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赤枯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原因、症状表现以及防治方法。
一、发生原因水稻赤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赤链孢菌和红根霉引起。
赤链孢菌是一种丝状真菌,它寄生在土壤中,通过种子、稻田残留物和病害植株传播,也可以通过土壤中的孢子感染植株。
红根霉是一种有性生殖的真菌,它通过风雨传播孢子,感染水稻。
二、症状表现1.根系症状:赤链孢菌感染后,水稻的根系会出现红褐色的病斑,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根系部分或全部腐烂。
红根霉感染后,根系会变为淡黄色,逐渐褐化,形成红褐色的坏疽。
2.地上部症状:赤链孢菌感染后,水稻的叶片会出现黄化、枯死和焦枯的症状,最终导致全株枯死。
红根霉感染后,水稻叶片出现黄化、枯萎和脱粒的症状,若病情严重,整株水稻会被感染。
三、防治方法1.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残株,减少病原菌的孳生源。
2.良好排水:水稻赤枯病在高湿环境下易于发生,因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如果土壤排水不良,应及时疏通排水沟,并合理控制灌溉水量。
3.合理施肥:施肥应遵循精施、分施的原则,避免过量的氮肥施用,以防止水稻过于繁茂,增加病害的发生的机会。
4.病害预测和预警:通过根据病害发生的阈值和预测模型,及时预测和预警病害的发生,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的损失。
5.药剂防治:赤链孢菌可以使用活性成分为菌盐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波尔多液等。
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进行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喷雾3-4次。
红根霉可以使用三唑酮等药剂进行防治。
喷雾时应注意喷药时间和药剂浓度的控制,避免对水稻产生伤害。
6.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
抗病品种一般具有耐寒、抗虫、抗逆性能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总结: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应该从田间管理、施肥、排水、病害预测和预警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熬苗、坐蔸。
在水稻的分蘖期容易发生。
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功能受损,致使水稻后期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
近几年赤枯病在北林区部分乡镇有不同程度发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是关键。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表现病害一般在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
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心叶窄挺,老叶黄化。
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随后基部老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病斑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聚合成斑块或条状,叶片由叶尖向基部变褐枯死,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发病和叶片相似,产生赤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
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老化、发黄,呈赤褐色、软腐状,白根极少,严重的变黑腐烂,植株僵苗不发。
二、发病类型经过调查,我们当地赤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土壤缺钾型。
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
钾主要以水溶性的形态存在,在秧苗体内具有高度的移动性。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秧苗根系对钾的吸收减少,营养比例失调,钾、氮平衡被打破,稻株体内钾含量不足,秧苗基部老叶中的钾转移到新生叶片中再利用,而下部老叶则表现出褐色的锈斑。
2.、植株中毒型。
土壤中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根系所引起,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此类型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泥田,长期灌深水缺氧,通透性差和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水稻吸收这些还原性物质中毒,导致水稻难返青,或返青后秧苗直立,几乎无分蘖,叶尖先向下褪绿,叶片中脉周边黄化,并长出红褐色黑斑,甚至腐烂,有类似臭鸡蛋气味。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可以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从赤枯病的发生原因、病害特征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赤枯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赤枯病主要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高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2. 病原菌:赤枯病的病原菌是赤枯链格孢菌。
病菌生活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中,可以通过种子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3. 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赤枯病的抗性不同,一些抗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赤枯病的病害特征1. 叶片病斑:感染后,水稻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颜色变为红色。
叶片上的病斑逐渐褪色并形成明显的裂纹,最终干枯。
2. 病穗:感染后,水稻的穗部也会出现红色病斑,穗部发育不良,产量明显减少。
3. 根部:赤枯病使水稻的根系受到破坏,导致水稻根系生长不良,株高矮小,易倒伏。
三、赤枯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性品种:选择对赤枯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目前,有一些抗赤枯病的水稻品种已经被培育出来。
