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建设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原则,划分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单元,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其中,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财政创收能力,强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弱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阶段加强国土空间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和探索,也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我国今后区域开发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区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双重约束,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缓解资源缓解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学理论尽管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空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多集中在中东部,而西部地区多是高原、山地、沙漠等难以利用的空间;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53%,许多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矿产、水、生物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资源质量较差,分布地域差异大,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随着经济发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等问题的出现,已经给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部分地区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区域承载能力,开始出现了生态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认识和思考邢丽聪201004031085化工试点10-1班【摘要】新时期,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实现了区域发展政策上的一大创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当前,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做好“三项工作”,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意义,认识,思考【正文】我国区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双重约束,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缓解资源缓解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主体功能区”这一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1.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按照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空间划分而形成的藉以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特定空间单元。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四类主体功能区。

其作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

主体功能区是由主体功能区划得来的。

划分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空间均衡的重大战略部署。

2.主体功能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发展政策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补充和完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同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比较而言,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具有自己独特的两大优势。

第一,区域定位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使对区域的定位更加清晰和客观。

它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的,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给以不同的定位,在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确定了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社会、经济、生态的一体化,这样就大大有利于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简介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功能分区,旨在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不同的功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特点、规划和例子等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中以确定的空间范围为依据,按照城市的发展需要,将不同的功能集中集成的一种城市功能分区方式。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一般会划分为几个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如经济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居住功能区等。

二、特点1. 专业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都是由专业规划师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2. 结构合理: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应当合理,旨在实现各个功能区的互动和相互支持。

3. 资源优化利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闲置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效果。

4. 发展方向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能够明确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三、规划过程1. 调研和分析: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区域的需求。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规划师们可以制定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3. 绘制规划图纸:规划师们会根据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规划图纸,明确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和布局。

4. 审批和批准:规划师们完成规划图纸后,需要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批准,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5. 实施与监督:一旦规划图纸获得批准,城市开发商和建筑师等相关方将会开始实施规划,并监督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

四、主体功能区的例子1. 经济功能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和工业区域,集中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如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制造业等。

2. 居住功能区:主要用于城市的居民居住和生活,包括住宅区、公寓和社区设施等。

3. 文化功能区:用于文化和娱乐活动,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

①多元综合性 ②空间地域性
③主体功能性
④尺度依赖性
⑤政策管理性
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地域分异 理论
生态经济 理论
地域主体 功能区划 理论基础
区域空间 结构理论
可持续发展 理论
3.1地域分异理论
3.1.1 地域分异理论的内涵
地域分异包括3个层含义: 一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是自然、经济、人文等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 出来“集体效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 二是这些地域分异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等级层次,其中大尺度 的地域分异控制着小尺度的地域分异的发展,而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 大尺度地域分异形成、发展的基础 三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4.1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任务 4.2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论的特征
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4.1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任务
1.区域开发历史与现状分析 2.构建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指标体系 3.确定区域主体功能 4.明确地域主体功能区的管治导向
4.2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论的特征
1.分区的结果定位在类型区 2.分区的目的面向区域管治 3.充分考虑生态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4.区划的空间单元与行政境界相协调 5.以定量为主与定性相结合 6.“自下而上”为主结合“自上而下”的方法 7.基于GIS平台的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
1.2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所谓主体功能区就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照区域分工和 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 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与规划区域。(就组成而言,“主 体”是指一个地区承担的主要的功能,或者是发展经济, 或者是保护环境,或者是其他功能。“主体功能”决定 了区的空间属性和发展方向)。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一、主体功能区的概述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不同,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和规模也不同。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应限制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而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

2.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也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不同地区的开发程度和潜力存在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

对于开发密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小的地区,应着重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对于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应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也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限制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在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意义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可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主体功能区的实践应用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实践中的应用。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主体功能区是指在国土开发中,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保生态安全,提出划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区域。

主体功能区划是基于国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战略,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要,通过科学划定和合理布局,实现国土承载能力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知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特征,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根据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划分为自然保留区、生态廊道、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防护林带等生态功能区,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

二、资源功能区划:资源功能区划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功能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可以根据资源类型划分为矿产资源区、农业资源区、水资源区、生态旅游资源区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经营管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城镇功能区划:城镇功能区划是为了促进城镇发展和提升城市功能,根据城镇规模、定位、产业结构等特点,划分不同等级的城镇功能区。

可以划分为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旅游区等。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实现城镇的有序发展和优化配置资源。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体功能区划还包括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例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同时,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也需要考虑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

可以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提升。

总之,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涉及生态、资源、城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体系,通过科学划分和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1.主体功能区概述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3.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4.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5.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趋势1.主体功能区概述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采取一定的划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划分出具有特定功能,对区域发展和国家全局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影响的区域。

