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回旋曲介绍
从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看莫扎特
从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看莫扎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贶南摘要:莫扎特的音乐清明高远,乐天愉快,淳朴优美,其挚温暖,有如天籁一般。
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
莫扎特在严酷命运的摧残之下默默地承受着、孕育着、奉献着……象殉道的使徒般唱着温馨甘美的音乐安慰着自己,安慰着整个世界。
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温婉慰藉着别人。
他的音乐恰恰是他天使般纯洁灵魂的写照与再现。
莫扎特在精神上创造出现实中所得不到的幸福,他以乐天的创造来征服现实的苦难。
关键词: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夜曲(serenade)这是中世纪游吟歌手留下的一份纪念品,是一种在淑女窗下唱出的情歌,伴奏乐器通常是吉他、鲁特琴或曼陀铃。
Serenade的词根来自于拉丁文的Serenus,意为清朗、安详,它被用于形容这些黄昏时分的歌曲。
至17世纪时,这一词已扩展到一切为庆典所用的声乐和器乐作品。
小夜曲中需使用独奏乐器时,往往以合奏方式出现,如两只小提琴与低音提琴,这种用法现在叫做[小夜曲四重奏]的作品。
由于十八世纪作曲家曾指出音乐的最低发声乐器为Basso,现在却很难判明指的究竟是大提琴、低音提琴或是巴松管。
一提到小夜曲,歌剧迷们首先想到的是舒伯特的由男高音演唱的D小调小夜曲,而大多数的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小夜曲,就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
在莫扎特创作的所有小夜曲中,毫无疑问当属这首编号为K.525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知名度最高,曾经一度在手机铃声排名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其流行性。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可以说是最能集中反映莫扎特音乐风格、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天才的作品。
这首作品的曲名,在夜曲前专门强调“小”,德文曲名原来就叫“Eine Kleine Nachtmusik”,翻译过来就是《小的夜曲》。
究其原因就我个人看来可能有2个。
一是因篇幅短小。
莫扎特一共作了有K编号的13首夜曲,这首K525是第十三号,如果加上早期无编号的K64,应该是14首。
轻音乐介绍 小提琴 钢琴 吉他
福雷在中国,福雷(Gabriei Faure, 1845~1924)远不如他的同胞德彪 西、拉威尔的名气大,但在国外却 被视为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在其祖国则几乎与德彪西、拉威尔 齐名。他在继承古典主义和浪漫主 义音乐传统的同时,又为印象派音 乐的出现开辟了道路。福雷热衷于 “纯音乐”的创作,表现只属于他 自己的那一内在世界,这就决定了 他难以创作出气势庞大的大型管弦 乐作品。正如福雷的传记作者凯里 连所说:“以福雷的天性,他在艺 术上的矜持,他的如此强烈的个性 和难以克制的表现‘内在的我’— —这些都是与乐队不相容的。”尽 管他也写了一些优秀的管弦乐作品, 但他最擅长和最成功的还是室内乐、 小型钢琴曲和声乐,尤其是他的室 内乐品味很高,是室内乐中的精品。
小提琴曲
《D大调卡农》, 卡农中最有名地莫过于帕赫贝尔的 《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这是作者在意大 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 素在里面。 卡农 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欢 一种冲动 一种默默的哀 伤„„
另外还有很多有名的小提琴曲 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下面 列出几首好听的 《流浪者之歌》 《小百合》 《Ave Maria圣母颂》 《斗牛士之歌》 《D大调第一华丽波兰舞曲》 《24首随想曲》 《G小调恰空》
人说他是个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 “有着萧邦的气质,以及德布西的慵懒与优 雅”;“具有George Winston亲和而强烈的旋 律性,及Keith Jarrett丰富而充满想像的思 考性。”轻音乐作品主要有 《流动的城市》 《月光边境》《迷失》 《远方的寂静》等
当然钢琴曲还有很多很多 大家以后可以慢慢欣赏
《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 巴赫 ,巴赫他生于一个音乐家族,是个虔诚的教徒, 一生以“为上帝传声”为业,但一个人很难一生都 为一个崇高的目的作曲,他子女众多,有时为了糊 口,有时则是王宫贵胄之命,他生活困顿,但未至 潦倒。他抄写过无数乐谱,但并未读万卷书,虽有 游历,却非行万里路。这份履历与许多前辈后生比 起来,实在小儿科,但他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且为数 众多。很难说明他的胸怀何以广大,这背后是个怎 样的迷?也许我们永远只能部分地解答,我相信他 的内心始终是纯净的,一个有稳固的精神信仰,对 生活没有过分欲求和野心的人才配有这种博大、从 容和平静,能让神栖居于人的心灵,才会变得高尚。 在巴赫那里上帝与理性是同义词,剩下的,便只有 用天才去解释了。
维瓦尔蒂及作品《四季》赏析
维瓦尔蒂及作品《四季》赏析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
巴赫是音乐之父,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
深入巴洛克,让我们从维瓦尔蒂开始。
虽然他并非巴洛克的开山鼻祖,也不是当时最响当当的人物,但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号召力。
作为巴洛克晚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三位作曲家之一,维瓦尔蒂是最早出身的,所以我们整个系列文章为大家全面介绍的第一位作曲家便是这个意大利人。
凑巧的是,意大利是巴洛克音乐发源、成长的所在,而维瓦尔蒂所作的《四季》也被公认为古典音乐领域最容易入门的巴洛克作品。
它被录制过上百次,从而成为世界上录音次数最多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那么维瓦尔蒂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四季》为什么得到这样的推崇?让我们慢慢说来。
安东尼奥.维瓦尔蒂(Anton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出生于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中,父亲是教堂的小提琴乐手,所以维瓦尔蒂从小就在父亲的引领下学习音乐。
当时音乐与宗教有很密切的联系,而年轻的维瓦尔蒂则同时接受了音乐教育和宗教教育,这令他受益匪浅。
