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李氏大宗祠
猎德村李氏大宗祠
![猎德村李氏大宗祠](https://img.taocdn.com/s3/m/2dd5aae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9.png)
猎德村李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建于1799年,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充当“学堂”的功能。
1974年“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拆除。
1978年,李氏大宗祠在原址重建。
2008年1月作为广州市“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在猎德大桥东侧祠堂区复建。
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里,一条宽广的大道正伸向建好不久的跨江大桥——猎德大桥,大道的另一侧便是广州“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建的猎德村民安置区和复建的祠堂群所在地。
高耸的贝壳状索塔造型简洁新颖,一字排开的现代化大型机械吊杆下却是一座座敦实传统的建筑群,这儿正上演着现代化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与800多年古村落的时空交错。
透过巍然矗立的牌坊,在建的十多栋住宅楼和异地重建的猎德祠堂群纳入眼底,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祠堂群包括李氏大宗祠和李氏、梁氏、林氏、麦氏祠堂共5座,还有龙母庙、华光庙、大社(社稷坛)等建筑。
李氏宗祠占地1300平方米,规模最大,其他祠堂占地约450平方米。
龙母庙占地250平方米。
祠堂是本土村民的根,包含了整个家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历史。
无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本土居民(无论是传统人还是现代的)对于祠堂的认同感未曾改变,甚至有些远居海外的子孙后代,每年的清明和重阳都要回来到祠堂拜祭,喜庆丧事也在祠堂举行。
而平时,则作为村民们聚集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
猎德村地处珠江新城,周边大大小小的星级酒店很多,但村民还是喜欢在祠堂里摆酒,不是没钱去酒店,而是多年来的传统风俗。
这对西装配旗袍的新人,站在祠堂前让亲朋好友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他们的幸福时光。
传统与现代相交着,确也让人感到温馨融合。
祠堂不仅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它起到了凝聚村民的作用。
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在祠堂举行,里里外外摆上酒席,热热闹闹。
来帮忙的村民在祠堂后面的空地摆开战场准备宴席,背后就是几个月后即将迁入的新居(原计划是2009年年底建好,村民2010年春节前入住,因雨季等原因,施工工期有所推延,预计2010年五六月能够回迁)。
韶关随笔·李氏宗祠
![韶关随笔·李氏宗祠](https://img.taocdn.com/s3/m/d9261bd289eb172ded63b727.png)
石塘镇老屋群里,有一堵挑着飞檐绘有彩画的高高女儿墙吸引了我注意。
转过去,一个气派的三开大门横在眼前。
中间主门上一块大大的黑底牌匾,漆色已经剥落,“李氏宗祠”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气势压人。
左右两个小门的门楣上有手绘的彩图。
我用力推了推大门,从里边锁上了。
旁边店铺的主人告诉我,这村子里的人大多姓李,这是李家的祠堂。
他还告诉我说,“李氏宗祠”民国22年重新修过。
我看着门上的锁,问他可不可以进去看看,并告诉他我也姓李时,他很爽快的拿出钥匙打开了大门。
一股威严之气从祠堂里漫散开来。
进门是个长方形的天井,下雨时,水顺着屋檐流到天井下的积水池里。
再往里一个很大的开间,屋的高度少说也有5、6米。
有两排连座的椅子,没有上漆,木色发白,这大概是那些李氏家族的长老们坐的椅子(想来这椅子是民国时的物件)。
房梁的木质很好,门楣有雕花。
只有柱子看着别扭,怎么也和这份沧桑不和谐——水泥的柱子!老先生告诉我说,这宗祠1933年重修时,柱子才换成了水泥的,以前都是木质的。
祠堂正面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和家族宗谱,记载着37代的族谱。
37代啊,按一代30年算的话,这三十七代的第一位老祖宗,还不得生活在一千年前的唐朝?难怪那老先生说他们是李世民的多少代孙。
具体多少代我没听清,这不全写着了,解放前是到了37代,那现在该是38代了?在这之前我从没亲眼见过家族的祠堂,只在老电影里看过祠堂的影子。
概念化的电影语言,把祠堂标为封建礼教的形象代表。
在我想象中,那是实施封建家法的地方。
电影里,宗族在祠堂开会,没什么好事,一帮家族的老朽,在一起就是为了阻挠“滚滚的历史车轮”,就是为了惩罚敢于违反礼教的人!我身处这高大的李氏宗祠,无形的压力叫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眼前幻现出家族开会的情景,似乎商议修建双峰寨、抗击土匪抢掠、实施家法都在这里进行。
我喜欢把自己放在那场景中幻想,我要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是个裹小脚遵守三从四德的妇道女子?会不会反抗封建礼教?记得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那“道德”的背后都是“吃人”二字。
在中华李氏大宗祠奠基仪式上的致辞
![在中华李氏大宗祠奠基仪式上的致辞](https://img.taocdn.com/s3/m/89f20c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6.png)
在中华李氏大宗祠奠基仪式上的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广大李氏族人:今天是中华李氏大宗祠奠基仪式的重要日子,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奠基仪式,庄严宣告中华李氏大宗祠的创建。
在此,我代表中华李氏宗亲会,向所有支持、参与和关心中华李氏大宗祠建设的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中华李氏大宗祠是全国李氏族群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纪念地和文化标志,也是中华李氏宗亲会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
中华李氏宗亲会自成立以来,秉持着“团结、互助、自强、奉献”的宗旨,致力于推动中华李氏族群的团结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
今天,中华李氏大宗祠的创建,不仅是中华李氏宗亲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李氏族人共同追求的梦想和期望。
中华李氏大宗祠的创建,不仅是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李氏族人自古以来就以“崇尚祖德”为宗旨,尊祖慎宗、守望相助、勤俭持家、孝敬父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李氏大宗祠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中华李氏大宗祠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蕴含,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中华李氏大宗祠为代表的中华李氏宗亲文化,激励和号召广大李氏族人,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自我素质、关心家乡社区、回报家族乡里。
中华李氏宗亲会将会通过李氏族人的广泛参与,配合宗亲会电视台、宗亲会官网、社交媒体等工具,深入推广中华李氏宗亲文化,宣传中华李氏宗亲会的工作,推动中华李氏族群的健康发展和肩负起社会责任。
创立中华李氏大宗祠,我们更需要广泛的支持和共同的努力。
