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解题思路与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主观题析-答案

高考历史主观题析-答案

(一)比较题:(参考答案)1.(1)“胡化”指外国服装、音乐等文化传入唐朝后,被唐朝人所仿效。

它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如:唐朝的乐舞受到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如举其他例子,只要符合事实也可。

)(2)妄自尊大的心态。

采取了闭关政策。

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交流,使中不能及时地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与文化,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3)唐朝时国力强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惧怕外来事物危机自己的生存;清朝国力衰弱,已经落后于世界,对外国东西存在恐惧戒备心理。

2.(1)调整:①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或垄断组织)的产生;②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③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作用:①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工业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

②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③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只要能与上面措施相对应即可。

)(2)调整: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作用: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起来;②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

(3)相同:①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②都有意识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③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政策调整。

不同: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②中国政府在生产关系,或生产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3.(1)论点:①圈地法令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

(若答:以立法促进发展,亦可。

)。

②以科技带动进步。

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若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亦可)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若答:加速了贫富分化,亦可。

)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2)同: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一 背景类主观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一 背景类主观题含答案

(一)背景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下面对背景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做背景类题目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理解清楚概念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很多题目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现举例如下:2019年全国1卷46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6月”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9分可能3点,每点3分;也可能4点,一点3分,两点5分,三点7分,四点9分,尽管别扭但这是高考常用的一种给分方式;当然也有可能个别例外的要求5点。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试题精选汇编【2020年】1、(2020全国1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答案】(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详解】(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

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

2、(2020全国1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社会背景”,偏重于当时社会特征的静态分析,主要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要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价值” 要突出其在法制和思想文化上的历史影响。
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 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人文意识突出;崇尚法治,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真题讲解
(2015·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 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 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 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 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 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 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 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 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 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 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背景原因型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背景原因型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背景原因型背景原因型问题是高考历史中常见的主观题类型,要正确回答此类问题,以下是一些方法指导:1. 理解问题:仔细阅读问题,并确保清楚理解问题所提及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问题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时间段和相关因素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 分析背景:分析问题中提到的背景信息。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3. 确定关键因素: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历史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可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4. 分析关系:根据问题要求,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列举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来展开分析。

5. 进一步追问:进一步追问自己的分析是否全面、准确。

看看是否漏掉了某些重要因素或者是否有一些因素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6. 给出结论:根据你的分析,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结论应该与问题紧密相关,并能够回答问题。

同时,结论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7. 举例证明:如果可能,使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数据来支持你的结论。

这可以增加你的答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8. 深入论证:由于背景原因型问题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因此要注意展开深入的论证。

不仅仅是简单陈述事实,还需要解释和分析事实的原因和影响。

9. 注意细节:注意表述中的细节,例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够展示你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10. 综合角度:尝试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有助于你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总而言之,背景原因型问题需要你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通过理解背景、确定关键因素、分析关系等方法,你可以有效地回答此类问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试题精选汇编【2020年】1、(2020全国1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答案】(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详解】(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

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

2、(2020全国1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高中历史主观题25分题型突破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高中历史主观题25分题型突破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 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 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 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 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命题特点
(一)围绕两类主题: “古今贯通”——纵向概括说明(2019全国2卷)(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 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2019全国1卷)(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019全国3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 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二)设问内容看分三类题型:背景原因类 特点变化类 影响作用类
历史材料题讲解(一)
——背景原因类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 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历史/ 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 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 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 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 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 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 系渗透。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六:原因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六:原因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原因、背景、条件类

原因、背景、条件类

2018届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原因、背景、条件类一、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

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该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二、思考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分析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

如经济方面,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分析;思想文化方面,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分析。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分析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以及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三、解题方法及技巧(1)审题精准化:设问类型:①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等。

②宽泛性的设问,如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2)概念透彻化:原因、目的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动态分析;背景、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静态分析。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还要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含义。

(3)模板公式化:历史背景(条件、原因、目的)=(国内+国际)【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还要关注:原因广度=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专题01原因类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专题01原因类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高考冲刺】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高考冲刺】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主观题专项训练一原因、背景、条件类[解题思路]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真题感悟1.(2017 全国II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2021~2023年高考真题汇编:背景原因类主观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2021~2023年高考真题汇编:背景原因类主观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回归高考真题:背景原因类主观题1.(2023·重庆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分)材料一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

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

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

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材料二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

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年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

1935年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

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

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

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

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原因背景类解题思路与专项练习题
一原因、背景、条件类
[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
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真题感悟
1.(2017 全国II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