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_序_郑伯农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是指1949年7月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到二十世纪末 (1949-1999)在中国文坛上产生的文学 思潮。从广义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应 包括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陆、台湾、香港、 澳门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而目前的中 国当代文学思潮所指的仅是在这个时间段 内大陆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因此,这 是一种狭义的当代文学思潮。
六、《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使用教
材及主要参考书:
• 1、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 2、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3、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05年版。
• 4、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
四、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原则
• 1. 动态性原则。

所谓动态性,就是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来研究当代文学
思潮的沿革,要把握当代文学思潮变动不居的个性。
• 2. 整体性原则。

所谓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要以文学发展为参照系,围绕着文学发展来研究
和理清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要研究处于文化嬗变中
的文学思潮,它既包括对以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为背景的
• 第二种分法:
• ①革命现实主义独尊期(1949—1976);
• ②启蒙主义文学精神回归期(1977年- 1989);
• ③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1990~);
• 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三、当代文学思潮的总体特征
• 1. 由一元向多元的逐步开放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_二十世纪中国文学_意识形态悖论_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_时间_维度与文学史书写

_二十世纪中国文学_意识形态悖论_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_时间_维度与文学史书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时间”维度与文学史书写胡希东摘要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时间”维度;文学史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2)05-0135-06作者简介胡希东,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后成都6101061950、1960年代是现代文学史建构的重要历史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是其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基础。

而“文革”十年结束后,整个文学史书写处于徘徊状态,它主要表现在对1950、1960年代以来文学史书写的恢复,文学史书写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比如,当时最为通行的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际是对1960年代所确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恢复,而其他各高校联合主编的现代文学史也莫不如此,整个文学史书写处于停滞徘徊状态!1980年代以降,随着历史转型,之前认可的文学从属于政治、文学“工具论”等开始受到质疑,文学独立意识、文学审美意识受到人们的推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产生于这一语境。

作为1980年代中后期重要的文学观念,“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实际是对195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让文学史回归文学自身,它带来了文学史书写模式的飞跃,这在文学史建构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但站在21世纪的今天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带来的文学史书写所具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退潮的理想主义_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文学

退潮的理想主义_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文学

文艺评论2010·06焦点观察一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有一个照耀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一个未来的美好社会被文学所思考、所憧憬、所表现,即使寻根文学那样的批判性、先锋文学那样的现代性,也都有一种悠远的历史回响,里面贯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信念以及为未来而进行思想启蒙的信念:文学试图以自身来完成一个时代。

文学行为常常是理想主义行为,而且文学在更大意义上是乌托邦的存在,它照耀着人类。

为了一种人类的乌托邦而采用的理想主义手段常常是失败的,只在前方的光明前累积了层层实验,但人类仍为此不懈地努力。

文学既是人类通向乌托邦的道路,又是理想主义的领域,也是人类为达到自由而采取的手段,但它与那些人类为达到自由而采取的现实手段根本不同。

如果文学和现实一样了,还要文学干什么?文学的理想主义总是与现实的实用主义发生冲突的,如果文学总是不与现实发生冲突,那它们还是文学吗?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真的几乎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市场中国的文学进入了理想主义的衰落时期。

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市场中国的文学以平庸化、个人化、民间化和底层化为理由,追随于现实的左右,大片地放弃理想主义的精神立场,敞开了欲望与鄙俗的交接空间。

人们所有的兴奋都集中在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益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平庸幸福上,在文学知识分子中,攫取和侵夺别人的利益的意识愈演愈烈,而在文学作品中,从帝王权术到家族阴谋、再到日常盘算被不断地鼓舞着。

这样,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逐渐丧失由反抗现实而带来的希望,反过来,文学对现实鄙俗的屈服倒是给欲望的丑恶带来张扬,文学的软弱无力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

