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理论 主要考点及答案
新闻传播重点知识详解集合
议程设置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五大问题上入手:五大问题:主体(谁)、环境(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机制(通过什么机制)、对谁(客体是什么)、效果问题(传播学研究的核心)1、主体(1)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议程设置研究中的“因变量”是媒介议程而非特定媒介或者特定媒介的行为,我们可以说某一媒体或者利益集团、意见领袖“影响”、媒体上的某一篇报道影响了媒介议程,但是说他们直接进行“议程设置”,学术上是不严谨的;并且,议程设置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对于一些短期的问题,例如短时间的新闻热点,我们可以借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某些名词,例如“大众传媒与自媒体的集中报道使得某些议题的显著性‘凸显’”,比如说在解析短期事件的过程中用铺垫(priming)/属性议程设置(但是用框架仍然会更合适)概念,但是如果在短期热点事件中直接用议程设置的母概念,事实上是不妥的。
(2)议程是指某一个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宏观的社会问题,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并不是某个具体话题(topic)。
议程中某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称为问题的显著性。
回到原始的议程设置研究的关注:越南、青年吸毒、经济、校车、苏联/中国、水门事件、环境。
(所以雷洋案不是议程设置)(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应,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式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秩序结构,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代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2、影响媒介的因素(1)谁在设置议程?议程设置的主体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郭庆光老师的表述——这个问题首先会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媒介内部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八)、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表达价值观的功能。 人们之所以会持某种态度, 是因为这些态度能使一个人向
中心价值观和该人认为同属一类人的正面表达。 一位喜爱摇滚乐团的青少年会 通过这种态度来表现他的个性。
三、态度改变的具体技巧
1、单方面消息(洗牌作弊法)和正反两面消息(实验 135 页) 接收两种表达方式的人的意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没有显示哪一种更有效
单方面:对最初赞同该消息者更有效。正反方面:对最初反对该消息者更有效。 霍夫兰及其同事还发现,单方面对受教育程度低者有效,对对教育程度高者更有
效,而正反两方面消息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效。 所以最有效的消息方式视受 众的特点而定。 消息中的变量有时与其他变量相互作用使得态度改变的复杂性。 反宣传: (拉姆斯丹&贾尼)两方面消息较之单方面消息的优点是:它对后来 的说服工作可以建立起更有效的抵抗力。
贾斯尼和费什巴赫实验结果显示轻微程度的恐惧诉求有效达到态度改变, 强烈
程度的恐惧诉求是最无效的。说明恐惧刺激者太过强烈,可能唤起某种形式的干 扰因素,以致降低传播效果。一个可能的解释会对于实验中的建议(如刷牙)可 能不那么令人信服。
利文撒尔和奈尔斯 (戒烟实验) 说明恐惧促进态度改变, 与贾斯尼和费什巴 赫实验发现相反,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两者建议看起来的有效程度不同。
这个模式引入了一些关键的环境因素, 特别是其他人对这种行为的信念以及个 人顺从那些信念的动机。如果能将模式中所有变量的数量更精确地测出,便可能 对行为的意图,甚至实际的行为做更准确的预测
4、态度改变可能并不能自动带来行为改变。
五、态度的古典调制法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新闻学概论考点
新闻学概论考点总结(二)
21. 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就是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受众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反映对象即客观事实的矛盾,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就存在于如上两种矛盾之中。
22. 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和专门化的从业人员。16世纪意大利及欧洲其它国家出现了手抄新闻,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靠生产新闻为生的职业工作者。17世纪印刷周刊和日报出现。新闻传播就在社会分中单门立户,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第二,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第三,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第四,规模较大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近代新闻的区别在于:一是传播覆盖空间大。二是传播持续时间长。第五,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新闻学概论考点总结(一)选择类
1. 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 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3. 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李普曼的《舆论学》第一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4. 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的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及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他的“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及他的“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及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课程代码:152601✧考点分类: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本源、过程及当代新闻传媒的一般状况2.(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及其规律3.(掌握)新闻传受活动的基本法则及心理机制4.(掌握)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性质、特征和功能5.(理解并掌握)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一般状况,新闻自由和传播控制的特点及规律6.(认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7.(初步掌握)运用新闻传播原理分析当前新闻现象和新闻理论是非的能力✧答题要点(共99道题):1.名词解释(44题)——关键词组句,4-5句即可2.简答题(31题)3.论述题(24题)✧答案来源: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1、2版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统考大纲及指南》第三版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4.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第一版5.互联网搜索6.群共享已有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44个)MA1. “三贴近”杨保军第1版p295“三贴近”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
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
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化。
它体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方向,概括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本质要求,凝练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丰富内涵,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实现途径,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和811新闻与传播学史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
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和811新闻与传播学史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2019南师大考研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本书由仙林南师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仙林教学研发团队与南京师范大学本专业的前三名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
