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地名)泛化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各地名词,这些地名包括山川、湖泊、河流、城镇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文学上的意象。

地名的翻译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在古诗中,地名有时具有象征意义,翻译不当就会失去诗歌原有的意味。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典诗歌中地名翻译的难点和翻译的方法。

一、难点1.同音词的翻译古典诗歌中常常用到同音词来与地名押韵,如“岘首”(xiǎn shǒu)、“邗上”(hán shàng)、“南阳”(nán yáng)等。

这些同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很难翻译成和原词相同韵的词汇。

有时候,译者只能通过意义上的相似性进行翻译,如把“岘首”翻译为“雪山巅”,把“邗上”翻译为“汉水畔”,把“南阳”翻译为“南方的阳光”。

2.地名的地理意义和文学意义地名在古典诗歌中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意义。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中的“古原”既可以指实际的草原,也可以象征时代的远古。

在这个例子中,如何翻译“古原”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味就是个难点。

3.语义的多义性地名有时具有多种意义,这也增加了地名翻译的难度。

例如,“洛阳”既可以指实际的洛阳城,也可以象征着汉朝的文化和繁盛,需要根据诗歌内容和语境加以考虑,进行恰当的翻译。

二、翻译方法1.以意为本古典诗歌的翻译重要的是抓住诗歌的意境,将原作中的意境、意义完美地传译到译文中,这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

对于地名的翻译,翻译者需要以文学性为主导,通过对诗意的理解,将地名翻译得更符合原文。

如《出塞》中“白骨乱蓬蒿,人生只得几回凉”,白骨和蓬蒿可以指具体的景象,也可以指边塞风骨和人生凉薄,翻译时,需要根据整个诗歌的语境和意境,准确把握其诗歌意义,进行恰当的翻译。

2.意音相近3.转换语言有些地名无法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这时候翻译者可以在语言上进行一些转换,对地名进行描述。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2021年第42卷第1期2021Vol.42No.1DOI:10.16482/j.sdwy37-1026.2021-01-011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冯全功(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收稿日期:2020-10-19;修改稿,2020-12-31;本刊修订,2021-01-12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6CYY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全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翻译修辞学、《红楼梦》翻译。

电子邮箱:fengqg403@163.com。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

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专名、逻辑、比兴、意象、情志等多个方面。

显化主要通过在译文中增添相关表述或副文本信息实现,适宜的显化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境,提高译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可接受性。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显化;意境[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 2643(2021)01 0097 11AStudyonExplicitationi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tryFENGQuangong(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Abstract:Explicitationi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tryfeaturingwithconcisenessandspecificpatternsisfrequentlyseenbecauseof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languages,cultures,thinkingmodesandpoetics.Thispaperexploresfourmajortypesofexplicitationi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try,namely,syntacticexplicitation,pragmaticexplici tation,explicitationinthinkingmode,andinideorealm(yijing),involvingaspectslikepersonalpronouns,number,tenseandaspect,allusion,propernouns,logic,imageandthepoet’sintention.Explicitationismainlyachievedbyaddingorhighlightingsomewords,expressionsorrelevantinfor mationinatranslatedpoemorinitsparatext.Itisarguedthatproperexplicitationisinstrumentalinconveyingthethemeandideorealmoftheoriginalpoemandenhancingtheestheticqualityandac ceptabilityofthetranslationasanindependenttext.Keywords:classicalChinesepoetry;Englishtranslation;explicitation;ideorealm79山东外语教学2021年第1期1.0引言显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作为翻译的共性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是语料库翻译学的重点议题之一。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地名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可以提供背景、环境和情感的基础,还可以展示作家对于地方文化和历史的理
解和表达。

而且,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可能存在差异,拼音也可能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
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首先,地名翻译需要考虑到古代地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

许多古代地名是基于传说、历史、文化和宗教原因得名的,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这些背景和内涵,以便更好地
传达这些信息。

