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价格发现功能增强论文
浅论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与完善
浅论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与完善专业:08市场营销名字:学号:08332124摘要:股权分置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是中国股市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发展过程的产物。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开始越来越强烈地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和价格发现功能,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障碍.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和其他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实施,解决了长期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大问题,理顺了市场机制,释放了市场潜能,使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恢复,并引领市场活跃向上。
本文首先介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再介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现在回头看,2005年开始改革,当时我们都在风口浪尖上,但它的出台,确实给上市公司带来了许多深远影响。
随之存在的缺陷也慢慢的表露出来了。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对价缺乏平等基础,公司还存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分。
二:制度安排不适当导致政府信用受到严重的质疑。
三:股市监管制度缺陷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表现。
最后提出了完善股权分置改革的几条意见。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原因影响缺陷主要表现意见目录:一、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三、股权分置改革存在的缺陷四、完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几点建议五、小结一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股权分置现象。
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同股、不同价的市场制度和结构缺陷。
股权分置不能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是长期压在中国几千万投资者身上的巨石,她导致大股东长期侵犯中小股东权益,如同恶疾肿瘤一样危害着股市。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意义论文
谈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意义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55-02摘要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变革,它打开了桎梏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枷锁,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铺平了道路。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由来,之后从股市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投资者的利益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关键词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股权分置的由来及股权分置改革(一)股权分置的由来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改革发展史上特有的现象。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而又不失去国有经济的控股权,同时为了防止非公有制经济强大起来,所以在股权设置的问题上面,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及相关部门,制订了上市公司发起人股份,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设置。
由于在我国股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份属于非流通股份,同股不同权的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就出现了股权分置的问题。
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
这导致了当时的股票市场呈现如下三个特点:一个是发行股票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二是上市公司中公有股占有很大比例,以保证股票市场的社会主义性质;三是证券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市场,即仅局限在上海、深圳两个地方来试点。
随后的股票市场中,为了保护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规定国有股的比例不得低于51%并暂不流通,政府部门的这一制度设置为股票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埋下了重大的制度缺陷。
(二)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实践,最初可以回溯到国有股减持。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做法是在新股上市或者增发时,按照市价减持10%的国有股。
此次尝试由于以牺牲流通股股东利益为前提,遭到了市场的拒绝。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研究——兼论利用权证解决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开题报告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研究——兼论利用权证解决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2005年我国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质上解决了股权私有化和政府微观管理的瓶颈。
通过改革,我国企业可以自由决定其经营计划和投资方向,提高了市场效率。
然而,股权分置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股权分置对价问题。
股权分置对价问题主要是指因为股权结构的改变使得原有关系被扰动而引发的纠纷。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原有的A股与B股的权益发生了改变,如何合理、公平地处理A股股东和B股股东之间的权益问题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分析其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权证市场,提出解决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分析,探讨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2. 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影响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影响公司市值、影响国有股股东、影响股东权益等方面。
3. 分析利用权证解决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可行性,重点研究股票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的使用。
4. 基于实证分析,探讨运用权证解决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股份转让的流动性,保护股东的权益和利益。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实证分析和对比研究方法。
具体可行性方案的文本分析和数据分析结合,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更加全面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 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从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等多个角度剖析股权分置对价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提出利用股票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解决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3. 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权证市场对股权分置对价问题所做的努力和成果,对现有法规和政策进行评价和分析,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浅论股权分置改革
