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 (技术处 徐永基)2012年10月29日

合集下载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在地震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因此,工程结构的抗震问题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承载力设计方法、位移设计方法和能量设计方法3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关键词:性能,抗震,设计,方法Abstract: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caus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directly the main reason is the destruction of buildings and collapsed. Therefore,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ismic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method, the displacement of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method based on 3 energy performance of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Keywords: performance, earthquake, the design, the method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地震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

如1993 年印度得干高原凯拉里镇发生M6. 4 级地震, 使地震区内10 个乡村变为废墟, 死亡和失踪者近3 万人; 1994 年美国加州北岭发生M6. 7 级地震, 此次地震虽只造成57 人的伤亡, 但所造成的损失达170 亿美元; 1995 年日本兵库县南部M7. 2 级地震造成直接和间接人员死亡5438 人, 受伤4 万人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是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损失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 1999 年土耳其发生M7. 4 级地震, 直接死亡人数达1. 5 万余人、2 万余人受伤, 房屋倒塌10 万余间; 1999 年我国台湾发生M7. 6 级地震, 死亡人数2405 人, 受伤人数11306 人, 经济损失近100 亿美元, 而且还因地震造成供电系统受损, 使新竹高科技园区芯片生产停顿, 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市场价格波动。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作为一种预测难、突发性高、破坏性强的地质灾害,成为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能力的限制及建筑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住宅建筑普遍具有抗震性能差、加固难度系数大的特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性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抗震结构设计概述目前,对于我国的高层建筑而言,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抗震结构设计,以充分满足人们居住安全性的需求。

因此,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时候,更加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确保设计出满足抗震需求的建筑物。

其次,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设计知识,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需要具备丰富的抗震设计知识,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最佳的抗震结构,以增加建筑物的附加价值。

此外,对于施工的抗震结构、施工材料等方面也需要充分的掌握,以确保设计出来的抗震结构更贴合实际、科学合理。

2抗震结构设计原则2.1明确地震力的作用原理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当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抗震效果,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地震灾害发生时,建筑抗震性的作用原理。

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主要通过分散及消耗地震力而实现的,在消耗地震力的过程中,地震力的传递方向及位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为了明确地震灾害发生时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地震力传递位移、方向及受力等因素,我们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建筑模型,进而计算出地震力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各因素参数,从而提升抗震结构设计的精准度,通过精确的计算数据得分析消耗及分散地震力的方案,从而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的效果,提升建筑结构设计质量。

2.2维持结构刚度稳定为了提升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及抗震性,我们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当维持结构刚度的稳定。

当建筑结构有足够的抗侧移刚度时,我们才能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从而提升建筑的抗震性。

