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进展
纳米金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甲巯咪唑

纳米金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甲巯咪唑慕苗;张琰图;齐广才;刘珍叶【摘要】在碱性介质中,甲巯咪唑能强烈增敏纳米金-鲁米诺-硝酸银化学发光体系产生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据此建立了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甲巯咪唑的新方法.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甲巯咪唑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9~1.0 × 10-8、1.0×10-8~1.0 × 10-7、1.0×10-7~1.0×10-6 g/mL,检出限(S/N=3)为3.0×10-10 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2%(n=11,ρ=1.0×10-8g/mL).将该法用于药物中甲巯咪唑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光谱表征技术对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4(033)005【总页数】4页(P557-560)【关键词】甲巯咪唑;化学发光;纳米金【作者】慕苗;张琰图;齐广才;刘珍叶【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榆林 719000;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TQ460.72甲巯咪唑(Methimazole,2-mercapto-1-methylimidazole,MMI) 是一种硫脲类抗甲状腺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1]。
由于抗甲状腺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因而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MMI 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学及药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用于MMI含量测定的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2]、高效液相色谱法[3-5]、电化学法[6-8]及其与毛细管电泳[9]和分子印迹[10-11]等技术联用的方法。
而化学发光法对MMI的测定是基于Cu(Ⅱ)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的化学发光反应[12-14]。
DNA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

DNA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电致化学发光(ECL)是在化学发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是化学发光与电化学相结合的产物,兼具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分析的优点,同时又延伸出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重现性好、可进行原位现场分析、动态范围宽等。
自2002年有关Si纳米粒子的ECL研究被报道以来,半导体纳米晶(SNCs)作为新型的ECL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
与传统的分子发射物相比,半导体纳米晶有着独特的优点,例如尺寸/表面缺陷控制的发光、无光漂白、稳定性好。
因此,基于半导体纳米晶的ECL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传感和生物分析中。
本论文研究了多种SNCs的ECL性能,并以这些物质为ECL发光体,结合DNA杂交技术、界面能量转移技术和酶的循环放大技术,实现了 DNA的序列识别及含量测定,为新型DNA传感器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基于金纳米粒子和等温循环双重放大的超灵敏ECL法检测DNA将具有等温放大效应的“DNA机器”与Au 纳米粒子对CdS半导体纳米晶膜ECL距离可控的猝灭与增强现象相结合,发展了一种新型超灵敏的ECL DNA传感界面。
ECL体系中的这种界面能量转移给生物识别元件的转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且等温DNA放大反应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因此避免了热循环的一些要求。
此研究结果不仅为超低浓度DNA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还给DNA生物传感器对其他分析物的检测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2.基于等温循环放大和双纳米粒子标记的三茎式探针的超灵敏单核苷酸多态性ECL检测方法基于等温循环协助的标记有Au和CdTe两种纳米粒子(NPs)的三茎式探针,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检测单核昔酸多态性的方法。
本体系是由电极表面的CdS纳米晶(NCs)膜作为电致化学发光体,然后,将标记Au NPs的二倍茎结构探针DNA连接到纳米晶膜上,最后再与标记CdTe NPs的DNA链杂交形成三茎式结构的探针DNA。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Frontier Science8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邱勇(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摘要:本文综述了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电池、有机传感器和有机存储器等领域的应用;介绍了清华大学在有机发光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有机光电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电池中图分类号:O62; O484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类具有光电活性的有机材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存储器等领域。
有机光电材料通常是富含碳原子、具有大π共轭体系的有机分子,分为小分子和聚合物两类。
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光电材料可以通过溶液法实现大面积制备和柔性器件制备。
此外,有机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结构组成和宽广的性能调节空间,可以进行分子设计来获得所需要的性能,能够进行自组装等自下而上的器件组装方式来制备纳米器件和分子器件。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发展也带动了有机光电子学的发展。
有机光电子学是跨化学、信息、材料、物理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
材料化学在有机电子学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有机电子学未来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也都有待材料化学研究者们去攻克。
