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比较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观点的异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然发展和个体自由。
他主张去掉繁琐的法律制度,让人们自己按照天道自然地行事。
相反,孔子注重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教育人民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人性观点的异同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良,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的腐蚀。
他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天性的善良和自由,并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相反,孔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并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育观点的异同老子对于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教育只会束缚人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发展,而不需要受到限制和主导。
相反,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进一步造福社会。
四、宗教观点的异同老子强调道家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进行的,个体应该追随自然的道。
相反,孔子注重礼仪和祭祀,他希望通过教导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来维系社会秩序。
五、生活态度的异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要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相反,孔子强调感恩和现实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政治观点、人性观点、教育观点、宗教观点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
他们对待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本质上的区别之处
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本质上的区别之处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两个思想流派,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说法。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区别都有哪些呢?#和论语有关,和孔子有关,和儒家文化有关。
咱也要做一回真正的文化人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礼、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儒家思想中的“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儒家思想的核心“礼”的含义:儒家思想中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的含义: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就是最符合天道、符合人道的道理。
中庸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
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
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为务”。
所谓经世致用,就是要坚持将儒学的道德要求和思想主张应用于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也就是儒学大家们坚持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实干兴邦”。
孔子周游列国#道家八字八卦算命##老子道德经之逐句学习#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含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摘要:作为中国先贤的老子与孔子,两人在为政思想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子从“道法自然”中,得到了“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而孔子则从人伦礼乐出发,提出“礼治”与“德治”的为政思想。
与此同时,两人的为政思想又有共同之处。
本文就孔子和老子两人的为政思想,从对统治者自身要求的不同、对百姓的教化的不同以及两者的共同点,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仁;礼治;德治;无为而治同样是生活在周朝末年这样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贤在为政思想上却是截然不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张积极“入世”,为政要“有为”,强调“礼治”和“德治”;而老子,这一道家的始祖,则是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这两种迥异的为政思想,在对君主本身的要求以及对百姓的教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体现。
与此同时,老子和孔子为政思想又有相同之处。
一、在对君主要求的比较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这样的为政思想源于他对礼乐文明的维护,符合儒家思想“仁”的本质。
周朝末年,诸侯称霸、问鼎中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交替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制度即将瓦解,新的封建制正呼之欲出。
孔子一直在努力为恢复周朝制度,尤其是周礼而奋斗。
在《论语》第三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他觉得如果能够将周礼恢复,那么就能使天下安定,他曾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可见,孔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遵循礼仪制度,要以礼为政,不能像季氏一样逾越礼制,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外,孔子要求君主要有德行,要做到“为政以德”,在社会中做出一个好的表率,即“政者正也”,这样才能“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论语》中,孔子就这样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充分强调了君王自身德行端正的重要。
孔子的德治,源于其爱民利民的仁义思想。
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摘要:作为中国先贤的老子与孔子,两人在为政思想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子从“道法自然”中,得到了“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而孔子则从人伦礼乐出发,提出“礼治”与“德治”的为政思想。
与此同时,两人的为政思想又有共同之处。
本文就孔子和老子两人的为政思想,从对统治者自身要求的不同、对百姓的教化的不同以及两者的共同点,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仁;礼治;德治;无为而治同样是生活在周朝末年这样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贤在为政思想上却是截然不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张积极“入世”,为政要“有为”,强调“礼治”和“德治”;而老子,这一道家的始祖,则是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这两种迥异的为政思想,在对君主本身的要求以及对百姓的教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体现。
