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城历史背景及区位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优势
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 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 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 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 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 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 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 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曾经的光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安东郊灞桥区一带地面宽广、 村落较少、水源丰富、水质适宜。不仅如此,该地区 还西通市区,北邻发电厂,距陇海铁路仅3公里,附 近各县盛产棉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纺织城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最大 的纺织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国棉三、四、五、六厂, 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纺织印染企业为支柱,以西北电 建四公司、纺织科研所等10余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 体的现代工业集群。 ·陕西省的纺织工业,在1988年时,其总产值占全省 工业总产值的14.5%,是全省第一大行业和第一利税 大户、创汇大户。据国棉三厂厂志记载,三厂自1954 年投人生产以来,到1985年止,共实现利润2.71亿元, 累计上缴利润2.51亿元,上缴税金2.57亿元。共计上 缴利润5.08亿元,相当于建厂时实际投资额的14.58 倍。 实例
战略定位
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空间战略
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 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 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 业集聚带。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 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 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
纺织城发展政策
规划范围
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区包括5.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旧城 区)和周边辐射区,位于白鹿原畔,浐灞之滨,共约 32.39平方公里。其四至范围为:北至华清路,南至绕城 高速浐河桥,西侧咸宁路以北区域以东三环为界,以南区 域以浐河为界,东至西康铁路。
规划布局
根据地区产业调整发展思路,结合空间布局现状,规划提 出“一核、两带、三轴、六区”的规划布局结构。“一核” 指商贸核心区;“两带”指浐、灞河生态景观带;“三轴” 指沿东三环、纺西街及纺北路形成的功能景观轴;“六区” 指南部、中部、北部三个居住片区、工业改造区和东部生 态住区及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片区。
“大西安”规划出台的缘由
在我国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当中,西部大开发无疑居于首要地位、 基础地位和特殊地位。规划讨论稿认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区域 发展战略的平衡点,西安则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西安建 设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西部的引领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以使西安的发展从地方布局上 升到国家布局,提升了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还开辟了西安发展 的广阔空间。使西安获得了包括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综合保 税区、增开国际航班,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统筹城乡等一 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为使西安有优势进一步获得国家重大项目、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区位分析
灞桥区
经济区位分析
经济圈 商业带
交通区位分析
地 铁 区 位 分 析
基地 环城高速
东三环 纺北路
纺南路 区内道路
西三角 关中—天水经济圈 大西安规划 西咸一体化
西三角概念
“西三角经济圈”是指重庆联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庆经济圈、 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 实体。其区域大致包括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和兰州市及其周边 地区,总面积30-4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60座城市。目前经济圈经济 总量近2万多亿,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
纺织城发展政策
实施步骤
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分近期和远期进行实施。近期计划为5年(2008年— 2012年),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2008年—2009年):完成企业破产改制;启动纺织城地区节点 改造和部分道路建设,启动外迁承接地、商业街区、商贸物流园、文化 创意园建设和生活区内部土地整理,启动部分城中村改造,启动安置房 和商品房建设,启动浐灞河中游综合治理,尽快与浐灞生态区协调同步 建设。 第二期(2010年—2011年):完成承接地建设、企业搬迁和技术升级改 造、企业旧厂区土地统一回购出让;初步建成文化创意园、纺织工业遗 迹博物馆;完成拆迁户安置工作,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 第三期(2011年—2012年):完成旧城改造,基本形成“一核、两带、 三轴、六区”的建设格局,初步建成商贸新都、宜居新地、生态新城的 雏形。 远期计划为8年(2013年—2020年):全面落实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 建成产业聚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 的纺织新城。
西三角的战略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其一,“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 和新动力。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总量, 是除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增长极 以外,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经济区。 其二,“大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 其三,“大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 其四,“大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内陆,纵跨西南西北地区,覆盖 整个西部地区,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缩小区域差别、扩大内需、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西部地区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的能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有效的方 式。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密切合 作、联运并进的桥梁和纽带。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选择。
西三角的诞生
2007年8月,学者楚汉在上海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重庆- 成都-西安)”构想,初绘了“西三角”蓝图;2008年5月,兰州 学者贺应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狭义“西三角”概念扩展为广 义的“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经济圈”,简称“西三角经济圈”,并 对其基本概念、战略意义、宏伟蓝图、发展纲要等进行简要论述; 2009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川陕渝共建“西三角经济 区”的设想 。
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 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 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 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 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 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 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 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 60%。 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 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 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渭河干流达到Ⅲ类 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 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现状
•80年代后期,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竞争体制、人才 机制等诸多原因,纺织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大多数企 业陷入困境,开始凋敝,经济的衰败使得居民生活、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逐步的每况愈下,经过半个多 世纪的岁月洗礼,纺织城地区逐渐从主流退至边缘。破 旧的厂房、沉寂的街道、棚户区、下岗工,纺织城曾携 带的时尚符号已如梦幻般遥远。 •产业方面目前有一印和三、四、五、六厂等六家纺织企 业以及红旗水泥厂和延河水泥机械厂等企业。驻人口 9.3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8万人,纺织企业职工人数约 为5万,现在岗1.8万人。目前厂房破旧,设备更新缓慢, 管理制度落后,人员冗杂。除四棉,五环两家企业正常 经营外,其他企业均面临政策性破产局面。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 商洛(部分区县 )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 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 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 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 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 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 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图1:关中—天水经济区区位与范围图
图2: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结构图
图3: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布局图
图4: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规划图
大西安发展规划
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 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 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 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其 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 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 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 面积1280平方公里。 按照该设想,咸阳市秦都、渭城以 及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都在大 西安范围内,其中,咸阳和兴平交 界以东的约95平方公里的区域在未 来也将成为大西安的主城区。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 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隔一年,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 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国 家战略层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设 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 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纺织城历史及区位分析
历史背景
纺织城历史大事表
年代 1952 事件 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西北国棉三厂)
1954
1956 1961 8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 90年代中期 2000年 加入WTO后
国营西北第四棉纺织厂(陕西唐华四棉责任有限公司 )
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陕西五环集团) 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陕西一印有限责任公司) 国营西北第六棉纺织厂(陕西唐华六棉责任有限公司) 达到发展顶峰 开始落后,沉寂下来 连年亏损 扭亏为盈,但被沿海地区拉开距离 越来越衰落
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 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 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 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 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