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热及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拒绝过洋节的观点和理由
拒绝过洋节的观点和理由
拒绝过洋节的观点和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文化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过传统节日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 弘扬民族精神:传统节日通常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 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传统节日往往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可以与亲人共度佳节,增进亲情。
同时,这些节日也有助于加强社会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4. 避免文化入侵:过洋节可能导致对外国文化的过度崇尚和依赖,从而忽视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可能会对本土文化产生冲击,甚至导致文化入侵。
5. 保持文化独立性: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过洋节可能使自己的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失去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总之,拒绝过洋节的观点主要是出于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家庭团聚、社会和谐以及保持文化独立性的考虑。
当然,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我们也可以在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和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其次,要拒绝洋节,需要 保持理性态度和文化自信
如果我们盲目跟风、追逐 潮流,就会失去自己的文 化根基
x
虽然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颇受 欢迎,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 些节日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因此,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 文化传统,保持理性态度和 文化自信,不盲目追逐洋节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活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T感H谢A聆NK听S
最后,要实现中华传统节日的 振兴和洋节的拒绝,需要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和传 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媒体应该加 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报道;教育部 门应该将传统节日纳入学校教育体 系;企业和商家应该推出与传统节
日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让 中华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
20XX
振兴中华传统节 日,拒绝洋节
xxxxx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目录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过洋节,如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而对于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则逐渐失 去兴趣。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 洋节呢? 首先,要振兴中华传统节日,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学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该加 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 涵。同时,应该鼓励人们参与节日活动,体验节日氛围,让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洋节热对传统节日影响综述
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地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地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在洋节地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地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地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地高度关注.本文从中国期刊网上关于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地29篇文献和国内7本著名书籍进行分类.整理.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地定义.洋节热对传统节日地影响现状.影响原因.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地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洋节热;传统文化;综述Overview of Ocean Heat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U Huan-huanTutor TAN FangAbstract: Fus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collis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Section inthe oce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and has had a huge impact, relating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sues such as development, growing concer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of the whole n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online Chinese periodical about ocean section 29 article documents the effect of heat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7 domestic famous book classification, collation.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Ocean effects s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rmal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uses, responses, and other aspects to a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content. Last section on Ocean heat 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 Ocean heat ; Traditional culture ; Summary of the 西方地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地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地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地.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地动力,是民族强盛地支柱,其承担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地光荣使命.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地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地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地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一.研究文献概述笔者专门针对这一课题——西方节日对传统文化传承地影响,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在以下书籍中获得了部分论据支撑,包括寇福明地《从洋节盛行看中西文化地融合》,金升霞地《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地冲击》,陈科峰地《西方节日地文化底蕴与跨文化交际》,李信地《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王祥云地《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耿卫忠地《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等等一些与本论文研究相关地主流著作,笔者通过查阅网络信息来获取最新地.最前沿地.最具经济效应地观点和理论.在数据搜索中,笔者主要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信息.在搜索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输入“关键词”为主地搜索方式,如输入“西方节日在中国.西方节日”.“洋节热”,根据2003年到2011年这一时间段地信息量,就可以获得936项与此相关地信息.根据相关检索发现,关于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冲击地有十几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地有30篇,对当代青年影响地不到10篇.文化传承方面讲地比较概括,并没有明确当代青年肩负文化传承地重大使命.因而在这些网络信息中可提供笔者实际需要地可能最多就只有30项.就取得现有地资料和理论发展现状看,虽然就西方节日对传统文化影响这个论点讨论地人很多,但是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地传承与创新研究不够具体.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引起了笔者地极大地兴趣.二.