与此同时,老子和孔子为政思想又有相同之处。
一、在对君主要求的比较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这样的为政思想源于他对礼乐文明的维护,符合儒家思想“仁”的本质。
周朝末年,诸侯称霸、问鼎中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交替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制度即将瓦解,新的封建制正呼之欲出。
孔子一直在努力为恢复周朝制度,尤其是周礼而奋斗。
在《论语》第三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他觉得如果能够将周礼恢复,那么就能使天下安定,他曾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可见,孔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遵循礼仪制度,要以礼为政,不能像季氏一样逾越礼制,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外,孔子要求君主要有德行,要做到“为政以德”,在社会中做出一个好的表率,即“政者正也”,这样才能“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论语》中,孔子就这样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充分强调了君王自身德行端正的重要。
孔子的德治,源于其爱民利民的仁义思想。
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简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简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丁"内容摘要:孔子与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创造了儒家的辉煌,而老子 则建立了道家的伟业,他们两个都是我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不但贯穿了春秋战国 之后中国古代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也是光辉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孔子老子仁政无为而治<学教育2。
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m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混乱、硝 烟四起、民不聊生,有识之士应运 而生,虽然在政治上情况混沌,但 是在学术上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盛况。
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和老子 所建立的道家就是这百家中的佼 佼者,同样的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孔子和老子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对当前的社会进行理性的分析 和考量,提出了的政治理 。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出背景不同,了他们的政治思想也有着一差异。
孔子出 寞的 ,所以他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实行“周的治,老子出 ,的是一治”的民的社会。
孔子的 政”和老子的 治”,•有 秋,但是 在 同的社会环境之下,所以还是有共 的。
,孔子 老子都的。
孔子 当时局面混乱,政 治上以 ,所以一 想。
的社会就是一个大同的社会,就像他在 《礼记•礼运》中所提的“今大道 之行也,,,讲,不 ,不 子子,老有所 ,有所 ,有所 ,者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但是孔子深刻的认识到这大同社会只是一理想,所以退一步提出要建立一;级森严的奴隶社会。
所谓 '、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亦或是父亲和孩子,在己的角色上就应该履行 的职责。
者做一个有责任的,臣者做好一名臣子该做的,分忧。
作父应该履行己的义务和责任,作孩子要遵守孝道,做好孩子该做的。
【课外阅读】老子、孔子思想之比较
【课外阅读】老子、孔子思想之比较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
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
“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
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
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
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
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
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老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老子思想的异同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联系电话:指导教师:2014 年 1 月孔子、老子思想之异老子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上,其次才是政治思想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而孔子的思想则完全是入世,“子不语,怪、力、乱、神”矣。
讨论哲学方面没有意义,因为孔子没有这方面的言语留下。
说到其它方面,当然应推孔子思想,因为他的思想体现了“仁爱”,而老子思想“独善其身”,他做得再好,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于人类,又有多少积极作用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孔子“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不想民主昌盛的一个中国呢?老子与孔子哲学思想之比较老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宇宙本原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益,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老子的哲学是崇尚阴性的一面:玄牝,雌伏,虚空,柔弱,静笃,恬淡,无为,不争,抱朴,守拙,绝圣,弃智等等.在理解上, 如果只执此一端, 或仅以此为归宿, 就有走向消极的危险.老子的宇宙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也就是古代人常说的混元气,混元气之中同样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统一,产生出新的物质.”