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水的智慧

合集下载

孔子问道典故

孔子问道典故

孔子问道典故一、孔子问道于老子1. 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礼崩乐坏,孔子一心想要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当时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智者,居住在周都洛阳。

2. 经过- 孔子听闻老子的大名,率领弟子从鲁国前往周都洛阳问礼于老子。

当孔子见到老子时,老子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孔子毕恭毕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 老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孔子关于礼的繁文缛节,而是从更高的哲学层面给予启示。

老子认为,“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孔子所尊崇的那些古代礼仪制定者,人都已经死了,只有他们的言论留存。

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出来做事,没有好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漂泊。

- 老子还向孔子讲述了水的特性,以水喻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孔子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不争的品德,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礼仪形式,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 孔子听后深受启发。

他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表达了对老子高深莫测思想的钦佩之情。

3. 意义- 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道经历促使孔子在思考儒家思想时更加深入和全面。

孔子虽然仍然坚持自己的儒家理念,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人性的深刻理解。

例如,孔子在后期更加注重“中庸”之道,这其中也有老子思想中平衡、适度观念的影子。

- 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孔子问道于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两家思想交流的开端。

这一事件象征着儒家积极入世、重视社会伦理规范与道家出世、崇尚自然无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学者们常常在儒道思想之间寻找平衡,许多文人墨客在儒家的济世情怀和道家的逍遥境界之间游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遇水则发的寓意

遇水则发的寓意

遇水则发的寓意寓意的起源“遇水则发”这个寓意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水象征着生命和力量,被赋予了极为深厚的象征意义。

“遇水则发”所蕴含的寓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之源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生命的根本。

水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源泉。

人类和其他生物只有在水的滋润和滋养下才能生存和繁衍。

因此,“遇水则发”意味着生命的诞生和繁衍。

不断进取水在自然界中是流动的,它不断前进,永不停歇。

“遇水则发”的寓意也可以理解为不断进取的象征。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只有不断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和机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

适应环境水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物质,它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

“遇水则发”的寓意中也包含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和挑战,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阻碍,使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发挥出最佳的能力和潜力。

创造力与智慧水是一种柔软而无形的物质,但它又有着强大的破坏力。

“遇水则发”的寓意中蕴含了创造力和智慧的意义。

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保持柔软敏感的心态,善于思考和创新,以智慧和创造力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和谐与平衡水在自然界中有着平衡和和谐的作用。

它可以调节气温,净化空气,滋润万物。

“遇水则发”的寓意中还蕴含了和谐与平衡的意义。

人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平衡,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团结合作水是无形的,但却可以融合成大江大海。

“遇水则发”的寓意中还体现了团结合作的意义。

只有团结一致,互相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效果。

人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结语“遇水则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寓言,它寓意着生命的诞生和繁衍、不断进取、适应环境、创造力与智慧、和谐与平衡、团结合作等。

这个寓意深刻而广泛,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发展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名句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名句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名句孔子和老子都是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店铺分享了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名句,供你参考。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名句【最新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

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与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与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常文娟(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在中国古代,由于水与生命、与各种生物的生长密切关系,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

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和露。

就有了江河湖海。

先民们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充满了崇拜,也产生了“水生人、水生天地万物”的观念。

如春秋时的管子就称:“水者,何也?有水就有了生物,有了人类。

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水地篇》)。

这种水生万物的观念也必然会影响到老子,而老子恍惚无形、“渊兮似万物之宗”的“道”正与水有着惊人相象之处,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中,可否做出这样大胆的猜测: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渊深不可测的江河湖海等水域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江河湖海的广大,尤其是湖海的渊深、浩淼和神秘,湖海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古人的直观视觉中“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那样的恍恍惚惚,缥缥缈缈,神秘莫测。

而江河湖海广阔的水域中,“其中有象”———江河湖海本身的弘阔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江河湖海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和财富;“其中有精”———江河湖海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大海的潮汐往复不已而最有规律和诚信。

“渊兮似万物之宗”———江河湖海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1.上善若水的思想有人说。

老子生长在河洛、江汉之间的水泽地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渊深不可测的水。

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这种普遍存在,分布广泛孕育生命万物,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恰与老子的“道”有着十分相似之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性的感悟并旁及其它社会、自然事物而高度抽象的智慧结晶。