从十五岁开始,维瓦尔蒂开始向教堂的神父们学习,接受宗教方面的训练,十年以后接受圣职,还曾被委任为神父(由于他长有红色的胡须,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红发神父”)。
在教堂供职的日子里,维瓦尔蒂对音乐的热爱却始终没有减退,不久之后因为经济上的原因,维瓦尔蒂最终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瓦尔蒂始终在威尼斯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仁爱音乐院”中任职,而他的职务集乐团指挥、作曲、音乐教师以及总乐长于一身。
威尼斯主题变奏曲简介
威尼斯主题变奏曲简介
威尼斯主题变奏曲,这首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变奏手法而著名。
这首曲子以威尼斯的美丽风光为灵感,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这个城市的魅力。
在曲子的开头,轻柔的琴声缓缓响起,仿佛在诉说着威尼斯的浪漫故事。
随着音乐的展开,各种乐器加入进来,如悠扬的小提琴、激昂的管乐等,共同演绎着这个美丽的主题。
在变奏部分,音乐家们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技巧,如音阶的变换、节奏的变化等,使曲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绪。
这些变奏不仅展现了威尼斯的多样性,也展示了音乐家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曲子的结尾,音乐逐渐回归宁静,如同威尼斯的日落时刻。
整个曲子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城市之中。
这首威尼斯主题变奏曲不仅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作品,也是一部描绘威尼斯风情的画卷。
它通过音乐的语言,将威尼斯的美丽、浪漫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无尽魅力。
总的来说,威尼斯主题变奏曲是一部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旅行者,都能在这首曲子中找到共鸣和感动。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首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魅力吧!。
浅谈莫扎特的小夜曲与嬉游曲
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 Eine Kleine Nachtmusik 章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
《一首小夜曲》命名。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 主题,结束全曲。
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
二、嬉游曲
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
《降 B 大调 K.136 嬉游曲》《降 B 大调 K.137
的迸发,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感到欢乐 表现手法,让终曲显得极富活力并充满着典雅和优美
的乐曲之一,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这个急板乐章非但 的古典主义风范。因为这首“月下小夜曲”在短小精
行进速度异常迅速,而且处处显现出令人惊喜的意外。 悍的篇幅中,充分显现出作曲家无穷的创作活力,音
鉴 赏
72
浅谈莫扎特的小夜曲与嬉游曲
陕燕林
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又称《第
第四乐章(Rondo)回旋曲,G 大调,快板,4/4 拍,
13 号小夜曲》,该曲是 18 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 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
范。莫扎特于 1787 年 8 月 24 日在维也纳完成该曲后, 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
小步舞曲。本乐章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 步异常迅速。所以,从这一时期创作的三部嬉游曲中,
青春的活力。
人们可以发现,意大利音乐风格对少年莫扎特的影响
73
鉴 赏
不可谓不大。创作于故乡萨尔兹堡的这些作品,实际 色彩,很多乐句都是莫扎特早先用过的,然而能够让
上是作曲家为自己下一次意大利之行而准备的演出曲 这个乐章灵动起来,应归功于作曲家对于节拍处理的
抒于 1772 年初,莫扎特年仅 16
古典主义时期
成熟时期的贝多芬
• 他生活中经历的矛盾,内心的复杂 活动以及生理上的痛苦,都构成了 思想的矛盾,形成了带有戏剧性的 动力并表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
精神上面的升华使他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这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他创作的数量和 质量迅速提高,全面显示了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和 光明热情的个性。
晚期贝多芬
小步舞曲
• 作于1779-1780年,原本是《D大调第十七嬉 游曲》的第三乐章,后来常用作单独演出,是莫扎 特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 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
• 本曲是为庆贺萨尔兹堡贵族罗比尼希的长子齐 格蒙德从萨尔兹堡大学毕业而作,是为人们所熟 知的小步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具有明显的十七 世纪宫廷音乐风格.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 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 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 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 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 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早期贝多芬
• 11岁时,贝多芬开始为当地剧院的乐 队工作,跟管风琴师尼费学习通奏低 音、作曲、和声和键盘的课程,在老 师的教育下,他学习了德国的传统音乐,为他以后 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岁时,贝多芬代理了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13岁 时还担任了歌剧院的古钢琴伴奏,并第一次出版 了钢琴作品,很多人都预言这为少年将来定会是 第二个莫扎特.
