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 studies 译文赏析
培根“Of Studies”的两个译本赏析
![培根“Of Studies”的两个译本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a20d1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6.png)
JIAN NAN WEN XUE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
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禹。
”从另一方面阐明了依法执政实为“人主之职”,也是“一天下”的必由之路。
因此,虞舜之道有关“求中”与“得中”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注重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和睦之道,其次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平等互助,再次是在对外关系中和平共处。
特别是在对三苗的关系处理上,虞舜不仅主张义征三苗,施大德于三苗,以“仁义”取胜,而且把自己的遗体埋在南方,以保证民族和解,不起战事,最终解决了长期以来南北对立的局面,最终实现了华夏、东夷、三苗三大部族的统一,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氏春秋·尚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
舜曰:‘以德可也。
’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
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
’周明堂,金在其后,有以见先德后武也。
舜其犹此乎?其臧武通于周矣。
”《盐铁论·论功》也说:““有虞氏之时,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
”这些论述说明,虞舜在处理内外关系与民族矛盾时,秉持“以和为贵”与“以德服人”的方针,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尧历史意义及其现代启示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
追求和谐,是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
和谐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爱好和平,主张多民族和睦共存,多元文化融合共生,重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性的文化传统。
而造就这一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应该就是虞舜文化。
虞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且对历代执政者的治民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均有深远影响。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凡是长治久安的时期,执政者都高度重视依法施政。
立法历来为执政者所重视,早在神农炎帝时期就出现了《政典》、《黄帝四经》等法律文献。
自尧舜至夏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出现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其中如《尧典》、《舜典》、《大禹》、《皋陶谟》等,有学者认为都是具有“宪法性意义”的法律文献。
Of_Studies赏析
![Of_Studies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6ad405ba1aa8114431d9cc.png)
Of Studies谈读书1.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东旭:读书是为了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能。
王佐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东:其娱乐方面的主要用途在于独处和隐退之时;其装饰方面的主要用途在于言谈之中;其增长才能方面的主要用途在于对事务的判断和处理。
王: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3.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东:因为虽然有实践经验的人能完成特定工作,而且也许还能对个别的事情一一作出判断,但是宏观的建议,以及对事务的筹划和安排,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有学问的人。
王: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断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4.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东: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学问上,是怠惰;把学问过多地用做装饰,是虚伪;完全按学问的规则来判断,则是书呆子的嗜好。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解读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9f41d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b.png)
1懒散/懒惰 2装模作样/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矫情 3完全按规则/规章/规定/条例;完全按书本的
条条框框
4a characteristic (habitual or relatively temporary) state of feeling心境/情绪/性情/脾气(古义), 此处指怪癖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1;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2;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3, is the humour4 of a scholar.
Of Studies
翻译与鉴赏
Lectured by Zhu Jianping
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文体风格
1.作者简介 Francis Bacon (1561-1626):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哲学家和
散文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奠基人,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崇尚科学,提倡从研究事实中归纳出结论,反对从概念到概 念的演绎。 2. 主要内容 1)读书的作用; 2)读书的方法。 3. 文体风格 1)多排句、类比、短句、省略句; 2)文字紧凑简洁,文句机智精辟,分析周密深刻,“颇似 我国唐宋某些古文大师的风格” 3)格言警句俯拾即是 4)文词古雅
Of Studies一文的汉语翻译
![Of Studies一文的汉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327f34eefdc8d376ee321d.png)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人类来说,书籍是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书籍,自然,也是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扩展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发展个人的智慧潜能。所以,培根说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者要达到这样一个收获颇丰的境界,其前提要律至关重要,那就是所读之书须是好书佳作。
技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教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上、由观察而获得的一种聪明呢!读书不是为着药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找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漫漫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Of Studies,是培根400年前撰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散文杂记,亦是英语文学中妇孺皆知的劝学名篇。该文笔力遒劲苍幽,思想精深悠远,行文简洁明快,论述深入浅出,分析桴鼓相应,读来时若春雨润物,时若激流漂石,时若清风拂面,时若万籁俱号,令人似置身庄子《齐物论》所谓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境界中。
