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幼儿园大班中国建筑文化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大班中国建筑文化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中国建筑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其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以幼儿园大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一则中国建筑文化教育案例,探讨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国建筑文化教育,并对这一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和展望。
一、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在某幼儿园大班教育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堂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题的文化课。
在这堂课上,教师通过图片、模型和实地参观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风格和建造工艺,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教育目标通过这堂文化课,教师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激发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感,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教育过程在课程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孩子们认识并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实地参观中,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园林建筑,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和魅力。
教师还讲述了与建筑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 教育效果这堂文化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们通过图片和模型的展示,以及实地参观的体验,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通过历史故事和传说的讲述,孩子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了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反思与展望1. 教育方式在中国建筑文化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图片展示、模型制作、实地参观、故事讲述等形式。
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2. 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让孩子们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夫子庙心得体会
夫子庙心得体会夫子庙是中国南京市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作为一位游客,我有幸参观了夫子庙,并从中得到了不少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夫子庙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夫子庙是为了纪念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而建立的,内部有许多关于孔子的展品和遗物,这些遗物不仅展示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
逛夫子庙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几千年前的中国,亲身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影响力。
夫子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人敬佩不已。
其次,夫子庙是一座充满教育意义的场所。
夫子庙作为中国古代学府的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夫子庙里有很多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展品,清晰地展示了孔子关于教育的观点和方法。
孔子提倡的“教而优则从”、“学而时习之”等原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
夫子庙让人们了解到了孔子的伟大之处,也让人们反思自己在教育和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此外,夫子庙还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夫子庙的建筑以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为主,宫殿、门楼、亭台楼阁等建筑群体错落有致,构造精巧而又庄重大气。
夫子庙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例如对称布局、飞檐翘角、雕花窗棂等,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在夫子庙的参观过程中,我不由得被这些建筑所吸引,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之处。
最后,夫子庙也是一处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夫子庙里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孔庙,供奉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和纪念。
这座孔庙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祭拜孔子的场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特点和精神。
在夫子庙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人前来祭拜孔子,他们手捧鲜花和香烛,虔诚地向孔子表达敬意。
这种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存在使夫子庙更具神圣感和庄重性,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总之,参观夫子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课后反思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课后反思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真是个宝藏啊,咱们随便聊聊这段历史,肯定能让你惊叹不已。
想象一下,那些高耸入云的宫殿,飞檐翘角,简直就是艺术的结晶。
尤其是故宫,那个红墙黄瓦,走进去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简直让人心醉神迷。
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都透着古人的智慧,简直就像在说:“嘿,快来看看我这一辈子的心血!”你看,那些雕刻,真是巧夺天工,细致入微,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古人是用什么神奇的工具来做这些的。
那些寺庙,像大雁塔、灵隐寺,真是气派啊,进去一看,心里顿时安静下来。
古人真会选地方,山清水秀,仿佛都在和大自然对话。
走在庙宇之间,仿佛能听到风中传来的经文声,真是让人感受到一股灵气。
每一座庙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时候我在想,那些信士们跪在这里祈祷,心里想着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希望、或许是感恩,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情感。
还有那些城墙、烽火台,真是历史的见证。
想象一下古战场上,士兵们的呐喊声,城墙上风吹过的声音,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硝烟味。
那种厚重感,让人瞬间想起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丽人生。
城墙不仅是防御,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像一位年长的长者,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别忘了那些传统的民居,比如四合院、徽派建筑,简直就是家居艺术的代表。
那种青瓦白墙,听着雨声,简直是世外桃源。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在巷子里,感觉自己像在画中游。
人们围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日子过得悠然自得,真让人羡慕。
这种生活,仿佛就是古代人的理想,简单、快乐、充满人情味。
谈到建筑,不能不提到风水。
古人对于风水的讲究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每座建筑都讲究“天人合一”,选址、朝向都得仔细考虑,简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你看,那些庭院的布局,花草树木都不是随便摆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走进这些院落,心情一下子就开朗起来,仿佛大自然都在祝福你。
想说的是,古代建筑不仅是砖瓦堆砌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无数故事,每个细节都在讲述着历史。
大班故宫教案及反思
大班故宫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探索故宫——大班故宫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通过参观故宫,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宫的外观和内部景观。
2. 故宫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
3. 绘画、手工制作材料。
4.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展示故宫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故宫的了解和想象。
探索故宫(20分钟):1. 与学生一起阅读故宫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介绍故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故宫的建筑风格、宫殿、花园等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讨论。
手工制作(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制作一幅描绘故宫的画作或手工模型。
2.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达对故宫的喜爱和想法。
分享和讨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过程。
2. 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观察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感受。
