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小康建设分析

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小康建设分析

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小康建设分析摘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重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意味着要建成生态型的小康社会。

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目标,也意味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入新的阶段。

因此,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稳步发展的壮举,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发展绿色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篇章。

基于此,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创新理念,创新生态文明机制,并且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生态技术,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小康;生态文化;生态治理一、新时代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新理念(一)将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转变为四型社会建设理念需要将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这种两型社会理念转变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生态健康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当中提出的,这一理念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

尽管两型社会理念的内容十分的细致与具体,其中包括通过集约的形式利用土地,低耗节能,循环经济,使生产与消费在生态系统的乘早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因为在两型社会理念当中不具备人口均衡发展与生态健康安全这两种理念,所以两型社会理念并不完整,需要对其进一步的进行补充。

因此,新时代将两型社会理念转变为了四型社会理念。

在新的四型社会理念之下,能够对人口、环境以及资源进行良好的协调和部署。

提出四型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和自然的友好和谐相处以及节约资源,从而实现生态健康安全。

现阶段需要对人口均衡以及生态健康安全这两方面予以高度关注。

生态健康安全对国家的安全以及国民的健康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是对目前的生态不安全与病态所提出的综合要求。

人口均衡主要是为了人口与环境、经济、社会、资源能够维持均衡发展,人口的结构、素质以及规模都要能够实现平衡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但与此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等。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我们更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物种灭绝。

1. 引言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引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隐患。

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重视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及其影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等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加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构成了严峻挑战,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展开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旨在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相关政策和行动的制定和实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全面小康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议论文

全面小康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议论文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而生态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共存状况的形式反映,更具体表征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

说到底,一个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绵阳,无论经济体量多么庞大,也谈不上真正步入了高度文明的发展之路。

反之,若要实现绵阳的永续发展、建设好美丽绵阳,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4000年前,大禹治水以定九州。

4000年后,大禹的故乡绵阳,再次以新的精神气质治水。

为什么从治水开始?因为治水是目前最突出、最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要扎实推进绵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治水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实践和练兵。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均离不开水,干净清澈的水是确保每一位绵阳人民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因此对于水源的治理势在必行,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生态环境友好指数,让百姓居住更有安全感,生活更有幸福感,创业更有成就感的根本保障。

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绵阳需要发展,更期待建设一个“美丽绵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绿树常存的环境。

这不仅仅是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更是今后几代人需要奋斗的方向。

对绵阳治污,应重点引导,农村居民。

目前绵阳的农村的生活水平在显著提高,但生产生活垃圾量增大,使集中回收和治理成了难点,这不仅对农村的土地质量、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除了作为发展的背景因素外,事实上,对于许多产业来说,生态环境因素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对于旅游业来说,好的环境带来的就是“人气”和“名气”,带来的就是“真金白银”。

另一方面,对于自然资源的节约化使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也有利于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


区9 1 处 ,国务 院批准晋升的国家 级 自然保护 区 1 4处 。 ( 二 ) 生 态 经 济 的 雏 形 出 现 。 生态 文 明建 设 需 要 以生 态 经 济 作为其支撑 ,生态经济 就是改 变 以往的线性 生产模 式 ,挖掘 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 经济发达 、生态高效 的产业 , 让经济活动存 在于 “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 生产品 ” 的循 环模 式和节能模式 中 ,并 取得 最大 经济社会 效益 的一种 经 济运行方式。在科 学发展 观和 可持续 发展 战略 的指 导下 ,我 国 生 态 经 济 已具 雏 形 。 ( 三 ) 公 民 环保 意识 得 到 了加 强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是 全 民参 与 的重 大工程 ,脱 离 了环保 意识 是不 可能实 现。近几年 ,环 保 意 识 日益受 到我 国公 民 的关 注 ,公 民 普 遍 树 立 了和 形 成 了 尊 重 自 然 、保 护 环境 、节 约 资 源 的 环 保 观 念 。
政法论坛
商界论坛
浅 议 生 态 文 明建 设
邱 婷
摘 要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中 国经 济得 到 了飞速 发 展 ,人 民 的 生 活 水 平 得 到 了很 醒 目的 提 高 ,然 而 一 系 列 的 生 态 危 机 , 让人们逐步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 大报告提 出 “ 五位一体” 的建设格 局 ,将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事关全面建设 小康 社 会 的战 略 地 位 上 。 本 文 拟从 我 国生 态 文 明建 设 已取 得 的成 就 和 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建议 两 方 面 来做 一 简 单 的 阐 述 。
二 、 推进 生态 文明 建 设 的 建 议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引言: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总书记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结合对十八大以来系列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讨论,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八大报告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这样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主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次从目标来看,生态文明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的恢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浅议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浅议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主 义 发 展 的 方 向。
建设方 面有所成就, 进而建设比西方发达 国家更好 的生态
文 明, 仅 要 清 醒 地 认 识 到 社 会 发 腱 阶 段 所 带来 的局 限和 不 束 缚, 要 尽最 大 努 力 消解 在 建 设 中遇 到 的难 题 , 鉴和 学 还 借 习 来 自全球 主 要 是 发 达 固 家 在 生 态 文 明建 设 方 面 的 经 验 , 从而 不 仅 为 中围 、 为人 类 文 明的 发 展 做 出 更 火 贡献 。 也