市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学一起表现了一种畏葸的形象:一方面,写作的人为了保护和获得自己的利益,面对现实畏葸不前,甚至依附于现实的粗鄙而委琐下作、纵欲堕落;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反叛现实、反抗强暴、怜悯同情、抵制非人性、冲破利益遮蔽、颂扬正义与美好、拯救他人和自己等等在利益和欲望的驱赶下都销声匿迹了。

作为批评术语的_颓废_评_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_

作为批评术语的_颓废_评_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_

2008年1月第32卷第1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anuary2008Vol.32No.1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薛 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093)摘 要:《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用颓废作为一种批评术语来系统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的先期实验,通过比较来分析这股思潮的独特性及一般性,指出颓废不仅是一个阶段的文学现象,而且也与特定的文化思潮与文化传统相关联,因此必须将颓废主义作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现象来加以全面的研究、严肃的思考。

关键词:批评术语;颓废;文化思潮;文化传统;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8)01-0063-05中国是个批评大国,从先秦两汉开始就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批评范畴,儒家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道家因其独特的审美理想拥有涉及创作内部规律的精微识见,墨、法诸家则在辩说艺术、著论方法等方面有着精妙的理论贡献。

在这2000多年来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可以想象我们的批评理论资源是多么的丰富广博!然而,今天的批评界却充斥着大量浮夸无实的论文,因为没有提供与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也就丧失了欣赏时下或过往文学作品的批评能力,正如艾略特所说:“凡是不能创造新东西的民族,也将丧失欣赏旧东西的能力。

”因此,近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学批评如何才能贴近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从而获得现代身份进入现代的文化生活?如果批评只是一味低声下气地伺立在文学的餐桌旁或者一味趾高气扬地傲立于文学的圣坛上,那么批评永远不会独立,永远无法获得自己的身份,也就永远没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它要么是文学的盲目鼓掌者,要么是政治的卑俗应声虫。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恐怕在于批评家从事批评时是否分清了自己的基本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身份”,连身份都弄不清,运用起来就可能不准确,论述范围及讨论的深入也就无法真正地进行。

在“颓废”中“唯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异创作现象

在“颓废”中“唯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异创作现象

现代 主义文学追求 的 目标 , 同时 也被 笼罩 上了 一层审 美 的色彩。 [ ”
言中列数十余种造成 美 的精神 大都 与忧郁 有关 , 反之 他 称快感是美最庸俗 的附饰 , 言所 有 的美必包 含着某 种 断
收稿 日期 :0 0— 9— 2 2 1 0 2 作者简介 : 经建( 9 5一) 男 , 南浏 阳人 , 学博士 , 杨 15 , 湖 文 湖南师范大 学文 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 中国现 3代 文学 - "
( oil cecs S c i e) aS n
在 “ 废 " 唯美 " 颓 中“ : 2 O世 纪 中 国文 学 的一 种 特 异 创 作 现 象
杨 经 建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 院,湖南 长沙 40 8 ) 10 1

要 :颓废 一 美主 义” 两方现 代主 义 文学 的重要 艺术特 质 , “ 唯 是 当它借 助 “ 世纪 末 思潮 ” 渐并 被本 土化 后 便 东
绚烂极致 、 无比却又惊惧 异常 乃至近似 邪恶的美 , 艳丽 一 种即将破界又欲破不能的美的状态 。它类似于陈 思和所
谓的“ 恶魔性 ” 称 , 氏对 “ 指 陈 恶魔性 ” 的阐释 是从 罗洛 ・ 梅的《 爱与意 志》 引申 出来 的 : 它 是指 一种 宣泄 人类 中 “ 原始生命蛮力的现 象 , 以创 造性 的因素 与毁灭性 的 因素 同时俱在的狂暴 形态 出现 , 为正 常理性 所不 能控 制。随 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理性 的增长 , 它往往被 压抑 , 转化 为 无意识形态 。在人 的理性 比较 薄弱 的领域 , 如天 才 的艺
的因素 , 是破坏 中隐含 着新 生命的可能 , 而不是创 造中的
必要破坏” 。
无独有偶 ,五四” 田汉亦 将法 国著 名 的颓废派 诗 “ 时 人波特莱尔称 为“ 恶魔诗 人 ” 事 实上 ,恶魔 诗人 ” 。 “ 的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分析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分析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分析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对现代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思潮和代表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文学思潮1. 自然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主张以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客观的表现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