2. 流行病学调控:根据赤枯病的流行规律,采取适时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错开种植期、减少密植、加强排水等,降低病害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将种子浸泡在抗生素溶液中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减少种子传播的赤枯菌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
4. 施肥管理: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5. 生物防治:使用天敌、拮抗菌等微生物来阻断赤枯病病原菌的侵染,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6. 农药防治:如果病害严重,可以用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多菌灵、脒菌王等,但是使用农药需要遵循使用规定,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赤枯病是水稻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防治赤枯病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田间、种子处理、施肥管理、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等。
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赤枯病的发生,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叶片和茎部,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赤枯病主要是由病原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
该病原菌常常通过种子传播或者气候条件适宜时通过空气传播。
发病初期,病原菌会侵入水稻的叶片,引发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褐斑,褐斑逐渐扩大,并在中心形成灰白色的菌核。
随着病情的严重,菌核会渗出黄色的液体,散布到周围的叶片和茎部,导致整株水稻枯萎死亡。
为了防止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具有抗赤枯病基因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抵抗病原菌的侵袭。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用药物进行处理,以消毒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杀菌效果的药剂,如抗生素和化学杀菌剂,来处理种子。
3. 改善田间环境:及时排水,保持适宜的湿润度和通风条件,以减少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4. 定期清除病残体:在病株发现时,应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扩散。
病残体应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封闭种田,以免造成病菌滋生的温床。
5. 施用杀菌剂:在发病初期或病害预测模型提示有病害发生的条件下,可以选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在施用杀菌剂时,应注意正确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对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以上所述的防治方法是常见的控制水稻赤枯病的方法,但由于病菌的变异性较高,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具体情况,结合农业专家的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的发生,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三 、 治 对 策 防 细. 呈黄褐 色或 暗褐 色. 表皮层 根 防 治 水稻 赤 枯 病 。应 采取 综 呈水 浸状 透 明 。 毛 少 且 易脱 落 合 措 施 , 根 以预 防 为 主 , 并根 据 不 同 2植 物 中毒 型 : . 因土 壤 中含 发 生 类 型 进 行 防 治 , 有大量还原性化 学物质 .如二 价 1精 耕 细作 : 高 土壤 熟化 . 提
起 僵 苗 .严 重 阻碍 水 稻 的 正 常 生
长发 育
一
3 低 温 诱 发 型 : 类 型 是 因 . 此 长 期 低 温 阴 雨 天 气 影 响 水 稻 内
、
及 吸 肥 能 力 而发 病 在 低 温
因是 稻 株 体 内钾 含 量 不 足 .
水 稻 赤 枯 病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水 铁 、 化 氢 等 毒 害 稻 根 . 稻 根 变 硫 使 稻 生 理 性 病 害 .在 水 稻 分 蘖 期 容 黑 . 重 时 出 现 坐 蔸 该 类 型 多 发 严
易发 生 该 病 一 旦 发 生 . 会 造 成 生 在 深 泥 田 、 长 期 深 灌 和 施 用过 就 稻 苗 出叶 慢 、 系发 育 不 良等 . 量 未 腐 熟 有 机 肥 的 田块 根 引
晚荸荠 高产 栽 培 技 术
种植 墨早 . 中熟 的早稻 品种 , 以能 保 证 荸 荠 在 7月 底 以 前栽 植 完 成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
发掘新的抗病资源 积极寻找对赤枯病具有更强抗性 的水稻品种或基因资源,为培育 抗病新品种奠定基础。
研发新型生物农药 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发力度,寻 找对赤枯病具有高效、低毒、低 残留的生物农药,降低化学防治 对环境的影响。
THANK YOU
03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经过育种手段培育出的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有效降低赤枯病的发生风险。
多样性种植
在水稻种植区,通过多样性种植,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降低病害的流行和发生 。
农业防治措施
控制田间温湿度
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避免稻 田过于湿润,降低田间的湿度 和温度,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特性描述
稻赤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形成厚垣孢子等结构度过 不良环境。该菌能侵染水稻的根、茎基部,导致植株枯黄、死亡。
病害循环
初侵染源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 垣孢子在病稻草、病田土 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 侵染源。
传播方式
稻赤霉菌通过气流、雨水 、灌溉水、昆虫等多种途 径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 口侵入寄主。
