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庆祝方式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重点探讨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民俗活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多元文化视角欣赏和理解民俗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节日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个节日的起源、发展、庆祝方式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拟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节日习俗的选择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节日习俗的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节日习俗》2. 内容:春节:起源、发展、习俗中秋节:起源、发展、习俗端午节:起源、发展、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答案要点: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寓意辞旧迎新、团圆平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寓意团圆、丰收;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寓意纪念屈原、驱邪避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俗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等,进一步拓宽视野。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传统节日的习俗》教案
《传统节日的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主要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调查、讨论、观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主要习俗。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图片等。
2. 准备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学生准备:1. 调查了解自己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2. 准备好相关节日的资料,以便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点和习俗?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享自己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他学生倾听并做笔记。
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主要习俗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传统节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2. 调查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主要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美食等。
节日习俗教案
节日习俗教案教学内容:1. 节日的由来和意义2. 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3. 当地特色节日的了解和体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列举并描述至少两个节日的习俗活动。
3. 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当地特色节日,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2. 节日的习俗活动。
教学难点:1. 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
2. 当地特色节日的体验和参与。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节日是人们为了纪念某个重要事件或者表达某种情感而设立的特殊日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节日习俗吧!二、新课讲解1. 节日的由来和意义(1)我们国家的节日很多,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它们独特的由来和意义。
(2)比如,春节是农历新年,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中秋节是团圆节,寓意着家人团圆、幸福安康。
2. 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1)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
(2)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3)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3. 当地特色节日的了解和体验(1)以我们所在的城市为例,可以介绍当地的特色节日,如龙舟赛、花市等。
(2)让学生参与当地的特色节日活动,如观看龙舟赛、逛花市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1)每组选择一个节日,共同讨论该节日的由来、意义和习俗活动。
(2)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结果。
2. 体验活动(1)根据所学的节日习俗,开展相应的体验活动。
(2)比如,模仿放鞭炮、包粽子等。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课程,大家了解了不同节日的由来、意义和习俗活动。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珍惜节日,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特色节日,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传统习俗
大殓:“入殓”,第三天时将已着衣的尸体放入棺材并盖棺的仪式
出殡:大殓后停柩待葬的这段时间称为“殡”;把盛放死者的棺材送往安葬地的仪式称为“出殡”
落葬:将棺材和随葬品放入墓穴后,铲土掩埋,堆积成坟
(4)丁忧守孝
守孝:旧制,父母丧亡,子女要在家守孝三年
丁忧:辞官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
2、丧葬用品
2、社稷祭
社:土神稷:谷神太牢:牛、羊、猪
社稷坛五色土: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
国家兴(亡),社稷立(废)各阶层都有社祭活动
3、宗庙祭
帝王供奉祖先的庙叫宗(太)庙
月祭(荐新)、时享
袷祭、禘祭:天子、诸侯汇合祭祀宗庙中全部祖先神主的大祭
家庙祭:各级官员
4、祓禊祭:
农历三月三去不详之祭,魏晋后变为文人雅士宴饮游乐的节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标题
第八章 传统习俗
序号
14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由来、类型以及活动内容;
2、感知各民族绚丽多彩的节日风情以及各自节日文化的异同;
3、理解人们借助节日寄托情感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古代祭祀、婚丧礼节类型、特定程式及活动内容;
2、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起源、类型及主要活动内容;
指腹婚:双方家长将腹中胎儿结为婚姻。
(二)丧礼
1、治丧程序
(1)送终、招魂与停尸
送终:儿女守着咽气
招魂:确定无气息后召唤死者灵魂归来
停尸:将尸体安放于正室厅堂的尸床上,为其清洗、饭含、小殓、放长明灯
(2)报丧、奔丧与吊唁
报丧:向亲友邻里通报死讯
奔丧:子女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吊孝祭拜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详细内容围绕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展开,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四大节日习俗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视频,引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熟悉的节日习俗,分享彼此的了解。
b. 制作手工:指导学生利用彩纸等材料,动手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窗花、粽子、月饼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节日习俗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四大节日习俗2. 内容:a. 春节:起源、发展、习俗b. 清明节:起源、发展、习俗c. 端午节:起源、发展、习俗d. 中秋节:起源、发展、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春节的起源及习俗。
b. 请谈谈你对清明节扫墓的理解。
c. 请描述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
d. 请分析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的文化内涵。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过节和观灯》教案
《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本文从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复杂来历、悠久历史、地域的差异及厚重的文化意义。
了解沅水流域“闹龙舟”的盛况。
了解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了解“观灯”这一民俗文化。
以时间为线,梳理“观灯”(“灯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
了解文献资料中历史上“观灯”繁荣而热闹的场景。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笔记小说等资料的目的。
3、体会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1、联系作者思想、作品背景以及有关端午节、元宵节的民俗资料理解本文,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生命之美。
2、把握本文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这两项民俗源远流长的生命形式,发掘它们独特的生命精神。
体会点面之间的照应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对这一效果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历史文献的内容,体会它对中华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强化读者对湘西的端午和元宵民俗的直观把握,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课前任务落实:1、预习全文:熟读课文;明确文体;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思想;梳理端午节及观灯部分的层次、概括内容;勾画出文中涉及的历史文献内容并分点归纳。
2、搜集其他作家描写端午节、元宵节的文章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我国有关的民俗文化。
3、标注出阅读时不理解的句段,自主查询解疑。
写出仍未解决的内容。
六、教学设计:(一)全体学生集体诵读余秋雨的一段关于文化的文字,引出中国传统文化。
说:中国传统文化生说: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古文、古诗、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师:明确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中又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二)连:中国传统节日请学生利用多媒体完成传统节日的连线。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