中华李氏宗亲会将会密切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及时传递工作动态和新闻信息,为全国李氏族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分享、共同发展的文化交流平台。
最后,我代表中华李氏宗亲会预祝中华李氏大宗祠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祝福全国李氏族人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搭建中华李氏族群的高品质、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宗亲文化平台,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李氏宗祠】为什么它被称为“天下第一祠”
![【李氏宗祠】为什么它被称为“天下第一祠”](https://img.taocdn.com/s3/m/a1e092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7.png)
【李氏宗祠】为什么它被称为“天下第一祠”李姓符号图腾在中国历史上,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功夫巨星李小龙等,仅李氏称帝称王者就多达60余人。
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李姓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姓,也是客家第一大姓。
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的“李氏大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闻其名,亦当观其实,去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吧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的“李氏大宗祠”,筹建于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功成于道光19年的“李氏大宗祠”历时四年,耗资2万银元,至今已历经170余年的风雨。
全祠总占地5600平米,有3个大厅和26间大小客厅,住房有104间。
据说,要打开或关上整个宗祠的所有门窗,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也得花上整整六个小时。
是东南亚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客家祖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它是一座结构奇特、集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奇葩。
道光帝御赐金字“恩荣”石板上刻着“恩荣”二字,是清道光皇帝念火德公为人敦厚善良,家族兴旺,德善之行有口皆碑而特加恩赐的。
其下拱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石柱有“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左右门空内书写“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的旁联。
陇西堂唐贞观十二年,太宗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
自此,海内外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
步入总祠大门,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厅墙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相传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遗墨。
“客家第一祠” 缘何而来“客家第一祠”是为追怀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的李火德而建。
然而,李火德何许人也?据载,李火德乃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子李元祥的后裔。
据福建、广东李氏族谱载:李氏后裔于宋代由赣南迁往汀州、宁化、永定、武平、始兴、连平、平远、大埔、兴宁、蕉岭、南雄等地。
上杭稔田是入闽六姓(李、游、黄、刘、邱、陈)始祖的发祥地,每年海内外男女老少六姓宗亲皆驱车前来聚集一堂,追思祖先,每年累计数10万人观光祭祀。
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李氏宗祠-文档资料
![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李氏宗祠-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1205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b.png)
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 李氏宗祠湖北省宜昌市利川市大水井村,位于中央峰南侧山脉下,海拔700多米,是巴东山区人文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地区。
其中,李氏宗祠建筑群是利川市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简介李氏宗祠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建筑群包括正殿、左右配殿、牌坊、匾额、亭台楼阁等多个构筑物,总面积2400多平方米。
李氏宗祠建筑群整体布局紧凑,天地之势完美融合于建筑之中。
建筑融合了明清两代建筑的特点和优势,是巴东山区明清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内外所钦定的文化标志、文化表达以及文化意义等,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李氏宗祠正殿为三进四跨,顶覆宝顶,高达15米。
殿内供奉祖先牌位,正中放位李邻彝的显宗祖牌,神像、文物等陈列着丰富的李氏宗族文化和历史遗产。
建筑群中独具特色的景观还包括摆落在李氏宗祠前清代石雕群,分为石马、石虎、石猴、石羊、石麒麟、石斗拱等作品,精美绝伦,精美绝伦。
历史沿革李氏宗祠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为利川县白坪乡李家祭祖堂,因为李氏家族世代辈出,世袭代祀,祠堂规模逐渐扩大,后修至今日规模。
李氏宗祠目前已经历了8次大整修,最近一次是在1989年进行的重修和保护。
李氏宗祠自建以来,随着历史年代的演变,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成为了李氏家族联络宗族感情、传承宗族文化、记录先人事迹、繁荣家族经济、团结互助、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价值意义李氏宗祠建筑群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湖北省文物保护的优选对象。
建筑群既是明清古建筑的代表之一,同时也体现了巴东山区的地方建筑风格及其地方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和装饰手法,展示了传统建筑学和雕塑艺术的奇妙之处,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李氏宗祠作为一座宗族祭祀和家族文化传承的场所,是家族文化、历史、社会、宗族行为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现,是一份宝贵的社会历史文献。
参观李氏祠堂的作文
![参观李氏祠堂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cf0bb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3.png)
参观李氏祠堂的作文《参观李氏祠堂》我一直对家族文化这类东西挺感兴趣的,听说我们这儿有个李氏祠堂挺有名的,就找了个空闲日子去瞧瞧。
到那儿的时候,太阳正大。
那祠堂的大门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朱红色的漆都掉了不少,露出里面斑驳的木头原色。