生 分 说 明生 态 文 明建 设 在 构 建 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充 三 阶 段 是工 业 文 明, f 纪 英 国 工 业革 命 开 启 了人 类 现代 中 的重 要 地 位 ,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的 标 准和 最 终 实现 的 1 I 8十 是 化 生 活 , 续 了三 百 年 。三 百 年 的 工 业 文 明 以人 类 征 服 自 持 日的 。也 可 以说 , 生态 文 明 是进 行 物 质 文 明 、 治 文 明 、 政 精 然 为主 要 特 征 , 全球 ;b 化 的发 展 使 征服 自然 达 到 了极 致 ; [l k 神文 明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生态 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 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证 明了地球再没能力支持这样 的工 的物质文 明、 政治文 明、 精神文 明。 之前在讨论生态文明 问 业 文 明继 续 发 展 。 要 开创 一个 新 的文 明形 态 来 延 续 人 类 题时主要着 重经济领 域和社会领域方面如何展开 , 需 一 或者主 的 生存 , 全球 人 们 的呼 唤声 中 , 态 文 明成 为 当 代文 明形 要表现 为倡 导以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和消 在 生 态 的主 题 。 果 说 农 业 文 明 是 ” 色 文 明” I 文 明是 ” 如 黄 ,: 业 黑 费。这。。 。次明确 提出建设生态文 明要在文化领域 中涉及 , 色 文 明”那 生 态 文 明就 是 ” 色 文 明”’从 原 始 文 明 、 , 绿 “ 。 农业 特 别是 在 国家 政 治意 识 形 态 中 , 生 态 文 明提 升 到政 治文 把 文 明、 业文 明这 一 角度 来 观 察人 类 文 明形 态 的演 变 发展 , 工 明 的 高度 加 以 阐释 和 规 范 。 可 以说 , 生态 文 明 作为 一 种 工 业 文 明 , 足人 类 社 会 …种 新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人 类 生 存 与发 展 的最 基 本 的 关系 之 的 文 明 形 态 , 人 类 迄 今 为 止 人 类 对 人 与 自然认 识 发展 的 是 从某 种 意 义 上来 说 , 类 文 明 的演 进 过程 实 际 上 就是 人 人 最 高 程度 。是 适 应 人 与 自然 之 问 关 系 发 展 的 正确 认 识 , 从 类对 自然 的不断改造和对 自然界的变化 不断适应 的过程 。 之 前 的农 业 文 明- [J文 明 , y >k . r J 再到 牛态 文 明是 由量 的 积 累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 , 在强大科技力量支持下, 人类生产能 到质 的飞 跃 的 过 程 。 力得到空前提 高。 尤其是 2 世 纪下半叶以来 , 0 工业文明以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方面。

需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便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根据生态的规律和道理,建立起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型文明。

它体现了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主张必须按照自然规律,把人、自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模式。

它就是实现和谐社会、创建宜居宜业的新乡村,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健康、国家安全等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的科学发展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国家安全等。

首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加快发展清洁、高效、新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环境负担,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要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基础,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实行综合治理,以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坚持“以源头治理为主”的原则,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三、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改革创新、精准发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立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三型文明”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其次,要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教育和社会参与的投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激励机制,提升文化质量,在深入实施“双一流”建设中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