危害程度
• 品质下降:病粒色泽暗淡,加工品质降低,市场价 值受损。
以上是对水稻赤枯病的简要概述,包括病害的定义、症 状以及分布与危害。为了有效防治水稻赤枯病,需要充 分了解其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02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及其特性
病原菌种类
水稻赤枯病由真菌引起,主要病原菌为稻赤霉菌(Rhizoctonia solani)。
茎部症状
茎部受害后,出现红褐色 条纹,严重时导致茎部枯 死。
穗部症状
病穗短小,颖壳变色,易 碎,内部籽粒秕瘦或变为 深褐色。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病害。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一、发病特点及病原菌1. 发病特点:水稻赤枯病在水稻生长稗期到乳熟期发生最为严重。
初期病斑多为潮湿的褐斑,后期病斑表面出现小黑点,病斑扩大融合,形成大块的不规则灰褐色病斑。
感染穗部的病斑会导致穗部凋落、稻谷颗粒变小、产量减少。
2. 病原菌:水稻赤枯病的病原菌为Magnaporthe oryzae,也称稻瘟病菌。
病原菌在土壤中、稻草、秸秆等病残体中都能存活,并通过风、水、虫传播。
病原菌进入水稻植株后,会在植株内部繁殖,使植株发生病变。
二、发病环境因素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影响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1. 高温高湿:水稻赤枯病在高温(25-30摄氏度)和高湿(80%以上)的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病害发生最为严重。
水稻生长期间,特别是生长稗期到乳熟期,需要注意加强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
2. 高氮肥:过量施用氮肥会造成水稻植株的氮素过多,使植株积氮过多,易发生激素平衡失调,从而降低了平衡机制对赤枯病的抗性。
在施肥时应注意适量施氮,避免过量施肥。
三、防治方法1. 病害防治措施:水稻赤枯病的防治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赤枯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育有高抗性的水稻品种已经在种植上进行推广。
(2) 农田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而不过湿,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氮。
及时清除秸秆和病残体,减少病源的滋生。
(3) 化学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如喷施有机膜剂或杀菌剂。
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2.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1) 使用拮抗菌:拮抗菌是一种能够抵抗病原菌的菌种。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水稻坐蔸即是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水稻坐蔸后对产量的影响很大,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据调查,常年发生坐蔸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10%左右。
今年3月下旬以来出现阴雨连绵,雨日增多、光照严重不足、气温时高时低等异常气候,加之部分稻田管理不当,水稻坐蔸现象较常年偏重。
引起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后防治见效缓慢。
但是,防与不防产量明显不一样。
为了给农民朋友提供防治技术帮助,现将水稻坐蔸类型、症状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坐蔸类型及症状水稻秧苗在移栽后生长状况不正常,表现为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变小。
叶色返常,有的出现赤褐色斑点或呈赤红色。
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根系生长受阻等现象,通称为坐蔸,有的群众又称之为“下涝”。
水稻坐蔸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冷害型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这类田因长期淹水,泥温低,当遇连续低温寡照天气时,更加剧了秧苗坐蔸的发生。
其症状表现为栽后迟迟不返青,出叶分蘖迟缓,不长新根,根系老化、变软,呈褐色或黑色,脚叶发黄,叶尖多伴有褐色针状不规则斑点或叶尖干枯。
2、缺素型由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而引起,主要是缺磷、钾、锌。
症状表现:①缺磷的稻田,返青分蘖初期秧苗生长缓慢,迟迟不发蔸,植株变矮,新叶暗绿色,老叶灰紫色叶片直立与茎夹角小,鞘长叶短,根系细弱,软绵,无弹性,分枝很少,根褐黑色,秧窝呈簇状,叶片暗褐色,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②缺钾的稻田,栽后一个月发病高峰,病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并从老叶向新叶扩展,形成赤褐色斑或条块,有的品种叶色赤褐,不生任何斑点,全株变深红,只有少数叶片淡绿色,不长新根,易成黑色甚至腐烂,缺钾常与冷害并发,形成坐蔸,通常称为生理性赤枯病;③缺锌的田块,秧苗返青后,就开始发生,一般栽后20天发病高峰,表现叶片的叶尖干枯,在叶片中部出现褐色锈斑,进而从下到上叶片陆续出现锈斑,并逐渐扩大,叶片老化。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给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其中,红叶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也称为水稻红小叶病,主要由水稻红叶病毒引起。
红叶病会导致水稻植株生长缓慢,叶子逐渐变红,严重时会使水稻植株死亡,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水稻红叶病主要是通过介体传播,比如蚜虫、瘤蚜和喜蛤等,其次是种子传播。
感染红叶病的水稻植株叶面上出现大小不一,红色或黄绿色交错的病斑,病斑成因主要是细胞质膜的增厚和肿胀。
在病斑处还可以看到黑色小点,这是病毒感染后在寄主细胞内产生的包涵体所致,黑色小点越多表明病毒含量越高。
叶片上的病斑可融合成大片的病斑,叶干燥后,叶表面会有白色的病斑,叶上的病斑也会裂口。
水稻红叶病的防治方法:1. 选优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水稻品种是最佳方法之一,因为这些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红叶病的发生率。
据研究,抗病品种的病发率仅为3%~10%,而普通品种可能达到30%~50%。
2. 防止病毒传播媒介的介入:水稻红叶病毒主要通过介体传播,因此必须控制传播媒介,比如蚜虫、瘤蚜和喜蛤等。
目前,防止病毒传播媒介侵入的方法主要是早期防治,驱赶杂草、回收废弃农具和闲置器具等,以减少它们对灌溉的依赖。