反思(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询问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感受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制作作品和讨论中的表现,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案反思:1. 教案引入部分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故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教案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阅读绘本、观察故宫、手工制作和分享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3. 教案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作品和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反思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
总结: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思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建议。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
中国传统建筑⽂化中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的有许多,譬如对我们建筑⽂化中的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技术传授的⽅式、对建筑艺术属性的忽视、皇家建筑与民宅的反差、“墙⽂化”的强⼤及其负⾯效应等等。
在这⾥,着重谈谈我们“继承传统”的误区和如何突破重围,凤凰涅槃。
关于继承传统的误区。
尽管在这⼤变⾰时代,许多⼈仍唯恐失去传统,也就是失去⾃⼰⾏动的指归。
因此,“继承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号频率特别⾼,⼏乎与当年西⽅⼈“反传统”的⼝号同样响亮。
诚然,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问题是,传统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正⾯的部分,⼜有消极、负⾯的部分。
⽽有些⼈由于“过去”的情结过重,继承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负⾯的东西。
表现在建筑⽅⾯的主要是: 1.“继承”成为对前⼈的形式和风格的单纯模仿和重复。
近20余年来,古建符号胡拼乱贴,⼤量仿古建筑的出现就是有⼒的说明。
这种“西装加⽠⽪帽”的“假古董”,使我们许多城镇变得不伦不类,有的变成⼀个充斥着“建筑垃圾”的⼤杂烩! 2.“继承”成为抵制⾰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
殊不知,推陈出新乃是艺术(包括建筑)的常规,否则艺术就不可能保持其⽣命活⼒,从⽽导致枯萎。
在这⽅⾯,反传统是艺术⾰新的推进器。
反传统的⼈并不是不要传统,他只是不想重复前⼈有过的东西⽽已。
众所周知,西班⽛⼈毕加索、达利、⽶罗,特别是建筑⼤师⾼迪,都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艺术家,但他们⼜都是反传统的猛⼠。
因此,反传统是⼀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鲁迅就是⼀个既善于继承传统,⼜敢于反对传统“⼤呼猛进”的伟⼤⽃⼠! 3.继承传统的实质是学习前⼈的创造精神。
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即既不重复前⼈的,也不重复他⼈的,甚⾄也不重复⾃⼰的。
因为重复是匠⼈的习性,⽽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
早在60年前,⽑泽东在其《讲话》中曾讲过这么⼀句很有艺术见地的内⾏话:“模仿(即重复——笔者)乃是最没有出息的⽂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中国石拱桥》语文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语文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石拱桥》。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对于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准备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地了解《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内容。
我应该对于文中所提到的石拱桥进行更多的背景知识的查阅,以便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和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在课堂上,有几个学生对于某些词语的意思产生了困惑,我没有给予充分的解释,这使得这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遇到了困难。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在课堂上,我过于依赖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我应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供他们机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样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外,我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
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过于把重点放在了文字解读和背景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和分析。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于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图,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我还需要注意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时间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和解答学生问题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时间相对较少。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文理解和相关练习,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石拱桥》,在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地了解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合理安排教学的节奏和时间安排。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准备过程中,我会更加细致地了解《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内容。
这里提到了不少古代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如北方石拱桥注重桥台与桥洞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桥洞造型;而南方石拱桥则注重桥洞与桥面的结合,造成石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故宫教学反思
故宫教学反思一、引言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和学习。
故宫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然而,故宫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故宫教学的优点1. 历史感受: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 文化传承: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的精华。
学生可以通过故宫教学,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艺术欣赏:故宫内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包括绘画、陶瓷、玉器等。
学生可以通过故宫教学,欣赏这些艺术品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故宫教学存在的问题1. 参观秩序混乱:由于故宫游客众多,参观秩序常常混乱。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流挤压和嘈杂环境的影响,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深入学习。
2.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故宫教学主要以导览员讲解为主,内容相对单一。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感。
3. 学生自主性不强:故宫教学缺乏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规定路线参观,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四、改进措施1. 参观秩序管理:加强对故宫游客的管理,设置合理的参观路线和时间限制,减少人流拥堵和嘈杂环境的影响。
同时,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 多元化教学内容:在故宫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学习。
同时,增加对故宫建筑、艺术品等方面的详细解说,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内容。
3. 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在故宫教学中设置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观的区域和展品。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教师引导和辅导:教师在故宫教学中应扮演引导和辅导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所见所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秀参观古建筑心得体会
优秀参观古建筑心得体会优秀参观古建筑心得体会1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参观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建筑的壮丽和宏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古人智慧和卓越的建筑技术。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经历,谈一谈我参观古建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建筑的壮丽与庄重。
当我踏入古建筑的门槛,第一眼看到的是宏伟的建筑体量和气势磅礴的外观。
无论是寺庙、宫殿,还是城墙、园林,都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寺庙的塔楼高耸入云,宫殿的宫墙雄伟壮观,让人不禁想入其中,一探其中的奥秘。
在古建筑的建筑过程中,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这些壮丽的建筑,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第二段: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结构。
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也是令人佩服的地方。
在参观古建筑的过程中,我发现古人用了许多具有独特特点的建筑材料,如青石、红砖、木柱等。
这些建筑材料不仅能够经受多年风吹日晒的考验,还能保持古建筑的原貌。
古建筑的结构也非常独特,如飞檐翘角、木结构等,都显示出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技术。
这些材料和结构体现了古人建筑技术和智慧,也是古建筑得以保留至今的重要因素。
第三段: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参观古建筑,我深入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古建筑中的雕刻、绘画和文化符号,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观。