浅论股权分置改革浅论股权分置改革摘要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可以看到由于大股东和小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面临着相同市场约束条件,这对于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基础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资本市场的问题不可能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一蹴而就。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水平的影响,来分析这次改革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1 股权分置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响1.1 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缺乏共同利益基础股权分置的后果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两类股东的目标不一致,且存在着利益冲突。
控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其转让、拍卖时的价格基本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东的经营目标就是每股净资产最大化。
同时由于所持有的股票不能流通,非流通股股东既无法从股价上涨中获取利益,也不会在股价下跌的时候遭受损失,因此对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经营业绩不是很关心。
而流通股股东持有的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其价值取决于公司股价。
流通股股东投资的目标就是股价的最大化,而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股息回报。
正是由于这种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一致,非流通股股东就会将注意力集中于不断的进行高溢价发行、增发和配股,而不是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公司价值。
这就导致了股东之间缺少共同治理公司的基础。
1.2 一股独大,中小投资者利益难以保障“一股独大”是造成中国股市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由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控股地位。
过高的国有股持股比例,使得公司股权代表不明晰,国家作为国有企业最大股东对国有企业约束不力,因此国有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严重的“一股独大”的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拥有多数表决权,并且实际上绝对控制着股东大会,操纵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层人选。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效果的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一重大制度变革如何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到来,提升了市场效率,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并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公司估值及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展示了改革成果。
本文总结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证券市场;市场流动性;公司治理;国际化一、引言1.1 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痛点。
股权分置,简而言之,就是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两种股份在权利和义务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通股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而非流通股则受到严格限制,不能随意流通。
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设计,在证券市场初期确实为国有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
股权分置导致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司决策、利润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影响了公司的稳定运营和长期发展。
股权分置限制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
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使得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受限,难以真实反映公司价值。
股权分置问题还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外资机构对于中国市场的独特股权结构持观望态度,限制了外资的流入和市场的开放程度。
1.2 研究意义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通过深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一重大制度变革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有助于消除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改革还能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3800字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3800字摘要:文章采用统计方法,结合国内中小企业板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实际数据,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影响,并以此方法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实证结果发现:国内中小企业板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羊群行为都不显著,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在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毕业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羊群行为引言2005年4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出台了。
股权分置改革是以证券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和功能完善为首要目标,以校正制度缺陷,恢复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重塑上市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将对股票市场造成急剧扩容压力,导致内幕交易盛行和监管难度加大,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股改:这是一次没有公开的私有化过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权贵私有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股改”已进行了一年半,用“股改”后的市场效果来判定我国股改成败的时机已较成熟,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羊群行为的显著程度是股票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到目前为止,从羊群行为这一角度来评价“股改”的研究还没有开展。
羊群行为是指动物(牛、羊等)成群地移动、觅食的现象。
后来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
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金融市场的特定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处于羊群行为中的交易者由于忽略了自己的信息,故其掌握的信息就不能融入到价格中去。
从市场效率的角度来看,这会降低市场效率,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
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Kaminsky等人在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
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股权分置改⾰论⽂股权分置改⾰论⽂ 在各领域中,⼤家总少不了接触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股权分置改⾰论⽂,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股权分置改⾰论⽂篇1 (⼀)流通企业股权分置改⾰中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思路 其⼀,巨额交易费⽤增加流通企业股权分置改⾰成本。