《围城》是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

2. 激进主义思潮激进主义是20世纪前半叶新文学中的一种思潮,提倡以激进和革命的态度来反抗封建传统和社会不公。

《呐喊》是中国激进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3. 反思主义思潮反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倡导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作家莫言是中国反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家族历史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遗忘和记忆深处的思考。

二、现代文学代表作品分析1.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大家窝里横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塑造,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生活的困扰,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2. 《呐喊》《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集结了鲁迅早期的多篇小说和散文。

作品以激烈的文字和犀利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切和呐喊。

3.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变革。

小说中的家族纷争和命运的抉择,体现了对历史和记忆的深刻反思,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文学学习不仅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还要深入分析代表作品,从中感受作家对社会、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现代文学的学习,可以提升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赣教材:张俊才、李扬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吴秀明、李杭春、施虹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

参阅书目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l993。

4、黎山峣:《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5、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6、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l996。

7、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

8、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l984。

9、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

10、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3、陆贵山等:《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志忠:《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6、陈剑晖:《新时期文学思潮》,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7、吴家荣:《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18、郝明工:《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及流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9、刘大枫:《新时期文学本体论思潮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0、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席扬、吴文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2、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
为契机,把中国文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下面将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致知识点:
一、新文学运动
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席卷全国,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新的风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茅盾、郭沫若、鲁迅等。

新文学运动的特点是反映现实,以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崇尚新意识形态,抨击传统文学。

二、现代文学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时期,现代文学以实验精神为主,以象征主义
和表现主义为主,其代表作家有费孝通、陈独秀等。

现代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发展,描写政治现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当代文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时期,当代文学以多元文化为主,以抒情
主义、抽象主义为主,其代表作家有余华、芥川龙之介等。

当代文学的特点是关注文化变迁,把社会现实和审美融为一体,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上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致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简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内容提要】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促成思潮起落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本文从这一角度先后描述了社会批判、人道主义、寻根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逃离后现代的文学探索等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系列思潮,展示了中国文学界在新时期为中华文化重构所作的种种努力。

【关键词】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丰富多彩。

促成思潮起落的原因众多,其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新时期文学穿透了政治的表层,进入到了文化层面,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进行一个简要的描述。

一、社会批判文学思潮1976年10月之后,中国文学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倒文学身上左的束缚。

不完成这一工作,新的文学便无法迈步。

于是,文学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四人帮?、对极左政治、文艺倾向进行批判,对建国以来的历程进行反思,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揭露。

这是文学在新时期掀起的第一次大的思潮。

它既是大陆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力,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思潮是从揭批?四人帮?文艺思想开始的。

?四人帮?曾将十七年的文艺诬蔑为?文艺黑线专政?,又为文艺制定了一整套规定。

1976年之后,文艺界首先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推倒了其?文艺黑线专政论?等一切强加给文艺界的精神枷锁和政治镣铐,批判了其?三突出?创作原则、?写与走资派斗争?的文艺思想,批判其?阴谋文艺?。

文艺生产力得到了初步解放。

文艺界同全国人民一道,有一种寒冬过去、春天来临的解放感、喜悦感。

大家群情激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要真正繁荣文艺,仅仅批判?四人帮?文艺思想远远不够。

中国文艺思想中的左倾错误其实在更长的历史时期、与更大范围内的左倾倾向紧密联系着。

在更大范围内批判左倾错误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的议事日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科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涌现的各种文学思潮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个思潮是“文学革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文学家开始反对旧文学形式,提倡以现实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个思潮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宗法主义和迷信。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表现和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第三个思潮是“鲁迅主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影响了几代人。

鲁迅主义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探索,强调文学的反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作用。