3. 插秧密植加垄作法:经验表明,在灵活掌握种植技术的前提下,采用插秧密植加垄作法,可以通过增加植株密度,提高植物间竞争的压力,从而减少病菌在植株间的传播,有利于降低病菌的繁殖,减轻病菌的压力。
4. 预防接种病毒的种子:水稻红叶病主要通过种子传播,预防种子接种病毒,是防治水稻红叶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地进行病原种子处理,如将种子浸泡在5%过氧化物水溶液中,将种子晒干后进行播种。
在日常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中,还应注意下列事项:1. 节制施肥,不可过多施用氮肥,以免过度生长,诱发病害。
同时,定期换水、新水,也有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是由赤枯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
赤枯病菌病原菌主要为赤枯病
菌属的赤枯病菌。
它主要通过水,土壤,种子和农具等途径传播,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
成很大的损害。
水稻赤枯病主要在水稻生育期的秧苗期和拔节期发生。
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引起水稻
的生理变化,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当水稻遭受逆境或受到感染时,赤枯病菌就会迅
速繁殖并侵入植株内部,引起植株的水分和营养供应受限,导致生长发育异常,出现不同
程度的叶片黄化、枯死和直根枯死等症状。
对于水稻赤枯病的防治,首先要注意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
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
施肥、浅室充足、尽量减少连作、注意病虫害及杂草的综合防治等。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茬,减少病源的侵害,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病田要实施消毒处理,灭菌剂或消毒草酸钙、石灰等用于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处理后,再用新土覆盖田块,形成新土与病土的分离层,阻断赤枯病菌的传播途径,
减少病害的发生。
应注意调整种植时期,合理安排水稻的生长周期,避开赤枯病高发期,以减少病害的
发生。
还可以选择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也是水稻赤枯病的重要防治措施。
可以选用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农药进行防治,如环菌灵、克赛等。
在发病初期,可喷洒农药进行防治,通过杀灭病菌,减少病害的
发生。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和药剂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证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
水稻赤的枯病及防治技术
引进新技术
引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无人机植 保等,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绿色发展
注重生态环保,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学农药的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水稻赤的枯病及防 治技术
目 录
• 水稻赤枯病概述 • 水稻赤枯病的危害与症状 •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 •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技术 •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实践与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水稻赤枯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由于缺钾所引起的水稻生理性病害,也称为“赤脚病”。
症状
水稻赤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至分蘖期,表现为叶片颜色变深,呈赤褐色,且叶 尖及叶缘也呈现赤褐色。分蘖受到抑制,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易早衰倒 伏。
的发生和危害。
02
案例二
某地区通过增加有机肥和改善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提高了土壤肥力和透
气性,显著减少了赤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03
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和危害。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应因地制宜地制
定适合当地的防治措施。
防治技术改进与展望
加强科研合作
03
CATALOGUE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与传播途径
病原菌
水稻赤枯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其中以由缺钾引起的生理性赤枯病最为常见。
传播途径
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侵染健康的水稻。
流行因素与条件
流行因素
水稻赤枯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品种抗性以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赤枯病是由赤眼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较大影响。
下面将从发生原因、病害症状和防治方法三个方面对水稻赤枯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生原因水稻赤枯病主要通过赤眼螨传播。
赤眼螨属于双翅目植食性螨虫,主要寄生在水稻的叶片上。
它以水稻叶片细胞汁液为食,通过吸食水稻叶片上的汁液,引起水稻叶片的萎缩、变黄和干枯。
赤眼螨在食物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繁殖能力极强。
其繁殖速度与温度有关,当温度为25-30℃时,赤眼螨繁殖显著增加,可迅速导致水稻赤枯病大面积发生。
二、病害症状水稻赤枯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的变黄、萎缩和干枯。
一般来说,病害初期,感染叶片上会出现一些小黄斑,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黄斑会逐渐融合成大片的黄色区域。
受病变影响的叶片会逐渐干枯、卷曲,最终导致叶片完全枯死。
除了叶片的变黄和干枯外,水稻赤枯病还会导致水稻的整体生长状况不佳。