Of studies 译文赏析
![Of studies 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e9fbb5dd3383c4bb4cd2a2.png)
Of Studies 译文赏析14英法八班何静雨19原文分析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全文多使用短句,排比句,简洁明了,气势磅礴;同时多使用被动句,使文章更为严谨,周密。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全文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仅305个词,却把读书的妙用和读书的方法两个问题说得透彻,庄重典雅的大词语的运用体现出了作者的冷静和理性,散文的语言又蕴涵哲理的思想深度。
从文体上来看,培根的这篇文章有三大优点,其一:工整匀称的排比。
在这篇文章中.三部结构或三项排比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修辞手段。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
排比的次序一般由轻到重,由低潮到高潮。
这种排列方式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精致对称,形成视觉上的匀称美。
从文体功能方面来说,它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同时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
培根的《论读书》中的大多数排比句中同时又使用了省略手段,二者结合使用使句子更加简洁,信息重点更加突出。
其二:触类旁通的类比。
培根的散文除了大量使用排比和省略手段外,还不定时机地使用类比修辞手段。
类比是把难于理解的现象或非常陌生的事物同人们熟悉的事物或行为过程进行比较,这一比较是建立在二者某些方面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之上,恰当使用类比不但能够易于切入主题,而且容易令人信服。
其三:平衡对称的节奏。
在培根的这篇文章中,语音和韵律的使用使文章更加朗朗上口,同时也有利于作品的流传。
从文化层面来看,在对译文进行分析之前,首要的应是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理解作品的入口莫过于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坚持以科学方法思考,依靠观察获取知识,从而成就非凡思想,是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及散文家。
培根散文的特点: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然而身为高官贵族的培根,他的这篇文章所面对的读者是贵族、官吏,或者他们的子孙,所以他面向的群体文化程度较高,文章也较为难懂。
Of Studies译文对比赏析5页word
![Of Studies译文对比赏析5页word](https://img.taocdn.com/s3/m/fa27106af90f76c660371a8e.png)
Of Studies译文对比赏析一、原作写作风格Of Studies的语言风格和现代英语颇为不同。
与时文相比,它显得有点像古文。
全文以读书(study)为中心展开讨论,环环相扣,意思逐层递进。
文字精炼,语言简约、潇洒、比喻恰当,富于想象力,处处透露出美感与智慧,说服力十足,论断分明,尤以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见长,字里行间饱含自信。
不时结合使用拉丁文,使文章带有古香古色的韵味,书卷气十足。
二、对比分析严复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对于散文,我认为译者在做到信、达的同时,更要注重雅。
在通篇的行文上,要追求风格的一致性。
如前文所言,该散文语言精炼,文章短小精悍,所以翻译的难处在于再现语言简约优美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其说服力,实现刚和柔的完美结合。
在此,我将挑选王佐良和廖运范的译文(以下简称为王译和廖译)来作比较分析。
1.对比一下两篇译文的风格王译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形式,四字词的使用频率高,语言简洁,与原文的风格十分接近,而廖译则用现代汉语的形式,使文章显得十分通俗易懂。
如果按照奈达所提倡的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这一言论来分析这两篇译文,那么这两篇译文都忠实于原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应是相当的。
但是,若按照科勒提出的对等观点来研究翻译对等和等效的问题,那么王译就脱颖而出了。
科勒所提出的除了外延对等(denotativeequivalence),主要研究词汇方面;还包括内涵对等(connotative equivalence),即文体对等,关注文体效果,古体的或是平实的;语篇规约对等(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关注不同交际场景的用法;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指为特定的读者群进行翻译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针对的是韵律、隐喻和其他修辞手法的对等。
王译在做到词汇、文章意义对等的同时,采用半古文的形式,凸显了文体风格的对等,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排比句和其他的修辞手法,实现了翻译的形式对等。
Of_studies译文赏析
![Of_studies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1d3e2758fb770bf78a5552.png)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演示教学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演示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7d1040e81a37f111f1855bc8.png)
1摭(zhí):拾取/摘取(pick up; gather)
2傅:涂抹(如“傅粉”)
2
For expert men1 can execute 2,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3,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4,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5,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4 counsel: something that provides direction or advice as to a decision or course of action忠告/劝告/建议
general counsel总的计划/大计
5plots: a secret scheme to do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underhand or illegal(秘密)计划/密谋/谋划/出谋划策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
1
Studies serve for1 delight, for ornament2,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3;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4;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1专家/能手/内行/阅历丰富的人 2 carry out/perform an action; to put into effect执行
of studies中英赏析
![of studies中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6578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7.png)