流通企业的股权分置改⾰⽅案需经由股东⼤会决议通过后⽅可得以执⾏。
这就要求流通企业加强在与投资⼈信息交互领域的投资⼒度。
由于流通企业缺乏对股权分置改⾰相关事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外聘保荐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式可以利于流通企业降低股改运作风险。
《关于保荐机构从事股权分置改⾰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证协发[2005]83号,以下简称《通知》)中对流通企业的股权分置改⾰相关费⽤有详细规定,保荐和被应该保荐机构之间应通过公平协商⽅式来达成保荐契约协议,合理收取保荐财务顾问费⽤、保荐费等相关费⽤;《通知》还对各项费⽤的最低⽀付额度和保荐⼯作的服务质量、⼯作量等详细事宜做出规定。
其中,股权分置改⾰财务顾问费是流通企业为雇佣保荐机构来设计股权分置改⾰⽅案⽽⽀付的款项;保荐费是流通企业为确保保荐机构依法履⾏职责并出具公允性保荐意见⽽⽀付的款项。
除此以外,流通企业还需⽀付律师费、宣传推荐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各类杂费。
据⽂件来做初步预算可发现,流通企业需要⽀付数额庞⼤的保荐费及相关费⽤,这将直接影响流通企业的正常业务运作秩序,并扭曲流通企业的正常会计核算成果,给流通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和分析⼯作造成不利影响。
其⼆,对股权分置改⾰中交易费⽤的会计实务安排。
对此巨额⽀出事项,《通知》并未详细规定会计操作⽅法;在流通企业会计实务中,企业财务⼯作者通常将该⽀出思想列⽀为"费⽤"。
其依据是,流通企业的股权分置改⾰⾏为实施者为企业,该股改思想发⽣的缘由是推动该上市公司转⾝为全流通类上市公司,这决定了股权分置改⾰本质上具有推动流通上市企业将其⾮流通股股票再次上市交易的特征,由此产⽣的相关⽀出项⽬可以视为流通企业的⾮流通股股份⼆次上市⾏为。
股权分置对国有上市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文
股权分置对国有上市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作者:黄敏时间:2007-11-21 22:37: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内容摘要】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对国有上市企业带来了优化资产、实现战略重组的新机遇,也提出了应对股权稀释、维护股价稳定、合理运作股票和防范恶意收购等方面的挑战。
国有上市公司只有抓住新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保持和增强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市场中永恒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股权分置;机遇;挑战;对策股权分置,即非流通股东以对流通股东进行对价支付和承诺一定的股份禁售期为条件,得到所持股票流通权的一种改革。
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对价过低、投票门事件等等,但从整体来看,这种改革对于解决我国证券市场上一股独大、同股不同权等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重新激发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
股权分置的实施,也为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就成为我们当前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国资委而言,股权分置改革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挑战股权分置改革,要求国有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东在支付对价的基础上获得股份流通权。
同时,为了得到流通股东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支持,身为非流通大股东的国有上市公司往往还承诺在一定时期之内(一般是2年,有的公司比如涪陵电力,甚至承诺在股权分置实施日起六年)不出售所持有的股票,甚至还有不少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承诺: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股价范围内,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一定量的上市公司股票(如宝钢股份的大股东宝钢集团承诺: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以不高于4.50元每股的价格,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宝钢股份的股票。
第一批20亿元的资金已经在国庆节前投放下去,第二批20亿元的资金也10月8日后投放到二级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治理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通用)
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治理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通用)股权分置对财务治理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篇1一、股权分置对财务治理环境的影响(一)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有两种治理模式,第一种是股东治理模式,它是通过经理报酬(激励机制),董事会制度(约束机制),股东大会,用脚投票(引发并购和接管)以及社会约束气力这五道防线来实现公司治理的。
第二种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采用第一种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是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股权结构是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起较大作用。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由于股权估值方式的不同,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经常发生冲突。
当上市公司的业绩、品牌、核心竞争力等不能成为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充分地成为非流通股股东的财富时,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取向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取向不一致,非流通股股东的行为就有可能发生扭曲,导致上市公司无法形成良好的治理结构。
在股权分置以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
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基金、券商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将更多地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另外,股改后,上市公司更能通过股票价格这一综合指标来评价治理层的工作,也更轻易实施期权等激励兼容的、长效的激励方式。
(二)有利于证券市场资本配置功能的发挥(三)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扩张将成为上市公司增长的重要方式公司的成长除了自我积累之外,通过并购进行扩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
在股权分置题目解决之后,上市公司可以向被收购方定向增发流通股作为支付方式。
这种并购扩张的支付方式有利于创造出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双赢的局面。
对于收购方而言,并购只支付股权而不需要动用现金,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来实现快速扩张。
对于被并购方而言,获得了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仅资产的活动性大大进步,而且可以分享并购创造的价值和上市公司进一步成长的收益。
股权分置改革
金融商务一、股权分置及其产生的必然性股权分置也称为股权分裂,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
前者主要称为流通股,主要成分为社会公众股;后者为非流通股,大多为国有股和法人股。
股权分置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形态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两种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我国政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摩擦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的改革指导方针,在此期间,我国股票市场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家在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政策的情况下,就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为非流通股,为了避免股票市场探索失败对国家造成大的危害,只拿出面向社会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发行的股份上市进行探索性流通。
