2
文 献标 识:A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存 款金融机构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的措施,是传统的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 工具,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存款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能力,间接控 制社会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活动。
52
决 策 &信息(下半月刊)
2008 年第 5 期 总第 41 期
C APITAL
2007 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之“紧”的程度,不仅为我国历史上 仅有,也为世界历史少见。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货币政策从紧 1 .物 价 上涨 从 来就 构 成 责难 货 币政 策 的最 主 要理 由 。 2.流动性过剩压力困扰着我国经济运行。2007 年 1-9 月 份,GDP 同比增加了 2.3 万多亿元,与同期 M2 新增 4.75 万亿 元相比,相差 2.4 万多亿元。这反映出实质经济领域存在着流 动性过剩。实质经济中流动性富余,必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扬。 9 月末,我国经济广义货币供应量已达 39.3 万亿元,2.4 万多亿 元过剩量占其 6.2%。GDP、M1、M2 等数字表明经济流动性过 剩存在着从银行部门向资产部门蔓延的趋势,若不采取措施,资 产部门价格会继续上升。 3.经济增长率持续趋热。2007 年前三个季度 GDP 同比增 长 11.5%,创近 10 年来的新高。国家须加大对经济运行降温的 力度。 4.投资增长率持续高涨。2007 年总投资规模达到 138000 亿元,实际增长率为 21.6%,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 高于 GDP 增长的状况。为了防止由投资过热引致的一系列经 济问题发生,应当适当抑制投资增长率继续走高的势头。 5.信贷投放量快速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2007 年 10 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 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 1361 亿元,同比多增 1192 亿元。在提高贷款利率的背景下,新增贷 款量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新增贷款量的快速增加,既与资金 过剩(即流动性过剩)直接相关,也刺激着经济运行和投资的进 一步提高。为了防范这些情形的加重,必须收紧资金供给。 6 .房 地 产价 格 的持 续 上 涨也 构 成货 币 供应 过 多的 原 因 。 7 .股价“泡 沫”股价 的 迅速 上 涨,是 人 们判 断 货币 过 多 的又 一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
调整机构与原因
1
84年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20%
25%
40%
2
85年
企业存款20% 农村存款25%
储蓄存款40%
央行将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统一调整为10%
3
87年
10%
12%
2%
4
88年9月
12%
13%
1%
5
98年03月21日
13%
8%
11年04月21日
%
%
%
抑制通胀
42
11年05月18日
%
%
%
抑制通胀
43
11年06月14日
(大型金融机构)%
%
%
抑制通胀
(中小金融机构)%
18%
%
08年05月20日
16%
%
%
26
08年06月15日
%
17%
%
27
08年06月25日
17%
%
%
28
08年09月25日
%
%
%
%
%
%
1%
2%
-
(限
重灾区地方
法人金融机构)
(工、农、中、
建、交、邮行
暂不调整)
29
08年10月15日
%
17%
%
30
08年12月5日
17%
14%
16%
%
1%
%
(工、农、中、
建、交、邮行
等大型存款类
金融机构)
(中小型存款
类金融机构)
31
08年12月22日
16%
14%
%
%
%
%
(工、农、中、 建、交、邮行
等大型存款类
金融机构)
(中小型存款
类金融机构)
32
10年1月18日
%
16%
%
为增实力
支持春耕备耕,
农村信用等小型
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3
10年2月25日
%
%
%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
不上调)
-5%
6
99年11月21日
8%
6%
-2%
7
03年09月21日
6%
7%
1%
8
04年04月25日
7%
%
%
9
06年07月05日
%
8%
%
10
06年08月15日
8%
%
%
11
06年11月15日
%
9%
%
12
07年01月15日
9%
%
%
13
07年02月25日
%
10%
%
14
07年04月16日
10%
%
%
15
07年05月15日
34
10年5月10日
%
%
%
农村信用社、
暂不上调
35
10年11月16日
%
%
%
存款类金融机构
36
10年11月29日
%
%
%
加强流动性
管理、适度调控
货币信贷投放
37
10年12月20日
%
%
%
抑制通胀
38
11年01月20日
%
%
%
抑制通胀
39
11年02月24日
%
%
%
抑制通胀
40
11年03月25日
%
%
%
抑制通胀
41
%
11%
%
16
07年06月05日
11%
%
%
17
07年08月15日
%
12%
%
18
07年09月25日
12%
%
%
19
07年10月25日
%
13%
%
20
07年11月26日
13%
%
%
21
07年12月25日
%
%
1%
22
08年01月25日
%
15%
%
23
08年03月25日
15%
%
%
24
08年04月25日
%
16%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