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对大全

合集下载

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种

上一篇:中药材别名大全 ...下一篇:中药药对190法|返回日志列表中药药对190法续∙分享∙转载∙复制地址山外山 2011年01月08日 18:50 阅读(37) 评论(0) 分类:医药天地∙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二、相反药对(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桂枝白朮 10g 1. 营卫,2. 发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

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黄耆防风 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

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体虚感冒。

附子麻黄 3-5g;10g(先煎20分) 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薄荷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人参石膏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 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

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五味子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

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生地黄柏 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当归大黄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黄耆葶苈子 10-15g 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白朮泽泻 10g: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牡蛎椿根皮生、煅牡蛎并用各30g:10-20g 养阴清热,愈带止崩。

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

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山药牡蛎生、煅各30g:30-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

12种中草药药对的搭配,及其各自的药效与作用详解!

12种中草药药对的搭配,及其各自的药效与作用详解!

12种中草药药对的搭配,及其各自的药效与作用详解!
1.党参+黄耆: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党参
2.桂枝+黄耆: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

有温阳补中之效。

3.桂枝+人参: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4.生姜+大枣:在表可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在里则温补脾胃;适用于风寒、风湿表虚证及中虚脘痛。

5.熟地+ 当归: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当归
6.熟地+白芍: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

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7.当归+丹参: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8.鸡内金+白朮: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白朮
9.蜈蚣(吞服效佳)+当归: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

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10.附子+人参: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11.玉竹 +生地: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

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12.麦冬+ 天冬: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中药药对速记

中药药对速记

中药药对速记
1.柴胡+黄芩则寒
2.附子+干姜则热
3.黄芩+连翘则解毒
4.半夏+姜汁则回痰
5.干姜+半夏则止呕
6.白术+黄芩则安胎
7.豆鼓+山栀则懊浓
8.陈皮+白术则补脾
9.干姜+天花粉则消渴
10.桑白皮+苏子则止喘
11.杏仁+五味子则止嗽
12.防风+羌活则管诸风
13.苍术+羌活则止诸痛
14.贝母+瓜蒌则开结痰
15.羌活+川芎则止头痛
16.川芎+天麻则止头眩
17.香蔫+白扁豆则消暑
18.丁香+柿蒂干姜则止呃
19.枳实+黄连则能消心下痞
20.枳壳+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21.知母黄柏+山栀子则降火
呦呦爱健康
22.乌梅+干葛则消酒
23.木香+姜汁则散气
24.乌梅+香附则顺气
25.砂仁+枳壳则宽中
26.当归+生地则生血
27.姜汁+京墨则止血
28.红花+当归则管血
29.归尾+桃仁则破血
30.黄芪+附子则补阳
31.草果+山楂则消肉食
32.神曲+麦芽则能消食
33.芍药+甘草则管腹痛
34.泽泻+白术则能收湿
35.桔梗+升麻则开提血
36.乳香+没药则止诸痛
37.芥子+青皮则管胁痛
38.附子+苍术则开郁结
39.知母黄柏+当归则补阴
40.人参+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41.泽泻+猪苓则能利水渗泻
42.吴茱萸+则亦止除痢。

