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画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2. 掌握山水画不同的画法和表现手法,感受山水画的特殊意境。

3. 能通过欣赏山水画,提高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文化的理解。

4. 认识常见的文化符号,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山水画取景的多样性,掌握山水画中的基本元素。

2.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掌握表达意境的方法。

3. 比较中西方文化符号的异同,提高文化意识。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讲授与欣赏结合,情境教学,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张开大幅山水画,询问学生对这幅画的感受。

2. 让学生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山水景观,有什么颜色,形状和细节。

3. 引入本课匠人精神和中国文化符号的概念。

二、讲授(25分钟)1. 山水画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讲解山水画从唐代到元明清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现代山水画家的特点和创新。

2. 山水画的构图和元素:解释山水画取景方式的多样性,并详细讲解山、水、人、物、云、雾等基本元素,以及运用画面角度、比例、透视等表现手法的方法。

3. 山水画的意境:讲述山水画注重情感和思想表达的特点,以及画家如何通过取景、构图和细节表现出山水画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情感体验。

4. 西方文化符号的跨文化比对:将与山水画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符号放在比对表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联系,并发散思维,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文化符号。

三、欣赏(25分钟)1. 选取多幅山水画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发掘画面中的元素和细节。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山水画运用的构图元素,理解画面中的意境表达。

四、拓展(15分钟)1. 讨论比对表,让学生评论中西方文化符号之间的异同点和联系之处,加深跨文化交流意识。

2. 展示学生自己用不同颜料和画具完成的初步山水画作品,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 学生可以借助各种资源自由拓展,了解山水画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关系,比如怎样使用山水画表现科学或文学。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2.突破策略:采用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中关于意境的概念及其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会分析文中的优美句子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山水画作品的美学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2. 通过意境的探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情感的深刻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意境在山水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表现手法。

2. 文中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

(二)难点1. 深入理解意境与情感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意境。

2. 掌握文中的疑难句和特殊句式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欣赏山水画作品(1)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山水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山水画的美感和意境。

(2)引导学生注意画中的山川、云雾、流水等元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氛围和情感的。

2. 探讨意境概念(1)提问学生:“在你们看来,这些山水画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第一感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中对意境的定义:“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让学生明白意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理解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体会意境之美(1)教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感受文中的韵律和节奏。

(2)接着,挑选几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文中的情感。

(3)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2. 学习生字新词,掌握语言运用(1)教师展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意境”、“惆怅”等,并解释其意义及用法。

(2)引导学生用这些生字新词造句,鼓励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能创作或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山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领会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留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生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示)⑴正音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说课稿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说课稿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山水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观念,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欣赏和分析山水画时,可能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深入的审美体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深入欣赏和分析山水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难点:欣赏和分析山水画,提高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作品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展示多幅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3.分析:讲解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

4.实践:分组进行山水画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山水画的魅力。

5.总结: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山水画的意境历史艺术特点创作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品欣赏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深入欣赏和分析山水画。

初中语文山水画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山水画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山水画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山水画的意境概念。

2. 欣赏并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山水画意境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

教学难点:1. 理解山水画意境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山水画作品或图片。

2. 学生准备相关的山水画作品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山水画有什么特别之处?”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出“意境”的概念。

二、教学新课(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师讲解意境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并讲解意境在作品中的表现,如山水交融、借景抒情等。

4.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观察并分析作品中的意境表现。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并描述作品中的意境。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意境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分享自己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3.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欣赏更多的山水画作品,并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山水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意境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意境在作品中的表现。

通过课堂实践和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三、教学难点: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选取了《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这4篇文章进行编排。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警句迭出。

通过学习,从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感受作家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思考,为丰富精神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要素: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山水画的意境》解析人文主题: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对意境的认识和看法。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教师语言: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绘祖国的山川景色为主,课下已经布置同学们找一些山水名画欣赏一下,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山水画的认识。

2、学生活动: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教师语言: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说的都很好。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接触。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难点: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册、画作等。