1 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工作始于20纪60年代[1],但直到1987年柯达公司的邓青云等人采用多层膜结构,才首次得到了高量子效率、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和低驱动电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 LE D)[2]。
这一突破性进展使OLED 成为发光器件研究的热点。
与传统的发光和显示技术相比较,OLED 具有驱动电压低、体积小、重量轻、材料种类丰富等优点,而且容易实现大面积制备、湿法制备以及柔性器件的制备。
近年来,OLED 技术飞速发展。
2001 年,索尼公司研制成功13英寸全彩OLED 显示器,证明了OLED 可以用于大型平板显示;2002 年,日本三洋公司与美国柯达公司联合推出了采用有源驱动OLED 显示的数码相机,标志着OLED 的产业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7 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11英寸的OLED 彩色电视机,率先实现OLED 在中大尺寸、特别是在电视领域的应用收稿日期:2010-7-2 修订日期:2010-8-25作者简介:邱勇(1964-),男,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十一五”86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摘要: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将高灵敏度的电化学发光和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
电化学发光主要应用在免疫系统、生物酶等方面的研究,而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在临床领域中有较明显的成果。
因此,本文将从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两个方面,对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尤其在医学方面能够有更多突破,实现在更多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应用现状;一、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概念(一)电化学发光的概念电化学发光即电致化学发光,是一种通过在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用来引发物质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产生的能量激发发光物质由基态迁移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物质不稳定会返回基态,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光信号产生,产生光信号后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
ECL分析法不仅具有仪器简单,灵敏度高,还具有试剂用量少、时空可控性强等优点,现阶段,电化学发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分析、生物分子和其他生物分子检测中。
(二)免疫传感器的概念免疫传感器是一种将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和高超的物理转换器结合起来的一种分析类器件。
由于免疫反应具有强的特异性,加之物理转换器的高的灵敏度,使得免疫传感器也成为一种有效检测样品的方法,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目前,免疫传感器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检测等领域。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概念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是一种将电化学发光与免疫传感器结合起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免疫特性的一种装置。
利用电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的传感技术,再结合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可以达到一种对临床中微量物质进行定量的检测。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是将抗体或者抗原通过一定方式负载在电极上作为识别探针,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后,其产生的复合物与电化学发光信号之间建立一定关系,然后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对目标物进行检测。
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及拟题(精)

2, 5-二(4-氟-3磺酸基苯甲酰)-1,4-苯二甲酸的制备与表征
2, 5-二磺化苯并噁唑-1,4-二(4-氟苯甲酰基)苯的制备与表征
3,3’-二磺酸基苯基-4,4’-羟基联苯的制备与表征
张焕妮 徐丹
陈义
陈 沛
1. MOR型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
4.石墨烯/导电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祝潇桐、孙会云、阿依努尔 李文芳
章竹君
1.基于分子印迹识别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2.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氧化化学发光反应研究
3.时间分辩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4.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5.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
邹洋、卢灵娇
李津、王高红、
雷忠利
1.不同致孔剂对制备大孔氨类树脂性能的影响
马妍、章瑜、
王冰、刘建平
王渭娜
1.过氧化氢与噻吩反应的直接动力学研究小分子
2.自由基对噻吩衍生物氧化脱硫研究
卢天宇 李应福
杨祖培
1.水热法制备(K0.5Na0.5)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粉体
2. La摻杂对NBCTO性能影响的研究
3. LiBiO3对KNN基无铅压电陶瓷电性能的影响
4. LiSbO3对钨青铜结构SKNTO陶瓷相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
1.文物彩绘褪色机理研究
张潇
刘宗怀
1.不同相貌氧化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
2.大片层状金属氧化物的可控制备
3.不同相貌氧化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池性能研究
4.纳米层组装技术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5.石墨希类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