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是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在初试复习的全程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南师大考研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共五册】》全书编排根据南师大指定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五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新闻理论教程》,骆正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通过提供院系专业相关考研内部信息,系统梳理核心考点,总结分析各章节内的重难点知识点往年考察情况,详细分析各章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且通过考题预测的形式巩固上述知识点,并对历年真题进行透彻的解析,使考生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适用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传播学】适用科目: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一、内部信息必读:网罗南师大该专业的考研各类内外部信息,有助于考生高屋建瓴,深入地了解南师大对应专业的考研知识及概况,做到纵观全局、备考充分。
内容包括:院校简介、专业分析、师资情况、历年报录比、就业概况、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二、考试解读:该部分涵盖了考试题型解读、考试难易解读、历年真题考点章节解读、最新真题解读、考题前瞻等内容,旨在帮助考生通过汇总分析近年南师大该专业考试科目的总体考试题型、考试命题规律与难易程度、考试内容及分布,宏微观综合把握考试发展及趋势。
三、考试重难点精析:1、复习要点:此部分内容包括了本章重点知识点、历年考题、复习建议三方面内容。
通过宏观层面罗列《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新闻理论教程》(骆正林)、《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三本书的各章重点,并将本章节中各考点对应的已考题型及具体考察年份列明,令考生对各章内容及考察情况一目了然。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十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考点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
其基本主体是国家,还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活跃在国际事务领域中的个人。
2.全球传播(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和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2)从事跨国界传播主体多元化。
(3)多样化的个人媒介或群体媒介日益活跃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
(4)“地球村”意识的形成以及全球性问题受到重视。
(5)全球传播依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同时,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摩擦、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性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3.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1)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使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经济关系得到加强。
(2)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缘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
(3)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比重增大,异文化之间的交流、摩擦和碰撞日常化。
考点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1)当今世界上“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2)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3)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论战。
(2)论战的三个阶段(见表1-10-1)表1-10-1论战的三个阶段考点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研究揭示:流通于世界的大部分国际新闻,都是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目标和利益,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新闻学概论考点与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和考点一、名词解释、填空题(说明:但是可能会在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中用到)绪论: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前提、基本概念、最终效果)(P6页)(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
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2)主要观点:①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人民有权利监督政府,最重要、最常见的中介就是报刊。
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其要义是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④对事实的信念。
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大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缺陷:1.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公众的通讯工具的逐日进行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
2.报刊作为私人企业和作为社会工具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3.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和大报竞争,最后只能被淘汰或兼并。
2.社会责任理论(P8页)3.发展新闻学(“三功能”P10页)媒介有守望、整合、教育的功能第二章:4.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P26页)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章:5.狭义的信息(P44页)(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6.宣传(P49页)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7.决定宣传效益因素(P52页)1、宣传者2、被宣传者3、宣传内容4、宣传场合5、宣传时机6、宣传动机7、宣传方法8.舆论(P55页、P63页补充)舆论的定义:在特定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学概论知识要点
《新闻学概论》知识要点
一、填空题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包括提供信息、整合社会、________和提供娱乐。
2、从世界范围看,新闻媒介所有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私营、____和国营。
3、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既是党和政府的_______,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4、________,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报纸、广播、电视合称新闻事业,简称________。
6、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拥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___、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
7、受众的权利包括知情权、_____、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8、新媒体主要新闻体裁有短消息、短视频、数据新闻、_______、AR与VR新闻。
9、传媒业经营的三大基本原则:________、编营分离原则和受众中心原则。
10、新闻价值包含时新性、________、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二、名词解释
1、受众
2、新闻五要素
3、沉默的螺旋理论
4、媒体融合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媒体审判
2、我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关系?
