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题西林壁古诗全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全诗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的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注释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3、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4、侧:侧面。
5、各不同:各不相同。
6、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7、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8、缘:因为,由于。
9、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的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题西林壁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
這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译诗样儿庐山就是雄浑的大岭,两端看看则就是平缓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迁移,从多寡、远近各相同角度回去看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蒙蔽无法重新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观察使副并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引爆逸兴壮思,于是写出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就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绘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用笔,表示观测问题应当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来恰当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即景用笔,谈论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无法辨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见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具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到如此,观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两句诗有著多样的内涵,它启迪我们重新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相同,看看问题的出发点相同,对客观事物的重新认识难免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重新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打破狭小的范围,彻底摆脱主观偏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全诗诗意
《题西林壁》全诗诗意哎,说起《题西林壁》这首诗,咱们得聊聊苏轼那哥们儿咋在山里转悠,还整出这么一番哲理来。
这诗啊,就像是咱在山里迷路时,突然眼前一亮,发现的那片美景,心里头那个激动,简直没法儿用话儿说完。
一开头,“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这山啊,它可真是个调皮鬼。
你从这边看过去,它就是一排排连绵起伏的岭,温柔得跟啥似的;你再换个角度,从旁边瞅,嘿,它又变成了一座座陡峭的山峰,威风凛凛的,像是要把你给镇住。
这就像咱们看问题,角度一变,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往下,“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离山远点儿看,它朦朦胧胧的,像幅水墨画儿;走近了瞧,哎呀,那些石头啊、树啊,看得清清楚楚,连蚂蚁搬家都能看见。
还有啊,你站高点儿看,整个山谷都在你脚下,感觉自己就像个神仙;要是蹲下来,嘿,就只能看到脚边那几片草叶子了。
这不就是说嘛,咱们看待事物,得多个心眼儿,远近高低都得看看,才能看得全面。
接下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句可有点儿意思了。
你说咱们这些凡夫俗子,整天在庐山里转悠,咋就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呢?其实啊,不是庐山藏着掖着,是咱们自己没看透。
咱们总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哪儿能看清庐山的真容啊?这就像咱们在生活中,老是被自己的偏见和情绪给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最后,“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咱们为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还不是因为咱们自己就在这山里头嘛!咱们被山给包围了,就像被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给包围了一样。
所以啊,要想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得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像神仙一样,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总而言之,《题西林壁》这首诗啊,就是苏轼那哥们儿在庐山里转悠的时候,突然想通了这么一番道理。
他用诗的形式告诉咱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别被自己的偏见和情绪给蒙蔽了双眼;要想看清真相啊,就得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才行。
这诗啊,真是既有哲理又接地气儿!。
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诗句解释秒懂百科
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诗句解释秒懂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首诗的意思和诗句的解释如下。
《题西林壁》是在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游览西林寺时所写。
诗名中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壁”指的是寺庙的墙壁,古代文人常常在寺庙的墙壁上题诗,这就是“题西林壁”的由来。
诗的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借山喻事,从各个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就像看山,从正面看是山岭,从侧面看又是山峰,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都不同。
末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人生哲理。
我们之所以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被其包围,无法看清全貌。
就像身在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一样。
这首诗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苏轼以山为比,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有全面的视角,不要被局部所迷惑。
同时,也告
诫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跳出事物的包围,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观察和理解。
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也是《题西林壁》这首诗被广泛传颂,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1.横看是连绵山岭,侧看是陡峭山峰;
2.站在不同的方位看庐山,它的姿态各不相同;
3.之所以不能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4.只因为你自身处在这庐山之中。
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和看山峰一样,变换角度看到的峰岭就不一样,远近上下也由于角度的变换也发生了改变。
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也是如此,变换角度,得到的就不一样。
《题西林壁》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风光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那么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题西林壁的哲理
苏轼题西林壁的哲理一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
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
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
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
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
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
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
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二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三《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1084年初游庐山时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诗人站在层峦迭嶂的山中,觉得它横看时是雄奇的大岭,侧看时是陡峭的山峰。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题西林壁古诗意思《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原文横瞧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瞧:从正面瞧。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瞧就是从东面西面瞧。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熟悉,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外形。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从正面、侧面瞧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瞧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瞧察问题应客瞧全面,假如主瞧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瞧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瞧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熟悉。
游山所见如此,瞧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熟悉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瞧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瞧事物的熟悉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瞧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瞧,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熟悉。
题西林壁注释及诗意
题西林壁注释及诗意《西林壁》这首诗,哦,简直是唐宋诗词中的小宝藏!你知道吧,苏轼那家伙真的是天才,他不光写得好,还是个爱玩的人。
这首诗就是他在去杭州的路上,经过西林寺的时候,写下的。
当时他站在寺庙的墙壁前,看到远处的山景,脑袋里就突然冒出了这些诗句。
