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意思姓氏更换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古人改名转运的案例

古人改名转运的案例

古人改名转运的案例有很多,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来阐述他们的改名经历及其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贾岛。

贾岛原名贾岛直,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生活困顿,于是他决定改名换运。

他选择了“岛”这个字作为新名字,寓意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岛一样独自坚持,以此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和对未来的期待。

改名后的贾岛刻苦攻读,最终考中进士,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由此可见,改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鼓舞人积极向上,增强信心,让人能够突破困境,转运成功。

再来看看南宋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原名李清照是当时社会的才女,但她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家庭也遭遇了很大的变故。

面对这种困境,她选择了改名,改名为“易安”,寓意改过自新,安宁安定。

改名后的李清照虽然生活依旧艰辛,但她心态更加平和,她将悲痛化为创作的动力,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作。

她用新的名字来面对生活的新挑战,展现了她的坚韧和智慧。

此外,还有许多古人通过改名转运的案例。

比如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原本叫吴字,“承恩”取自“受恩”,意指受人恩惠感激不尽。

改名后的他深受皇帝宠爱,凭借笔下的小说《西游记》而流芳百世。

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曾经更名为“乐学”,这个名字带给他学习上的喜悦和进步,从而使得他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的来说,古人通过改名转运的故事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名字对命运和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好的名字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鼓舞人积极向上,增强信心,让人能够突破困境,转运成功。

反之,一个不好的名字可能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让人在困境中徘徊不前。

因此,古人对于名字非常重视,往往会通过改名来转运,以期达到好的运势和命运。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过分迷信改名转运的说法。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名字和形象,选择一个积极向上、有意义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动,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以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和成功。

历史上改名改命案例

历史上改名改命案例

历史上改名改命案例
那咱就来说说历史上那些改名改命的有趣事儿。

先说说汉高祖刘邦吧。

刘邦原来叫刘季,这“季”其实就是家里排行老四的意思,就跟现在叫张三李四似的,很普通。

后来改名叫刘邦,这名字一听就霸气多了。

“邦”有国家的意思,这改名之后啊,就像是开启了主角光环。

他一路从一个小混混似的亭长,最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你说这名字改得是不是像换了个命运似的?
还有朱重八,这名字土得掉渣吧,他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重八”就是因为他在家族兄弟里排行第八。

后来改成朱元璋,“元”有推翻元朝的意思,“璋”是一种锋利的玉器,这名字就带着一种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王朝的霸气。

结果他真就从一个放牛娃、和尚,一步步走上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

再说说武则天,她刚进宫的时候叫武媚娘,这名字听起来就是个娇滴滴的小女子。

但是她可不甘心只做个小女人,她一路升级打怪。

后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曌”,这个字是她自己造的,日月当空,象征着她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名字一改,她也从一个后宫的小角色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这些改名的故事啊,虽然不能说完全就是因为名字改了才改变命运,但这新名字就像是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有了新的目标和气象,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出完全不同的篇章。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1.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举措。

2. 在北魏孝文帝的统治时期,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姓氏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

3. 鲜卑族的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差异明显,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凸显出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身份与地位上的差异。

4. 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凝聚力,北魏孝文帝决定对鲜卑族进行姓氏改革,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5. 孝文帝意识到姓氏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因此他倡导统一的姓氏制度,力求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与身份上的差异。

6. 孝文帝通过改革姓氏制度,实质上是在倡导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与一体化,为国家的统一与凝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这一举措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受到了一些抵制,但是最终通过了孝文帝的坚定意志和政治智慧。

8. 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的姓氏逐渐被汉姓所替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淡化,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凝聚。

9.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举措,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为后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与一体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0. 从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进程,也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皇帝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

11.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孝文帝的改革精神,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与包容,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12. 孝文帝的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举措不仅仅是一次姓氏制度的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和民族统一的伟大实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而姓氏则是这种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

13. 通过改革姓氏制度,孝文帝实际上在倡导着一种跨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

他意识到,唯有通过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和对立,才能使国家得到真正的统一和凝聚。

这种跨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政治手段,更是一种真正的推动国家发展的思想。

中国古代改姓浅谈

中国古代改姓浅谈

中国古代改姓浅谈古⼈有“⾏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这说明中国⼈的姓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改姓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唐代有⼀个叫戎昱的诗⼈,年轻时考进⼠失利,在湘桂⼀带漫游。