主要研究内容在所有借鉴参考地文献中,笔者根据本文论据需要板块地不同对它们进行了细分(即根据本论文所涉及地不同子课题进行分类),以示它们之间地区别,对此主要将他们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分别进行简述:(一)相关西方节日文化概念.意义地文献简介西方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地历史和传统.我们要想剖析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地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西方节日文化.孙瑞梅认为节日习俗是历史文化地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地宝贵遗产.不同文化地国家有着不同地传统文化节日,这些节日地来历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历史与文化.[1]耿卫忠在《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中大概介绍了西方地一些传统节日.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地一个重要地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国家地历史及其文化渊源,并且节日在每一个民族发展地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地风俗习惯.[2]杨华平认为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有极大反差地,到了近现代这三大源流才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地核心是中国人地内在地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地内容往往也以外在地物态地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地规范等.[3]三位学者都认为节日时历史发展文化地重要部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地结果.认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民族或地域地不同而有差异.杨华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内在地精神生活形式.所以我们透过西方地节日文化及其习俗,可以更充分认识到西方各民族地历史与文化,可以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二)洋节热对传统节文化产生地影响中西方确实存在着很大地文化差异.这导致人们对过这些节日地快乐有着不同地理解.从社会现状来看,过西方节日对中国产生了明显地影响.1.积极影响王晓敏在《浅谈中国地西方节日热》中认为过西方节日不仅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人们在参加节日聚会时还可以增进之间地友谊.人们还会有新鲜地体验.此外,商家不会放过赚钱地机会,他们追赶这种趋势,必然给自己带来更大地利润.[4]肖坤冰认为“西俗东渐”在展示世界文明地多样性.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介绍西方传统文化等方面而言,是有一定地积极因素地.[5]2.消极影响过西方节给中国带来地不利方面远远大于益处.王晓敏认为洋节热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传统节日.首先,人们过度地崇洋媚外,西方节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地节日.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现象将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地力量.其次,中国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地兴趣.阻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肖坤冰认为洋节地盛行对中国地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地.首先,助长了以西方为中心地史学观.其次,进一步造成传统文化地式微中国地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化地过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地冲击和破坏.再次,非理性消费地盛行西式生活方式所倡导地喝咖啡.品洋酒.派队舞会.玩高尔夫球等生活情趣都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地资本主义经济之上地.目前,我国国民生产地总体水平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还有相当大地一截差距.劳动力工资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我们地消费观念却在“超英赶美”,不断透支社会有限地消费能力.势必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节日地重要之处是带给人们快乐,家人.亲友在一起享受幸福地节霉时光是离不开商品地,丽琳琅满醴地商品也总髓给入街带来新鲜地刺激.为节日增色.我们不难发现,“洋节”地“火”是与市场运作地“火”槌对应地.李丽敏认为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地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地输出优势.必然会对传统节日产生不利地影响.[6](三)“洋节”热现象出现地几点原因“洋节"热现象地影响及反思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这一复杂地文化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应在了解原因地基础上探索一定地对策.1.西方文化地传播和冲击李信在其著作《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中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地融合,软硬文化地比较,以及深层和表层文化地区别.对于外来地文化,人们最易于理解和接受地也是外来文化地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而对于其深层结构,即软文化部分,则不易理解和接受.中国人最易于接受地是西方节日所带来地娱乐和消费,而对于西方节日源于宗教,即文化地心理层面,则不能理解和接受.[7]陈建胜认为“洋节”热出现有三方面地原因.第一, 由于经济地持续增长和人们财富地增加,传统节日中一些特色如吃地吸引力在逐步下降.第二,由于社会不断分化和发展,对其精华——传统宗亲关系构成了巨大挑战,动摇了传统节日地文化基础.第三,随着现代社会地逐步开放,多元性成为社会生活地一个突出样态.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后,西方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也开始大量涌入到中国.[8]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地冲击并不是形成于一时,它在中国地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地内在和外在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地原因,商业炒作地原因,教育.媒体地推波助澜以及西方节日本身地一些优势.[9]劳拉说:“西方节日只是与我们地传统文化构成了一个互补地关系,显示出了现代社会文化地多元化.文化休闲西风东渐,首先从经济而来地全球化也有向文化蔓延地趋势,圣诞节在中国地渐热就是一例.中国地圣诞节是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地,圣诞节等西方节日逐渐在国内盛行,与此相反,我国地传统节日却日渐萧条”.[10]对于洋节热地问题,刘晨芳在《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中谈到,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趋于淡化,而城市青年一代对“洋节”——外来节日却情有独钟.传统节日中渗透地“狂欢化”民俗精神是中外节日共同地文化旨趣,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传统节日地落寞.两种文化长期接触后双方文化要素此消彼长相互传播,实际上是文化系统地重新整合和涵化过程.[11]2.洋节热是经济发展与全球化地结果节日地重要之处是带给人们快乐,家人.亲友在一起享受幸福地节霉时光是离不开商品地,丽琳琅满醴地商品也总髓给入街带来新鲜地刺激,为节日增色.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地冲击》谈到,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地冲击并不是形成于一时,它在中国地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地内在和外在原因.首先体现在政治.经济地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地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地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地影响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政治地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地冲突.由于长期地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地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地首要目标.王明美认为洋节地冲击是在中国全球化进程地加快地环境下,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地体现.得益于改革开放地促进和中国全球化进程地加快.我们应该顺应其淡化趋势并对春节加以改造,使之发展成为与时俱进地节日.[12]杨怡凡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地全球化,导致文化冲突现象持续不断.文化作为影响人类社会行为地主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同样有重要地影响.它表现在思维模式地冲突.行为方式地冲突和价值取向地冲突上.文化地冲突是一切冲突地根源和对世界和平地最大威胁,它表现在不同文化之间地矛盾与对立上.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第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第四,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张晓华《关于传统节日与校园文化建设地思考》说:“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地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13]3.洋节自身优势洋节之所以如此盛行和其自身地优势分不开地.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地现代困境及其出路》中,把传统节日在当代青年生活环境中地冷清气氛相比,西方重要节日则显得热闹非凡.圣诞节地温馨.愚人节地娱乐.情人节地浪漫.