另外,设计人员还需重视起建筑垂直结构的设计工作,许多工程人员在设计垂直结构时缺乏充分考虑,而建筑垂直结构则缺少足够的稳定性,这将会致使建筑的整体抗震性下降。

浅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浅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不倒以保 障生命 安全 ,但 是却不 能做
到 确 保 非 结 构 构 件 、 附 属 设 施 等 在 地
震时的安全 ,致 使结构 丧失功能 而引 起巨大 的政治 、经济和社 会损 失。同 时 ,社会和业 主对结构抗 震性能 需求
也 日益 呈 现 多样 化 、具 体 化 和 个 性 化
的特点 。于是 , 地震界和工程技术人员 开始从不 同的角度提 出新 的抗震设 计 思想 .其 中最 引人注 目的是基于性 能 的 抗 震 设 计 理 论 (e omac-ae P r r neb sd f
22 I体现 。 投资一效益 准则 。基于 性能的抗震设计 除了要确保安全和 功
能外 , 综 合 经 济 、 治 、 会 等 因 素 还要 政 社
本内容 。
进行 投资—效益 评估 , 合理平衡结构 安全 功能与投资效益之间的关系 , 科 学决策 , 优化设 计 . 选择 最佳的抗震设
经 济 损 失 超 出 业 主 和 社 会 的 承 受 能 力 。同时 . 由于 非 结 构 构 件 和 内 部设 施
的结构 体系 、 技术 、 新 新材料 . 这就 充
分 调 动 了设 计 人 员 的 积 极 性 .有 利 于 技术进步和创新 。
性及承载 力、 预计的不均 匀沉降等都应
州 结 构 工 程 师 协 会 提 出 了新 建 房 屋 基
术人员从事该理论 在超高 限建 筑方面
的应 用研 究, 总体 尚处 于起步阶段 。 但
简单地说 .基 于性能 的抗 震设计
思想就 是针 对每 一级抗 震设 防 水准 .
变成 了人 口高度密集 财富高 度集 中
的 地 区 ,而 由地 震 引 起 的 非 结 构 性 破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级中能够产生破坏的最大程度。 传统的设计方法对建筑结构的主体破坏预测 但是很难达到基于陛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对预 地震时 自然灾害中难以预测的重大灾害之一 , 一旦发生就会对 区域内人 具有较强的控制谁骗 , 主要是 因为其还要考虑非主体结构 的破坏预测 、 内部设施 以及建 们 的人 身 安 全与 财产 安 全造 成 严重 的威 胁 , 尤其 是 对 建筑 物 具 有摧 毁 性 的伤 测的要求 , 主体结构与非主体结构的损坏所导致的后果一般 以结构的 害, 从而引发更加深远的不利影响。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够使建筑物降低 筑功能的损坏等。
建筑 理论 与设 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 : 建 筑结 构 的抗 震 设计 一直 是建 筑 领 域 的 重大 难题 之 一 , 基 于性 能 的抗 震 结构 设 计在 建 筑 设计 中的应 用 , 使得 建 筑抗 震 问
题迎 刃而解 , 因此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努力方 向。本文对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和研究方向进行 了详细 的探讨, 并在对能力谱法着重阐述之后 , 提出了一种优化过后的能力谱法。 关键字 : 基于性能;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或 者 免 于地震 破 坏 的建 筑结 构 设计 方 法 , 另 外 随着 科 技能 力 的 不断 提 高 以及 能 力 以及居 民的 安全 状况 来反 应 , 并 依 据结 构 的不 同 破换 程 度将 性 能标 准 具 体 划分 为 五个 等 级 , 即基 本 完好 、 轻度 损坏 、 中 度损 坏 、 严 重损 坏 与倒 塌 。
非线性静力分析两种 , 其实质上还是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基 于位移的 抗震设计具体 主要有三种方法 , 即按照延性 系数设计方法 、 能力谱方法与直 接位移设计方法。 其 中按 照 延性 系数 的 设计 方法 , 本 质上 还是 根 据建 筑 构 件 的位 移延 性 系 数, 或者截面的曲率延性系数的塑性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关系。根据约束箍筋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史作了回顾,总结了当今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性能水平,评价指标,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1 结构的抗震设计局限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这就使结构工程师很难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需求。

当前,多数国家对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以本区域内多遇地震作为结构弹性阶段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依据,以保证结构在小震作用的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以大震作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依据,以满足在结构在强震下不至于倒塌危及生命安全。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设计结果较为经济,但也在某种局限了结构的抗震设计。

首先,仅仅以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状态作为设计阶段,并不能保证结构在除此两状态之外的处于其它状态时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结构的其它状态的性能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这种设计仅仅要求结构满足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局限了业主对结构抗震方面提出更高的设防要求,安全度已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故我们有必要对结构的设防目标进入更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方法自1899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首次提出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静力法以来,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的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动力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与非弹性(非线性)两个阶段。

根据所考虑的地震动特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振动方法。

确定性方法利用地震记录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随机振动方法则把地震视为随机过程,把具有统计性质的地震动作用在结构上来求出结构的反应。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固溶淬都能大幅提高其冲击韧性与合金力学性能,但是从性能的优越性方面来比较,Ni/Fe 比设定为9/1的合金的性能明显优于7/3的合金。

6结论①真空退火消除了合金中的氢脆现象,粘结相在钨中的扩散层厚度增加,使界面结合强度大幅提高,因而真空退火有助于改善合金性能。

②合金中钨-钨界面处在固溶淬火后呈现出另一种成分类似于基体的新相———韧性相,使界面结合强度及合金力性能大幅提高。

③经固溶淬火后,Ni/Fe 比为7/3和9/1的合金强度和韧性大大提高,但Ni/Fe 比为9/1时合金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Ni/Fe 比为7/3的合金的力学性能。

参考文献:[1]张存信,秦丽柏,米文宇,白志国.我国穿甲弹用钨合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展望[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6:1-6.[2]虞觉奇,易文质,陈邦迪等.二元合金状态图集[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10第一版:498.[3]胡兴军.高密度钨合金在弹用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9:1-3.摘要:汶川等地震的发生让人们看到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超限高层结构设计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是可行的,采取比标准规范更加有效的抗震措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可完善简化的规范设计,为规范设计的不同性能水准提供一个有效的选择,改进已有建筑的评估和翻新,改进和完善区域损失估算,提高历史地震斟察的适用性,提高地震工程研究的效率,提高抗震性能并保证经济效益。

