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妇女就业与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
生育二胎对女性就业与职业生涯的影响
生育二胎对女性就业与职业生涯的影响一、引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截止到 2050 年,中国超过 60 岁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 ,青年人将背负沉重的养老负担。
为了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过快的问题,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并修改了相关的政策,例如延长生育假。
在我国目前的职业市场上,本就存在着性别歧视,女性较之男性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生育政策的调整势必使女性调整其生育计划,也影响着职业市场对雇佣女性职员成本的评估。
市场经济下,企业往往以谋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因此,企业会相应调整其职工结构以谋求最大的利益,这对女性的职业前景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预测生育二胎对女性就业影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女性 16 岁以上人口为86825840 人,其中就业人口为 31204460 人,16 岁以上女性就业率为 69.48%; 中国男性 16 岁及以上人口为 44105351,其中就业人口为 37813202 人,16 岁及以上中国男性就业率为 83.36%。
中国女性就业率比中国男性就业率低将近 14个百分点,见表1、表 2。
表 1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男性就业情况表( 人)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男性就业率下降了大约 4个百分点,女性就业率下降大学 7 个百分点,说明在这十年中,女性就业率下降幅度高于男性,从侧面反映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在就业方面面临比男性更多的压力。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女性就业率比男性就业率低约 11 个百分点,但是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差异扩大到 14 个百分点,反映女性的就业率和男性之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市场经济下,企业雇佣员工需要考虑企业利益,雇佣未婚未育女性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例如,适婚年龄的女性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请婚假、产假,无法在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
对全面二孩政策谈谈看法
对全面二孩政策谈谈看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对全面二孩政策的看法。
首先,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多样化和人口红利的继续释放。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逐渐下降,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恰好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因为人口多样化可以刺激创新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协调社会关系。
其次,全面二孩政策对于提高孩子们的素质和社会贡献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育的孩子数量增多,这将使父母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注重其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同时,更多孩子的出生还将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推动育龄妇女的选举和就业机会。
由于家庭服务的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将需要更多的从事家务劳动的职业人员。
此外,增加育儿压力,促进与家庭事业平衡的关系,推动妇女在社会各领域的参与。
第四,全面二孩政策对于解决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显著作用。
例如,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社会福利事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如果能增加新生儿的数量,这将促进社会各层级的循环发展,从而减轻这一问题带来的压力。
此外,二孩政策实施是对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的进一步改变,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最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弘扬社会家庭美德,使得繁忙的父母更多地注意子女教育,形成一种以有机体和系统工作相结合的育儿尽责思维模式。
总之,全面二孩政策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提供了一位新的良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施,确保其有效运作,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权益保护问题及对策
No. 10, 2020Serial No. 1722020年第10期(总第172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权益保护问题及对策窦盛翔,徐丽敏(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摘 要:由于我国愈加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自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开 放,今年已经进入了该政策实施的第五个年头,然而回顾四年以来,二孩政策的实施似乎遭遇了冷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该政策下,作为政策主要实施对象的女性群体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系统的配套政策,在职业女性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促进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
应加强生育保险对女 性的维护作用;完善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政策;女性就业权益;女性保护中图分类号:D6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92 — 03—、研究背景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已然迈入了第五个年 头,然而该政策的实施似乎并没有提高女性的生 育意愿,人口增长并无明显变化,这其中很大一部 分原因是由于作为该政策主要实施对象的女性群 体,其权益保护政策的缺失及不完善,在各项权益 的保护中,女性职业权益的保护问题尤为突出,由 于二孩政策的实施,“玻璃天花板”效应①变得更为 严重,女性求职会遭到应聘部门的“暗示”,而2019 年2月21日九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 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②这一通知看似保护了 女性的职业权益,但是实际上却仍有加强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讨论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职 业权益保护问题及其对策。
二、全面二孩政策给女性就业问题带来的冲击(—)性别歧视问题加重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职场中女性的“玻璃 天花板”效应就尤为严重,通过对1990年第二期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 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比较,在1990 年,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90.5%,男性的在业率为96.1%®,而2010年,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 为71.1%,男性的在业率为87.2%④,这种女性就业 率的大幅度下降,让人不得不怀疑在职场中的性别 歧视问题。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望缓解中国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问题。
但是,对于女性而言,妇女婚育和家庭责任分工等问题还存在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的劳动供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育对女性就业的障碍首先,由于生育、育儿是女性身体、心理上的巨大负担,成为女性就业的一种约束。
当女性怀孕后,需要休息和照顾孩子,可能减少或暂停工作,这将影响女性的收入和职业发展,女性因抚养孩子犹豫放弃或延后工作也很常见。
其次,医学条件不好、育儿费用高昂、育儿设施和保育人员不足等问题也成为女性生育的拦路虎。
这些问题影响了女性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并可能导致女性将儿女的照顾让给家庭成员,因此很难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增加人口数量和优化劳动力结构,同时也使女性能够获得扩展家庭和劳动市场的机会。
例如,相对于一孩政策下,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可以更加自由地控制生育时间和数量,提高了女性劳动参与的灵活性。
另外,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提高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减轻了女性在育儿过程中的经济压力。
此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儿童教育设施和保育服务的投入,从而增加了女性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三、政策对女性家庭责任分工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的执行,有可能影响家庭责任分工的平衡。
一方面,新生儿的抚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需要女性放弃一部分工作或职业发展的机会,增加男性参与育儿的责任,促进夫妻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男性更加主动地参与家庭和育儿工作,建立起女性和男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机会平等。