例如,“岳阳楼”就是基于杜子美的《登岳阳楼》这首诗名而得名的;“黄山”则是因为它的山丘不染皆黄而得名,翻译人员需要准确地传递这些名字的内涵和背
景。

其次,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地名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之处。

例如,“洛阳”在古代的
时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在现代则变为了一个旅游城市。

因此,在翻译时需
要考虑到地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性和用途,以便准确地传达诗歌的意图。

第三,翻译人员需要注意地名的发音和拼写。

许多地名在古代和现代的发音可能存在
差异,而且在不同地区也可能有不同的读音。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研究,以便选择最准确的音译和拼写方式。

例如,“扬州”在古代的发音为“揚州”,而现代的
发音则为“阳州”。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是一个需要审慎和细致处理的问题。

在翻译地名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地名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古代和现代的差异、以及正确的发音和拼写
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古代诗歌的意思,同时也能保留地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

古诗中专有名词的英译探析

古诗中专有名词的英译探析

赠汪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41.引言专有名词的翻译曾是我国翻译界的一个热点,许多翻译大家都参与过这个话题的讨论。

即使到了当前,仍时常有探讨专有名词翻译问题的文章发表,一些翻译教程也设有专门的章节分析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

这些文章和教程分析了专有名词的构成特点,总结了专有名词翻译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对译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个话题的讨论并未就此划上休止符,不同文体和题材的汉语语料中专有名词的翻译仍然是一大难点,仍然具有进一步研究探析的必要和空间。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

在中国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

诗言志,诗人有感而发,写景抒情,叙事咏怀,诗歌中当然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有关的地名和人名。

这一点在古典诗歌中尤为突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专有名词出现频率极高,原因之一就是诗人常会在诗中对特定的情景,事件进行描摹和叙述。

本文拟采用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两首七绝诗《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多个英译本作为基本的语料分析对象,对古诗中专有名词的英译问题进行探索。

2. 专有名词简介从词类的分类看,语言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开放词类。

而就名词的分类而言,可以从特指和泛指的角度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

专有名词相对于普通名词而存在,是一个外延比较宽泛的语法概念。

简单地说它是特定的人,地方或机构等的名称,即人名,地名,国家名,单位名,组织名,等等。

在特定的话语范围内,专有名词通常表示独一无二的对象,亦即是说它所指的对象单一固定。

在书写时,英语中的专有名词和词组首字母须大写,但它所带的冠词有些必须大写,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The Scholars”,那么之后提及这部译著时必须尊重原译者的写法,定冠词须大写;有些所带冠词则不必大写,如the United States中的定冠词如未出现在句首则不用大写。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地名信息,这些地名一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描绘了作诗者的情感和境界。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这些地名的名称和词汇含义也随之产生变化,诗歌中的地名翻译因此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需要注意地名的地理实际情况。

在古代中国,地名的命名方式很多时候是由地形地貌、风俗民情、历史事件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文化背景和实际含义。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在原著中荣府所在的地方被称为“菜市口”,这是因为荣府所在的位置确实接近菜市场,选用“荣府”这个名称主要是为了展现荣府富贵显赫的背景。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考虑地名的含义和背景。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还需要考虑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古典诗歌常常通过地名描绘景物或抒发情感,这些地名的选择以及隐喻含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例如《庐山谣》中的“庐山千丈雪”一句,庐山留下的名词及相关传说故事就为它的情感表达打下了坚实基础,表达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信仰之情。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它的文化内涵和诗歌意境,有时必须选用和原文不同的地名来传达相应的情感和意涵。

最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还需要关注时代变迁对地名名称和意义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地名的名称和意义往往受到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鹤梁”,指的是梁山山势如鹤翅张开,而到了宋代,这个地名就因为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而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黄鹤楼”这个地名。