受病害影响的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育不良,数量减少,干重明显降低。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水稻的凋萎和死亡。
三、防治方法水稻赤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
1. 生态防治(1)灭除病源:定期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2)加强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
注意排水,控制田间水分供应,减少温度和湿度的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3)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用抗性品种可以大幅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赤眼螨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病害初期,可以喷洒石硫合剂防治,石硫合剂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可以有效降低赤眼螨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防治需要根据当地病情和气候条件来确定喷药的时间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水稻赤枯病4招见效
在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 原菌的数量。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石灰水、多菌 灵等药剂浸泡种子。
科学施肥
1
科学合理施肥是预防水稻赤枯病的关键措施之 一。在施肥过程中,应控制氮肥的用量,并适 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2
针对赤枯病的发生规律,应适时调整施肥时间 和种类,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并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案例二:科学施肥计划的实施
总结词
科学施肥计划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赤枯病的发病 率。
详细描述
在施肥过程中,需要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 间。同时,需要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的搭配使用,以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稳 定。
案例三:合理灌溉的实践应用
总结词
合理灌溉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减少赤枯病的发病率。
深入研究
进一步研究水稻赤枯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 方法,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手段。
推广技术
将成功的防治技术推广到其他稻区,为更 多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监测
建立水稻赤枯病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 情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培训农民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水稻 赤枯病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在灌溉过程中,需要控制水量和灌溉时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同时,需要注意排水和通风,避免水稻生长环 境的潮湿和闷热。
案例四:药剂防治的注意事项
总结词
药剂防治是防治水稻赤枯病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详细描述
在药剂防治时,需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使用。同时,需 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此外,还需要注意药剂的安全使用,避免对人体 和环境造成危害。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由赤枯菌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期间的稻花期至结实期。
赤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水稻品种、病原菌数量和传播途径等因素有关。
以下将详细介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一、赤枯病的发生1.气候条件:赤枯病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特别是气温在28℃-40℃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发生的概率较高。
2.土壤状况:赤枯菌喜欢富含有机质和充足水分的土壤,因此在土壤肥沃、积水较多的水田中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3.水稻品种:不同品种对赤枯病的抵抗力不同,一般来说,粳稻抗病性较弱,籼稻和半籼稻抗病性相对较强。
4.病原菌数量和传播途径:赤枯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生菌传播两种途径。
种子传播是指赤枯菌通过感染种子,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生菌传播指的是赤枯菌通过水流、风力、工具、昆虫等途径传播到健康植株上,继而引起新的感染。
二、赤枯病的防治1.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选择抗赤枯病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病害的基础。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些抗赤枯病的优良品种,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水稻品种。
2.消毒种子:对于购买或自家收获的种子,可以用2%的碱蓬灰煮沸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再用1%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30分钟,然后再次用清水冲洗,最后用2%的硫酸铜浸泡30分钟,然后晾干。
3.适时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科学施肥,避免施氮肥过量,导致植株发育过旺,易感染病菌。
4.间断灌水:适时适量的灌水可以控制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要根据不同生育期的水分需求,合理安排灌水,避免积水或者过度干燥。