湖南崔中丞赏识他的才华,愿把⼥⼉嫁给他,只是不喜欢他的姓,要他先把姓改了,然后再让他们成亲。

戎昱知道崔⼩姐是远近闻名的美⼈,⽽且还聪明绝伦,⾃⼰能攀上这门亲事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想到为此将失掉祖宗传下来的姓,便犹豫起来,最后还是回掉了这门亲事。

他在退亲的诗中写道:⼭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未必能移性,⼀诺从来许杀⾝。

莫道书⽣⽆感激,⼨⼼还是报恩⼈。

崔中丞看了诗,知他主意已定,便不再提这门亲事。

戎昱宁愿不要美⼈,也要保住姓,可见姓对⼀个⼈是多么重要。

不过,并不是说姓绝对不能改。

历史上,就曾有过许多不同性质的改姓,其中有因为被皇帝赐姓⽽改姓的,有为了避讳⽽改姓的,有为了避祸改姓的,有因为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的,等等,情况复杂不⼀⽽⾜。

图⽚皇帝赐姓我们读古书,经常可以看到皇帝赐姓。

在古代,皇帝赐姓是很常见的事,皇帝将⾃家的姓赏赐给⾂下,作为对后者的奖赏,⽽⾂⼦能随皇帝的姓,虽不得不抛弃祖先的姓,有改宗忘本之嫌,但与皇族攀上本家,却仍是光宗耀祖、造福后⼈的幸事。

和皇帝成为本家秦末楚汉之争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其中⼀个⼈叫娄敬,此⼈能⾔善辩。

刘邦取得江⼭之后,商议建都⼤事,由于刘邦⼿下都是东⽅⼈,众⼈皆建议建都洛阳,只有娄敬⼒排众议,说服刘邦建都长安,以得天下形势之要,从⽽奠定了汉家数百年基业。

刘邦建都长安后,⼼中⾼兴,于是特许娄敬姓刘,改名刘敬。

唐代皇族姓李,唐开国后,许多追随李⽒家族打天下的有功之⾂、开国元勋也得以赐姓李。

如燕郡王罗艺、吴王杜伏威、曹国公徐世勣,以及胡⼤恩、祁⼦和、董忠⾂等,均因赐姓⽽改姓李。

于是,这⼏⽀的罗、杜、徐诸姓从此之后就改姓李了。

⼜如天宝年间的功⾂安重璋,因与安禄⼭不和,遂上书⽞宗说“耻与逆⾂同姓”,⽞宗嘉其忠⼼和⽓节,特批其“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

古人改名案例

古人改名案例

古人改名案例1、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

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

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

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

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2、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

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

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4、我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

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

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5、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

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

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

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

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6、《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

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

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

变名易姓的成语故事

变名易姓的成语故事

变名易姓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楚国的范蠡和文种到越国去做官,辅佐被吴王夫差打败的勾践,他们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强大后灭了吴国。

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就到齐国变名易姓去经商,他劝文种离开说:“狡兔死,走狗烹”。

文种不信后被勾践所杀。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变名易姓
成语拼音:biàn míng yì xìng
成语解释: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成语例句: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2卷:“但过万日,仍自纵横,变名易姓,升天游岳皆可耳。

”。

古代 取名 趣事

古代 取名 趣事

古代取名趣事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取名的趣事,以下是其中一些:
- 刘歆改名:刘歆是东汉古文经学之宗师,少时“通达有异材”,其完成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章太炎称其为“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

王莽执政时期,刘歆与甄丰、王舜等人鼓吹王莽功德,为王莽篡汉打下了舆论基础,因此新朝建立后,刘歆被拜为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王莽新政的执行,各地纷纷起义,天下大乱。

当时喜欢研究图谶,也就是预言学的蔡少公预言说,下一个当天子的人叫刘秀。

刘歆本身也是谶学的大家,精擅图谶,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上应天命之人,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

但是,他忘记了一点,古代帝王是非常迷信“箴言”这个东西的,当蔡少公的预言传到王莽的耳朵里,王莽开始对他猜忌加防范,他知道自己的末日要到了,所以本着先下手为强的观点,开始谋划诛杀王莽。

