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课件苏教版

祭奠
古代指在特定日子举行的 祭祀仪式,现在泛指对先 人或逝者的悼念和纪念活 动。
甬道
古代指陵墓中连接墓道和 墓室的通道,现在泛指建 筑物中连接两个空间的通 道。
相关成语、俗语积累
举世瞩目
形容事物非常引人注目,全世 界都在关注。
气壮山河
形容气势非常宏大,可以震撼 山河。
庄严肃穆
形容气氛庄重、严肃,使人感 到敬畏。
对分享交流环节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中 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精神。
06 练习题设计与巩固提高
基础知识练习题
词语注音与解释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重要 词语进行注音和解释,如 巍峨”、“瞻仰”、“ 永垂不朽”等。
句子成分划分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进行句子成分的划分和分 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 构和含义。
• 勇于创新开拓:孙中山先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 该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开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科技应用和新的管理 方法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01
02
03
04
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4-5人,确保每组学生朗读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等重要思想,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人民当家 作主。他的民主革命精神体现在勇于 探索、敢于斗争、善于团结各方力量 共同奋斗。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 政治家。他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 性的理论和政策。他的开拓创新精神 体现在勇于破旧立新、善于借鉴外来 经验、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教学难点:会从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一、情境导入,知识链接(一)欣赏图片,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山陵这一建筑群的巍巍的特点。
(二)旧知回顾,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问题设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3、课文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加油!1、读7-11自然段,举出你认为(就一个建筑物而言)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具体介绍。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读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
三、交流反馈,体会巍巍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1、举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建筑具体介绍师小结:为了体现中山陵的高大,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别介绍了中山陵各部分的长宽高等,用精确的数字说明各部分的高大,进而让读者明白整个建筑群的高大。
过渡:中山陵不仅以它的高大雄伟吸引着游客,更加吸引游客的是陵园主人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师小结:中山先生崇高伟岸,博爱天下,他虽已过逝,精神却长存人间。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先生的遗愿却是要葬在南京的钟山,3、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师小结:钟山气概万千,历史悠久,颇为巍巍。
总结语:总结刚才所学,中山陵的建筑,中山先生的形象和钟山的衬托共同体现了巍巍这一特征,所以巍巍具体表现在: 1、中山陵的雄伟高大、规模宏大。
2、孙中山崇高伟岸的形象。
3、钟山的气概万千、历史悠久。
作者紧扣巍巍这一中心,使得中山陵的特征突出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同步阅读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同步阅读苏教版第三单元十一巍巍中山陵[课堂阅读]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
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以一座三室三层的石拱门为标志。
明朝屋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写的“博爱”匾额。
什邡以北有一条通往陵门的长坡道,汽车可以直接从这里驶向陵门的前方。
墓道北端有一个斜台,东侧和西侧各有一间三室的硬山滚棚屋,是过去陵墓守卫的住所。
陵门建在正面,高15米,宽24米,深8米。
山顶上有蓝色的琉璃单檐。
房屋主体由花岗岩制成,无梁大厅风格,中央拱门的门楣上刻着孙中山先生写的几个金字:“世界就是公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B.基于行踪的空间顺序C.从总到分的逻辑顺序D.从近到远的空间顺序3。
把孙中山的笔迹做成一块横匾,刻在门楣上,因为(a)中山陵纪念孙中山,当然,他的笔迹应该用B.这是孙中山的遗愿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你是一名评论员,你会如何介绍岭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改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① 202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南北轴线交汇的核心地带,东边有云。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课文解析

《巍巍中山陵》课文解析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
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先后在此建都。
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段析】交代了中山陵然墓主及地理位置。
本段两个破折号都起着注释说明然作用。
第一部分(1):交代中山陵然墓主及方位。
【品味】“浩荡”“我国著名然古都”“钟山南麓”等词语蕴涵了中山陵园然气势和氛围。
两个破折号都起着注释作用。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
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
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民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
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嵯峨的峭石巉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段析】本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人文环境特点。
【品味】“最高峰”使“这座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山顶”的“十分险峻”与“山腰以下渐趋平缓”的雄伟而恢宏的地势,“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的天然画面,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带给人的厚重的历史感,说明钟山南麓被选为中山陵墓址的外部原因。
“为那漫长……旁证”点出了中山陵的历史价值。
引用资料进行说明。
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经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
巍巍中山陵