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主体功能区是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划分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引导不同区域按照自身特点、优势和需求,加快发展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地区发展协调性。

3.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主体功能区建设应遵循战略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协同性和灵活性等原则。

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以及地域、历史等特定因素,尽量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同时,应采取分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逐步完善和提升主体功能区建设水平。

4.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是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管理服务等。

5.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主体功能区建设将越来越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挥绿色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环境和产业经济和谐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更加注重地方特色、区域协调和资源共享,注重实现区域发展和整体提升。

二、案例分析1.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生态涵养、产业发展、空间承载六大功能区”,在实施中注重“建立总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注重生态”的原则。

在建设中,注重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中心城区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加强环保、生态建设。

【知识解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及意义微课课件

【知识解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及意义微课课件

甘肃新疆主产区
汾渭平原主产区 河套灌区主产区
东北平原主产区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长江流域主产区
主要城市 农产品主产区
华南主产区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知识点讲解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 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1443处;占陆地面积的12.5% 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 背景及意义
课程导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知识点讲解
主体功能区(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首都功能核心区 ——政治文化和优化开发功能 城市功能拓展区 ——重点开发高端产业 城市发展新区 ——重点开发制造业、现代农
知识梳理
建设主体功 能区的背景
及意义
本课小结
主体功能区Leabharlann 划分1.优化开发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 3.限制开发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 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 意义
1.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2.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业和新城 生态涵养发展区 ——限制开发,保障北京市
的生态安全和水源涵养
北京四大主体功能区分布图
知识点讲解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主体功能区
地域类型
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城市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
主体功能
提供工业品和 服务产品
提供农产品
提供生态产品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编辑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目录1概念2相关知识3相关规划3.1 主体功能区规划3.2 主体功能区划4功能区划5主要分类6区划意义7具体要求8相关文件9考核办法9.1 焦点11概念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2相关知识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

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

我国各地区各种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别迥然,各地区不能按照统一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根据全国整体发展规划及各地具体情况,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分为农产品[13.56 -2.02% 股吧研报]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主体功能区相关资料

主体功能区相关资料

主体功能区相关资料一、主体功能区定义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经过科学评价,将特定国土空间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空间单元。

二、主体功能区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三、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和任务一是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引导超载区域和农村人口吸序转移并定居。

二是走空间集约道路三是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道路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五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四、主体功能区的内涵1、优化开发区域:⏹定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方向: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重点开发区域:⏹定位: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支撑今后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方向: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3、限制开发区域:⏹定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方向: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优先、点状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4、禁止开发区域:⏹定位: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方向: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自然文化遗产切实得到有效保护五、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政策旨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通过划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合理布局产业和资源,实现各地的互补发展。

在主体功能区内,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区域产业集聚能力。

同时,主体功能区政策还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主体功能区政策能够有效整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可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比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在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则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政策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

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互济,各地区可以形成不同的经济特色,形成产业集聚区和经济走廊。

这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主体功能区政策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统筹各地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政策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通过区域间的联动和合作,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总之,主体功能区政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各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

2.主体功能性 2.主体功能性
• 地域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功能区组合而成的、在 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整体。不同的区域范围,由于经济、社会、 生态等要素在特定空间单元整体功能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起着主导作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确定 就是寻找出在整体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以确定特定空间 单元的优势功能。因此,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中,应以主体功 能突出、地域优势互补、区域共进共荣为目的,找出特定空间 单元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明确各级各类地域单元的功能定位,为因地制宜制定 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不足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 ——仅考虑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仅考虑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仅考虑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条件; 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条件; 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条件 • ——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 随着区域发展实践的深入,区域差距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 随着区域发展实践的深入, 突出,人们认识到: 突出,人们认识到: • ——空间资源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空间 空间资源具有双重价值, 空间资源具有双重价值 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提供者; 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提供者; • ——这种双重价值在不同的空间上的组合是不同的,所谓的空 这种双重价值在不同的空间上的组合是不同的, 这种双重价值在不同的空间上的组合是不同的 间优化就是在一个二维价值坐标中对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问题。 间优化就是在一个二维价值坐标中对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问题。 只有在整体上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定位, 只有在整体上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定位,才有可能实现区域协 调发展。 调发展。