因此,同一地名在不同时代的翻译也需要注意其名称和意义上的变化。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地名的文化含义、地理实际情况、诗歌意境和时代变化等,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把地名直接转化为目标语言,还需要注重传达相应的情感和意涵。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古代诗歌中出现的地名,往往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代表着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包含了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准确地翻译古典诗歌中的地名,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名翻译必须准确传递原作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地名常常具有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杭州的“西湖”,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湖”,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来形容美景和人间仙境。

如果将其简单地翻译为“West Lake”,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地名的特殊意义和美感。

地名翻译应考虑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

中文地名往往由几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和联想,而英文地名通常较短,只有一个单词。

在翻译地名时,需要权衡如何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同时又不失准确和通俗。

地名翻译还应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有些地名可能是古代人自创的,对现代读者来说并不熟悉。

这时,翻译者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解释性的词语或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地名的含义和背景。

在地名翻译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直接音译。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地名的音韵特征和形象,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得以保持。

“洞庭”被音译为“Dongting”,“黄鹤楼”被音译为“Huanghelou”。

不过,直接音译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音译地名可能与现实世界中的地名形成差异,造成误解。

在进行音译时,翻译者需要谨慎处理,避免产生歧义。

除了直接音译,地名翻译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

意译是指根据地名的含义和属性,选择一个近似或合适的词语来翻译地名。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地名的意义和寓意。

“临江仙”中的“临江”,可以意译为“by the river”或“beside the river”,以表达诗歌中仙境般的美景。

地名翻译还可以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译注。

在翻译一首有关长江的古诗时,可以在译文中加入对长江的相关介绍,比如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市,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摘要】地名翻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诗歌的意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地名翻译的历史背景、方法和原则、误区、挑战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地名翻译中,需要注重保留原诗的意境,平衡语言通顺和文化传承,这是地名翻译在古典诗歌翻译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地名翻译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诗歌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调整合适的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传达古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使诗歌更具魅力和独特性。

【关键词】地名翻译,中国古典诗歌,重要性,意境,历史背景,方法,原则,误区,挑战,文化内涵,保留意境,语言通顺,文化传承,古典诗歌翻译。

1. 引言1.1 地名翻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性地名翻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地理信息,还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意境。

古代诗人常常以地名点缀诗篇,通过描绘各地景物、风土人情来展现自己的感情和抒发思想。

地名翻译的准确与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诗歌的表达效果和传达意境。

一个地名的翻译是否得当,关系到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甚至影响到其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地名翻译在古典诗歌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构建诗歌语境、丰富诗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地名时,既需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意,既有地名的真实性,又不失修饰品味。

地名翻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是古诗翻译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

1.2 地名翻译对于诗歌意境的影响地名翻译对于诗歌意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地名作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地名的翻译必须准确贴合原诗的语境,以保持诗歌的原有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古代诗歌中,地名常常与特定的文学意象相联系,通过地名的描绘和表现,诗人可以引起读者对于特定地域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地名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诗歌意境的传达和艺术效果的呈现。