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巍巍”的特征
(一)阅读课文1-3段,然后答题。 1、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 2、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 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
1、①钟山地理环境雄伟而恢宏(俗称风水好) ②这是总理的遗愿。
2、①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 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 ②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 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孙中山 的思想: 民主博爱、 天下为公 孙中山 的贡献: 领导中国革命
正音:
叱咤风云chìzhà 南麓lù 断垣颓壁 yuá n 突兀 wù 丘岗坡陀tuó 草莽mǎng 山巅diān 巉岩chá n 嵯峨cuó 淳朴chú n 奠基 dià n 深邃suì 灵柩jiù 枝繁叶茂 莽苍mǎng 庄严肃穆 竣工jùn 牌坊fāng 琉璃liúlí 镌刻juān 龟趺fū 晨烟夕雾 嵌qiàn 瞻仰zhān 穹隆qiónglóng
阅读文章9-11段,完成下列问题。 ⑴这三段文字是介绍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的,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祭堂前平台、祭堂、墓室。
• ⑵这三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列数据说明方法。 作用:准确具体直观地说明了 中山陵的宏大规模和巍峨气势。 【既能准确地说明事物,给人以直 观的认识,又能突出中山陵的宏大 规模和巍峨气势。】
祭堂
1 3 5
2 4
墓室
碑亭
陵门
石牌坊
读文看图做导游……
• 每小组选中山陵中你们感受 最深的景点,选出一位组员 帮助他(她)以导游身份, 用说明性的文字向全班介绍。
不想说再见……
• 瞻仰了中山陵,请 你说一段话,或者 表达你的感受,或 者表达你对孙中山 先生的敬仰。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的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的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的知识点归纳1、如何理解题目。
【1、体现陵园的特点,巍巍2、说明建筑群气势宏大3、表明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是的文眼。
】2、为什么中山陵选址在钟山?【1、钟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2、人文历史荟萃,景色鲜丽和谐3、中山先生的遗愿4、皇室民间社会活动多在此举行】3、为什么吕彦直先生的设计方案入选?【1、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
2、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
3、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4、“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一句话中的“垂直”可以去掉么?【“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
】5、为什么陵园大道种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1、营造一种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2、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6、第九段,从哪些方面说明平台四周景色气象万千?【1、日出日没之际2、阳光灿烂时3、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时】7、找出本段的几个比喻句,说说它的作用。
【1、以景作画,展示平台四周气象万千、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2、突出陵园的雄伟庄严和先生的不修功勋3、增加文采和说明效果,即气象万千的景色变化通过改变喻体加以实现。
】8、为什么中山先生的书法、题字、理念在中山陵随处可见?【1、突出显示的伟大革命思想,治国主张;2、让参观者随时重温、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
浅析《巍巍中山陵》的说明特色

浅析《巍巍中山陵》的说明特色作者:黄艳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8期《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下的一篇优秀的说明文,是对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突出我国近代陵园的设计特点。
既写出了陵园的共性,又突出了中山陵不同之处。
此篇说明文运用多种说明技巧来展现中山陵的独特之处。
一、说明顺序的多样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很多,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
此文采用空间顺序,将中山陵按照南北两区分别介绍,从入口到墓室,以中山陵的中轴线为贯穿,自南向北,自上而下,从中间向两侧延伸,就像一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用一台摄影机,逐步把中山陵呈现在观众面前,有着极强的画面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首先,中山陵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城外,钟山之上,钟山虽海拔不高,但四周多平原,似平地之上突然而起,显示出卓尔不群的气魄,这和孙中山在军阀割据的年代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十分契合,和“巍巍”二字在时空上形成呼应。
在介绍建筑的结构时,课文首先介绍了陵墓之大,南北两区彰显气魄,尤其是对北区的细致描写,从陵门到碑亭再到祭堂墓室,可见陵墓格局宏大,而对陵墓的一些具体数字的说明,使人觉得宏大之中又有细致,这样使巍巍的中山陵更加饱满,更加沉稳大气。
说明文必须牢牢把握住说明对象特点,《巍巍中山陵》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准确运用“巍巍”二字,突出这座陵墓的特征,无论是陵墓的地理位置,还是建筑风格,乃至孙中山先生的身前地位,都可以用“巍巍”二字来形容。
众所周知,孙中山的思想在当时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惊雷,惊醒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华儿女,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先河,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孙中山,打响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地奋斗着。
巍巍中山陵,陵墓之巍巍,孙先生之巍巍,这里已从中山陵墓升华到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巍巍品格和不朽的民主共和精神。
二、说明方法的独具匠心优秀的说明文通常会多种说明方法同时应用,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客观的事物,同时又不让文章失去美感文彩。
《巍巍中山陵》教案3:分析中山陵建筑中家国情怀与文化内涵