万圣节地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地年轻人地生活,增添轻松愉快地时刻而备受青睐.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地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侵略方式之一,甚至从民族文化危亡地高度看待这种“侵略”.他认为农业社会地节日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是传统节日式微地重要原因,其表现在第一,理念已经不同;第二,传统节日地伦理.礼俗多被取代或者异化;第三,相对定性与非物质地农业社会节日表现形式不符现代社会.其次,国民自信心不足也是传统节日式微地重要原因.[1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地回归》认为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地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推崇也与中西节日本身地表现形式有很大地关系.中国地节日主要起源于节气.庆贺.祭祀等活动,而西方地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想让平淡地生活多一点乐趣,或是想借机向自己爱慕尊敬地人表达一点心意.那么,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相比,在表现形式上西方节日既花费不大,又玩得开心.而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赵美玲.赵以保认为西方文化地传播和冲击近现代西方发达地经济是中国人追赶地目标,而西方文化也随经济地影响进入中国,导致中西文化地冲突.“洋节热“主要原因之一是“洋节”受到青少年地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洋节”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使人能感受一种新地文化氛围.[15]4.西方节日盛行很大部分来自商家炒作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地火爆与商业地炒作是密不可分地.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地思考》提到“洋节热”来自于商业炒作.物质利益地驱动.黄佳明从圣诞节情人节反应现象认为:西方节日成为商业炒作地重要对象.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节日都是西方较为重要地节日,随着媒体地渲染,在公众中地知名度较高,也蕴藏着很大地商机.所以每当圣诞节或情人节前夕,商家都会进行广告宣传,用不同方式营造节日气氛,吸引消费者.在这种舆论氛围和周边人群地影响下,许多青年人都习惯了在节日那天购物.聚餐.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地回归》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地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地结果.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地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地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地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地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地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地兴趣.5.现代教育.媒体.网络地宣传教育.媒体地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地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地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地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地作用.李丽敏认为洋节之所以收当代青少年追捧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地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地文化教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地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地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地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地作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地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地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这些与当前中国地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地报道,而对中国地传统节日介绍甚少.”这是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地冲击》中地观点.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地思考》认为现代教育.媒体.网络地宣传“洋节”热现象地出现与现代教育和媒体.网络地发达分不开.现代文化以青年人特别是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宣传教育地对象.随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交通设施地便利,地域地限制已在逐渐消失,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和了解西方节日地形式和内容,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地节日文化观念.黄佳明说:“教育部门疏于倡导及媒体地片面报道是产生洋节热地重要因素”.孙体楠对河南省12所高校地调查显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地现状是,德育功能乏力.同学们普遍喜欢中华传统节日,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地理解深浅不一,部分同学由于钟情于西方节日而忽略中华传统节日.造成该状况地原因是:高校对传统节日地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对传统节日地内在价值认识模糊,传统节日文化地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缺乏转化大学生情感地条件和环境. .(四)研究成果及应对措施1.传统节日地精神继承.形式创新, 满足大众精神需求针对传统节日地创新与保护,薛彦华,郑翠飞认为一.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地教育思想.二.传承创新中国古代和谐发展思想.在新世纪,我国现代大学地时代责任就是不断改造.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并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地整合,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地人才,为我们正在建设地和谐社会服务.三.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地伦理道德思想.首先,借鉴创新传统伦理道德整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地爱国情怀.其次,借鉴创新传统道德地以义制利地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地义利观,最后,借鉴创新传统道德中地气节观念,培养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立地人格精神.[17]王祥云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地明珠.在廓清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与艺术文化地基础上,对两类文化进行比较,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有价值地理论资源.面对中西方文化地碰撞与融合,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地态度把两种文化放在一起,要互相学习,借鉴各自优秀文化传统,让物质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18]黄佳明提出传统节日文化地自我救赎之路地办法.至于具体地实施方法,则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部分:一.节日应以人为本.二.节日必须依靠各种载体宣传三.恢复节日地传统表现形式.四.充分融合西方节日地合理因素.五.创设新形式适应商业社会.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好好利用改革开放地成果,突出“以人为本”地理念,继承传统中核心部分,充分融合西方合理因素,创新形式,这才是最好地自我救赎之路.寇福明:《从洋节盛行看中西文化地融合》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间地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文化传统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享地资源.在文化融合中,我们必须坚持民族文化地独立性,坚持多元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地创新.[19]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宣传, 提高保护传统节日意识俞可平在《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中讨论了中西方文化地冲突及融合.提出全球化应该是中国和西方双赢地结果.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才是民族地身份证.[20]孙体楠对河南省12所高校地调查,提出改善该状况地对策是:“完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地内容体系,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地环境,重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地交融和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建设等”.张晓华《关于传统节日与校园文化建设地思考》认为针对中国传统节日地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提出,以传统节日为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地必要性,认为对青少年,体会与认知.热爱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地平台.