3、受众定位包括哪些内容?
4、新闻报道有哪些专业要求?
四、论述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新闻真实性?
请阐述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新闻学概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新闻学概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恩格斯认为,新闻职业的弱点是()A.跟风炒作B.浮光掠影C.捕风捉影D.身不由己2.【单选题】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播音的广播电台是()A.KDKA电台B.英国广播公司C.中央广播电台D.哥伦比亚广播公司3.【单选题】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时新性指的是新闻事件的()。
A.发生时间B.报道时间C.发生与报道的时差D.延续时间4.【单选题】为鼓励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实行舆论监督,中共中央1950年4月专门做出()A.《关于改进报纸批评的决定》B.《关于开展舆论监督的决定》C.《关于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D.《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5.【单选题】从新闻本质和特性到新闻价值及其规律的研究,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什么是新闻和怎样获取名副其实的新闻B.新闻的起源和来源C.新闻的共性和个性D.新闻的性质和定义6.【单选题】提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说法的是()A.庞德B.博加特C.本杰明D.普利策7.【单选题】“新闻之价值者,即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
重要之最近事实,自能引起较多人数与较深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高之新闻。
”这句话指出了新闻的A.真实性B.客观性C.显著性D.重要性8.【单选题】迫使尼克松总统下台的事件是()A.窃听门事件B.五角大楼事件C.水门事件D.反越战事件9.【单选题】“正确舆论”的含义通常应当包括()A.政治方向正确、思想方法正确、话题内容正确B.政治方向正确、舆论话题适时、舆论强度适中C.政治方向正确、思想方法科学、传播时间适宜D.政治方向正确、传播内容健康、传播速度快捷10.【单选题】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A.信息是信息,新闻是新闻,二者毫不相干B.信息就是新闻,新闻就是信息,二者毫无差别C.信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11.【单选题】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范畴,建立理论体系,反映新闻活动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A.理论新闻学B.历史新闻学C.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交叉学科12.【单选题】导致群众对典型宣传产生不真实感的主要原因是()。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华文媒体的崛起)
第七章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华文媒体的崛起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媒体的发展★★1.中国传播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是中国传媒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中国媒体的全球化拓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中国传媒产业的振兴通过市场化运作,中国相继成立了16家报业集团,踏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进入新世纪,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又组建成功。
3.中国媒体的域外“落地”自20世纪90年代起,央级媒体开始走向世界,如央视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传媒商业集团也开始为进军国外市场做准备,如湖南电广传媒。
考点二:港、澳、台地区中文媒体的发展★★1.香港香港媒体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大,有3家广播电台,两家本地免费电视机构,12家非本地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
许多国际媒体都以香港为亚洲的业务基地,一些跨地区的华文媒体也利用香港资讯中心的区位优势向世界各地拓展,获得快速成长。
2.台湾台湾100多家报纸中,《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占据相当大的报业市场,杂志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澳门澳门传媒业颇为发达。
《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等8家中文日报,两家广播电台、两家电视台、两家获准提供卫星电视服务的公司。
考点三: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1.海外华文媒体的现状(1)东南亚地区华文传媒:在海外华文传媒发展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北美华人及其媒体:政府干预少,比较自由,是当地华人华族和其他华人地区的联系桥梁。
(3)欧洲华文媒体:同北美地区相比,在组织化、专业化、市场竞争以及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
(4)作为新媒体的国际互联网在海外华文媒体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2.新世纪海外华文媒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见表7-1)表7-1 新世纪海外华文媒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考点拓展】媒介技术发展演变的启示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把握和理解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也成为这个时代传播者必备的一种能力。
新闻传播学概论考点
新闻传播学概论考点新闻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新闻(定义):新闻是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向社会公众报道事实新近变动状态的信息。
