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之君主专制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六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古国发展史比较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第二,专制主义严密。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
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就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宗法制度的产生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是群居,以后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
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
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
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面积之大,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
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
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社会方式,即使从野蛮转换到文明阶段以后,也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
2、宗法制度的确立周人最早生活在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有着悠久的农业生活传统,宗法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突出地位,这一点恰恰成为周代确立宗法制度的基础。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由于历史时期的变迁,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组织形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主要模式:
1.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以封建统治者为核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在中国从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形成,到明清两代的封建帝国逐渐完善。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掌握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封建官僚阶层控制着资源分配和决策权,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封建贵族,农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2. 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模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导。
农民作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通过耕种土地,以自给自足和向上层交纳赋税为生。
在农耕社会中,社会地位多以拥有土地的多寡、家族世系的尊卑等因素来划分,贵族、士大夫和富商是社会的上层阶级,而普通农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3. 士农工商四民: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等级划分,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对人们职业的分类。
士指的是以读书修身、为官治国为目标的知识分子,农指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工指手工业工人,商指
商业、手工业和金融业从业者。
这种等级划分在社会地位、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4.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家族组织的一种重要模式。
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层级结构明确,尊重长幼尊卑和男尊女卑的原则。
这种制度通过维护家族的利益和传承家族的声誉,起到统治和维稳的作用。
这些模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些主要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着复杂多样的变化和演变。
历史教材重点
课本重点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得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3、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本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5、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6、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及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高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其特点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
1. 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是均田制和世袭制相结合,统治者将土地划分为各个封建领地,并根据等级差异赋予不同的产权。
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但需要向领主交纳租税或劳役。
随着时间推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兵荒马乱以及游牧民族入侵等诸多因素,使得土地私人所有制得到发展,庄园经济开始兴起。
同时,大规模疆域扩张引起了财富集中现象,加强了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 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中国封建社会采用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设立中央集权制度,各个封建领主地位有所不同,居于明确的等级体系之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社会逐渐出现了一些政治危机。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仕宦制度的衰落和世袭制度的弊端。
这导致皇权遭受到贵族势力和宦官势力的挑战,并最终导致北宋末年、金朝、南宋相继灭亡。
3. 社会文化方面在社会文化方面,中国封建社会充满了礼教思想。
绅士阶级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注重家族血统和世袭制度,并通过参与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地位。
同时,在文化方面,封建社会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
诸如儒家学派影响广泛,并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代表;佛教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并给中国社会注入宽容与智慧。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1. 社会结构的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力量对比的不断调整。
在唐朝时期,贵族地主占据了社会权力地位,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有序的社会。
然而,在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时期,争战频繁使得底层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随着宋朝的建立,士人集团逐渐执政,并出现社会中间阶层士大夫。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前的中国乾隆朝后期, 1.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购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清王朝 2.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民不由强盛转向衰落 断增加.地租剥削、賦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的中国和世界 的主要表现: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暗,一片死寂;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 前的世界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①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军事侵略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842,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③勒索巨额赔款 ④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11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俄国: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惨案)⑤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1860英法联军-北京-放火烧“万园之园”)外国列强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资本-帝国 如何侵略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2)
官僚制度
监察与谏议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察举制度:通过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始于汉朝,盛于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通过品评人才选拔官员,始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 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世袭选拔官员,始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
社 会 结 构
士农工商阶层
宗法制
起源:西周时期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族和宗族的地位和权力 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度盛行
科举制度:八 股取士,选拔 人才,巩固统
治
经济制度:重 农抑商,小农 经济,手工业
发达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 :
看
会政 结治 构制 的度 演与 变社
先秦时期
社会结构:贵族、平民、奴 隶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政治思想:儒家、道家、法 家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 会变革,如商鞅变法、百家争
鸣等
秦汉时期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 社会结构:士农工商,等级分明 政治制度演变: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实行内外朝制 社会结构演变: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实行州郡县制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
社会结构影响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制度塑造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会改变社会结构的形态和性质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 定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唐宋时期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等 社会结构:士族、庶族、商人、农民等 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演变: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特点: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科举制度、士族庶族分化等