范聪敏、张小颖、张烨、容英帅、 卜凡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及应用研究进展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及应用研究进展梁紫璐;毕水莲;罗永文;王宗源【摘要】Because of 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fast, accurate and effi-cient detection of the harmful factors in the food, 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food inspec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he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have become the key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food inspe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synthesis method and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in food inspection.%由于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能够快速、准确、高效的检测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因此成为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热点.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面修饰是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运用的关键.因此介绍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和表面修饰,以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应用情况.【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7(038)019【总页数】5页(P216-220)【关键词】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表面修饰;食品安全检测【作者】梁紫璐;毕水莲;罗永文;王宗源【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广东中山528458;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科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广东中山528458;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广东药科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广东中山528458【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Because of 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fast,accurate and efficient detection of the harmful factors in the food,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food inspec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he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have become the key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food inspe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synthesis method and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in food inspection.Key words: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technology;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surface modification;food inspection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UCNPs)是将长波长激发光转换成短波长发射光的新型荧光探针材料,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CuS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K sO ( ; 上海化学试剂总厂)实验 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 ; 水为 2 次蒸馏水。
CrEls ay ci e荧光光 谱 仪 ( ai , 国 ) D Ma2 5 V / CX 射 线 衍 射 仪 ( uK A= 0 14 18 p Vrn美 a ;/ x50 B+ P C a .5 7 n m)( i k , Rg u 日本 ) L 9 B一1微 机 电化学分 析系统 ( a ;K 8 I 天津市 兰力科 化学 电子 高技 术有 限公 司 ) IF — , M F D型流 动注射 化学发 光/ 光谱/ 光度 分析仪 ( 西安瑞 迈 电子科技 有 限公 司 ) 。
第1 期
1 2 C SN s . u P 的合 成
申丽华 等 :u C S纳 米粒子 的 电化 学发 光行 为研 究
参 考文献 [ 0 : 0 0 0mo 2 4 6 )C S 4・ H O,. 1 o( . 5 3 g H C N 2 5 m N 1 ] 将 . 1 l( . 9 8 g u O 5 2 0 0 0 t l0 7 1 )C 3 S H 和 L o ( H C , C H ) 加入 盛有 1 0mL蒸馏 水 的 圆底 烧瓶 中, 超声 波 的作 用 下反 应 1h 反应 终 止生 成 大量 黑 色 0 在 ,
子 点 [ 、d eZ S _和 C S量 子 点 在 水 介 质 中的 电化 学 发 光 行 为 等 也 有 报 道 。这 些 纳 米 粒 子 的 5 C S/ ne6 1 d 卜 E L特性 表 明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纳米粒 子在 电化学氧 化 和还 原 过程 , 产生 的氧化 态 和还 原态 通 过 电子 和 空 穴 的复 合 产生 电化学发 光 。探讨 纳 米粒子 的 E L特性 , 究纳米 粒子 在水 相 中的 E L行为 能更好 的理 解 电荷转移 , C 研 C 电
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

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光电化学传感器是基于物质的光电转换特性确定待测物浓度的一类检测装置。
光电化学检测方法灵敏度高、设备简单、易于微型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机理、特点和应用,并对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讲述和总结。
关键词:光电化学;传感器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光照下半导体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光电化学。
目前,光电化学是当前电化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方向,它是光伏打电池、光电催化、光解和光电合成等实际应用的基础。
光电化学过程即光作用下的电化学过程,在光照射条件下,物质中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进而产生电荷传递。
与电化学反应相类似,在光电化学反应体系中也会产生电流的流动。
因此,利用光电化学反应可以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通过其逆过程则可以把化学能或电能转换为光能。
具有光电转换性质的材料主要分为4类。
(1)无机光电材料这类材料主要指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半导体光电材料,如Si、TiO2、CdS、CuInSe2等[1]。