但令人讽刺的是,还没等他下手,王莽就派兵抓捕了他,无奈之下,刘歆只得自杀。

- 唐肃宗李亨改名:纵观唐朝历史,改名字似乎是唐朝皇帝的一种癖好,唐朝20位皇帝之中(不含武则天和少帝李重茂),竟然有十二位都曾改过名字。

比如唐中宗李显,初名李哲;唐睿宗李旦,初名李轮;唐僖宗李儇,初名李俨等等。

唐肃宗李亨是改名次数最多的皇帝之一。

《旧唐书》有载,“(李亨)初名嗣升……开元十五年正月,封忠王,改名浚。

……二十三年,改名玙。

……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上为皇太子,改名绍。

后有言事者云:绍与宋太子名同,改今名。

”李亨每次改名,几乎都伴随着身份的变化。

著名共产党人改名趣事

著名共产党人改名趣事

著名共产党人改名趣事李大钊原名李耆华。

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瞿秋白原名瞿霜。

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

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

刘少奇原名刘渭璜。

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

”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

王若飞原名王荫生。

他从小就崇拜岳飞,在读了《木兰辞》后,又有感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遂改名为“若飞”。

黄公略原名黄汉魂。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

由于崇拜西汉时期张良的老师黄石公的谋略,于是,他改名为“公略”。

萧楚女原名萧树烈。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萧树烈从爱国诗人屈原的“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句中得到启迪,取了屈原用来象征爱国志士的“女”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他要作“楚女”的伟大抱负。

关向应原名关致祥。

曾任八路军一二○师政委。

1924年5月,他离开大连来到上海,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他在闸北市民协会协助陈为人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又进入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学习,并改名“向应”,意在立志响应“主义”之召唤,为之而奋斗。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

1927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长江局书记等职。

大革命时期,他从事工人运动,曾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他曾对其夫人说:“我过去的名字叫罗善扬,现在叫亦农,意思是我既能为工人服务,亦能为农民服务。

彭湃原名为汉育。

他是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等职。

他之所以要改名为“彭湃”,是为了激励自己像浩瀚的大海那样汹涌澎湃,去冲刷黑暗社会的污泥。

中国人的“改姓”文化

中国人的“改姓”文化

中国人的“改姓”文化中国人的“改姓”文化内容摘要: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姓氏是曾经修改过的。

有的是因觉得本姓不好改成别的姓;有的是因避仇或避讳而改姓,也有的冒用别人的姓。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姓氏是曾经修改过的。

有的是因觉得本姓不好改成别的姓;有的是因避仇或避讳而改姓,也有的冒用别人的姓。

如:朱——朱的本姓是邾(zhu)。

周代封高阳氏的后代在邾,邾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楚国灭掉,邾姓的后人就去掉邑旁改姓朱。

于——周武王封儿子于成为于邗氏。

邗氏的后人就省去邑旁改姓于了。

越——越是夏代少康的后代,姓姒(si)氏。

越王勾践的孙子无疆被楚国灭亡,姒氏子孙就改姓越。

辛——夏启把儿子封在莘。

莘、辛相近,莘氏的后人就用辛做姓。

郭——周文王封季弟虢(guo)叔在虢。

虢、郭音很近,虢叔的后代就存郭去虢,用郭为姓。

冷——冷姓是从古代伶官伶伦(黄帝时代的人)传下来的。

伶伦的后人误把伶当成冷,用冷做姓。

贺——贺姓的先人是齐国贵族庆封。

汉代的侍中庆纯避免用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改庆姓为贺姓。

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晋大夫籍偃(yan)的后代。

籍偃的13代子孙籍环要避项籍(即项羽)的讳,改籍姓为席姓。

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夏侯嵩在做汉朝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的时候,冒姓曹叫曹嵩。

帅——晋朝的尚书帅丙因避晋帝司马师的讳,改师姓为帅姓。

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审知的王沈的讳,去水旁,改沈姓为尤姓。

最古的姓是黄帝封给他的儿子的,计有姬、酉、祁、已、滕、箴(zhen)、任、荀、僖(xi)、佶(ji)、环、依等12个姓。

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20字

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20字

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20字1、李相传李姓的始祖为泉陶,他在尧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为“大理”。

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被人称为“理氏”。

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

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

因为沿途的李子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很长一个时期,李姓还是个小姓。

但到了唐代,一部分其他姓氏的臣民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而被李氏皇族赐姓李。

这样,李氏宗族便庞大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的大姓。

古代李姓中最早建立起名望的家族多住在西陇(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川一带),因此西陇便成为李姓家族的郡望源地。

现赣南许多李姓客家人都以西陇望族而自豪。

2、黄相传黄姓是伯益之后。

伯益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时。

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是伯益后裔的封国。

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消灭掉,其子孙以国为姓,称黄氏。

据考证,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

黄姓最早南迁到宁都黄石田坑。

黄姓也是唐朝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

黄姓氏宁都第三大姓,也是赣南客家大大姓。

3、王传说周朝时,有一个叫姬i)晋i)的太子,从小就非常聪明,还没成年,已经很出名了。

有一年,河水泛滥,他在治水问题上和父王意见不同,与父王发生了争执。

父王一怒之下把他贬为平民。

姬晋和他的家人,从王室成员变成了普通老百姓。

为了纪念以前的王族身份,姬晋就用“王”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一)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一)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一)中国有一句古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祖宗的姓氏是绝对不能改的。