of studies中英赏析《论研究》是英国文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一篇经典散文,它以对学习和研究的思考为主题,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研究》的中英赏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论研究》一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阅读使人完善”、“交谈使人机智”、“写作使人严谨”、“思考使人深刻”和“各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比较”。
整篇文章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了学习和研究的不同方式对于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作用。
文章提到阅读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阅读使人完善,开拓了人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储备。
他强调了对于书籍的选择要有所取舍,要选择经典著作和有深度的内容进行阅读。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见识和理解能力。
文章讲述了交谈的价值。
培根认为,交谈可以使人变得机智。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人们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观点碰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交谈也是一种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方式。
接着,文章提到了写作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写作使人变得严谨。
通过写作,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写作也是一种对于自己思考的检验,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然后,文章讲述了思考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思考使人变得深刻。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根强调了思考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质疑和思考多个角度等。
文章对比了各种学习方法的效果。
培根认为,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知识。
但是,阅读单一的知识来源可能会导致思维的狭窄,因此,培根提倡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使用,如阅读、交谈、写作和思考的有机结合。
总结来说,《论研究》是一篇关于学习和研究的经典散文,强调了阅读、交谈、写作和思考对于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作用。
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
![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https://img.taocdn.com/s3/m/c5cfe9d27f1922791688e8e5.png)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ull: compete in extent or degree and in every particular 充满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554) Conference:讨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239) Writing:n. 书写;作品;著作;笔迹
翻译作品: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A.C.Barnes) 外文出版社,1958 《英国诗文选译集》 译者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彭斯选集》 译者王佐良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新编》(译者、主编)王佐良 三联出版 社,1994 《论读书》
四:翻译心得总结
1:通过以上的比较,显然无论在原文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风格再现上,王佐 良先生的翻译都做得恰到好处,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做到了与原文的一致,与原文有 同等的美感。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从文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以及时代风格等各 方面进行很好的把握,成功融于一个整体风格中。
翻译主张
1.采用辩证的观点,即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 意译 2.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 3.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4.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 文体如之 5.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6. 译语要生动活泼锤炼
三:翻译赏析
have an effect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二:(1)作家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 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 想家和科学家,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 作家。被马克思称为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 祖”。生于贵族家庭。 后于1618也成为了大法 官,晚年脱离政治活动, 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 究。代表作是《论说文 集》
Of studies译文赏析
![Of studies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307282d4d8d15abe234e31.png)
Of studies译文赏析❖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翻译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翻译2: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
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翻译1: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翻译2: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翻译1: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精品PPT课件
![Of-Studies翻译与鉴赏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3770c55f0e7cd1842536fd.png)
1摭(zhí):拾取/摘取(pick up; gather)
2傅:涂抹(如“傅粉”)
2
For expert men1 can execute 2,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3,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4,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5,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1专家/能手/内行/阅历丰富的人 2 carry out/perform an action; to put into effect执行
3 a separate case or an individual thing or instance, especially one tha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a larger category or class. Often used in the plural细节/部分/个别问题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5.