(2)有机光电材料:常用的有机类光电材料主要是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小分子材料如卟啉类、酞菁类、偶氮类、叶绿素、噬菌调理素等[2~4];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主要有聚对苯撑乙烯(PPV) 衍生物、聚噻吩(PT) 衍生物等[5]。
(3)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主要是由有机光电材料或者配合物光电材料与无机光电材料复合形成,也可以是两种禁带宽度不同的无机半导体材料复合形成的材料。
复合材料比单一材料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常见的复合材料体系有CdS-TiO2、ZnS- TiO2[1]、联吡啶钌类配合物-TiO2[6~9]等。
基于TiO2的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也有用ZnO[10~12]、SnO2[13]、Nb2O5[14]、Al2O3[15]等其它宽禁带的半导体氧化物进行复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2月V ol. 28 No. 1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Feb. 2011 纳米粒子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进展董永平,张净(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2)摘 要:综述了近几年纳米粒子参与的以及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进展情况,评述了金纳米粒子参与的液相电致化学发光与化学发光以及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纳米粒子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粒子;电致化学发光;液相电致化学发光;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中图分类号:O657.1;O65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26(2011)01–0033–05 Research Progress in Nanoparticle-involved 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DONG Yong-ping, ZHANG Jing(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in nanoparticle-involve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an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based on nanoparticle modified electrode,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gold nanoparticle-involved liquid phase chemiluminescence an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an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 modified electrode, have been reviewed.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oparticle-involve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was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nanoparticle;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liquid phas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gold nanoparticles modified electrode0引言化学发光现象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发射,几年来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ECL)是在电极上加一定的电压或电流信号进行电解,反应产物相互之间或产物与体系中的共存组分间发生化学发光反应,通过测量发光光谱或发光强度,分析研究体系中的物质组成、形状、反应历程的一种方法。
电致化学发光是由电化学和化学发光(CL)相互渗透形成的,因此,具有荧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的性质,同时,还具有电化学的一些性质。
电致化学发光的优点主要有:具有高的灵敏度、宽的线性范围、强抗干扰能力,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可同色谱和电泳技术联用检测分离物,可进行原位现场分析,对发光反应机理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越性;某些分析物能通过电化学过程再生循环参与发光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灵敏度;对于不稳定的化学发光试剂以及ECL所需的活性物种,可以在电极表面现场产生,可以通过改变电极电位来控制CL反应的发生、进行的速率甚至反应历程;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可实现对发光反应的“开关”等[1]。
虽然电致化学发光具有众多优点,但由于电致化学发光中产生激励电信号所用的传统电极如金、铂和玻碳电极的表面容易吸附溶液中的反应物,对分析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限制了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为了消除这一缺陷,很多研究人员开展了许多尝试性工作,其中最为普遍的工作是对电极进行预极化处理[2-5]。
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每次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化学修饰电极成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技术。
因为化学修饰电极突破了传统电化学只限于收稿日期:2010-11-18 修回日期:2011-01-10作者简介:董永平(1973-),男,安徽寿县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
E-mail: dongyp@。
·34·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研究裸电极/电解液界面的范围,开创了从化学状态上人为地控制电极表面结构的研究领域[6-7]。
通过剪裁电极表面分子,可按人们的意图赋予电极预定的功能,以便在电极上有选择地进行期望反应,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电极功能设计。
化学修饰电极为化学和相关边缘学科开拓了一个创新和充满希望的广阔研究领域。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飞速发展,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微尺度的物质构成单元,其特殊的Kubo 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及量子隧道效应使其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纳米粒子的热、磁、光、表面活性、光催化、电化学、吸附特性等不同于常规粒子。
对纳米材料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表面修饰,从而获得其他特殊性能。