浅谈专有名词和事物名词的常用翻译方法(中)-译国译民

浅谈专有名词和事物名词的常用翻译方法(中)-译国译民
浅谈专有名词和事物名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中)-译国译民
我们在英译汉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和事物名词。对于这些 词,有时我们可以在字典或其他工具书里找到相对应的译词,有时则需 要译者自己灵活掌握。我们 在翻译这些专有名词和事物名词时,经常采 用表意法、谐音法、表形法、谐音加表意法、部分谐音部分表意法等五 种方法,其中表意法和谐音法用得最为广泛。 二、谐音法(transliteration) 谐音法就是用汉语中同原词发音相近的字来翻译原词。这种方法多用来 翻译人名、地名、药名、计量单位以及一些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药品的名 称。如: 1.译人名 Marx:马克思到 Shakespeare:莎士比亚 Bacon:培根 Einstein:爱因斯坦 2.译地名 Vienna:维也纳 Berlin:柏林 Cyprus:塞浦路斯 Somalia:索马里
3.译药名 aspirin:阿斯匹林 analgin:安乃静 quinine:奎宁 procaine:普鲁卡因 4.译计量单位 ampere:安培(电流单位) watt:瓦特(电功单位) hertz:赫兹(频率单位) volt:伏特(电压单位) 5.译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的名称 chinlon:腈纶 radar:雷达 vinylon:维尼龙 guitar:吉他 但是,音译没有意译那样明朗,并常给中国人在阅读、理解,特别是记 忆上造成困难,所以有些词原来是音译,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又逐渐有了 相应的意译译词。这时,我们就应当使用意译词,而不使用音译词。 如: 音译词 意译词 combine 康拜因 联合收割机 Number One 那摩最后通牒 otophone 奥多风 助听器 laser 莱塞 激光 somidon 索密痛 去痛片 cement 水门汀 水泥 camera 开麦拉 照相机 butter 白脱 黄油 know-how 诺号 专门知识 使用谐音法时,我们应当注意: 1.英语中有些人名、地名是根据别的语言的发音译过来的,此时,我们 就不能根据英语的发音来翻译了。如: Yokohama(来自日语):应译为"横滨",而不能根据英语发音译为"雅克 哈玛"; Seoul(来自朝语):应译为"汉城",而不能根据英语发音译为"斯欧"。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罗云明【摘要】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除文化、语言、诗歌本身的特点外,还有译者对原诗的解读.译者带着不同的先在知识、思维特性、文化认同感等对诗歌进行解读,解读结果将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对细节词语的选择和处理.在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为重现原诗人的特殊情感,译者有时也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6【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解读;词语选择【作者】罗云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具有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诗歌翻译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通过诗歌的翻译也可以丰富世界各国文化。

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诗歌本身的特点等。

“诗以意为先”,既是汉诗的传统,也是汉诗的本质特征。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无论诗词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转引自:穆诗雄,2005)我们由“诗以意为先”也可以得出,诗歌翻译“先译意”,这里的“意”则是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

诗歌翻译活动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诗歌翻译活动所存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比例当然是不同的。

(易经,2006)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的角色有原文的读者、解释者,译文的作者、创造者,这也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诗歌翻译也不例外,而译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翻译实践。

辜正坤教授认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技巧处理问题上来,亦即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上来,“与其他的翻译实践相比,诗歌翻译实践虽然有其特殊性,但由于诗歌语言形式最精炼、最复杂,最具代表性,所以比之其他形式的翻译实践能更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特点,很多地名在诗歌中经常被提及。

由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以及历史变迁,这些地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名称。

在翻译这些地名时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和音韵等因素,以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翻译的一些浅谈。

地名的音译与意译是地名翻译的两种常见方式。

音译是将地名的发音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音节或音韵形式。

意译是对地名进行解释或描述,通过使用相似或近义的词汇来表达地名的含义。

在古典诗歌中,音译往往被选用,因为它能够更好地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韵美。

地名的翻译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名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翻译地名时,需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选择具有一定文化代表性的词汇或翻译方式,以准确传达地名的意义和历史意义。

地名翻译要遵循音韵规律。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名的发音往往与韵律紧密相关。

在翻译地名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音韵规律,选择与原诗相近音的词汇或翻译方式,以保持原诗的音韵美。

地名翻译要注重美感和意境的保持。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浪漫、含蓄和意境深远而著称,其中的地名更是起到了点缀和烘托作用。

在翻译地名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选择合适的词汇或翻译方式,使之与原诗相得益彰。

地名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确的翻译地名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也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进行地名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文化背景、历史语境、音韵规律和美感意境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承、语言转换和诗意表达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文化和情感意义的,因此对于地名的翻译需要一种尊重原作的态度,力求保持原作的诗意和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地名往往与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地名时需要尽可能地体现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直译,而是要通过与读者的共同知识背景相结合,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需要考虑语言转换的问题。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表意方式,因此要准确地翻译古典诗歌中的地名是一项挑战。

在地名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自然性,力求让读者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诗歌中的地名。