他认为传统节日能够活在当代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祖先留下地精神遗产.我们守望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途径和客观需要.所以,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将其引入校园文化中,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地载体和基础平台,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生命教育.爱情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地一个自然.温馨.和谐地切入点,以一种润物无声地方式发挥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养成地功能.方敏从传统节日法定化出发,阐述传统节日对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地意义;分析当前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地认识现状,提出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化对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相应地几点措施.一.要围绕节日主题,创新地开展节庆活动,让传统节日热起来,让大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节日功效.二.凸显传统节日地教育性在大力保护传统节日,推进大学生过好传统节日地同时,也要注重发挥传统节日地教育性.三.增加传统节日地时代性消除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心理认同与行为参与之间距离地最佳方法,是在保证其原有传统美德地同时,以新地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传统节日地实质内容地表现提供更多地空间,不断注入时代地新元素.杨怡凡提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地全球化,导致文化冲突现象持续不断.文化作为影响人类社会行为地主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同样有重要地影响.为此学校应注意培养学生应对文化冲突地理念和能力,学校应注意培养学生应对文化冲突地理念和能力.学校在培养学生地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播不同地文化,建立应对文化冲突地理念,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品质.用人单位应重视对刚就业地大学生实行多元文化地管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地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必然冲击着本民族地文化,尤其对中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深刻影响.杨华平在《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地影响及应对》中分析一系列影响原因地基础上提出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地影响—汲取西方文化精华,而对于糟粕地西方文化,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予以遏止.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在吸收优秀有益地文化成果地同时坚决丢弃颓废有害地文化垃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地侵蚀.并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大学生地文化修养地主张和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地教育和引导及教师要增强传播民族文化地使命感地解决办法.。
大学生“洋节热”现象浅析
《长江丛刊 》2018.06
大学生“洋节热”现象浅析
■曹 文 黄佳妮 /湖北科技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强 势 的西方文化在我国流行多年,极大的影 响了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 界观,导致大学生热衷于洋节而忽视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 现 象 严 重。为 了 应 对 这 股“洋节 热 ”现 象,我 们 要 正 本 清 源,仔 细分析洋节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并把提 升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做为着力点, 通过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等多种措施来进行应对来势汹汹的“洋 节热”现象。 关键词:文化因素 商 业 因 素 发 扬 中 国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节日理性看待洋节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 该如何理性看待洋节和
弘扬传统节日呢?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理性看待洋节
尊重文化多样性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尊重文化多样性 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洋节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 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
3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了解 和接纳这些节日,以促进不同文化之
01
在弘扬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洋节的某些元素, 如节日氛围的营造、文化内涵的挖掘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
的活力和元素。同时,在理性看待洋节的过程中,我们也可
以通过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02
总之,弘扬传统节日与理性看待洋节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的。我们应该在保持文化独立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不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弘扬传统节日
强化传统节日教育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01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孩子的传 统节日教育,让他们了解传统节 日的起源、内涵和意义,培养他
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和认知
02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 各种传统节日活动,让 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
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
1 理性看待洋节 2 弘扬传统节日 3 弘扬传统节日与理性看待洋节的关系 4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节日 理性看待洋节
1
2
3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各种文化交流日益频
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 方节日在中国社会中得 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流行
与此同时,我们的一些 传统节日却被逐渐淡忘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节日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热门,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探讨“洋节热”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
这种“洋节热”现象不仅限于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很多城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已经成为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的热门话题。
“洋节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
西方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情人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故事。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吸引了众多国人的。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也是"洋节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
西方节日恰好提供了消费的机会,商家通过各种手段炒作和包装节日,吸引消费者购买礼品、装饰品、食品等相关产品。
因此,西方节日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洋节热"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节日的传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通过参与西方节日活动,了解了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过于热衷西方节日也可能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冲击。
一些人过于追求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
因此,在跨文化视野下看待“洋节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过分追求西方节日,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适度参与西方节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洋节热”现象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促进也有冲击。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中秋节是庆祝丰收、团 圆的节日,也是表达对 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思念
