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意义与方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学专业的主⼲课程之⼀。

中医妇科学的主要特⾊与优势是调经、助孕、安胎,以及带下、产后调治和养⽣保健。

继承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发扬其特⾊与优势,有效防治妇科疾病,以保障妇⼥⽣殖健康,提⾼⼈⼝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

⼈体是⼀个整体。

脏腑之间可相互影响,⼈体的功能也受到外环境的影响。

妇科疾病可引起或并发其他脏器的内科、外科等疾病,反之亦然。

因此,习医者,⽆论是否从事妇科专业,均应具备⼀定的妇科知识。

学习中医妇科学,⾸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妇科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妇科临证特点。

熟练进⾏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疗,并了解现代诊断技术与辅助检查⽅法,包括计划⽣育的技术与原理。

学习中医妇科学应有良好的医德。

妇科临床所涉及的对象是⼥性,在病历采集和进⾏专科检查时,要尊重病⼈,和蔼、耐⼼地询问病史,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诊治疾病时,要谨慎操作,认真负责,珍惜⽣命。

学习中医妇科学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既要注重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在临证实践中掌握专科技能,提⾼临床思维能⼒与实际⼯作能⼒。

做⼀名合格的医⽣,服务社会。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2、提出黄芩、白术乃安胎妙药。 3、产后病当以大补气血为先。
八、明代
• 万密斋《广嗣纪要》: 认为清心寡欲是种子妙法。 “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对妇科疾病论述甚详,内容丰富。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天人合一”理论解释月经 提出 “逆经”、“暗经”。
九、清代与民国
十、建国至今、展望末来
• 建立中医学院 • 出版六版教材 • 中专—大专—大位不正 宫颈癌 花粉素引产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离经脉”。
•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
饮食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 意义的指导。 •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卷, 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妇人科、女科。 • 傅山《傅青主女科》:
认为妇科病主要在于肝、脾、肾三脏。 提出 “经本于肾”。 产后主张攻补兼施—生化汤。 • 亟斋居士《达生篇》: 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 吴谦《医宗金鉴》 • 陈念祖《女科要旨》 • 唐容川《血证论》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成就最大,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
七、金元时代
• 刘完素: 1、提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 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
2、治法主张寒凉。 3、灵活运用四物汤。 • 张子和: 1、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2、善用吐、下法驱逐痰水以治
月经病。 • 李 杲: 调补脾胃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 朱丹溪: 1、丹溪验死胎法。