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规律的"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东西,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暗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凡是在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基础上所有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他认识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不曾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了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转化,但不曾认识到矛盾转化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特别是老子以天道推论人道,否定了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贬低了人的创造性和斗争性,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即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孔子强烈关注伦理学中道德实践问题不同,老子思想覆盖了哲学的各方面,且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互补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关于人如何安身立命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涉及到神人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的处理.一,敬鬼神而远之——宗教人文化鬼神信仰据《论语》记载:”子之所慎:齐,战,疾.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对关于鬼神的祭祀很慎重,认为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在祭祀时,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参加,决不请别人代理.但孔子与传统宗教信仰不同,他反对对鬼神非理性的盲信.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乱智迷信,过分媚神等行为,孔子是批评鄙弃的.《论语•八佾》说:孔子”祭鬼如鬼在,祭神如神在.”孔子祭祀鬼神时,就好象鬼神真的降临,真的存在一样.孔子对待鬼神,既不是将信仰与理性相互吞没,又不将二者相互隔离,而是以中和的智慧,将二者圆融到一体而保和太和.将信仰和理性统一,以理性来”过滤”,”纯化”信仰.将”神道”做了一番”洁净精微”的工作,将宗教大大地人文化了.不是外在地弃绝鬼神,否弃宗教,而是进行内在的转化,把宗教转化为人文,把神性寓于人事,这就是孔子处理人神关系的基本精神.三,过仁者的生活——道德生命的践履人之实践性是使人安身立命的价值世界,道德世界的最基本特征,离开人之行为,价值世界,道德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价值世界,道德世界同时是人文世界,是人之当为所形成的世界.因此,道德世界的实现,道德生命的获得,就是人的道德践履的问题.孔子为人类所开辟的实现道德世界的方法,就是”仁”的道路.其一,行仁的目的是成就个人的道德人格,仁道为己.《论语•宪问》记:”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道德修养是为了成就,完成一种个人人格,称为“君子”,或”仁者”,也就是说,”仁者”或”君子”表示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人所追求的,能够实现人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形态.因此,仁道即个人成德之道,仁学即个人成德之学,行仁就是为了成为”君子”,成为”仁者”,行仁即可当下从自己做起,在自己的身心上笃实地做工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归仁”.其二,行仁道即担负起人的道德责任,仁即道德担当.《论语•述而》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道是要实现道德,道德本之于形上之天道,极为幽微深远,似乎对人遥不可及,人不可达至.但事实上绝不是这样,行仁道恰恰是我能决定的事,我要行仁道,仁就来了.但在现实中,善恶选择往往将人置于困境之中,使人面临道德抉择的痛苦.有时这种道德抉择的冲突甚至能使人面临生死抉择.而孔子毫不含糊地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而以害仁,有杀身而以成仁.”在善恶面前毫无疑问,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在生死面前,人都应优先选择义,选择道德,也即选择”仁”,不容任何的折衷和调和.因为道德是人的存在具有意义的唯一理由,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根据,舍此道德,保住此”生”,此”生”只是一生物生命,只是与禽兽无别的一种”物”的存在而已,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其三,仁之践履入手处极为平实而普遍,那就是我们每人都有的”情”.《论语•学而》记:”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研经室集•论仁篇》论证说:”此四句乃孔子语.而’本立而道生’一句,又古佚《诗》也.”孝”为对父母之情,”弟”为对兄长之情,而”孝弟”为仁之根本,因此,”仁”根本上是从”情”上说的.其四,”仁”又是”感通”,是由仁之情的自然感润,而将己,人贯通为一体.孔子向子贡讲”仁”,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行仁,先”求诸己”,要求人在尽己之心的同时,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这种”推”的精神,其实质乃是”感通”,是本之于人的道德的仁心,自然向外感通,由己而感通其他人,从而将己与人,内与外打通,融为一体.由上可见,孔子的”仁道”乃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的,是要成就一个道德的世界.它要求人们以无畏的大勇担当起道德责任,以实现自己的道德生命.讲求理性和情感的交融和谐,追求道德化和人文化,是孔子哲学的基本特征.孔子、老子思想之同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庄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庄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第十四篇《庄子·天运》。
庄子在这一篇中,通过几个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来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那庄子批判的是孔子什么思想呢?他是怎么批判的呢?都给了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来分享其中的内容。
01第一个故事:孔子和老子关于“道”的讨论这个故事大致是说,孔子五十一岁了,还不懂得道是什么,于是去南方拜访老子。
老子问:“你来了啊,我听说你是北方的圣贤,你也领悟了道吗?”孔子说:“还没有领悟呢。
”老子继续问:“你是怎么寻求的呢?”孔子说:“我从古代典章制度中寻求,花了五年时间还没有领悟。
”老子接着问:“然后呢,你是怎么寻求的呢?”孔子说:“我又从阴阳变化中寻求,花了十二年还是没有领悟。
”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能传授,讲述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那真正的道是什么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
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所以,孔子说,他从古代经典中,无法获得“道”;他从阴阳变化中,也无法领悟“道”,就是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怎么才能领悟“道”呢?这个故事的最后,老子回答了孔子。
老子说:“这就对了,如果道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都去拿来奉献给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们就都去拿来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都去拿来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给被人,那么人们都去拿来送给子孙。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强调有为,老子则主张无为。
这两种思想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孔子提倡“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他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去追求美好的