再次,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及护理体系,加强环境监督执法,科学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优化生态环境。

毛概论文——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毛概论文——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其次,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

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再次,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动态概念,也是时代概念,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方面的规定性。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生态经济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目标,把我国的社会文明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并围绕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位、丰富内涵、模式选择和发展路径展开了探索和思考。

近期的最新研究集中在生态文明的社会定位和建设思路两个难点上,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概括和评述。

关于生态文明社会定位的深入认识所谓生态文明的定位,涉及两个序列和层面的问题,一是生态文明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即如何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功能;二是生态文明在社会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即生态文明是否独立的文明形态,如何把握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第一个序列和层面,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就社会形态更替和主导文明类型而言,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基本要素交互作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其中,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就无法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戴安良,2009)。

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
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状态。
图片欣赏:
人类文明发展史:
采集文明
农业文明---黄色文明
工业文明---黑色文明
生态文明---绿色文明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1、从现实来看
2007年我们中国GDP 246619亿元占全球总量的 5%,却消耗了全球消耗总量15%的能源、资源。 2003年我们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4%,消耗的 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和后粗算为50亿吨。
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文 明,大大提高了人活着的时 侯的生活水准,但缩短了人 一生不吃药活着的时间;个 别人减少了寿命。
(二)建设生态文明非常必要、十分重要
1、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主要是实现了全面 全面人民才会幸福、快乐
2、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铬酸钙 “人类的行为决定海的未来”
2、概念的提出(提出过程)
2005年3月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 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 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 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 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 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 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 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 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四个层面去看: (1)从其核心去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就是科学发展。 (2)从发展的手段来看,全面、协调、控制性发展就是科学发展。 (3)从发展的直接目的来看,持续、绿色发展就是科学发展。 (4)从发展的方法来看,统筹兼顾就是科学发展。

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

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

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理想中的社会最终形态,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小康社会的建设必然要依托自然的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影响着小康社会发展的结果好坏。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与小康社会的建设同步进行,倘若生态文明的建设滞后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的支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一个新的社会发展形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使社会达到了科技与文化的较高形态,但也出现了大量人与自然不和谐情况,一味得从自然中索取,或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亟待改善,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人类的自觉意识,由于生态文明不像物质文明直接与每个人每时每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能很多人都会忽视自己生活在自然中,这片土地在很久以前充满了生机和绿色、各种动物自由穿梭,而不像现在望去的满眼高楼、水泥、机器和人类,在历经了这么大的变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低生产力的发展时期,以发展为主,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大量浪费。

直到后来出现的环境问题才使人们意识到只求发展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也给人类自身生活条件带来了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理应高于小康社会建设的,但经济总是出现在环境问题之前,先有发展才会产生环境问题,不进行生态治理便不会有进一步良好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追求发展人的人必须懂得的问题。

表面上看来,小康社会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程度的度量,但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行的,牺牲生态的代价也必然需要牺牲掉发展成果了补偿,甚至经济发展成果都可能难以挽回。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绿色环保已然成为全球发展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设小康社会是也不容忽视。

我国当下的小康发展水平还是不均衡、不全面的,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很大不足,例如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环境恶化、雾霾严重、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率低等。

生态文明与构建小康社会论述

生态文明与构建小康社会论述

生态文明与构建小康社会论述作者:何忠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可见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在这里对这个重大问题,从消费方面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生态文明的重大作用人们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

任何人都应该有生态需要。

19年前,我在一本拙著中曾提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

”①生态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反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大有利于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出现了,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很大。

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简略的说明:第一,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人的生存和发展,决不可能离开生态环境。

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②特别是我国当前,人们的生态消费,不仅是生存消费,也是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

③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就必须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

应该看到: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与,开拓人的胸怀,启发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很大,反映人的本质要求。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反映“人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④“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生态文明[内容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实现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趋势,生态文明已越来越重要。

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发展及其规律? 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如何把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向前进? 这无疑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经过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六大深刻的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世纪出发,提出了大体用20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中,生态文明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以解决人类和自然之间危机为使命的、关乎人类未来和发展命运的崭新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调整,力图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

它为人类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并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浅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浅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浅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繁荣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

它强调和谐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旨在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存为指导。

通过推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走出一条低碳、廉价、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我们要建立起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抓手,让发展的道路更加明晰、更具有可持续性。