推开门是一个大院子,地面是那种青色的砖头铺的,有的砖头都裂开了小缝,里面还长出了几根倔强的小草。
院子中间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没水,缸壁上长满了青苔,摸上去滑溜溜的。
走进祠堂的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牌位,那牌位密密麻麻的,我好奇地一个个看过去,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名字,有的名字还特别古朴,中规中矩的。
看那些名字的时候,我就想象着以前那些老祖宗们长啥样,是高大威猛还是文质彬彬呢。
旁边还有个大爷在给另一个人讲解,从他那我得知这个祠堂已经传了好几代了。
我问大爷这里有没有啥特别的故事,大爷一下子就来劲了。
他指着一个角落说,以前有个小偷想夜里来祠堂偷东西,正准备动手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响,就像有人在低声哭泣一样。
那小偷胆子都吓破了,啥也没拿就跑了,后来才知道是祠堂年久失修,风声通过破了的窗纸传进来有点像哭声。
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大爷讲这事儿,仿佛都能看到那个小偷惊慌逃窜的背影。
沿着走廊往后面走,墙上挂着一幅幅的画像,大多是李氏家族中有名望的先辈。
有一幅画像吸引了我的目光,画中是一位穿着长衫马褂的男人,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胡子长长的,眼神看起来特别深邃。
画像下有一小段介绍,说这位先辈是个大文人,靠自己的学问救济了很多乡里乡亲。
我站在那幅画像前看了半天,想着这一族的家族传承还真有不少引人赞叹之处。
往回走的时候,我又仔细看了看墙上那些关于家族事迹的记载,记录着家族曾经历的风风雨雨,有灾祸时大家如何互帮互助,有喜事时又是怎样欢聚一堂的。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家族文化的底蕴,这个小小的祠堂就好像是一部活史书,记录着李氏家族的点点滴滴。
这一趟参观李氏祠堂,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但是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对这个家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算是一次挺有趣的游历了。
初稿李氏大宗祠
![初稿李氏大宗祠](https://img.taocdn.com/s3/m/46e65a3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0.png)
初稿李⽒⼤宗祠李⽒⼤宗祠引⾔很⼩的时候我就对客家⽂化事象产⽣浓厚的兴趣,但当时只是觉得这种⽂化事象既神奇⼜神秘和独特。
随着知识的加深,回过头来看看⾃⼰的家乡⽂化,我意识到家乡的⽂化也是⼀笔可贵的财产,这些都值得我去深⼊了解。
通过上客家⽂化概论的课,我对客家民俗民谚、⽂化建筑、宗教信仰等⽅⾯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对⾃⼰家乡⽂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现在,我通过⾃⼰的搜集与整理来介绍⼀下客家⽂化中------我家乡上杭的李⽒⼤宗祠,从⽽让⼤家对我们客家⽂化有更好的认识。
⼤特点客家⼈还有⼀,⼊蜀都要带着两样东西:⼀是祖先的遗骸,⼆是字辈的排⾏⼝诀。
在客家⼈看来,是⼀个家庭、得以延续和⽣长的基础,保持这个民系在⾎脉和⽂化上的沿续,就成了客家⼈的⾸要任务。
因此在离开故⼟之前制定好字辈⼝诀,就成了客家⼈背井离乡前⼀道神圣的仪式。
⼊川祖谭名义,出发前将⽗亲谭公禄遗骸掘起⽤⽊盒装好,像保护⾃⼰的⽣命⼀样,⼩⼼翼翼地带进那⽚⾃⼰将要厮守⼀⽣的⼟地上安葬,⼼灵上得到安慰。
姓⽒是⽂明的曙光,是⾎缘的标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共同祖先、以⾎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起的⼈们形成⼀个共同体。
经过⼀个共同体或多个共同体漫长⽽艰苦的迁徙、并对迁⼊地多年不懈的开发,使⼀个地⽅恶劣的⾃然和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种改变中,共同体便产⽣了⼀股强烈的凝聚⼒,形成⼀种共同的信念。
这个共同体在中国⽂化词典上称之为宗族,也叫家族。
因此,在中国农村地区,多以宗族聚落形成村庄或集镇,就⾃然形成了北⽅王家庄、赵家庄、李家庄,南⽅的张家村、王家村、胡家镇等等类似地名。
⼈们不忘祖德,不舍亲谊,便在物质⽣活达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共同出资出⼒,建起族⼈共同缅怀先⼈、教育后⼈的宏伟建筑,这种建筑⼈们习惯称之为宗祠,宗祠的背后便产⽣了中国历史上沉积⼏千年的宗祠⽂化。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化⾥,宗祠⽂化是⼀项不可蔑视的姓⽒宗族⽂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了姓⽒⽂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化⼤⾰命时期,破四旧在⼀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种宗族⽂化,⼀种植根于百姓⾻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地蔓延⽣息,⾹⽕不断,最具象的⼀⾯,即是宗祠⽂化。
李家龙宫解说词五年五年级下册,作文
![李家龙宫解说词五年五年级下册,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dceb7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e.png)
李家龙宫解说词五年五年级下册,作文李家龙宫亦称李氏宗祠,始建于唐初期公元627年,属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位于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
唐朝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唐天子重视在李氏发祥、繁衍、迁播之地的陇西建立宗祠,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之意,李世民钦准当地官员大兴土木、兴修殿宇,经数千能工巧匠用三年零三个月时间的苦心营造终于完成。
李家龙宫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占整个县城的三分之一。
高耸的殿宇和红色宫墙与日月同辉,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
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寺庙,宫内建筑分前、中、后三组,楼阁林立,殿堂巍峨,环境肃穆,颇为壮观。
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龙、凤、狮子、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引什),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
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
主祭堂坐落在十八级台阶上,高悬“陇西堂”巨额金匾,堂内供奉着三皇五帝、皋陶、李利贞、李耳、李昙、李斯、李信、李暠、李广等李氏先祖牌位和唐高祖李渊的画像,侧墙上高悬《大唐疆域图》,李氏的达官显贵和各地的李氏后裔前来祭祀祖先,朝廷文武百官亦频频巡视,陇西一时成为西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宋朝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元代建筑仅保存一座,名曰戍边楼。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受资金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
关于猎德李氏大宗祠的研究报告
![关于猎德李氏大宗祠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78516f4aef8941ea76e0594.png)