比如,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宫殿中的龙凤和花纹,都充满了神秘和艺术的氛围,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段: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在参观古建筑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古建筑已经出现了损坏和破旧的情况。
这让我深感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让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到古建筑的美丽和魅力。
第五段:对古建筑的思考与反思。
参观古建筑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更让我对现代建筑有了全新的思考。
《中国石拱桥》语文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语文教学反思在教授语文教育时,我选择了《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作为阅读材料。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回顾这次教学过程,我意识到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反思。
首先,我发现我在提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我过于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忽略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提问的方式和技巧,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其次,我认为在课堂讨论中,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
我主导了整个讨论过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可能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言,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分享的机会。
此外,我感到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有效地将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中国石拱桥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然而,我没有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意识到,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并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动的教学手段。
《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涉及到很多图片和图表,这些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呈现给学生。
然而,在我设计的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参与。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可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教授《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反思。
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学生参与和教学手段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也增强了我在未来教学中的改进动力。
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同时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更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意识到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2024年建筑史学习心得标准
2024年建筑史学习心得标准作为一名建筑专业学生,在2024年的建筑史课程中,我对建筑史的学习深感收获良多。
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和建筑风格,我对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学习建筑史,我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建筑史,我不仅仅了解到了各个历史时期建筑作品的外观和结构,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背景。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注重比例和和谐,体现了人文主义和现代视角的思想;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则追求豪华和奢华,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繁荣的特点。
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建筑作品。
其次,学习建筑史让我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定建筑风格,比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古罗马的拱形和穹顶,哥特式的尖拱和飞扶壁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我不仅能够识别和了解各种建筑作品,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设计原理和构造方式。
同时,学习建筑史还让我对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古代的石质建筑到现代的钢结构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发展,我不仅能够更好地评价建筑作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还可以借鉴历史上的建筑技术和经验,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此外,学习建筑史还让我对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要,更是反映社会和环境的状态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建筑史,我认识到建筑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比如,古代希腊的城邦建筑体现了政治制度和民主精神,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建筑反映了新兴的工业经济和劳动条件。
同时,建筑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古代人们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了地形、风向和日照等自然因素,现代建筑也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社会实践名胜古迹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名胜古迹心得体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
通过亲自观察和实地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智慧的卓越。
首先,我们参观了故宫。
站在宏伟壮观的午门前,我感受到了这座宫殿的厚重和庄严。
透过珍宝馆的玻璃窗,我看到了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些古代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了解皇宫中的规矩和秩序,我更加理解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他们对国家统治的重视。
接着,我们来到了长城。
站在长城上俯视群山,我被这座巨大的工程所震撼。
长城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修建既展示了中国古人勤劳聪慧的品质,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登上长城后,我能够感受到当年抵御外敌的艰辛和壮烈,激励我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除了故宫和长城,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名胜古迹。
例如,夏商周文化遗址,我们在那里学习到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们还去了乔家大院,体验到了传统北方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些名胜古迹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了古代文化的知识,更是亲身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名胜古迹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砖瓦的堆积,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明
的积淀。
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
幼儿园大班教案《中国民居建筑》含反思(通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中国民居建筑》含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民居建筑》的相关知识。
教材为《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手册》中的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具体内容为第一章节“各种各样的房子”。
我们将详细学习中国民居建筑的特点、分类及各地区的代表性民居。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他们对传统建筑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欣赏民居建筑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民居建筑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各地代表性民居建筑的识别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民居建筑模型。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中国民居建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房子是什么地方的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 新课讲解:(1)介绍中国民居建筑的分类及特点,如:南方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北方民居多为砖石结构;客家围屋、北京四合院等。
(2)展示各地代表性民居建筑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民居建筑,讨论其特点及喜欢的原因。
(2)每组根据讨论结果,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模型。
4.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居建筑》2. 内容:(1)中国民居建筑分类及特点(2)各地代表性民居建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你最喜欢的民居建筑。