总之,全面二孩政策对于女性的生育行为、就业和家庭责任分工产生了各种影响,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婚育,提高女性的自由、平等和社会地位,使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能够达到促进人口增长和优化社会结构的目标。
关于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建议
关于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建议“全面二孩”政策无疑是中国人口政策的转折点,是我国应对社会老龄化、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性受到就业性别歧视的压力,初次就业和在职女性都可能因此遭遇隐形门槛。
在《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认为生二孩对职业女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全国妇联《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城镇女性就业影响专项调查》中显示,2010份调查问卷中,34.53%的受访者因生育二孩而被减少了个人收入,21.26%的受访者个人职业发展受到阻碍,另有14.10%的受访者失去了工作;根据2016年3月前程无忧发布的“二孩政策”对女性职业的影响调查显示,有23%的受访者认为全职在家两三年后,职场就不会再有好的工作机会了,75%的用人单位表示,因为“二孩政策”的出台,单位对招聘女性员工的顾虑增加了。
生育问题成为女性职场上的“绊脚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就业准入门槛高。
近两年来,用人单位甚至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条件上、选调优秀人员上屡次标明“仅限男性”、“男性优先”,或者在录取过程中对女性结婚生育等特殊生理状况作出要求限制,迫使不少女性无奈“知难而退”。
二是工资报酬水平低。
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然而,由于性别的差异,往往导致收入的不平等,从2015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来看,男性比女性平均高出553元。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行,不少用工单位特别是私营单位对女性生理因素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夸大,使得女性的报酬和福利低于男性,是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
三是职业分布层次低。
受到传统男女分工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性从事的多是基础性和辅助性工作,很少能够进入到管理层,总体职业层次偏低。
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后,很多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生育二孩而提高用人成本,影响女性在工作中的绩效,对于女性发展乃至晋升的机会随之减少。
女性就业难题和解决策略研究
女性就业难题和解决策略研究一、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女性就业难题备受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歧视职业歧视是女性就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正式工作岗位中女性的薪酬、晋升、培训、岗位分配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而且在非正式经济领域,女性的歧视更加严重。
2.职业进入难职业进入难是指在特定领域或职业中无法取得实习、试用或正式工作的状况,这主要由于社会对女性职业培训的投资较少、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通勤及社会安全等问题。
3.职业与家庭的平衡难题职业与家庭的平衡难题主要表现在女性因为家庭职责影响工作时态度和时间的不稳定。
养育孩子、照顾家庭会导致女性在工作中缺少时间、不透明的职业责任和灵活的时间表。
二、女性解决就业难题的策略女性面临就业难题,需要制定解决难题的策略,以下是女性解决就业难题的策略。
1.改善现有的职业环境政府和企业要加强监管、提高女性的职业地位和普及性别意识教育。
加入妇女工会等组织,以利于让女性工作者互相协助,共同抵制不公平的职场环境。
2.提高自身工作竞争力女性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通过专业培训提高自身工作竞争力及性别平等的意识和要求。
3.强化家庭服务、社会保障措施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家庭服务、社会保障措施,为女性提供照顾子女、出门管家、住房、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帮助,减轻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负担,增强女性参与竞争的信心和能力。
4.支持女性创业鼓励女性积极创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性培训和资源支持,这些可以从业务建议、咨询成本和金融服务等很多方面提供支持。
自治区和国家政策对小微企业创业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追求等机构也经常开展培训,提升女性的创业能力和水平。
三、结论女性在工作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更是乐观。
希望通过多方途径,特别是与家庭机构、社会组织合作,以实现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促进建立和谐社会。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与对策的思考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与对策的思考随着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对社会、经济和家庭都将带来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全面二孩政策将增加中国的出生率,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
这导致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全面二孩政策将使得更多的家庭选择再生育一个孩子,从而增加了出生率。
这有助于维持人口平衡,并提高劳动力人口比例,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全面二孩政策还将对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增加,教育系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政府需要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和改善教育条件,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同时,全面二孩政策还将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帮助人们提高技能和就业能力,以应对激增的劳动力供给。
另外,全面二孩政策还将对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
养育一个孩子已经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再生育一个孩子将进一步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家庭的经济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家庭补贴、减免税收和优惠政策,帮助家庭承担养育子女的费用。
此外,鼓励企业提供弹性工作制度,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也是一个解决家庭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全面二孩政策将对妇女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一些挑战。
许多女性在成为母亲后很难继续工作,尤其是在没有配套的托儿设施和灵活的工作制度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供育儿假期和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以支持女性继续职业发展。
此外,加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建设,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托儿选择,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全面二孩政策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和家庭产生广泛的影响。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经济支持措施。
荆棘丛生: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
交流荆棘丛生: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史跃鸣 山西师范大学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中国的少儿人口不能低于18,现在是16.5,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法国人花了150年,日本人用了40年,中国只用了20年。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可用劳动力的比重越来越少,全面二孩政策在各种现实因素下应运产生,政府对政策的预期估计的不错,但政策实施后,民众的反应却没预计的热烈,这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自1966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严格的控制人口数量,但即使在国家的政策压力之下,超生多生还是层出不穷,这主要归因于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
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观念的逐渐新化,重男轻女已经不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开放二孩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归结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一、隐性歧视:就业情况堪忧长久以来,社会对于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自然看法是家庭责任归属女性,男性承担社会责任,女性的处境被“照顾孩子是女性的天然属性”这种传统观念禁锢,女性在家照看孩子承担家务被看做是传统美德的延续。