中药药对

中药药对

1.大黄+附子=温下冷积2.大枣+生姜=调和营卫3.柴胡+黄芩=和解少阳4.青蒿+黄芩=清湿热透邪外出5.柴胡+白芍=调肝阴阳防柴胡劫肝阴6.柴胡+枳实=肝脾同调宣降气机7.甘草+白芍=缓急止痛8.枳壳+白芍=调气和血9.石膏+知母=清热生津(清气分热)10.甘草+粳米=益胃生津(培土生金)11.人参+麦冬=气津双补(益气养阴)12.犀角+生地=清营凉血13.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14.黄芩+栀子=清上焦之热(心肺)15.连翘+薄荷+竹叶=散胸隔郁热16.黄芩+黄连=清热解毒17.生地+木通=滋肾清心利水18.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火19.石膏+熟地=清火壮水(补肾阴)20.青蒿+鳖甲=养阴透热21.干姜+人参=温补阳气22.吴茱萸+生姜=散寒降浊23.桂枝+饴糖=辛甘化阳24.白芍+饴糖=酸甘化阴25.附子+干姜=回阳救逆“附子无干姜不热”26.人参+白术=益气健脾27.茯苓+白术=健脾助运除湿28.黄芪+白术=补脾胃肺(培土生金)29.熟地+当归=补血和血30.黄芪+当归=补气生血31.人参+龙眼肉=补气益血健脾养心32.人参+熟地=益气补血33.炙甘草+生地=益气补血34.熟地+龟板=大补真阴35.附子+桂枝=补肾阳36.附子+肉桂=温壮肾阳补命门之火37.熟地+山茱萸=补肾填精38.牡蛎+黄芪=益气固表敛阴潜阳39.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腰涩肠止泻40.朱砂+黄连=潜阳安神泻火宁心41.珍珠母+龙齿=平肝潜阳镇心安神42.黄连+肉桂=交通心肾43.犀角+羚羊角=治热传心肝两经44.苏合香+安息香=辟秽化痰通气行血45.川楝子+延胡索=疏肝清热活血止痛46.瓜蒌+薤白=胸痹47.枳实+厚朴=痰气并治48.麻黄+白果=平喘防麻黄辛散伤肺气49.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50.橘皮+竹茹=降逆止呕清热安胃51.桃仁+大黄=瘀热共治52.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53.青黛+栀子=清肝泻火凉血54.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55.百合+麦冬=养阴润肺(滋肺润燥清虚火止咳充水液以固肺)56.紫菀+百部=止咳化痰57.黄芪+山药=补脾固肾58.苍术+厚朴=健脾燥湿59.杏仁(宣上)+白蔻仁(畅中)+薏苡仁(渗下)=三焦并调宣畅气机(清利湿热)60.茵陈+栀子=清热燥湿61.黄柏+苍术=清热燥湿62.瞿麦+扁蓄=利膀胱湿热利水通淋63.防己+黄芪=补气去湿利水祛风散邪固表64.附子+茯苓=温阳散寒化气行水65.半夏+陈皮=燥湿化痰66.半夏+竹茹=清热化痰67.干姜+细辛=温化寒饮68.苏子+白芥子+菜菔子=降气平喘化痰消食【降气】【消痞】【消食】气喘咳嗽痰多清稀饮食难消69.半夏+天麻=燥湿化痰平肝熄风70.山楂+神曲+菜菔子=饮食积滞肉食油腻面食陈腐谷面71.木香+槟榔=行气呆滞消脘腹胀满除里急后重72.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73.麻黄+桂枝=透营畅卫解表发汗卫营74.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75.桂枝+白芍=治卫强营弱调和营卫76.炙甘草+桂枝=甘辛化阳扶卫77.炙甘草+白芍=甘酸化阴助营78.苏叶+香附=发汗解表行气和血79.羌活+独居=治身上下风寒湿邪80.大黄+芒硝=峻下热结。

老中医最喜欢用的12对药对,中药界的欢喜...

老中医最喜欢用的12对药对,中药界的欢喜...

老中医最喜欢用的12对药对,中药界的欢喜...老中医最喜欢用的12对药对,中药界的欢喜冤家,看看你知道几对1、麻黄、桂枝麻黄、桂枝,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善宣肺气,遍彻皮毛,通腠散寒,解肌发汗,利水消肿;桂枝善发汗解肌,透达营卫,扶脾阳达营郁,温经脉宣卫寒。

二药伍用,善治风寒表实证,可增强发汗解表、温化寒痰之功,同奏调和营卫、温经止痛之功。

亦用于各类过敏性皮肤病和免疫性疾病。

2、瓜蒌皮、降香瓜蒌皮、降香伍用,出自王师自拟益气养阴强心汤。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理气;降香外用止血定痛,内服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二药伍用,共奏宽胸理气、化痰散瘀之功。

用于痰瘀内阻之胸痹证、高脂血症、心脏病等。

3、牡丹皮、山栀牡丹皮、山栀伍用,出自《内科摘要》加味逍遥散。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栀子详见“栀子、淡豆豉”伍用功效。

