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 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 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 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 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 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 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 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专题十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 45 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 356 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 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 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 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 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 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 础。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 (2018·高考全国卷Ⅰ·T45)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 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 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
三、归纳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 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 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 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王 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 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 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 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 的需要)。
目的
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百度文库迁都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和移风易俗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纵向考查古代史主题内容相似的改革 (2019·高考全国卷Ⅰ·T45)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 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 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汉武帝纪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 响三方面信息,针对设问进行对应性思考和概括。第(1)问,可 依据汉武帝改革前由皇帝纪年和诸侯王之年纪事的混乱状况发 展为由中央统一纪年、确立年号制度的状况,即由混乱无序到 统一。第(2)问,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调用所学知识“汉武 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相关内容,并 结合材料中的世界影响概括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对其 他国家的积极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 行改革。 (2)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 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查内容 秦朝和曹魏末 年爵位制改革 汉武帝年号制改革 隋朝法律制度改革 唐太宗时谱牒改革 孝文帝庙号改革
高考真题 2015·全国卷Ⅰ·T45 2015·全国卷Ⅱ·T45
考查内容 唐代币制改革 清代养廉银制度
考情解读 1.近五年考查的主题内容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 和教科书内容,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 学习方法指向 2.从时段看,秦汉、魏晋、隋唐、清代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近 五年新课标全国卷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题目中有 8 个题均 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与选修教材 内容无直接联系
第四步:根据设问结合草列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注意总结“改革内容”时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 然后概括;而分析“影响”或“作用”时要联系背景,一般由 “背景”带来“影响”或“意义”。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Ⅰ·T45
2018·全国卷Ⅰ·T45 2017·全国卷Ⅲ·T44 2016·全国卷Ⅰ·T45 2016·全国卷Ⅲ·T45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 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 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 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 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六、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 项目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 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 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 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 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 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 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 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 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 国家的官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 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 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 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 义。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 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 改革开放。
一、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 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 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 革。
考情解读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 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 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 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 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 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 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一步:依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 料的层次。 第二步:依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 案条数。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 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 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 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 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 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 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 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 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 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 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 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 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 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1.(2019·张家界模拟) 材料 管仲兵制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叁其国而伍其鄙”,其内 容为: 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 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 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 三军,这说是“叁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 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
四、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 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 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 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 快被废除。
考情解读 3.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 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 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考查分析同类问 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 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 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 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 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 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 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