我猜,老子写(《道德经》之前,一定长时间观察过水、揣摩过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哲学大厦不可或缺的柱石。

孔子老子简单介绍

孔子老子简单介绍

孔子老子简单介绍第一篇范文:老子和孔子的关系老子与孔子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

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

确切地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

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

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

孔子的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第二篇范文:老子和孔子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教学内容:老子和孔子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通过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子、孔子,了解他们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

2.理解孔子有关教学原则、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观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搜集有关老子、孔子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孔子的有关教育的名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世界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秋上战国时期,我国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产生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老子和孔子。

老子对孔子说的关于水的一些话

老子对孔子说的关于水的一些话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
上善若水吕效廉爨体
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
上善若水书画作品图册
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坎卦(坎为水)与此义相同!。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一、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
‘逝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
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锻压。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文化。

“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

让我们“如鱼得水。

领略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充满善意。

“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怨天尤人,只怀一颗善心平常心。

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让心永远呈现如“宁静的森林池水……。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01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老子回答说:“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

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老子接着说:“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

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

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

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

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

你现在冋去,应该戒骄戒躁。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感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感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感悟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摘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所提出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

它们都是对立统一体,是和谐、是境界。

关键词:智者仁者乐水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也就是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

“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他强调“仁智统一”,其中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进而指出了二者的区别。

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一、仁和仁者仁,会意字。

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

本义为两人相遇、亲密无间之意。

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

从人、二。

”在《论语》中,“仁”字数出现达109次之多,这也就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他对“仁”作出了多种解释。

“仁”有下述内容:“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这里,孔子首先规定仁的本质即为“爱人”。

“仁的根本在于爱别人。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②“孝”是君子的仁德品性,“孝”是子女奉养父母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将爱人从爱自己家人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的家人。

进而能够达到如孟子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③,正所谓“泛爱众而亲仁”。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老子与孔子的师生故事,有不少散落在古籍中,从中既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许多不看古籍的人往往以为孔子的思想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对立的,比如,认为老子同意无为,孔子同意有为,相信看了这位朋友的帖子,一定会增长许多见识。

(编者)在老子向孔子讲授的知识中,就有关于自然学说的内容。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

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

《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原的话,请教孔子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孔子答道“是的”,他曾经听老聃这样说过。

这段话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

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

其余各从其类矣。

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

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人海化为蛤。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儒、释、道三家共同阐释了水的内蕴。

各家不同的思想融汇在“水”的意象中,形成了其内蕴的精髓。

而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一份水的情怀。

一、水是万物之本原二、“水”之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水都有独特的见解。

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的意思是说:水么,给予所有生命而自己并无偏私、无所作为,好像德。

它流动向着低下的地方,桀鹜不驯难以束缚,但它的流动随弯就直、随物赋形必遵循一定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回声应和,奔腾向前,奔赴下百丈深的山谷也不畏惧,这似乎是它的勇敢精神。

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和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表现出他的意志。

所以君子看见浩大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相对于孔子来说,老子最早把水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地论述,因而老子的哲学又可称之为水的哲学。

张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最为有名。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2]P8。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在下,交友要像水那样亲和温柔,言语要像水那样真挚诚实,为政要像水那样清廉,办事要像水那样有条理,行为要像水那样伺机而动。

上善若水的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荀子》里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情节。

孔子和学生子贡一起看“东流之水”,子贡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须要观看呢?”孔子解释说,水和很多东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义、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万象,妙不可言。

其实,孔子自己也曾经向老子求学,从老子那里学到了水的智慧。

我们经常听到的成语“上善若水”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当时老子教导孔子说,你要学仁德,应该跟水去学,上等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有谦之德,这就叫“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到底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只是很多人会误以为,它单纯指一个人的德行出众,就像水一样绵延不绝。

事实上,“上善若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智慧,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可以运用这种智慧。

探析“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探析“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摘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所提出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

它们都是对立统一体,是和谐、是境界。

关键词:智者仁者乐水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也就是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

“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他强调“仁智统一”,其中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进而指出了二者的区别。

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一、仁和仁者仁,会意字。

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

本义为两人相遇、亲密无间之意。

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

从人、二。

”在《论语》中,“仁”字数出现达109次之多,这也就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他对“仁”作出了多种解释。