二药伍用,共奏清肝凉血、泻火解郁、调经理血之功。

用于各类郁证、月经失调等。

4、南沙参、北沙参沙参至清分南北。

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北沙参补肺阴,清肺热,益胃生津。

二药伍用,补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气阴双补,相互促进。

用于咳嗽、咽炎、肝病、肾炎等。

5、沙参、麦冬沙参、麦冬伍用,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

沙参补五脏之阴,尤肺胃之阴为甚,详见“南沙参、北沙参”伍用功效;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二药伍用,甘寒救液,柔和缓润,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同于各类脾胃阴虚证。

6、石菖蒲、远志石菖蒲、远志伍用,出自《圣济总录》远志汤。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避秽宁神;远志宣泄通达,安神益智,去痰开窍,消散痈肿。

二药伍用,豁痰通窍、鸣锣开道,彰直达病所之功。

用于眩晕、耳鸣、失眠、癫痫等。

7、灵磁石、五味子灵磁石、五味子伍用,出自《重订广温热论》耳聋左慈丸。

灵磁石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二药伍用,有滋肾安神、通利耳窍、定志宁神之功。

100个常用的中药药对,收藏必有用,帮你临诊开方有帮助

100个常用的中药药对,收藏必有用,帮你临诊开方有帮助

100个常用的中药药对,收藏必有用,帮你临诊开方有帮助对药------------对药1麻黄,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相须.2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3麻黄石膏,清泻肺热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4麻黄熟地,麻的地不躁,地得麻不腻.散寒通洛治阴疽,滋阴平喘治肺肾阴虚咳喘.相使5麻黄附子,温经通络,助阳散寒,阳虚外感或风寒痹痛.相使.6麻黄白术,宣肺利水,健脾躁湿.水肿初起或风湿痹证.相须相使.7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外感风寒表虚证.相使.8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益气同阳.气虚,心阳虚之心悸气短.相使.9桂枝吴芋,温经散寒,治疗冲任虚寒,少腹痛,月经痛.相使.10细辛五味子,一散一收,相反相成,治寒饮,喘咳.相使.11荆芥防风,发表散寒.外感风寒或风疹瘙痒.相须.12辛夷苍耳子,疏风宣肺通鼻窍.风寒鼻渊头痛.相须.13生姜半下,温胃化痰止呕.寒饮呕吐.相畏相使.14生姜大枣,养脾胃和营卫.入表药治风寒感冒,入健脾药治胃脘不舒呕吐.相使15桑叶菊花,清肺止咳,疏风明目.风热咳嗽,目赤肿痛.相须.16菊花枸杞,滋肝肾,清头目,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相使.17葛根升麻,升散透达,治疹出不畅,麻疹初起.相须.18葛根黄连,清热止泻,治湿热痢疾.相须.19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相须.20柴胡只壳,升清降浊调和肝脾.胸闷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相使.21柴胡黄芩,和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相须.22豨签草臭梧桐,清热活血,去风湿治热痹.相须.23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下焦命火衰,肾阳不足诸证.相须.24附子干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治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泻泄.相须.25附子白术,温中散寒,健脾躁湿.治阳虚寒湿内盛之心腹冷痛,呕吐泻泄及痰饮水肿.也可治疗风湿相搏之关节疼痛.相使.26附子黄芪,温阳益气,固表止汗.治阳虚自汗畏冷.相使.27干姜黄连,辛开苦降,治寒热胡结,之喂胃脘痞满,泛酸泻泄痢疾.相使.28肉桂黄柏,温阳坚阴,肾虚小便不利,尿闭.相使.29黄连吴芋,清热躁湿,泻肝和胃,肝郁化火犯胃呕吐吞酸.相使.30丁香柿蒂,温胃降逆止呕,虚寒呃逆.相使.31良姜香附,温胃理气止痛.治肝郁胃寒脘腹冷痛.相使.32青蒿别甲,清虚热,除伏邪,治血虚热伏之骨蒸潮热.相使.33苍术黄柏,清湿热,治湿热痹证.相使.34厚朴杏仁,宣肺下气,气顺痰自消,消痰平喘,痰去喘自止.治气逆喘咳.相使.35草果常山,除痰湿截疟,治疟疾反复发作.相使.36茯苓半下,化痰止呕,治胃中停饮之呕吐.相须.37茯苓猪苓,水湿内停之水之水肿.相须.38茵陈干姜,温散脾胃寒湿退黄,治阳黄.相须.39茵陈枝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阳黄.相须.40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治伤暑身热等证.相使.41以仁麻黄,去风除湿,治风湿身疼痛.相使.42扁蓄巨麦,清热利湿通淋,治疗热淋,血淋.