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总结

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着;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着;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17、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第二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妇科疾病的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1、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2、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月经病总论1、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3、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辨月经周期,因势利导;一、月经先期1、定义: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者,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期;2、总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二、月经后期1、定义:月经周期延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2、治疗原则: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定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即经行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先后不定,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2、病因病机:肝肾功能失常,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不循常道;3、治则治法:以疏肝补肾为治本之法;四、月经过多1、定义: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总量超80ml,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3、治则治法:月经期重在止血,非经期理气和血,安冲治本;五、月经过少1、定义: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天,经血量也少,甚至点滴而下;六、经期延长1、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称为经期延长;七、经间期出血1、在月经间期,出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3、治则治法:滋肾养血为主;八、闭经月经病第一重点1、定义: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稀发,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三个月以上者;2、病机: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实:血瘀气滞;痰湿阻滞;3、治则治法: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1、病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2、临床表现: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九、崩漏月经病第二重点1、定义: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为崩漏;突然大量出血为崩中,日久淋漓不尽为漏下;2、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3、诊断要点: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月经周期紊乱,常可在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出血,量多如注,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甚至屡月不净,出血量多,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4、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生殖内分泌;B超;诊刮5、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三者以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和月经过多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但经血能自行停止;崩漏出血没有规律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6、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久各异,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固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症候,故塞流之崩漏治疗的第一步,若出血势急量不减者,宜急症处理;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逐渐减少或停止时,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前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1、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上腹、阴部,甚则剧痛昏厥,称为通经; 原发性通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通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2、痛经的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气血十一月经前后诸证特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经行或经后症状逐渐消失;1经行乳房胀痛定义: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鉴别: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2经行泄泻3经行浮肿4经行头痛5经行发热6经行身痛7经行吐衄8经行口糜9经行风疹块10经行情志异常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1、涵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2、病因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3、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4、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5、诊断: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查带下病相当重要1、定义: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广义带下: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狭义带下:妇女阴道内排出的白色或淡黄色稀薄粘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而下;2、生理性带下: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3、病机:任脉不顾,带脉失约;4、治则治法:以健固任带为主要原则;5、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林并行阴道炎特点:黄色或脓样;妊娠病总论最重要1、涵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2、妊娠病的病机:1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3、妊娠病的治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1分清母病与胎病;2辨胎之可安与不可安;3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一、妊娠恶阻1、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妊娠早期出现择食、厌食、轻微恶心、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不须之类2、病机:冲脉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3、治则治法: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主,用药当固护胎元;4、鉴别:与妊娠合并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相鉴别;二、妊娠腹痛胞阻1、定义: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2、病机: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与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B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4、治则治法:养血理气,止痛安胎为主;三、异位妊娠相当重要1、病机:血瘀少腹实证; 