从文字上来理解,似乎改名改姓是件不太光彩的事。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改姓退亲的历史传说。

据传,唐代的时候,湖北江陵有一个叫戎昱的诗人,年轻时考进士失利,于是在湖南、广西一带漫游。

戎姓,是戎马一生的戎,这个姓很少见,“戎”在古代曾经是华夏民族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泛称,因此,戎姓让人感觉似乎带了点少数民族的味道,更不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所以戎昱只能靠考进士来博一个出身。

当时,有个叫崔瓘的人在湖南当中丞。

之前,我们曾介绍过,在唐代,崔、卢、郑、范并称四大姓,崔姓是当时的大姓、贵姓。

崔瓘很赏识戎昱的才华,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错,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只是不喜欢他的姓,要他先把姓改了,然后再为他们成亲。

崔小姐天生丽质而又聪明绝伦,历史书上有记载说崔中丞“有女国色”,戎昱知道自己能攀上这门亲事当然求之不得。

但一想到为此将失掉祖宗传下来的姓氏,便犹豫起来,最后还是回掉了这门亲事。

姓氏卑微的戎昱不以自己的姓为耻,反以为“荣”,他在退亲的诗中写道: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崔中丞看了诗,知他主意已定,便不再提这门亲事。

从这个历史传说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姓氏的尊崇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统,但事实上,在我国姓氏文化的历史上,改姓确确实实存在,百家姓现有的几千个姓氏和改姓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杜婉言女士表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也有很多改姓的情况。

“历史上造成改姓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有些是由皇帝来赐姓,有一些是由于避讳而改姓。

比如皇帝的名讳、庙号,跟你的姓同音或者字相重,那你就不能姓你原来的姓。

还有一些是因为避祸改姓。

避祸改姓的原因也很多,有因为政治斗争失败的,有因为逃避仇家的,还有因为迷信的原因而改姓的。

改名换姓,杀人如麻!

改名换姓,杀人如麻!

改名换姓,杀人如麻!说明:本文内容,均出自《资治通鉴》(历史上的徐茂公)1、改名换姓徐茂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ji),字懋功。

山东菏泽人,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归顺李渊,赐姓李,即李世勣。

唐太宗死后,为避讳,改为“李勣”。

武则天称帝后,其孙“李敬业”举兵讨伐,武则天对李勣掘墓砍棺,追削官爵及李姓,恢复了徐姓。

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在隋唐演义小说中,徐茂公被演绎成为一个类似诸葛亮的半仙,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徐茂公,徐懋功,徐世勣,李世勣,李懋功,李勣、徐勣,是同一个人。

2、杀人如麻徐茂公曾对他人谈起自己的一生,说:“我十二三岁时,为亡赖贼,逢人便杀;十四五岁时,为难当贼,心有不快便杀;十六七岁时,为佳贼,在战场上临阵时,乃杀人;二十岁时,成为领军的大将以后,用兵以救人。

”徐茂公,完成了从“杀人如麻”,到“救人水火”的脱胎换骨的改变。

3、忠义纯臣瓦岗寨头领李密率先归顺了李渊,被封为魏公。

随后,跟随李密投降的魏征给徐茂公送去了一封信,劝说他早日归降。

经过深思熟虑,徐茂公决定归顺李渊,但他对长史郭孝恪道:“黎阳的土地和百姓都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归顺唐主,是趁着主公的失败,以献地之功换取富贵,我耻于这样做。

现在应该将黎阳的户口、士马统计出来交给魏公,让魏公献给唐主。

”于是,徐茂公派遣使者到长安。

李渊听说徐茂公的使者到了长安后,并没有送上降表,而给李密呈上书信,心里对他很不满。

使者将徐茂公的意思转达给了李渊,李渊忍听后叹息道:“徐茂公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遂将徐茂公赐姓为李,以此表彰徐茂公的忠贞不二。

此后,徐茂公,徐世勣,就改称李世勣了。

后来李密反叛被杀,唐高祖李渊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

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李渊同意。

李勣于是披麻带孝,与李密从前的旧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

众人待到丧期过后才散去,时人因此颇为赞许李勣的义气。

4、知退知进公元649年,李世民病危,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智慧超群,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惠,恐怕不能怀服他。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二)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二)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二)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姓氏更改姓氏跟皇帝有关,除了我们介绍过的皇帝赐姓,还有就是避讳改姓,避皇帝及其祖先的名讳而更改姓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杜婉言女士表示,避讳改姓,最开始应该是发生在先秦时期,历史上的避讳改姓因为改来改去,结果还产生一些问题。