相须.43海金砂金钱草,清热利尿同淋排石.石淋血淋.相须.44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相使.45大黄附子,散寒通便,寒积便秘.相使.46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气分实热,相须.47黄柏煅石膏,清热躁湿,敛疮,治疗痒火伤湿疹.相使.48知母黄柏,泻火坚阴,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相须.竹叶木通,清心火利小便,心热移于小肠之口舌生疮,小便短赤.49竹叶木通,禁用.50枝子豆豉,清热除烦,热扰胸膈之心烦懊恼.51双花连翘,芳香透表,清热解毒,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痈肿疔毒.52大青叶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治营气两燔之发斑及咽喉肿痛.53犀角羚角,安神止痉,治疗温病高热神昏抽搐.54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肿,治疗乳痈,疔疮等一切阳性疮痒.55丹皮桂枝,活血去淤,调经止痛,血淤之经闭,痛经.56地骨皮,凉血除蒸退虚热,治疗骨蒸潮热.57子芩川连,清热躁湿,泻火解毒,一切湿热证及痈肿疔疮.58川连木香,清热躁湿,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59双皮地骨皮.写肺热止咳喘,治疗肺热咳嗽.60川连肉桂,交通心肾,治疗肾阴虚,心火亢.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61半下陈皮,躁湿化痰,寒痰湿痰诸证.62半下川连,辛开苦降,降逆消痞,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63半下瓜蒌,宽胸散结,降逆化痰,治痰热互结于胸中之胸脘痞满.64旋复代赭石,降逆化痰,痰浊中阻之心下痞满噫气呃逆.65只壳桔梗,清热利咽,治疗咽喉肿痛.66无67瓜蒌贝母,清热化痰,治疗肺热痰多咳嗽.68贝母知母,滋阴润肺,润躁止咳.肺热虚实咳嗽.69亭力子大枣,泻肺平喘,治疗喘满水肿.70子苑冬花,去痰止咳,治疗痰多咳嗽.71薤白瓜蒌,行气化痰,通阳散结,治疗气滞痰阻之胸痹.72只实,白术,脾虚湿停,胃脘痞满.73川楝子元胡,行气止痛活血,治疗气滞血淤之心腹痛.74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止痛,治疗血虚血淤气滞之痛经,产后腹痛.75玉金白矾,去痰开窍,治疗痰迷心窍之癲间.76三棱文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气滞血淤之经闭,食积,癥瘕.77桃仁红花,活学去淤止痛,治疗血淤经闭及一切淤血 .78灵脂蒲黄,活血去淤治疗气滞血淤之痛经,心腹疼痛.79穿山甲王不留,通经下乳.治疗乳汁不下.穿山甲王不留老和尚吃了奶长流.80大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治疗血热出血猪证及疮痒.81艾叶炮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各种虚寒出血及少腹疼痛.82人参蛤蚧,纳气定喘,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83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治疗脾虚气弱倦怠乏力泻泄.84黄芪当归,益气生血治疗劳倦内伤,血虚发热,气血不足.85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敛阴,治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86当归熟地,补血滋阴,治疗血虚诸证.87阿胶黄连,滋阴降火安神,治疗热病伤阴,阴虚火旺之心烦不寐.88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治疗肺躁咳嗽热病口渴便秘,心神不安等.89石膏生地,清热安神,治疗阴虚热扰虚烦少寐.90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乌须发治疗肝肾阴亏须发早白.91龟板别甲,热伤阴虚肝风内动及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92朱砂黄连,清心安神,治疗心火亢盛之心悸失眠.93龙骨牡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治心火偏亢之心心悸失眠,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94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心虚血少心悸不眠.95天麻川芎,平肝熄风去风止痛,治肝阳上抗之头痛眩晕及风湿牙痛,头痛.96木香山楂,行气消积止痛,治疗食积胀满及痢疾.97代赭石牛膝,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气血上逆之头晕目眩.98石昌蒲玉金,化湿浊开心窍,治湿温浊邪蒙蔽心窍之神昏.99人参五味子,益气生津.热病气阴耗伤之证.100黄芪防风,补气不敛邪,疏风不伤正.气虚自汗,虚人外感者.````````````````````````完````````````````````````````````。