“仁”有下述内容:“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这里,孔子首先规定仁的本质即为“爱人”。

“仁的根本在于爱别人。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②“孝”是君子的仁德品性,“孝”是子女奉养父母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将爱人从爱自己家人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的家人。

进而能够达到如孟子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③,正所谓“泛爱众而亲仁”。

中国博大精深的水文化

中国博大精深的水文化

中国博大精深的水文化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

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

饮水思源、君子之交淡如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皆是家喻户晓的名句。

据相关统计,在中国现存的文献典籍中,包含“水”的成语就有400余个,以“水”为题或与“水”相关的诗词歌赋更是多达数千篇。

水的包容共济、爱好和平、坚韧顽强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

中国人如水一般包容谦逊。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包容谦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

中国人与生俱来就具有水一般包容谦逊的特质,从小接受“仁、义、礼”的儒家思想熏陶,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中也恪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坚持尊重包容、同舟共济的负责人大国形象,致力于维护世界发平与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无私的援助。

我们注重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同时欢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中国人像水一样爱好和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礼仪之邦。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增进民族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青史佳话。

近代以来,中国经受过列强的野蛮入侵。

现在,中国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和平态度,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3年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通用3篇)

2023年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通用3篇)

2023年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通用3篇)上善若水读后感1本则选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意思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老子设喻做譬,他将至善比作水,总结出处世为人之“七善”,即低调谦卑、淡泊沉静、包容宽仁、言而有信、透明公正、因势利导、顺时而动。

对于当代人来说,老子倡导的如水般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的要求毕竟过高过难,但是它应当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应任劳任怨,顺势而为,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

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才能提升自我,完善人格。

这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上善若水读后感2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在这里,老子说到了水的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水的这些性质,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们人类,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并具备水的特性。

如果我们能像水一样,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和谐的、没有战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将充满爱与宽容。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利益当前,很多人背弃信义,不谦卑,不宽容,更充满着你争我抢的现象,有些人因此而提出悲观的想法:我们的社会没有道德可存了。

仁知者乐山水

仁知者乐山水

仁知者乐山水作者:杨光伟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0期仁者乐山。

这是一座多么雄伟的为官做人的道德丰碑。

你看那座座高山,坚硬的磐石是它不屈的脊梁,连绵的山峦是它宽厚的胸膛,深埋的矿藏是它奉献的品格,巍峨的峰岭是它崇高的形象。

站在高山之角,我们常常为不能达到山的至高境界垂首而慕。

知者乐水。

这又是一道多么深邃的修身养性的生命智慧。

你看那水,是世间最柔弱之物,总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又总能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驰骋于至坚,无有入其间,很少能有力量阻挡住它,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踌躇大河之滨,我们也常常为不能做到水的无为自化而仰天轻叹。

这两句话都出自孔丘之口。

但我们知道,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

中国另一支思想大脉是道家。

老聃从大自然中不断得到道的感悟,道即知。

老子曰:上善若水。

如山的仁,如水的知,相傍相依,相融相织,相和相谐,相益相长,才共同集成美妙如画的人间图画。

你看那大自然中的风景名胜,哪处不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高低有致,形影不离。

高山再有气势,没有了水的涵养,就肯定要少去灵气,四野荒峦秃岭,满目嶙峋乱石。

火山的喷发不能说不蔚为壮观,可它带给万物生灵的,更多的是灾害磨难。

河流再湍急,没有了山的护送,就仿佛缺失惠根,日夜咆哮汹涌,四处险滩暗漩。

流淌于中原平川上的黄河挟泥带沙,曾多少次横冲直撞,制造人间惨寰。

山有了水,即便水从万仞悬崖而过,也化为一道美丽的瀑布。

水有了山,即便山处在最高的海拔,也总有智慧将其纳入怀抱。

山水易改造,历史难改写。

写历史的司马迁,曾情不自禁这样扼腕长问: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汉初的董仲舒想重写一部中华史,兼采诸子百家创立新儒学,每献上一篇汉武帝便直呼“万岁”,从此“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地位。