“避讳改姓最开始是在先秦,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名字也叫做项籍。

当时,为了避讳‘籍’字,姓‘籍’的人都得改成姓‘席’。

到了汉代的时候,汉武帝名刘彻,那么姓‘彻’就得改成姓‘通’;汉宣帝名刘询,姓‘荀’都得改成姓‘孙’;汉哀帝名刘欣,那么姓‘欣’就得改成姓‘喜’;东汉明帝名刘庄,所以姓‘庄’的人,都得改成姓‘严’;汉哀帝的父亲名刘庆,姓‘庆’的人就改成姓‘贺’。

这么改来改去,结果就该出一些问题了。

”先秦的时候有两个很杰出的思想家,一个是荀况(荀子),一个是庄周(庄子)。

他们的名字到汉代的时候,因为避讳,就改成了孙况(孙子)、严周(严子)。

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有些搞不清楚谁是严子,谁是庄子了,这也成了今天史学家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真姓考证出来。

说到庄姓改成严姓,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浙江余姚有一个名叫庄光的人,字子陵,就是有名的严子陵。

庄子陵跟刘秀是同学,关系很好。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是汉光武帝。

请庄子陵去京城做宫。

有一天晚上,他们谈的很晚,刘秀就把他留在宫里,跟他同床而睡。

结果第二天早朝的时候,那个负责天文观测星相的大臣就来报告,说昨天晚上“客星犯帝座”。

刘秀一听哈哈大笑,说:什么“客星犯帝座”,只不过昨晚睡觉时子陵把一只脚踩在了我身上。

可见庄子陵同光武帝的关系非常好。

可是庄子陵这个人生性淡泊,不肯做官,在京城住了没几天就回浙江富春江老家去了,每天到江边钓鱼,过隐居的生活。

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

但是庄子陵死了以后,由于要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姓不得不改成“严”姓,庄子陵也难逃这一劫,结果他的名字就被人们改称为“严光”和“严子陵”。

孝文帝改汉姓的内容

孝文帝改汉姓的内容

孝文帝改汉姓的内容《孝文帝改汉姓那些事儿》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孝文帝改汉姓这档子事儿。

话说这孝文帝啊,可真是个有想法的主儿。

他觉得鲜卑族和汉族融合得还不够紧密,就想要通过改汉姓来加深这种融合。

这可就热闹啦!就拿我大爷家的故事来说吧。

我大爷姓拓跋,他们家那一直都是很传统的鲜卑姓氏。

孝文帝说要改汉姓的时候啊,我大爷一家人可纠结了好一阵子呢。

他们就琢磨着,这一改姓,不就好像把自己家族的根都给变了嘛。

但是呢,又想想,如果不改,似乎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我大爷那几天啊,整天就愁眉苦脸的,在家里不停地念叨着。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了好多次,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那堂哥还开玩笑说,改成汉姓,以后出门都不知道该咋介绍自己啦。

我大爷瞪了他一眼说:“你懂啥呀!这可是大事儿!”后来啊,经过深思熟虑,我大爷他们家还是决定跟着孝文帝的政策走,改成了元姓。

改完之后啊,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有时候别人叫他们元某某的时候,他们都会愣一下。

不过慢慢地,大家也就适应了。

自从改了汉姓,感觉他们家和周围汉族人家的关系好像真的更加亲密了呢。

大家交流也多了起来,以前一些因为姓氏不同而产生的小隔阂好像也都消失了。

你瞧,这孝文帝改汉姓可真不是一件小事情呀,它影响着好多人的生活呢。

就像我大爷家,虽然经历了一番纠结和适应,但最终还是融入了这历史的大潮之中。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和民族融合的力量。

咱也得感慨一下孝文帝的这个决定,还真是有魄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呢!这就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姓氏改变,却有着大大的意义。

宋仁宗为了求子,竟将周世宗改回柴姓

宋仁宗为了求子,竟将周世宗改回柴姓

宋仁宗为了求子,竟将周世宗改回柴姓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会记得里面有个响当当的人物叫做“小旋风”柴进。

林冲落难,便被介绍到柴大官人家当教头。

书里是这么介绍他的,“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自陈桥让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