关键词:抗震结构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0引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县地震使人们再次看到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抗震性能又保证经济效益,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越来越多。

这些工程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等方面都不同水平地超过现行标准规范的适用范围,如何进行抗震设计缺少明确具体的目标、依据和手段,按照《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等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试验,从而确定采取比标准规范更加有效的抗震措施,设计者的论证还需要超限额审查,以期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这就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并指出了基于性能设计的一些问题。

此外,本文提出了一些基于性能设计方法对结构抗震评估的的方法。

关键词: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抗震性能评估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提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它是使设计出的结构在未来的地震灾害下能够维持所要求的性能水平。

这一设计思想影响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土木工程界。

1996 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发表的FEMA273和FEMA274报告中包括了PBSD内容。

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Vision 2000也包括了PBSD内容。

SEAOC Vision2000 对PBSD 的定义是“性能设计应该是选择一定的设计准则,恰当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规划和结构比例,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构件的细部构造设计,控制建造质量和长期维护水平,使得建筑物在遭受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或破坏不超过某一特定的极限状态”。

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对PBSD的定义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结构的设计准则由一系列可以实现的结构性能目标来表示,主要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建议采用基于能力谱的设计原理”。

我国张新培等对PBSD的定义为:“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其性能目标;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

二、基于性能设计的主要内容1、灾害荷载的设防水准PBSD 要能预先控制结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而地震设防水准直接关系到未来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地震设防水准的确定在PBSD 中占有重要地位。

灾害荷载的设防水准是指在抗灾设防中,如何根据客观的设防环境和已定的设防目标,并考虑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采用多大的设防荷载。

或者说,应选择多大强度的灾害作为抗灾设防的对象。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近 1 0 来 ,随着人们 对地震 的运动特 征和反应 0年 特 征 的探 索和 认识 逐步 加深 ,人 类科 技水 平不 断提 高 ,对 于 建筑 结构 的抗 震设 计及 方法 也在 不断 的完 善。各类 理论在通过地震 的考验后逐渐发展 、全面 、
设计理论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 性能抗震设计理念 的特点 二)
期抗 震 目标 。
3 自由度大 。相 比较传 统抗震 设计刻板 的被 动 .
状态 ,性能抗震设计可根据业主 的要求确定 目标 ,给 设计带来新的动力。
( ) 能 抗 震 设 计 目标 三 性
19 年,美国的放眼2 世纪委员会提 出了基于性 95 1 能抗震 设计的框架 ,此专项研究得到美 国政府大力支 持 与资助 ,并进行 了有前瞻性 的多方面研 究。此后 , 澳 大利 亚、 日本、新西兰 、英 国、智利等 国家也在 多 方资助 下,为推进此专项研究 ,成立 了各类委员会 ,
通 过对现 行抗震设计理论 的实践 ,可 以对两者进
行对 比,以得到性能抗震设计理念 的特点 。 1 多级 设 防 。相 对 于 现 行 的三 阶段 设 防 目标 . (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性 能抗 震设 计 注重多级设防 ,保护非结构件 与内部 设施 ,后者的设 计理念既保证使用者安全 ,又减轻业主和社 会的经 济
能力谱设计是将能力谱 曲线与地震反应谱转化而来的
需求谱 ,进行 比较来评估其抗震性能。此方法侧重对 结构 的实际性能进行验算、评估 。另外 ,能力谱设计 法 比较适用于平面结构可简化且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否将会产 生不小的误差 。 3 .直接 位移设 计法 。侧 重于结构 性能设计 ,概 念简单 ,根据地震等级来预期位移计算 ,使结构达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综述

卷第 年
期 月





,
基 于 性 能 的抗 震 设 计研 究 综 述
朱玉 华

黄海荣
,
骨玉祥

同济大学 建筑工 程 系 上 海


基 于 性 能 的 抗震设 计是 基 于 量化 的 多性 能
,
目标 的 设 计
,
引 起 了 地震 工 程 界 的 广 泛 研 究
,
在国

内外基 于 性 能 杭 震设 计研 究 基 拙 上 研 究 了 基 于 性 能 杭 震设 计 的 主要 内容 探 讨 了 基 于 性 能 的 抗 震 设计

,
,
,
年 提 出 并 编制 设 计 方
,

大震



中震



法 草 案 规 定 了 不 同使 用要 求 下 的设 计 目标 详细 介 绍 了基 于 性 能设 计 方 法 流 程 包 括 概 念 设计 范 围 场 地可 行 性要 求 初步 设 计 时 以 性 能 目标 为导 向的设 计 方 法 与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评 估 等