关于猎德李氏大宗祠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猎德村有一座李氏大宗祠,它是猎德第一大姓氏——李氏宗族的祠堂,也是猎德面积最大的祠堂。
它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已经非常残旧,现在猎德面临改造,李氏大宗祠将成记忆,而李氏大宗祠是否重建也遭受社会的评议,学生问多了这方面的问题,连我也怀疑:猎德的祠堂有什么用处?该不该重建?为了解答学生,我对李氏大宗祠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猎德村志》,阅读猎德网站、了解李氏大宗祠的地点、面积、外观、始建年代和用处。
2、走访猎德村委,了解更多李氏大宗祠的图片、知识。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氏大宗祠的相关资料。
1、李氏大宗祠已经拆迁,猎德子弟对它非常留恋与不舍,纷纷呼吁社会要进行重建。
在猎德子弟高昂的呼吁声中,李氏大宗祠作为猎德宗祠的代表,政府已决定三年后重建。
2、猎德祠堂是先辈留下的遗产,不应毁在猎德子弟的手中,即使现在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代化大都市越来越没有文化底蕴了,一栋栋高楼大厦使得大都市的历史无以依托,在一代再一代人的心中慢慢褪去,一切都是新的,新得那么耀眼,但又新得那么空洞。
但是,猎德子弟不能忘本,要对自己的家乡猎德村心存感恩,牢记自己的“根”,继续发扬村的淳朴、敦厚的优良传统,将习俗一代一代传下去。
3、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观看猎德祠堂,如同观看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
而猎德祠堂文化作为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因此,作为猎德子弟,我们更应该牢牢记住它们的模样以及作用,把家乡猎德的文化传承下去。
4、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猎德村姓氏最多的,我们要教育猎德的学生,继承和发扬李氏大宗祠中记载中的伟人们的精神,从小打好本领,成为社会的栋梁,长大后报效家乡——猎德。
撰写人:苏映铮。
参观李氏祠堂的作文
![参观李氏祠堂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88079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2.png)
参观李氏祠堂的作文你知道吗?前几天我去参观了李氏祠堂,那可真是一次挺特别的经历呢。
刚走到李氏祠堂的门口,就感觉一股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大门啊,又高又大,就像一个严肃的老爷爷在那里站岗,门上的铜环在阳光的照耀下还闪着光,就像是老爷爷的耳环一样,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走进祠堂,里面的布局那叫一个讲究。
正中间摆着好多排位,密密麻麻的,这可都是李氏家族的先辈们呢。
我当时就想,这么多先辈在这里看着,那后人可得好好努力,不然都不好意思在这祠堂里站着啦。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惊扰到了这些先辈。
旁边的柱子又粗又直,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支撑着整个祠堂。
柱子上还刻着一些字,都是些关于李氏家族的祖训和家族的光荣历史之类的。
我凑近了仔细看,那些字写得可真好看,虽然有些我都不太认识,但是感觉很有文化底蕴。
再往里面走,有一些展览的区域,展示着李氏家族的老物件。
有一些古老的衣服,虽然看起来有点破旧了,但是从那精美的刺绣和独特的样式,就能想象出以前李氏家族的人穿着它们是多么的神气。
还有一些老照片,照片里的人穿着古老的服饰,表情都很严肃,那时候拍照可不像现在这样能随便笑呢。
我看着那些照片,就好像穿越到了过去,看到了李氏家族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有一张照片特别吸引我,是一群人站在一个大房子前面,那房子看起来就像是这个祠堂的缩小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豪的神情,我猜那房子肯定是家族里很重要的地方。
在祠堂的一角,还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一本厚厚的族谱。
我好奇地翻开看了看,哇,那上面的名字就像一串串神秘的密码。
我发现李氏家族的人可真多啊,遍布了好多地方。
族谱里还有一些简单的介绍,比如说谁谁谁做了什么大事,谁谁谁是哪个朝代的官员之类的。
我在想,要是我能在这族谱里找到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物,我就可以跟别人吹牛说我和他是一个家族的啦。
不过这族谱也太厚了,我看了一会儿就眼花缭乱了。
这时候,来了一位李氏家族的长辈,他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
东莞市南城区——李氏大宗祠(24)
![东莞市南城区——李氏大宗祠(24)](https://img.taocdn.com/s3/m/4d23b9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5.png)
东莞市南城区——李氏大宗祠(24)2021年2月18日(大年初七)下午,到位于东莞市南城区白马社区——李氏大宗祠参观游览(天安数码城旁边),宗祠建在土山丘上,祠前有200多平米大理石铺设的小广场,门口两个石狮子笑迎八方来客。
宗祠虽然重修十年,但仍不失古朴典雅的古建风格,浓缩了岭南建筑的精髓,称得上大宗祠不是浪得虚名的,完全称得上高、大、上,雄伟壮观,并且宗祠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是很完善的,休闲亭、仿古走廊、广场停车场等样样齐全。
据史料介绍,白马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年,为宋代李氏四世祖所创建,距今有730余年历史,是东莞少有的宋代祠堂。
祠堂面宽13.4米,进深36.3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米;三开三进,呈前门、中堂、后寝、两侧廊庑形式。
祠后有一棵苍松,树干粗壮,两三人方能合抱。
祠堂门前为高台,需从侧翼登上,可俯视整个白马广场;前院有台阶分24级,进中堂、后寝须沿这24级台阶拾级而上。
据《李氏族谱》记载,大宗祠门前石狮、大井头古井、“李氏大宗祠”门额、前堂大门抱鼓石以及24级阶梯,均为始建文物。
其中的古井,史传为李氏三世祖竹隐公挖成,当地村民都亲切称之为“大井头”。
井水古时一直为白马村民所饮用,至今已有730余年,为白马保存最好的古井之一,井水至今仍清澈见底,每天早上到井边打水洗衣、浇花的村民络绎不绝。
白马李氏大宗祠历经沧桑,自创建后多次遭毁坏,其中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是劫难最重的两次,但屡次毁坏,屡次修复。
至今,宗祠因战火、自然损毁、文革等原因,已经历了“五修”。
文革时三开三进的李氏大宗祠被拆得只剩下第一进门的几根石柱和“李氏大宗祠”门额,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复原重修。
2011年再次重修,2012年11月16日列入东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李姓来源,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朝议大夫李卓(字天挺)由南雄珠玑巷,徙居东莞獭(粤音音察)步村(今长安镇涌头村)定居。
卓生二子,长子景完,字元亨,仕宋为昭州恭城县尉;次子景宏,字廓宇,仕宋为承事郎。
白马李氏大宗祠写作文
![白马李氏大宗祠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ab3b9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8.png)
参观白马李氏大宗祠哎呀,说起那次参观白马李氏大宗祠,真是让我笑中带泪,感慨万千啊!那天阳光明媚,我和几个朋友一拍即合,决定去探探这个据说藏着无数故事的老地方。
一走进宗祠大门,迎面就是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但咱们几个年轻人嘛,自然得找点乐子。