第四个思潮是“抗战文学”。

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抗战文学以纪实性和史诗性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第五个思潮是“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强烈的政治干扰,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政治性、革命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强调个人的革命性和忠诚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的趋势。

每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

颓废文学思潮(独家发布)

颓废文学思潮(独家发布)

(教案精简版)第一章时间的背上长满了野草——颓废文学语境中的鲁迅一、在颓废派与鲁迅之间(理论来源)1、波德莱尔的黑色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密尔顿、拜伦、尼采、爱伦•坡、波德莱尔等西方以黑色诗人自况的诗人们推崇备至。

他们的恶梦、病态、疯狂、死亡的主题,阴影、夜幕、荒野、坟墓的意象,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黑色氛围和内在风景。

A)腐尸意象与鲁迅的《野草》波德莱尔的名作《腐尸》是献给他的爱人的。

显然,《腐尸》的意象反映的是生存、死亡等人类的更本质的秘密。

只是用这种黑色手法来谈论真实未免过于残酷。

从另一个角度说,波德莱尔也揭示出,生存与死亡是一个荒诞的存在命题,凝视它会让人发疯和绝望。

可是对于颓废主义者来说,他书写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看清楚这个世界上一个个“美丽的虚无”。

对于生的绝望,波德莱尔也是表现的无可奈何。

鲁迅在《野草•立论》中用一个愚人的愚话揭示了同样的命题,可惜震撼性远没有波德莱尔来得强烈。

B)坟墓意象与鲁迅的《野草》波德莱尔曾这样描写人的一生:一个人背着一个袋子不停地走,袋子越来越沉,直到背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这时他看见一座坟墓。

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

鲁迅的《野草•过客》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个令人绝望的话题.过客就是那样走着,拒绝了老人关于前面是坟墓的忠告,拒绝了少女的布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没有别的办法。

总之,鲁迅采用了黑色诗人波德莱尔的意象,戳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生神话,展示了荒诞的存在命题。

2、尼采的黄昏鲁迅曾经在文章中三十多次提到尼采,推崇备至。

可以说,尼采对鲁迅的影响乃是决定性的。

不过,尼采的悲剧论到底影响到鲁迅什么程度,还需要仔细探讨。

A)轮回的悲剧尼采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无条件地永恒轮回着。

鲁迅在《失掉的好地狱》中重申了这一观念:无论如何抗争,地狱仍将以新的形式回复为本质的地狱。

而在永恒轮回的宿命中沉沦自身并遗忘历史的人们,“都不暇记起失掉的好地狱”。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反智倾向,表现为贬低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歌颂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对这种反智倾向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治大环境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大跃进时期,国家鼓励“钢铁焦化”等重工业建设,而忽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进一步导致了文学作品中的反智倾向。

二、文化思潮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认为是落后的、封闭的,而西方现代化文化则被视为进步的、开放的,这种思潮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知识分子的贬低。

三、小说的呈现方式20世纪50年代末期,小说的真实主义写作方式成为主流。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作品要求表现“革命性、斗争性”,这就导致了小说主人公更多地是普通人,知识分子反而被贬低为敌人的形象。

四、题材的选择在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让文艺作品主题越来越呈现为民族史诗般的史诗抒情,而对知识分子的抨击则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关于科学技术的态度在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科学和技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产物,与劳动人民没有关系。

这种思潮对于对知识分子的贬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关于知识分子身份的讽刺在文学作品中,通常对知识分子的形象被夸大化、夸张甚至是讽刺。

这也让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七、无知和纯朴被渲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纯朴和无知成为一种美德,被渲染成为新社会的标志。

相反,知识分子则被描写为骄傲自大、枯燥无味。

八、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崇拜在文艺界,传统的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普遍被视为革命文化和新文化的代表,而现代文化和知识分子则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象征。

九、文化大革命的余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对象,他们被批判、斗争甚至迫害。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_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_王宗峰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_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_王宗峰