研 究概 况
美 国 基于 性 能 的研 究 报告


研 究 内容
性能 目标 性 能 目标指 在 不 同设 计 地震 水 平下 结 构 应 达 到 的性 能水 平 包 括 三 个 内容 地 震水 平 结 构 性能 水平 及 结 构性 能 目标 的确 定 地 震水 平 地震水 平 通 常 以 一 个基 准期 内的某 个超越 概

,


联 系作 者
,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维普资讯
工 程 权 பைடு நூலகம்
基于性 能的结构抗 震设 计研 究的 主要 内容
柏章朋 邱永东 (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 划设计院 北京 1 0 1 ) 0 0 0 摘 要 : 于性能的结构抗震 设计是未 来结 构抗震设计 的发展方 向, 笔者 对基于性 能的结构抗震 设计理论发 展所面临的 问题 作 了详细的 基 归纳 总 结 ,为 该 理论 的发 展指 明 了方 向 。 关键词 : 性能 抗震 设计 中图分 类号 : U 5 T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O 3 (o 7O () 0 3 — 1 1 7 一 5 4 2 0 )6b 一 0 4 0
结 构不 仅要 保证生 命 的安 全 ,同时 也要 控制 在低水 平地 震作 用 下结构 的弹 性分 析 ,而 且 结 构的 破坏程 度 ,使财 产 的损 失控制 在可 以 更 重要 的是 结构 在强 烈地 震作 用下 的非 线性 接受 的范 围内 。 这就需 要在实际设计 中 , 针对 受力分 析 。对于 弹性 结构 分析 ,一般 可采 用 不 同设防 水 准的地 震 ,结构 应该具 有 明确 的 弹 性静 力或 弹性动 力分 析 手段 ,分 析 方法也 性能 水平 。 由于结 构的 性能 与结构 的 破坏 状 比较 成 熟。而 对于 非 线性分 析 ,一 般采 用弹 态相 关联 ,而 结构 的破 坏状 态又 可 由结构 的 塑性 时 程分析 或者 弹 塑性静 力 分析 方法 ,对
1地震设防水平的确定
目前 ,我 国地 震设 防分 为三 个水 准 ,即 “ 小震” 中震 ”和 “ 、“ 大震” 。它们是在全 国基 本 烈度 设防 区划 图的基 础上 ,采 用 概率 的方 法确 定的 。一 般认为在 5 年 内烈度概率 分布 O 属于极 值 Ⅲ型,基本设防 烈度 相当于在 5 年 O 超越概 率为 1%的烈度 , 现期为 4 5 , 0 重 7 年 相 当于设 防 “ 中震”的水平 ,“ 小震 ”为 5 年 内 O 超越概 率为 6 . % 的烈度 的地震 ,重现期为 35 5 年 。而 “ O 大震”为 5 年内超越概 率为 2 O %~ 3 %的 烈度的地震 ,重现期约为 1 4 年 -2 7 决 。 61 45 年。 对 于基 于性 能抗 震 设计 ,为 了实现 多级 3结构反应性能参数的确定 设防标 准 ,控制 不 同水平 地震 作用 下结 构的 为 了便 于工 程设 计 和性 能评 估 。就需 要 破坏状态 , 就需要在 上面划分 的基础上 , 细化 确定 各种结 构反 应性 能 指标 。结 构反 应性 能 地震设防水 平 ,并 且直接 采用地震 动参数 ( 指标可 用一 个或 多个 性能 参数 来定 义 ,可 选 目 前还只 限于地震加 速度 ) 来确定 。 用的性能 参数有 : 形 ,如 应变( /压) 变 拉 、截 基 于 目前对地 震动 研究 的 局限 ,抗 震设 面曲率 ; 位移 , 如构 件端部的转 动、层 间位移 、 防 水平还只是 基于 烈度( 在设计时 转化为地 震 顶 点位移 ; ,如基 底剪力 、层剪 力。按所选 力 动加 速度) 来设防 。 已了解到地震动 的速度、 择 的性能参数 ,常 用的性能指 标大致为 : ) 但 ( 延 1 位 移 、持续 时间和 频率 等对 结构 的安全 性 也 性 系数指标 ,如 : 位移延性 、曲率延性 ;2能 () ( 位移指 标 、如顶 点位移角 、层 3 有 很大 的影 响 ,故为 了很好 地 实现 基于性 能 量耗散 指标 ; ) 的 抗震设 计 ,以 上参数 对结 构性 能的影 响 有 间位移 角指标 ; ) ( 位移 能量双重 指标 ;5考虑 4 () 待进 一步研 究 。 能量耗 散的位 移指标 。 在基于 性 能抗 震设 计 中 ,为 了求得 在不 同水平 地震作 用下结构 的反应 性能指标 ( 这个 2结构抗震 性能水 平的划分 实 际震 害表 明 ,在 以生命 安全 为单 一 设 指标 可 以由结构 变 形来 确定 ,也可 以 由一些 ,就需 要 采用 合 理 防水 准的规 范指 导 下设 计 的建 筑 ,尽管 可 以 定义 的 破坏 指标 来确 定 ) 有效 防止 倒塌 ,但是 由于结构 破坏 而带 来 的 的结 构模 型 、恰 当的分 析方 法进 行结 构受 力 直 接与 间接财 产损失 却是事先没 有预料到的 。 分析 。 由于 基于 性 能抗 震设 计要 考虑 不 同水 为了防止这种 情况的发生 , 要求以后 设计的 平 地震 作用 下结 构 的性 能状态 ,故不 仅需 要 就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20 世纪90 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旨在使结构在未来的地震灾害下能够维持一定的性能水平。