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2、诊断要点:停经史;腹痛;阴道流血;腹部包块;HCG阳性;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3、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答: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是明显的下腹痛,或持续性的下腹痛,阵发性加剧,不规则阴道流血,流血量与失血程度不成比例,面色晄白,头晕恶心,甚则腹痛拒按,肛门胀坠,肢冷汗出,甚至晕厥;已破损型异位妊娠分为三型;A、休克型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又是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B、不稳定型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步减轻,可触及界限不清的包快,时有少许阴道出血,血压平稳;C、包块型的临床表现是:腹腔血肿包块形成,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逐渐停止;四、胎漏,胎动不安1、定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者,称为为胎漏;若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2、病机: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胎元不健; 治法治则:以安胎为主;3、与异位妊娠的鉴别:异位妊娠妇检时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压痛、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妇检可见子宫颈摇举痛,子宫有漂浮感等临床表现;五、堕胎,小产1、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2、病机:冲任不固,受胎不实;3、胎漏、胎动不安与堕胎、小产的鉴别:答: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附胀等现象者,称为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六、滑胎1、定义: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称为滑胎;2、病机: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3、孕前夫妇需做检查:孕期检查;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生殖内分泌检查;八、子死腹中1、定义: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子死腹中;2、病机: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促胎外出;3、诊断要点:妊娠早期孕妇可觉早孕反应、乳胀等感觉消失;中晚期可自觉胎动停止,腹部不再增大;若胎儿时间较长,孕妇可出现口中恶臭,有时阴道出血或流出赤豆汁样分泌物;如在临产时,除胎动停止外,常伴有腹满急痛,喘闷等现象;十、妊娠肿胀1、定义:妊娠后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气滞湿郁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按之随起2、病因病机:脾肾阳虚3、治则:温肾健脾,行水消肿; 治疗大法:利水化湿为主;十一、妊娠眩晕1、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目眩,状若眩冒者称为妊娠眩晕;2、病因病机:孕妇体质本虚,因妊重虚,以致精血不足,肝阳偏旺;3、治疗大法:平肝潜阳十二、妊娠痫证子痫1、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2、诊断要点:1)睡中、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为先兆子痫的表现,若出现抽搐或昏迷则为子痫;2)孕期检查:BP>=160/110mmhg 有诊断意义3)辅助检查:尿分析可有蛋白尿,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物;3、治则治法:以熄风、安神、震痉为主产后病总论很重要1、定义: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2、产后三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3、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4、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5、产后病的病机:1亡血伤津;2瘀血内阻;3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6、产后三审:几乎每年必考产后病的诊断,除了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根据新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7、产后病的病理特点: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8、产后病注意事项: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证时须细心体察,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亦必须照顾气血,开郁无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无过于温燥,清热无过于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不过汗,不过下,不过利小便,以免亡阳亡阴伤津液;另,危急重症当详察,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产后发热1、定义: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2、诊断要点:高热或高热寒战、或恶寒发热、或寒热时作、或低热不退,或伴有恶露异常,小腹疼痛;3、鉴别:产后发热当与如用发热相鉴别;4、治则治法: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五、产后恶露不绝1、恶露、正常恶露与恶露不绝:恶露:妇人新产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浊液通过阴道排出体外者称为恶露;正常恶露:初为红色,继而逐渐变淡,且无特殊臭味,持续3周左右干净;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所致;3、本病治疗以调气血、固冲人为主;产后恶露不绝属实者禁用破血之品;八、产后自汗、盗汗定义:产妇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或产后汗出不止;产后盗汗为产妇睡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九、产后身痛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十、缺乳病机:气血化源不足或肝气郁结十一、乳汁自出妇科杂病病案分析,可能有2~3个诊断1、妇科杂病的的病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脏因亏少,情志不调;禀赋不足,气血虚弱;2、治疗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一、不孕症最重要,概念、诊断1、原发性不孕: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妇女曾孕育过,未避孕又两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2、诊断要点:1症状:2妇检:排出器质性病变3辅检:先排出非妇科因素,再作特殊检查3、治则治法:治疗重点当种子调经二、徵瘕鉴别诊断最重要1、定义:妇女下腹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这,称为症瘕;症:症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瘕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2、鉴别诊断:1妊娠子宫、尿潴留:妊娠子宫、尿潴留等可见小腹部隆起或有包块,但妊娠子宫伴有妊娠反应等表现,尿潴留往往多急发,与症瘕迁延病情不同;2内外科症瘕:除发生部位、症状不同外,可通过妇科检查鉴别;3、治则治法:以理气、祛瘀、利湿除痰为大法;三、阴挺1、定义:妇女子宫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或阴道璧膨出,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统称阴挺;2、病机:冲任不固,统摄无力;3、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到处女膜缘,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四、阴痒女子外阴或阴道内瘙痒,甚至痒痛难忍,或伴带下量多者称为阴痒;五、阴疮女子阴户红肿疼痛,或积结成块,甚至化脓溃破,黄水淋漓或阴户一侧积块,如蚕茧状,称为阴疮;八、盆腔炎可能出现在病案分析中1、定义: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包括子宫体、卵巢、输卵管炎症,范围较广,可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几个部分同时发病;2、特征:腹痛、或腹痛阵作伴有发热;3、病因病机:湿热瘀阻胞宫胞络,致冲任带三脉失常;4、诊断要点1症状:下腹部疼痛,甚至剧痛,高热,白带增多,呈脓性秽臭,或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2体检:急性面容,心率加快,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阴道脓性分泌物;宫颈提举痛;两侧附件压痛明显;急性盆腔炎一附院急盆清解汤:银花、连翘、败酱草、丹皮、栀子、赤芍、桃仁、公英、没药、乳香、甘草慢性盆腔炎1、病因病机: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络,致冲任带功能失调;2、诊断要点:1)症状:下腹痛或追胀痛,或腰骶疼痛,疼痛一般不剧烈,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白带增多,月经异常,低热,不孕;2)妇检:子宫后倾,大小正常,活动受限,附件压痛,或扪及肿块;3)辅检:腹腔镜可见盆腔内炎性病变;3、慢性盆腔炎须与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证、慢性阑尾炎、慢性结肠炎、肠粘连;。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的特点: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