其次,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之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之时,一方面,推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建立一个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其根本要求是国有经济要处于完全控股地位。
所以,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降低融资风险和要体现国有经济控制地位的要求下,出现了国有上市公司中两种类型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而且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属的非流通股比例较大,流通股份比例较小。
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条件及制度安排是股权分置存在的制度基础。
再次,当时,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需要通过改制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因此我们可以说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是制度设计者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
既然以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融资作为股票市场建立的目的,那么制度设计者在设计股票市场时,其设计出的股票市场制度必然倾向于国有企业的保护。
股权分置改革分析论文
股权分置改革分析论文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基础是由于股权分置溢价的存在。
李平(2005)认为,股权分置溢价即指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三分之二的股票不流通,而流通股的发行、再融资和交易价格高于全流通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由此产生的非正常溢价。
川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股票发行的价格可能高于净资产而发生溢价,也可能低于净资产而发生折价,这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股权分置人为地缩小了股票数量的供给,这就使发行和再融资溢价过高,出现新股不败神话,而且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中也包含了非正常溢价。
这些溢价能够存在,是以股权分置为前提的;一旦改变前提,溢价必然消失。
显然,股权分置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非流通股,他们将获得流通权和资本运作的平台。
通过受益者向可能受损者支付对价,使A股除权,消除股权分置溢价,股市才能稳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
因此,对价就是非流通股股东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获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代价。
从定性理论看,根据胡松(2006)的研究,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支付应当体现“风险共担”的精神,以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补偿;支付标准必须遵循理论定价与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
那么,从实证分析看,对价水平主要跟哪些变量有关呢?史春沛等,(22006)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股改试点公司的研究表明,股改对价仅仅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股本结构相关;而陈建梁等(2006)研究认为,对价水平与流通股比率、市净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等8个解释变量都不显著相关;等等。
笔者认为,以上实证研究选取的样本,大多是股改试点公司或者是2005年实施股改的上市公司数据,样本区间过窄;而且我国股票市场自2005年12月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股改对价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因此,本文采用全面股改后截至2006年7月3日的数据,在严格挑选9个解释变量的基础上,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实证模型建立与结果(一)样本选择2005年4月9日至2005年9月11日是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时期,而全面股改的时间是从2005年9月12日开始。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李敬 朱国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310018)摘要:在资本市场上,公司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股票价格来反映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股权分置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无法准确地反映公司价值。
始于2005年4月29日的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沪深A股的股票价格的影响如何?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价格是否更准确地反映了公司价值?本文以沪深两市中于2005—2009年间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改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和股改完成后复牌日的股票价格进行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另外,在对复牌日涨跌幅和沪深300指数回报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本文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股权分置改革平缓了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股票价格更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价值,并由此推断:股改使中国资本市场基本达到了弱势有效或者准半强式有效。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股票价格;公司价值Abstract: In the capital market, the company value has been reflected in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stock price. Because of historical reasons, China's capital market has some non-tradable shares , so the listed company stock prices can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orporate value. Began in April 29, 2005, th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s of China a-share is how to influence stock prices? After share-trading reform ,whether the stock price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Based on share-trading reform of listed companies completed in 2005-2009 years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data on the last trading day before reform and the first day after reform,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compare to the first day’s price and 300 index returns ,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to conclude that th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s of stock price moderate irrational fluctuation, stockprices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and thus conclude: reform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s make it become weak or semi- strong type of effective. Keywords: share-trading reform, Stock prices; Corporate value一、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股权分置是仅存在于我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国外并没有专门针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探究论文