生活,不断地努力奋斗。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先立足于本质,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孔子的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
通过实践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老子的思想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宝藏。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两种思想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辩证的关系,才使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既要像孔子一样勇于追求美好人生,又要像老子一样顺应自然、淡泊名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孔子、老子思想的异同复习课程
孔子、老子思想的异同孔子、老子思想的异同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联系电话:指导教师:2014 年 1 月孔子、老子思想之异老子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上,其次才是政治思想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而孔子的思想则完全是入世,“子不语,怪、力、乱、神”矣。
讨论哲学方面没有意义,因为孔子没有这方面的言语留下。
说到其它方面,当然应推孔子思想,因为他的思想体现了“仁爱”,而老子思想“独善其身”,他做得再好,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于人类,又有多少积极作用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孔子“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不想民主昌盛的一个中国呢?老子与孔子哲学思想之比较老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宇宙本原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益,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老子的哲学是崇尚阴性的一面:玄牝,雌伏,虚空,柔弱,静笃,恬淡,无为,不争,抱朴,守拙,绝圣,弃智等等.在理解上, 如果只执此一端, 或仅以此为归宿, 就有走向消极的危险.老子的宇宙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也就是古代人常说的混元气,混元气之中同样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统一,产生出新的物质.”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规律的"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东西,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暗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凡是在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基础上所有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他认识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不曾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了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转化,但不曾认识到矛盾转化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特别是老子以天道推论人道,否定了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贬低了人的创造性和斗争性,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即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 ,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孔子强烈关注伦理学中道德实践问题不同,老子思想覆盖了哲学的各方面,且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互补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关于人如何安身立命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涉及到神人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的处理.一,敬鬼神而远之——宗教人文化鬼神信仰据《论语》记载:”子之所慎:齐,战,疾.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对关于鬼神的祭祀很慎重,认为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在祭祀时,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参加,决不请别人代理.但孔子与传统宗教信仰不同,他反对对鬼神非理性的盲信.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乱智迷信,过分媚神等行为,孔子是批评鄙弃的.《论语•八佾》说:孔子”祭鬼如鬼在,祭神如神在.”孔子祭祀鬼神时,就好象鬼神真的降临,真的存在一样.孔子对待鬼神,既不是将信仰与理性相互吞没,又不将二者相互隔离,而是以中和的智慧,将二者圆融到一体而保和太和.将信仰和理性统一,以理性来”过滤”,”纯化”信仰.将”神道”做了一番”洁净精微”的工作,将宗教大大地人文化了.不是外在地弃绝鬼神,否弃宗教,而是进行内在的转化,把宗教转化为人文,把神性寓于人事,这就是孔子处理人神关系的基本精神.三,过仁者的生活——道德生命的践履人之实践性是使人安身立命的价值世界,道德世界的最基本特征,离开人之行为,价值世界,道德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价值世界,道德世界同时是人文世界,是人之当为所形成的世界.因此,道德世界的实现,道德生命的获得,就是人的道德践履的问题.孔子为人类所开辟的实现道德世界的方法,就是”仁”的道路.其一,行仁的目的是成就个人的道德人格,仁道为己.《论语•宪问》记:”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道德修养是为了成就,完成一种个人人格,称为“君子”,或”仁者”,也就是说,”仁者”或”君子”表示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人所追求的,能够实现人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形态.因此,仁道即个人成德之道,仁学即个人成德之学,行仁就是为了成为”君子”,成为”仁者”,行仁即可当下从自己做起,在自己的身心上笃实地做工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归仁”.其二,行仁道即担负起人的道德责任,仁即道德担当.《论语•述而》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道是要实现道德,道德本之于形上之天道,极为幽微深远,似乎对人遥不可及,人不可达至.但事实上绝不是这样,行仁道恰恰是我能决定的事,我要行仁道,仁就来了.但在现实中,善恶选择往往将人置于困境之中,使人面临道德抉择的痛苦.有时这种道德抉择的冲突甚至能使人面临生死抉择.而孔子毫不含糊地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而以害仁,有杀身而以成仁.”在善恶面前毫无疑问,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在生死面前,人都应优先选择义,选择道德,也即选择”仁”,不容任何的折衷和调和.因为道德是人的存在具有意义的唯一理由,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根据,舍此道德,保住此”生”,此”生”只是一生物生命,只是与禽兽无别的一种”物”的存在而已,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其三,仁之践履入手处极为平实而普遍,那就是我们每人都有的”情”.