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 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 步,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 的作品。
第40交响曲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 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 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 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
初三音乐会考复习资料
初三音乐会考复习资料1、月之故乡内容:台湾同胞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声音:深沉连贯的声音演唱。
作词:彭桢邦作曲:刘庄、延生结构:四句体乐段结构风格:古典的民族风格2、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
作曲: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情绪:明快欢乐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奏鸣曲式。
3、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曲:莫扎特。
作品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小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抒情的浪漫曲;第三乐章:小快板,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回旋曲,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象征幸福完美的爱情,在乐章中共出现五次。
4、鼓浪屿之波内容:海峡两岸相思相望、盼望和平统一首唱:李光羲演唱首次获奖者:郑绪岚作曲:钟立民作词:张黎、红曙情绪:抒情地拍子:四四拍子5、红河谷所属地:加拿大民歌结构:单乐段演唱情绪:舒展、述说、优美抒情演唱形式:合唱6、踏雪寻梅作者:黄自;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长恨歌》、《旗正飘飘》、《抗敌歌》、《热血歌》拍子:四二拍子情绪:轻松明快7、卡门序曲,又称《斗牛士进行曲》选自:《卡门》形式:管弦乐曲作曲:比才风格: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味,带有进行曲的特点主乐器:大提琴(提示了悲剧性的主题)8、小草速度:中速拍子:四二拍子选自:五场歌剧《芳草心》9、放马山歌分类:云南民歌。
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情绪:活跃欢快10、乘着歌声的翅膀拍子:八六拍子作曲:门德尔松作词:海涅11、歌声与微笑作曲:谷建芬结构:AB两段式结构情绪:轻松活泼适合演唱的情境:庆祝活动、会场12、同一首歌作曲:孟卫东情绪:深情地适合演唱的情境:团圆、团聚、相逢的场合、集会1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词:公木作曲:郑律成节奏:铿锵有力,富有进行曲的特点形象:塑造了豪迈雄壮的人民军队形象14、英雄赞歌形象:在硝烟炮火中英勇杀敌的志愿军战士形象作词:公木作曲:刘炽速度:稍慢情绪:深情而壮美地15、沂蒙山小调分类:山东民歌歌曲旋律的特点:鱼咬尾(衔尾式、接龙式)情绪:自然舒展地16、百鸟朝凤分类:唢呐独奏(民乐)情绪:热烈欢快适合演奏的情境:它往往在民间喜庆场合中演奏17、十面埋伏内容:表现了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的激烈战况演奏乐器:琵琶分类:琵琶曲中的武曲力度:大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全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第二部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第三部分:项羽乌江自刎18、光明行:作者:刘天华演奏乐器:二胡风格:进行曲结构:复三部曲式‘曲子借鉴了西洋音乐进行曲式转调手法,但音调完全保持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莫扎特的《小夜曲》简介
莫扎特的《小夜曲》简介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文:Serenade für Streicher in G-Dur,常被称为Eine Kleine Nachtmusik),又称“第13号小夜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二乐章行板,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第四乐章兼有奏鸣曲与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1776年时的莫扎特,一方面在萨尔兹堡担任宫廷音乐家,一方面暂时停止写作交响曲,奏鸣曲等内容比较艰深的作品,开始转向创作社交性与娱乐性的音乐,因此写了很多小夜曲与嬉游曲,这些作品都具有优雅华丽的色彩.这首跟半年后的名作,就是最能充分表现此种风格的作品.这首曲子跟其他萨尔兹堡世代的小夜曲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它只有三个乐章,规模较小,但是却用了两组弦乐的合奏.其次,本曲中没有管乐器.结构上以合奏协奏曲为基本架构,令人联想到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而在乐器的编制上,还使用了定音鼓和钹等打击乐器.和莫扎特其他的小夜曲相较之下,这样的不同似乎成为特色了.本曲的标题名称(Serenata notturna)是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写在莫扎特的亲笔手稿上.这首曲子是莫扎特为了萨尔兹堡的社交场合而作,由于作曲的时间1月正是冬天最寒冷时,所以可以判断出当时应该是在室内演出.