释义
1 serve for起……作用,被用作(serve the purpose of study) 2 ornament装饰/装饰品;此处指多读书可以旁征博引,显得有才学。
3 privateness私有/秘密/不公开/(地方等)隔绝/隐蔽/幽僻
Of Studies
翻译与鉴赏
Lectured by Zhu Jianping
翻译批判《Of studies》
![翻译批判《Of studies》](https://img.taocdn.com/s3/m/ad9923df6f1aff00bed51e8a.png)
《论读书》之我见在这里,简单对比分析了王佐良、廖运范与孙有中三人对培根《Of Studies》的译文,现把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
其实,从宏观上来说,我个人认为,相比之下,王佐良的翻译最为精辟,也最为经典。
为什么这么说,其原因有二。
一是对仗工整,有文言风格;二是简洁,无冗杂的字、词、句。
至于廖运范与孙有中二人的译文,我认为则稍逊一筹。
不过,廖运范与孙有中的译文比较白话文,是我们大家平时交流所用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
从微观上来说,我认为,值得对比分析的有以下几最为明显的地方。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对此,王佐良的译文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廖运范的译文是“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孙有中的译文是“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
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
”其实,三者译文意思大同小异,而且在句式上皆存在排比,只是语言风格不同而已。
然而,比较之下,王佐良的译文,略显工整、简洁。
(2)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王佐良译为“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Of-studies原文译文及赏析
![Of-studies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3d7c36a1c7aa00b42acb3e.png)
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版本的汉译【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
培根散文Of Studies及其译文的赏析
![培根散文Of Studies及其译文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5d3fce08a1284ac8504391.png)
培根散文 O t i 及其译 文的赏析 f ue Sds
陈海伦 王 占斌
( 天津商业大学 外国语学 院 , 天津 3 o3) 0 14
摘
要 :f m e 《 读 书》是 英 国著 名哲 学 家、 O d s(论 Si ) 文学 家 弗 朗西斯 ・ 培根 的传 世佳 作 , 文 风 其
典雅 明快 、 言凝 练 简洁、 辞 生动 形 象 ,警 句迭 出、 语 修 寓意 深刻 。从探 讨原 文作 者 的语 言风 格 和 文体修辞 入手 , 对王佐 良先 生 经典译 文 中的一些译例 进行 了鉴 赏分析 , 示 了王佐 良先 生的 展
有节 奏感 , 来 朗朗上 口。文 中多用 排 比和 比喻 , 言警句 更 是层 出不 穷 , 读 格 言简 意 赅 , 服力 强 , 称论 说 堪 说散 文 的典 范 , 在语 言风 格上 有如下 一些 特点 : 1用词 典雅庄重 .
O Sui (论 读书》这 篇 随笔 , f td s( e ) 文字 简洁 , 中大 量古 语词 (r a m) 其 a hi 的使 用 承 载 了历史 的厚 重 , c s 颇 具文 化韵 味 , 就像古 汉语 中“ 之乎 者 也 ” 词 汇一 样具 有 特定 历 史时 期 的语 言 色彩 , 文 章显 得 庄 重 、 等 使 文
二 、 文简洁 明快 、 劲苍 幽 原 遒
O t i (论读 书》是 培根 40年前撰 写 的一篇探讨 读书 问题 的散文 杂记 , fu e 《 Sds ) 0 也是英 国文学 中妇孺 皆
知 的劝 学名篇 。该文 笔力遒 劲苍 幽 , 想 精 深悠 远 , 思 行文 简 洁 明快 , 论述 深 入 浅 出 , 析桴 鼓相 应 , 来 分 读
r e t ny ecp e i a xet cp
Of Studies 的汉译本赏析
![Of Studies 的汉译本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5f3c3f580216fc700afde1.png)
Of Studies 的汉译本赏析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俨然是一篇骈散结合的近古文言论文,用这样的文体来通过对王佐良、廖运范、孙有中和水天同四人的译文的比较阅读,我个人认为王先生和廖先生的更好,特别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很有味道。
而孙有中先生的译文有点过于归化,虽然通顺,但有点不忠实源文,如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译文,全归化了,省去了例证,太抽象。
水天同先生的译文却是太过于异化,虽然非常忠实于源文词句,但译出来的文章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英语式的汉语”且语句不够通畅,读起来有点费神。
翻译培根的文章应该比较对口。
在Of Studies的译文《谈读书》中,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段落及词句上:一、第一段的翻译,既忠实于源文思想,又忠实于论文的“总分”结构。
而且在用词方面多用四字句,又长短句结合、骈散互补,在“雅”文方面也不输于源文。
总之,可用“信、达、雅”三字来总结这一段的翻译。
而其他的译文在文采方面就差一些了。
二、译文中被动的处理。
因为英文爱用被动表达,而汉语表达却相反,在这一点上,几位译者的处理都不错,但我觉得独王佐良先生在汉语语言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如在第四段中:“…to be tasted,…to be swallowed,…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译成:“…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须咀嚼消化…”处理得相对不错。
