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合集下载

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_高国力

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_高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 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
谐社会的战略保障。十六大明确提出 体功能区。”并进一步对四类主体功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力 区界定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
争经过本世纪头 2 0 年的努力奋斗, 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 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
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断缩小区域 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
之间基本生活水平的差距。既要注重 略 意 义 。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要重视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方式从粗放式、外延型向集约式、内
正确理解我国主体功能区划 相关范畴的内涵特征
涵型转变。开展主体功能区划正是考
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 科学认识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
主 义 事 业 总 体 布 局 和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然保护区域。”
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
并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 下几个方面理解:
势 逐 步 扭 转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显 著 提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区域发展基
发地区差距扩大、资源破坏和环境污 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
染等突出问题。
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主
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落实 体功能区划的推进和实现,是一个长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坚持区域协调 期的过程,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发展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不同地区 社会的整个进程,对于保障我国现代
面积的 27.46%(《2005 中国荒漠化和 沙 化 状 况 公 报 》)。 同时,渤海和“三河三湖”区 域的水污染、西南地区的酸雨、部分 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排放 等问题日益危害人类生存环境。正是 基 于 这 样 一 个 严 峻 的 现 实 ,“ 十 一 五”规划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划 分四类主体功能区,赋予不同区域不 同的分工定位,实施不同的发展战 略、思路和模式,切实缓解日益尖锐 的资源环境矛盾冲突,这是现阶段根 据我国资源环境禀赋和承载能力做出 的必然选择。 ——适度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加 强国土空间管理的重大创新。我国长 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区经济 为主导,省、市、县等各级政府按照行 政辖区进行空间开发和产业布局,形 成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产业和经济 体系。这种以行政辖区为基本单元的 空间开发模式和结构,在计划经济时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简介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功能分区,旨在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不同的功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特点、规划和例子等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中以确定的空间范围为依据,按照城市的发展需要,将不同的功能集中集成的一种城市功能分区方式。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一般会划分为几个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如经济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居住功能区等。

二、特点1. 专业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都是由专业规划师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2. 结构合理: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应当合理,旨在实现各个功能区的互动和相互支持。

3. 资源优化利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闲置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效果。

4. 发展方向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能够明确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三、规划过程1. 调研和分析: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区域的需求。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规划师们可以制定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3. 绘制规划图纸:规划师们会根据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规划图纸,明确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和布局。

4. 审批和批准:规划师们完成规划图纸后,需要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批准,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5. 实施与监督:一旦规划图纸获得批准,城市开发商和建筑师等相关方将会开始实施规划,并监督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

四、主体功能区的例子1. 经济功能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和工业区域,集中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如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制造业等。

2. 居住功能区:主要用于城市的居民居住和生活,包括住宅区、公寓和社区设施等。

3. 文化功能区:用于文化和娱乐活动,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

对于我国主体功能区的认识

对于我国主体功能区的认识

对于我国主体功能区的认识对于我国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摘要: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划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将对我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产生深远和实质的影响。

而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建议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本文主要介绍主体功能区的内涵、理论基础、划分依据及其影响。

关键字:主题功能区、区域规划、划分依据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主体功能区是根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 对区域发展理念、方向和模式加以确定的类型区, 突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

主体功能区是超越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基础之上的功能定位, 但又不排斥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的存在和发挥。

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划分, 既可以有以市、县为基本单元的主体功能区, 也可以有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主体功能区, 取决于空间管理的要求和能力。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边界和范围在较长时期内应保持稳定, 但可以随着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因素发生变化而调整。

主体功能区中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开发”主要是指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人类活动。

优化开发是指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方式、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重点开发并不是指所有方面都要重点开发, 而是指重点开发那些维护区域主体功能的开发活动。

国家主体功能区

国家主体功能区

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是指国家确定的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任务的区域,是国家长期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具有相关的环境规划、生态保护、资源配置等要素。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和建设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一些相关解读。

首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国家在划定主体功能区时,会考虑到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合适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其次,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将重点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经济效益。

在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将生态保护区划定为主体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可以避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对于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将其划定为资源开发区,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一些生态脆弱区域,可以将其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最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划定可以提高国家整体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更好地协调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

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提高国家发展的质量,推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意义。

通过合理的划定和规划,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提高国家整体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浅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

浅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

浅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概念: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图1 中国地形图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

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

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

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

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

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

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1.主体功能区概述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3.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4.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5.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趋势1.主体功能区概述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采取一定的划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划分出具有特定功能,对区域发展和国家全局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影响的区域。