中药配伍大全

中药配伍大全

中药配伍大全1、白术配猪肚——补气健脾2、白芍配当归——养血柔肝3、人参配莲子——补中益气4、党参配大枣——补脾益气5、黄芪配白术——补气健脾6、甘草配大枣——养心安神7、升麻配柴胡——升举阳气8、阿胶配蜂蜜——滋阴润燥9、杜仲配续断——补益肝肾10、肉苁蓉配枸杞子——补益肝肾11、冬虫夏草配乌鸡——补血滋阴12、女贞子配决明子——清养头目13、麦冬配山药——益气补脾14、石斛配北沙参——滋阴润燥15、当归配黄芪——益气补血16、西洋参配甘草——补益心气17、葛根配菊花——风热感冒18、葛根配白芍、木瓜——舒筋活络19、葛根配伍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20、葛根配柴胡、白芷——解表散寒21、葛根配山楂——清热降脂22、三七配丹参——活血化瘀23、三七配山楂——行气化瘀24、何首乌配乌鸡——补血乌发25、桑葚配枸杞子——滋阴补肾26、鹿茸配熟地黄——益精补血27、淫羊藿配肉苁蓉——补肾壮阳28、山药配扁豆——补脾止泻29、黄精配党参——补益脾气30、天冬配川贝母——润肺清热31、益母草配丹参——活血调经32、红花配桃仁——活血通经33、月季花配川芎——疏肝解郁34、柴胡配川芎——疏肝解郁35、青皮配陈皮——疏肝理气36、麻子仁配瓜蒌——润肠通便37、决明子配荷叶——润肠通便38、川贝母配梨——滋阴润肺39、枇杷叶配白茅根——清热生津40、苦杏仁配紫苏子——宣肺止咳41、白果配莲子——收涩止带42、黄连配黄芩——清热止呕43、夏枯草配枸杞子——清肝明目44、菊花配决明子——清热明目45、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46、芦根配茅根——清肺胃热47、板蓝根配金银花——清热解毒48、槐花配胖大海——清火润喉49、砂仁配寇仁——健脾化湿50、茯苓配山药——健脾利湿51、藿香配佩兰——清暑祛湿52、薄荷配防风——祛风止痒53、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54、神曲配山楂——消食开胃。

中药药对精华总汇

中药药对精华总汇

中药药对精华总汇《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而视之。

”此皆古人遣药配方之大法,几千年来为医家之所重视。

盖药各有其特殊性能,如何发挥其性能,使其有利于病情,除选择适当之单味药物外,还必须配偶相关作用之药物,使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适应病情,提高疗效,此乃医师之良者。

一、对药(一)、人参配苏木人参补气,众所周知。

凡一切气虚、阳气虚脱为必不可少之要药。

然临床常见气虚而兼有血瘀证者不少,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瘀滞之候,此乃虚中挟实之证。

当此之时,徒补其气而不顾其瘀,非其治也。

如产后气虚,喘息而面青黑者,为气虚血瘀之危候,前人用参苏饮(即人参与苏木二味)为急救之剂。

盖冠心病患者,多为年老气虚之体,而出现胸闷、胸痛、舌质瘀紫等症。

用人参配偶苏木益气行瘀,双管齐下,乃为对证之治。

如无人参,用太子参加大剂量亦可生效。

(二)、苏木配降香苏木出自古苏方国,故亦名苏方木;降香主产于印度,均为晋唐以后南方进口药材。

二者均为木类,色赤微有香气,能入血分,行气活血,祛瘀定痛。

因此,二者配偶合用,对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对肝郁血滞、胃痛挟瘀,以及妇科血瘀气滞诸疾、亦有良效,不可忽之。