第一乐章是庄严的D大调,浓浓的莫扎特萨尔兹堡风,带有淡淡的欢愉感.为了配合一般小夜曲前后都演奏进行曲,第一乐章虽然是奏鸣曲式的乐章,但是莫扎特巧妙地将进行曲融入主题,使主题带有进行曲的味道明亮轻快的结构使独奏群和合奏群产生了喜剧效果,让对话更为生动.第二乐章是具有高雅风格的小步舞曲,由D大调的主题转入独奏群的G大调中段后,发展出新的气息,晶莹,幽雅,形成美妙的对比.最后再度回到主题,作为结束.第三乐章是D大调的轮旋曲,一开始是活泼幽默主题,发展出感性浪漫的冥思,最后再回到原先的欢愉幽默,结束全曲. 贵族婚礼的庆祝乐章D大调第7号管弦乐小夜曲: 小夜曲本来是指站在窗外对情人倾诉爱意的歌唱曲,或者是演奏的器乐曲.在欧洲的歌剧里,也常常出现小夜曲的歌唱场面.但是18世纪后半叶之后,小夜曲所代表的意义却有点改变了.当时在欧洲的贵族与有钱人,跟中国古代贵族家里会养些歌伎舞姬一样,都会依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自己的宅邸设置规模大小不同的管弦乐队,在各种庆祝会或宴会场合上演奏音乐一助兴或娱乐来宾.特别是在18世纪的奥地利,此举尤其盛行.小夜曲的乐曲内容通常比较轻快,浪漫,优美,所以是常在这种场合演奏的乐曲种类之一.其他的还有嬉游曲,夜曲或是轻组曲等.这个时期的小夜曲,从三乐章到十乐章都有,而且其中一定有好几乐章包含小步舞曲.1776年.莫扎特为萨尔兹堡的哈弗纳家写了一首小夜曲.哈弗纳家的主人是个有钱的商人,同时也是当时萨尔兹堡的市长,跟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是好友.老哈弗纳去世后,由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后来因为哈弗纳家的千金伊丽莎白小节要结婚了,哈弗纳委托莫扎特创作一首在婚礼前一天的庆祝会上演奏的曲子,因此莫扎特就写了一首曲子,称作.这首曲子的初演是在1776年7月21日,婚礼的前一天.因为举行了一个庆祝会,当时邀请的来宾有许多达官贵人,有一位是萨尔兹堡大主教的宫廷顾问,他曾经记载说:"用餐后,我们都去聆听哈弗纳为她姐姐伊丽莎白所准备的婚礼音乐,是在罗雷托教堂旁边的花园里演奏."因为这首曲子是在婚宴上演奏的音乐,所以乐曲弥漫着豪华,热烈,典雅的气氛,而且有八个乐章,规模庞大,演奏的时间也不短,全部演奏完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大学期末考试结束了! D大调第9号管弦乐小夜曲: 在旅行回到萨尔兹堡之后,莫扎特开始对他的大主教老板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过,从1779年初到隔年夏天的一年半岁月里,他依然以宫廷音乐家的身份在大主教的官邸里任职.这段时间,他将旅行途中得来的灵感华为作品,杰作包括K.318,K.319,K.338三首交响曲.而管弦乐作品更是丰富,第9号小夜曲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依据小夜曲的用途来看,此曲可能是为了某种节庆而作,但是并没有确定的资料可以作证.据一位莫扎特传记得作者梅杰克在1799年写给出版社的信里提到,这是为了大主教的受洗日而作,所以,又被称作.可是,大主教受洗的日子在9月30日,这首曲子在8月3日就完成了,以莫扎特的习惯来看,应该不是为了大主教而作.一般认定,此曲是为了庆祝萨尔兹堡大学期末考试结束而写的结业音乐.在莫扎特的时代,邮递马车就是今天的公车,专门来往各地送邮及载客.马车一开到,车夫就吹响号角以告知人们,因此在第六乐章第二小步舞曲中段里,便有模仿邮递马车的号角声,所以此去通常又被称作.驿马车的邮号用在这里,感觉就像是学生们结束考试之后,心情轻松而出外游玩的俏皮.全曲有七个乐章构成,中间夹着以管乐为中心的"交响协奏曲",这是萨尔兹堡时期的杰作之一. 规模最大的管乐作品降B大调第10号管乐小夜曲: 莫扎特在1781年搬到维也纳时,维也纳正在流行一种叫做Harmoni的管乐合奏.这种音乐会依场合增减乐器的编制,不过,一般都以双簧管,竖笛,法国号与低音管各两支的八重奏为主.1782年,当时的皇帝约瑟夫二世在宫廷里设置了八重奏的管乐团,贵族也纷纷开始仿效成立自己的乐团,所以管乐的合奏音乐更是大大风行.用来演奏的音乐,除了创作作品之外,还有从歌剧或舞剧节选出来重新编曲的作品.当时的作曲家几乎都写过这类型音乐,莫扎特也不例外,而他所写的管乐作品中,规模最大的就是K.361的.此曲是在基本编制的八重奏上,另外加入两只巴松管跟两只法国号,以及一把低音提琴所构成的13人合奏,表现了精妙的管乐编写手法.全曲7个乐章,中间夹有两个小步舞曲乐章,结构的庞大考验着演奏着的体力与合奏默契.所幸,有了莫扎特快慢交替的乐曲安排,才不致让听者耳朵疲惫.这首曲子最初的演奏记录是在1784年3月23日,当时的竖笛名家安东.史塔勒在他的个人演奏会上跟维亚纳宫廷的乐团演奏了七个乐章里的其中四个.安东.史塔勒师哥竖笛高手,莫扎特后来也曾为他写作许多竖笛作品.词曲一开始有可能也是为了他所写,因为此曲以竖笛为中心,在巧妙地从旁边引导格式管乐器加入,展现莫扎特绝妙的手法.演奏会当天,上还刊登了广告:"由莫扎特作曲的特殊大规模管乐作品",后来有一位前往聆听地听众写下这样的评论:"13件乐器的编制,每一位演奏者都是名家,是非常优秀杰出的作品." 夜半时分,一群乐师献乐降E大调第11号小夜曲夜深里,万籁俱寂.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音乐,节奏轻巧温柔,像晚风缓缓拂过,像饱含情感的呢喃,再刚硬的人听到这样的乐曲,只怕也要化为绕指柔吧.但是,有个人听到这优美的乐章,却瞠目结舌,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惊讶过后,他猛然打开了门..莫扎特在1781年11月3日写给他父亲的信里,就描述了这样一件事.事情发生在10月的某一个晚上,当时他正要就寝,却听到自己家门外传来乐声,而且那首曲子还是他所写得.莫扎特打开了门,发现原来是一些专门为贵族演奏小夜曲的乐师,为了向这首优雅美丽之乐曲的作者表示他们的敬意,私下约了一起练习,然后特地来演奏给莫扎特听.果然给了莫扎特一个大大的惊喜.被编为K.375的本曲一开始是用各两支的竖笛,法国号与低音管演奏.第二年的7月,莫扎特又亲自加上两只双簧管,所以现在它变成管乐八重奏.但也有一个版本是再加入两只英国管,变成十支管乐器的演奏形式.本曲5个乐章在形式安排上相当有趣:第1和第五两个乐章是快板,第二和第四乐章则是小步舞曲,居中的第三乐章则是唯一的慢板,形成像三明治一样的形式.更有趣的是,在演出时间上,第一乐章居然比后面任何一个乐章都多出两三倍,标准的头重脚轻.第三乐章的慢板的节奏设计仿佛夏夜晚风徐徐吹拂,令人心情舒畅,合奏的细腻感与气氛令人沉醉.据说,这曲子是为维也纳宫廷画家约瑟夫.范.希克尔的表妹所写的.