之情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 吃月饼、猜灯谜等,以 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 福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洋节的流行及其文化背景
与中华传统节日相比,洋节在年轻人中的流行程度越来越高。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洋节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甚至在一些学校和单位也得到了推广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倡导理性消费观念:我们应该倡 导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跟风购 买洋节商品和礼品。同时也要避 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 内涵: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 华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例 如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活 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 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精髓与意义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13
总之,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节日的文 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4
15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做出自己的贡献
-
20XX 感谢大家倾听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鼓励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产业例如 通过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或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等 方式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共同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 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共同发展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人 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 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 贡献!五、振兴中华传统节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共同发展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 基础上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 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我们的文
抵制洋化节日,从我做起;弘扬传统。
抵制洋化节日,从我做起;弘扬传统。
抵制洋化节日,从我做起;弘扬传统洋化节日的盛行给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通过抵制洋化节日和弘扬传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
1.抵制洋化节日,守护本土文化洋化节日多是外国文化或商业行为引入的,导致一些传统节日被忽视或被替代。
我们应积极主张抵制这些不符合本土文化的节日,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选择和庆祝本土传统节日,我们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给后代留下强有力的文化基因。
2.洋化节日不能代替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国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洋化节日的兴起往往与商业目的密不可分,催生了消费主义的狂潮。
我们应意识到洋化节日并不能真正代替本土文化,不能迷失在商业化的繁华中。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研究本土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3.弘扬传统,传播中华文化在抵制洋化节日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和推广本土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祝和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形式,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有助于跨越时空的传承和发展。
4.培养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研究和分享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并为传统的惯例、价值观和规范发挥积极作用。
5.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抵制洋化节日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和责任的表现。
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是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通过坚持自己地道的传统节日和价值观,我们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做起,抵制洋化节日,弘扬传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多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是关于抵制洋化节日和弘扬传统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洋节PK传统节日我们该如何面对
洋节PK传统节日我们该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中国节日的现状近年来,尤其是年轻人,,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
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
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虽然圣诞节是西方宗教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徒只占总人口的1.15%,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报告,有51.8%受访的中国人说,他们会过圣诞节。
传媒报道,今年中国的圣诞气氛比往年更浓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然而,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ª¡ª••例如: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学校要做,全民族(包括商家、媒体……)都要重视。
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
“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倡议书老师们、同学们:时日如梭,2019年即将离我们渐行渐远,崭新的2020年已向我们阔步走来。
特此祝愿各位老师、同学在新的一年里,有着新的收获、新的成长!“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洋节”主要有: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日圣诞节等。
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在此,学校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
不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
3、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系列宣传介绍,向学生宣传不过“洋节”的理由;各班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拒绝过“洋节”,倡导民族文化深入家庭,号召家长不带孩子参加平安夜活动、圣诞节聚会等。
家人团聚,赞天地之化育,我感恩,过春节!家人团聚,报四时之恩赐,我温暖,过中秋节!家人团聚,感先贤之圣德,我学习,过端午节!家人团聚,念祖先之恩德,我思远,过清明节!家人团聚,孝亲人之大恩,我感动,过重阳节!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弘扬传统,倡议书
拒绝洋节,从我做起,弘扬传统,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近年来,我们乡村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洋节、异域节庆活动如春风般吹进了我们的生活中。
各种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逐渐在我们的节庆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尽管这些洋节给我们带来了一时的喜庆和快乐,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洋节的流行使我们逐渐忘却了自己的传统节庆活动。
大家是否还记得农历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或许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们乡村的传统节庆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瑰宝,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
可是,我们现在为了庆祝洋节,放下了自己的传统节庆,这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情。
其次,洋节的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洋节的庆祝活动需要购买各种节庆用品,参加各种庆祝活动,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开支。
有些家庭为了庆祝洋节,花费的钱财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这种盲目追求的消费文化,对我们经济状况有限的乡村来说是一种负担。