《论语•学而》记:”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研经室集•论仁篇》论证说:”此四句乃孔子语.而’本立而道生’一句,又古佚《诗》也.”孝”为对父母之情,”弟”为对兄长之情,而”孝弟”为仁之根本,因此,”仁”根本上是从”情”上说的.其四,”仁”又是”感通”,是由仁之情的自然感润,而将己,人贯通为一体.孔子向子贡讲”仁”,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行仁,先”求诸己”,要求人在尽己之心的同时,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这种”推”的精神,其实质乃是”感通”,是本之于人的道德的仁心,自然向外感通,由己而感通其他人,从而将己与人,内与外打通,融为一体.由上可见,孔子的”仁道”乃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的,是要成就一个道德的世界.它要求人们以无畏的大勇担当起道德责任,以实现自己的道德生命.讲求理性和情感的交融和谐,追求道德化和人文化,是孔子哲学的基本特征.孔子、老子思想之同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与哲学意涵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与哲学意涵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哲学。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不同之处,但他们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异同,以及其哲学意涵。
一、思想态度的异同孔子强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认为要从自己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能遵守道德,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
他的思想注重社会的稳定、秩序和文明,并强调智慧、仁爱和责任感。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社会环境和人的自身欲望会导致人犯错误和罪恶,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老子则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然规律,认为万物皆有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个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物欲和成就,否则会破坏自己和周围的和谐。
老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应该通过大道的引导来回归自然规律,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
二、思想内容的异同孔子思想主要围绕仁、诚、正、智等观念展开,他认为仁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质,必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
他还提倡学习和观察自然现象,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正义和法制社会。
老子思想主要包括道、无、自然、功、慈、爱等观念,他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反对一切人为制度和归属感限制个人自由,实现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平等和和谐。
他认为忘我、淡泊、守柔弱则刚弱,这是弱者胜于强者的道理。
他还主张以慈善的心态待人,与人为善,达到人心归向自然的效果。
三、哲学意涵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引领了方向,他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哲学意涵。
孔子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所遗留下来庞大的基础,强调仁爱、诚实、忠诚、耿直等品质的重要性,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思想支撑。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和自主成长,它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和优良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文化、教育有着突出的特点。
老子思想则关注自然、和谐和自由,他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而不是任一个为了社会、人的主观的要求。
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二、老子
1、思想上: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孔子与老子的“圣人之治”对比分析研究
25作者简介:张磊(1996— ),男,汉族,四川成都人。
主要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
从宋代出现新儒学运动以来,道学或称之为理学家们就将历史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视作为“圣学”或者“圣人之学”倍加推崇。
“圣人”不成为了道学家或者理学家终其一生不懈追求的崇高的理想人格,也成为了普通群众、读书人都会矢志修养的精神境界。
一、孔子的“圣人之治”(一)圣之涵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认为“胜者,通也”,“春秋以前所谓圣人者,通人也”。
《古文尚书·大禹谟》《孔传》也提到“圣,通而先识”。
从文字学来说,圣字本意为通,也就是睿智聪明的意思。
在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了“九思”的概念,“聪”与“明”就是前两个“思”。
[1]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曰明,听曰聪”,圣人的意思大概指的就是聪明的人,而聪明的本意和人体的五官(主要是耳朵与眼睛感觉能力出类拔萃)相关。
[2]总而言之,在春秋时期人们及以前人们非常崇拜聪明人故而称之为圣人,但这个圣人尚还未有“神圣”的内涵,直到战国时期才增添了这层意思。
古人认为聪明代表了一个人具有超越普通人的敏锐感知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这种人才有资格被奉为圣人尊崇、甚至统治天下。
(二)孔子的“圣人之治”孔子曾经提出了“三畏”,其中一畏便是圣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3]这里的圣人极有可能指的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功伟绩的人物,在《论语》中明确提到的圣人有尧舜禹,也偶尔提及了周文王和周武王。
《中庸》中提到,孔子除了“祖述尧舜”之外,还会“宪章文武”,指的就是孔子在自己的思想、学术立场上一切都要以尧舜的准则作为准则,同时也会努力表彰宣扬周文王与周武王的丰功伟绩。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圣人是古而有之的伟人,而不是同时代、现世的活圣人,正如孔子所谓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也就是说,不奢求能见到、能成为圣人,自己若是能见到君子、能成为君子就满足了。
老子,孔子,墨子的理想社会思想的异同