这位表妹跟莫扎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令人十分好奇,但是却不得而知. 流连晚宴的弦乐G大调第13号小夜曲: 穿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拿着酒杯,沉醉于享乐之中.乐队不定的演奏,轻快地旋律源源不绝流泻而出.这首轻松地弦乐小品多半就是在上流社会如此的庆典或晚宴上演奏.如果是正式的演奏会上正襟危坐,屏息静听,恐怕就会失去曲子的趣味性.在当时,音乐家大多需依靠贵族生活,所创做的曲子也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社交生活所需,必须迎合那些贵族的喜好,没有什么发挥自己想法的空间.但是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却可以把原本是供贵族娱乐消遣用的音乐变成旷世名曲,一般人只能赞叹佩服.而且,莫扎特在类似情况下完成的名曲还不在少数呢.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原本曲子的标题,意思是"小的夜曲",所以有些介绍会把这曲子称作.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二乐章行板,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第四乐章兼有奏鸣曲与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1-4作于1787年。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浅析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浅析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
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的确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一生共写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年8月创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这是一部轻快的乐曲,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
它堪称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创作背景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主教公开决裂。
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是极其大胆而英勇的。
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列奥波尔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莫扎特坚决拒绝。
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
心灵使人高尚起来。
我不是公爵。
但可能比很多公爵要正直很多。
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及我的生命。
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
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斯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
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的研究了多次”这曲小夜曲是1987年创作的,当时莫扎特已经31岁,作者所创作的歌剧在近几年大获成功。
所以作者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欢快旋律。
二、《G大调弦乐小夜曲》简介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
和往常一样,莫扎特能在写作近乎莎士比亚式的悲喜剧《唐·爵凡尼》第二幕的中途,笔峰一转就写出最轻盈、最流行、最迷人的乐曲之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
威尼斯船歌指法教程
威尼斯船歌指法教程威尼斯船歌是威尼斯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特殊的指法而闻名。
学习威尼斯船歌的指法是成为熟练演奏者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本教程中,我将向您介绍威尼斯船歌常用的指法。
威尼斯船歌指法基于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但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威尼斯船歌指法:1. 大拇指(T):大拇指通常用于弹奏低音和基础音符。
您可以使用大拇指在低音弦上弹奏单音,或者用于弹奏低音和和声的组合。
2. 食指(i):食指通常用于弹奏高音弦上的音符。
您可以用食指弹奏旋律线上的连续音符,或者与大拇指结合使用。
3. 中指(m):中指通常用于与食指和弦进行协调。
它可以用于弹奏和声中的中音,也可以在旋律线上演奏音符。
4. 环指(a):环指通常用于弹奏高音和和声音符。
它可用于弹奏和声中的高音,也可以用于演奏旋律线上的连续音符。
以上是威尼斯船歌常用的指法,您可以根据具体乐曲的要求和自己的技巧选择合适的指法。
要成为威尼斯船歌的熟练演奏者,需要不断练习并熟悉各种指法的运用。
除了掌握威尼斯船歌的指法,您还可以通过听取范例演奏来提高自己的技巧。
寻找一些威尼斯船歌演奏家的录音或视频,仔细观察他们的指法和手势,以及演奏时的表情和感情传达。
最后,要想真正掌握威尼斯船歌的指法,就需要耐心和毅力。
不断练习,并尝试不同的技巧和指法组合,以找到最适合您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会变得越来越熟练,能够自如地演奏威尼斯船歌。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威尼斯船歌的指法有所帮助!祝您成功掌握这一美妙的音乐形式!。