有时候,为了保持古典诗歌的诗意和韵味,我们可以选择音译的方式,将地名的音乐效果传递给读者。

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翻译还需要注重诗意的表达。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地名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意境和情感氛围,因此在翻译地名时需要注重表达地名与诗歌整体意境的一致性。

有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将地名进行意译,采用具有诗意的词汇来表达原有地名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意图,增强读者对古典诗歌的共鸣和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它既要尊重原作的文化意义,又要考虑语言转换和诗意表达的问题。

在翻译地名时,我们应该注重准确传达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自然性,同时注重地名与诗歌整体意境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

论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汉译的一般策略

论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汉译的一般策略

论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汉译的一般策略作者:刘嘉明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0期摘要: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方法以保证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笔者在本文中列举了专有名词翻译的三个方法分别是:网络辅助翻译法,约定俗成法和加注法。

关键词:专有名词;文学作品;汉译一、专有名词的特点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是表示人名、地名、事件名等特有的名词,它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专有名词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联系紧密,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其相关背景。

二、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一)网络辅助翻译网络辅助翻译是本次翻译实践中对专有名词最主要的汉译方法。

笔者在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接查找法、对比分析法和检验法。

1.直接查找法在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人名和事件名,我们不能直接通过纸质词典或者已有的常识判断如何翻译,所以借助网络资源可以得到答案。

直接查找法中运用到的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必应词典,有道词典等,我们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网页查找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但是一些英文人名地名在中国并不出名,如果直接在中国的搜索引擎中查找不能直接得出答案,在Google上也只会显示相关的英文解释。

这时我们不妨先将英文形式的专有名词输入百度翻译,再将翻译之后的中文输入搜索引擎。

这时可能会有相关的文章出现,我们可以看看相关文章中是否出现了我们想要的翻译结果,通过对比筛选方可得出最后的翻译结果。

以下面这段话为例:According to leading American political psychologist Aubrey Immelman,the malignant narcissist harbours a siege mentality behind his grandiose facade.我们需要查证“Aubrey Immelman”这个人名的中文译法,将其输入百度我们发现没有任何相关中文翻译,通过Google和维基百科也只能得到这个人的英文简介。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翻译作者:谭苹胡瑾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6期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积淀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如何将这些古诗介绍给外国读者,让英语国家人民了解中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地名承载了许多中国文化特色,大多具有丰富内涵,而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地名又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我们既要注重保留译入语的文化特色,又要兼顾译出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本文以功能对等为指导,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目标,探讨诗歌当中的地名翻译,试图用最恰当的翻译策略来翻译诗歌当中的地名。

关键词:诗歌;地名;功能对等;翻译一、前言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诗歌中的地名也和一般地名有很大区别,由于经过了数代诗人的反复吟唱,已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故而诗歌中地名的翻译方式与一般地名的翻译必定有所不同。

“诗歌中的地名,因其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常常被诗人作为文化意象遣入诗中来陈述时事,抒情言志。

”。

地名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象。

在(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阳关”就是一个文化意象。

“阳关”在人们的眼中,不仅仅纯粹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具有特定意象的地方,一谈起阳关,人们便想到了“送别”。

当我们在将这些具有特定意象的地名翻译到外文时,不再仅仅是翻译一个地名,更應该把其中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传达出去,因为这种意象往往是和诗歌的整体结合在一起,丢失了地名意象,诗歌的韵味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丧失。

二、主体诗歌中地名意象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的历史、宗教、文化等内涵,针对这些不同的文化意象,处理方法也不同。

如李白的诗《长相思》中的:“长相思,在长安”,“长安”可译为“Chang-an”,长安是一个中外有名的地方,许多人对长安都有耳闻,而且在这首诗中“长安”没有太多的文化意象,也没有诗人需要表达的其他意思,故而,“Chang-an”这种译法十分贴切、简洁。