三、对第五段的翻译,语言精练,简洁明了且不失源义,且对源文省略的部分在译文中加以增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该段第一句“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中“conference”和“writing”后都省去了“makes”这一动词,但在译文中就非要不可,所以译者一连用了多个“使(make)…样”。
还有就是该段中的“否定”部分的翻译,如:“If…little”,译者译成“不常…”,比其他三人的“假若…很少”、“如果…很少”更精练,易于表达。
精编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
![精编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https://img.taocdn.com/s3/m/2023aad56294dd88d1d26b2b.png)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scholar.
王佐明先生用了“易”、
Affection: the feeSinlogtohf: the bad habit of
“则”、“乃”3字形象地 Humor: thleiksintagteoor floyvoiunrgfsebe/lsinthgbseing lazy and
译出了排比,又避免重复,可 or mind atvaepryarmtiucuchlarantidmceuan感rwin觉igll,ing to work 懒散,
谓是惟妙惟肖。
心情,精神a状bo态ut(th牛em津喜词爱典,P怠1钟0惰0爱0() 牛津词典P1893)
王译:
(牛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孙译:
过度沉溺于学习是怠惰;过度炫耀学问是华而不实;食书不化乃书生之大疾。
廖译: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
王译: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
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廖译: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
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 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孙译: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
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
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这就叫做 词类转换法。
Ofstudies原文译文与赏析
![Ofstudies原文译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46688cf61fb7360b4c65ff.png)
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版本的汉译【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s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Abeunt studia in mores: Studies pass into the characterSymini sectores: dividers of cumin seeds, or hair-splitters【译文】一、王佐良译: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
![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https://img.taocdn.com/s3/m/848ddd8703d8ce2f0066238c.png)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scholar.
一:作品简介
Of Study选自于培根的 《论说文集》是培根400年前 撰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 散文杂记,亦是英语文学中 妇孺皆知的劝学名篇。 Of Studies从读书之功用立 论,分析了读书学习对人生 不同凡响的意义。同时人们 对读书学习态度之取向、方 法之别异,也直接影响到了 学习效果的泾渭两色。由于 文章写于十七世纪早期,其语 言属于早期现代英语。
1:王译 把 expert man 译为练达之士。练达之士 是指阅历丰富的人,与后面的好学深思者不能形成 对比关系。 2:孙译较好,专于一技者与博学之士相对应,与原 文的“but”之意相呼应。
execute [ˈɛksɪˌkjut] 1、处决,处死 (牛津字典p592) 2、实行,实施 3、完成 4、(法律文件)生效
翻译主张
1.采用辩证的观点,即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 意译
2.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 3.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4.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
文体如之 5.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6. 译语要生动活泼锤炼
三:翻译赏析 have an effect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谓是惟妙惟肖。
心情,பைடு நூலகம்神a状bo态ut(th牛em津喜词爱典,P怠1钟0惰0爱0() 牛津词典P18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 Studies 译文赏析