古典音乐介绍及分类
古典音乐介绍及分类.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
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
什么是古典音乐的标准?“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
这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
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
那么,他们的音乐区别于前承的巴洛克音乐和后继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呢?形成古典风格空前绝后特徵的部分原因是历史性的。
有一点可以确认,如果古典风格中出现民族化的倾向,就会使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惊讶不已,因为那是到19和20世纪才出现的。
虽然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作品与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渐变过程都比历史的动因更为缓慢。
也许采用奏鸣曲曲式是古典音乐最典型的特徵,这种曲式是许多18世纪末期作品,共同采用组织音乐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乐派衰亡之後,并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曲家提供了灵感。
古典作曲家对奏鸣曲形式的描述,从未像我们现在这样彻底。
更重要的是,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喜欢运用表达的概念。
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为他的创作意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当时这样谈到了他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极难与极易之间的愉快媒介,它们都是非常辉煌和悦耳的,而且十分的自然流畅。
乐曲中不时伸入一些过门,鉴赏家可以从中得到满足;但是这些过门都写得不深奥以免曲高和寡。
”通俗易懂正是莫札特音乐生命力所在。
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发展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
它为了解下列现象必然会发生的原因提供一个线索:即1740年前后,滋生了一种对老学派假定的晦涩传统方法不耐烦的情绪。
这种传统方法讲究作曲的对位法技巧,当时的作曲家希望写出一些具有开放和声(和弦中各音位置排列为分散的和聱)的简单乐曲。
回旋曲贝多芬介绍
回旋曲贝多芬介绍
贝多芬的回旋曲是他的交响曲第七号中的一个著名乐章,通常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回旋曲是指以重复主题为特征的乐章,通常在交响曲中担任第二个乐章的角色,以乐器的旋转和呼应作为特征。
贝多芬的回旋曲从小号钢琴和弦开始,紧随其后的是主题的奏响,由骑士乐队演奏的乐段接下来立即开始,独奏小提琴最初承担了强音曲调,并逐渐递减到钢琴和声中,留下全乐队继续旋转和发展主题的余地。
贝多芬的回旋曲是一首令人振奋和感人的音乐作品,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乐曲中的音符和音乐节奏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神秘而辉煌的氛围,这是贝多芬作品中的特点之一。
贝多芬的回旋曲在19世纪中期经历了许多经典演绎。
里斯特的演奏以苍凉和威严为特色,马勒则把它变成了一首庆祝人民的音乐,卡拉扬则强调了它的动态。
无论怎么演绎,回旋曲都是一首经典的古典音乐,值得是每一个音乐爱好者深入研究的作品。
贝多芬的回旋曲也被用于广泛的场合,比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回旋曲被用作引入音乐片段的背景音乐。
在《成功之路》等电视节目中,回旋曲也常常被用于提高观众的情感投入。
回旋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蕴含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
虽然作于200多年前,它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值得我们尊重并致以敬意。
西方经典音乐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赏析#曲目表一、聆听音乐【C1】1、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贝多芬【P5】2、无穷动—帕格尼尼(一段很快的小提琴)【P7】3、牧歌—中国交响乐团盛中国演奏(很悠扬舒缓的一段“民乐”小提琴)【P8】4、鹅妈妈—拉威尔(管弦乐组曲)【P17】二、西方经典音乐作品赏析【C2】1、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P5】(小调作品PPT上有谱子!长笛)2、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一世【P11】(教会音乐)3、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巴赫【P13】(管风琴很恐怖的)三、巴洛克时期【C3】1、四季—维瓦尔第(四部协奏曲)【P11】【E大调】春—第一乐章(最经典)第三乐章(有点熟悉)【g小调】夏—第三乐章(小调很紧张的感觉多声部反复一段旋律)【F大调】秋—第一乐章(丰收的感觉一个音拉很多次)第三乐章(开头有种樱兰高校的感觉)【f小调】冬—第一乐章(一分钟以后才有一段熟悉的旋律)第二乐章(最有名)2、哈利路亚大合唱—亨德尔《弥赛亚》【P13】四、巴赫:复调大师【C4】1、哥德堡变奏曲(钢琴版很宁静的很舒缓的一听就很巴赫超级好听弦乐三重奏版很安静)【P5】《哥德堡变奏曲》应该算是巴赫诸多钢琴独奏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作品编号BWV988。