老子,孔子,墨子的理想社会思想的异同老子,孔子,墨子的理想社会思想的异同(2006-10-17 19:15:08)转载分类: 中国社会思想史孔子,老子,墨子,以前历史上学过,不过忘的差不多了,查了本,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大体上略知道点东西(一(孔子(孔子以治国安邦,以维护国君在诸侯国中的绝对权威为己任,他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以恢复周礼为奋斗目标,对于:礼:的理解,是一种等级制度,是维护天子,国君的绝对权威(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一种制度,也是调节人们之间分配关系的制度(孔子提倡以礼治国,反对以法治国,按照贵贱等级的原则来分配财产和人口,认为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治理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国家政务,信实无欺,取信于民,节约费用,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齐之以礼,正身律己,扶正驱邪,奖善罚恶(孔子忧国忧民,同情人民,关心下层社会(二(老子(老子由于当时所处的陈国,及当时的战乱情况,他的思想代表着小国的反战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小国寡民在我的理解就是一幅原始农村公社的小农经济蓝图(老子认为:无为无欲,无事好静:人民就会自富,自朴,自正,自化,无须法律约束百姓,希望天下均平,反对统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礼制,因为礼制本身就是严格人们之间尊卑上下贵贱的等级制度(认为礼制是引起一切争夺,不平等的制度,主张去礼返淳,主张恢复到没有等级没有差别的平等社会(老子认为圣人不要贪得无厌,要以身作则,不要积聚财富,要把财富和利益让给天下人,不要争夺(反对战争,争夺,礼制,尊贤,提倡愚民,维护农村公社的小农经济,实现贫富均平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社会危机的根源是统治者对人民的巧取豪夺,胡作非为(三(墨子(墨子是一个代表小国的小手工业者利益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反对贵族旧势力(他以济世救民,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为己任(墨子的主要思想就是:兼爱::非功:,人与人互相亲爱,不要互相仇视,反对战争,反对不义的战争,但支持正义的战争(墨子注重平等,认为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尚同::尚贤:也是墨子的思想(四(三者思想的异同(从以上的三方面可以看出,他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孔子的礼制来说,老子反对,而墨子又提出人人平等,这三者有很大的差别,孔子所遵守的是有阶级划分的周朝礼制,而老子和墨子都有平均主义,孔子认为,君王应有最多的财产和人民,而后两者就赞同财富平均(而老子和墨子之间的平均又有所不同,在老子的思想里,还有道,天,地,王这四大,而墨子的却是相对而言的绝对平等(孔子和墨子都认为的尚贤,对老子来说是不同的,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尚贤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们不应该显露锋芒,也就是他的愚民政策(而孔,墨都认为选贤人是治国之策(重视人才(他们相似点就是反对战争和节俭(。
殊途同归-孔老“无为而治”思想辨析
殊途同归-孔老“无为而治”思想辨析【摘要】:孔子与老子皆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巨人,二人分别所创始的儒道两派思想构成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
本文一反传统的认为孔老思想差异巨大的观念,对孔子与老子两者治国理想的共同之处-“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阐发,希望对学术界研究先秦百家思想有所启发,也期对现当代社会治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无为有为道天下“无为”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到了明确表达,而同样,在儒家的源tou-孔子思想中也同样具有类似的治国观点。
在不同的学派中,“无为”思想得到如此重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值得研究的学术话题。
虽然是同样“无为”的观点,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思想却是既有鲜明的对立的方法又有同样的归路,这也许会对我们今天纷杂的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借鉴经验。
思想背景的相似性(一)、时代背景的相似:先秦时代,井田制瓦解,传统农耕文明(自耕农经济)影响下需要的“自然无为”的统治方式。
时代背景下需要国家实行与以往井田制不一样的制度,放松国家对人民的干预。
(二)、经历的相似:孔子与老子早年都有志于从政,并分别在周朝与鲁国身居一定高位,对于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堕化的状况比较了解;并且在55岁左右辞官归乡,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老子归乡隐居思考天道,在底层民间,二者又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对战争与暴政比较痛恨。
(三)、思想背景:先秦时代,几乎各个学派都有关于“无为”思想萌芽,社会上也已有数量巨大的关于“无为”的主张与见解;一定意义上说,“无为”这一思想是孔老在吸收与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只是在二者尤其是在老子思想中得到重视与彰显,并以系统理论的方式得以流传千古。
(四)、社会现状相似:春秋末期,各国争霸,战乱频仍,吏治腐败,各国君主的横征暴敛引得民间强烈不满,社会动荡出现加剧的趋势。
这一切与君主的过度有为的思想密切相关,孔老在这时看到了战乱之后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求,顺时而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主张。
另外,据历史记载,孔子早年曾问礼于老子处,并对老子的思想推崇备至:“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业
题目: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学号: ***********
*名:***
2014年 11 月 16 日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姓名:胡玉霞学号:20121105635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一、摘要
孔子与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隐退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
总体而言,就不同之处来说,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
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
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
而相同之处,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他们都提出了优良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的富民、平均主义思想,老子的均平思想。
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地方,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最终都为后来极端专制的体制所利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克己复礼
不同点
(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
他曾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并不否认刑政之于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但是,刑与政也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
所以他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
主张“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善良最有效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理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