14英法八班何静雨 19
原文分析
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全文多使用短句,排比句,简洁明了,气势磅礴;同时多使用被动句,使文章更为严谨,周密。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全文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仅305个词,却把读书的妙用和读书的方法两个问题说得透彻,庄重典雅的大词语的运用体现出了作者的冷静和理性,散文的语言又蕴涵哲理的思想深度。
从文体上来看,培根的这篇文章有三大优点,其一:工整匀称的排比。
在这篇文章中.三部结构或三项排比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修辞手段。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
排比的次序一般由轻到重,由低潮到高潮。
这种排列方式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精致对称,形成视觉上的匀称美。
从文体功能方面来说,它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同时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
培根的《论读书》中的大多数排比句中同时又使用了省略手段,二者结合使用使句子更加简洁,信息重点更加突出。
其二:触类旁通的类比。
培根的散文除了大量使用排比和省略手段外,还不定时机地使用类比修辞手段。
类比是把难于理解的现象或非常陌生的事物同人们熟悉的事物或行为过程进行比较,这一比较是建立在二者某些方面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之上,恰当使用类比不但能够易于切入主题,而且容易令人信服。
其三:平衡对称的节奏。
在培根的这篇文章中,语音和韵律的使用使文章更加朗朗上口,同时也有利于作品的流传。
从文化层面来看,在对译文进行分析之前,首要的应是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理解作品的入口莫过于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坚持以科学方法思考,依靠观察获取知识,从而成就非凡思想,是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及散文家。
培根散文的特点: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然而身为高官贵族的培根,他的这篇文章所面对的读者是贵族、官吏,或者他们的子孙,所以他面向的群体文化程度较高,文章也较为难懂。
原文与译文对比
在句子结构上,原文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以突出重点增强气势和美感,还多处使用虚拟语气与被动语态,以增强论述的客观性与说服力,而译文虽仍采用大量排比句,却化被动为主动,化静态为动态。
在语言使用上,原文使用了文雅的大词和大量的抽象名词,而意义相似或相关的词用and连接。
而译文则少连词,用意思连接上下文,化大词为具体词语,使文章更为通俗易懂。
在文体风格上,原文属于教育类的论述性文章,宜于使用正式庄重的语言,三个译文均遵循作者意图,将其译为严谨的论述性文章。
整体而言,原文较为严谨周密,用词更为准确,但由于此文章面向当时社会的高知人群,所以整篇文章较为难懂,虽译文未能把握贴切原文,却更为通俗易懂。
目的语平行文本对比
其实,从宏观上来说,我个人认为,相比之下,译文二的翻译最为精辟,也最为经典,个人认为可以评为9分。
为什么这么说,其原因有二。
一是对仗工整,有文言风格;二是简洁,无冗杂的字、词、句。
至于译文一与译文三的译文,我认为则稍逊一筹,评为6分,7
分。
不过,译文一与译文三的译文比较白话文,是我们大家平时交流所用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
译文二既忠实于原文,又忠实于论文的“总分结构”,而且用词方面多用四字句,又与长短句结合,骈散互补,在“雅”方面也不输原文,总之,译文二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其他两个译文相对较差一些。
由于原文不属于现代英语,其中多处表达不符合今天的英语用法和习惯,译者需要超越表层语言结构的束缚,深入探究原文的思维运作的真实意图,熟练地运用双语转换的各
种技巧和方法。
在这个方面我同样认为译文二更为出彩。
其一,只有译文二使用了词类转换法。
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只有译文二把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而译文一译为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
三则译为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可见,译文二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动词优势,即把英语的一些名词和介词换成汉语的动词或动词结构。
如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也唯有译文二遵循正反译的技巧,将其译为有只须大体涉猎者,使译文忠实而合乎汉语语言习惯。
如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译文二和译文三都采用了增译法,原文使用了一个动词make,显得简洁流畅,而译文二和三都重复使用了“使”,还补充处“the man”,加强了排比效果,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如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唯有译文二采用了减译法,在译文中省去了his,更为简洁。
综上,三人译文各有千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看法不同
而已,所以,我认为译文二总体上更为经典的,信、达、雅三者皆有,且更加灵活使用了较多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译文二与译文三,信,达,比较明显,雅或许并不出色,较为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