”这听起来是多么的威风。

小浣熊卡——柴进这柴进便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当初宋太祖赵匡胤便是夺了后周的江山,故而宋朝优待周世宗后人。

可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大周的开国皇帝叫做郭威,柴荣是他的养子,后来便改姓郭,可是为什么后人还是叫他柴荣?柴荣确实已经改姓郭大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在当皇帝之前,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士兵。

娶了个妻子姓柴,而她的侄子便是柴荣。

在柴荣还在青少年的时候,便经常服侍他的姑姑。

由于郭威此时仍然没有儿子,于是便把柴荣收养为自己的儿子。

那么收养之后,柴荣有没有改姓郭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柴荣画像《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都记载周世宗本姓柴,如果他没有改姓,犯不上强调他原本姓柴。

而这种情况在五代史中非常普遍。

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右军指挥使李继鹏,茂贞假子也,本姓阎,名珪,与全瓘谋劫天子幸凤翔。

《旧五代史卷二十六(唐书)武皇纪下》内李绍虔上言:“臣本姓王,后移杜氏,蒙前朝赐今姓名,乞复本姓。

” 《旧五代史卷三十六(唐书)明宗纪二》北京留守李彦超上言:“先父存审,本姓符氏,蒙武皇赐姓,乞却还本姓。

” 《旧五代史卷三十八(唐书)明宗纪四》以上几个例子,都是改名之后又记述了他们原来的姓氏。

而这种情况在李克用儿子中更常见。

李嗣本,本姓张。

李嗣恩,本姓骆。

李存信,本姓张。

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

李存进,本姓孙,名重进。

李存贤,本姓王,名贤。

五代时期,这种情况不胜枚举,完全能够说明柴荣已经改姓郭了。

更为重要的是,周世宗已经不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当爹了。

《旧五代史》记载周世宗的亲生父亲柴守礼,“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

他在周世宗还活着的时候都不敢到开封。

而周世宗“第以元舅礼之”,即只把他当做舅舅。

关于姓氏的那些事——历史上那些曾经改动过的姓氏(四)

关于姓氏的那些事——历史上那些曾经改动过的姓氏(四)

关于姓氏的那些事——历史上那些曾经改动过的姓氏(四)在旧演义小说中,那些"好汉"常常自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似乎古人是不轻易改姓的。

但事实并非尽然,不轻易去改那是一般情况,真正到了特殊时候还是有不少改动的呢。

传说诸葛亮的祖先原是山东诸城葛氏,后来迁居琅琊,为了同当地的葛姓区别,乃自称诸葛氏。

十六国之一的前秦,其始祖苻洪原姓魏,因家里生了五文长的蒲草,认为是祥瑞,乃更姓蒲;后来他儿子出生时背上依稀有"草付"字样,又认为是祥瑞,于是在更姓苻。

北魏孝文帝(鲜卑人)仰慕汉族文化,推行汉化改革,其中一个内容是把鲜卑化姓氏棗拓拔氏更姓为汉化的"元"氏。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北周(鲜卑人政权)大臣杨忠,早年为了讨好上司,取了个别扭的鲜卑姓氏棗普六茹;后来他的儿子普六茹坚(隋文帝)当上了皇帝,又恢复了杨姓。

这种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带来的姓氏变更,例子尚多,如部分姓慕容的人改姓慕氏或容氏,部分姓尉迟的人改姓尉氏或迟氏等等。

此外,尚有为避讳、避祸更姓的,例子更多,历代皆有,举不胜举。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姓氏逐步发展成五彩纷呈的庞大阵容。

取姓的方式除上述者外,尚有以职业、住地、方位、干支、五行、矿产、天象、地理、数字、动物、植物、日用品乃至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为姓者。

因此在姓氏这个大"家族"中,既有显赫的皇、王、公、侯,又有卑下的奴、仆、僮、卒;既有为古人崇拜的龙、凤、麒、麟,又有为今人所贱视的猪、狗、龟、鳖;松、桂同樗、莠同荣,天地与蚁尘齐列。

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象"尸"这样为人忌讳的字眼竟也有人青睐。

据说在古代有一种专门代表死人接受祭祀的人,叫"尸",尸姓大概源于从事这一职业者。

至于象虺、毒、臭、粪这类令人憎恶的字眼也得以入姓,就未必全是古人对此情有独钟。

例如武则天称帝前杀了一大批李唐宗室反对派,并把他们的子孙一律贬姓"虺"氏。

“敬”姓历史上曾两度改“苟”姓

“敬”姓历史上曾两度改“苟”姓

“敬”姓历史上曾两度改“苟”姓
至于敬姓改“苟”姓等改姓的尴尬,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避讳现象。