基于译介学视角的唐诗地名专名的翻译策略

基于译介学视角的唐诗地名专名的翻译策略

第37卷第1期2020年2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Vol.37 No.1February,2020基于译介学视角的唐诗地名专名的翻译策略黄 遥(山东大学翻译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摘要]唐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经过了100多年的译介活动,在西方世界引起不小的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传播和西方的汉学研究及文学发展。

但仔细研究发现,唐诗译本良莠不齐。

西方译者的早期译本常存在误译;而中国译者的译本常局限于国内,在西方的影响力和销量方面都不能与之匹敌。

如何使中国人的译本“走出去”,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忠实反映中国诗词的内涵意义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由于其指称与涵义的双重性以及富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专名的翻译成为古诗词翻译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本研究中以唐诗中的专名为样本,试图讨论中外译者专名翻译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与方法,并对比译介效果,为今后的古诗词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唐诗;地名专名;译介;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 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20)01-0088-06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经过了100多年的译介活动,在西方世界产生不小的影响。

但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西方译者的早期译本常存在误译,而中国译者的译本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有限。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1]。

译介学关心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传递现象[2]。

如何使中国人的译本“走出去”,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忠实反映中国诗词的内涵意义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由于其指称与涵义的双重性以及富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专名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的一大难点。

在专名翻译领域,翻译的主要策略有音译、直译、意译等。

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

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

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论文摘要: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

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

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

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

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

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论文关键词:音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文化传播音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

它是指用译语的文字保留源语文字读音的方法。

如用汉字“帕金森”来模拟英语单词Parkinson的读音,用Peking或拼音Beijing来表示“北京”等。

从译意的角度来说,音译并不是一种翻译,而是对语音的简单模仿。

但音译却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音译词大量存在于翻译文本中,许多词已经成为一些语言的一部分。

翻译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纷纷将汉语文本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汉语文化也随之流传。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传播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如何让目标文化接受汉语文化,如何避免译文中的汉语文化丧失自身特色,已成为一个难题。

音译是一种偏向于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尤其受某些译者的偏爱。

因此,音译词在许多汉译外的文本中已屡见不鲜。

不过,音译词的作用并不是单方面的。

运用音译手段传播汉语文化之前,需要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以汉译英为例,对汉语音译词进行介绍和分析,揭示它们在汉语文化传播中所起的双重作用。

一、汉译英文本中的五类音译词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音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音译的论述。

早在唐代,玄奘就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多含义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顺古不翻、此方无不翻)。

这是早期对音译的适用范围较为系统的归纳。

在近年来的汉译英活动中,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有意大量使用音译词,希望借此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地名英译问题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地名英译问题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地名英译问题
王文丽
【期刊名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在诗歌中,地名既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名词存在,也可寄寓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构成诗歌意象。

“三化”理论(深化、等化、浅化)作为传达诗歌“意美”的有效手段,也是诗歌地名英译的重要方法。

将意象的概念引入诗歌地名英译中,在“三化”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古典诗歌地名英译的具体方法,或可为诗歌英译提供些微思路。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王文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地名英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盐城市地名英译为例[J], 李箭
2.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J], 张友平
3.跨文化交流中城市地名的英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徐州市地名英译为例 [J], 潘冬菊;刘盼;郭姗姗;
4.涉外旅游翻译中地名的英译问题 [J], 季绍斌
5.浅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问题 [J], 楚至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城市地名和专名的翻译

浅议城市地名和专名的翻译

浅议城市地名和专名的翻译
易宗勇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3)001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大中城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英文,大量的地名和专名都翻译成了英文,但随之而来的英文垃圾却俯拾皆是,翻译谬误无处不在.笔者拾取一些实例,分析了产生这些弊病和谬误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易宗勇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新化县地名中的数词专名分析 [J], 姜珍婷
2.专名意向性理论及其对专名翻译的启示 [J], 徐晓红
3.一种俄语地名专名快速音译方法 [J], 赵云鹏;刘新贵;宋华标;吴铮;马绍龙
4.基于译介学视角的唐诗地名专名的翻译策略 [J], 黄遥
5.基于译介学视角的唐诗地名专名的翻译策略 [J], 黄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汉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地名)泛化诗歌中的地名往往与典故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本文试图比较几位翻译家对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中地名专有名词的处理。

