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艺随笔,是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不易为学生接受。单元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艺鉴赏方法并迁移应用。
3.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文体,对文艺随笔更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文艺欣赏比较陌生,我希望能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通过梳理文章
的内容,学习本文出现的论证方法。3.通过鉴赏练习,能够初步赏析山水画和诗词中的意境。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意境的含义,自己比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并讨论山水画与摄影作品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组文本设计对话来表演,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寻找和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此检测其梳理概况、判断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一)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尝试使用文艺鉴赏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独特感受;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习赏析孟浩然的《春晓》;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赏画导入,预习反馈
1.师生共赏山水画,概括其意境并配古诗词,由此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反馈预习中遇到的字词、作者等知识(课件展示)。
环节二:快乐学习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意境”的解释,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定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评价学生定向搜寻信
息并加以整合、概括的能力)
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动笔圈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意境的含义。
2.“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意境又该如何获得呢?(评价学生梳理、概括主要内容,并用适当的方式口头表达的能力)
自学探究活动:跳读第5-8自然段,组内选择几人扮演李可染先生和他的弟子们,把获得意境的方法用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3.作者在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时都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组内选取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学生判断、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学生组内讨论,结合学案中的知识链接,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4.胸中有意境是否一定能画出好的山水画?(评价学生总结概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圈点勾画并概括。
环节三:学以致用
1.我们理解了意境的含义及获得方法,了解了文艺鉴赏的一个途径,就可以试着学以致用了。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大家赏析一下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七幅同题材画作之一),说一说这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联系背景资料说一说李可染是如何获得这种意境的?并试着体会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活动:一半学生赏析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一半学生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2. 山水画与风景摄影作品是否有彼此相通的地方?(评价学生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讨论、总结并发言。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山水画的意境》学案,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用今天学到的文艺鉴赏方法,赏析孟浩然的诗作《春晓》。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