2007年11月第31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Anhu iU n i versity(Ph il o sophy and Socia l Sc i ences)N ov e mber2007V o.l31N o.6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王宗峰1,赵修广2(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摘要:5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6从哲学、文艺学和社会学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世纪末文学现象,有强大的理论透视力,不乏洞见。

但在某些章节却采取政治意识形态而非美学的、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有所误读,由此产生了理解与阐释的错位。

忽略朦胧诗的现代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寻根文学的现代理性与世界胸怀、王朔小说的媚世与奴性、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气质、先锋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志趣,将它们悉数纳入颓废主义思潮范围,似有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之嫌。

关键词:颓废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7)06-0103-05一、对/颓废主义0概念的补充说明5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6一书是当代文艺思潮研究的力作。

其密切关注当代文学实践,收集材料丰富,论证逻辑严密,对世纪末中国文学唯美)颓废主义思潮所受本土道家思想以及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渊源、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资源乃至当下蔓延全球的资本)消费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进行了有理有据、鞭辟入里的分析与阐发,不乏真知灼见与说服力。

尽管如此,作为后生晚辈,我们觉得自己仍有责任就书中的某些论断冒昧提出商榷意见,并恳切求教于方家。

写于1997年的5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6(以下简称5美的偏至6)与5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6(以下简称5思潮6)分别选择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各半叶的颓废主义思潮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构成了互不重复、自然赓续的姊妹篇。

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

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

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发展经历了多种文学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以下将介绍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首先,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唐宋文学复兴流派在20世纪末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新唐宋复兴流派强调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般主题,如古典主题、爱情主题和自然主题。

在20世纪末叶,这种文学流派得到了20世纪末叶的文学作家的鼎力支持,如钱老师,茅盾等等。

他们的文学作品大都遵循着唐宋文学的传统,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对古代中国文学古典主题的描写和表达十分深入,使得唐宋复兴的文学有了新的生命力。

其次,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逐渐得到20世纪末叶作家们的欢迎。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重视个性反思和现实社会中现象的描述,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采取善意揭露社会生活中的荒谬与悲哀。

在20世纪末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同样受到了文学作家们的欢迎。

如鲁迅,他的《呐喊》、《野草》等作品,借助幽默与激情,有力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腐朽和矛盾,从而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

同样的,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也出现了新潮流文学。

新潮流文学流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重视当代社会与世界的交流,追求创新思维与作品技巧,大胆挑战传统,重塑中国文学。

在20世纪末叶,新潮流文学也受到了文学家的欢迎,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新潮流文学作品,如毛泽东的《红楼梦》,当代文学家郭连芳的《四条眼镜腿》等。

他们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灵感。

最后,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作品以及著名作家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所欣赏。

一些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俄文等多国文字,被传播到全球各地,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熟悉度也越来越高,为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增添了一份魅力。

综上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发展了多种文学流派,每种文学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风格,如唐宋文学复兴、现代主义文学、新潮流文学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 提问:如何过渡、衔接?
二、五四文学革命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蔡元培
❖ 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 部随后迁至北京。
❖ 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 原则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 1.兴起:
❖ 1915年9月,陈独秀主 编的《青年杂志》在上 海创刊(第二卷起,易 名《新青年》),标志 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阵地。
2.组织与参与者
❖ 蔡元培、 陈独秀 ❖ 胡适、周氏兄弟、 ❖ 李大钊、钱玄同、 ❖ 刘半农等
3.平台
❖ 渠道:北京大学、 《新青年》
5、周作人
❖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发表,提出以 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
❖ 《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 1919年1月创办了《新 潮》月刊,致力于提倡 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 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 提问:五四运动的学生 领袖?
❖ 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 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 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 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 国。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 自学


第三节 文学革命的论争
一、与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斗争
❖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 成立于日本东京。
❖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 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杨春时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复合性。

在接受过程中,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

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民族国家 20世纪文学思潮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

所谓外发性是指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

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

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

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 五四 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

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西方50文章编号:0257-5876(2005)12-0050-08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