由于专有名词词义泛化的缘故,译文可按照其功能和目的,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意译作适当变通。

标签:专有名词泛化引言从社会语言学历时的观点看来,词汇是不断衍生的,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旧的词汇不断消亡,或者旧的词汇产生新的意义,或者在意义或情态上向对立面逆转。

词汇意义变迁的原因繁多。

林承璋归纳了四种起因:1.历史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概念、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如“car”原本拉丁语借词“carrus”,其本意单指带靠背的四轮马车,而现指由马达驱动,尤指载人或行驶在铁轨上的车辆。

2.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词汇予以命名。

3.心理原因: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可能导致语义的变化。

如说话人对乡下人抱有成见,那么“boor”这个词的意思就有可能从本意“农民”转变为“乡巴佬”之意。

4.语言的原因:英语有省略的倾向,词组由“形容词+名词”或“名词+名词”构成的往往由一个单词替代,如单词“fall”原本意味着自由地下落或下降”,而它又可指秋天,代替“fall of leaves”。

同样,语义变化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词义的延伸或泛化(extension of meaning or generation)、词义的缩减(narrowing of meaning or specilization)、词义地位提升(elevation of meaning or amelioration)和词义情态意义贬低(degradation of meaning or deterioration)(1997:115-129)。

词义的变化给翻译中意义的确定带来理解上的误区和译文文字处理上的困惑。

本文试图讨论诗歌中专有名词(地名)泛化现象的翻译问题。

林承璋(1997:117)认为,词义的泛化指“词汇意义范围的延伸”。

“专有名词泛化包括人名和地名从专名变为普通名词。

”(ibid.:119)如,瓦特(watt)和牛顿(newton)都是以人名普通化为物理学上的单位。

如果我们说某人聪明、有谋略,我们会说他(她)是“诸葛亮”,西方人则会说是“Solomon”,因为“Solomon”(所罗门)是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的国君,以聪明过人而闻名于世。

同样,地名专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现象也很多。

如“香槟”(champagne)是一种法国产白酒,原产地是法国以前的一个叫“Champagne”东部省份。

诗歌中涉及的专名主要是地名,诗歌中的地名一般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

怎样合理地翻译这类词历来是译家们争论的焦点。

一、诗歌中专有名词的翻译诗歌讲究音形意三美,翻译诗歌不可只求达意,也要求传神,因此,郭沫若提出“以诗译诗”和闻一多所言以“诗笔”译诗便成为诗歌翻译的一种公认的准则。

诗歌中出现的地名往往就是一个典故。

包惠南说过典故的翻译“既要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民族特色,又要易于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2001:250)范圣宇总结出典故的翻译方法,“比较好的办法主要是直译加注,或者在文中直接解释,甚至意译也能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直译不加注或脚注的方法显然不恰当,因为原文的信息显然没有传达到位。

”(2004:284)诗歌翻译要达到原文一样形神俱备,一定要做到惜字如金,任意地添加或减少都难使译文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下面要举出几首古诗英译中地名的处理,分析它们的优劣,试图提出改进的办法。

例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1To My Friend Going to the Frontier(Tr. 王宝童)The Morning Rain has kept the town抯roads clean,The inn抦id willows look so freshly green.And here, dear friend, dry up this other up!Why, west of Sun-pass none will cheer you up.译文2Seeing a Friend off to the West (Tr. 丰华瞻)The morning rain has settled the dust,The tarven looks fresh and willows are green.Now please take one more cup of liquor,__West of the Yang Passj no friend will be seen.jThe Yang Pass is in Gansu Province, in northwestChina.译文3 A Farewell Song (Tr. 许渊冲)(1)The little town is quiet after morning rain;No dust has dulled the tarven willows fresh and green.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 will be seen.(2)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The willows by the tarven look so fresh and green.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West of the Southern Pass no more friend will be seen.原诗中出现了两个地名,即,“安西”和“阳关”。