《巍巍中山陵》教案3:分析中山陵建筑中家国情怀与文化内涵。
一、家国情怀的浓厚氛围中山陵建筑中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所散发出的家国情怀的氛围。
这种情感感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也让人们深深地爱上这座陵墓。
中山陵建筑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又体现了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围合式正门中央,巍然屹立着"民族复兴"热词,如此霸气的建筑设计,也凝聚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与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景。
在建筑的设计中,也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古色古香的红色木质擂台,传统的花园景观、山水石等,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精髓。
在中山陵所展示的文化元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积淀与精神的魅力,并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本。
对陵墓空间的内部隆起和盘曲空域的建立,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万物之中的自然状态。
这种对自然的认识也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另外,中山陵外围的景区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山陵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其中便是中区的大型礼堂。
礼堂内两侧的圆球型主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开天辟地”的过程,展现出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同时又充分彰显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二、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中山陵的建筑中也融入了许多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内涵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挖掘,以及对孙中山先生思想的思考和启示。
在建筑设计之后,其中的黄龙石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充分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
此外,中山陵中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的文化元素。
其中,中华石质的岛屿则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思想。
然而,同时又体现出了对自然和环境的高度尊重。
全景式展示孙中山“同是中国人”思想的山水石,同样体现了中山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挖掘。
中山陵的文化内涵还在于,建筑的烈士墙简洁而不失庄重。
其表达了对中华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悼念之情,更提醒着民众,要始终铭记中华民族发展的艰难历程,不断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

Ⅳ 课外类文
拙政园
拙政园在苏州城内东北街。明朝嘉靖时,御史王献臣就大宏寺废地营建园林,为其始建。以后几经换主,多次改建。现在全园占地78亩。
拙政园的布局主题是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绝大多数临水而建,高低错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园内可分中、西、东三部,以中部为主体。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全文共12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至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三部分(第5至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一\语文\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1.bmp>
依“晚翠”洞门南望,以嘉实亭为主构成一景;自门北望,林木掩映的雪香云蔚堂却又成一景,对景的设计很成功。
思考 1.拙政园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2.“主要建筑物绝大多数临水而建”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可否去掉?为什么?
4.从中部写起。因为中部是拙政园中最主要的部分,这样由主到次地写,符合说明的一般顺序。
5.示例: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向阳面黄石池岸起伏自然,背阴配植苇丛野趣盎然”。点拨 答案并不惟一,回答合情合理即可。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山陵十分关注。
教材赏析
①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今天我读了《巍巍中山陵》这篇文章,我被中山陵的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所感染了。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
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的政权在此建都。
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陵墓---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中山南麓。
课文有这么一段:中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成为宁镇山脉。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顶峰,海拔约为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施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格外雄伟高大。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延,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山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明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
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巍峨的峭石峰石,以及一些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做出无言的旁证。
由中山陵联想到祖国,我觉得祖国的大好河山来之不易,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大好河山。
世上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避风的港湾!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祖国,让祖国的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身边,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精选阅读孙中山传读后感篇一:孙中山传记读后感篇二:《孙中山传》读后感篇三:《孙中山传》读后感篇四:《孙中山传》读后感孙中山传读后感2000字孙中山传读后感2000字一:孙中山传读后感〔2106字〕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清楚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清楚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清楚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苏教版)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课件

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作出了 杰出贡献。中山陵的修建,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民族精 神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生平与创作历程
刘大杰的生平
刘大杰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史家和翻译家。他的一生经 历了多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
通过提问和解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和探究精神。
05 课后作业安排及要求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 择题和简答题,以巩固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和记忆。
针对本课所学的重点难点,进行 有针对性的练习,如中山陵的历
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可以借助教辅资料或互联网资源, 查找相关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
民国时期政治文化背景简述
政治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 生了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例如,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北 洋政府时期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则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也非常丰富。一方面, 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 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 积极探索新的文化出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 现代化进程。同时,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很多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巍巍中山陵》的创作背景
在创作《巍巍中山陵》时,刘大杰深入了解了中山陵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山陵的雄伟气势和民 族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意义。
《巍巍中山陵》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巍巍中山陵》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山陵的雄伟壮观和历史意义, 更通过文学手法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民族精神。
《巍巍中山陵》课内语段阅读题

《巍巍中山陵》课内语段阅读题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文段,然后答题。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
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仅3千米。
由于附近大多是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颠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
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1 “之滨”“之间”能否调换?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后面,原作有“之一”二字,编者把它删了,你认为删得好不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钟山的高度、长度都用“约”,介绍宽度时用“仅”,能否也换成“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课《巍巍中山陵》巍巍陵园,高山仰止

巍巍陵园,高山仰止
——分析《巍巍中山陵》中说明对象的特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精彩的事物说明文。
作者把中山陵的特点落在“巍巍”两字上,分别从地势、建筑、人格这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地势“巍巍”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
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陵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城东郊的钟山南麓。
其实钟山并不是一座很高的山,主峰海拔约为460米,但是在周围丘陵和平原的衬托下,钟山显得异常雄伟。
于是,建造在这样环境中的中山陵也尽显雄奇壮丽,巍峨高耸。
二、建筑“巍巍”
★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施工6年。
★正面的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
★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
★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700米,垂直高差为73米。
在具体说明中山陵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确凿的数据,不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人信服,还生动地体现了中山陵陵园建筑的“巍巍”。
三、人格“巍巍”
★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
★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他的“博爱”精神、“天下为公”的思想,为世人所称颂。
在南京钟山建陵是遵从了他的遗愿。
陵园的设计处处着眼于孙中山先生的“巍巍”精神,体现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
初中语文:《巍巍中山陵》说课稿