一旦颁布制定以后,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其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二)政治哲学基础不同
孔子的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与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
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
二是“克己
复礼”为仁,当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
是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顺焉,这句话,重点在于克己,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关于“礼”的概念,孔子认为“礼”是从天子到庶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决定于他人的影响,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是厚重敦朴,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所以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礼作为最高的信念,甚至把礼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
老子的政治哲学基础是“道”,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其构建宇宙论、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基础与核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在老子看来,被称之为“道”者事实上可以分为二,一种是常道,即一般的道。
另一种是非常道,即特殊的道。
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常道无名,而非常道有名,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即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
但此道,非物质的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阳而抱阳,充气以为和”,道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良善,只有与道德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因此,老子的主张与道认同,固守道的基本精神。
(三)对战态度不同
孔子主张正确对待战争,孔子说“子之所慎:齐、战、疾”。
即我们所慎重对待的其中一件事既是战争。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以不教民战,是谓之弃之”,不对人民进行军事训练,叫做抛弃他们。
老子主张“反战”。
老子认为:“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在任何时候,战争都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兵者,不详之器,不以兵强天下,以道辅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是乐杀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天下”。
兵器是不详的器件,国家不能以战争来夺得天下,而是以道来治理天下,凡是乐于在战场上取胜的人,都是乐于杀人者,而乐于杀人者则不得天下。
所以,想要得志于天下的统治者,就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师之所处,荆棘生也,大军所处,必有凶年”。
战争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凋敝。
(四)视才态度不同
孔子主张“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哀公问:“何为民而服?”,孔子曰:“举直措诸枉,举枉措诸直”。
如何才能使民众诚服于统治者的管理,孔子说即选正直的人才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则臣服,而选拔不正直的人放在管理位置上则民众不服。
“先有过,赦小过,举贤才”,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
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
老子主张“不尚贤”。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有争夺之心,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则在于尚贤,如果不尚贤,就可以收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
即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五)对礼态度不同
孔子主张“礼治”、“克己复礼”,他认为。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还是君臣之际,都应该以礼为基本准则。
礼一方面是个人行动的规则,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能超出礼的界限。
同时,遵守礼的规范应该是每个人的道德自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每个人的立身之基。
“不学礼,无以立”。
礼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
在家庭内部,孔子有些时候把事亲尽孝解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在君臣之际,孔子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总之,礼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务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专制国家政治秩序日益受到破坏,社会动乱。
再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对于制度文明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在他看来,只有在周礼的规范下,春秋时期的社会才能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优良秩序。
老子则主张“无礼无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动乱。
另外,老子还渴望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同点
(一)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都对我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正面方面,孔子的政治思想态度是积极的,有为的。
老子的不过分有为思想,有利于生产。
负面方面,他们的政治思想为以后政治上的极端专制体制所用,为其奠定了基础。
(二)孔子与老子都提出了民本思想,其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如孔子的“平均主义政策”,老子的“均平政策”,都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而孔子的“富民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孔子的仁政,还是老子的无为,也无论是孔子与老子的相同点亦或不同点,他们的政治思想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也对后来历朝历代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去评价儒学与道学,对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批判地加以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为我们所用,为当代甚至将来的各方面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