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魏郑公传后曾巩阅读答案翻译

合集下载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

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释:①亮:同“谅”,忠信。

②辟君主、国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C.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D.非其史之遗遗:赠送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渊皆出于此也其皆出于此乎?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失其所与,不知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10.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小编已经准备好了,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同学哦!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军民不能自养者养:疗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请以战喻B.巩取置于法多于南亩之农夫C.遂与之异杳不知其所之也D.援笔而成客逾庖而宴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来源:]A.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贞观谏诤之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贞观谏诤之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贞观谏诤之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太宗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

王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东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要,责以忠效。

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帝默然惭,遂罢。

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

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节选自《新唐书》)材料二:太宗好骑射,孙伏伽谏,以为:“天子居则九门行则警跸非欲苟自尊严乃为社稷生民之计也。

陛下好自走马射的以娱悦近臣,此乃少年为诸王时所为,非今日天子事业也。

既非所以安养圣躬,又非所以仪刑后世,臣窃为陛下不取。

”上悦。

未几,以伏伽为谏议大夫。

懿宗游宴无节,左拾遗刘蜕上疏曰:“今西凉筑城未有所与夺,南蛮侵轶,干戈悉在于道涂。

旬月以来,不为无事。

陛下不形忧闵以示远近,则何以责其死力!望节娱游,以待远人安,未晚。

”弗听。

寻敕以阁门使吴德应等为馆驿使。

台谏上言:故事..,御史巡驿,不应忽以内臣代之。

上谕以敕命已行。

不可复改。

左拾遗刘蜕上言:“昔楚子县陈,得申叔一言而复封之;太宗发卒修乾元殿,闻张玄素谏,即日罢之。

自古明君所尚者,从谏如流,岂有已行而不改!且敕自陛下出之,自陛下改之,何为不可!”弗听。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三:巩少读《唐书》及《贞观政要》,见魏郑公、王珪之徒在太宗左右,事之大小,无不议论谏诤,当时邪人、庸人相参者少,虽有如封伦、李义府辈,太宗又能识而疏之,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贞观太平,刑置.不以,未尝不反复欣慕,继以嗟唶。

窃自恨不生于其时,亲见其事,歌颂推说,以饱足其心。

又恨不得升降进退于其间,与之往复议也。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

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

或矫拂情欲。

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

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

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

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

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

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

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

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

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属予序之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没:采纳。

D. 危言正色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①矫拂情欲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⑥其从政宽易爱人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曾巩原文: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珙不听,宗旦言不已。

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珙又不从。

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

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

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

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

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

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

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

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

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

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

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

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

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

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

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

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

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

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译文: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曾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翻译及注释

曾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翻译及注释

曾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翻译及注释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军民不能自养者养:疗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请以战喻B.巩取置于法多于南亩之农夫C.遂与之异杳不知其所之也D.援笔而成客逾庖而宴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翻译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①,而魏郑公之徒②,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③,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④,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⑤,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⑥。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至于辽东之败⑦,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⑧,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

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⑨,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孔光之去其稿之所言,其在正邪,未可知也,其焚之而惑后世,庸讵知非谋己之奸计乎?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臣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以十思上闻,伏惟陛下详察。

一思臣之罪,二思国之患,三思百姓之苦,四思贤才之用,五思法令之平,六思刑罚之当,七思宫室之壮,八思祭祀之诚,九思边疆之守,十思天下之治。

臣子固,谨以此疏献上,愿陛下三思而行。

翻译:臣听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危险,想到就会有准备,有了准备就不会有祸患。

我冒昧地向陛下进献十条思考,希望陛下能够详细地考察。

一思臣的过错,二思国家的隐患,三思百姓的疾苦,四思贤才的任用,五思法令的公平,六思刑罚的适当,七思宫室的壮丽,八思祭祀的真诚,九思边疆的防守,十思天下的治理。

臣子固,谨以此疏献上,愿陛下三思而行。

解析:本文是曾巩向唐太宗进谏的一篇奏疏,旨在提醒皇帝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

文章分为十思,分别从个人、国家、百姓、贤才、法令、刑罚、宫室、祭祀、边疆和天下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至四思,主要关注个人修养和国家政治。

曾巩认为,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过错,警惕国家面临的隐患,关心百姓的疾苦,选拔贤才,制定公平的法令,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五至六思,关注法令和刑罚。

曾巩认为,法令要公平,刑罚要适当,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

七至八思,关注宫室和祭祀。

曾巩认为,皇帝要注重宫室的壮丽,祭祀要真诚,以彰显国家的威严和尊重祖先。

九思,关注边疆防守。

曾巩认为,边疆是国家的门户,要加强防守,确保国家的安全。

十思,关注天下治理。

曾巩认为,皇帝要关注天下的治理,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

通过这篇奏疏,曾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忧虑,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篇文章体现了曾巩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总结:《谏太宗十思疏》是曾巩的一篇重要作品,通过十思的方式,提醒唐太宗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