由于各种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日臻成熟,其各种应用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8-9]。
当将纳米粒子具有的独特催化性能、电化学活性、光化学性能等应用于电致化学发光研究领域时,必然会对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1)纳米粒子可以直接参与液相的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并对发光信号产生增强作用;2)可以制成各种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用于研究传统的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在这些新型纳米修饰电极上可能产生的、新颖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从而可以扩大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内金属与半导体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反应进行文献综述,重点介绍金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反应以及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最新进展。
1纳米粒子参与的液相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1.1半导体纳米粒子自从Bard等于2002年在Science上发表第一篇有关纳米粒子的液相电致化学发光的报道[10]以来,半导体纳米粒子参与的液相电致化学发光和化学发光行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ard等报道了半导体纳米粒子如Si、CdS、CdSe、CdSe/ZnSe、Ge以及CdTe等都可以产生电致化学发光[11-14]。
Poznyak等报道了半导体CdSe/CdS纳米粒子与H2O2反应可以产生液相化学发光,其中CdSe/CdS半导体纳米粒子被鉴定为发光体[15]。
Corrales等人报道了纳米TiO2型着色剂,其化学发光特性可用于聚合物热稳定性的表征[16]。
在半导体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或电致化学发光反应中,半导体纳米粒子的表面缺陷以及量子尺寸效应是产生化学发光的基础。
1.2金纳米粒子大块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是电化学上常用的惰性电极。
但纳米量级的金表现出与大块金截然不同的性质,如纳米金具有良好的催化功能、电化学活性、光化学特性等。
金纳米粒子及其自组装单层膜,具有合成方便、稳定性好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等优点,已成为纳米科学中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同时,金纳米粒子具有与粒径相关的电学、磁学和光学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和生物学领域,因此,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新材料。
金纳米粒子具有的优异特性激发了电化学工作者浓厚的研究兴趣。
近年来,金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在TCPO-H2O2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粒径为2.6 ~ 6.0 nm的纳米金都可以在约415 nm处产生化学发光现象。
化学发光产生的机理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杂环丁二酮中间体将化学反应能量传递给了纳米金,所得纳米金激发态以光辐射的形式将能量释放而弛豫回到基态,纳米金的化学发光性质与其粒径密切相关[17]。
纳米金与KIO4-NaOH/Na2CO3溶液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得到的380~390 nm、430~450 nm以及490~500 nm三个发射带可能与纳米金表面生成的Au(I)的络合物、二氧化碳双分子以及单线态氧分子对有关[18]。
纳米金在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过程中表现出与其粒径密切相关的还原活性,即随着纳米金粒径的减小其还原活性逐渐增强。
粒径小于6.0 nm的纳米金可以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激发态Mn(II)*,从而产生化学发光。
其中粒径为2.6 nm的比粒径为6.0 nm的纳米金得到的化学发光信号更强。
粒径大于16 nm的纳米金则首先吸附溶液中的MnO4–离子并被其缓慢地逐层氧化,最终得不到明显的化学发光信号[19]。
不同粒径的纳米金对于鲁米诺-H2O2化学发光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不过纳米金的加入并没有使CL体系的发光体发生改变,仍然是激发态的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
纳米金对化学发光的增强可能是由于纳米金对CL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生成以及相继的电子转移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一些含有羟基、氨基或巯基的有机化合物对于鲁米诺-H2O2-38-nm纳米金CL体系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些有机基团董永平,张 净:纳米粒子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进展 ·35·的还原性以及它们与纳米金之间的相互作用[20]的结果。
1.3其他金属纳米粒子除了金纳米粒子参与了电致化学发光以外,银和铂等贵金属纳米粒子也可以参与液相化学发光[21],如银溶胶可以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其催化作用甚至强于金和铂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对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可归因于银纳米粒子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从而促进一些活性反应中间体的生成。
2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材料除了可以参与液相化学发光以外,还可以在电极上进行固载,制成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进行电致化学发光研究。
目前报道的、可用于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主要有以金和银为代表的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和其他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两类。
2.1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近年来,传统的化学发光体系在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现象得到了较多研究。
崔华等在研究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时发现,纳米金的催化作用和电化学活性既可以扩大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体系的两个阳极ECL发光通道,又产生了两个新的阴极ECL发光通道[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