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
当初巴赫在创作它的时候就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一首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各种咏叹调以及变奏”。
【创作背景】其实这部作品属于巴赫《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写于1741-1742年间。
当时巴赫身处莱比锡,五十多岁的他视力开始逐渐衰退,但艺术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创作风格越发纯熟。
这部变奏曲问世之初巴赫为它定的标题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而后人根据其有趣的创作背景把这作品称为《哥德堡变奏曲》。
主题(Aria)咏叹调本身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音乐的性格舒展优美。
它的织体简明清晰,右手演奏抒情的旋律,左手则以简洁的和声伴奏衬托。
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是意大利歌曲家贝里尼于1839年谱曲,其歌词由意大利诗人托码斯·卡莱里切(Tommaso Campanella)创作。
这首歌曲经典的旋律以及充满激情的歌词描述了威尼斯的罗曼史和美丽景色,经常被包括世界著名艺术家的演唱崇拜者选择。
作曲家将威尼斯最著名的特点融入到了这首歌曲中,包括独特的弦乐、轻柔的吉他音调和甜美的合唱。
整首歌曲始终保持节奏清晰优美,充满威尼斯的浪漫气息。
歌曲一开始,伴奏一只长笛和弦乐开始演奏,清新的旋律仿佛让人回到威尼斯的水道上畅游。
歌曲过渡到主歌部分,四声部的和声和静脉的弦乐演奏电影般的华丽旋律,于是一幅威尼斯水道冬天的画面慢慢展现:由弱到强,演唱者以感性的方式演唱歌曲。
作品的旋律高低变化适当,适于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演唱者的嗓音柔软、甜美黑白相间、深浅适当,高音表现出一种甜美的激情,低音则显得更加沉稳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奏渐渐变得更加有力,像是在召唤着水道上的筏夫。
尽管已经传唱了170年左右的历史,这首歌曲依旧令人感到威尼斯的神韵和罗曼蒂克的氛围。
在音乐的编排上,作曲家注重声音的层次感,音色变化渐进自然,使得整首歌曲变化多样,折射出威尼斯水路的多样性。
《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典型的艺术歌曲,依旧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注重于诗歌的表达和情感的细腻刻画,同时还需要依根据意大利歌曲的传统,结合歌词和旋律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意大利情感。
演唱者需要注重清晰的发音,对于体现情感的渲染要在音乐和情感相得益彰的基础上表现出来,从而更好的表达贝里尼在创作时的灵感和意境。
《四季》
维瓦尔第(Vivaldi)1678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他的父亲是理发师,同时也是圣马可大教堂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当维瓦尔第显露他的音乐天份时,父亲便让他在教堂里的乐团工作。
也从此时开始维瓦尔第的创作深受威尼斯音乐的潜移默化。
维瓦尔第后来成为威尼斯一所音乐学校的指导及指挥,就如同意大利其它音乐学校一样,在这所学校里收容了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给予完整的音乐教育,许多意大利杰出的音乐家都多少与这些音乐学校有关。
维瓦尔第在世时即以哥剧、神剧和奏鸣曲闻名,光是协奏曲就有四百首以上,他于27岁出版第一首作品三重奏奏鸣曲。
35岁创作第一部歌剧-乡下铜管乐队。
47岁出版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而这首曲子也最为人们所知晓。
晚年,因教会不满他过全盘世俗的生活,在大主教一声令下,禁止维瓦尔第入城。
其声望渐衰。
维瓦尔第晚年动身前往维也纳,希望自己在威尼斯“被认为过期的音乐”能受到奥地利皇帝的青睐,谁知宫廷根本不予理会。
又老又病的维瓦尔第终于在身心极度煎熬下,客死他乡,死时身无分文。
其丧礼也以贫民之礼办之。
维瓦尔第的那个时代,是我们后世称作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的时代,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着显见的特性:华丽、复杂、藻饰、扭曲,着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着骚动、不安和疑虑。
四声部的和声,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figured bass)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
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以及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是巴洛克时代的大事。
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
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
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氏——如赋格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等。
具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兴起的。
D大调
D大调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28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