股权分置改革探究论文【摘要】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面临一个重大瓶颈,即股权分置导致的市场机制失灵,如何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做出正确的研判,分清风险,找出对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从股权分置的成因出发,探讨了股权分置的可能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股权分置;风险;成因;防范股权分置,也称股权的二元结构,是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和价格发现功能,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给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造成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制度缺陷.经过理论和实务界的多年探索,股权分置的严重危害不仅为全社会所共识,而且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桎梏。
目前,就股权分置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其解决的迫切性,市场上已基本达成共识,而且也已经列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因此现在要做的是集中力量和智慧突破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还存在的诸多疑点及障碍。
但是,每一次改革都面临着风险,股权分置改革亦如此,我们研究这项改革的同时,不得不对其风险成因及管理进行分析。
一.股权分置的由来及风险成因我国股市最初的定位是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益补充”,这样的初衷导致其后诸多的制度性缺陷。
首先,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公有性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上市时,对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与公开发行后公众股东所持股份采取了不同的上市流通政策。
同时为了体现“公平”原则,那些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其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在上市过程中,也被“暂不安排上市流通”。
至此,所谓的股权分置局面就形成了:不仅国有企业在股市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本占到70%甚至80%以上。
大量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一直是股票市场悬而未决的一大难题,截至2004年底,我国的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为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而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了74%。
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及对策
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及对策股票是一种证券,是企业股权的总称,代表着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
在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买卖不仅仅是股东之间的转移,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公司的运作和发展。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中国自2005年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限制管理层滥用股票权力,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股权分置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引起短期内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影响了股市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因此,本文将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及历史背景股权分置改革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局限性问题进行的法律规范和社会制度改革。
在改革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都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不够清晰,导致了公司治理混乱和管理层滥用权力的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的健康运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于2005年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提高公司的治理和透明度。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可以使得公司的股东结构更加分散,提高公司的股东民主,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持股比例,降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公司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及原因分析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亟需重视变革带来的风险并寻找对应的解决策略。
对于不同的投资者而言,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影响投资者(1)股票价格的波动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的实施使得大批A股上市公司股票从非流通股上市转为流通股上市,在短时间内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表现的不确定性较大,存在恐慌性抛售的现象,进而降低了行情的稳定性,使得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2)成交量增加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增加了股票的流动性。
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可以促进股票交易的活跃度,扩大了市场参与者的范围,对于使市场更加成熟也具有积极意义。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治理论文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治理论文【摘要】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存在着“一股独大”,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内部人控制严重,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外部治理,目标模式选择模糊等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形成共同利益基础,优化股权结构与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活跃控制权市场,形成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加快国际化进程;完善措施有:统一认识,制度创新,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与协调,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公司员工引入公司治理等。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是指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将上市公司的A股划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分置存在诸多弊端,已成为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桎梏。
股权分置改革,则为解决中国股市遗留问题,健全公司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本文想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在股权分置时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极不合理。
在我国全部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约占77%。
在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5.1%和27.6%,考虑到法人股中主要是国有法人股,则国有资本控股所占比重则应更高,多数公司呈现“一股独大”的特征。