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主体功能区是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划分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引导不同区域按照自身特点、优势和需求,加快发展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地区发展协调性。

3.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主体功能区建设应遵循战略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协同性和灵活性等原则。

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以及地域、历史等特定因素,尽量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同时,应采取分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逐步完善和提升主体功能区建设水平。

4.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是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管理服务等。

5.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主体功能区建设将越来越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挥绿色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环境和产业经济和谐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更加注重地方特色、区域协调和资源共享,注重实现区域发展和整体提升。

二、案例分析1.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生态涵养、产业发展、空间承载六大功能区”,在实施中注重“建立总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注重生态”的原则。

在建设中,注重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中心城区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加强环保、生态建设。

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

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

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主体功能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城市中心区域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活动的集中地。

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则是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文件,其目的是为了明确主体功能区的细化划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进行详细阐述。

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的核心内容。

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经济功能区、政治功能区、文化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多个细化领域。

经济功能区是城市的经济中心,政治功能区是城市的政治中心,文化功能区是城市的文化中心,生态功能区是城市的生态保护中心。

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确保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三、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原则在制定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

首先,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其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再次,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最后,还要注重公平和公正,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

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不仅仅是制定规划,还要考虑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

在建设和管理主体功能区时,需要注重规划的落地和实施,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还要加强对主体功能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规划的顺利进行。

五、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前景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前景是制定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的重要考虑因素。

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和规划的有效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主体功能区,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主体功能区细化导则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和细化划分主体功能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发展 的原则 ,对 国土 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 方 向进行
空 空 间单元 ,具 有 鲜 明 的特 性 。不 同类 型 的 主体 功 能 区具有 不 同 的发 展 要 求 。 关 键 词 :主 体功 能 区 特性 发 展 要 求
比,它有一种特别突 出的特征 ,这种特征决定着该 区域的 发展定位及其发展方 向;与一般的类型 区相 比,在 多数情
况下 ,它有着 多重 的功能 。主体 功 能 区是 中国制定 “ 一 十
五"规 划 时才形 成 的概 念 ,与 中国经济 社 会发 展在 特定 阶
段 的主要 矛盾 相联 系。
构 、实践 科 学 的 空 间治理 理念 的需要 。
( ) 它 承 担 一 主 多辅 的 功 能 三
绝大部分 区域 的要素是 多元 的,功能也是复合 的。主
体 功 能 区突 出的是 区域 的主要 功 能和 主 导作 用 ,但 又不 排
斥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辅助功能或 附属功能的存在和发
展 。其基 本 要 求是 该 区域 未来 的开发 目标 和 方 向必须 符合 主体 功 能 的性 质 ,但 主体 功 能和作 用 的发挥 并 不 排斥 其他 功 能及其 作 用 的发 挥 ,关键 是其 他 功 能 的发 挥 不 能影 响和 破 坏 主体 功 能 的发 挥 ,或者 说要 以不影 响 和 不破 坏 主体 功 能 的建 设 为前 提 。
维普资讯
DRC
DEVELOPM ENT RESEA RCH
国务 院发展 研 究 中心
CE NTE OF THE S R TATE
COUNCI PRC L,
调查 研 究 报告
内部 资料 2 0 0 7年 9月 2 2日

主体功能区类型及内涵

主体功能区类型及内涵

主体功能区类型及内涵河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上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类型相同,主要包括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个类型区。

同时,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在限制开发区中又划分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两个类型区。

1 优化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在全省范围内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也是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通常有一个在全省影响力较高的中心城市。

优化开发区域是今后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聚集的核心区域,是转变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的区域,是需要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区域。

2 重点开发区域省级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在全省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积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

这类区域通常具有一定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基础,至少有一个省内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省级重点开发区域是今后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也是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支撑本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积聚的重要空间载体。

3 限制开发区域省级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态地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峻、或在本省(区、市)具有较高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二是农业地区,指在本省区具有较大食物安全保障意义的区域。

省级限制开发区域是今后需要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农业基地建设的区域,是以服务业为重点、适度发展与限制开发区域功能不冲突的工业经济、并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的区域。

主要包括生态本底脆弱的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和主要农业地区。

4禁止开发区域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域、历史文化遗产、重点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要水源地等,以及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蓄滞洪区等。

省级禁止开发区域是今后要实行强制保护、禁止一切对自然生态人为干扰活动的区域,是传承本省文化遗产、确保本省生态平衡和自然特色、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

主体功能区战略内容

主体功能区战略内容

主体功能区战略内容
主体功能区是指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上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
区域。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确定主体功能区范围和定位:通过科学评估,确定国家、地区和县
级三级主体功能区范围以及主要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并明确其定位和功能。