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产命名的产科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该书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之名,禹余粮条下首见”癥瘕之名。

晋王叔和《脉经》陈廷所著《小品方》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胞宫除与脏腑、十二经脉互相联系外,与冲任督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胞宫收肾,天癸主宰,汇通冲任督带,以“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此外,还有胞脉、胞络。

是附于胞宫并联属心肾的脉络。

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

子宫的功能是主行月经、分泌带下、种子育胎、发动分娩、排出恶露。

子宫的特性是在胞宫的主司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月节律。

子宫又是奇恒之府,由于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而子宫能藏能泻,藏泻有序,故子宫的又一个特性是:非脏非腑,亦脏亦腑,能藏能泻。

女性生理特点包括月经、带下、妊娠、产褥与哺乳。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

月经的生理表现: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成为一个月经周期。

经期即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

月经的量、色、质一般每月月经量约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经色暗红,经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少寐,舌淡;血不充于脉则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3血寒证(1)虚寒证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充,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阳虚血失温煦,故经色淡红,质稀;阳虚不能温煦子宫,故小腹隐痛,喜暖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均为阳虚失煦,不能生血行血,血脉不充之象。

中医妇科学心得

中医妇科学心得

中医妇科学心得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在中医妇科学的治疗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辨证施治
中医妇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我们需要根据其具体症状,如经期长短、经量多少、经色等,来确定治疗方案。

二、调理气血
中医妇科学认为,女性的生殖系统与气血密切相关,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关键。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气血,促进气血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注意饮食调理
中医妇科学认为,饮食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妇科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我们需要建议其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四、注意心理调节
中医妇科学认为,女性的情绪状态对生殖系统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妇科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心理调节。

例如,对于经期痛经的患者,我们需要建议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治疗妇科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辨证施治、调理气血、饮食调理和心理调节等方面,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妇科学
课程时间:2学时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本科)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3、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现状;
4、掌握中医妇科学护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
1、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2、中医妇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

二、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1、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

2、妇科炎症的中医诊治。

3、子宫肌瘤的中医诊治。

4、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
1、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概念。

2、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的方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的注意事项。

四、中医妇科学护理的方法
1、中医保健的基本概念。

2、中医妇科保健的常用方法。

3、中医妇科保健的食疗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讨论法。

4、操作演示法。

教学手段:
1、黑板、多媒体教具等。

2、模型、影片等。

3、教学实习。

评估方式:
1、平时评分。

2、期末考试。

注意事项:
1、教师应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2、学生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

3、教学内容应贴近临床实际,案例分析应具有实践性。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 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总论◎绪论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特点: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

发展*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蔍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晋王叔和撰《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孙思邈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症)和“断续”(继发性不孕症)*陈自明编成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

*《广嗣纪要·择偶篇》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即生殖器畸形者不能婚配。

内生殖器: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

胞宫的功能: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胞宫与子宫的区别(胞宫包含子宫)①定义不同-胞宫: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

子宫: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

②功能不同-胞宫: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子宫: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

③解剖位置不同-胞宫:不具体。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④来源不同-胞宫:首见《内经》。

子宫:首见《活人书》◎女性生殖生理月经生理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平均28天经期正常在3~7天,多数在3~5天月经的量、色、质量:30~50ml,色:暗红,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

年龄45~55岁并月: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者。

避年:一年一行者,暗经: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五版本

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五版本

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五版本
摘要:
1.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和发展
2.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3. 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
4.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
5. 中医妇科学的优势和未来发展
正文:
中医妇科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医妇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目前,最新的中医妇科学教材已经是第五版本。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理论、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疾病发生与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这些理论进行的。

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闻诊是通过闻诊来了解患者的体味、汗臭等;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切诊是通过摸诊来了解患者的脉象。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诊断结果进行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中医妇科学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如疗效明显、副作用
小、不易复发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妇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优势和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妇科学课程介绍

中医妇科学课程介绍

中医妇科学课程介绍
《中医妇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和特
有疾病防治的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和妇科特有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经、带、胎、产、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本课程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

总论共七章,分别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六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基本知识。

附论共两章,主要介绍女性解剖与生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妇科基本知识。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临床见习、电化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集中答疑、自学等多种方法,并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

同时要注意新知识、妇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的讲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上应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讲授概念精确,论证严密,术语规范,语言表达流畅、通俗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述。

临床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妇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3-中医妇科学说明:妇科部分的复习方式,仍然与前面各科的方式相同。

以下将容易忽略的内容提出,同时将容易出现混淆的内容加以阐释,关于各论中各个病种的症状、辨证、治疗、方剂等内容从略,考生可自己参考教材或相关复习资料进行整理,应注意的是要扣准《大纲》内容,以避免丢掉某些重点病种,或让非重点病种耽误了复习进度。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9、居经——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三月一次。