浅析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

浅析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

二、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 的意义和作用
1、主体功能区的意义和作用
主体功能区的意义在于通过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体 来说,优化开发区主要承担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任务;重点开发区则主要负 责扩大经济规模,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生态保护区则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 护和修复,以保障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结论
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为了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需要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 协调与合作。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协调的规划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推动资 源整合等方式,提高各类规划的实施效果,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
1、加强各类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 其对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影响。
2、建立健全的规划协调机制,推动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同,确保国土空间 开发和利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加强技术支持和数据共享,提高各类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 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来说,农业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 工业区则主要负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居住区则主要满足人们 的居住需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 的和区别
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都是对区域空间进行的划分。同时,它们都强调 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现有开发状况的综合考虑。例如,优化开发区可 能同时拥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生态环境压力;重点开发区可能同时需要满足资源 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生态保护区则需要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三区三线”的概念及内涵

“三区三线”的概念及内涵

“三区三线”的政策要求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资源管控思维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中央会议、文件多次提出要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即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随后,十九大明确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三区三线”的划定及管控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区三线”的具体内涵划定原则“三区”突出主导功能的划分,“三线”侧重边界的刚性管控目前,城镇开发边界由规划和国土部门共同划定,是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建设预留空间。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由国土部门划定,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生态保护红线由环保部门划定,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三线”由三个部门各自划定,空间重叠不可避免,未来从自然资源统一管控的角度,由自然资源部门统一划定将成为趋势。

“三区”的城镇空间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国内省市的不断实践国内省市的不断实践近两年,国务院和住建部分别下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宁夏、海南、沈阳、长春、南京、江苏、浙江等26个试点省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完成总规审批的城市,均在探索“三区三线”的划定。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共47页PPT课件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共47页PPT课件

2.2基本原则
2.2.1划分的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 ②区域统筹主体功能导向原则 ③生态优先、资源节约原则 ④客观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2.2.2 区划的层级
①确定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②确定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 ③县(县级市)以及地级市区层面主体功能区。
2.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特征
内容结构
1.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内涵、分类
2.地域主体功能区划
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4.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程序 ——方法论
5.地域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意义
1.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内涵、分类
1.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1.2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1.3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1.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类型
优化 开发 区域
重点 开发 区域
限制 开发 区域
开发密 度
资源环境 承载 力
发展潜 力

减弱
较高
内涵
发展方向
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 承载力有所减弱,是 强大的经济密集和较 高的人口密集区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把提高增长质量 和效益放在首位, 提升参与全球分 工与竞争的层次
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

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
济发展和人口集
较好的区域
聚的重要载体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 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 到全国或大区域范围 生态安全的区域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 保护,引导超载 人口逐步有序转 移,逐步成为全 国或区域性的重 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 开发 区域
较低
很低
很低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意义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意义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是根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对区域发展理念、方向和模式加以确定的类型区、突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题功能的规划区域,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

意义:构建主体功能区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和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1、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依据,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源环境的过度承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转变以追求 GDP 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可以为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以及精准细致的空间管理提供一个可操作、可控制、可监管的基础平台,从而增强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2、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构建主体功能区,跳出了追求缩小经济总量差距的思维定势,把协调发展的实质定位于人和环境,而不是地区生产总值,使区域差距缩小的实质成为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有就业和参与发展的机会、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3、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

通过划分主体功能区,突破行政区范围,引导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从而在生产要素基础上,而不是行政单元基础上,建立起更为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从根本上避免了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和低水平重复竞争。

4、有利于行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而确定的特定区域,具有特殊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任务。

主体功能区的设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设立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跟随国家战略部署,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与发展重点;二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在特定区域设立主体功能区,引导产业集聚和分工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旨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主体功能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分为工业主体功能区、农业主体功能区、生态主体功能区等。

工业主体功能区是为了集聚和发展特定产业,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农业主体功能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的整合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水平。

生态主体功能区则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功能区发展,包括完善规划设计、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主体功能区是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的具有特定功能定位的区域。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1.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

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

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功能区。

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

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

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

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

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是根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对区域发展理念、方向和模式加以确定的类型区、突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题功能的规划区域,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

意义:构建主体功能区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和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1、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划分主体
功能区的主要依据,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源环境的过度承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转变以追求 GDP 增长为核心的发
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
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可
以为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有侧重的绩
效评价以及精准细致的空间管理提供一个可操作、可控制、可
监管的基础平台,从而增强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
性。

2、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构建主体功能区,跳出了追求缩小
经济总量差距的思维定势,把协调发展的实质定位于人和环境,而不是地区生产总值,使区域差距缩小的实质成为生活在不同
区域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有就业和参与发展的机会、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的成
果。

3、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

通过划分主体功能区,
突破行政区范围,引导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从而在
生产要素基础上,而不是行政单元基础上,建立起更为合理的
地域分工体系,从根本上避免了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和低水平
重复竞争。

4、有利于行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

长期以来,国家的宏
观经济政策中行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政
策效应往往相互减弱甚至抵消。

构建主体功能区将实行分类管
理的区域政策,实现行业政策区域化,使区域政策与行业政策
相互协调融合,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