我们可以发现三译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用“Anxi”音译“安西”。

王宝童的译文(简称王译)用“the frontier”译“安西”,丰华瞻的译文(简称丰译)用“the west”,而许渊冲的译文(简称许译)里根本没有出现对应词。

我们能否用专有名词泛化的视角为他们这样处理进行阐释呢?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西部边境并不安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战火此起彼伏,所以秦始皇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同时,在边境部署重兵用来抵御西部少数民族的入侵。

所以在中国古诗里,边塞诗占有一席之地,送友人出使西部边陲的的诗篇里也不乏名篇佳句。

这一首就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乃西北一边陲小镇,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

王译把“安西”泛指边疆,即,用小地方替代大地方,在修辞学上又可以说是借代。

这样就很清晰地指出此诗是一首送友人远行的诗。

并且,“frontier”一词在西方人的脑海里就意味着荒凉、孤独、冒险等意象,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首皆是。

如,我们在新闻中常常可见用“北京”代指“中国”,用“华盛顿”代指“美国”。

在丰译中,“the west”替代了音译“Anxi”。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西部”在中国古代意味着战乱和纷争。

可对一般的西方读者而言,个中涵义不加注释的话很难理会,为什么是“the west”,而不是“the east”或“the north”呢?在许译中,作者抛开了原文,而是根据全文的主旨:为西行的朋友送行,译为“a farewell song?西方读者一看就明了诗的主题,这样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变通方法。

可以说许先生是中国古诗典故“变通派”的代表。

许先生认为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巨大,典故及其联想意义很难吻合,作必要的变通的确是势在必行。

用他自己的话说:“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不必然’的客观规律,艺术研究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的理论。

”(李菡,2002:67)对“安西”一词的处理,王译和丰译都译出了该词的泛指意义,许译则用意译的方式,可以说各有千秋,各有长短。

可他们对另外一个更有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的地名“阳关”的处理则五花八门,各有瑕疵。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阳关”的来由。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

送亲队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

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

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

不料,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昏地暗。

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

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

从此,这里便荒芜了。

因此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有诗为证:“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苏轼《阳关曲》)到王维所处的时代,“阳关”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阳关在中国的古诗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名,而有特定的含义,中国读者一见此词就能体会到送别的意味”(冯庆华,2002:239)。

换言之,“阳关”这个专名已经当作“送别”的普通名词来用了。

我们看看三种译文吧。

王译把“阳关”译成了“Sun-pass”(太阳关),我们认为,这是误译。

中国古人的“阴”和“阳”的划分是某依据物相对于山峰和河流的位置位于来定,总体原则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如,衡阳位于衡山之南。

上文已提到“阳关”的命名是由于其位于玉门关的南面。

许译(1)犯了同样的错误,更有甚者的是“Sunny Pass”会误导读者认为“阳关”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地方,这与原诗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

而许译(2)中为了说明“阳关”的来历,把它译成了“the Southern Pass”。

这样的译法只有那些对中国古诗颇有研究者才会理解其用意,否则,一般的中外读者只会是一头雾水。

丰译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直译方法,但是只是交代了“阳关”的地理位置,其身后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无从得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也并不成功。

“阳关”作为一个地理专名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功能,在诗歌中其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更为重要,就像人们使用地理名词时往往不再关注它的地理意义。

如说起某人在某场官司或某场比赛中遭到失败时,就有可能说某人遭遇了“XX滑铁卢”。

“阳关”的译法可以用两种处理方法。

如果此诗是专门介绍中国古诗,以供西方汉学家研究或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专有地名要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并且加注要指出其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如果此诗是为了一般的西方读者,注重诗歌的可读性和接受性的话,则可以意译出专名的引申含义而译文中不出现该地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