是一种更合理的设计理念,将是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目前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

本文介绍了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关键词:结构抗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地震灾害是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它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均不确定。

随着大量的震害分析和工程抗震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对工程抗震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且基于目前的抗震设计思想采取了相应的抗震措施,在正常设计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结构在遭遇高于预期地震的情况下不至于瞬间倒塌,其抗震设防的目标尚局限在基本保障人员安全的水准内,但其破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震后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往往超过了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

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结构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如何确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抗震设防目标、并采取行之有效抗震设计方法保证设防目标的实现,进而有效的控制地震灾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是地震学界和工程抗震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工程界,在结构抗震设计实践中,传统的结构抗震思想和手段,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其可靠水准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被提出和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指导思想。

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性能水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等方面。

《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地震灾害的频发,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了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

RC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抗震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基于确定性分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准确预测结构在强震下的实际表现。

因此,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PBSD)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针对强震下RC结构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提高RC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RC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RC结构是指以钢筋和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结构体系。

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延性以及较强的耐久性。

在地震作用下,RC结构能够通过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然而,RC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较为复杂,涉及到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等多种因素。

三、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一种以结构性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通过设定不同的性能目标,针对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表现进行设计。

在强震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结构的实际表现,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四、强震下RC结构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通过考虑结构的刚度和塑性变形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强震下,RC结构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结构的性能目标。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重要程度以及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结构的性能目标。

2. 结构模型的建立。

建立符合实际工程需求的RC结构模型,包括结构布局、构件尺寸、配筋率等。

3. 刚度设计。

根据结构的性能目标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合理设计结构的刚度,以保证结构在强震下的稳定性。

4. 塑性铰区的设置。

在结构的关键部位设置塑性铰区,通过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考虑多种因素确定建筑物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 使设计的建筑物在未来不同的抗震等级地震作用下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克服了基于承载力抗震设计不能预估结构屈服后抗震性能的缺陷。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关键词: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ismic design theory is based on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as the foundation, considering many factors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target build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 seismic fortification level, which mak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in the future of the different seismic grade under seismic action to meet the expected seismic performance goals, overcome the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bearing capacity can’t estimate structure after the defects of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yie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on performance; Seismic design; methods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结构物内的装修、非结构构件、信息技术装备等的费用往往超过结构物的费用,地震造成的损失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的规范仅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单一设防目标的设计理论,在抗震设计理念、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
徐永基
【期刊名称】《陕西建筑》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1、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概述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2.1、结构抗震性能控制目标在制定时应满足的要求(1)地震动水准的确定(2)基本设防目标的确定a、《抗规》规定的一般情况的设防目标b、高于一般情况的四种性能控制目标
【总页数】8页(P2-9)
【作者】徐永基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7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1.3
【相关文献】
1.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 [J], 吕大刚;贾明明;李佳;张素梅
2.公路桥梁基于概率的实用抗震性能设计框架 [J], 卓卫东;杨宁;曾武华
3.基于离差最大化的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设计参数研究 [J], 童申家;赵大勇;谢祥兵;李力
4.公路桥梁基于概率的实用抗震性能设计框架 [J], 延焱;张永强
5.21世纪的结构工程抗震减灾设计新模式——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简介 [J], 田杰;许克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技术处徐永基)2012年10月29日.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技术处徐永基)2012年10月29日.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徐永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二○一二年十月目录一、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概述二、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设计(一)结构抗震性能控制目标的制定1、地震动水准的确定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划分3、四级性能目标及五类性能水准(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1、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2、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3、结构构件细部构造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抗震等级。