2.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民居建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幼儿对中国民居建筑有较高的兴趣,但在区分各地民居建筑特点方面有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民居建筑,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建筑的魅力。
(2)开展家庭作业,让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地民居建筑的资料,提高幼儿对民居建筑的了解。
课文《故宫博物院》课后反思
课文《故宫博物院》课后反思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通过学习课文《故宫博物院》,我对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物展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故宫作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代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文介绍了故宫的修建历程,由明朝的皇宫扩建而成,经过几代君主的不断改扩建,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我了解到故宫的建筑设计十分讲究,追求平衡、对称和整体统一的原则,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和建筑技术。
其次,故宫内的文物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介绍了故宫内的主要建筑和陈列的文物,这些文物既有出土的考古文物,也有收藏的珍贵文物。
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文物中的画作、瓷器和家具等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故宫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首先,我对故宫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和皇宫生活知之甚少。
这导致我在理解文物展示时,缺乏对文物历史和背景的正确理解。
其次,我对于文物艺术的鉴赏水平较低,对于文物的细节和质地等方面的观察能力不足。
这使得我在真正欣赏和理解文物时感到有些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学习。
首先,我需要加强对故宫历史的研究,通过读取相关资料和参观故宫实地了解,来全面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我要提高自己的文物鉴赏水平,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文物的细节,以及如何对文物进行合理的鉴定和评价。
此外,我还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参观故宫,近距离欣赏其中的文物和建筑。
通过实地观摩,我相信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故宫的魅力和非凡之处。
总的来说,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我对故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传承客家围屋精神心得体会
传承客家围屋精神心得体会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的文化遗产,是客家人民千百年来为自身生存所创造的房屋建筑形式。
这种房屋类型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神内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弘扬客家围屋的精神内涵,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首先,客家围屋要传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其特点在于形式紧凑、布局严谨、悬棚前后,瓦屋里外,连成一体。
其效果是排风通气,采光好,有很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
建筑风格的传承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弘扬认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营造出人人都重视它的氛围。
其次,需要将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融入到现代建筑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学习和体验它的魅力。
其次,客家围屋要传承其质朴、朴实不华的精神内涵。
客家人民勤劳朴素、忠诚节义的生活态度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哲学,在客家围屋的构筑、维护和使用中得到充分体现。
客家围屋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和平、简单、朴实生活的重要体现。
因此,客家围屋的传承,需要发挥其先进性和示范效应。
可以通过在客家围屋主题公园、客家围屋博物馆等地打造客家文化传播的载体,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客家围屋的质朴精神,感受这种文化传统的魅力。
最后,客家围屋的传承,还需要铭记其历史地位和文化魅力。
作为客家人民生命意识的产物,客家围屋代表了客家人民的文化、民族特征和文明积淀,对于打造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传承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其现实价值和意义,还需要我们理清其历史地位和文化魅力,进一步发掘其多元化的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举办客家围屋文化论坛、客家文化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宣传、推广和发扬客家围屋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总之,传承客家围屋精神,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
当我们铭记历史、发扬现实、创造未来时,客家围屋的传承之路,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乡的古建筑教学反思
家乡的古建筑教学反思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家乡的古建筑也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对于这一现象,我深感惋惜和遗憾。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家乡的古建筑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家乡的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这些古建筑是过去时代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家乡的繁荣和衰落。
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本活字典,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通过研究和学习古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
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家乡历史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古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建筑价值。
家乡的古建筑往往具有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无论是寺庙、宫殿、园林还是民居,都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才能和审美追求。
古建筑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艺术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品。
通过学习古建筑的艺术价值,我们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发,拓宽我们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趣味。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家乡的古建筑遭到了破坏和消失。
一方面,城市化的需求和经济利益导致了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许多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成了现代化建筑。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古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对古建筑的疏于保护和传承。
这种现象既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种损害,也是对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无知和忽视。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和重视家乡的古建筑,保护和传承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要加强对古建筑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组织一些古建筑的讲座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讲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认知。
同时,可以加强学校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参观和研究古建筑,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简短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简短引言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建筑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故宫博物院的教育部门通过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向参观者传播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对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活动进行简短的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
教学活动反思缺乏互动性在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缺乏互动性的问题。
参观者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讲解和观看展品,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
这种单向的传递方式往往难以引发参观者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信息量过大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信息量过大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倾向于把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灌输给参观者,导致参观者难以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
因此,很容易导致参观者的疲劳和对学习的厌倦。
学习目标不明确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故宫博物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每个活动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然而,目前很多活动缺乏这样的规划与指导。