(三)、香附配郁金香附性味辛香,能通十二经,行血中之气,为调气解郁之要药。

然香附行气有余,而活血之力不足,必得郁金之性味辛香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以为助,则作用更为显著。

盖香附行气以活血,郁金则活血以行气,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大能舒肝解郁,活血理气。

用于肝病、胃病、胁痛、心下痞痛、少腹疼痛,以及妇科血气诸病,均有良效。

(四)、乌药配白芍李时珍曰:“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中风中气诸证用乌药顺气散者,先疏其气,气顺则风散也。

”由此可知,乌药辛温散气行气,为气郁结滞者必不可之品。

然辛温香窜,多用久用则易耗真气,必得白芍之苦平酸凉以制之,使其辛而不温,香而不窜,物尽其利。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麻黄桂枝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 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 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 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 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 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 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 3g(吞服)、 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 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中药名对联100副欣赏

中药名对联100副欣赏

中药名对联100副欣赏中药名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以对仗的方式将中药名称进行组合,形成意境深远的句子。

下面是100副中药名对联的欣赏:1. 人参滋阴补阳,黄芪益气固表。

2. 当归养血活血,白芍调经止痛。

3. 甘草解毒,川芎活血。

4. 熟地补肾,枸杞养肝。

5. 防风祛湿,薏苡健脾。

6. 陈皮理气,升麻发散。

7. 茯苓利水,泽泻通便。

8. 五味子安神,酸枣仁补心。

9. 金银花清热,连翘解毒。

10. 赤芍凉血,黄连清热。

11. 桑叶清肺,葛根解表。

12. 当归补血,白芍调经。

13. 甘草和中,川芎活血。

14. 熟地补肾,枸杞养肝。

15. 防风祛湿,薏苡健脾。

16. 陈皮理气,升麻发散。

17. 茯苓利水,泽泻通便。

18. 五味子安神,酸枣仁补心。

19. 金银花清热,连翘解毒。

20. 赤芍凉血,黄连清热。

21. 桑叶清肺,葛根解表。

22. 当归补血,白芍调经。

23. 甘草和中,川芎活血。

24. 熟地补肾,枸杞养肝。

25. 防风祛湿,薏苡健脾。

26. 陈皮理气,升麻发散。

27. 茯苓利水,泽泻通便。

28. 五味子安神,酸枣仁补心。

29. 金银花清热,连翘解毒。

30. 赤芍凉血,黄连清热。

31. 桑叶清肺,葛根解表。

32. 当归补血,白芍调经。

33. 甘草和中,川芎活血。

34. 熟地补肾,枸杞养肝。

35. 防风祛湿,薏苡健脾。

36. 陈皮理气,升麻发散。

37. 茯苓利水,泽泻通便。

38. 五味子安神,酸枣仁补心。

39. 金银花清热,连翘解毒。

40. 赤芍凉血,黄连清热。

41. 桑叶清肺,葛根解表。

42. 当归补血,白芍调经。

43. 甘草和中,川芎活血。

44. 熟地补肾,枸杞养肝。

45. 防风祛湿,薏苡健脾。

46. 陈皮理气,升麻发散。

47. 茯苓利水,泽泻通便。

48. 五味子安神,酸枣仁补心。

49. 金银花清热,连翘解毒。

50. 赤芍凉血,黄连清热。

51. 桑叶清肺,葛根解表。

52. 当归补血,白芍调经。

53. 甘草和中,川芎活血。

最新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最新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精品资料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中药方剂]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 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 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 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 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 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 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 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 3g(吞服)、 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 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经典中药药对65对(值得收藏)

经典中药药对65对(值得收藏)

经典中药药对65对(值得收藏)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1、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39、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中医熟记52个药对