古代避讳的规矩很多,据起迄年代与《春秋》相同的《公羊传·闵公元年》记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而被迫改姓大多是为避祸或避皇帝的名讳。

商纣王时期的比干原本姓子,被害后他的儿子为避祸就在子后加了个“小”字,改姓孙;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的儿子有的在马前加了两点水,有的在司字的左边加了一竖,改成了姓冯或姓同……
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的更是屡见不鲜,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中曾列举出不少:“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姓籍的改为姓席;因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姓庄的改为姓严;因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姓师的改为姓帅……此外,还有因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姓荀的改姓孙;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姓恒的改姓常;避汉哀帝刘欣的名讳,姓欣的改姓喜;避汉哀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姓庆的改姓贺……
其中,历史上姓“敬”的人家遭遇的改姓风波最为曲折,后晋灭亡后,为避石敬瑭的名讳改成“苟”姓的家族大多改回“敬”姓,可是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的名讳,又不得不再度改成“苟”姓。

快来看看你的姓氏被改过吗?

快来看看你的姓氏被改过吗?

快来看看你的姓氏被改过吗?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改姓的,但历史上出现很多姓曾经被改过。

那么今天就和小编聊一聊历史上曾经被改过的姓。

历史上改得最多的当属姬姓,但现在姓姬的人并不多。

姬姓出自上古时期轩辕黄帝。

黄帝生于姬水之畔,所以黄帝姓姬。

三皇五帝中,帝喾颛顼都姓姬。

由此可见,姬姓的影响在远古时代是非常强大的。

尧帝赐周氏始祖后稷为姬。

随着周氏实力的增强,姬姓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周武王姬发分诸诸侯时,共有五十三个国家获得姬姓,姬姓成为流传最广的姓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姓姬的人逐渐减少,而从姬姓演变而来的姓氏却越来越多。

李、杨、周、吴、郑、王、鲁、曹都是从姬姓演变而来的。

据百家姓氏统计,500多个姓氏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自于姬姓。

所以这个姬姓氏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姓氏之祖。

姬姓之后当属赢姓,提到嬴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始皇帝-嬴政。

他一统天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秦。

但历史上,赢姓在秦始皇之前就非常显赫了。

据史料记载,伯益因帮助舜帝驯服百兽而赐姓嬴。

然而由于秦的专制,陈升和吴广起兵反叛。

后来又有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秦国被推翻,赢姓逐渐衰落。

此外,各政治家、历史学家都在极力贬低赢姓,赢姓也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避免迫害许多嬴姓之人也被迫改了姓。

迄今为止,全国只有4000多个姓嬴的人,秦、黄、徐、姜、赵等姓氏都是从嬴姓衍生而来的。

除了世家改姓,古代帝王赐封后改姓的现象也很普遍。

唐朝的开国英雄徐世绩由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

七下西洋的郑和原名马三宝,后被明成祖朱棣赐姓为郑。

汉武帝时期有个匈奴王归顺汉朝而被赐姓为金。

除了赐封姓氏之外,还有许多人因判罪而被改姓。

如晋朝司马宗叛乱全家被流放被改姓马。

从历史上看,武则天是最喜欢给别人改姓的。

武则天即位后,将王后的姓氏改为蟒蛇的蟒,将曾与她争宠的唐高宗宠妃改姓为枭雄的枭,将起兵反抗的李唐宗室改为一种毒蛇虺。

也有为避皇家的忌讳而改姓的。

姓并非不能改:史上为避祸避仇改姓很常见

姓并非不能改:史上为避祸避仇改姓很常见

姓并非不能改:史上为避祸避仇改姓很常见在我们对于姓氏文化的认识里面,还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姓是不能改的:姓怎么能变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一句老话,“好汉都这样!”不对,千万不要以为,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爷爷奶奶或者爹妈给的,就不能改,不是这样的。

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改姓的情况相当普遍。

有自愿的,有被迫的,有荣耀的,有悲哀的。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改姓的情况:第一,因为避祸、避仇改姓。

桂,这个姓我想很多朋友都知道,比如国民党的海军司令桂永清将军就姓桂。

这个姓哪儿来的?原来出自一个字,什么字啊?上面一个曰,下面一个火,炅字。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jiǒng,还有一个就念gu。

