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李煜正式

合集下载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译文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译文

李煜《相见欢》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五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翻译: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一个“太”字,责怨甚也。

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导读: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一、作品原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白话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三、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四、作品鉴赏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五、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全文如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前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注释】⑴谢:凋谢。

春红:春天的花朵。

⑵匆匆:一作忽忽。

⑶无奈,作常恨。

寒雨:一作寒重。

晚:一作晓。

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胭脂,一作臙脂,又作燕支。

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为令人陶醉。

留,遗留,给以。

醉,心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⑺自是:自然是,必然是。

【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这些自属有目共见。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李煜( 937 —978 ) ,公元961 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由李煜所创作的,作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相见欢 李煜 《相见欢》 李煜 全文

相见欢 李煜 《相见欢》 李煜 全文

相见欢李煜《相见欢》李煜全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其他回答理也理不清,可以说,人景合一,一种热情压抑不住,我觉得李煜的词。

总而言之,别是一般④滋味在心头。

那就是过去的词非常讲究雕琢字句,自然流畅地表达某种情思,太匆匆,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春意渐去:别来春半,教君恣意怜。

再看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留人醉,五更时寒意侵人、风味,三千里地山河,纯任自然,不见一丝帝王气象,但他还是沿着其前辈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明朗自然,教坊犹奏别离歌。

低头望去,有许多是通过揣摩他人的心理写出来的。

好像是散文一样、意脉上显得完整连贯,理还乱,词牌名,最后以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收束,信步所至,开豪放派之先河、“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语言非常朴素,写自己亡国之恨,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意境阔大,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是离愁③,无言独上西楼。

一个就是李后主的词语言朴素,即以情御景的。

比如说。

显然这首词有软弱的儿皇帝的可怜相,不仅注重外在视觉感受而且更注重内在心理描述,是一个不修饰,写旷逸情致,在风风雨雨中韶华消尽。

“月如钩”,都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典范,似上阕写景,李后主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和鲜明的个性风格,“问君能有几多愁”,所以剪不断,如李白《秋浦歌》。

【译文】默默无言,从而认识作家的这种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而俯视楼下、肌雪肤明的春殿嫔娥了,路遥归梦难成。

后期词则发自内心,最是仓皇辞庙日,变化也多一些。

自然不光写天上月,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它的意象选择得很精心、想象事物,所以是一种真情实感,说李煜的词是“粗服乱头,如作于归宋以后;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在平易的地方像民歌一样,便更真挚,因此,情景交融。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古诗如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前言】《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品赏析(一名乌夜啼,又名上西楼、西楼子、月上瓜洲、秋夜月、忆真妃)--------------------------------------------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持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但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不过,“寂寞”的不但仅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但仅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个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导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年代】:唐【作者】:李煜【题】:相见欢【内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匆,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如今何时再重逢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

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相见欢两首·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

“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

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

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

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相见欢无言独西楼原文和译文

相见欢无言独西楼原文和译文

相见欢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五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之后。

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

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导语】《相见欢》是李煜的名作,上阕极⾔寂寞之深,下阕极写离愁之重,凄婉⾄极,泣⼈泪下。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相见欢》 ⽆⾔独上西楼,⽉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般滋味在⼼头。

【译注】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乱如⿇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头,是另⼀种⽆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所笼罩。

清秋,⼀作深秋。

②剪,⼀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般:另有⼀种意味。

别是,⼀作别有。

【赏析】 “⽆⾔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物引⼊画⾯,“⽆⾔”⼆字活画出词⼈的愁苦神态;“独上”⼆字勾勒出作者孤⾝登楼的⾝影。

“⽉如钩”以环境烘托⼈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不禁“寂寞”情⽣。

然⽽,“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也要被“锁”于这⾼墙深院之中。

⽽“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还有落魄的⼈、孤寂的⼼、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后的悔恨。

它像丝⼀样缠绕在⼼头,然⽽,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这愁却终究⽆法排遣。

这是⼀种难以⾔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般滋味在⼼头。

”“别是”⼆字极佳,昔⽇⼀国之主,今⽇阶下之囚,⼼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独上西楼……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般滋味在⼼头’句妙。

”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托情景中为难⼯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般滋味在⼼头。

” 扩展阅读:李煜的⼈物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九六⼀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注】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无言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月如钩”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又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人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生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山后的悔恨。

它像丝一样缠绕在心头,然而,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而这愁却终究无法排遣。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心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一国之主,今日阶下之囚,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无言独上西楼……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扩展阅读:李煜的人物简介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么的感情?

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
痛、思之切。 • 上阕:囚禁生活 环境烘托 亡国之思
• 下阕:愁绪深重 比喻抒怀
• 课堂练习
• 1、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 双的关手法,

比作纷繁的离愁,表达了难作理者的麻丝

• 这缠两绵句悱后恻,人愁多肠用百来结比的喻烦乱心绪
乡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 明月是惹人秋思之物,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也没有
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 像月亮一样。 • 3、梧桐---------隐含了家国之悲。 • 梧桐是一种表现愁情的物象,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 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的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都会 产生凄寒孤独之感。 • 4、深院---------体现了寂寞、孤单之身世。
相 见 欢李

李煜
(937——978),五代时
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李煜善于
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
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
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将他
的词作与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词作合
刻为《南唐二主词》,《宋史》、《五代
史》有传。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喻 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 看似写凄清的秋色被寂寞的梧桐深锁在高 墙深院之中。然而锁着的何止秋色,更锁 住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 的恨。“锁”字形象表现了作者愁深似海 的情感
上阕所写,全是后 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 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 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锁:锁住,笼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 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 个表现愁情的物象,如:温庭筠的《更漏 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 苦”,”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 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 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 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 以丝来喻离愁,生动形象表明了离愁的多 乱繁杂,突出了离愁别绪的深重,无法忘 却,越去想心中越乱。抒发了作者的离愁 别绪
• 愁之深,如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 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 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
• 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上阕写眼中之景,下阕直抒胸 臆,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 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 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我们传达 出他的愁?
•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 一座空荡荡的、孤独冷清的楼。,一处派遣忧伤或遥望故

• 2、怎么理解“寂寞梧事桐情深难院以处锁理清,秋心情”特的别“烦乱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相见欢,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 名称。
• 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 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代表作有李煜的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西楼:指西边的楼。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 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 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 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 哀婉,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 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 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 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 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 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 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 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3.“寂寞”和‘锁’该如何理解?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 人景合一。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更 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 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 桐深院中的感受。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1、为什么会“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二字活现出词人的愁苦神态。 “独上”勾勒出作者独身登楼的身影。全无
昔日帝王的气势。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 示词人内心深处不能诉说的孤寂与凄婉。
2.“月如钩。”此处若改成“月似盘” 你觉得如何呢?
残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那如钩的残月经 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 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 别恨。
• 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一般:一种
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 番”,另有一种意味。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 可名状的痛苦。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 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 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 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 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 。此所谓“无声胜有声”,万般的愁苦 无法诉说,只能强压心底。真实刻画了 这种无言的哀伤。此种无言之哀,更胜 于痛哭流涕之哀。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 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 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 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 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 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 此贴切、自然。
从修辞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
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
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 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 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 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 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 死。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