3.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照课件,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初读 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抢答) 3.怎样获得“意境”?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 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再读 理解
1.作者论述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字词 积累
chóu chàng gài
惆怅 气概
xuàn 渲染
yǔ 赋予
kuí 夔门
jìng 意境
zhì 真挚 yí 颐和园
lín 身临其境
ǎi 暮霭 cǎn 惨淡
lüè
浮光掠影
字词 积累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 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 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研读 探究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 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 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 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 作有哪些启示?(思考探究三)
研读 探究
第3、4段 : (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 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 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 用。
处。--节选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完成《随堂检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画理画法的角度,论述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本文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美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为学生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合作探讨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议论文的学习在初中阶段特别初三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课标对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

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议论能力既能衡量一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议论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教材安排的议论文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经典名篇,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材地位:《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历朝各代绘制的宏篇巨幅的山水画,还是充满了文人气息的隽秀小品。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显现出或空灵、隽永、含蓄、蕴藉,或迷远飘渺、奇妙幻境,或雄浑幽深、气势如宏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技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教学目标1.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2.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3·学习文中介绍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几幅画作,猜猜是哪句诗?问:是根据什么猜到的?(诗的意境)展示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联想一幅画面,这就是意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跟随画家李可染老先生去看看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通过体会实例与观点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难点: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2022春晚舞蹈《只此青绿》。

这一令人震撼的舞蹈表演,灵感来源于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现在请大家欣赏这幅图画,说一说你的感受。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如果你还是不会欣赏山水画的妙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跟着大师走进艺术天堂。

二、出示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通过体会实例与观点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三、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读读写写:意境yì jìng 惆怅chóu chàng 真挚 zhēn zhì渲染xuàn rǎn 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 jìng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朝朝暮暮 zhāo zhāo mù mù浮光掠lüè影 fú guāng lüè yǐng3.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下面这几幅山水画,谈谈你的感受。

2、明确学习目标。

3、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二、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三、细读感悟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诗画同源,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化深奥为浅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意境。

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3.作者是如何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的?首先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做到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画出有意境的好画。

然后列举毛主席诗词的高度境界来论述写景是为了写情,诗画创作要高于现实,从而获得意境。

接着通过将五代画家荆浩与另一位作者进行对比,论述中国画注重长期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从而获得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艺随笔,是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不易为学生接受。

单元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艺鉴赏方法并迁移应用。

3.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文体,对文艺随笔更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文艺欣赏比较陌生,我希望能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通过梳理文章
的内容,学习本文出现的论证方法。

3.通过鉴赏练习,能够初步赏析山水画和诗词中的意境。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意境的含义,自己比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并讨论山水画与摄影作品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组文本设计对话来表演,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寻找和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此检测其梳理概况、判断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一)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尝试使用文艺鉴赏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独特感受;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习赏析孟浩然的《春晓》;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赏画导入,预习反馈
1.师生共赏山水画,概括其意境并配古诗词,由此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反馈预习中遇到的字词、作者等知识(课件展示)。

环节二:快乐学习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意境”的解释,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定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

(评价学生定向搜寻信
息并加以整合、概括的能力)
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动笔圈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意境的含义。

2.“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意境又该如何获得呢?(评价学生梳理、概括主要内容,并用适当的方式口头表达的能力)
自学探究活动:跳读第5-8自然段,组内选择几人扮演李可染先生和他的弟子们,把获得意境的方法用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3.作者在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时都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组内选取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评价学生判断、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学生组内讨论,结合学案中的知识链接,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4.胸中有意境是否一定能画出好的山水画?(评价学生总结概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圈点勾画并概括。

环节三:学以致用
1.我们理解了意境的含义及获得方法,了解了文艺鉴赏的一个途径,就可以试着学以致用了。

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大家赏析一下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七幅同题材画作之一),说一说这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联系背景资料说一说李可染是如何获得这种意境的?并试着体会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活动:一半学生赏析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一半学生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2. 山水画与风景摄影作品是否有彼此相通的地方?(评价学生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讨论、总结并发言。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山水画的意境》学案,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用今天学到的文艺鉴赏方法,赏析孟浩然的诗作《春晓》。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