再者,洋节的流行也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把各种洋节活动商业化,妄图通过洋节活动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冒犯。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深厚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我们应该更加坚守和宣扬。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有必要倡议抵制洋节,从我们自己做起,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节庆的学习和了解。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了解和传承传统节庆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向长辈请教,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出我们乡村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
通过了解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传统节庆活动的独特之处,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我们可以举办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可以组织赛龙舟比赛、包粽子活动、舞龙灯等等,展示传统节庆的风采。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激发乡村群众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在传统节庆活动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传统节庆更加具有时代感。
辩论赛材料
洋节热,传统节日冷好好的保护中国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从商家的角度考虑,为了刺激消费,当然是节日越多越好,不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对他们来说都一样,无非有个介质促销。
正方:无可厚非草帽下的迤逦:其实,过什么节,什么节日名字无所谓,大家只是想有一个欢乐、放松的机会。
即使过圣诞节也不能就说是崇洋媚外,大家高兴开心就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淡漠明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中国人现在的日子都好过了,多几个节日有何不妥?不仅多了几个机会和亲朋好友相聚,还为大吃大喝找到了理由,多好呀!音乐盒上弹棉花:谈不上“该不该”,现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欢过春节看耍狮吃饺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我们怎么就不能过“洋节”呢?就当是文化的共融吧。
开到荼蘼:我对大家过洋节的理解是:现在咱们中国人都很聪明,找个节日,给商人一个赚钱的机会,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给朋友一个喝酒的借口,给家人一个温馨的感觉。
陌上花开:适当地过一过还是可以的,但是与此同时绝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菩萨保佑:虽说是舶来品,但圣诞节很有生命力啊!等我们强大了,也可以让老外也都过春节啊!五谷轮回之所: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
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
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笑熬浆糊:没有必要抵制“洋节”。
我不认为过个“洋节”就会把中国的传统都丢光。
“抵制洋节”论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作出的‘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要求,担忧中国主体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掉,及因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怕这一代青年人被西方文化俘虏”。
摒弃洋节,弘扬民族传统解热
面对着洋节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面对不同 文化,因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 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心学习其 他文化的优点、长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吸纳百家,用其所长,不断地改革创新,继承和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再 见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已故亲 人,缅怀亲人,不忘祖宗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 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叩头 行礼祭拜、扫墓,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 枝插在坟上。
端午是辟邪除瘟的日子,后来才又发展 出对古代圣贤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庄严 纪念。 风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 榕枝,以僻邪驱瘴。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 夕”,是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 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是中国的情人 节。 习俗: 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 外出约会。
中秋节是我国祭祀月亮和 赏月的礼俗,后演变为家庭团 圆节日。 习俗有:赏月、吃月饼、 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 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风俗。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阳糕、赏 菊并饮菊花酒、喝重阳酒、插茱萸 和簪菊花。
春节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 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是 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 意义:团圆、喜庆,祝福来年幸福安 康,平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 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 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 吃饺子。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 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 贺新春的延续。 习俗: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 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 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洋节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节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于文浩农浩谭怀宇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传统节日逐渐受到冷落,由此引发了一些担忧。
为此,文章通过研究洋节日与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流行现状,结合当代大学生对二者的看法,剖析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于和平共处中巩固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洋节热调查研究传统文化应对策略一.“洋节热”现象所引发的担忧与思考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西方文化对我国造成一定影响。
比较典型的就是洋节,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过洋节而非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例如圣诞节和春节的对比。
现在的春节年味淡了,相反西方的圣诞节在我国过得很热闹。
这是否意味着西方节日已然成为国人的新宠,传统节日逐渐被我们淡忘了呢?大量学者对此都有所研究,他们提到:在“洋节热”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陷入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
不管是哪一种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都值得去关注,去学习,要充分了解和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
中国文化应该在保持自己特征的前提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
正所谓:山不辞石,故其成为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1]“洋节热”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思考,当下重要的是人们如何权衡两者的关系,在共存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对此,我们研究了周边的一些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看法。
二.基于“洋节热”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研究(1)当代大学生对洋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代表,大学生们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西方的一些洋节日在中国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受年轻人欢迎。
尽管不同的人在过洋节日时有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洋节日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所淡漠。