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女性意识的觉醒,社会对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又有了新的标签,她们常被认为“没有工作,平时就在家闲着”,哪怕她们为照顾家庭放弃很多,也在家庭经济层面存在弱势,女性经济的不独立也成为家暴、离婚等的隐性因素。
追求经济独立和追求事业的双重因素,使得现代女性更向往走出家庭,但同时她们又面临着他们的前辈和男人们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女性既要拥有家庭,又要拥有事业,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又被标以“女强人”的标签。
成为“女强人”虽然冲击了人们对女性的原始印象,但成为事业成功的“女强人”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很难多女性希望参与到工作中,但在找寻工作时却又屡遭歧视。
在中国城区女性的带薪工作时间几乎与男性相当,每周四十三小时,男性每周四十六小时,但女性的无薪酬工作时长,比如做饭打扫及持家照顾孩子却要远远超过男性,女性平均每周二十一小时,男性平均每周十小时;城镇女劳动者的每周劳动时间比男劳动者长8个小时,需要承担大部分的无酬劳动以照料家庭。
实施全面二孩的公共政策理论分析
一、公共政策全过程分析(一)公共政策主客体分析1.主体分析在拥有政治权威和权力的政策制定者中,女性从人数到决策影响力都明显低于男性,容易忽视男女差异、保护女性权益的声音不易受到重视;即便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多数仅是倡导性、宣言式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其次,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关注点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对国家整体的影响,女性政策制定权力的缺失导致女性要求很难成为现实政策。
2.客体分析作为生育主体,女性权益保障存在许多政策未能触及的现实问题,包括女性就业、教育、家庭权益等问题。
具体来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女性就业的严峻形势,可能会直接导致一些女性几乎不可能在生育后回归职场,这无疑成为女性就业另外一道“隐形门槛;此外,随着全面放开二孩,许多女性为了生育二孩自愿或是在舆论压力下被迫放弃再受教育机会并选择稳定、缺乏竞争力的岗位,这在无形中使女性受教育权益受到侵犯;生育二孩后女性原来的经济收入及职业发展机会遭受损失,一旦婚姻发生危机,女性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3.环境分析在社会背景中女性就业歧视现象层出不穷:女性因自身特殊的生理条件以及其肩负的哺育下一代的家庭责任,女性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经济背景出发企业因经济利益偏好男性员工,女性就业环境更加严峻;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现实问题脱节,缺少相适应能够解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女性可能存在的就业问题的规定,难以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新挑战。
(二)公共政策价值分析1.公共政策价值的地位政策的价值取向是由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选择决定的,生育政策兼顾公平与效率,充分体现的是公平正义的理念。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生育政策从“效率”向“公平”的价值回归。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了数十年,人口增长过快得到有效改善,出生比例逐年下降,这意味着人口问题不仅不再是负担,人口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功能已逐渐凸显,因此政策价值评估方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随着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夫妇选择再生育一个孩子。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女性劳动供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生育是一项妇女的基本权利,但是生育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劳动参与率都产生了影响。
首先,女性在怀孕、哺乳和照顾孩子的时候,常常需要休假或者减少工作时间。
特别是在生育初期,女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抚养孩子。
这就使得女性在生育时期的劳动参与率会下降。
其次,女性在生育后,往往需要重新调整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这就需要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
因此,生育对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职业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许多夫妇都想再生育一个孩子。
这就使得一些女性需要减少工作时间或者离开工作岗位去照顾孩子。
这就导致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减少,特别是在一些工作强度较大的岗位上,女性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
同时,女性在怀孕、哺乳和照顾孩子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降低了女性的工作效率。
因此,女性的工资水平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也为女性提高了生育和育儿的福利待遇,包括国家提供的生育保险和育婴假、企业提供的陪产假等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女性在生育和育儿时面临的压力。
同时,可以预见到,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更长期的影响下,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劳动供给方面的机会也会有所提高。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影响
热㊀㊀点Һ㊀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影响杨思媛(北京交通大学ꎬ北京100044)摘㊀要:女性就业歧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歧视中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ꎬ全面二孩新政背景下ꎬ再度生育对女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带来了新一轮冲击ꎮ文章从就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出发ꎬ从多角度分析了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ꎬ包括增加隐性就业门槛㊁阻碍女性职业发展㊁拉大性别工资差距㊁不利于女性生育健康等ꎮ因此ꎬ应该健全二孩背景下的社会保障ꎬ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ꎬ从多渠道改善女性自身以及社会关于男女平等就业的观念ꎮ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ꎻ女性就业ꎻ性别歧视ꎻ制度完善中图分类号:C924.21+D91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49-0147-03Ananalysisoftheimpactofuniversaltwo-childpolicyonfemaleemploymentdiscriminationYangSiyuan(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ꎬBeijingꎬ100044)Abstract:Femaleemploymentdiscriminationhasalwaysbeenarepresentativeprobleminthelabormarketdiscrimin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theuniversaltwo-childpolicyꎬtherebirthhasbroughtanewroundofimpactonfemaleemploymentdiscrimination.Basedonthewidespreadgenderdiscriminationinemploymentꎬthisarticleanalyzesthenegativeimpactoftheuniversaltwo-childpolicyonwomen semploymentfrommultipleperspectivesꎬincludingincreasingthehiddenthresholdofemploymentꎬhinderingwomen scareerdevelopmentꎬwideningthegenderwagegapꎬandunconducivetowomen sreproductivehealthꎬetc.Thereforeꎬitisnecessarytoimprovesocialsecurityꎬ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lawsandregulationsinthelabormarketꎬandimprovewomen sownandthesociety sconceptofequalem ̄ploymentbetweenmenandwomen.Keywords:universaltwo-childpolicyꎻremaleemploymentꎻgenderdiscriminationꎻsystemimprovement一㊁引言女性既是重要的人力资源ꎬ也是社会生育的主体ꎬ但是生育与女性就业之间却存在着普遍的负相关ꎮ女性在怀孕生育期间会减少工作时间ꎬ降低对企业创造的价值ꎬ生产之后也面临着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问题ꎬ这就很容易引发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ꎮ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㊁排斥或特惠ꎬ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ꎬ比如招工时限制性别ꎬ不同性别同岗不同酬等ꎮ我国的«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就业ꎬ不因民族㊁种族㊁性别㊁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ꎻ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ꎮ但实际上ꎬ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很严重ꎮ一些企业不愿意分担女性的生育保险ꎬ担心女性会因为生育中断工作ꎬ因为家庭而分散工作精力ꎬ采取不雇佣育龄女性㊁解雇孕期女性或先用工后签合同等策略来减少企业的成本ꎬ更有甚者安排女性在孕期出差㊁干苦力ꎬ让女性自愿辞职ꎮ«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ꎬ约每四位女性被调查者中ꎬ就有一位曾有过在应聘中因性别而被拒绝的经历ꎮ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也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求职之路ꎬ一些高校毕业生