文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和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曾巩传文言文阅读题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安石轻富贵,何吝也?小题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4分)曾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小题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小题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小题3: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

即,读懂故事。

文 言 翻 译注意(7)

文  言  翻  译注意(7)

(2)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译文:(3)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译文:(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

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

②大旆:大旗。

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C.察其意甚恨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藐:轻视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2023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落下帷幕。

这届亚运会唤起了国人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回忆。

三十三载,三届亚运盛会,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迁。

北京获得1990年亚运会举办权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均GDP排在全球第131位。

当时,亚运会筹办资金存在6亿元缺口,全国上下掀起了捐资捐物的热潮,集资总额达7亿元。

此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2023年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展现出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据测算,2016年至2020年,筹备亚运会对杭州市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亿元,占同期GDP的7.6%。

2023年国庆长假,杭州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0.87万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了34.37%。

受访游客中近50%的人表示,此时来到杭州就是为感受“旅游胜地加体育盛会”的独特氛围。

申办之初,杭州亚组委就提出了放大亚运辐射效应,以亚运带动乡村振兴和周边城市发展的构想。

如今,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

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因拥有水域广阔、港湾曲折的自然条件,被选定为亚运会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的承办地。

曾经略显闭塞的山乡渔村如今成为人们体验运动休闲游的热门选择。

杭州亚组委组织各种活动向游客们推介协办城市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吸引游客去感受相关城市的特色文化。

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5个协办城市的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比均增长5倍以上,其中绍兴增长最高,达7.2倍。

杭州亚运会为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径。

高考高中文言文试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高中文言文试题专题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

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

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

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

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

”朝廷是之。

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

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

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

”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

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

”和尚服辜。

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

”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

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

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

”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

”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

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

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居一岁,以老去官。

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宋史·曾巩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宋史·曾巩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人而警敏,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祜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溶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子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偃蹇:不顺,困顿.C、巩视之泊如也泊如:恬谈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斟酌:饮酒作欢貌。

曾巩传阅读答案

曾巩传阅读答案

曾巩传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答案开学了,我们又要开始学习文言文了。

相信对于大多数的同学而言,在考试的时候,文言文都是一件苦恼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是曾巩任将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2020广州一模语文文言文《曾巩传》详解版

2020广州一模语文文言文《曾巩传》详解版

2020广州一模文言文阅读《曾巩传》详解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年十二,试作(写)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壮美)。

甫(刚)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认为……奇才)之。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州旧(原来)取酒场钱给募(招募)牙前,钱不足,赋(征收)诸乡户,期(期限)七年止。

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

岁饥,度(估计)常平..不足赡(救济),谕(晓谕)告(张贴告示)属县,讽(劝说)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似子民,民得从便受粟。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没有耽误)。

知齐州,其治(根治)以疾奸急盗(根治邪恶、急惩盗贼)为本。

曲堤周氏拥赀(钱财)雄里中,子高横纵(横行骄纵),贼(残害)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影响)权豪(权贵和豪绅),州县吏莫教诘(追究),巩取(逮捕了他)置于法(处以刑罚)。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杀人劫财)夺囚,无不如志(愿)。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侦察)其(他们)出入(行踪),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发派)民浚(疏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清理)其隐漏(隐瞒遗漏的人数),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又弛(免除,解除)无名渡钱,为(建造)桥以济往来。

徙(迁移)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师(朝廷军队)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横征暴敛),民不堪。

巩先期(事先)区处(筹划安排)猝集(突然集结),师去,市里不知。

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回京师),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会(刚好)官制行(实行),拜中书舍人。

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

16 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新高考版)(试卷)

16  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新高考版)(试卷)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16 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4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4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原文及翻译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原文及翻译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原文及翻译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

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释:①亮:同“谅”,忠信。

②辟:君主、国君。

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代,他们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篇一: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试题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

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

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

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

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的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在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后,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阅读答案翻译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
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

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

②辟:君主、国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C.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D.非其史之遗遗:赠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其皆出于此乎?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失其所与,不知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愿以十五城
请易璧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11.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8.答案:D遗:遗漏
9.答案:A
10.答案:C
11.⑴①答案: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侍奉君主,并且不欺骗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
②答案:而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代,他们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

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

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太平,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大概都在这里吧。

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的事情,是因为他的奏章还保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

极其公正的原则,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博取小信来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

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

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风气的先河。

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
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败亡的情况,才开始遗憾魏征不在世了,不曾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率直地规劝他们的君主,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

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能见得到。

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这些国君的败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

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

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于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过错。

”与此正好相反。

《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好的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好的行为呢?又说:“既然这样,那么,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呢?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

那事情又不对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掩饰君主过错的方法,而让后世去传扬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奏章的正确与否,而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
主呢?”
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与此不同。

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

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的时候,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