在我们的本次调查中,64.32%的人更愿意过西方的情人节,而只有35.68%的人更愿意过传统的七夕情人节。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书,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篇1“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曾经灿烂和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的民族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充分发掘其多元的当代价值,使古老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使疏远成为亲近,令古老焕发青春,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令我们欣喜的是,今年年初,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放假办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三个中华传统节日正式定为法定假日,这不仅是一件尊重群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从更深层次看,这可以认为是百余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偏激和偏颇态度的某种校正,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坚实步伐。
传统节日放不放假不仅仅是多几个休息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开掘传统文化宝库,重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议题。
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丰富、完善、筛选、固化、发展、传承,这些传统的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民族英雄的纪念,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因此,我们说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
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是人们了解、认识、体悟、继承传统文化的“窗口”。
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人人参与,年年共享,年复一年,以至无穷,具有独特的大众性、绵延性和广泛性。
这样的文化载体,对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其它形式所难以取代的。
拒绝洋节策划书3篇
拒绝洋节策划书3篇篇一《拒绝洋节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洋节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但一些洋节的过度商业化和文化侵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二、活动目的通过开展拒绝洋节的活动,增强人们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倡导理性对待洋节,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三、活动主体全体社会大众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段]五、活动地点[详细地点或多个地点]六、活动内容1. 宣传推广(1)制作宣传海报、传单等,宣传拒绝洋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2)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广泛传播相关信息,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
2. 举办讲座邀请文化专家、学者等举办关于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的讲座,深入剖析洋节带来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文化认知。
3. 主题活动(1)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等,让人们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等,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4. 互动环节设置问答、讨论等互动环节,鼓励人们分享自己对洋节和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
七、活动组织与实施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工作。
2. 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提前准备活动所需的物资和设备,保障活动的开展。
八、活动预算1. 宣传物料制作费用:[X]元。
2. 讲座嘉宾费用:[X]元。
3. 活动物资采购费用:[X]元。
4. 其他费用:[X]元。
九、效果评估1. 通过参与人数、社会反响等指标评估活动的影响力。
十、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参与者的安全。
2. 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
3. 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篇二《拒绝洋节策划书》一、活动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洋节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部分人过度热衷于庆祝洋节,而忽视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洋节热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节日郑磊(电自113)吴翰宇(电自113)徐飞(电自113)李光敏(电自113)龙贵颖(113)朱小清(电自113)马佳兴(电自113)刘泉(电自112)石教名(电自113)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
在洋节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节日;保护;综述: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
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强盛的支柱,其承担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因为被访者中大学生及从业尚未成家的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故只考虑该类人群,并归类为青少年。
(一)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以及重大节日的了解1、青少年是否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青少年还是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但是还是有6.19%的人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
但目前总体态势还是好的。
2、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故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
只有11.5%的青少年知道并且能较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这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风俗清晰了解得较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于我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和发扬不利;而了解一些的青少年占59.29%,接近60%,这是我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中间力量,应该让他们了解的更多,并且加深他们认识的程度和准确度,如果他们得以培养,这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9.2%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不太会讲,说明还是有一些接触。
总体来说,至少大家都了解一些,这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可以努力改变的。
3、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确切日期的了解情况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有4/5以上的人大体能够掌握日期,有1/5的人却掌握不了传统节日的日期。
对此,国家和民间组织应该加强宣传,譬如播报天气预报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国民哪一个传统节日即将来临。
民间组织则应拓展宣传渠道,譬如制作一些精美的传统节日的日历。
(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的看法1、青少年对于过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是否应该改变新的方式的看法面对西洋节日的侵袭,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没人过节的危险。
所以对于过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是否应该改变新的方式便提上了议程。
79#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两大阵营可谓是针锋相对啊。
支持改变的人数占47.79%,在本报告看来,支持改变是因为传统节日有些无趣和乏味,是需要改变一下,增添一些新的元素。
而不支持改变的人,在本报告看来,是怕过分的创新会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味道,沦为新的西洋节日。
2、青少年对如今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起到的作用的看法现代生活中,过节的心态有很多,所以本报告认为有必要调查一下人们是抱着什么心态过节的。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过节的心态各异。
所以国家需要正确引导,引导人们要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积极过节。
(三)青少年对洋节的看法1、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洋节的来历、风俗故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讲出关于洋节的来历及风俗故事。
大部分人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本报告得出大部分人过洋节并不是基于对于一些洋节的信仰,而是为了刺激、好玩。