改进建议增加互动性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故宫博物院可以考虑通过引入互动展览、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吸引参观者的参与。
通过这些互动的形式,参观者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分解知识,注重深度针对信息量过大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可以考虑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和组织,注重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
教育工作者应该选择重要、有代表性的展品和故事,通过深入解读和讲解,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故宫博物院应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每个教育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在活动开始之前,通过简短的介绍和引导,帮助参观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结论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对于游客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增加互动性、分解知识和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等改进措施,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参观者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
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
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卓越的技术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改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反思,以重新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为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传统建筑的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传统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工艺技巧,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领域的杰出成就。
正是这些成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传统建筑的价值与美学。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往往根植于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尺度和需求,强调与自然的亲和与共生。
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注重于内敛、克己与与人为善,强调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价值观念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珍惜与传承。
再次,我们需要反思传统建筑的可持续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选择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充分利用木材的可再生性和环保性,同时也提供了较好的保温、隔音和透气性能。
此外,传统建筑还采用了许多节能的设计措施,如利用天然光照和通风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
这种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与现代社会追求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需要,传统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遭到损害的情况。
这不仅损害了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首先,在文化反思方面,我们应该反思传统建筑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传统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传统建筑的规划布局上有“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材料选择上讲究自然、可持续,注重环保与节能。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建筑色彩、图案、雕刻等传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其次,在展望方面,我们应该提倡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传统建筑文化应该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适应现代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
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坚持“融传统于现代、继承古代之优秀,超越来者之不足”的发展思路。
对传统建筑材料的研究,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材料进行改良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同时,可以注重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以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空间为基础,创造出独具现代气息的建筑作品。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与传承。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和维护传统建筑的原貌,不得毁坏或改变传统建筑的核心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建筑师和工匠,传承传统建筑的独特技艺。
此外,传统建筑文化也需要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
在推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度和欣赏度,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欣赏和保护传统建筑文化。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增加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了解,通过艺术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学魅力。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其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独特价值,为人们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
同时,也需要注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设计与科技手段,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
感受文化遗产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4篇)
感受文化遗产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感受文化遗产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4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年来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从天然资质讲, 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 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 我们却落后了! 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 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 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
下面仅以我们传统的建筑文化为例, 讲点个
人看法。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范畴的公共性建筑), 从形式上划分, 基本上
有两类: 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 叫“石构建筑” , 流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 叫“木构建筑” , 流行范围很小, 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
两种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就艺术而言, 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很难分出高低。
这篇演讲, 仅从反思的角度, 着重谈谈我们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约着我们发展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克服的负面现象。
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
两种不
同
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不断重复前人, 不思突破; 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 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那“覆压三百里” 的阿房宫可资证明。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 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 可谓“两千年一贯制” 。
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 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 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 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 总爱向前人看齐; 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 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
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 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 也不高山仰止, 而
设法超越他们, 努力向前探索。
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 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
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不断重复前人, 不思突破; 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 向前跨越。
纵向承袭思维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例子表现在, 到处热衷于搞仿古建筑, 其中“重修圆明园” 的呼声堪称其最高音响。
说是为了“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 殊不知, 美是不可重复的!