5.病田灭菌:在发生赤枯病的田块或者近期播种的田块,可以通过喷洒生物农药或者农药溶液进行病田灭菌,有效降低赤枯菌的数量。
6.药剂防治: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对赤枯病有效的农药,但使用时要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农药使用。
水稻赤的枯病及防治技术
发生情况
诊断分析
某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赤枯 病,导致水稻植株矮小、叶片枯黄,严重 影响产量和质量。
防治措施
经过专家诊断,确定该地区水稻赤枯病的 发生原因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加上 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促使病害发生。
防治效果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 光照等也会影响水稻赤枯 病的发生。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观察水稻叶片是否出现赤褐色或赤红色的斑点或条纹,这些 是水稻赤枯病的主要症状。
实验室测
通过采集病株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是否 为水稻赤枯病。
与其他病害的鉴别
与稻瘟病的鉴别
稻瘟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但其症状与水稻赤枯病有所不同。稻瘟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稻 穗,导致叶片产生黄色或褐色斑点,而水稻赤枯病则主要导致叶片出现赤褐色或赤红色斑点或条纹。
对水稻和环境造成损害。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应轮换 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延
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赤枯病的天敌有稻瘟病菌、稻飞虱等,它们可以 有效地控制赤枯病的繁殖和蔓延。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环境友好、对水稻安全的生物农药,如井 冈霉素、春雷霉素等,来防治赤枯病。
增强植物免疫力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该地区水稻赤 枯病得到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 提高。
某品种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技术
品种特点
某品种水稻具有抗病性差、易感赤枯病的特点。
防治技术
针对该品种特点,采取以下防治技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 肥水管理、科学施肥、及时灌溉等。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它可以导致水稻植株的叶片和茎部出现红色、枯死等症状。
以下是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1. 剪除病株:及时发现植株叶片和茎部出现红色、枯死等症状的病株,及时剪除并销毁,防止病菌传播。
2. 轮作休耕:病害严重的地块应留置一段时间,进行休耕,避免连作造成病菌滋生,有利于病菌的减少和土壤的恢复。
3. 播种健康种子:使用经过检疫合格的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如用热水浸种等,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4. 注意田间管理:合理调整田间密度,避免过于密植造成通风不良,增加病害的发生。
适量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5. 使用防治剂:在病害高发期,可喷洒适量的杀菌剂,以防止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但使用防治剂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频次,以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6.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和防治措施的结合是水稻赤枯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水稻的红枯病。
水稻红枯病对于水稻生长和产量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民的收成和粮食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水稻红枯病是由一种名为赤链孢菌的真菌引起的,它一般通过空气和土壤传播。
赤链孢菌在空气和土壤中的存活期较长,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并侵入水稻的体内,引起红枯病的发生。
水稻红枯病的发生与种植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也有关系。
一般来说,水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但是赤链孢菌对于潮湿和高温的环境更为适应,因此在梅雨季节和夏季高温天气时,水稻红枯病的发生率也会相应上升。
二、水稻红枯病的症状表现水稻红枯病的症状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禾苗期:在禾苗期,水稻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小斑点,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边缘呈黄色或暗褐色。
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凋萎。
2、分蘖期:在分蘖期,被侵染的水稻叶片逐渐变黄、枯萎,叶鞘上形成深褐色或黑色的细长线形斑。
3、开花期:在开花期,水稻茎部和穗部也会被红枯病菌侵染,导致套叶、叶舌和叶片干枯脱落,穗部干枯呈亮黄色或棕色,稻粒也受到影响,普遍表现为白粒、黑粒和麸皮粘稠。
1、避免病原菌传播预防水稻红枯病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首先,要尽量避免赤链孢菌在种植区域的大面积传播,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模式,防止种植密度过高,不同稻田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叶面积之间的接触。
其次,要注意病斑处理,及时将病叶和枯茎等割掉及时处理,避免病原菌在范围内传播。
2、适时施肥适宜的肥料供给和施肥时间对于水稻红枯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一方面,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水稻红枯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适宜的施肥时间可以避免在灌溉期间使得土壤过潮;施肥时间要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避免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施肥。