2.制定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为实现主体功能区的生态保
护和恢复功能,制定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明确保护和修复目标、重点保
护对象和重点工程等。

3.落实主体功能区管护和利用机制:建立主体功能区管理机构和利用
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加强对主体功能区的监管和管理。

4.发展主体功能区经济和社会活动: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补偿等措施,促进主体功能区合理利用,推动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向主体功能区集聚。

5.提高主体功能区保护意识和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加强社会宣传和
环保法制建设,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法规执行力,促进主体
功能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确定的特定区域内拥有主导功能的重要部分,是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具有战略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实施性的要求,旨在实现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及功能目标,并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5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通知》中。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土地利用规划的逐步深入和国土空间管控的需要,主体功能区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主体功能区划定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内资源、环境和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估,合理配置和保障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支撑国家战略。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基础。

通过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动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2. 优化资源配置。

主体功能区划定了具有优势资源和适宜开发的区域,可以在这些区域集中配置重要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4. 保护生态环境。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管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 有序推进空间开发。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具有实施性。

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种开发活动,确保开发的有序性,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实现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和实施目标,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制定总体规划。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

• 不足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 ——仅考虑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仅考虑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仅考虑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条件; 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条件; 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条件 • ——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 随着区域发展实践的深入,区域差距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 随着区域发展实践的深入, 突出,人们认识到: 突出,人们认识到: • ——空间资源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空间 空间资源具有双重价值, 空间资源具有双重价值 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提供者; 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提供者; • ——这种双重价值在不同的空间上的组合是不同的,所谓的空 这种双重价值在不同的空间上的组合是不同的, 这种双重价值在不同的空间上的组合是不同的 间优化就是在一个二维价值坐标中对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问题。 间优化就是在一个二维价值坐标中对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问题。 只有在整体上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定位, 只有在整体上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定位,才有可能实现区域协 调发展。 调发展。
2.主体功能性 2.主体功能性
• 地域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功能区组合而成的、在 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整体。不同的区域范围,由于经济、社会、 生态等要素在特定空间单元整体功能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起着主导作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确定 就是寻找出在整体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以确定特定空间 单元的优势功能。因此,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中,应以主体功 能突出、地域优势互补、区域共进共荣为目的,找出特定空间 单元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明确各级各类地域单元的功能定位,为因地制宜制定 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主体功能区相关资料

主体功能区相关资料

主体功能区相关资料一、主体功能区定义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经过科学评价,将特定国土空间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空间单元。

二、主体功能区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三、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和任务一是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引导超载区域和农村人口吸序转移并定居。

二是走空间集约道路三是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道路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五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四、主体功能区的内涵1、优化开发区域:⏹定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方向: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重点开发区域:⏹定位: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支撑今后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方向: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3、限制开发区域:⏹定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方向: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优先、点状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4、禁止开发区域:⏹定位: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方向: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自然文化遗产切实得到有效保护五、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统一的国家空间规划框架内,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确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该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是指以特定功能为主导的区域,包括经济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和人口功能区。

经济功能区是指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目标,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区域。

生态功能区是指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为目标,主要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区域。

人口功能区是指以人口发展和人口资源利用为目标,主要集中人口资源,提供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的发展的区域。

其次,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在经济功能区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功能区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人口功能区方面,要合理统筹人口资源,实现人口分布的合理化,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福利水平。

此外,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还要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结构,促进各地区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遏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

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可以有效控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提高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和协调发展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中国建设部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改善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策的发布为改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持久努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可持续发展步伐。

二、定义主体功能区制度定义了城市土地利用形式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模式,确保城市具有一个强大的,有效的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及建设。

据该制度,城市被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优先发展功能区和支柱功能区,并且严格实施监督。

三、核心功能区核心功能区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办公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文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等,它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维持城市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四、优先发展功能区优先发展功能区是指需要在城市发展中进行重点优先发展的区域,包括文化旅游景区、创新技术产业园区、运动休闲娱乐区、科技合作园区等,它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部分,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以促进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

