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策略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着资源短缺、教学手段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

因此,现下基础教育改革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以此,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师资学校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背景
1、历史因素
在建国以来的六十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此前共经历了7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基本理念不断得以完善、发展,为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第八次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政治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为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

3、国际环境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

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

为适应国际形势,新世纪初,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国际上的一些先进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共分为九部分,分别是:课程
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
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由于部分内容相较以往变
动不大,所以本文就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评述。

1、课程改革的目标
此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等偏重知识传授,实际教学过程
中大多也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
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转变为“强调形成积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将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2、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
价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课程改革分阶段对课程标
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重视教育的普及性,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都
能达到标准,高中阶段则区分出了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
3、教材开发与管理
关于教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极大的改进了我国基础教育过去“千人一书”的
局面,使得各地区、各学校能够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
发或选用适合的课程。

4、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这部分内容中,特别提到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这些内容表明课程评价向学生能力与素质考察倾斜的趋势,给了
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自《纲要》颁布以来,高校招生制度及形式也在逐渐发生着
变革,近些年来自主招生制度的崛起足以印证这一点。

[3]
三、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现状
1、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教学手段落后。

农村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层面,课程结构
单一。

部分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机会几乎没有,很多偏远农村地方教育水
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上课谈不上现代化,
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很少。

即使组织开展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很多也是流于形式,
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普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多还是转岗或非师范专业的技术人员。

因此,对于新课改
的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疲于应付,专业素养不够,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得费劲,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1、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首先,农村的师资配备不尽合理,学科不全,农村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由于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
力和条件,导致农村一部分年富力强的教师纷纷涌向城市或城郊,城市学校或城
边学校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师资短缺”的不合理现象,而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师
资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
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补不足、又流去”的严重
苦果。

[4]
1.2、农村教师很少了解新课改
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教材换了,教师教学思维没换;教育理念换了,教育
领导管理方向没变。

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环境差,此外,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缓慢。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
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
要求无所适从或者根本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他们的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新课
改的步伐,对于新课改它们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只能在茫然中适应着新的教育课
程改革,所谓“穿新鞋走老路”。

1.3、农村传统的教育理念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
技术和生活技能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5]
1.4、农村教育思想保守
农村教育的育人观念落后。

广大农村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
女的教育培养观念。

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诱惑,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
村普遍盛行,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形
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且长
期难以扭转。

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
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而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奇缺。

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
因素的桎梏中,形不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仅仅依
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
2、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参与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一系列的素质教
育以及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
进行改革。

一旦在教育改革中出现问题,很少从教育部门自身出发寻找问题,而
是把责任原因都归结于教师一身,不能够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下面主要从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参与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基础教育改革本身的特点
基础教育改革本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在基础教育
改革中所具有的教育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强制性;其次是基础教育改革在具体操作
中的多变性和不可控性。

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基础教育改革面向全国各地,
各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漏洞,亦或者协调失衡,导致改革政策的模糊
性和可被反复诠释的特性;最后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评价过程中的监督和回馈机
制不健全的特性。

不难发现在我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调查和研究当中,大多数评
价是学者们的个人意见,国家和地区教育部并未作出正面的、官方的评价。

2.2教师面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不敢发声”的客观因素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尽管国家和地方部门煞费苦心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就把改革重心放在教师身上下功夫,导致教育改革未发生实
质性的改变。

基础教育改革都是以自上而下的上级领导部门管理模式发起,这就
是在“权威”面前改革,因此,它使得老师们不敢发声。

因为它主要依靠上级教
育管理者的指挥和监管,教师仅仅是忠诚执行各种外来的条文规定和政策法规等。

这就导致教师缺少有效的、开放的话语平台。

最终,它也仅仅只是学校管理部门
的相关人员进行研讨,制定相应的政策,很少听从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2.3教师的自身因素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本身也存在问题。

首先是教师主体意识淡薄。

由于受长期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机制,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者和专家话语权地位突出,使得教师被动接受了长此以往接受上级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一味地服从和执行;其次是教师的话语权能不足,这样促使教师没有自信,也没有能力对话;最
后受教师主体利益的动机所影响,主要是教师为了避免在工作中带来不必要的麻
烦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所牵制。

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策略
1、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接近14亿人口,近9亿在农村。

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


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

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

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

2、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
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此外,农村地区财政基础薄弱,各级政府部门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

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在农村设专项经费。

另外,社会应鼓励企业团体及个人进行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学校亦可自力更生,自办校厂,拓宽资金渠道。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其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只有本着对课改负责的精神,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科研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扎实有效的开展。

因此,想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突破农村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

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

二是举办各类教师技能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

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是采取得力措施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

尤其是对参加提高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有困难的老弱教师,更要创造条件,提供载体和平台,促进他们为适应课程改革新要求自动加压、主动提高。

五是立足长远,继续办好师范院校,延长学制,培养一批潜在素质优良的后续人才,以备将来补充教师队伍。

六是强化城乡教师交
流。

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
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

七是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
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的目标。

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全体农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

4、倡导农村教育应“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
现得也比较复杂。

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

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

特别是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
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
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
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和
重视。

因此,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系卡制度,促进与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
系和沟通。

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

家长要特别
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因在外打工而一时无法把孩子
接到自己身边的父母,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和孩子保持
联系,给孩子更多的精神关注。

另外,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
娱乐场所的综合治理、彻底根除精神污染对孩子们的毒化,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
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5、农村教育应“因地制宜”
在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

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具有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有潜在优势,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

乡村学生与城市孩子
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
和情感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要有与乡村孩子适合的乡村经验,需要
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

因此,教
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它们,为课程改革
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
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

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
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
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神奇技术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
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
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7]
五、结语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话题,尤其是近几年里,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更加受到社会群众的一致关心。

《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了
更好地发展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必须依靠教师作为
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和主要力量,积极呼吁和号召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育改革,就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话语权缺失等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可
行的措施,促进教师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当中,推进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

希望我国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者、广大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能够不断
完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之真正发挥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

只要我们敢
于正视问题,并且通过科学的理论、扎实的调查去解决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课程改革必定会取得更多成功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其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
刊,2011(01):76-77.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1.01.023.
[2] 王宁宁,韦红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14(34):86-87.
[3] 廉文.文献分析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现状[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6,23(06):122-128.DOI:10.13307/j.issn.2096-3122.2016.06.22.
[4] 李梅.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参与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实施研究[J].考试周刊,2017(27):18-19.
[5] 张玉晶.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评述[J].神州,2014(15):287.
[6] 万建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
报,2001(02):71-73.
[7] 邓玲.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一些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1996(03):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