因此想改变性别ꎮ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ꎬ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50%ꎬ但女性薪酬仍不及男性的80%ꎮ伴随着全面二孩的提出与广泛推行ꎬ社会各界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度也在提高ꎬ包括女性是否愿意生育ꎬ就业压力是否因为生养二孩加大ꎬ就业门槛是否因为二孩政策提高等等ꎮ全面二孩政策本是为延缓人口红利的收割期限而设ꎬ但女性作为生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ꎬ其就业质量无疑会受到深刻影响ꎮ据此ꎬ文章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角度出发ꎬ探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女性就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ꎬ用人单位㊁女性职工能为消除二孩政策下的性别歧视做出哪些努力ꎬ以及政府和社会应怎样解决女性因生育二孩而受到741作者简介:杨思媛ꎬ女ꎬ四川乐山人ꎬ北京交通大学学生ꎬ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ꎮ歧视的问题ꎮ二㊁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影响目前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已经达到70%ꎬ中流砥柱正是介于25~55岁的家庭主妇ꎬ这些女性有就业的权利与自由ꎬ但大多数女性都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家庭成员的照料等任务中ꎮ2015年ꎬ我国宣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ꎬ部分女性原有的平静生活被打破ꎬ在劳动力市场女性更加不容易与男性展开公平的竞争ꎮ实际上ꎬ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ꎬ对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有着强烈的渴望ꎬ因生育二孩造成的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将不利于女性的职业发展ꎬ也不利于二孩政策的成功推进ꎮ(一)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消极影响生育对于很多家庭来说ꎬ是重中之重ꎮ我国推行全面二孩政策ꎬ一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㊁优化人口结构ꎬ二是希望能够对家庭带去长期的影响ꎬ提升家庭在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减轻生活压力ꎮ但是ꎬ在计划生育的情况下ꎬ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有较严重的歧视ꎬ全面二孩更有可能从以下几方面对女性就业歧视带来不利影响ꎮ1.生育二孩可能会造成女性隐形就业门槛提升生育会造成女性的工作时间减少ꎬ在这期间用人单位将承担一系列成本ꎬ直接用工成本包括用人单位承担的生育保险以及重新分配工作岗位或招聘新人的成本ꎻ间接成本包括女性的人力资本积累中断并远落后于男性ꎬ且复工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工作状态等等ꎮ所以ꎬ全面二孩政策推出ꎬ意味着用人单位的成本增大ꎬ针对女性婚育状况的隐形门槛也会提升ꎬ据全国妇联2017年调查ꎬ54.7%的女性求职者在应聘时被问及婚育状况ꎮ在对影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社会福利因素调查中ꎬ就有人表示ꎬ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想重新找工作ꎬ应聘的企业几乎都调查了她生二胎的意愿ꎬ并明确表示了不招聘有生育二胎意愿的女性ꎮ2.生育二孩可能降低女性的 职业天花板 ꎬ女职员甚至面临被降职或失业的风险女性在怀孕期间ꎬ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㊁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ꎬ在产检㊁产假和哺乳婴儿的过程中也会耗费大量时间ꎬ难以持续积累人力资本ꎮ同时ꎬ一部分女性在生育二孩后将重心转向家庭ꎬ工作中的精力和专注度都有所分散ꎮ我国大多数用人单位在职培训的意识还很弱ꎬ本身就容易在人力资本的机会上出现不公平现象ꎬ生育二孩使得用人单位更愿意把培训机会给男性ꎮ有二孩意向的女性在单位可能会成为边缘人物ꎬ被分配任务多且杂的边缘工作ꎬ丧失培训和晋升的机会ꎮ一些用人单位很难接受生育二孩的女性重返岗位ꎬ在其生育后将其降职或找人替代该岗位而迟迟不为其分配新工作ꎮ更有甚者在女性怀孕二孩期间采取各种手段逼其辞职ꎬ或在女性生育后直接撤销原职位ꎬ迫使其离职ꎮ最新专项调查显示ꎬ因生育丧失了培训机会或提拔机会的女性占31.8%ꎬ因生育被降职的女性占5.59%ꎬ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ꎬ有些单位甚至已开始内部调查ꎬ一旦发现提拔晋升对象有二孩生育意愿ꎬ基本不会再给她安排重要工作ꎮ3.生育二孩可能进一步拉大性别工资差距在劳动力市场中ꎬ各行业几乎都出现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ꎬ尤其是在接受了高人力资本投资的群体中ꎮ因为生育二孩ꎬ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生育保险ꎬ同时要招聘新人代替原来的岗位ꎬ所以雇主可能会因为聘用女性的成本更高而降低女性工资ꎮ有的女性因为明确了生育二孩的意愿ꎬ知道职业生涯中断的负面影响ꎬ会在求职时倾向于技能不会贬值的行业ꎬ这些行业的工资往往较低ꎮ女性在生育二孩之后也可能主动转向更加灵活但工资更少的工作ꎬ这也是性别工资差距拉大的原因ꎮ在生育对城镇女性工资率影响的研究中ꎬ女性每生育一个子女ꎬ其工资率会下降9%~10%ꎬ这便是所谓的 生育代价 ꎮ有研究发现ꎬ两个孩子带来的性别工资差距为13%ꎬ是一个孩子的2倍以上ꎬ且这个差距在10年后会扩大到17%ꎬ女性会付出长期的代价ꎮ在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加剧的背景下ꎬ女性搜寻平等工作的成本也会提高ꎮ4.全面二孩政策会使得女性的生育健康得不到有效重视2016年我国符合生育二孩的适龄妇女中ꎬ有60%都在35岁以上ꎬ也就是说ꎬ有60%的适龄妇女若选择生育二孩ꎬ都将成为 高龄产妇 ꎮ生育二孩可能会引发高龄产妇的并发症ꎬ增加女性生育的风险ꎮ即便如此ꎬ那些为了保住工作的女性ꎬ会在孕期坚持工作直到分娩ꎬ并在生育后尽快回到岗位ꎻ或者那些追求损失最小化的雇主ꎬ会强迫妇女在产假期间回到岗位ꎬ甚至以解雇为要挟ꎮ对于女性来说ꎬ保住工作的最好办法就是延长生育前后的工作时间ꎬ对于雇主来说ꎬ降低用工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迫女性延长工作时间ꎬ这两种思维如果固化ꎬ将会导致女性自身和用人单位对女性生育健康极不重视ꎬ从而影响整个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生育健康的尊重ꎮ不管生育二孩是加重了统计性歧视还是雇主歧视ꎬ都对女性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二次影响ꎮ这不仅会影响到有二孩意愿或已生育二孩的妇女ꎬ还会加重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女性群体的歧视ꎮ(二)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其他影响有观点认为ꎬ全面二孩政策并没有造成生育势能爆发ꎬ因而没有加剧对女性的就业歧视ꎮ实际上ꎬ在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就遭到了 爆冷 ꎮ另外ꎬ影响人们生育偏好的因素是多元的ꎬ全面二孩政策只是其中一个ꎻ女性对家庭的依赖也不只是因为生育ꎬ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及传统观念的影响ꎮ所以说ꎬ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倾向于家庭可能并不是因为简单的生育行为ꎮ还有观点认为ꎬ全面二孩政策能够促进女性就业ꎮ这是因为养育两个孩子的家庭将面临更大的生育压力ꎬ所以更多的女性会进入劳动力市场ꎮ即使全面二孩促进了女性就业ꎬ这部分因为家庭压力而选择就业的女性更容易为了获得工作而接受性别歧视ꎬ这会使得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更加猖獗ꎮ所以ꎬ生育二孩可能会促进女性就业率的提高ꎬ但也可能因此加重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ꎮ三㊁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歧视的对策建议有研究显示ꎬ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性别平等和教育平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ꎬ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却没有很大改观ꎬ如今的全面二孩政策ꎬ似乎正在加剧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ꎮ为此ꎬ文章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完善与生育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ꎬ包括产假制度㊁生育保险和公共托幼服务等首先ꎬ要落实和发展产假制度ꎮ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ꎬ大部分女职工可以休满128天产假ꎬ而男职工陪产假的平均时间为10天ꎬ男职工的工作连续性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ꎬ也难以尽到抚养和陪伴责任ꎬ相反女职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却更加 昂贵 ꎮ若能适当延长陪产假ꎬ男性能更好地分担家庭责任ꎬ也有利于消除因用工成本导致的性别歧视ꎮ其次ꎬ要降低用人单位负担的生育保险成本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为女性职工缴纳生育保险满一年的ꎬ女性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支付ꎻ反之则由用人单位支付ꎬ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的顾虑ꎬ加剧了性别歧视ꎬ女性产假期间的生育保险费用可以考虑由国家财政补贴ꎬ成为社会义务ꎮ最后ꎬ要完善公共托幼服务建设ꎮ生育二孩后ꎬ家庭对841热㊀㊀点Һ㊀托幼服务的需求会加大ꎬ因此ꎬ政府应该尽快明确托幼服务的主体ꎬ确定托幼服务的主管部门ꎬ并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ꎮ全面二孩政策本是为了改变人口结构ꎬ顺应家庭生育意愿的政策ꎬ但如果政策出台后相应的福利始终没跟上ꎬ将会强化女性的育儿责任ꎬ延续职场中的性别歧视ꎮ(二)健全保障就业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体系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础国策ꎬ尽管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已明文规定了禁止在就业中歧视女性ꎬ但给了很多企业钻空子的机会ꎮ比如«劳动法»的二十九条 女职工在孕期㊁产期㊁哺乳期内ꎬ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ꎮ而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女性时ꎬ采取了先用工后签合同等方式ꎮ同时ꎬ这些条文没有明确规定对违法者的惩罚措施ꎬ也没有明确界定违反标准ꎬ造成职场中隐形性别歧视仍很严重ꎮ2019年ꎬ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ꎮ«通知»中明确规定了 