(三)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承载力设计(四)不同抗震性能水准位移控制目标(五)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对弹塑性计算分析的要求。

一、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概述(一)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研究的抗震设计方法。

最早由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在既有建筑评定、加固中使用了多重目标的概念,并提供了设计方法;以后又提出了新建房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可较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随后日本、澳大利亚、欧洲混凝土协会及我国也展开了这项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规范。

我国目前已批准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在近几年科研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已开始纳入性能目标设计的内容,由于该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如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结构分析模型和参数的选用存在不少经验因素、模型试验和震害资料较少等,但随着在工程中的不断应用,将会逐渐完善成熟。

(二)基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目标具体量化,建设单位或设计者可选择性能目标,然后对确定的性能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再通过专家的审查。

这一方法可适用于一些目前现行标准规范中尚未涉及的复杂结构体系,为推广应用新体系、新材料、新技术,提供了技术可能,是目前抗震设计中研究的热点,预期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三)结构设计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在分析结构方案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场地条件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更注重于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整体性能表现,而不仅仅是满足最小的设计要求。

本文将介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原则、步骤和关键技术。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原则主要包括可控性、韧性、适度保护和适应性。

可控性指设计应该具备可预测、可控制的性能,以确保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合理的变形和破坏。

韧性意味着结构应具备适度的变形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地震能量,避免瞬时破坏。

适度保护要求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保持功能上的损伤,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适应性指结构应具备适应不同地区和地震的能力,以实现地震风险管理的可持续性。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步骤包括需求确认、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构性能目标的设定、性能评估和设计方案的选择。

需求确认是指明确结构的使用功能、设计寿命、性能要求等。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分析结构所处地区的地震状况、可能遭受的震害和风险等。

结构性能目标的设定是根据需求确认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所应达到的性能目标。

性能评估是通过计算和仿真等手段,评估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性能表现。

设计方案的选择是根据性能评估的结果,从多个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

其中包括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动力分析和减震技术的应用。

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是指通过地震动参数、结构特性和性能目标等因素,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如刚度、阻尼等。

动力分析是基于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并评估其性能表现。

减震技术的应用是通过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隔震、摆锤和阻尼器等。

综上所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一种注重结构整体性能的设计思路。

通过确定性能目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可以实现结构的安全性、可控性、韧性和适应性。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综述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综述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综述摘要:基于结构功能的设计理论是90年代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

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结构性能的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设计流程;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已被世界地震工程界广泛应用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最后就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结构性能抗震设计位移位移延性系数能力需求曲线discuss on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abstract: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was put forward firstly in 90’s of last century. it was a reform of design ideas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content and process of the design theory. the method of design based on displacement which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was emphasiz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was analysed.keywords: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seismatic design, displacement, modulus of displacement ductibility, curve of capability demand.前言: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原则的设计方法,依此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够保证生命安全。