要从总体上把握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改革创新上就是要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实施低碳、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智慧共生。

第二,我们要勇于创新,坚定节约观念,落实资源节约利用的基本原则。

政府要引导行业和企业加强节约意识培训,从源头上控制和防止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使用更多可再生资源,施行低碳经济,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能源转型,构建低碳发展新机制,建设具有较强生态环境属性的绿色生态经济新型城镇。

第三,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树立和谐、友爱、保护环境、感恩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以及“人人参与、用有序的行为改变现状”的理念,强调提倡珍爱资源、节约自然、保护环境、营造绿色环境等行为。

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社会行为,加强公共服务,建立有力的法律法规和多部门协同的环境管理体系,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形成全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历史来实现持续、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保证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清洁、和谐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共同努力,用我们的行动保护赤道处的绿色家园。

简论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简论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简论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系作者:张向东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系,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须臾不可分离并同等重要的文明因子,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才能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104-0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目标。

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项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就是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近些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是扭曲的政绩观,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第一篇: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发展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在突出地位,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一起。

生态文明建设的“升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民义呼唤,是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此,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是走绿色的小康之路的前提。

北京1个月内四次遭遇雾霾袭击,城区空气重度污染;南京破纪录的到达20多个污染天,9个大气监测点到达重度污染;安徽多滴浓雾弥漫,多条高速道路紧急封闭…….,在加上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相继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虽然我们已经作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水平飞速提升,但是我们却牺牲了环境,这充分暴露了我们生态理念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

相反,我们在看看国外发达国家是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日本在1967年就制定并实施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用这个法案来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工团体对于防治污染的责任、措施和基本对策,相继又推出了了《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绿色采购法》等;美国在1970年推出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还制定了《环保教育法》;瑞典也制定了《森林法》来规定了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生态建设经验,并结合我们国家自身的条件和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第一,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体系。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秩序衡量的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明确国家、政府、企业等机构对于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措施和基本对策,必须从规范性、强制性上去要求各个机构和组织。

第二,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投资力度,政府予以政策上支持。

依靠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加大对环保的投资力度,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全方位部署,各级要予以全方位配合。

第三,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实现经济转型。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小康战略研究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小康战略研究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小康战略研究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意识的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正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化重要的趋势。

在中国,城市构建的生态化和人民的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小康战略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望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也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的中心地带。

城市已经成为人口集中、资源集中和环境问题集中的地方。

城市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国民生产水平,对国家能源、资源、环境等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文明,通过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更是对于城市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空气质量差、噪音污染严重和城市垃圾难以处理等。

同时,城市建设很多时候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验。

城市内规划缺乏周全性和可持续性考虑,城市化进程过程中许多的商业、工业和住宅开发却占用了农业和生态保护的空间。

传统的城市密集区盲目的建设高层建筑,却缺乏公共绿地。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的同时,城市文化也缺乏活力。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小康战略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小康战略密不可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市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城市如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战略的实现。

全面小康战略需要在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经济和加快生态和环保的发展。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是全面小康战略的另一个目标,城市文明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公共文化、教育、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建设

68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生态文明关键词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Well-to-do Society Construction小康社会是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2000多年前的《礼记》一书。

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大平正芳时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 1984年,他会见日本中曾根康弘时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GDP)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为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建设文 余谋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69投稿信箱 greenchina_b@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等12个部门的研究报告,提出小康社会的量化评估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居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生态文明[摘要]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在当前具有迫切性,又具有战略意义;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又为三个文明建设增添光彩。

由三个文明建设上升到四个文明建设。

依笔者之见,这是十七大报告最亮的一点!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

实际上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

只有把环境建设好,发展好,让人民群众生活在环境优美的环境里,才能让人们更觉得生活美满与幸福。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建设与发展速度,不讲究建设与发展的质量,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老百姓感到满意的,相反还会伤害到老百姓。

让人们生活在环境被污染的环境里,人们怎么能生活得安康?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抓好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丰富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内涵,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二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说出了老百姓想要说出的心里话,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国内外学者在谈生态文明时,指的几乎都是社会进步状态含义的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更进步的新文明。

因而,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摘要: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之一;生态文明的总要求是:大规模循环经济,倡导再生能源的利用,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树立;因此本文的着重点在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的论述,以及如何切实有效的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有效性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而同时展开的。