依法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 ꎬ包括不得询问妇女婚育状况ꎬ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ꎮ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19年推出«促进工作场所性别平等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ꎬ«手册»明确了男女享有平等的职业培训㊁晋升机会以及同等的薪酬待遇ꎬ并明确了生育保护的主要内容ꎬ包括就业保护㊁落实产假和生育护理假㊁依法缴纳生育保险等ꎮ«通知»和«手册»对妇女就业平等权利做出了全面务实的保障ꎬ但仍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ꎬ未来应将其落实为法律保障ꎬ并处以违反者相应的惩罚ꎮ(三)女性自身要加强生育㊁维权意识和人力资本积累ꎬ社会要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首先ꎬ女性应该树立生育的选择权在自身的观念ꎬ勇敢地选择生或不生ꎬ敢于抓住机遇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ꎮ在职场中ꎬ若因为生育而受到了不公的待遇ꎬ女性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ꎮ其次ꎬ在 反 歧视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㊁相关政策越来越完善的今天ꎬ女性也要相信ꎬ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埋没ꎮ因此不论是否生育二孩ꎬ女性都应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ꎬ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ꎬ使自己有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ꎮ最后ꎬ社会要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ꎮ家庭中的各成员应充分尊重女性的生育意愿和就业意愿ꎬ合理地进行家庭分工ꎬ共同承担起养育二孩的责任ꎻ用人单位应正视女性的能力和优点ꎬ尊重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ꎻ社会要营造男女平等的氛围ꎬ家庭和学校要培养孩子男女平等的意识ꎬ新闻传播媒介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大众男女平权的意识ꎬ这样才能使人们正确对待男女因生理结构而造成的不同点ꎬ杜绝女性因生育而遭受到不公的现象ꎮ四㊁结论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ꎬ开辟了我国生育政策历史的新纪元ꎬ却使得我国城镇女性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ꎮ首先ꎬ生育二孩加大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ꎬ提高了女性的隐形职业门槛ꎻ女性的二次怀孕㊁分娩和育儿ꎬ也会阻碍其获得晋升和培训的机会ꎮ其次ꎬ因为生育二孩导致的男女人力资本积累差距ꎬ以及养育两个孩子的家庭压力ꎬ会从用人单位和妇女自身两方面加大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工资差距ꎮ最后ꎬ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会使得女性的生育健康得不到应有重视ꎮ尽管全面二孩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女性就业率提高ꎬ但却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ꎮ因此ꎬ政府应该落实相应的福利政策ꎬ国家要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ꎻ女性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生育观㊁提高职业素养ꎬ用人单位要正视女性的能力和优点ꎬ整个社会也要通过舆论的引导ꎬ公共服务的改善ꎬ营造男女平等就业的风气ꎮ参考文献:[1]BREWSTERKLꎬRINDFUSSRR.Fertilityandwomen sem ̄ploymentinindustrializednations[J].AnnualReviewofSociologyꎬ2000ꎬ26:271-296.[2]李颖ꎬ王廷ꎬ严雅斯.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ꎬ2020ꎬ30(2):1-4. [3]陈秀红.影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社会福利因素之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ꎬ2017(1):30-39.[4]金仙玉.从经济学视角探讨 全面二孩 政策背景下的女性就业问题[J].东方论坛ꎬ2018(1):109-114. [5]杨慧.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城镇女性就业的影响机理研究[J].人口与经济ꎬ2017(4):108-118.[6]张樨樨ꎬ王利华. 全面二孩 政策对城镇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ꎬ34(5):116-130.[7]陈友华ꎬ祝西冰.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辨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ꎬ2017(2):37-42.[8]马小红ꎬ顾宝昌.单独二孩申请遇冷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5(2):20-26. [9]蓝劲松ꎬ吴丽丽ꎬ刘蓓.知识女性社会角色定位的调查:以部分重点大学女生为例[J].青年研究ꎬ2001(12):25-30. [10]康蕊ꎬ吕学静. 全面二孩 政策㊁生育意愿与女性就业的关系论争综述[J].理论月刊ꎬ2016(12):155-161.[11]陆万军ꎬ张彬斌.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J].人口研究ꎬ2016ꎬ40(4):21-34.(上接第112页)(五)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决策既要具有高效性ꎬ也要具有可操作性ꎬ即要明确判断风险并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好的决策ꎬ只有完善决策机制ꎬ才能确保决策的正确性ꎮ同时ꎬ制定决策是为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ꎬ因此ꎬ只有能投入到实际风险控制工作中去ꎬ并且能控制风险㊁解决风险的决策才是好的决策ꎮ五㊁总结综上所述ꎬ就现在市场中的企业来说ꎬ能否正确辨别一个财务风险的类别以及操控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ꎮ既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ꎬ也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测与判断ꎬ也要增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ꎮ只有从内外多个方面着手ꎬ才能更好地掌控财务风险并且稳定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ꎬ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行ꎮ参考文献:[1]张宝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识别与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ꎬ2020(4):53-54.[2]韩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ꎬ2020(4):95-96.[3]熊伟.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及管理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ꎬ2019(24):144-145.[4]胡亚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探析[J].商讯ꎬ2019(30):48ꎬ50.[5]王葵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控制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ꎬ2019(21):8.941。
最新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广西女性就业问题探析-精品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广西女性就业问题探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是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强社会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总体上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反映比较突出的就是女性就业问题。
女性就业问题由来已久,但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给女性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就曾表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或将导致女性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性别歧视可能会加重。
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就业问题不单影响女性个人发展,关乎社会公平正义,还直接影响女性的生育选择,进而影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而现有关于生育选择的研究,很少从生育主体即女性本身进行探讨,女性的个人发展在与生育政策相关的公共讨论中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本文从生育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探讨女性就业的新困境并就相关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
一、广西女性就业问题现状(一)女性粗就业率有所下降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就业状况的指标。
广西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女性粗就业率①从2010年54.09%下降至2015年的44.92%。
其中,城镇女性的粗就业率从2010年的49.20%下降到2015年的43.32%;乡村女性的粗就业率从2010年的57.36%下降到2015年的47.36%。
这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减速加大就业压力及就业性别歧视等原因,广西女性就业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数据还显示,广西女性粗就业率一直低于男性,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从2010年的3.92个百分点扩大到2015年的8.2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男性粗就业率高出女性10.21个百分点,乡村男性粗就业率高出女性6.42个百分点②。