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
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 (教师)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5.“艾”:——艾草图片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7.“郎”:“朗”(换一换)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设计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设计一、引言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体现历史、地域、人群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关怀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论支持1. 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历史、地理、民族等特征的人们所共有的风俗、习惯、信仰、技艺等的文化现象。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
2. 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融入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同时,通过民俗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设计1. 民俗文化故事的阅读与讨论选择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神笔马良》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与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寓意,探讨其中体现的民俗文化元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思考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2. 民俗文化元素的作文表达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并进行调查、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作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方面,并激发他们对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思考和意识。
通过作文表达,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一章《民俗概述》及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俗、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民俗的分类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重点:民俗的定义、特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民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民俗现象?2. 讲解新课(1)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①定义:民俗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所形成的共同习惯和风俗。
②特点:民俗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变异性。
③分类:生活民俗、生产民俗、社会民俗、文化民俗。
(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①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文化内涵为团圆、祈福、庆祝。
②清明节:起源于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发展至今已成为缅怀先烈、扫墓祭祖的节日,民俗活动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文化内涵为怀念、感恩、尊重。
③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文化内涵为爱国、团结、健康。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2.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春节:团圆、祈福、庆祝清明节:怀念、感恩、尊重端午节:爱国、团结、健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1.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1.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究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庆祝方式和习俗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探究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3.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的探究第四章: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理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关系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的探究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意义理解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保护措施与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案例5.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的探究第六章:中国传统民俗活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理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6.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意义与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民俗活动,体验其乐趣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的探究第七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差异与原因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与多元性7.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差异与原因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与多元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地方差异与原因比较法: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其差异与特色7.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地方差异与原因的探究第八章:中国传统民俗食品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理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传统民俗食品,体验其乐趣8.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的探究第九章:中国传统民俗用品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理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使用习俗与寓意实物展示法:展示传统民俗用品,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9.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的探究第十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变迁的原因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案例10.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现代变迁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的探究第十一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国际交流1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1.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传播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案例11.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的探究第十二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2.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中国民俗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创新实践活动,体验其乐趣12.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的探究第十三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掌握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3.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保护的策略与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研究保护的案例13.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的探究第十四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的未来展望1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未来展望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反思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展望未来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向与目标15.2 教学内容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未来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向与目标15.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讨论法:组织学生反思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15.4 教学评价个人总结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的探究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围绕中国民俗文化展开,内容包括民俗文化的概述、传统节日、传统艺术、民间信仰与宗教、民俗活动、地方特色、民俗食品、民俗用品、现代变迁、国际交流、创新发展、研究与保护、未来展望以及总结与反思等十五个章节。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9
虽然如此,现代民间依然重视祭灶这一天。“小年”是过“大年”的重要序曲。至今,北方民谣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这一天,人们虽然不像传统社会那样进行隆重的灶神祭祀,但许多农村人家仍在供奉灶神,民间依然要吃糖瓜,只是原来用做娱神的供品,现在改为娱人的节令美食而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具体习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