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与后五四时代的都市想象

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与后五四时代的都市想象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3【复印期号】2008年07期【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8年4期第94~99页【作者简介】杜心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上海200062【内容提要】不同于欧洲现代艺术家对庸俗的布尔乔亚现代性的反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精神带有深深的都市物质烙印。

由于上海特殊的通商口岸体制,中国唯美—颓废作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外来文化的殖民性而预设一个理想化的西方来置换中国的现实,以审美幻想抽干资本的本质,以第一世界的绚烂外表取代第三世界的现实存在。

他们笔下都市的双重魅惑——商品和女性——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的中国的精神补偿力量。

【关键词】通商口岸/颓废/历史—社会意识/审美幻觉就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唯美—颓废文学”而言,虽然如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前卫作家在新文学运动中引荐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不过我们很难在这些中国作家本人的创作中找到标志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①然而,作为现代性问题的知识产品,现代主义的引进在中国也并非是一个全然的伪问题。

公平地说,当“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同话语时,不同的文化主体面对不同的历史境遇时必然会产生出独特的现代性方案。

本文着力探究的是,在当代表五四精神的启蒙现代性占据主流地位之际,一批接受了西方和日本前卫文化熏陶的作者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到了都市生活的变化在个体心理上留下的跃动形象,以自己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美学认知方式加入了中国“现代性”的实践。

一列文森(J.R.Levenson)这样描述上海:“到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在上海,出现了一条世界主义的花边。

”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作家试验性写作的含混和困惑与上海这个通商口岸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充当物质和文化层面的现代文明范本,又被视为帝国主义入侵的桥头堡而遭受猛烈批判这一处境有着密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1月
第29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e m b e r 2005V o l .29N o .6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①

郑伯农
(中国作家协会,北京 100029)
摘 要:《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坛上存在的一股颓废主义
思潮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

这部著作不为流行的社会风气所左右,敢于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敢于
恢复文艺理论批评的批判精神。

虽然存在不足之处,却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力。

关键词:当代文学;颓废主义思潮;文艺理论;文艺批评
中图分类号:I 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5)06-0098-02近几年来,方家们撰写了许多梳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书。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我国文艺思潮变化之迅速、剧烈,是历史上少有的。

有人说,西方一百多年来各种文艺流派的更迭,各种文艺思潮的变幻,我们在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把它们演习了一遍,迅速引进、迅速应用、迅速超越。

得风气之先者喊着创新的口号,穿起西方各种主义的服装,像走马灯一样在文艺舞台上穿梭而过。

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文艺思潮的变化,和国外思想潮流的影响有关系,和国内外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动也有密切的联系。

张器友等同志的这部专著并不是全面分析新时期文艺思潮的书。

作者选择了其中一个重要现象“颓废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

在作者的笔下,颓废主义既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一个褒义词。

它指的是欧洲19世纪后半叶出现,后来风靡全世界的一股文艺潮流;也指的是打倒“四人帮”后在我国兴起,此后一直势头强劲的一股文艺潮流。

它既不是全盘肯定的对象,也不是全盘否定的对象。

作者从摆事实开始,勾勒出这股思潮的大致发展脉络,列举出它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书中主要梳理了诗歌和小说两大门类的发展情况,进而把创作成果和创作主张、创作宣言结合起来考查,归纳出它的基本特征,指出它的社会意义及它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股思潮的思想渊源、艺术渊源和社会根源。

可以看出,作者在收集资料上下了大功夫。

读了这本书,不论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都会感到有所收获,因为其中有大量在其他书籍中难以见到的资料。

并且,作者走的不是那条学院派研究者容易涉足的路子: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而是紧紧抓住创作实践,从分析创作成果入手,把研究作家作品和研究创作主张、创作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长期和文艺思潮打交道的理论批评工作者,我深深被这部书所吸引。

“左”的错误带来的严重恶果之一是把文艺批评简单地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在多次政治运动中,文艺批评起到了“大批判开路”的作用,产生了令人痛心的后果。