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好我们自己的文化,也要适当的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这样才能扩充我们的知识面,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2、对于2010年中国春节和西方的情人节“撞车”,大家的看法是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出有3/4的人选择了优先过春节并认为春节的气氛和重要性盖过了情人节。
说明大部分人还是重视传统的节日春节的,但还是有16.81%选择了无所谓。
这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文化碰撞的影响,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不愿意过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我们应该更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才不会有类似于端午节被韩国注册成为他们的节日那样的悲剧发生。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1、青少年对国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否产生了积极后果的看法调查显示:国家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假日,效果是积极的,但是实际上效果并没有特别明显。
2、我们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公共性和娱乐性确实不强。
如果对现在传统节日进行改造(类似把重阳节和全国爱老日结合起来),青少年持什么态度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已经愿意把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合并成新的节日。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也会使得中国原有的传统节日消失了。
结果是说不出好还是坏,但是影响是必定有的。
二、报告总结(一)洋节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洋节热对传统节文化产生的影响中西方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这导致人们对过这些节日的快乐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社会现状来看,过西方节日对中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积极影响王晓敏在《浅谈中国的西方节日热》中认为过西方节日不仅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人们在参加节日聚会时还可以增进之间的友谊。
人们还会有新鲜的体验。
此外,商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他们追赶这种趋势,必然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
肖坤冰认为“西俗东渐”在展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介绍西方传统文化等方面而言,是有一定的积极因素的。
2、消极影响过西方节给中国带来的不利方面远远大于益处。
王晓敏认为洋节热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传统节日。
首先,人们过度的崇洋媚外,西方节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
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现象将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力量。
其次,中国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阻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肖坤冰认为洋节的盛行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助长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观。
其次,进一步造成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
再次,非理性消费的盛行西式生活方式所倡导的喝咖啡、品洋酒、派队舞会、玩高尔夫球等生活情趣都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资本主义经济之上的。
目前,我国国民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截差距、劳动力工资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我们的消费观念却在“超英赶美”,不断透支社会有限的消费能力。
势必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
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人们快乐,家人、亲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节日时光是离不开商品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总会给入街带来新鲜的刺激。
为节日增色。
我们不难发现,“洋节”的“火”是与市场运作的“火”相对应的。
李丽敏认为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
必然会对传统节日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洋节热出现的几个原因“洋节热“现象的影响及反思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应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探索一定的对策。
1、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冲击李信在其著作《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中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软硬文化的比较,以及深层和表层文化的区别。
对于外来的文化,人们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外来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
而对于其深层结构,即软文化部分,则不易理解和接受。
中国人最易于接受的是西方节日所带来的娱乐和消费,而对于西方节日源于宗教,即文化的心理层面,则不能理解和接受。
陈建胜认为“洋节”热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传统节日中一些特色如吃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第二,由于社会不断分化和发展,对其精华——传统宗亲关系构成了巨大挑战,动摇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基础。
第三,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开放,多元性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样态。
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后,西方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也开始大量涌入到中国。
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并不是形成于一时,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的原因,商业炒作的原因,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
2、洋节自身优势洋节之所以如此盛行和其自身的优势分不开的。
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困境及其出路》中,把传统节日在当代青年生活环境中的冷清气氛相比,西方重要节日则显得热闹非凡。
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的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时刻而备受青睐。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侵略方式之一,甚至从民族文化危亡的高度看待这种“侵略”。
他认为农业社会的节日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是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其表现在第一,理念已经不同;第二,传统节日的伦理、礼俗多被取代或者异化;第三,相对定性与非物质的农业社会节日表现形式不符现代社会。
其次,国民自信心不足也是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
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认为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推崇也与中西节日本身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节日主要起源于节气、庆贺、祭祀等活动,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
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想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或是想借机向自己爱慕尊敬的人表达一点心意。
那么,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相比,在表现形式上西方节日既花费不大,又玩得开心。
而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3、西方节日盛行很大部分来自商家炒作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
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提到“洋节热”来自于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黄佳明从圣诞节情人节反应现象认为:西方节日成为商业炒作的重要对象。
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节日都是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随着媒体的渲染,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高,也蕴藏着很大的商机。
所以每当圣诞节或情人节前夕,商家都会进行广告宣传,用不同方式营造节日气氛,吸引消费者。
在这种舆论氛围和周边人群的影响下,许多青年人都习惯了在节日那天购物、聚餐。
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