又称为‘季经’。

10、避年——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一年一次。

11、暗经——身体正常无病,可以受孕,月经终生不至。

12、激经——受孕早期,少量经血,无损胎儿者。

又称为‘盛胎’‘垢胎’。

13、与月经生理有关的基本要素——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天癸充盛;经络通畅。

14、掌握月经与五脏的关系;月经与天癸的关系;月经与气血的关系;月经与经络的关系;月经与胞宫的关系。

15、一源三歧——指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宫。

16、与月经关系密切的经络——冲(冲为血海);任(任主胞胎);督(总督阴阳);带(约束气血)。

17、月经周期中的‘重阳转阴’——指行经第1-4天。

18、月经周期中的‘重阴转阳’——指行经后第14-15天。

(排卵期)19、排卵期的中医名称——‘氤氲’、‘真机’。

20、了解带下的生理特点;规律;作用;调节机制。

21、了解妊娠生理特点:月经停止;脉滑充盛;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乳房胀大;体形变化。

22、预产期计算方法:月经末次第一天计算,月数加9,日数加7(阴历加14天)。

[共计280天,40周]23、试胎——指妊娠后期腹中疼痛,无其他异常者。

24、弄胎——指产前假性阵缩。

“若数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出自《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25、见红——分娩或前期,阴道少量血性分泌。

26、离经脉——临产时出现的中指两旁(中节至末节)脉搏。

27、阵痛——宫缩开口期。

阵痛周期自15分钟——5、6分钟——2、3分钟。

28、恶露——产后排泄的余血浊液。

血性分泌3-4天;浆液性分泌7-10天;白色分泌2-3周。

29、恶露不绝——指血性分泌时间超过10天者。

30、断乳期——8个月末。

五、妇科疾病各论1、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各论中妇科疾病的重点内容。

2、传统中医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年少治肾;中年治肝;年老治脾。

3、月经先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4、月经后期——滞后7天以上,或可3-5个月一行。

5、先后不定期——时提前或滞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

6、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周期性少量出血者。

7、崩漏——月经非时暴下为崩(崩中);月经淋漓不止为漏(漏下)。

8、传统中医‘治崩三法’——塞流(治标);澄源(治本);复旧(调理体质)。

9、原发性闭经——女性超过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

继发性闭经——平素月经正常,中断6个月以上者。

10、生理性闭经——少女型停经;育龄期停经;围绝经期停经。

11、根据带下特征鉴别阴道炎类型:念珠菌性阴道炎——带下呈奶酪样变性,臭。

伴随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带下呈黄绿色脓性,臭。

伴随瘙痒。

细菌性阴道炎——带下呈血样脓性,伴随外阴灼热疼痛。

老年性阴道炎——带下质地稀薄,黄、白兼赤带,或可脓性,阴道灼热。

12、恶阻——妊娠早期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13、胞阻——妊娠期间出现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14、胎漏——妊娠期间出现少量出血,不伴随腰酸、腰痛。

1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重坠,可伴随少量出血。

16、堕胎——妊娠12周内,自然殒堕。

17、小产——妊娠12-28周,自然殒堕。

18、暗产——妊娠1月或以上,自不知情,且自然殒堕。

19、滑胎——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20、子满——妊娠5、6月以上,出现以胸膈满闷喘息为主症,可/或伴随腹大异常、水肿。

21、子肿——妊娠后期出现以肢体、面目水肿为主症者。

22、子淋——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急、痛、淋漓等淋证特征者。

23、转胞——妊娠期间出现以小便不通、小腹胀痛为主症者。

24、子痫——产后出现以神志不清、抽搐为主症者。

25、儿枕痛——产褥期出现与生产有关的小腹疼痛。

26、三冲——产后出现‘冲心’、‘冲胃’、‘冲肺’。

27、三病——产后出现‘病痉’、‘郁冒’、‘大便难’。

28、三急——产后出现‘呕吐’、‘盗汗’、‘泄泻’。

29、三审——产后诊查‘小腹痛与不痛’(辨恶露)、‘大便通与不通’(辨津液)、‘乳汁行与不行’(辨胃气)。

30、三禁——产后治则‘禁大汗’(伤阳)、‘禁峻下’(伤阴)、‘禁通利’(伤津液)。

31、‘全不产’——正常性生活,2年或以上未能受孕。

——原发性不孕症。

32、‘断续’——有受孕史,而后2年或以上不能再受孕。

——继发性不孕症。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