诗里呢,他谈的是一个哲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结果呢?你看到了这些山水,又发现其实它们并不像你一开始以为的那样。
是不是很有意思?你想啊,这诗是写给我们看的,但也可能是写给他自己的。
苏轼把看山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哎,谁说诗人不懂生活呢?他先看到山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好像山就只是山,水就只是水。
可是呢,随着他再看,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山水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好像每个人、每件事物,表面上都很普通,真要看透了,才能体会到它的深意。
而且你瞧,苏轼在诗中提到了“西林壁”,你一看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意思?“壁”,壁是什么?就是墙壁嘛。
苏轼居然把这幅景色与墙壁联系在一起,墙壁是个遮挡物,对吧?而他却从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景象。
你也许会想,“这壁上有什么能看的?”但当你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会发现墙壁的背后,藏着无尽的风景。
就像人心一样,表面上的冷漠,其实可能隐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诗里有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真的是太有哲理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要看得更远,必须站得更高。
你站在低处,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局限,越往高处走,你的视野就会越开阔。
所以说,别总是停留在眼前的小世界,要学会放眼长远。
你看过那么多的风景,读过那么多的书,生活的舞台会越来越宽广,整个人的心胸也会变得越来越开阔。
不过,我最喜欢苏轼的一点是,他的那种“看破不说破”的态度。
你想,看到山,看到了水,看到了远方,苏轼并没有急着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他只是告诉你:“嘿,仔细看看,别让眼睛欺骗了你。
”你看,他在诗里并没有硬要教你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一番观察,让你慢慢领悟。
这种不急不躁的哲理,不就是咱们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吗?你也许会想,苏轼是不是一个很高深的哲学家?其实不然,他不过是个大大咧咧、肆意洒脱的江湖人士罢了!你看他一生风风雨雨,做过官、写过诗、画过画,真的是活得非常多面。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的哲理句
《题西林壁》的哲理句《题西林壁》的哲理句引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作品,苏轼的这首诗可谓是千古名诗,从我们上小学开始,这首诗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首诗也是哲理诗,那么,诗中的哲理句是哪一句呢?题西林壁的哲理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苏轼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
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中的庐山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引言:题西林壁是作者被贬汝州游庐山所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诗意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题西林壁诗意赏析(一)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1. 前言《题西林壁》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乐府诗,该诗以描绘西林寺壁上的景象为主题,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探讨从中所感悟到的道理。
2. 壁画映射人生在《题西林壁》中,王昌龄描绘了壁画上的山水景象,以及与壁画相关的人物形象。
这些壁画映射出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象征着人生的坎坷和悲欢。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生就像这些壁画一样,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经历和风景,需要我们以冷静的心态来面对和体会。
3. 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王昌龄在诗中抒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叹和对岁月易逝的忧虑。
他用壁画的褪色和斑驳来比拟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感伤。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时间的可贵,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体会生命的短暂和宝贵。
4. 忧国忧民,志向高远除了对个人生命的思考,王昌龄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爱国之情。
他以壁画上的神仙和仙女形象来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向往和期望。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有着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还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承担起爱国爱民的责任与使命。
5. 总结与回顾《题西林壁》这首诗在描绘壁画景象的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理。
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的起伏变化、时光易逝、忧国忧民和志向高远等重要道理。
这些道理不仅对我们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我们能够从《题西林壁》中汲取智慧,以更加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挑战。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题西林壁》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是深邃而且值得我们深思。
诗中对生命、时间和爱国情感的表达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可贵和时光的珍贵。
同时也教会我们要有着高远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奋斗。
这些道理对我们在当前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豁达和坚定的心态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及读后感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及读后感《题西林壁》中的哲理及读后感引导语: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题西林壁》就是苏轼写庐山的作品,诗中的哲理句是哪一句呢?题西林壁的哲理句及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苏轼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
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篇一:《题西林壁》读后感有一首诗,同学们都很熟悉,那就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讲述的是横着看和侧着看,远看近看,俯视仰视都不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
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世间大部分人总认为自己是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当然比那些旁观者更清楚一些,根本不听那些旁观者的建议。
可事实死,他们并没有那些旁观者看的,了解的清楚。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人在发现这些事的时候,根本没弄清状况,而旁观者则了解了事情的`缘由。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深山之中,根本无法了解这山的形状,结构等等;而不再此山中的人,比如坐在飞机上的就能看到山的总体面貌。
所以,在此我想告诫大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你困在某个难解的谜团的时候,不妨问问周围的人,向那些旁观者寻求帮助和合理的建议。
题西林壁古诗词意思
《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它描述了西林壁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悟。
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追求真理、摆脱束缚的思想。
诗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词句,例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意思是,在山中人烟稀少,但是能听到人的声音,作者返回深山,复又看到青苔。
这句诗表达了人类不应该被局限,而应该追求自由和真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意思是秋天总是让人悲伤和孤寂,但是作者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深思和反省的态度。
总体来说《题西林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追求真理、摆脱束缚的思想,同时也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这首诗富有哲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导语:《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希望对大家有 所帮助。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 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
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 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丰富的内涵, 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 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 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 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与深思。
所以,《题西林 壁》 不单单是作者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 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 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 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作者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与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作者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 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之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宋朝尤其是苏轼,则是出现了以言理 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 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