中国封建社会到近代衰败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到近代衰败的原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一、经济方面:在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则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
而地主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
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要地位。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封建政府还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生活及其贫苦和落后。
在社会内部缺乏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社会发展迟滞。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
“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而“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
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
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制度形式,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种权力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各个领域。
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决策不受其他力量的有效约束。
臣民们必须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否则就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
从政治结构来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往往呈现出高度的中央集权。
君主通过建立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各级官员的任命和升迁都由君主决定,他们对君主负责,执行君主的指令。
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但也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经济方面,封建君主通常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他们通过税收、徭役等手段从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手中获取资源,用于维持宫廷的奢华生活和国家的军事开支。
农民在这种制度下往往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生活贫困,生产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军事领域,君主拥有绝对的指挥权。
他们可以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进行战争和扩张。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君主的决策和军事将领的能力。
然而,频繁的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文化方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往往对思想和文化进行严格的控制。
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会推崇有利于其统治的思想和学说,打压那些可能威胁到其权威的观念。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改造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而其他一些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则受到压制。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国家初建或者面临外部威胁时,强大的君主权力能够迅速整合资源,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于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
君主的专制和独裁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
权力的高度集中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创新,使得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社会形态,它从大致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延续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
在这段漫长历史时期中,封建社会的特点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
一、政治特点1. 基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国家政权的威权为核心,统治者由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掌握,通过世袭制度传承世代。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握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最高权威。
2. 实行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血缘关系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如统治阶级、士族、百姓等。
这种等级制度在政治权力、特权享受和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削弱了平民百姓的地位。
3. 采用官僚体制。
封建社会中,政府设立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由官员负责管理与治理。
官员不仅负责行政职能,还负有征税、军事征召、民生协调等多重责任。
官员由皇帝任命,往往以高级官员的衔级来评估权力和地位。
二、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为主导。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集中于皇帝、贵族和地方官员手中,农民以佃农、雇农等形式耕种土地,交纳土地租税。
2. 物品交换方式简单。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主要靠自给自足生产,多数农产品被缴纳作为赋税,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来源。
市场交换相对较少,主要是以集市、街市等为中心的集散地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
3. 手工业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手工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冶铁、制陶、制造纺织品等。
手工业主要由农民和手工业工匠完成,生产以小规模的家庭作坊为主。
三、社会结构特点1. 世袭制度显著。
封建社会中,贵族和皇权的统治地位通过世袭制度得到保障。
皇室家族凭借权势传承国君的地位,而贵族家族也通过血缘关系维持其社会地位和特权。
2. 社会等级严格。
封建社会存在明确的社会等级,包括王公贵族、文武官吏、农民和工匠等。
2014纲要复习题11月28日
综述1.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A.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B.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封建宗法等级制度C.君主立宪制D.宗族家长制3.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
A.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经济C.以机器为生产工具的工场经济D.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各国侵略者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主要有()。
A.中英《南京条约》B.中英《虎门条约》C.中美《望厦条约》D.中法《黄埔条约》E.中日《马关条约》5.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A.《虎门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 )。
A.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和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C.中国自然经济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仍保持,中国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D.近代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可言,生活极端贫困化7.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一章8. 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2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惨案是()A.北京庄王府杀害义和团团民惨案B.江东六十四屯惨案C.火烧圆明园D.旅顺大屠杀惨案9. 19世纪中期,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军事侵略的主要形式是()A.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B.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C.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勒索赔款,抢劫财物10.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问题的有( )。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与权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与权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权威来源和权力与权威的相互关系。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基于严格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的社会形态,权力与权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权力结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
在政治权力方面,古代中国的国家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
国家权力的传承是通过世袭制度来进行的,君主将国家的权力代代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政治机构,如朝廷和官僚制度,它们在国家政权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在家族权力方面,家族的权力也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富有权势的家族往往享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通过家族的规模、财富和家族成员的地位来获取高度的社会地位和权威。
二、权威来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威来源主要包括:宗法制度、礼仪制度和教育体系。
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地位的高低、尊卑的区分以及家族成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和权益都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
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礼仪,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威。