若是可以重复, 则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品早就没有地方可堆了。
何况圆明园是极为重要的国耻纪念地, 是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 , 重修意味着对“现场”也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 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 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 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19 世纪下半叶起, 从世界范围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 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
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 也已走完了它的
历史进程, 面临着蜕变。
然而, 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个儿讲就慢了西方一大拍, 即少了一个工业时代。
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
这意味着, 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
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 我们一边招架, 一边接受; 来不及细嚼, 难免囫囵吞枣就是说: 简单仿效。
这在开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异域的人类文明成果, 先要“拿来” , 而后才能进行鉴别、挑选和借鉴。
但如果一味“拿来” , 或“拿” 的时
间过长, 这就值得注意了。
吸收别人的长处, 毕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
学别人, 如果只学其表面, 即形式和风格, 而不学其本质, 即创造精神, 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整个20 世
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窠臼, 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个性的东西,
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
结果, 到世纪末一看, 缺少自己的东西, 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 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 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 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 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
应该说, 作为民族遗产, 适当地、扎扎实实地重建一点古建筑是无可厚非的, 但铺天盖地的搞, 甚至借“弘扬”之名, “一窝蜂”地大贴“古建符号” , 就有违历史规律了。
技术传授的滞后性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知识外, 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常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 而不可能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或建筑艺术家。
正如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悲剧和喜剧)的基础上成为雄踞
欧洲两千年的理论泰斗一样, 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维特鲁威的《十建筑书》, 它不仅在希腊罗马丰富的建筑实践基础上, 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 而且作了理论提升, 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着作。
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人又有了帕拉提奥的《建筑四书》, 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又称《建筑十篇》), 维尼奥垃的《五种柱式
规范》等。
它们根据欧洲建筑的发展, 从不同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 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至于现代和“后现代” 他
们也有多种经典性理论着作广泛流传。
相比之下, 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 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
得
多。
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属于政策、法规一类的《考工记》。
之后过了上千年, 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 元代有过《经世大典》和《梓人遗制》, 但都不完备, 而且多半失传。
比较完整的是宋代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这是
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尤其是前者。
但它们都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
, 理论升华和美学探索仍很缺乏。
西方建筑的美学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在造型和装饰基础上的。
随着新的建筑材料如钢
筋、水泥、玻璃等的诞生,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人们抛弃了这一传统, 转向对结构的重视。
这时许多人发现中国建筑的长处, 因为中国建筑的艺术奥妙和美学特征主要就体现在结构上。
作为现代建筑扛鼎人物之一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就曾对中国建筑大加赞赏。
可惜我们自己很少有人发现这一契机。
只有梁思成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之间的这一机缘。
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他的宏图悲剧性地落了空。
知识的更新与进步, 技术的提高与发展都需要合适的环境, 至少要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渠道。
知识的传授与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这样的条件。
古罗马建筑的发达跟它在这方面的领先很有关系。
他们早在公元三世纪就有了建筑工程技术学校, 开始以集群和规模的方式培养人才。
然而我国历代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徒相授或家族传授的途径。
这种方式的狭隘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横向联系, 缺乏信息交流; 容易坐井观天, 难有竞争雄心; 看不到差距, 少有抱负; 即便是恩师, 最后还要留一手“绝招” , 以防后生抢了自己的饭碗。
在这种封闭的条件下, 很难出得了人才。
即使是天才, 恐怕也难成气候。
因为视野狭小, 心理封闭, 很难获得奇想的灵感。
即使获得这种灵感, 也很难拿出推陈出新的勇气, 因为师傅一般不许
徒弟越雷池半步, 更不愿看到他超越自己。
为什么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始终不能更新换代, 而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作渐进式的改进和提高?我想这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这种传授方式还决定着传授内容的片面性与有限性: 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知识外, 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常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 而不可能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或建筑艺术家。
我国历史上的人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官僚的制度, 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 只有走仕途, 才能有出息, 有前途。
学技术到头来还是个体力劳动者, 是匠人, 是“工匠”, 而不是建筑工程师或建筑艺术家。
须知, 匠人的习性是重复, 艺术家的天性则是创造! 不难想象, 这种教育制度决定了我国建筑学的命运。
它使我国的建筑的形式和风格陈陈相因, 代代相传, 长期停留在单一的局面, 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结构” 。
忽视建筑的艺术属性从建筑师的地位与影响来看, 我们的古代建筑师不管成就多大, 一律被置于“工匠”地位, 因而被载入史册的很少, 能被老百姓叫出名字来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