男女两性粗就业率差距的变化,一方面跟长期以来存在的对女性就业歧视有关;另一方面跟越来越多的女性青年接受更高层次的从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有关。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政府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二胎。
然而,与此同时,全面二孩政策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本文将就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影响:一、婚姻和家庭幸福程度降低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许多家庭为了生育二胎而在婚姻和家庭中面临着各种压力。
这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她们与劳动力市场的接触减少,从而减少就业机会。
二、职场竞争加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更多夫妻向外就业以支付更多的支出。
更多的申请人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这使得女性在职场上的优势减弱,无法获得优质的职位和发展机会。
三、职业发展受限妇女受家庭责任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相关的研究表明,母亲在成为家庭主妇后就会停止工作,这将导致她们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对策:一、提高社会保障和政策保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福利支持,以让更多的女性可以安心生育二胎,同时也将家庭和职业发展更好地平衡起来。
二、鼓励雇主提供更多的弹性工作安排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提供弹性工作时间,让女性管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同时,企业应该给予合理的部门调动和晋升渠道,让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职业发展。
三、提高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和企业应该提供更多有关母亲和孕妇的技能培训课程,以帮助女性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更好地发展职业生涯,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说,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政府应该制定更好的社会保障政策,鼓励雇主提供更多的弹性工作机会,以及提高女性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帮助她们平衡家庭和职业生涯。
全面二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平衡问题研究综述
18全面二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平衡问题研究综述沈添琦(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我国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从此终结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自此政策开放至今,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且对育龄女性的影响尤为深刻,育龄女性在此政策下面临生育与就业之间的冲突矛盾。
本文将以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平衡问题为研究主线,重点整理我国全面二孩政策下育龄女性所面临的双重挑战,分析生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以及生育与就业平衡的策略并形成综述,目的在于能够帮助育龄女性建立更好的生育观并保障她们的就业合法权利。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生育与就业2015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使新生人口数量有所上升,短暂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但在此背景下也涌现育龄女性难以兼顾生育与就业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且众说纷纭,女性就业是女性的合法权益之一,能够彰显女性的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但劳动力市场对育龄女性的就业一直存在歧视,且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动下,这种歧视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下,对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平衡的研究就急需展开。
本文对国内学者在全面二孩政策、女性生育和女性就业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探究全面二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冲突与平衡问题,并形成相关综述。
一、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之间的“互斥性”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加重,育龄女性生育与就业的“互斥性”突出。
(一)生育排斥就业生育排斥就业,即学者关注育龄女性生育对其就业可能产生难以协调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方面,女性生育阻碍了其正常求职就业。
如学者宋健等(2015)实证研究中国已婚妇女的生育状况对其就业整体上存在消极影响,表现为生育二孩有明显降低城镇妇女就业的可能性;家中有婴幼儿会显著降低母亲的就业可能性;以及曾因生育中断就业的经历会显著降低妇女的就业可能性。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重庆市的实证调查
2019.02LAN ZHOU XUE KAN■社会学作者简介:兰庆庆,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讲师;李志,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侨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二孩政策实施中重庆市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及保障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16YBGL107)和重庆市妇女联合会项目“重庆市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状况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平等就业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重庆市的实证调查兰庆庆李志陈侨予摘要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的不平等现象是当代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文章通过实证调查方法,从女性就业歧视形式、就业歧视环节、就业歧视认知三个维度展现了重庆市女性平等就业现状,分析得出法律保障不足与过度保护并存、生育政策导向和公共服务的缺失、社会性别观念与女性就业现实不符及女性职业期待与劳动力市场要求错位等是影响女性平等就业的主要因素,并从法律、公共服务、社会性别观念以及女性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增进女性就业平等的对策,以期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女性个体等多方面形成共识、进行共治、成本共摊、成果共享,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平等。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女性;平等就业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2-0117-15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会对女性就业平等性形成冲击,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女性就业歧711视本与国家的生育政策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就业与生育都是女性天然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但二孩政策放开后,由于女性员工存在休两次产假、哺乳假的可能,加上女性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时间和精力会被更多地分散,导致用人单位为规避二孩生育成本的单位化,在招录员工时会对女性设卡,对怀孕的女员工在岗位设置、培训、甚至晋升方面设限,从而使得女性求职难、发展差、待遇低等就业不平等问题明显加剧。
从家庭角度探究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意愿不高原因:经济成本、健康状况和婚姻变迁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2), 832-83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 https:///10.12677/orf.2023.132085从家庭角度探究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意愿不高原因:经济成本、健康状况和婚姻变迁 赵 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8日摘要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全面二孩”政策于我国2016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然而从政策结果来看,育龄期女性的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测标准。