水稻“红叶子”——赤枯病的防治办法!
水稻“红叶子”——赤枯病的防治办法!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
多发生在水稻分蘖盛期,主要表现是红叶子。
多从稻苗外叶叶尖开始变红,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叶扩展,病害严重的稻苗,每长出一片新叶,外叶就增加一片红叶子。
如果遇上连续几天高温,有些发病严重的水稻田,会出现满地稻苗“一片红”现象。
赤枯病影响水稻分蘖,影响熟期,影响产量。
目前,多数水稻已经进入分蘖期,气温升高,本田里,稻草秸秆还田的地块,和烂泥田、低洼地,有机质含量高。
在高温而又淹水缺氧的时候,稻草和稻根等有机质腐烂加速,会产生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散出,毒害根系。
特别在缺氧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无氧酸硫化氢,硫化氢对水稻根系毒害最大!使稻苗根系受害,失去吸肥能力,造成缺素。
温度不太高时稻苗外叶干尖黄化,而温度高时就会出现“红叶子”现象,也叫赤枯病。
是由于有机质在高温缺氧时腐烂发酵,产生甲烷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毒害根系。
使钾元素和锌等微量元素不能被稻根吸收,属于缺素症导致的红叶子现象。
还有的地块没有熟土层,缺锌缺钾严重,高温和增施氮肥也会出现红叶子现象。
也属于缺素型赤枯病。
但是,未来天气阴雨天多,温度不会太高,有机质发酵慢,加上雨水冲刷增氧,赤枯病不会发生太严重。
但是有些地块也会轻度发生赤枯病。
不可不防!水稻赤枯病防治措施排水晒田,晒到稻田有裂口,排出有害气体;如果不能排水晒田,要换新水,最好灌井水,降低池水温度,减慢有机质和毒气产生速度。
也增加换氧量,减少毒气生成。
如果遇上连雨天,赤枯病会缓解。
这是因为下雨降低温度,秸秆发酵慢,下雨有增氧作用,增氧产生的无氧酸硫化氢就少,毒害作用就小;喷肥治疗。
每30斤水用21%硫酸锌1两,加富尔655(或绿龙神或唯多收)叶面肥30克茎叶喷雾。
每30斤水用纯正磷酸二氢钾1两,加腐植酸鳌合多元叶面肥30克。
在早晨或傍晚茎叶喷雾补肥治疗。
赤枯病严重的地块可能要喷2~3次叶面肥;如果本田里面特别臭,硫化氢特别多,酸性特强,已经出现红叶子,又不能晒田。
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俗称“红僵苗”、“铁锈病”。
近年来该病在各地发生加重,一般受害田减产1-2成。
该病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0-15天开始发生,病程短的1个月左右,长的达两个月。
症状为秧苗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生长不良,僵苗不发,甚至发生死苗。
病株地上部分矮小,分蘖减少或不分蘖。
开始时叶色浓绿,以后下部叶片沿中脉出现赤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致使整张叶片干枯、变焦,远望像“火烧田”。
稻根开始为深褐色,后变黑、腐烂发臭。
引发赤枯病的原因,一是施用生肥过多,稻苗根系中毒;二是土壤严重缺少磷、钾、锌,稻株营养失调;三是长期深水灌溉,耕层糊烂,根不下扎,土壤缺氧;四是土壤瘠薄,冷、板、瘦,致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措施:①见病后立即喷施惠满丰,每亩用100-125毫升,对水500倍,同时每亩施硫酸锌1公斤,降解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促进秧苗转化。
②增施磷钾锌肥。
缺磷的每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缺钾的每亩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0公斤,缺锌的每亩施硫酸锌1公斤。
提倡基施磷钾锌肥,因为赤枯病大多数发生在苗期,基施效果好。
也可以在见病后追施。
③排水露田,透气增氧。
如果稻田浮泥深,冒气泡,有臭味,应及时排水软蹲,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秧苗新根发生。
④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施用。
⑤大力推行秸秆还田。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水稻坐蔸即是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水稻坐蔸后对产量的影响很大,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据调查,常年发生坐蔸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10%左右。
今年3月下旬以来出现阴雨连绵,雨日增多、光照严重不足、气温时高时低等异常气候,加之部分稻田管理不当,水稻坐蔸现象较常年偏重。
引起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后防治见效缓慢。
但是,防与不防产量明显不一样。
为了给农民朋友提供防治技术帮助,现将水稻坐蔸类型、症状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坐蔸类型及症状
水稻秧苗在移栽后生长状况不正常,表现为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变小。
叶色返常,有的出现赤褐色斑点或呈赤红色。
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根系生长受阻等现象,通称为坐蔸,有的群众又称之为“下涝”。
水稻坐蔸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冷害型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这类田因长期淹水,泥温低,当遇连续低温寡照天气时,更加剧了秧苗坐蔸的发生。
其症状表现为栽后迟迟不返青,出叶分蘖迟缓,不长新根,根系老化、变软,呈褐色或黑色,脚叶发黄,叶尖多伴有褐色针状不规则斑点或叶尖干枯。
2、缺素型由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而引起,主要是缺磷、钾、锌。
症状表现:①缺磷的稻田,返青分蘖初期秧苗生长缓慢,迟迟不发蔸,植株变矮,新叶暗绿色,老叶灰紫色叶片直立与茎夹角小,鞘长叶短,根系细弱,软绵,无弹性,分枝很少,根褐黑色,秧窝呈簇状,叶片暗褐色,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②缺钾的稻田,栽后一个月发病高峰,病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并从老叶向新叶扩展,形成赤褐色斑或条块,有的品种叶色赤褐,不生任何斑点,全株变深红,只有少数叶片淡绿色,不长新根,易成黑色甚至腐烂,缺钾常与冷害并发,形成坐蔸,通常称为生理性赤枯病;③缺锌的田块,秧苗返青
后,就开始发生,一般栽后20天发病高峰,表现叶片的叶尖干枯,在叶片中部出现褐色锈斑,进而从下到上叶片陆续出现锈斑,并逐渐扩大,叶片老化。
3、毒害型主要是土壤类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所引起,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泥脚田,土壤通透性差的冲槽田、烂泥田、房前屋后的大肥田。