在自由交流中,同学们随心所欲谈及自己最喜爱的节日,并说出该节日的习俗。(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在汉民族人们的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理所当然是——春节。
1、了解春节习俗及传说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民俗专家表示,如果说腊八是开场的锣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糖瓜祭灶、祈福纳吉的习俗。中国民间称“灶神”为灶王爷、灶君、灶王、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据民间传说,灶神受天上玉皇大帝之命常驻人家,司察人间的是非善恶。凡家内各事,灶神均有权管理。他观察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并把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以降福祸于其家,因此人们对此特别重视,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祭祀灶神,民间称“祭灶”“辞灶”“送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神的神位,在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我国的节日民俗3.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身边的民俗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俗文化相关书籍、资料。
2. 课件:民俗文化图片、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剪纸、风筝等民间艺术制作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制作风筝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想,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节日民俗3. 第三课时:分析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第四课时: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第五课时:调查身边的民俗文化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身边的民俗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民俗和民间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2.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3.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兴趣。
主要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俗信仰与宗教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信仰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信仰和宗教的理解和尊重。
主要内容:道教、佛教、儒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3.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力。
主要内容:民间绘画、剪纸、雕塑、民间舞蹈等。
4. 第四章:中国传统民俗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主要内容: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5. 第五章:中国传统民俗饮食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兴趣和健康饮食意识。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美食、饮食礼仪、饮食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学案(8份)人教课标版1优质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风俗()【导学】课题:姑苏菜艺设计:王伟月校正:王鹏飞学号姓名。
风俗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观点,它能够囊括人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劳动成果,既包括着物质的部分,也包括着非物质的部分。
拿“食”这一方面来说,吃什么,怎么吃,这里也大有学识和讲究,它们就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历史悠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常常都有表现自我特点的饮食文化。
《姑苏菜艺》以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显现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具匠心的某些方面。
作者介绍陆文夫(年代日年代日)今世作家,江苏泰兴人,从小喜欢文学。
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
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
年开始发布作品。
年发布成名作、短篇小说《巷子深处》。
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备《探究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公司”成员,长久下放到工厂、乡村劳动。
粉碎“四人帮”后平陆文夫(年代日年代日)今世作家。
江苏泰兴人。
从小喜欢文学。
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
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
年开始发布作品。
年发布成名作、短篇小说《巷子深处》。
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备《探究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公司”成员,长久下放到工厂、乡村劳动。
粉碎“四人帮”后昭雪。
年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
后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饮誉文坛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分获第、、届全国优异短篇小说奖;《美食家》获第届全国优异中篇小说奖。
已第一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巷子深处》、《特别法庭》、《巷子人物志》、《围墙》、《陆文夫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人之窝》,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
陆文夫的小说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清隽秀逸,委婉幽静,朴实自然,显现了浓烈的姑苏地方色彩。
基础积淀注音媲美().()鳜鱼()雪里蕻()筵席()蚕蛹()储藏.....烹饪()粤菜()..成语无人问津:莼鲈之思:精雕细刻:装腔作势:座无空席:【导思】1.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中华传统节日了解祖国文化》教案设计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中华传统节日,了解祖国文化,以此设计教学方案,希望通过教学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前言作为一名教育者,教育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更是繁荣社会和国家文化的根本。
我相信,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而中华传统节日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学生从中华传统节日中了解祖国文化,进而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和内涵。
2.理解中华传统节日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3.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道德、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4.培养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选取依据本教案选取的教材主要来自《古代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中华传统文化》等学术著作。
这些教材主要是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全面分析和解读,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和内涵。
2.教材内容概述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24节气和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文明和民族精神。
在教学时应特别注重把握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将采取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故事式教学法故事式教学法是通过故事、寓言、神话等文学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启示的教学方法。
在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我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讲述传统节日的故事,如“牛郎织女”、“屈原投江”等。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比较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是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和探讨差异和相似之处的教学方法。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春节习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节的基本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春节习俗的起源和寓意。
教学重点:春节的基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春联、鞭炮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春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民俗元素,如春联、鞭炮、拜年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春节习俗。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寓意。
(2)详细讲解春节的基本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3. 实践活动(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分享有趣的春节故事。
(2)动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春联和鞭炮,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一组关于春节习俗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讲解答案,强调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春节习俗的文化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春节习俗2. 主要内容:(1)春节的起源与寓意(2)春节基本习俗: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3)民间艺术:春联、鞭炮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