中医熟记52个药对

中医熟记52个药对
一、麻黄与杏仁
二、桂枝与白芍
三、荆芥与防风
四、羌活与独活
五、桑叶与菊花
六、柴胡与黄芩
七、柴胡与葛根
八、柴胡与白芍
九、石膏与知母
十、知母与生地黄
十一、黄芩与黄连
十二、黄连与干姜
十三、黄连与肉桂
十四、黄柏与知母
十五、黄柏与苍术
十六、金银花与连翘
十七、生地黄与玄参
十八、牡丹皮与栀子
十九、赤芍与白芍
二十、青蒿与地骨皮
二十一、青蒿与鳖甲
二十二、地骨皮与桑白
二十三、大黄与芒硝
二十四、大黄与甘草
二十五、木瓜与牛膝
二十六、防己与黄芪
二十七、苍术与防风
二十八、苍术与厚朴
二十九、苍术与白术
三十、茯苓与猪苓
三十一、泽泻与白术
三十二、车前子与牛膝三十三、滑石与甘草
三十四、附子与肉桂
三十五、附子与人参
三十六、附子与干姜
三十七、附子与白术
三十八、干姜与高良姜三十九、干姜与自术
四十、肉桂与沉香
四十一、丁香与柿蒂
四十二、陈皮与竹茹_
四十三、青皮与陈皮
四十四、枳实与白术
四十五、木香与槟榔
四十六、香附与艾叶
四十七、香附与川芎
四十八、川楝子与延胡索四十九、薤白与瓜蒌
五十、荔枝核与橘核
五十一、山楂与神曲
五十二、鸡内金与麦芽。

中药中的药对

中药中的药对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方剂]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 服2. 药期长,3. 需3个月以上。

史上最全的药对大集合!经典中药配伍,按功效分好类了!

史上最全的药对大集合!经典中药配伍,按功效分好类了!

史上最全的药对大集合!经典中药配伍,按功效分好类了!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

主治命门火衰。

【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脾肾阳虚适用。

【桂枝附子】 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龙骨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

发汗解表:麻黄、桂枝——风寒表实证回阳救逆:附子、干姜——亡阳证温阳发表:麻黄、细辛、附子——阳虚外感调和营卫:桂枝、白芍——风寒表虚证和解少阳:黄芩、柴胡——少阳寒热往来温肺化饮:细辛、干姜、五味子——寒饮伏肺燥湿止痢:黄连、木香——湿热泻痢泻火坚阴:黄柏、知母——阴虚火旺燥湿化痰:半夏、陈皮——湿痰泻肝和胃:黄连、吴茱萸——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宽胸通阳:瓜蒌、薤白温阳止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20对(收藏版)1.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2.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5.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6.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7.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8.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9.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0.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1.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2.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4.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中医常用药对总结

中医常用药对总结

中医常用药对总结
麻黄配桂枝: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

附子配干姜:用于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桂枝配附子:用于治疗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配柏子仁:用于治疗血虚失眠证。

龙骨配牡蛎: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磁石配珍珠母:用于治疗心悸、少寐病。

辛夷配苍耳子:用于治疗鼻渊病。

大黄配芒硝:用于治疗阳明之燥热实证。

石膏配知母:用于治疗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配石膏:用于治疗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药对大全:195种中药药对!

药对大全:195种中药药对!

药对大全:195种中药药对!一、相须药对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佩兰薄荷 3~6g 可清腠理热。