遵循礼仪的人被认为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他们在社会中享有尊重和权威。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是权威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代中国的儒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于塑造封建社会的权威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接受儒家教育的人被视为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权威,他们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
三、权力与权威的相互关系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权力与权威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权力通常被认为是由权威所赋予的,权威可以为权力提供合法性和稳定性。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其家族的权威,只有具备足够的家族地位和声望,才能够继承国家的权力。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将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近代史(选择判断)
中国近代史(选择判断)中国近代史(选择、判断)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6、《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9、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有互相紧密联系的。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10、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1、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1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3、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4、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5、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16、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1894年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29、《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20、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21、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3、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与特征1. 封建社会起源于古代中国,贵族统治阶层在这个社会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封建等级制度、土地私有制和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和身份1. 封建社会主要分为四大阶级:皇帝和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
2. 身份对应于阶级,封建社会的身份地位非常重要,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声望和权力。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1.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天下万民的最高统治者。
2. 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他需要依靠贵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四、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1. 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导,土地是封建社会经济的核心。
2.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贵族拥有并控制着大部分土地资源。
五、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1. 封建社会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孝道、礼仪和忠诚。
2. 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科举制度,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获得官职和社会地位。
六、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1. 封建社会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皇帝位于制度的顶端,贵族居于封建等级的顶层。
2. 农民是封建制度中的基础,他们需要向贵族缴纳租税和劳动。
七、封建社会的兴衰1. 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内外部矛盾。
2. 内部矛盾包括贵族间的斗争和农民的起义,外部矛盾则来自其他民族的入侵。
八、封建社会的影响与启示1. 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价值观念。
2. 封建社会的历史给我们启示,我们要指导社会发展,逐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注重社会公平与民主。
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它由皇帝和贵族统治阶层主导,以封建等级制度、土地私有制和君主专制制度为基本特征。
尾随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封建社会的起源与特征可追溯到古代中国。
这个时期的社会由贵族统治,土地集中于贵族手中。
《国学4》第四讲 中 国古代专制制度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君王国家”所有,及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君主把全国看成是他的私有 财产,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上》)就证明了这一点。春秋以后出现了土地多 级所有的局面,以后土地私有逐渐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 但整个封建时代“皇家”对土地占有量是很大的,而且官僚、 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剥夺非常严重。所以当农民失去土地,沦为 奴隶或流民时,政治家会发出警告,朝廷会采取一些措施,来 维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对矛盾的平衡。(历史上出现过释放 奴婢为庶民,限制对土地的占有、兼并,进行赋税改革,如均 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存在的经 济基础。)由于封建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并视工商业 为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 能在这块封建土地上立足。
1、士阶层与中国封建社会一体化结构
(1)古代士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 层,即古代读书人。王充在《论衡》中说:士“入楚楚重, 出齐齐轻,为赵赵完,叛魏魏伤”。充分表达了当时读书 人的作用。秦汉以后,士是各王朝官僚机构人员的主要来 源。从汉代起中央到地方各主要官员由士组成。西汉的明 儒贾谊、董仲舒、张衡都是大学问家。 •用儒生官僚来实行对国家的管理,是世界其他国家所少 有的。士阶层主要来自地主家庭,也有少数农民家庭出身。 士阶层年轻时饱读诗书,善于交游、广交朋友,做官后流 动性大,所谓“宦游天下”(官场奔忙),使其阅历很广。 (唐 王勃诗: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 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隋、唐以后科举取士,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宋仁 宗说为儿孙选中的太平丞相。明洪武年间,一次考试,凡 考中的都是南方人,朱元璋处理了作弊官员,又亲自出题 重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之君主专制
11历本应俏 11105214131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般以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秦朝,从春秋至战国,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一大特征。
君主往往以武力为先导,靠武力起家,凭武力坐天下,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纵观秦到清,没有一个朝代创始人不是通过武力手段改朝换代。
武力就是权力的象征,王朝兴衰随着武力消长而变化。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最能形容这种简单粗暴的夺权斗争。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鸦片必须由统治者牢牢控制,用以更好地统治大众,维护社会的稳定。
绵亘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始终伴随着君主专制,越往后专制程度越高。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绵延不绝两千余年,正显示出其经济基础的稳固。
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为主体,占总人口九成以上的农民是依赖土地的小生产者。
他们的农业生产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首先,农业生产必须遵循时令的变化,春播秋收,这种周期性的安排铸就了一种稳定的因循的行为模式和思维。
其次,生产资料——土地是固定的,使人生活有了空间的确定性,人与土地之间结成稳定的生产关系。
再次,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决定了一个稳定的社会心态,人们以“家”为单位,安居乐业。
在两千余年中,中央集权总是与君主专制并行,中央集权制度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严密,最后走向极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政权结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汉承秦制,并通过调整,加强了中央官僚机构,还第一次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
另外西汉时期出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再看兴于隋盛于唐的“三省制”,实质上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产物,相权进一步被限制。
到明朝丞相一职直接被废,大小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清朝时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极端的中央集权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自由思想,压制了创造力,到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社会进步。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九成以上,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难度可想而知。
而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对人身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
几乎每个朝代都要对人口进行统计、编户,因为人口、性别、年龄是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事关国家命脉。
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统治者不断调整封建生产关系,客观上逐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这种范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以上是我在学习之后对此问题的一些理解与想法,欢迎老师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