五、支柱功能区支柱功能区是指城市发展中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区域,包括贸易物流园区、低碳社区、社会包容性居住区、教育培训区、养老服务区等,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政府可以加强对其的监督,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六、利好效应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实施将带来诸多利好:(1)它将改善城市规划管理,给城市建设带来更多便利;(2)它将缩小城市土地利用形式的差距,建立均衡的城市发展结构;(3)它将推动城市的节能减排,建设更绿色的城市环境;(4)它将增强城市空间连接,提高城市效率;(5)它将促进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七、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以此明确各种土地利用形式,并使其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在宏观规划层面上,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大纲,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定位,明确各个功能区的定位和边界,以及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定位;(2)在政策发布层面上,应当制定一系列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明确对各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管理和监督机制;(3)在具体投资层面上,应当充分投入财力,支持各种功能区的建设,以便为城市发展奠定牢固基础;(4)在技术支持层面上,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对各种土地利用形式进行全面监控;(5)在公众参与层面上,应当引导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及实施,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意义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意义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是根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对区域发展理念、方向和模式加以确定的类型区、突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题功能的规划区域,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

意义:构建主体功能区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和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1、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依据,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源环境的过度承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转变以追求 GDP 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可以为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以及精准细致的空间管理提供一个可操作、可控制、可监管的基础平台,从而增强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2、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构建主体功能区,跳出了追求缩小经济总量差距的思维定势,把协调发展的实质定位于人和环境,而不是地区生产总值,使区域差距缩小的实质成为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有就业和参与发展的机会、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3、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

通过划分主体功能区,突破行政区范围,引导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从而在生产要素基础上,而不是行政单元基础上,建立起更为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从根本上避免了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和低水平重复竞争。

4、有利于行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为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下面从主体功能区的需求、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同时农村的农田面积减少、农业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扶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等。

通过建设主体功能区,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城镇发展区等。

农业生产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重点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态保护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重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工作;资源开发区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区域,重点开发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城镇发展区是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重点发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

最后,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精细化的区域规划和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同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主体功能区制度还可以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而确定的特定区域,具有特殊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任务。

主体功能区的设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设立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跟随国家战略部署,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与发展重点;二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在特定区域设立主体功能区,引导产业集聚和分工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旨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主体功能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分为工业主体功能区、农业主体功能区、生态主体功能区等。

工业主体功能区是为了集聚和发展特定产业,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农业主体功能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的整合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水平。

生态主体功能区则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功能区发展,包括完善规划设计、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主体功能区是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的具有特定功能定位的区域。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理解和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

如何理解和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

如何理解和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当前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多次提到主体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因此,为方便理解,现将省发展改革委黄素香调研员在“全省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培训班”上就《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讲课要点整理摘录如下:一、什么是主体功能区?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

推进主体功能区,就是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

按照开发方式,可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按照开发内容,可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

二、如何界定划分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

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限制开发(生态发展)区域——是指关系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不应该或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湿地公园及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等。

三、县域内各镇主体功能区如何划分?县域内各镇主体功能定位,应在落实国家和省对本县市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县域内各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分为:优化开发镇、重点开发镇和生态发展镇三类具有明确主体功能的镇。

四、县(市)划分功能区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第一,功能区的名称不要与国家确定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名称一样。

可根据当地的实际确定。

第二,功能区的划分要体现国家和省对本县(市)的主体功能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摘要:主体功能区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相联系的概念,是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现存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按照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空间划分而形成的藉以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特定空间单元,具有鲜明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特性,发展要求主体功能区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相联系的概念,既不同于综合性区域,也不同于类型区。

厘清主体功能区的内涵、特性和发展要求,对于制定科学的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特性在区域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区域。

这些区域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区域和类型区。

综合性区域包括经济区、行政区、自然地理区等;类型区包括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自然保护区、蓄滞洪区、开发区等。

各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综合性区域的功能较多,类型区的功能较为单一。

主体功能区既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区域,也不同于一般的类型区。

与一般的综合性区域相比,它有一种特别突出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着该区域的发展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与一般的类型区相比,在多数情况下,它有着多重的功能。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才形成的概念,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相联系。

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现存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按照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空间划分而形成的藉以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特定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一)它服务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原则,划分和确定了各种类型的区域。

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领域的特殊问题,或者是为了满足区域某些方面的需求,其功能的实现不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和大思路的调整。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则不同,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各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对各区域按其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加以分类,以便对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和演变对未来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的形成、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系统建设等具有长期和重大的影响。

(二)它是实践科学的空间治理理念所依托的区域单元空间开发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各区域能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对各空间单元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宜度进行分类,是通过分类管理的政策引导或规制区域的开发活动,促进形成理想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践科学的空间治理理念的需要。

(三)它承担一主多辅的功能绝大部分区域的要素是多元的,功能也是复合的。

主体功能区突出的是区域的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但又不排斥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辅助功能或附属功能的存在和发展。

其基本要求是该区域未来的开发目标和方向必须符合主体功能的性质,但主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并不排斥其他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其他功能的发挥不能影响和破坏主体功能的发挥,或者说要以不影响和不破坏主体功能的建设为前提。