生姜大枣 3片;6~12枚顾护脾胃慢慢向上提。

续断生地 10g;6g 阴升阳降(阴随阳升,阳随阴降)茯苓生地 6g;10g 滋阴而不腻脾胃,浊湿去阴津才能填补。

桃仁杏仁 6g;6g 增加气血交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 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 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 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 60g;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 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 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 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 3g(吞服)、 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 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中药药对大全,大家好好瞧瞧,以后好好掌握运用!
一、相须药对
1、麻黄桂枝
2、荆芥防风
3、辛夷苍耳子
4、葱白豆豉
5、菊花桑叶
6、大黄芒硝
7、石膏知母
8、代赭石石膏
9、鲜芦根鲜竹叶10、甘草桔梗11、金银花连翘12、田基黄垂盆草13、天癸子土贝母14、鱼腥草野养麦根15、虎杖红藤16、黄连黄芩17、黄连山栀18、黄柏知母19、鲜石斛鲜生地20、鲜茅根茅花21、赤芍丹皮22、皂荚明矾23、藿香佩兰24、藿香猪胆汁25、生姜枳实26、制半夏干姜27、石菖蒲远志28、石菖蒲制南星29、制半夏获苓30、浮萍木贼草31、蝼蛄蟋蟀32、茯苓猪苓33、路路通地龙34、马鞭草王不留行35、石打穿刘寄奴36、槟榔获苓皮37、娱蚣白花蛇38、威灵仙葛根39、海桐皮 ?莶草40、秦艽晚蚕沙41、附子肉桂42、附子干姜43、桂枝附子44、枣仁柏子仁45、龙骨牡蛎46、磁石珍珠母47、旋复花代赭石48、全蝎蜈蚣49、地龙僵蚕50、川芎露蜂房51、全蝎露蜂房52、僵蚕蝉衣53、代赭石牛膝54、陈皮青皮55、枳实厚朴56、香附川楝子57、延胡索川楝子58、柴胡郁金59、川楝子路路通60、槟榔沉香61、小茴香沉香62、莪术三棱63、鸡内金三棱64、桃仁红花65、五灵脂蒲黄66、泽兰益母草67、乳香没药68、三七血竭69、水蛭虻虫70、麦芽谷芽71、款冬紫菀72、牡蛎玄参73、威灵仙制半夏74、党参黄芪75、桂枝黄芪76、桂枝人参77、生姜大枣78、熟地当归79、熟地白芍80、当归丹参81、鸡内金白术82、蜈蚣当归83、附子人参84、玉竹生地85、麦冬天冬
86、何首乌仙灵脾87、益智仁补骨脂88、蛤蚧紫河车89、菟丝子杞子90、山茱萸山药91、仙灵脾仙茅92、蛇床子石楠叶93、肉苁蓉巴戟天94、覆盆子紫石英95、鹿角巴戟天96、紫河车鹿角97、赤石脂禹余粮98 木蝴蝶凤凰衣99、硼砂乌梅100、柴胡升麻101、槟榔常山102、槟榔南瓜子103、葛花枳?子104、威灵仙金钱草105 黄芩白术
二、相反药对
(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
106、桂枝白芍107、黄芪防风108、附子麻黄109、薄荷玉竹110、人参石膏111、五味子制大黄112、生地黄柏113、当归大黄114、黄芪葶苈子115、白术泽泻116、牡蛎椿根皮117、山药牡蛎118、山茱萸石韦119、黄芪防己120、白术枳实121、白术槟榔122、党参石菖蒲123、太子参合欢皮124、鸡血藤海风藤125、益智仁
萆?126、黄芪槟榔127、白术莪术128、人参莱菔子129、白芍赤芍130、楮实丹参131、生地地骨皮132、锁阳忍冬藤133、龟版铁扫帚134、鹿角霜地鳖虫135、鳖甲穿山甲136、续断川牛膝137、桑寄生丝瓜络138、阿胶黄连139、川贝母浙贝母140、阿胶石膏(二)寒热相反药对
141、石膏麻黄142、石膏桂枝143、羚羊角桂枝144、大黄附子145、黄连吴萸146龟版鹿角147、瓜蒌薤白148、黄连干姜149、黄芩制
半夏150、黄连制半夏
(三)升降相反药对
151、肉桂黄连152、柴胡黄芩153、柴胡制半夏154、佩兰钩藤155、白蒺藜骨碎补156、桔梗槟榔157、葛根槟榔158、荆芥大黄159、夏枯草牡蛎160、麻黄地龙
(四)润燥相反药对
161、杏仁制半夏162、玄参苍术163、生地苍术164、麦冬制半夏(五)散敛相反药对
165、细辛五味子166、干姜五味子
(六)其她相反药对
167、桂枝炙甘草168白芍炙甘草169、槟榔丹参170、桂枝当归171、蜈蚣白芥子172、威灵仙地龙173、黄连木香三、相使药对174、附子磁石175、获苓桂枝176、饴糖桂枝177、石菖蒲郁金178、石菖蒲川贝母179、吴萸槟榔180、鸡内金槟榔181、大黄桃仁182、栀子豆鼓183、鸡内金柴胡184、代赭石党参185、黄芪获苓皮186、石膏牛膝187、石膏升麻
四、十八反、十九畏药对
188、海藻甘草189、甘遂甘草190人参五灵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