宗祠里有个老阿伯,正慢悠悠地打扫着院子,我们一上去就跟他套近乎:“阿伯,这宗祠里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儿啊?”阿伯抬头,笑眯眯地看了我们一眼,慢悠悠地说:“好玩的事儿?那可多了,就说这柱子吧,每一根都有它的故事。
”说着,阿伯领着我们走到一根看起来特别粗壮的柱子前,开始了他的“故事大会”。
他说这柱子啊,是当年李家一位先祖亲手栽下的树,后来成了材,就用来做了宗祠的柱子。
我一听,眼睛都亮了:“真的假的?这树还能自己长成柱子?”朋友们也是一脸不可思议。
阿伯哈哈大笑:“傻孩子,我是说这树后来被人砍了,做成柱子啦!”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也跟着笑了起来。
接着,阿伯又带我们看了宗祠里的牌匾和画像,每一样都讲得有板有眼,仿佛那些历史人物就在我们眼前活了过来。
特别是看到一幅李氏先祖的画像时,阿伯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这位先祖啊,是我们李家的骄傲,他不仅学问好,还特别孝顺,每次回家都要给母亲洗脚呢!”我们一听,都忍不住笑了,心想这阿伯真是个活宝,连洗脚的事都能讲得这么生动。
逛了一圈下来,我们不仅对白马李氏大宗祠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收获了不少欢声笑语。
临走的时候,阿伯还特意送了我们每人一本李氏家谱的小册子,说是让我们带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我们拿着小册子,心里暖洋洋的,感觉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参观白马李氏大宗祠的经历真是让人难忘。
阿伯的幽默、宗祠的庄严、还有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去的,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好玩的事儿呢!。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687b8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2.png)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各位朋友!今天咱得好好唠唠咱利村的李氏宗祠落成这件大喜事。
咱利村的李氏家族啊,那可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过去的岁月里,李氏家族的先辈们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家族不断繁衍壮大。
为了纪念家族的传承和先辈们的功绩,修建李氏宗祠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在族人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说干就干,族里的老老少少那可都是热情高涨。
修建这宗祠可不容易啊,就像盖一座宏伟的城堡。
从筹集资金开始,每一个李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大家心里都想着这可是家族的大事,容不得马虎。
那些长辈们呢,就像经验丰富的老舵手,指挥着整个工程的方向,从选址到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咱再看看这宗祠的模样,那真是气派得很。
宗祠的大门啊,就像一个庄严的卫士,又高又大,上面的牌匾写着“李氏宗祠”四个大字,那字写得是苍劲有力,透着家族的精气神。
走进宗祠,里面的建筑结构精巧,雕梁画栋。
柱子上的雕刻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李氏家族的古老故事。
这宗祠可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是咱李氏家族的根啊。
在这里,供奉着家族先辈们的牌位,就像他们一直都在默默地守护着子孙后代。
逢年过节,或者家族有重大活动的时候,这里就热闹非凡。
族人们聚集在这里,缅怀先辈,互相交流,那种浓浓的家族情谊就在这个空间里弥漫开来。
现在,李氏宗祠落成了,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利村这片土地上。
它不仅是李氏家族的骄傲,也成了咱利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后啊,这宗祠会继续见证李氏家族的发展壮大,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让李氏家族的子孙后代永远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怎么样,咱利村李氏宗祠是不是特别棒呢?。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67098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8.png)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各位亲朋好友们!今天咱们得好好唠唠咱利村的李氏宗祠落成这一特大喜事。
咱利村的李氏家族啊,那可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根儿扎得又深又稳,枝叶繁茂,遍布咱们这一方水土。
一直以来呢,咱们李氏族人心中都有个梦想,那就是建一座属于自己家族的宗祠。
这宗祠啊,可不单单是一座房子,它就像是家族的一个精神堡垒,是咱李氏家族的灵魂栖息地。
说干就干,在族里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牵头下,全族上下那是齐心协力。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像一场超级有爱的家族大聚会。
年轻人呢,跑前跑后地做各种筹备工作,那干劲儿十足,仿佛在为一场盛大的节日忙碌;长辈们也没闲着,凭借着他们丰富的经验,在规划、设计等方面给大家指点迷津。
修建的过程就像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
从最初挑选地址,那可是慎之又慎,既要风水好,又要交通便利,方便各地的族人前来。
最后选定的那块地啊,真的是钟灵毓秀,一到那儿就感觉有一种特殊的气场。
然后就是一砖一瓦的搭建,工匠师傅们那可都是精心雕琢,每一个角落都倾注了心血。
咱李氏族人也时刻盯着工程进展,就盼着宗祠能早日建成。
经过[X]时间的努力,这座宏伟的李氏宗祠终于落成啦!你看它,外观那叫一个气派。
飞檐斗拱,就像展翅欲飞的大鹏,充满了灵动之美;青瓦白墙,古色古香,透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庄重。
走进宗祠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正堂里供奉着咱李氏家族的列祖列宗牌位,那牌位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神圣。
周围的墙壁上呢,绘制着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从很久以前的祖先一直到现在的家族盛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家族的传承与发展。
宗祠的落成啊,就像是给咱李氏家族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现在啊,逢年过节或者家族里有什么大事,大家都会聚集到宗祠里。
老人们在这里给小孩子们讲述家族的故事,那些过去的艰辛与荣耀,让孩子们对家族有了更深的认识;年轻人们也在这里感受到家族的力量,更加珍惜自己的家族身份。
而且啊,这座宗祠也成为了咱们利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外村的人经过都会忍不住夸赞几句。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e0095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34.png)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各位朋友!今天咱得好好唠唠利村的李氏宗祠落成这件大喜事。
利村,那可是咱们李氏家族扎根多年的地方。
咱们李氏一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利村的土壤里,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家族的故事、文化和精神。
一直以来啊,咱们李氏族人心中都有个梦想,就是能有一座属于自己家族的宗祠。