是什么影响了女性的生育意愿?作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家庭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将另辟蹊径,以家庭为基础,从经济成本、健康状况和婚姻变迁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家庭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Low Fertility Desire of Women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Two-Child Policy from the Family Perspective: Economic Costs, Health Status and Marital ChangesLin Zhao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Received: Mar. 2nd , 2023; accepted: Apr. 10th , 2023; published: Apr. 18th, 2023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ging problem, the “comprehensive two-child” poli-赵琳cy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nationwide on January 1, 2016.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results, the fertility desire and actual fertility behavior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did not meet the prediction criteria. What affects women’s fertility desire? After consulting relevant data, the author found that family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a new way, based on the famil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ic cost, health status and marital change, and propos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KeywordsComprehensive Two-Child Policy, Fertility Willingness, Family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二胎政策对社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4篇_开放二胎政策调查报告
二胎政策对社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4篇_开放二胎政策调查报告二胎政策是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
二胎政策的实施不仅与养老问题息息相关,对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二胎政策是否适合在我国实施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二胎政策对社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仅供参考。
二胎政策对社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篇一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农村社会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观念。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逐步走向非农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农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广大农民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我们这个团队结合我国的国情,以“二胎政策”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以我校所在地的南岸区村民为调查总体展开调查。
通过对南岸区部分村民的调查和结果分析,深入反映重庆农村普遍民众对开放“二胎政策”以减轻养老负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由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人口共13.397亿,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3.410亿人。
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下,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也在加剧。
据《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1/2。
而在2010年年底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0.38%。
据相关专家推测,在2020年将达到27.53%,2030年更将是37.55%,2040年将为45.00%。
所以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
中国迅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对比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难免会让我们想到未来养老难的问题。
三十年前,为控制我国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国家开始实行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这一生育政策实施的同时,全国除河南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均规定了“双独夫妇”(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第二胎的相关内容。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及策略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及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2015年,中国正式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的人口结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要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也给女性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间需要做出更多的平衡,同时在职业晋升、职业保障等方面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更好地应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女性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就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女性就业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1.2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指中国政府于2016年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夫妇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给女性带来更大的家庭压力,影响她们参与职场的能力和机会。
另一方面,二孩政策也为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加强了女性在职场的竞争力。
因此,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女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女性在就业领域面临的问题,促进女性就业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一、职场竞争加剧。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女性在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很多岗位都受到男性竞争者的强烈冲击,女性的就业机会变得更加有限。
二、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难题。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需要同时承担职业工作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6年 底 至 2017年 初 , 山东 省 妇联 通 过 “齐鲁 产 假 60天 , “工资照发 ,福 利待遇不变”。但 女性”微信公众号进行 了新媒体线上问卷调查 , 因《山东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 》未跟进修订,
了解 全面两孩 政策落地 一年本省 家庭 的生育 意 大部分市对 生育二孩 仅支付 90天 或 98天的生
两孩政策落地 ,出生 人 口比 上二年度猛增 53.48万 育 减 少 了 个 人 收 入 ,其 中 44% 的女 性 产 假 期 I'HJ
人 ,但 2017年又小幅 回落 ,与山东省人 口发展 的 收 入 不 到 产 前 的 一 半 ,另 有 12.5% 的 女 性 南 “十 i五”规划 预期 的 179万略 有差距 。从 二 于各种原 因在生孩子前 辞职或被辞退 ,更没有
养 育 子 女 的 经 济 成 本 不 断 增 长 ,育 儿 成 本 已 经
3、照 料 子 女 压 力 大 。 目前 ,本 省 3岁 以下
占到家庭 平均收 入的 三分 之一 以上 ,而 养育成 托育服务没有 明确管理部门,无政策 、缺标准,、 本 的提升 对生育意愿 和生育行 为 的约束 也随之 行业发展受到制约 ,婴幼儿托育机构寥寥无几。
影响家庭总体生活质量 。
而 济 南市 3岁 以下幼 儿有 23万 ,在 园率 不 足 2%,
2、女 性 就 业 和 职 业 发 展 压 力 大 。 一是 基 于 市 场 缺 口 巨大 。 托 育 机 构 数 量 和 服 务不 足 的 现
Z 作
状 ,客 观 上 造 成 被 迫 “隔代 养 育 ” 、母 亲 被 迫 中断职业生涯 、家庭照料婴幼儿 负担加重等一 系列问题 ,成为很多家庭不敢生 的重要 原因。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
就 业本身 是 关 系到国家大 局、国家 发 展、国家 生计 的 重大问题。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如果因生育问题而加大了 其就业遭受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影响了其自身的职业发 展规划和理想抱负的实施,那么女性的生育意愿会大大降 低。一边是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一边是生育意愿下降的年 轻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人口将面临“断 崖式”下跌。“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相应的生育保障、生育补贴也是为了弥补女性的生育成本, 提高生育意愿,对女性的就业发挥着保障作用。
在 社会 学、人口学 方面,有国内外学 者对 女 性的 社会
