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后习题集锦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桃花源记的课后题答案

桃花源记的课后题答案

桃花源记的课后题答案【篇一: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链接】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 .(3)芳草鲜美鲜美( )..(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 ) .(6)寻病终寻( ) .(7) 便要还家要().(8) 处处志之志(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2)妻子:古义, 今义,(3) 绝境:古义(4)无论:古义, 今义,(5) 鲜美:古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阅读理解1、用原文语句作答:译文:译文:译文:译文:(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答: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答:答:(1)、(2)、(3)、(4)、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答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5)、答:否得以实现?答:答: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全、都)(5)便扶向路向(沿、顺着)(2)林尽水源尽(消失)(6)寻病终寻(随即,不久)(3)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7)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业等(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妻子一人(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篇一」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其中人语云()26缺乏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怅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XXX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天然美景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文中XXX《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解释XXX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整体感觉的句子是,。

10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与XXX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后练习题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贫穷。

D.处处志之志:名词,标记。

2.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B.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天启王戌秋日”属于年号干支兼用法。

C.“生”“旦”“丑”是中国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其中“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 下面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4. 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5.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

(捕鱼的人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6.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的特点?A. 土地平旷B. 屋舍俨然C. 阡陌交通D. 人来人往答案:D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了解但不愿多谈D. 非常向往答案:B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什么?A. 忘记了来路B. 立即返回C. 告诉了太守D. 再次寻找但未找到答案:D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人怎样的心态?A. 与世隔绝B. 敌视外界C. 渴望外界D. 轻视外界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是在________年间,为了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秦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沿途做了________,但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

答案:标记9. 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但因为________,没有找到。

答案:迷失道10. 《桃花源记》中,渔人再次来到桃花源时,发现那里已经________。

答案:不复得路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感到非常惊奇,继续前行,想要找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桃花源?答案:桃花源中的人自给自足,生活安逸,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战乱的影响。

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也不想被外界的纷扰打扰,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答案《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n( )来问讯B.便yāo( )还家C.yun( )溪行D.xn( )病终E.欣然ɡuī( )往F.后su( )无问津者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 ) ( )B.着: ( ) ( )C.间: ( ) ( )D.率: ( ) ( )E.语: ( )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

(1)*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同“讠志”,作标记B.标记C.意志(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断绝B.独一无二的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6)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7)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D.严厉的样子(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二、阅读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发髻.()(9)两鬓.()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D.xún()病终E.欣然ɡ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B.着:()()C.间:()()D.率:()()E.语:()()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同“讠志”,作标记B.标记C.意志(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断绝B.独一无二的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6)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7)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D.严厉的样子(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二、阅读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要:绝境:遂:惋: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16.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靡()吠()俎()孺()怡()17.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荫()纵()斑白()18.翻译下列两句诗。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20.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2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2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饮其水皆寿.。

()(3)或.至百二三十岁。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四)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而日已晚。

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待旦而发。

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

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既携酒食,示人次,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

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25.解释下列词语。

(1)沽:(2)市:(3)潜谋:26.选择对“待旦而发”翻译正确的一项,并说出其理由。

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开掘。

正确的一项是:。

理由:27.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28.诵读以上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三、写作29.《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可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到底是否存在?为何找不到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给读者一个答复或解释,可围绕“桃花源如何消失”这一范围去组织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一、1.(1)huò(2)yǎn(3)qiānmò(4)jīn(5)yì(6)yì(7)tiáo(8)jì(9)bìn2.A.咸全、都 B.要同“邀”邀请 C.缘沿着 D.寻不久 E.规计划 F.遂于是,就3.A.shě舍弃shè屋舍 B.zhuó衣着zháo着急 C.jiān房间jiàn间隔 D.shuài率领lǜ圆周率 E.yǔ语言yù不以语人4.A.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B.妻子妻子和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C.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D.如此像这样这样E.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F.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浓6.(1)陶渊明潜元亮东晋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发现访问离开(3)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①C ②C ③B ④A ⑤D ⑥A ⑦B ⑧C二、(一)9.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垂髫:指小孩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就惋:惊讶、惊奇10.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1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语,“不管”。

12.(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咸来问讯(4)先世避秦时乱(5)与外人间隔13.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4.C15.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16.jìmǐfèizǔrúyí17.憩:休息荫:遮蔽纵:纵情斑白:指老人18.(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

(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

19.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

20.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三)21.桃花源记22.①只②长寿③有的人④这里23.多过其实2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四)25.沽:买市:买潜谋:暗地里商量26.B 联系“日已晚”“先取一二千”说明道人打算在此过夜,第二天再行挖钱;联系后文二人想分作两份和一人想独吞等明显是都惦记埋在地下的钱,因此“发”是开掘而不是出发。

27.买酒的人也想在酒食中下毒,害死两个道人就可以独吞了。

28.本文揭露讽刺了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丑恶社会现象。

三、29.(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