(第一章:新闻的界定和类型P13)2.硬新闻(概念):硬新闻也被成为纯新闻,是指“对已发生的或24小时内被发现的当前公众关注的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利益、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及时报道,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制作严谨规范。
软新闻(概念):软新闻是指那些时效性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阅读视听的兴趣的新闻。
(第一章:新闻的界定和类型P43)3.新闻信息守门人(概念):新闻传播者是指专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P51)4.组织报道(概念):组织报道,首先是指编辑部通过对报道方案的设计,在报道的主要内容范围、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版面地位和版面形式、报道人员等方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
调控报道(概念):调控报道是指在报道进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报道计划,控制报道进展,以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
(第三章:新闻的采访、写作与编辑P124,125)5.稿件处理:包括组稿、选稿、改稿。
组稿(意思):编辑根据拟订的选题计划与发稿意图以及读者对象,物色作者撰写相应的稿件,这就是组稿。
选稿(意思):新闻编辑每天要从众多的新闻稿中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符合编辑部制定的编辑方针的新闻稿件,对新闻稿件作出第一次评价。
改稿(意思):面对已经决定留用的新闻稿件,新闻编辑进一步的工作是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去芜存菁、修正润饰、琢玉成器,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高品质。
工作包括:立主脑、校差错、修饰辞章。
(第三章:新闻的采访、写作与编辑P126)6.三个原则(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含义):新闻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2022年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重点考点版版
新闻伦理与法规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一、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1、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旳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旳专业原则(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旳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2、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旳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旳理性抉择原则。
3、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是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旳核心,是决定新闻应当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旳行为准则。
二、可运用旳伦理学理论和原则亚里士多德旳中庸之道、康德旳绝对命令、英国旳功利主义第二章新闻传播应遵循旳伦理原则与规则一、新闻行为旳评价原则1、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
2、符合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规定。
3、符合新闻工作惯例新闻要真实、报道要客观、采访要进一步、评论要公正等。
4、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二、道德总原则:利益净余额1、道德旳终极原则:善恶原则2、善恶六原则:无私利她、为己利她、单纯利己、纯正害己、损人利己、纯正害她。
三、记者扮演角色注意事项:1、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解决政事获取新闻;2、不能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3、不能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取军事资料。
4、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5、不能变化其自然性别角色。
四、隐性采访应遵循下列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
暗访旳出发点和目旳应当是大多数人旳利益。
如¡“地沟油”旳采访2、别无她法原则。
只有当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理解事件旳真相时。
例如《华氏911》3、场合旳公共性原则。
暗访旳场合有规定性,非公共场合不经批准,不得进行拍摄、录音、笔录,否则便是侵犯隐私权。
4、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记者暗访也许要承当成为不法行为旳旁观者或间接参与者旳风险,在掌握了许多内幕和细节后,不该和盘托出,应省略某些细节,将潜在旳有害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章新闻传播伦理内容及实现一、新闻工作者旳品德构造1、新闻品德旳三种成分:新闻传播伦理结识、新闻传播旳伦理感情、新闻传播旳伦理意志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品德旳基本要素涉及两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
新闻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新闻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一、新闻概念知识
1.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真实、及时、重要、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公众发布的消息。
2. 新闻的市场特征有哪些?
•及时性
•系统性
•可信度
•公共性
3. 新闻与广告有什么区别?
新闻是客观报道事实,提供信息,而广告是为了推销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主观性和导向性。
二、新闻传播途径
1. 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报纸
•电视
•网络
•广播
三、新闻职业道德
1. 新闻从业者需遵守哪些职业道德?