近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大地震,特别是1989年美国loma prieta、1994年美国northridge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都表明,按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设计的结构总体上基本保证了“大震不倒”的安全目标,但是造成的经济损伤极其严重。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
开发高效、准确的非线性分析软件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发针对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分析软件,提 高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
加强与国际先进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机构的技术和经验,推动国内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计算 机模拟和分析水平的提升。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结构优化设计的进一步结合
建立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是以结构性能目标为依据,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旨在将地震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 性。
基于性能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基于性能设计的概念是将结构的性能要求与抗震设计相结合 ,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结构反应和倒塌机制等因素,以达到 预期的性能目标。
基于性能设计的优点包括: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 低地震损失;满足不同使用要求和性能目标;优化结构设计 等。
大型桥梁的特点
大型桥梁通常跨越河流、海峡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地震发生 时,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在大型桥梁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桥墩、桥台、支座等关键部 位的抗震性能,以及桥面、护栏等附属设施的抗震防护。
结构性能目标
对于大型桥梁,其结构性能目标通常包括桥墩的承载能力、稳定 性,桥台的位移、沉降量等,需要在设计中进行综合考虑。
结合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念,建立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实现结构在满足性能要求下的最优设 计。
探索先进的优化算法和技术
引入先进的优化算法和技术,如人工智能、遗传算法等,提高结构优化设计的计算效率和寻优能力。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加强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 检验
在大型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检验基于性能 抗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实际效果评估其 可行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简介徐永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二○一二年十月目录一、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概述二、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设计(一)结构抗震性能控制目标的制定1、地震动水准的确定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划分3、四级性能目标及五类性能水准(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1、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2、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3、结构构件细部构造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抗震等级。

(三)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承载力设计(四)不同抗震性能水准位移控制目标(五)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对弹塑性计算分析的要求。

一、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概述(一)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研究的抗震设计方法。

最早由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在既有建筑评定、加固中使用了多重目标的概念,并提供了设计方法;以后又提出了新建房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可较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随后日本、澳大利亚、欧洲混凝土协会及我国也展开了这项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规范。

我国目前已批准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在近几年科研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已开始纳入性能目标设计的内容,由于该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如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结构分析模型和参数的选用存在不少经验因素、模型试验和震害资料较少等,但随着在工程中的不断应用,将会逐渐完善成熟。

(二)基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目标具体量化,建设单位或设计者可选择性能目标,然后对确定的性能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再通过专家的审查。

这一方法可适用于一些目前现行标准规范中尚未涉及的复杂结构体系,为推广应用新体系、新材料、新技术,提供了技术可能,是目前抗震设计中研究的热点,预期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三)结构设计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在分析结构方案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场地条件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

结构方案特殊性的分析中要注意分析结构方案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情况和程度。

国内外历次震害经验说明抗震概念设计是决定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需要要求采用抗震性能设计的工程一般表现为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结构工程师应根据概念设计的规定与建筑师协商,改进结构方案,尽量减少结构不符合概念设计的情况和程度,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

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可按本节规定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但需慎重选用抗震性能目标,并通过深入的分析论证。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业的形势尤为突出。

高层、超高层建筑、复杂结构体系的建筑日益增多。

许多工程已超越目前规范、规程所涉及的范围,使工程技术人员无技术法规可依。

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并确保工程设计的可靠与安全,2002年由建设部发布了第111号部长令——《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成立了《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2009年已进入第四届),制定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等文件,凡需要设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项目需根据111号部长令的要求,由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仔细分析,明确超限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加强措施,完成审查技术要点规定的内容,报专家委员会论证审查,必要时尚需进行模型试验。

近年来,这项工作对确保复杂超限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执行部长令审查超限工程的过程中开始逐步涉及到基于抗震性能设计的理念与方法,200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技术把关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对复杂和超限高层建筑,应明确其抗震性能目标,即为实现“大震不倒”所选择的加强措施。

目前在复杂和超限高层建筑中已逐步开始应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相信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该项设计理念及方法将会日趋成熟完善。

二、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设计(一)结构抗震性能控制目标的制定1、地震动水准的确定(1)89规范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属于一般情况的性能设计目标,其地震动水准可按《抗规》规定的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地震作用选定。

(2)《抗规》2001第12.2.2条规定,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应计入近场影响,若地震动参数未计入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

(3)对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结构,其地震作用需作适当调整,取值需经专门研究提出后,报规定的权限部门批准后采用。

其值可参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附录A。

具体调整系数大体是:设计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100年取1.3-1.4。

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划分(1)《抗规》2001 1.0.1条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与上述要求配套的地震破坏分级定性划分,在《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建设部90建抗字377号)中,分为五级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见表1。

表1 各类房屋的地震破坏分级和损失估计注:1、个别指5%以下,部分指30%以下,多数指50%以上;2、中等破坏变形参考值,大致取规范弹性和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的平均值,轻微损坏取1/2平均值。

(2)由于结构方案属于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或建筑物有特殊需要,可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选用高于一般情况的性能控制目标,目前已批准的《抗规》和《高规》,将这类结构的预期性能控制目标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构抗震性能又分为1、2、3、4、5五个水准,每个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相对应(表2)。