这类田含有大量的未腐熟有机肥,因有机质分解或稻田地势低、渍水,导致土壤中还原物质大量积累,如硫化氢、有机酸、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秧根,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系变黑发臭。
此外,由于栽培措施不当也可能引起水稻坐蔸,如深水栽秧、深水灌溉、秧苗栽插过深、栽瘦弱秧等。
不同的水稻坐蔸类型,其表现症状和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但冷、毒、缺素引起的坐蔸又往往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如低温与毒害不仅削弱了秧苗的抗逆能力和根系活力,还影响土壤养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从而造成植株缺素。
防治上应采取因田制宜,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
预防措施
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针对易发生水稻坐蔸的田块和烂泥田、冷浸田等,着重改善秧苗的生长环境,浅水栽秧,浅插秧,并注意氮、磷、钾、微肥的比例。
1、预防缺钾缺锌引起水稻坐蔸。
施底肥时,注意氮、磷、钾、锌肥的比例,亩增施氯化钾7.5公斤、硫酸锌1.5-2公斤。
2、预防根部中毒引起水稻坐蔸。
对于烂泥田、冷浸田等,可在栽秧前亩施草木灰50公斤、石灰15-20公斤,以中和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提高泥温,改善秧苗根部生长环境。
3、浅水插秧。
做到寸水活苗,浅水促蘖。
深水、深插、泥温低,影响秧苗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故须实行浅水栽秧,以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和泥温,加速肥料分解,以提高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防治措施
水稻栽后10-15天,秧苗难返青,新叶少或无新叶,不
分蘖,根系褐色、黑褐色,少白根或无白根,秧苗矮小瘦弱,叶片失绿并有锈斑,出现这些情况就属赤枯病,应立
即防治。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减
轻危害。
首先要进行田间调查诊断,找出发病的主要原
因。
对于深脚烂泥田、冷浸田、大肥田,要立即排水薅
秧,适当轻度晒田,以便引出渍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
土壤通透性,提高泥温,消除毒物,减轻毒害。
同时要撒
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0.4)中和过多的有机酸等毒素。
对缺素田块要及时补施缺素肥料。
如缺锌田要补施锌
肥,亩用硫酸锌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兑水75公
斤叶面喷施。
另外,用植物生长素和微量元素等叶面喷施
肥料进行叶面喷施1-2次,5-7天后秧苗即可恢复正常。
[1] 坐蔸类型:有冷害型,缺素型,中毒型,水淹型,虫害型等。
1、冷害型: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
因土温低或早栽遇寒潮侵袭所致。
症状:栽后迟迟不返
青,不走根,根系老化,呈褐色、软绵,根少而细,活力受阻、生长慢,叶片直立,近尖端有不规则的褐斑,并沿边缘逐渐向基部扩散,脚叶变黄,株形矮小。
2、缺素型:由于缺乏营养元素而引起,死黄泥田、白鳝泥田缺钾;硝田、冷浸田缺磷;碳酸盐紫色土、大肥田及长期大量施用磷肥的田缺锌。
由于缺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
症状:缺磷的田块,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根褐黑色,秧苗呈刷帚状,叶片暗褐色;缺钾的田块,根系生长弱,叶短、暗绿色,老叶上有赤褐色斑点,叶片易折断,主叶脉发黄;缺锌的田块,秧苗心叶卷曲,不易抽出,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根短而少,叶片发白,叶片呈掌状排列。
3、中毒型: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脚田、土壤通透性差的冲槽田、烂泥田、房前屋后的大肥田或残留、施用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等,由于长期淹水,还原有毒物质积累、未腐熟的有机肥发酵产生有毒物质使稻根中毒。
症状:秧苗发黄不转青,根褐色逐渐变黄,软绵萎缩,老叶发黄,叶
上有红褐色斑点,严重时全株下部叶片变红,成片或成团发生,秧苗呈现蔟立状。
4、水淹型:发生在排水不畅的落窝田,洪水把秧苗心叶淹没时间较长,使水稻窒息而死亡。
淹没轻微的水稻心叶没有死的可以采取排水晒田,适当增磷、钾肥秧苗可以好转。
严重的水稻心叶死亡,无法挽回,水稻基本绝收。
5、虫害型:稻摇蚊在水稻田里大量繁殖幼虫,严重影响水稻根系发育。
稻摇蚊的成虫群众称为蚊毛子,幼虫称为红线虫,以幼虫为害水稻的幼根和幼芽,造成水稻浮苗,并取食未发芽的种子胚及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水稻秧田和直播田受害严重。
成虫为小型蚊子,翅短于身体,停息时前足举起,上下摇摆。
幼虫红色或淡黄色,前胸腹面有一肢状突起。
防治方法
由于坐蔸的原因很多而复杂,常常一块田多种原因并发,因此应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一般有以下几种防治措施:
1、冷害型防治:培育以旱育秧为主的壮秧,增强抗寒力;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采用半旱式栽培,提高土温;开沟引开冷浸水;浅灌、排水晒田、增温通气,减轻毒害。
2、中毒型防治:采用半旱式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还原有毒物质,多施有机肥,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绿肥要早翻埋让其分解腐熟;排水晒田、增温通气;施用石灰中和毒物,增施磷、钾肥、灰肥增强抗逆力;浅水勤灌。
3、缺素型防治: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采用半旱式栽培,根据坐蔸类型及时补充速效氮、磷、钾肥和微肥,我区应特别重视补锌肥,如缺锌的田亩用硫酸锌(含锌20%以上)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兑水75公斤叶面喷施。
有机酸过多的田块撒施草木灰或石灰中合,同时在施用以上肥时可配合喷施用磷酸二氢钾、促丰宝、复苗粉等。
4、水淹型防治:新修和疏通排洪道,减少洪水淹没时间,水退后及时冲洗秧苗上的泥浆,尽量把水位降低。
5、虫害型防治:
防治稻摇蚊:排水晒田2-3天,可抑制稻摇蚊幼虫的为害;改水育秧为旱育秧,能够减轻稻摇蚊的为害。
药剂防治:①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150克,或者80%敌敌畏150毫升,兑水50公斤,在稻田浅水的情况下喷雾。
②把田水排干后,停一天,在进水口挂一个装有敌百虫的小布口袋灌水,当灌溉水深3-4厘米左右时,停灌堵上进水口,12小时后可杀死幼虫。
③每亩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保水1—2天,可以兼治其它害虫,效果很好。
蓬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