纠正这种错误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今后仍要防止文艺批评的简单粗暴。

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纠正“左”的错误中,确实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取消文艺批评的批判功能,只说好话,不说缺陷,只“栽花”,不“栽98
①《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是安徽大学中文系张器友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中的颓废主义思潮研究”的结项成果,即将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收稿日期:2005-10-11
作者简介:郑伯农(1937~),男,福建长乐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刺”,把评论变成创作的附庸和宣传品。

有人讽刺评论是“创作工厂的广告科”。

此话虽然刺耳,却不是毫无依据的。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批评的话,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创作成果,对此可以任意斥责,任意否定。

除此之外,对一切文艺现象,包括消极有害的文艺现象,都要讲“宽松、宽大、宽容”。

器友等同志的这部著作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为流行的社会风气所左右,敢于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敢于恢复文艺理论批评的批判精神。

作者不迷信“创新”,不认为凡是打着“革新”旗号,凡是与西方“接轨”的,就统统是好的、先进的;凡是弘扬传统精神,保持传统艺术风范的,就统统是保守落后的。

在本书作者看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是对艺术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依据。

对于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东西,就要大力肯定;对于有害于人民群众的东西,就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

作者分析了在我国产生颓废主义思潮的必然性,指出它在冲破“左”的思想禁锢、打破艺术教条束缚、拓展艺术空间上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它是在东方服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语)的尴尬历史境遇中,受制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后社会经济转型、文化秩序变更和信仰危机蔓延等多重环境,接受西方颓废主义、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及其所依附的新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美学思想、思潮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等的影响,以及我国文化中道家、佛教的某些传承,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倾向。

它张扬非理性主义,以反传统、反主流意识形态、反文化、不具备远景透视而取向精神颓废为基本特征。

它烙印着时代阵痛的精神印记,同时也是新的理性、新的时代在艰难困苦中受孕的朕兆。

”这些分析颇能令人耳目一新。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文艺理论与批评议论颇多。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过一两年,报刊总要讨论一次评论问题。

什么评论的缺席,评论的失语,评论的危机,种种议论不一而足。

这体现了各界对文艺评论的关心,也体现了评论界自身的忧患意识。

我以为,评论还没有达到缺席、失语的地步。

略为观察一下评论界,人们就会看到,评论界一直是很热闹的,耕耘者在耕耘,炒作者在炒作,大家都没有患上失语症。

如果一定要说“缺席”,那么“缺席”的不是商业炒作式的评论,也不是生搬硬套西方“新观念”的评论,而是科学的文艺评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

也不是完全离位,而是队伍在减员,发言的途径不那么通畅了。

20多年来,一些人努力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寻找思想武器,致力于观念更新和方法更新,力图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方法构建文艺理论批评的新体系。

其声势不能说不浩大,其成果却是难以令人称道的。

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就认识的某一点来讲确有新的开拓,就其对复杂的文艺现象进行全面的科学观照来讲,却是难以胜任的。

譬如形式主义,完全局限在形式的小天地里看文艺;又如新人本主义,无限放大人的自我、特别是人的欲望和潜意识对文艺的作用。

它们在西方都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怎么能搬过来充当我们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奔突冲撞,人们终于省悟到,文艺理论批评还是要讲科学性。

正如鲁迅讲的:“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坚实的,明白的,真正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

于是人们怀念起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来。

它虽然不时髦,却能够帮助人把握艺术的本质,解剖纷繁的文艺现象。

要健全和繁荣我们的文艺理论批评事业,就要破除对东西方种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迷信,打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枷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发展美学的、历史的文艺理论与批评。

器友等同志的这部书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艺观来分析文艺思潮。

它当然达不到尽善尽美。

譬如对于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书中鲜有论述,而这股思潮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界、文艺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人把它当作思想纲领。

尽管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却已经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力。

我以为这是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可喜收获。

我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操马克思主义枪法”的学者,在刻苦钻研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更多富有科学性、创造性的文艺论著。

责任编校:木 子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