(2)谈谈你对春节习俗文化内涵的理解。
2. 答案:(1)描述家乡春节习俗,要求语言流畅,内容丰富。
(2)对春节习俗文化内涵的理解要深刻,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2024精选民俗文化优质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优质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这本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中第二节“传统节日习俗与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起源、发展、习俗以及蕴含深层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我国传统节日起源和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背后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统节日深层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各个节日起源、习俗以及背后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民俗文化》辅助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解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个节日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穿插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3. 例题讲解:以端午节为例,讲解节日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节日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传统节日习俗与意义》2. 主要内容:春节:起源、习俗、文化内涵元宵节:起源、习俗、文化内涵清明节: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端午节:起源、习俗、文化内涵中秋节:起源、习俗、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春节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分析清明节习俗背后文化意义。
2. 答案: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文化内涵是祈求新一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清明节习俗背后文化意义是祭奠先人、缅怀先烈,强调家庭观念和孝道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要反思自己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解自己家乡民俗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处理4.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逻辑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启发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实际操作关于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我必须确保学生对传统节日解不仅停留于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2、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4、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
5、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
6、大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比较好。
7、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特长。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做好查找资料的内容记录、采访人物的记录、写好活动体会心得、制作相应宣传小册子和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六、资源准备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
2、学生自制调查采访表。
3、学生自行准备数码相机。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2个课时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5、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各项民风民俗,并从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 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
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
3个课时成立课题组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每7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组成立后,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1、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强弱搭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工作到位。
2、制订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2、合理分配研究时间和研究内容。
3、制作调查采访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本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
2、设计“调查采访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动。
初步收集相关资料。
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网上采访各地少数民族。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
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
第二阶段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一辈老人家。
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收集的资料内容中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
讨论活动过程的心得和体会。
3、汇编研究活动作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材料整理成宣传小册子、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1、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人员和采访人员。
3、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走访线路。
4、给小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6、提供有关作品材料模板。
例如:宣传小册子制作向导、摄影作品制作向导、“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写作指南等。
2个月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在2个多月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与很多本地民众交流、学习。
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
并从中溶合了语文教学之中,以生活实际体现语文。
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提高了调查、访问、合作、分析、评价等能力;同时,经过了一系列的展示、制作活动和写作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与意义,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强对较被动的学生作好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评价表1学生自评自评内容方式你是否一直积极主动参与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
你是否对过活动主题进行认真思考、精心甄别筛选?你通过哪些途径收集信息、资料? 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本次活动中,你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本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评价表2同学互评互评内容方式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
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障碍? 你们是如何克服障碍的? 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突破? 评价表3教师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次(星级评定)1、活动态度方面 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
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
C、活动是否勇于创新。
D、是否勇于克服障碍。
2、知识技能方面 A、查阅资料技能。
B、采访记录能力。
C、研究能力。
D、整理材料能力。
3、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 A、运用工具能力。
B、交往与表达能力。
C、报告写作能力。
D、分析总结能力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A、选题新颖、独特性。
B、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
C、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D、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
评价表4综合评价《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得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一、提出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有新颖性、创造性。
2分。
为提出主题查阅了资料,有比较多的资料。
2分。
找到了合适的协作者。
2分确立主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
2分设计了初步研究计划。
2分二、完成研究阶段收集相关资料,使用手段的多样性。
2分是否较多地、有效地了解了相关资料。
2分是否针对主题进行反复研讨。
2分。
是否根据研讨内容对研究的方向进行过合理的修改。
2分形成了研究成果或者新的观点。
2分与协作者分工合理,承担了主要任务,合作愉快。
2分三、主题成果交流完成了对主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
2分在媒体、班板报、校报发表与展示。
3分有完整的研究总结报告。
4分有继续研究计划。
2分总计注:90~100为非常优秀,80~89为优秀,60~79为良,6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
本表以定量评价为主,重在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钟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