汉代有一个人叫炅横,他有四个儿子,家中遇难,四子走避,其中有一个孩子改姓为桂。

这就是一个避祸改姓的例子。

再比如,春秋时候,陈国有一公子叫陈完,避祸外逃,他就不姓陈了,改姓为田。

陈和田今天不是一个音,但古音是一样的。

大家看“陈”的繁体字“陳”,右边有个田,显然陈完是从陈字中取了一部分改姓田。

这是春秋时候改的姓,这一支姓陈的,从那往后便姓田了。

再说个近的,明朝。

明成祖朱棣,不是从他侄子手上抢夺的王位嘛,什么借口呢?清君侧。

就是说建文帝身边有奸臣,以这个名义起的兵。

其中有一个他认为的奸臣叫黄子澄,朱棣在起兵时就点了他的名。

后来朱棣夺位成功了,黄子澄的后人为了避祸,改姓田。

你看黄下边也有一个“田”字,也是取了一部分。

司马迁我们都知道,大史学家。

司马迁受了宫刑,对不对?但有一点要搞清楚,受宫刑前也许人家是有孩子的;或者是后来过继的。

反正民间认为司马迁是有后人的。

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不就变成冯了吗?还有一个改的姓诸位想都想不到,“同”,“司”加一竖不就是“同”吗?所以,你现在看到姓同的,基本上他就会自我介绍是司马迁的后代。

“同”是个小姓,姓冯的则不是,姓冯的太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改姓集锦
历史上有很多的改姓的情况,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避讳、避仇避祸、赐姓等这些都是主要的改姓原因。

1、避讳:
五代十国时期有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避讳,将敬改为苟姓,后有一部分人又改回了敬姓,还有的人继续姓苟。

东汉第二代皇帝明帝刘庄,为了避讳,将全国的庄姓改为严姓。

东汉安帝刘怙,其父为刘庆,后安帝下令将全国的庆姓改为贺姓,贺姓也是当今一个比较普遍的姓氏。

清朝的时候,因避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雍正皇帝下令将“丘”改为“邱”。

唐朝宪宗时期,为了避讳宪宗李纯的名字,将淳于氏,改为单字于,(淳与纯同音),宋朝以后有一部分人又改回了复姓,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保留了单字姓。

隋炀帝继位后,杨姓改为汤姓
2、避仇避祸:
孔子著名弟子,儒商始祖端木子贡的后代,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而改姓端、木、贡等,后木又有改为沐。

据说当年刘伯温对朱元璋说过沐英能“长枪刺月”,将来对大明江山肯定不利。

为了除掉沐英,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主意,即将沐英送至云南。

古人认为,云南为“火”地。

刘伯温的意思也就是沐英姓木,将他送到云南就是将其“烧死”。

沐英临去云南前,深感大祸临头,求见了义母马皇后。

马皇后考虑,不去云南属于抗旨,肯定要杀头,还不如赶赴云南就任。

去云南前可将木姓改为“沐”姓,这样有了水,木自然不会着火,沐英的名也就保住了。

南宋时候宰相吕蒙正被吴姓大臣陷害,为了躲避追杀,他将几个儿子改为高、卢、江等姓氏逃往台湾。

五代最后一个王朝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代明君,世宗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后来潘美、卢琰分别收养了世宗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分别姓了潘和卢。

卢琰所收养的柴熙诲的后人也就是当今浙江一带九支卢里面的一支。

据说柴氏后来又有因避祸而改林、邱等氏。

3、赐姓:
五代后唐本为沙陀族,为唐朝赐姓李,故其国号亦为唐。

西夏元昊为唐朝赐姓李。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齐时期原来的魏国后裔元景安、元文遥被赐高姓。

唐朝李绩本名徐世绩,辅助唐高祖李渊打天下立了功,赐姓李,成为李世绩;他的孙子徐敬业,曾起兵反武则天。

明朝郑和本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被明成祖赐姓郑。

明朝郑成功曾被赐姓朱,但是因为朱为国姓,因此为了避讳他也未敢用朱姓,因此被称为“国姓爷”。

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

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秀升和波斯人李玹、李殉均为唐时皇帝赐姓。

元代达姓回回(今分布在江苏省六合县),据达氏家谱,其先世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语:官爵之称),因功绩卓著,被元王朝封为平章政事,并赐名达不华。

其后裔取其达不华名字首
音立姓。

今居住在我国湖北荆州、河南南阳等地的答姓回族群众,也为皇帝赐姓,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答氏宗谱》载,其族原籍西域,自元世祖圣元癸巳(公元1293年),讳剌罕与剌海祖,同孛可人,献大珠,赐价不受,皇嘉其廉,命姓答氏。

其后裔以达氏为姓。

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

李嘉庆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