无论与英美模式还是与德日模式相比,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均显得极不合理。
(二)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截至2005年6月,在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流通股仅在全部股份的36.19%,非流通股约占63.81%。
非流通股主要是国家股和法人股,流通股股东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
“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如,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
尽管资产净值的变动会引起股价的变动,但两者之间并不互为因果。
我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研究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国家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中国股市特有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中国现有股票市场存在了两大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国有股减持-解决“一股独大”和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
其中,中国股市市场出现了国有股减持政策。
国有股减持是通过证券市场将国有股份变现,从而国有资本从相关企业中退出的行为,出让收入上缴全国社保基金。
但是,国有股减持的这一政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国有股减持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原有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价产生了重大影响。
1、股权分置改革1.1 股权分置与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是指股东持有相同的股票却没有相同的权利,即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
比如持有非流通股的股东不能像持有流通股的股东一样去交易股票。
股权分置实质上就是一个非流通股持有者向公众投资者出售所持股份的问题,它必须尽快得到解决,而且要以一种现实的态度。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能够建立公平交易基础上的高效资本市场,对参与各方都有利。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还能使公司真正关注经营,自觉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根本,最终支撑中国股市走出一轮牛市。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实现全流通是证券市场走出发展危机的根本出路。
中国股市所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通过提供股改对价给二级市场持有者后获得二级市场流通权。
而全流通是使非流通股份的流通起来,使不能在股票市场上上市交易的非流通股份获得流通权,让全部的股份都可以流通,实现两类股票的“同股同权同价”。
简而言之,股权分置直接导致了股市能不能做到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和全流通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但是在市场扩容的方面却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原因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得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但是不一定要进入实际流通领域,即与流通权是否立即执行无关。
浅谈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一)
浅谈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一)【论文关键词】股权分置;资本市场;制度转换【论文摘要】股权分置是指中国股市因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发展演变中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形成的“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既不利于入世后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顺利接轨,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市场公平的原则,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本文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阐述了股改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并对今后中国如何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提出建议。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长期以来利益分割的局面得以纠正,理顺了市场定价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了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对恢复资本市场功能并由此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具有历史性意义。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按融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期信贷市场;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
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2.1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以恢复和完善资产的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推动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重组、并购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
在股权分置时代,人们常说,中国资本市场是个“投机市”、“炒作市”,人们重视运用“净资产”这样的则务指标来评判资产价值的高低,因而有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这样的规定。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将从“账面”转向“市场”,从“过去”转向“未来”。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2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将得以改善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导致了两类股东的收益函数的不同的,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被严重扭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股权分置改革价格发现功能增强论文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非流通股股东与现存流通股股东的博弈模型;分离均衡的说明;模型结论;并购重组加剧股票市场的两极分化;全流通下市场的格局变化进行论述。
其中,主要包括: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更有可能是通过”挤出效应”来体现的、出现一批业绩优良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蓝筹股和大量的廉价的”仙股”分化并存的现象、模型的假定与说明、劣质公司的大小非减持会显著伤害到现存流通股东的利益、模型的建立、动态贝叶斯均衡分析、规范大小非减持进行事前的信息披露是增进市场效率的条件之一、价值估值的预期有利于分离均衡的实现、合理的市场价值估值预期的形成、全流通的环境使得资本的逐利性得以充分发挥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文章作者从一个经典的动态不完全信息信号博弈模型的视角分析当前中国股票市场解禁的非流通股股东与现存普通流通股东的博弈行为,结果表明:当前针对大小非减持的信息披露机制有其积极意义;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特别是价值发现功能和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将逐步增强。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后续阶段,中国市场上投资主体的博弈对象已经逐步由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解禁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博弈,价值估值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增强。
关键词:大小非,分离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全流通,并购重组,资本市场一、研究背景大小非的逐步解禁对我国的资本市场有着怎样的影响,业界和学术界众说纷1 / 11纭。