初中语文:《巍巍中山陵》说课稿初中语文:《巍巍中山陵》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4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巍巍中山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指出中山陵的建筑名称,理出空间顺序,能说出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及其表达出的庄严的气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路。
师生间的互动,思想的碰撞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避免老师的满堂灌。
3、情景设置法,说明文的讲解,处理不当的话,会使课堂枯燥乏味。
而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激发感情,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但老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并做好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环节展开。
《巍巍中山陵》教案二:品味红色革命历史的厚重意义

《巍巍中山陵》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一座体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建筑。
游览巍巍中山陵,既能品味着革命精神的意义,又能领略到革命历史的厚重意义。
以下是本文详细介绍巍巍中山陵各个方面的含义及历史背景。
一、中山陵的建造中山陵建造于1926年,是为纪念国父孙中山而修建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他为民主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陵墓的设计者是有才华的理论家、建筑家和城市规划家杨廷宝,他将西方现代主义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设计出了中山陵这个壮丽的建筑。
孙中山死后,他的骨灰被安置在南京玄武湖边一间简陋的水泥建筑里。
1949年,中国共产党宣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成为首都。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贡献,中国政府决定在玄武湖畔新建一座更为壮丽的陵墓,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经过四年的建设,中山陵终于在1956年竣工。
二、中山陵的设计中山陵的设计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和中山先生的思想理念。
陵墓采用了“三阶式”布局,即以山、台、殿为主要部分。
整个建筑看上去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和厚重,又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与精准。
陵墓共计有七个部分,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纪念堂、办公楼和钟楼。
陵墓的主要建材是石材、砖材和水泥。
这些材料都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科技的最高水平。
整个陵墓非常宏伟,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红色革命历史的厚重意义巍巍中山陵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创新和美感,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历史的厚重意义。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一生中,一直追求救国梦想,并且在革命斗争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他的思想是高度开放的,充满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带领了中国人民进行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孙中山先生的基础上,总结了红色革命的经验,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终于建立了中国的新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主义革命。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网友来稿)●〇教材简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课文紧扣中山陵“巍巍”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以空间为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〇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3、能理解课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〇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〇课前准备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〇教学内容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孙中山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整体感知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主要见课文第二节)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1)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品析】说明钟山的一段,从追溯本源到介绍地理位置,再运用一系列数据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顶、山腰的顺序细处勾画山间美景,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娓娓而谈,语言准确简明,优美流畅。
文段写钟山之高,先与其它诸峰作比较,再点出海拔高度与山形原因;写钟山之险,重在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象而传神;写钟山之奇,一则交待雄伟高大的山形,一则绘蓊郁林海与紫红页岩映衬之景;写钟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措辞精准,字无一多无一少。
极尽能事描画“鲜丽”“和谐”之景,既表现自然丽色,又为后文张本:正因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又正因为钟山的地形、环境,方才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品析】平台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点,此处对平台所见景色的描绘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衬托出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以具体数据说明平台是“制高点”,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接着用“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对平台见景进行总写,而后分写“阳光灿烂”和“日出日没之际”两种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一步步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文章结构艺术的严谨与精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中山陵》课文赏析
(1)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品析】
说明钟山的一段,从追溯本源到介绍地理位置,再运用一系列数据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顶、山腰的顺序细处勾画山间美景,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娓娓而谈,语言准确简明,优美流畅。
文段写钟山之高,先与其它诸峰作比较,再点出海拔高度与山形原因;写钟山之险,重在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象而传神;写钟山之奇,一则交待雄伟高大的山形,一则绘蓊郁林海与紫红页岩映衬之景;写钟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措辞精准,字无一多无一少。
极尽能事描画“鲜丽”“和谐”之景,既表现自然丽色,又为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后文张本:正因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又正因为钟山的地形、环境,方才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品析】
平台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点,此处对平台所见景色的描绘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衬托出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以具体数据说明平台是“制高点”,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接着用“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对平台见景进行总写,而后分写“阳光灿烂”和“日出日没之际”两种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一步步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文章结构艺术的严谨与精巧。
此外,古典风味浓厚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远处方山如屏,秦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一句,对偶、比喻综合运用,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又如喻晴日见景为“工笔长卷”,晨昏见景为“泼墨山水”,独具匠心地将景色与国画技法相结合,显得形象而生动。
句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音律和谐,与内容相得益彰,描绘出了平台所见壮丽阔大的景象。
这篇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中山林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谨慎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
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