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听的音乐元素在里面。
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已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
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帕卡贝尔(1653-1706)作为德国十六世纪后期的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尤以此曲饮誉至今。
据说这首卡农一般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卡农简介
卡农Canon简介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
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国人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
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
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常用音乐术语
常用音乐术语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新鲜的词汇涌入我们的语言中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生动形象性。
特别是一些“音乐术语”,像从远方吹来的种子,一经运用便落地生根并抽枝长叶。
下面店铺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音乐术语。
◆套曲(Cycle)一种由多乐章组合而成的大型器乐曲或声乐器◆组曲(Suite)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器乐曲组成的乐曲◆奏鸣曲(Sonata)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其指由3-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小提琴奏鸣曲)◆交响曲(symphony)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含四个乐章.其乐章结构与独奏的奏鸣曲相同◆协奏曲(concerto)由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分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小协奏曲等◆交响诗(symphonic poem)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音诗(poeme)单乐章管弦乐曲,与交响诗相类似◆序曲(overture)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十九世纪又出现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前奏曲(prelude)带有即兴曲的性质、有独立的乐思、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的中、小型器乐曲。
◆托卡塔(toccata)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幻想曲(fatasia)形式自由,给人以即兴创作或自由幻想之感的器乐曲◆随想曲(capriccio)形式自由的赋格式的幻想曲,19世纪后是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曲◆狂想曲(rhapsody)始于19世纪初以民族或民间曲调为主要素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练习曲(study)为提高乐器演奏者技术水平而写的乐曲◆无词歌抒情的小型器乐曲,有伴奏声部,旋律声部象歌曲样的钢琴曲◆浪漫曲(Romance)浪漫曲,主要指具有抒情性的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叙事曲(ballade)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钢琴独奏曲◆夜曲(nocturne)流行于18世纪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常在夜间露天演奏◆小夜曲(serenade)晨歌的对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尼斯回旋曲介绍
威尼斯回旋曲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二世于1883年创作。
它是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客。
以下是关于威尼斯回旋曲的一些介绍:
1. 起源
威尼斯回旋曲是施特劳斯在担任指挥的威尼斯音乐会上创作的,这也是他首次在那里指挥乐队的演出。
2. 作品特色
这首曲子极具威尼斯式的浪漫气息和充满活力的旋律,充分表达了施特劳斯对意大利文化和音乐的热爱。
3. 受欢迎程度
自问世以来,威尼斯回旋曲一直备受欢迎,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并成为世界各地各种场合的常用音乐。
4. 演奏形式
威尼斯回旋曲适用于多种乐器的演奏。
常见演奏形式包括弦乐器、管弦乐队、吹管乐队等。
5. 曲式分析
威尼斯回旋曲采用了三段式曲式:第一部分旋律柔和、舒缓;第二部
分欢快、活泼;第三部分再次回归柔和的旋律。
6. 音乐欣赏
欣赏威尼斯回旋曲,可以感受到它优美悠扬的旋律、舒缓柔和的节奏,以及曲中流转的一丝欢快的气息。
这首曲子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同
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总之,威尼斯回旋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其优美而动人的旋
律已经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