这宗祠可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就像是家族的灵魂栖息地,是咱们缅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经过族里长辈们的精心谋划,还有年轻一代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咱们这李氏宗祠的建设工程就风风火火地开始啦。
从筹集资金开始,那可就是一段充满温情与凝聚力的故事。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外打拼的族人听到消息,纷纷慷慨解囊;在家的族人们呢,更是不辞辛劳,天天到工地监工帮忙。
不管是远亲近邻,只要是姓李的,都拧成了一股绳,一心就想把这宗祠建好。
在建设过程中,那也是精益求精。
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咱们李氏家族的传统风格,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家族元素。
你看那屋顶的飞檐,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生机与灵动,象征着咱们李氏家族积极向上、不断发展的精神。
那大门上的雕饰,刻画着家族的历史故事,每一刀都蕴含着对先辈的敬意。
再走进宗祠内部,那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宽敞明亮的大厅,庄严肃穆。
祖宗牌位摆放得整整齐齐,就好像先辈们正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家族的后代,保佑着大家平安幸福。
周围的墙壁上,挂着家族名人的画像和事迹介绍,这可都是咱们李氏家族的骄傲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氏宗祠落成啦!落成那天,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就像是在告诉全世界,咱们利村的李氏家族有了自己的宗祠啦!这座宗祠的落成,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咱们李氏家族前行的道路。
它会时刻提醒着咱们,要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团结一心,把李氏家族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而且啊,它也会成为咱们利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了解咱们李氏家族的文化和故事。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899b2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f.png)
利村李氏宗祠落成简介范文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唠唠利村李氏宗祠落成这桩大喜事。
利村的李氏家族啊,那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打从很久很久以前,李氏先辈们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就像一颗颗坚韧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后代。
随着岁月的流转,家族日益壮大,大家心里就一直有个共同的梦想——建一座属于李氏家族的宗祠。
为啥要建宗祠呢?这宗祠可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就像是家族的灵魂栖息地。
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传统和荣耀。
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的家族相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李氏家族的点点滴滴。
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这个梦想成真了!这落成的李氏宗祠啊,那可是相当气派。
从外观上看,它有着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
你瞧那飞檐翘角,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的美感。
大门呢,厚实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威严。
走进宗祠,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正堂宽敞明亮,供奉着李氏家族历代先辈的牌位。
这些牌位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是家族的列祖列宗在默默地守护着子孙后代。
周围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家族的历史画卷和先辈们的事迹介绍。
这些画卷和文字就像一位位无声的老师,向后人讲述着家族的兴衰荣辱,传承着家族的优秀品德。
在宗祠的两侧,还有一些小房间,这些房间将来可以用来存放家族的一些珍贵物品,或者作为家族会议、文化交流的场所。
想象一下,以后家族里的长辈们可以坐在这儿,品着茶,谈论着家族的大小事务,商量着如何让家族更加兴旺发达,年轻一辈们也能在这里聆听教诲,汲取家族的智慧。
这宗祠的落成,那可是凝聚了无数李氏族人的心血。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从筹备到建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大家对家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族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们,他们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精心打造着宗祠的每一个角落;年轻的后生们呢,也不甘示弱,跑前跑后搬运材料,忙得不亦乐乎。
而且啊,这个宗祠落成也不只是李氏家族自己的事儿。
它还成了利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周边的乡亲们前来参观。
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李氏家族的文化和传统,促进了村子里大家的团结和交流。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祠堂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祠堂](https://img.taocdn.com/s3/m/3113e2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9.png)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祠堂
我的家乡有一座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祠堂dd李氏宗祠。
当你来到祠堂前,你会被门前两头威武有力的狮子所吸引,它们虽然是石头做成的,但它们的模样却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的样子无不体现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巧手。
祠堂的大门则是由两块厚厚的木板做成,看起来十分破旧,但十分坚固。
“李氏宗祠”四个大字就在大门的最上面。
关上大门一看看,一个院子发生了。
妈妈说我,这就是四合院,古代大部分人家里都就是这样的。
院子的中间存有一口室外井,仿佛能够并使祠堂更加光亮。
认真一看看,天井上方的屋檐上,还刻着一些大石狮,这些大石狮们就像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在追赶玩耍,并使祠堂充满著了生机。
来到大堂,大堂的正中间有一尊观音菩萨,案台上摆着蜡烛和贡品,这是村里的人们放在这儿的。
因为村里的人们初一十五都要去祭拜,求保佑家人一生平安。
再往里面,存有几个房间,认真比较,你可以辨认出这些房间结构十分直观,但都很宽大。
墙角存有一锅小石炉,用手一摸,似的除了余梅呢!我想要,他们当时就是用石炉去抵抗炎热的吧,不得不使我惊叹古代人民的智慧!