虽然是独尊儒术,但老子的思想历朝历代都融入了治国理念。

孔子本原的思想里有老子,老子的本原思想里也有孔子。

“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题答案

“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题答案

“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两那么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①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材料二: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说明:①启子比德:启发君子用来比方自己的德行修养。

②所恶:不喜爱的地方。

③几于道:接近于道④善地:低下之地。

⑤心善渊:心胸擅长保持缄默,就像深渊一样。

后面的几个善都是擅长的意思。

⑴孔子和老子都不满意于纯粹的欣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那么。

试依据以上两那么材料,比较一下当人处于逆境时,儒家和道家的处置方法有何不同。

〔6分〕⑵比较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你更喜爱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6分〕参考答案:20.〔1〕答案要点:1、儒家认为,人处于逆境之时,要表现出君子的高尚道义;君子应当依据环境的改变而有不同的表现;但不论身处逆境时的外在表现如何,内心都应当坚持高尚的道义;能够战胜逆境;〔3分〕2、道家那么认为,身处逆境,不要去争,而要利用自己的柔去滋润万物,要擅长适应、饶恕一切。

〔3分〕〔答对大意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成理亦可〕(2)提示:儒家的水能因势利导,见机行事,百折不挠,并能厚德载物,是仁义智勇之水;道家的水与世无争,饶恕一切,看似柔弱,实那么至善至美,是大智假设愚之水。

答题时要看得清这方面的区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一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肯定要认真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方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予以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外物的高下而赋与不同的形态,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淌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聪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肯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决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老子水的智慧
老子哲学的历史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第一,老子的本体论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一元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基础。

在老子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论及世界本原时,尚处于多元本体论阶段。

其中包括“八卦”说、“五行”说、“阴阳”说等。

而老子创造出以“道”为万物本原的本体论哲学体系。

这就用哲学一元本体论代替了以往种种形式的多元本体论。

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两种互相对立的哲学路线的发展方向。

老子之后,一些哲学家把“道”理解为“无”或“无有”,建构起中国哲学史上精神本体论的哲学路线。

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所建构的理本体论,正属于此类;再后来又有一些哲学家把老子的“道”理解为“精气”、“元气”,由此而演生出中国哲学史上气一元论的哲学路线。

从稷下道家的精气说,到黄老学者的元气说,再到宋明时期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所倡导的“气本论”学说,都属于此类。

第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学说,对中国和世界建立辩证思维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朴素辩证法大师,有着无比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三个命题上:一是强调“有无相生”,二是强调“反者道之动”,三是强调“大小多少”(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这三个命题的关键,是分别体现了“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表达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这更是一个伟大创造,不仅中国历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辩证法成果同老子保存着渊源关系,而且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同老子的辩证法颇有相似性。

老子关于辩证法的三大理论创造,比黑格尔关于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论述,早问世两千三百余年。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哲学文明的重大贡献。

第三,老子以“知常”为标志的认知理论,对后世确立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影响至深。

老子所谓“知常”,即把握常道,用今天的话说,即认识客观规律,或曰把握真理。

强调遵循规律,这正表现了老子对真理的追求。

它启迪着后来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有效的理论探索。

无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
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台湾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之叹。

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有哲理。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顺其自然。

水中有道意。

禅语曰:“善心如水”
水利万象万物,“善心”备焉。

水凭渗透性强而滋润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凭流动不息而改善环境,让地球充满生机;水可降温,水可去污;水可驱动机器,水可以发电生能……水的作用无数,水之善心无边。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文化。

“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

让我们“如鱼得水”领略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充满善意。

“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怨天尤人,只怀一颗善心平常心。

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让心永远呈现如“宁静的森林池水”。

论是荀子的“天行有常”论,还是韩非的“缘道理”论,乃至唐代刘禹锡关于“推数”、“乘势”、“揆理”之论,都表达了遵循客观规律的思想倾向,因而同“老子”关于“知常”思想,一脉相通。

第四,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对完善传统治道观贡献巨大。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老子的政治谋略自成一家,其中心内容,就是倡导“无为而治”。

作为政治谋略,不仅有利于提醒统治者在治民实践中,避免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注重给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弥补儒、墨、法诸家实施“有为之治”的某些缺陥,并矫正其失误。

強调无为之治,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求统治者清虛自守,卑弱自持。

这表现了“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李世民语)的特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作者黄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