表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对应的抗震性能水准3、四级性能目标及五类性能水准(1)四级性能目标性能化设计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已二十多年,最早见于美国ATC40与FEMA273等文件中对抗震性能化目标提出的抗震设计方法与要求:我国在多年研究对破坏性地震建筑的调查及对超限结构抗震审查工作的基础上,在本次《抗规》、《高规》的修订中提出了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要求及计算方法。

《高规》将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四级,又划分为1、2、3、4、5级性能水准。

《抗规》将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1、2、3、4级,与《高规》A、B、C、D级是一致的。

在设定的地震(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及预估罕遇地震)地面运动下,对应于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预期的震后的性能状况见表3。

表3 各种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注:1、“普通竖向构件”是指“关键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2、“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如:水平转换构件及其支承构件、大跨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及其支承结构、大悬挑结构的主要悬挑构件、加强层伸臂和周边环带结构中的某些关键构件及其支承结构、长短柱在同一楼层且数量相当时该层各长短柱、细腰型平面很窄的连接楼板、扭转、变形很大部位的竖向(斜向)构件等。

3、“耗能构件”包括框架梁、剪力墙连梁及耗能支撑等。

由于地震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及对结构在强震作用下非线性分析方法存在不少经验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确切,尤其对长周期超高层结构及特别不规则的复杂结构更难判断,因此在选用性能目标时,宜偏安全些。

如:a、特别不规则的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很多的高层建筑或处于不利地段的特别不规则结构,可选用A级性能目标。

b、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较多或不规则性超过《高规》适用范围很多时,可考虑选用B级或C级性能目标。

c、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或不规则性超过适用范围较多时,可选用C级性能目标。

d、房屋高度超过A级高度或不规则性超过适用范围较少时,可选用C级或D级性能目标。

e、结构方案中仅有部分结构布置较多复杂,可仅对较复杂的部位进行性能设计。

如:(a)底部加强部位的重要竖向构件。

(b)水平转换构件及与其相连的竖向构件。

(c)大跨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及与其相连的竖向构件。

(d)大悬挑结构的悬挑构件。

(e)加强层伸臂和周边环带结构的竖向支撑构件。

(f)承托上部多个楼层柱的腰桁架。

(g)长短柱。

(h)斜向构件等。

对比表1与表3,表3《高规》规定的建筑地震的破坏等级划分主要参考了1990建抗字第377号文规定原则(本文表1),两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a)表1的第一类“完好、基本完好”在表3中分为两项,即水准1:“完好,无损坏”;水准2:“基本完好,轻微损坏。

(b)表1的第二类“轻微损伤”,在表3中为水准3:“轻度损坏”。

(c)表1的第三类“中等破坏”,在表3中为水准4:“中度损坏”。

(d)表1的第四类“严重破坏”,在表3中为水准5:“比较严重损坏”。

性能A、结构构件在预期大震下仍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因此其细部构造仅需要满足最基本的构造要求。

实例表明,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或低烈度设防且风力很大时有可能实现;条件许可时,可对某些关键构件提出这个性能目标。

性能B、结构构件在中震下完好,在预期大震下可能屈服、其细部构造满足低延性的要求。

如某6度设防的外框—核心筒结构,其风力是小震的2.4倍,风载层间位移是小震的2.5倍。

结构所有构件的承载力和层间位移均可满足中震(不计入风载效应组合)的设计要求;考虑水平构件在大震下损坏使刚度降低和阻尼加大,按等效线性化方法估算,竖向构件的最小极限承载力仍可满足大震下的验算要求,结构总体上可达到性能B 要求。

性能C 、在中震下已有轻微塑性变形,大震下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其细部构造需满足中等延性的构造要求。

性能D 、在中震下的损坏已大于性能C ,结构总体的抗震承载力仅略高于一般情况,其细部构造需满足高延性要求。

(2)五类性能水准表2内4个等级的性能目标,涉及到五种破坏状态,《高规》将其称为抗震性能的五个水准(1、2、3、4、5)。

a 、第1抗震性能水准——完好,即所有构件保持弹性状态。

全部构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值(拉、压、弯、剪、压弯、拉弯、稳定等)满足弹性设计的要求RE R S γ/<;层间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的结构宜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满足规范小震下的位移角限值[]e u ∆;这是各种预期性能目标在多遇地震下的基本要求——满足规范规定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要求。

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不宜低于《抗规》、《高规》的有关规定,需要特别加强的构件可适当提高抗震等级,已为特一级的不再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