(四)它在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中确定自身的功能主体功能区功能的确定,以空间整体的功能最大化、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

对一个特定区域的划分和功能定位不但考虑了该区域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已有的开发强度,还考虑了其在周边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所具有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是放在一个大的空间系统里来统筹考虑其分工协作关系的。

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在确保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同时,各种类型区也能够实现各自合理的利益。

(五)它具有多层级性和功能的非排他性由于空间系统的复杂性和各空间单元规模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区域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层级,另一方面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层级交错的结构。

因此,划分主体功能区,首先,需要分层次,可以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划分,比如以市县或者乡镇为基本单元,具体空间尺度的选取取决于空间管理的要求和能力。

其次,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也需要区别其所在的层级,比如整个区域的或者全国的,次级区域或者省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的等等。

另外,在上一层次确定的某类主体功能区内,其内部可能存在其他的主体功能区单元,比如在限制开发区内部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集约式重点开发等,或者在重点开发区内部存在需要严格保护的禁止开发区等。

二、主体功能区的初始划分及其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为了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需要按照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国土空间进行初始划定。

特定空间在初始状态下属于何种类型的空间单元,既取决于其剩余开发潜力,也取决于其比较开发潜力。

剩余开发潜力取决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单个空间单元的资源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强度及其二者的对比关系,其结果表现为空间单元的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开发密度/资源环境容量定义为实际负荷,并通过比较确定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负荷-实际负荷),决定了在封闭条件下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具有硬约束力。

比较开发潜力取决于空间单元的开发条件和在一个区域系统里承担某种功能的比较优势,其结果表现为空间单元的开发适宜度,决定了在开放的区域系统里单个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是相对的和可选择的。

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宜度即可将所有空间单元初步划分为四种类型: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如图1和图2所示。

优化开发区域是开发适宜度高,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为资源环境容量大,且开发适宜度高的地区。

限制开发区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且开发适宜度低的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不论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低,都不适宜开发的地区。

图1 主体功能区分区框架图2 主体功能区二维坐标分类然而,特定区域究竟能够成为何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不仅仅取决于相关规划所做的初始划定。

初始划定为限制开发区的地区,可能会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聚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人口规模,从而承担重点开发区的功能;而初始划定为重点开发区的地区,则可能会由于情况的变化而变得不适宜于大规模开发,等等。

这是因为:第一,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很难事先准确测定,而且随着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第二,即使能够对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及其发展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说明,资源和环境问题并非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甚至并非最重要的要素。

经济发展受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决定于特定地区的各项条件,还决定于特定地区利用区外条件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如此。

经济发展的历史还说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可用资源空间和环境承载力。

因而,对于国土空间的初始划定,必须是开放的、动态可调整的,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制度变革、资源配置空间拓展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对于国土空间的初始划定,要遵循粗细结合的原则。

依托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设想,是对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完善,而不是对它的替代。

其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对国土空间和区域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增强区域政策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方面的作用。

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从范围、功能方面来看更容易界定;设立禁止开发区所要解决的环境生态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主要发挥作用的领域。

因而,从政策设计上来看,明确划定禁止开发区更具现实可行性。

而对于其他三类开发区,即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规划上既难以做出符合实际的划分,政策上也很难做出公平合理的设计,管理上应当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其初始划定宜粗不宜细。

特定区域的发展既受初始划定的影响,又不完全受制于初始划定。

特定区域的初始状态确定之后,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分类管理政策的影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变革和一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条件以及在区域系统中的比较优势等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一区域的发展功能定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但涉及主体功能的性质,也可能涉及主体功能区的边界和范围,甚至带来其在不同层级区域中地位和功能的变化。

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一)优化开发区一般来说,各层级的优化开发区都是全国或各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基础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地区。

这些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和龙头地区,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市场化建设、人口和经济集聚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区层面,都存在范围不等的一批具备优化开发区特征的区域。

这些区域一方面是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及各种生产要素集中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也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未来在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但更多地需要依靠结构优化来实现发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和国外的同类型区域相比,不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还是人口和要素的集聚程度,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区域开发状态,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潜力仍然比较大,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来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释放资源环境容量,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概括起来看,优化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通过着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建设成为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承载全国(或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密集区域,带动全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总体来看,各层级的重点开发区都是全国或各地区发展条件比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

这些地区不论是其土地和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区位条件、交通可达性,还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在空间系统中的地位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宜于进一步集中人口和经济要素,具备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成为承接优化开发区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