中国要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有所成就,进而建设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好的生态文明, 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 还要尽最大努力消解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和学习来自全球主要是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从而不仅为中国、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经历了三类社会发展模式: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即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持续了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个阶段持续了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持续了三百年。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全球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达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证明了地球再没能力支持这样的工业文明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在全球人们的呼唤声中,生态文明成为当代文明形态的主题。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1]。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角度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为止人类对人与自然认识发展的最高程度。

是适应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正确认识,从之前的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与大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不再以征服自然为基本思路, 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社会文明。

它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成果和物化成果。

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改善;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法大致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基本同步。

生态文明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发展阶段。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已经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性探析我国在新时期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1995 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 年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再到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列为目标和方向,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飞跃,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和最终实现的目的。

也可以说,生态文明是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之前在讨论生态文明问题时主要着重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方面如何展开,或者主要表现为倡导以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和消费。

这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在文化领域中涉及,特别是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中,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政治文明的高度加以阐释和规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在强大科技力量支持下,人类生产能力得到空前提高。

尤其是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文明以来自然界向人类吹响了进军的号角,以"控制自然"观念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恣意张扬,自然界被看作是人类智慧征服的对象和领域。

时至今日,工业文明已经陷入了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土地、生物、森林、矿产、淡水、能源等资源日趋衰竭;大气、水体、土壤等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遭受严重污染而且日益恶化;人口过度增长, 形成" 人口爆炸"现象,都市人口过度膨胀, 生活环境质量低劣;在物质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 社会贫困日益加剧, 仍有大部分人生活于贫穷与饥饿之中;人类整体生活素质得不到改善,气候恶化, 灾害频繁, 地球四大圈层失去稳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不断增长。

这种种现象,都是自然界在向人类发出警告。

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总结两河流域文明不再的历史教训时曾这样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再往后都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我国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以煤炭业为例,在我国煤炭的储量约有1880亿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与美国不同,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炭产地,煤炭产量高达全球总产量的45%。

显然,照此生产速度,我国煤炭这种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无疑会迅速趋于枯竭。

尽管能源多元化利用会使这种趋势有所缓解,但由于未来巨大电力需求的问题,又将会使我国煤炭产量比现在还要高出一倍。

经过科学家的分析我国目前不可再生资源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约为: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我国的资源在不断的减少,可供我们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

今后我们将如何生存,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可以说我们又一次处在了危机的关头——生存危机,虽然危险就在身边,但大多数人并不以为然。

我们可以想到这次危机远比民族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大,这场危机直接的结果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

因而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需兼顾生存问题,必需兼顾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的发展才不会是毁灭性的。

面对诸多现实困境,人类在深刻反省和艰难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能源、物资、水和土地的利用都有不同限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开发会加强资源基础的负载能力,但是最终的限度是有的",找到一个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在现实条件下,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

三、小康社会建设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性分析我国古代有个"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好看,就去那里学。

由于他只知一味地模仿,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走路的样子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好不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

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我们要在借鉴别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善于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

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力度,营造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进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制定和实施政策应结合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资源环境能承受的程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引入和优化绿色GDP考核指标。

促进个人生活理念转变,提倡健康生活、适度消费,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4]让全国人民认识生态文明,接受生态文明理念,进而团结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国家。

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

绿色经济不可能完全自发形成,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措施作保障。

借鉴欧美日韩等国的先进经验,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政府的绿色经济管理体系,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发展模式创新。

一方面拓展绿色经济理论研究,形成绿色经济理论体系。

把绿色经济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纳入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过程。

构建包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概念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体系。

另一方面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建筑、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加快培育和发展清洁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增效,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现代化总体发展方向上的生态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生态的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

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具有对物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一系列的需要。

只有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经济物质方面的保障,生态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自然物质方面的保证。

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无论是物的现代化还是生态现代化都要坚持以人为本。

显然,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特征的生态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生态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塑造具有生态理性的人。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出来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将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上。

四、结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怎样更好的把握这个趋势,利用好这个建设实践,以实现我国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大课题,也是考验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实现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

世界发展的潮流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现在已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时机;因此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我国,如何在工业文明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全面过渡到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1]申曙光.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明[J].学术月刊,1994,(7).[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4]王宏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及其历史局限性与超越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