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20200907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14 白杨礼赞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ppt教学课件

反衬
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 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 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 内容,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好女子
婆娑 屈曲盘旋
拟人 对比 衬托 欲扬先抑
伟岸 正直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字词积累
dǐ
坦荡如砥
yín
无边无垠
yān
恹恹欲睡
suō
婆娑
qiú
虬枝
qí
秀颀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 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整体感知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把握 作者感情。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 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伟丈夫!
农民 哨兵 精神 意志
排比 反问 层层递进 气势充沛 酣畅淋漓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①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 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②以树喻 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 日农民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的精神。
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 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 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 是什么?运用的是什么写 法?
依据抒情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 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点明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在讨论环节不够活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教学难点
(1)情感把握: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具体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2)写作技巧的运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此外,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采用了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整。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讲授法,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文化认同感的塑造: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14 白杨礼赞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 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子。
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⑦秀颀:美而高。
颀,修长。
⑧虬枝:盘曲的树枝。
⑨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2.语言品味。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
“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
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
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3)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精美课件

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
曲《小白杨》。
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
散文《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 美这平凡的白杨树。但是这节课,我们却 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 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
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字词积累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读准并正确书写下列生字词:
大毡(zhān) 倦( juàn)怠(dài)
丫(yā) 枝 秀颀(qí)
开垦(kěn) 婆娑(suō)
主宰(zǎi)
无边无垠(yín) 参(cān)天 晕(yùn)圈
坦荡如砥(dǐ)
诸(zhū) 如
字词积累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
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⑴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 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一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4、学习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3)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品味课文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等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和美感。
2.教学难点
(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和改进。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或者是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6.创意写作: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以“我心中的白杨”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强化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分析《白杨礼赞》的文本,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觉得本次教学中尝试的实践活动和创意写作练习,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展示成果时显得匆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似乎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14 白杨礼赞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精编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动脑: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作业布置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课程讲授
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难点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可能难以从情感上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举例: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体会到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写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知识。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对比、象征等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举例:解释课文中“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句话中的象征意义,将白杨树与人的品质联系起来。
-难点二: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把握
-学生可能难以领会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所表达的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白杨树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4.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5.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6.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7.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课件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3.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作者档案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作家、文艺 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 夜》、《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直抒胸臆,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4) 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倾情赞美。 第四部分(7、8)揭象征意,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 对比照应,深化中心。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2.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开篇点题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过渡(第4、6自然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段)
第8自然段:白杨是不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 点明主题
首尾呼应,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再次点题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6.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 “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 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 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 军民。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课件PPT
请模仿“我赞美……就因为……尤其……”的句式 写一段话,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赞美某一种事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范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范文)【新疆】课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 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 新人教版

多用修辞描写精彩——《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
“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
好句赏一赏☆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1。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解析】12.将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视之情.。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段析】第三部分: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1.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段析】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第三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11
【解析】7.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段析】白杨树的外形——干、枝、叶、皮,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文“实在”不同,用否定句式,语气更进一层,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过渡,与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相呼应.。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1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2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3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多用修辞描写精彩
——《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
“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
好句赏一赏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