•事实准确
•公平公正
•诚实守信
2. 新闻从业者有哪些应遵循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
•传播权利原则
•人格权原则
四、新闻素养
1. 新闻素养的重要性在哪里?
新闻素养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把握新闻价值和新闻意义,提高新闻的质量和可信度。
2. 新闻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
•多读新闻
•参与实践
•不断反思与提升
五、新闻学习方法
1. 如何更好地学习新闻知识?
•多了解新闻理论
•多实践新闻写作
•参与新闻报道实习
以上是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题库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新闻领域的知识。
新闻学概论知识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知识考点整理●绪论●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含义: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产生: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业的实践发展需要●发展: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马新观的创立和发展●诞生:1848.2《共产党宣言》●马恩新闻思想●列宁新闻思想●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大发展●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导向●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发展规律●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改进创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关于全力做好网络舆论工作●关于加强新闻人才与队伍建设●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意义●第一章新闻本源●新闻的起源和定义●起源:社会交往、信息需求、客观事实●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事实分为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的事实和纯粹的自然现象●事实特点: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第二章新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的定义:新闻报道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现实需要。
●具体真实:新闻真实最基础的要求●整体真实:要求新闻能够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获得公信力的前提●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坚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和主观认知的统一●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的类型●新闻理念层面●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网络拼料,数据造假,图片造假,旧闻翻新●新闻道德层面●商业炒作编造新闻,追名逐利虚构新闻任意拔高制造典型,新闻敲诈谋取私利●新闻操作层面●采访不实,缺乏核实,断章取义,理解错误,信源造假,编辑失误●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新闻记者个体层面●培养专业精神,加强职业自律,提高综合素养●媒体机构管理方面●完善新闻工作者的聘用制度,建立新闻工作者的培训、学习机制,坚持采编、经营分开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记者编辑信用记录体系,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媒体采编流程方面●加强采访环节管理,对消息来源严格把关,建立新闻求证机制,严守新闻内容编辑规范●第三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内涵●定义: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总和●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程度的评价●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发现●呈现●检验●新闻价值取向●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社会政治制度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新闻法规政策对新闻价值取向的直接影响●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内在制约●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章新闻媒体●新闻媒体的演变●古代新闻媒体:邸报,小报,手抄新闻信,手抄小报●近代新闻媒体●西方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现代新闻媒体●西方现代新闻媒体●中国现当代新闻媒体●新闻媒体的类型●纸质媒体●易于长期保存,内容量有限,信息传播时效性弱●电子媒体●可感性强,信息传播时效性强,瞬时传播●网络媒体●信息海量,信息传播打破时空限制,传播交互性强●媒体融合发展●背景●发展状况●发展途径●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媒体融合的新技术应用趋势●机器写作,智能推送,VR/AR/MR,智能语音交互●第五章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水平●社会和政治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性质●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政治工具●新闻事业是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事业●新闻事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基本功能●传播信息报道新闻●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服务受众服务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形成和发展●性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民●服务大局,推动经济发展●成风化人,培育社会风尚●激励人民奋进,促进社会和谐●传递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与通行做法●含义: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管理●通行做法: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行业内部管理●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要内容●宏观管理●舆论导向管理●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法治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等法治手段●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微观管理●新闻业务管理●媒体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协调统一●加强网上舆论工作管理●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体制: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舆情分析机制,调研引导机制,调控统筹机制,协调互动机制●第六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党性是新闻工作的客观属性●新闻媒体的党性是一种客观属性●新闻工作的党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公开承认报刊的党性●党性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鲜明特性●党性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必然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整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党的历史使命相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中央的决策部署相一致●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和人民关系决定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思想上行动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重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意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积极弘扬主旋律,唱响时代强音●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正确把握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第七章新闻宣传●新闻宣传的内涵和特点●宣传●定义: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的观点、态度和信念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新闻学概论考点
区别:@信息的包含量比新闻大@信息的时效性没有新闻强@信息提供更多,效果更强
5.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常识。
二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式则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它不可以自由出入市场,不可以沦为“无主管产业”,不可以自定方针,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式,成为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即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恪守手党性原则,经济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在经过新闻价值筛选的事实还要经过宣传价值的筛选,即与新闻媒介所持政治主张,价值标准一致,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宣性等的挑选,则新闻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新闻选择还要通过新闻法规的把关下,去除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新闻。
三,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广播的产生。
四,以无线电波所传诵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电视的产生。
五,以互联网为依据的融合媒介:新媒体的产生
3.世界新闻各国的主导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报刊的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对事实的信念
5.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的兴趣的素质。其中这个素质包括五个“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6.新闻真实性: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都要经得起核对。
7.新闻体制: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上的制约机制。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考点集锦一、名词解释1)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2)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4)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例行的自我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5)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6)软新闻:即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较轻松活泼、易于引起收受者感官刺激和阅读、试听兴趣的新闻。