虽然祠堂看起来是那么的古老破旧,但它永远是我们村子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https://img.taocdn.com/s3/m/661ec61287c24028915fc3c6.png)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
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筑的宗祠。
从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
近年来海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秀丽。
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有大厅二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
这座结构严谨、气势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表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
梦回李氏大宗祠散文
![梦回李氏大宗祠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2398b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c.png)
梦回李氏大宗祠散文有宗祠的日子,同族人就是一家人;没有宗祠的日子,同族人只是一姓人。
在我的心目中,李氏大宗祠,它神秘、伟岸、圣洁而令人敬畏!它古朴、自然、气魄而四周匀和。
李氏大宗祠,位于武陵山系文公垴的末端,在一个被两道末岭岗环抱、名叫水井湾的山峪里,呈坐北向南之势。
它的整个建筑由四道前高后低的高墙包围着。
其实,文公垴是一道源远流长、“枝蔓”众多、戛然而止的巨岭,可是,为什么被称为“垴”呢?或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因吧。
再或者就是为了渲染故乡的周围环山耸立,而突出中间的“世外桃源”吧。
它的左边是巍巍耸立的马虎界,右边是陡峭挺拔的寨垴山,而正前方是两条从左右流淌的相交汇的小河。
在小河的对岸,是傲视九天的独占山。
如果你站在独占山左肩的下后溪垭鸟瞰文公垴(岭),犹如一条驾着潺潺河水而来的巨龙,活灵活现。
而李氏大宗祠宛如含在“龙”口中的一颗明珠,璀璨而超然……李氏大宗祠,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首先由李氏旺门李维尊捐资兴建。
相传,李维尊在倾其所有兴建宗祠的过程中,因资金短缺,便到各家各户去化缘。
宗祠落成后,他还欠下了不少的私债,从此便家道中落。
李氏大宗祠的主要建筑,占地约两亩,系明朝时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砖木结构。
宗祠的前面,除正前方一百多平米的岩板塌外,正面墙上朱红的双开大门两边,六根粗长的石柱上,雕刻着三幅大气横秋的对联,其中之一是“登祠思祖德,入廊念宗功”。
在对联之间的各块墙面上,分别嵌入了四块近两平米的宗祠牌。
在其上刻着李氏大宗祠的具体位置、修建年代、家法族训……位于大门上方的近三米高、刻工精美的“福菩萨”,安乐恬然。
李氏大宗祠从外至里的布局为:前面黛瓦色的高墙内,是两层五大间的木制吊脚楼。
该楼第一层的正中间,除了一对厚重的紫檀大门外,实为一间宽大的铺着岩石板的`过道,左右两边均有长凳相配,以供进祠堂的人歇息之用。
在过道的东西两头,各有两间带刻花窗棂的耳房,分别是厨房与族人中无子嗣老人的住所。
沿着两头的楼梯拾级而上,便可抵达带有司檐儿护栏的二楼。
现存最多的宗祠建筑—李氏宗祠
![现存最多的宗祠建筑—李氏宗祠](https://img.taocdn.com/s3/m/f875f1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e.png)
现存最多的宗祠建筑—李氏宗祠
现存最多的宗祠建筑—李氏宗祠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地区现存的李氏宗祠有1000多座(不包括民国以后新建的),李氏宗祠是历代姓氏中祠堂数量最多的,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家族祠堂,这里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李氏家祠建筑风格展示。
唐贞观十二年,太宗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
自此,海内外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福建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蜓而过,风景十分秀丽,是为几年入闽始祖火德公所建,火德公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山东章丘绣惠“茂李”乃大家望族。
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山东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李氏祖墓占地26官亩(约1.73万平方米),遍植柏、柿、青桐、海棠,取“百世同堂”之意。
祖墓旧址现仍保存有章丘茂李一世祖净渊公神道碑一座。
江西省全南县李氏宗祠位于大吉山镇境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约600年的历史,期间历经多次修缮,得以保存至今。
岳阳市岑川(陇西堂)李氏宗祠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其谱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就已存在,至清道光年间已历经八次维修。
今祠当为清代道光十九年重修。
共占地1200平方米岑川(陇西堂),至今保留着大唐吏部象牙腰牌;并历朝修谱,传承有据。
大溪李氏宗祠位于揭西县大溪镇井美村,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占地面积1882平方米。
共有十房八厅九天井。
宗祠横挂金山北麓,俯瞰榕江南河,屋脊嵌瓷镶凤,五彩缤纷;屋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是潮汕地区一座保存比较完好、有地方特色和有代表性的宗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氏大宗祠引言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客家文化事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当时只是觉得这种文化事象既神奇又神秘和独特。
随着知识的加深,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家乡文化,我意识到家乡的文化也是一笔可贵的财产,这些都值得我去深入了解。
通过上客家文化概论的课,我对客家民俗民谚、文化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现在,我通过自己的搜集与整理来介绍一下客家文化中------我家乡上杭的李氏大宗祠,从而让大家对我们客家文化有更好的认识。
大特点客家人还有一,入蜀都要带着两样东西:一是祖先的遗骸,二是字辈的排行口诀。
在客家人看来,是一个家庭、得以延续和生长的基础,保持这个民系在血脉和文化上的沿续,就成了客家人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离开故土之前制定好字辈口诀,就成了客家人背井离乡前一道神圣的仪式。
入川祖谭名义,出发前将父亲谭公禄遗骸掘起用木盒装好,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小心翼翼地带进那片自己将要厮守一生的土地上安葬,心灵上得到安慰。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共同祖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形成一个共同体。
经过一个共同体或多个共同体漫长而艰苦的迁徙、并对迁入地多年不懈的开发,使一个地方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种改变中,共同体便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凝聚力,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
这个共同体在中国文化词典上称之为宗族,也叫家族。
因此,在中国农村地区,多以宗族聚落形成村庄或集镇,就自然形成了北方王家庄、赵家庄、李家庄,南方的张家村、王家村、胡家镇等等类似地名。
人们不忘祖德,不舍亲谊,便在物质生活达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共同出资出力,建起族人共同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宏伟建筑,这种建筑人们习惯称之为宗祠,宗祠的背后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沉积几千年的宗祠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俗话说,树大分杈。
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
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详细解释即家庙。
同族人祭祀祖先的祠堂。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