安信证券(2008)认为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更有可能是通过”挤出效应”来体现的,减持对市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效应”,减持规模的积累令投资者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担忧。
从长期看,陈晓升(2008)认为应该对大小非进行客观认识和估计,在享受了股改红利之后同样不应忽视股改的”下半场”大小非本身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有自身的话语权。
我们也于2008年初撰文从托宾Q理论的角度对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套利进行了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套利观点,进而通过博弈论讨论这种行为为后市场带来的主要的变化:市场分化将逐步加速,出现一批业绩优良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蓝筹股和大量的廉价的”仙股”分化并存的现象。
二、非流通股股东与现存流通股股东的博弈模型(一)模型的假定与说明将A股的上市公司分为优质公司和劣质公司两类,其中具备以下两条件的为优质公司:(1)遵循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无套利的定价。
(2)在所属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业绩优良、红利优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
否则,为劣质公司。
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指出,大股东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就会透露出关于公司状况(博弈论中的类型)的信息(博弈论中的信号)。
那么,普通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观察那些交易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情况(类型)。
在模型建立之前,对基于此理论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下述假定:首先,假设非流通股股东拥有信息优势,对于公司股价是否合理、公司是否优质具有较多的信息。
而市场流通股东较少地知道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不能简单地观察出公司的优劣,他们主要观察大小非股东的减持与否来大概地推断有关公司的信息。
这种情况极大地增加了现存流通---------------------------------------------------------------范文最新推荐------------------------------------------------------ 股东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形成市场的恐慌和低效率。
其次,按照初步测算的2008年6月中旬A股加权平均动态市盈率20多倍左右来看,优质公司的大小非解禁对市场的冲击理论上来说是有限的,优质公司的大小非减持并不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这个阶段的错误定价反而可能带来投资的机会以及并购的机会等。
而劣质公司的重置成本很低,所以,取得股票的成本会成为左右他们是否减持的决定因素之一。
劣质公司的大小非减持会显著伤害到现存流通股东的利益,打击市场信心。
再次,模型中假设非流通股股东先行动,流通股股东总是观察非流通股股东行为后行动。
(二)模型的建立对于”大小非”减持与否,以及现存流通股东继续持有股票还是离场,基于一个经典的动态不完全信息模型。
面对优质上市公司和劣质上市公司,让自然先行动,选择公司的类型,给定公司是否优质的先验概率均为0.5,即流通股东在初始状态下认为公司优劣的概率均为50%。
接着是拥有信息优势的大小非优先行动,选择减持还是不减持,现存流通股东在观察到大小非的行动后再行动,选择离场还是不离场。
现存流通股东只能观察到大小非是否减持,而不能知道公司准确的状况(类型),即不知道公司股价是否合理,是否有优质。
因而流通股东只能根据大小非是否减持以及以上模型中的不同的收益或是效用的支付,来选择他们的策略和行动。
图1中,虚线连接的两个决策结属于同一个信息集,表示流通股东不知自己处在那一个决策结,因为流通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出公司的类型(优或劣),只能在观察到公司的大小非的行动后,在原有3 / 11信念的基础上推断公司属于何种类型(优或劣)的后验概率。
大小非的行动空间是:{减持,不减持},现存流通股东的行动空间是:{抛售离场,持有不离场},p表示在观察到大小非的减持行动后,现存流通股东认为该上市公司是劣质的后验概率;Q表示在观察到大小非的不减持行动后,现存流通股东认为该上市公司是劣质的后验概率,即修正后的信念。
在这里为排除掉其他的一些扰动的因素的影响,所定义的大小非的减持指的是有一定规模的减持。
相应的,1-p即表示在观察到大小非的减持行动后,现存流通股东认为该上市公司是优质的后验概率;1-q表示在观察到大小非的不减持行动后,现存流通股东认为该上市公司是优质的后验概率。
对参与者支付的假定是:图中每一组参与人的支付中,前者是大小非的所得支付,而后者为流通股东的支付。
由于对公司不看好劣质公司的大小非选择减持比不减持要多B单位的效用(出于上市供给等方面的限制,劣质公司被价值低估的可能性很小),而相反优质公司的大小非选择不减持比减持多B单位的效用。
无论优质还是劣质的大小非都不希望看到现存流通股东抛售股票离场,这样,在流通股东不离场时,大小非股东的效用要比在流通股东离场时多D单位的效用。
对于劣质的公司,现存流通股东选择离场得1单位收益,不离场得-1单位收益;相反,对优质公司则不离场得1单位收益,离场得0单位效用。
该数字反应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关系,详见图1。
若劣质公司的大小非减持的信息没有有效地被市场消化,造成现存流通股东继续持有,则大小非因此获得的收益为B+D,而流通股东获得-1的收益。
相比之下大小非和现存流通股东---------------------------------------------------------------范文最新推荐------------------------------------------------------ 均选择减持下大小非所损失的收益D(相对B+D来说),而大小非所倾向于选择减持所得的效用为B。
(三)动态贝叶斯均衡分析根据以上建立的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精炼贝叶斯均衡,一个分离均衡和一个混同均衡。
如下1、当BD时,得到分离均衡为”大小非”的策略是,劣质公司的选择减持。
优质公司的选择不减持。
流通股东的策略是,在观察到减持行动后,则选择抛售该公司股票,并修正对该公司的信念,即认为该公司为劣质公司的概率从先前p=0.5调整到p=1;另一方面,流通股东没有观察到减持行为时,则继续持有公司股票,也相反的修正先验概率从q=0.5到q=0,即认为被观察公司劣质的概率是零。
2、当BD时,得到混同均衡”大小非”的策略是,劣质公司的选择不减持,优质公司的也选择不减持。
流通股东的策略是,在观察到减持行动后,则选择抛售该公司股票;另一方面,在没有观察到减持行动时,则继续持有公司股票。
修正后的概率为p1/3而q=0.5,是在以上劣质公司隐藏信息均衡下产生的结果。
在此种情况下,不能有效地通过观察两类公司的行动来对其类型给出很明确的判断,优劣质的公司都会担心减持行动所传递的信息对自己的效用产生不利影响,均选择不减持。
综上,在分离均衡情况下通过大小非和现存流通股东的行动,来使得对不同公司区别定价,发挥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
显然,分离均衡才能增进市场效率,才能体现三公原则,才是帕累托最优的。
三、分离均衡的说明为进一步分析市场中B和D的大小,对不同情况下非流通股东的收益进一步进行了细化,5 / 11由于制衡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的条件仅与非流通股股东在不同条件下的收益有关,因此,在下述的博弈模型中,仅列出了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而忽略了流通股股东在对非流通股股东行为进行判断后所得到的不同的收益。
图2: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其中a表示非流通股股东的减持比例,即非流通股东减持的份额占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
而P1即为非流通股股东选择减持时的价格,不失一般性,将P2设为日后某一时刻的股票价格,其主要目的是用于与当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
对于减持的非流通股股东来说所获的总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以价格P1减持所获得效用,另一部分为继续持有的部分所带来的效用。
其中卸表示流通股股东的离场对股价的影响,一般来说,流通股股东的撤离会引起股价走弱,因此△p应该略大于0。
较为极端的情况,即当流通股股东为价格接受者时,卸应等于0。
对于不减持的非流通股股东来说,其总收益即为继续持有的股票价格,或者可以认为在未来某个时刻减持的价格p2,但是面对流通股股东离场的情况下,不减持的流通股股东收益要同样减少△p的部分。
结合上述的模型假设不难得出,大小非减持与否所带来的B单位的效用应该满足:无论优质还是劣质的大小非都不希望看到现存流通股东抛售股票离场,这样,在流通股东不离场时,大小非股东的效用要比在流通股东离场时多D单位的效用。
类似的,D单位的效用应该满足:在优质公司的条件,满足BD,若△p略大于0时,即在极端的情况下,若卸等于0时,条件即为p2-p10。
在劣质公司的条件下,满足BD,若△p略大于0时,即在极端的情况下,若卸等于0时,条件即为---------------------------------------------------------------范文最新推荐------------------------------------------------------p1-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