二、简答1、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重信息,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4、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在传受两端间的传递与流动。
2: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5:文化维模原理;即模式的维护功能。
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模原理。
6:文化增值原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7:文化融合原理;《大唐西域记》中,大唐玄奘曾如此描写巴基斯坦名城塔克西拉,该城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
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
8:信息饱和;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形式:可以感知的。
意义: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10:聚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面对面地交换意见与信息,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含义,并对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争议、矛盾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章考点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及现实矛盾进行辨析和掌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见表4-1)★★★表4-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考点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见表4-2)★★★表4-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考点三: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我国新闻和宣传领域使用过的“客观主义”的概念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
在当时背景下,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
2.现在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1)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较为正式地承认了“新闻客观性原则”。
(2)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主张或认识。
考点四:我国新闻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1)人物报道方面,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
这和客观性原则相反。
在报道人物时要客观,不要带有过多主观色彩。
(2)国际会议相关报道的主观色彩浓重。
(3)在采访时不注意平衡评价观点的选择。
(4)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太多的主观意愿。
考点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之间存在矛盾★★(1)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此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及客观的报道方式。
(2)涉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涉及观点时,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
考点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见表4-3)★★★表4-3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考点拓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见表4-4)表4-4新闻客观性的意义4.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中山大学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5、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大2007年研;中传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2.新闻的倾向性(山东师大2015年研)3.客观主义理论(聊城大学201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计30分)1.“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2.“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
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3.“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模式。
该系统模式具有: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等特点。
4.“知沟”: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5.“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6.“5W模式”: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即五W传播模式。
7.“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8.“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的一种。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知识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系统里的。
基模跟其他知识表征的分别在于它的涵盖面较阔和较有组织,但也较抽象和模糊。
由于这些特点,很多人觉得基模这概念难以掌握。
9.“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10.“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1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在1968年就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对这一概念作出论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得能被重视或普及,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流行现象。
12.“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 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分众论的核心内容:①社会机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③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④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13.“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时,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14.“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15.“电子乌托邦”:这种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6.“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互动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17.“主流化效果”:这里所说的主流化并不意味着向人口中大多数人靠拢,而是向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所设定的意识形态靠拢,它是便于顺利统治而制造的“主流”。
18.“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实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19.“受众框架”: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20.“从众”:个人受他人行为的影响,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请概要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②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是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这一观点是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或不同个体,对同一媒介冷热度的感受不同。
④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试分析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答:对日间广播剧的调查:①感情释放;②愿望的想象;③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
对报纸的调查: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②日常生活的工具(天气、交通、购物等);③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⑤社交的手段;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对电视的调查:①心绪转换效用;②人际关系效用;③自我确认效用;④环境监测效用。
(3)如何正确理解“新闻框架”理论。
答: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其作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成做框架效果。
(4)请概述“知沟”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
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
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
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5)请概要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容,并尝试分析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适用性。
答: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发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
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
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②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③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④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⑤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
⑥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网络传播环境首先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
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