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
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
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
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
祠堂一般多位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
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
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
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
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
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
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
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
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
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
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
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祠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产物。
在封建社会时代里,大至几千万人的总祠,小至几户人家的家祠,不一而足,随处可见。
祠堂,以某一氏族为单位,是这个氏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家族乃至民族团结的纽带,为铸造华厦炎黄子孙的遵纪守法、爱家爱国精神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一、李氏大宗祠的由来李氏大宗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独特的古典式宗祠,是福建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祖祠。
李宋朝宝庆三年(1227),曾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的李火德来到上杭,看到山川秀丽,民情淳朴,于是定居在胜运里丰朗村(今稔田镇丰朗村)。
李火德和夫人伍氏,勤劳俭朴,正直良善,孝友忠信,乐善好施,在当地深孚众望。
由于伍氏未育,夫妇年老无子,63岁那年,由伍氏亲自操办,聘娶本村陈梅山19岁的女儿为侧室,婚后连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和二女:桂英、淑英。
李火德在87岁那年因病去世,子孙扶柩还山。
送葬队伍走到丰朗岗头时,原本晴好的天空,突然间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刹那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送葬之人停棺避雨。
暴雨过后,云开日现,然而,却不见棺柩,停棺之处自陷成坑。
风水先生打开罗盘一看,认为这是天葬之风水好地,说:“大吉大利,天赐‘螃蟹游湖’福地,就此培土建坟,合乎天意,顺乎祖先。
”并说:“‘游’者即向外迁也,他日子孙外迁,越迁越发达,越迁越兴旺。
”李火德的墓地虽经多次重修,都不用石灰只用河石镶砌,据说,这也是风水先生传下的遗教。
伍氏夫人墓在火德墓上侧数丈远,陈氏夫人墓在丰朗李家山。
1991年,上杭县人民政府将李火德及伍氏、陈氏夫人三穴古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德仙逝后,长子三一郎迁往胜运里大坪湖(今稔田镇大湖村),开火德后裔“游湖”之先河;次子三二郎考取元朝至元甲午科(1294)武举,选任赣州象湖镇(今属江西瑞金市)都阃府职,后携家人定居于广东程乡宝山(今属广东梅县);三三郎先移居胜运里杨梅洞(今稔田镇梅镇村),随后又携一子四五郎再迁广东程乡溪口(今属广东梅县),而另一子仕宝则迁到漳平永福李庄定居。
李火德裔孙在“螃蟹游湖”风水理念的启示下,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分布在祖国大陆十几个省份百多个县(市、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英、美等13个国家。
台湾现存的绝大多数李氏旧谱都奉李火德为“南迁入闽之祖”。
1959年,台湾的李氏家族汇集过去的各种旧谱,合力编纂了一部《李氏族谱》,该谱指出:“独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
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编的《李氏源流》也说:“其徙居闽粤两省者,且多同为火德公一脉。
”“本省(指台湾省——笔者注)李氏,大多迁自闽粤二省,分支繁盛。
”台湾的李氏宗祠,绝大多数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说台湾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后裔。
李氏后人把上杭视为发祥之地,每年春、秋两季到火德墓地祭拜的裔孙很多,众多远道来朝拜者连个吃住、放祭品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向当地百姓租借房屋,十分麻烦,一直就想在火德墓附近择地建祠堂。
由于丰朗村没有合适的好地方,直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才由永定湖坑火德裔孙、辛卯科举人李梦兰倡议修建宗祠。
经过一番择址选地,李氏将宗祠选定在汀江支流黄潭河畔的官田村下村赛大丘。
当年动工,历时三年才竣工,耗银2万余两。
祠堂取名为“敦叙堂”,又名“火德公总祠”。
祠宇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成一“回”字形,又称“蜘蛛结网”形,喻示李氏后裔以祖祠、祖墓、祖地为中心闯荡四海,播迁五洲,却又牢记祖宗德泽,慎终追远不忘根本。
李氏大宗祠,也称“惇舒堂”,是为入闽粤始祖李火德而建的,坐落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愿李氏后裔有心纪念先祖者前去瞻仰。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而建筑的。
历时三年,耗银二万余两,于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建成,当时捧炉升座者,是新科解元李载熙。
从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
火德公的宗祠遍及各省,福建上杭火德公总祠堪称其中之最。
近年来,海外到此寻根谒祖的络绎不绝。
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大宗祠”历史上经过二次大维修,第一次是清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一年),离建祠已有七十五年,由上杭庐丰安乡李永久任总理,发动裔孙捐款维修。
第二次维修是在公元一九八四年,离第一次维修正好又是七十五年,由海外侨裔和本国裔孙捐资修理。
二、李氏大宗祠的结构李氏大宗祠座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蜓而过,风景十分秀丽。
宗祠结构严谨,气势非凡,充分体现了客家家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
李氏大宗祠是一座典型客家围屋,与宗祠功能有机结合的建筑。
它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三栋大厅,104个房间,规模宏大,外观封闭。
这些房子按当时各地祖公捐款数额分配房子,现在房门上都标上某祖公之房间。
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宗祠是古典式的庙堂,坐北朝南,成“回”字形,前方后圆,前低后高,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另有四孔大门,东西二边各二孔,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
大门碑坊上面,竖一块长方形石板,刻有“恩荣”二子,这是清道光皇帝恩赐的。
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边石柱外刻有“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两旁门空内写有“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的对联。
祠门楼牌坊上有一对醒目的“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
初看感觉口气狂妄,其实不然。
火德公的裔孙确有其人,丞相有:明朝李崇诚,李庭芝是明朝文渊阁的大学士,右丞相有清朝康熙皇帝的得力助手李光地宰相。
将军有:明朝镇寇有功的李福瑛,学有李端毅、李明吾……忠臣:明末兵部尚书李鲁。
孝子:李德荣他的孝心是闻名乡里的孝子。
走入总祠大门,屏风上面挂着印尼万隆李氏侨裔送来的“泽披远裔”挂匾和汕头市大窑等乡裔孙送来的“李氏大宗祠”刺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