角色展开研究。一些学者认为,无论经济社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女性的特殊生理与人格特征决定了其在家庭中承担 较男性更多的责任。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家庭角色和职场角 色,家 庭 里的女性 扮演 着生育与照 料子女、家中老人 及日 常 家务 劳 动的主 妇 角色 [ 2]。据相 关 研 究 显 示,生育为不同 职 业 结 构女性的就 业 意 愿带 来的影响 具 有差 异性,在 愿 意生育二孩和已育有二孩的女性中, 在进行有关生产、设 备操作工作的人员的就业意愿远低于在国家机关、党政和 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3]。但是在能为女性提供更多保障的 企业,单位负责人、从事企业技术人员等职位的女性却拥 有较高的就业意愿,生育后的女性,难以避免在抚养与照 顾 孩子方面 花费 大 量 精力与时间,工作 方面的事业心、进 取 心 减 弱,因此 大 多 数 女 性在 生育后就 业 意 愿 会 有所 降 低。 2.3 对女性就业结构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妇女就业与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
莆田市南北洋海堤管理处苏晓敏
摘要:2016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公平。
但二胎政策却给职场女性带来不小的冲击。
女性员工在受孕期间及产后调养阶段需要休产假,产假造成工位空缺,影响经济效益,招聘中的“隐性歧视”层出不穷,女性就业歧视现状堪忧。
为了整个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家庭与职业关系。
制定反歧视法,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生育保险纳入强制性范畴,保证女性权益;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保障政策执行力度;给予企业适当补贴,防止责任转嫁;完善配套措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培养男性育儿责任感,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倡导公平就业理念,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2016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一方面顺应人民呼声,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提高生育率,刺激经济,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疲软的局面,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让生育机会更均等。
长远看,还可以降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降低未来中国人口的萎缩速度,降低
未来中国劳动力的负增长水平,以及降低性别比例失衡程度,从而使中国人口变化更均衡。
但这项政策一时间并没有受到民众的热捧,许多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场女性感到幸福与痛苦同在,生孩子的意愿和现实条件形成巨大冲突,是生?还是升?让她们犹豫不决,二孩政策给女性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隐性歧视”层出不穷,女性就业歧视现状堪忧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原本就就业困难的女性难上加难,许多女性在求职时都遭遇过不平等的待遇。
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对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上更是花样频出,导致许多女性即使遭遇不平等待遇时也无法真正捍卫自己的权利。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已有许多旨在反对歧视女性、对劳动者劳动平等权保护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13条更是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
”另外,《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还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以及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做了相应规定。
但这些笼统的法律条款对侵害女职工权益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法律界定和实施程序,无法对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制约,就业歧视大范围的存在,现行法律显然已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在职女性也将因为二胎政策面临工作瓶颈,生育与升职成为“二难”选择,“全面二孩”政策于今年正式施行,针对妇女的就业歧视在今后一段时期还有可能更加严重。
二、主要原因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一些地区在促进男女就业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过去20年来,全球就业市场的性别鸿沟仅仅缩小0.6%。
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主要原因是:
(一)产假造成工位空缺,影响经济效益
女性员工在受孕期间及产后调养阶段需要休产假,公司需要承担二次产假造成的效益损失,这三个多月的工位空缺无疑会对公司效益造成影响,于是在受聘者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更倾向于聘用男性员工,无形中使企业在招聘女性员工时更加谨慎,造成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这使得就业歧视呈加重态势。
(二)生养成本过高,增加家庭负担
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现状,同时养孩贵、入学难等滋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令二胎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
同时,年轻一辈在外工作,爷爷奶奶成了照料孩子的主力军,第二孩的生育无疑将加重夫妻和祖辈的照料负担。
由此而见,尤其是尚未结婚生子的婚育适龄女性和准备要二孩的女性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歧视,性别歧视依然遍布中国女性的职业生涯。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家庭与职业关系
(一)制定反歧视法,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
我国现行法律在女性平等权利的宣告性保护方面非常全面, 缺少对就业歧视的界定以及程序上的保障和实施机制。
就业歧视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愈显严重。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反就业歧视领域的基本法律,明确就业歧视的概念,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同时规定救济措施和救济机制,以真正保障劳动者遭受就业歧视后能够获得有效救济。
但法律不应把生育补偿表述为女性天生就有使她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生理特征,应当对女性实行特殊保护措施。
应该强化怀孕和生育阶段不是女性能力的暂时丧失,而是女性的特殊能力和贡献的观念。
对于怀孕、生育和养育孩子的女性应该给予特别措施,但是对处于此阶段的女性进行一些特殊措施其实是对生育的保护,而不是给予女性的特殊照顾,因此并不表明女性比男性弱或者享有男性不能享有的特权。
(二)生育保险纳入强制性范畴,保证女性权益
为了切实在二胎政策下保障女性的权益,需要政府的行政权力干预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保护。
虽然行政干预不能动摇企业追求利益的本性和原动力,但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用人单位的“利益驱动”行为。
因此,应把女职工生育保险划入强制性的范畴,包括个体户,无论用人单位是不是雇用女职工,都必
须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以减少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保障女职工生育“二胎”的愿望实现少些顾虑。
(三)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保障政策执行力度
为切实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需要完善法律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歧视女性的后果。
提升企业责任感,让吸纳女性就业成为企业法定责任。
禁止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婚育状况的歧视,用人单位不得在招聘广告、面试、书面劳动合同、口头约定或单位规章制度中限制劳动者结婚或生育、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婚姻或生育状况的信息,除非该信息是履行特定工作的内在需要。
严惩那些存在就业歧视单位的同时,降低受到歧视的就业者的维权成本,从而逐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
政府可设立就业歧视专门管理机构,明确管辖范围,避免互相推诿,提高维权效率,严惩存在就业歧视的单位,同时降低维权成本,促进公平就业,保障女性就业权。
(四)给予企业适当补贴,防止责任转嫁
女性的生理特点必然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从保护女性就业角度出发,政府应给予企业一些补助。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一些企业不愿意雇用生二胎、生育假时间过长的女性也无可厚非。
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通过简政放权,给企业减税、减负,鼓励他们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与企业利益挂钩,才能消除女性就业歧视,这种挂钩不是简单给所有企业发补贴或减税,而是精准操作,把女职工的产假与补贴
或减税直接挂钩,即企业只有依法保障女员工休产假才有补贴。
当企业不再忧虑“产假成本”,自然就不会歧视女性了。
(五)完善配套措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二孩政策的落地,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从中央到地方应尽快行动起来,调整、修订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使相应措施尽快出台,尽量缩短政策与二孩出生的“时间差”,避免矛盾出现,使想生二孩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三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机构的建设,加强月嫂、婴幼儿看护人员的培训,大力发展公立幼儿园,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举办幼儿园,采用政府购买措施来扶持民办幼儿园,在有条件的小学附属办学前班。
应依托社区普遍建立公益性托幼机构,鼓励建立平价商业托幼机构,使年轻夫妇得以兼顾就业和照顾幼儿,也使老人摆脱繁重的育孙负担,安享晚年。
(六)培养男性育儿责任感,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在中国,女性在生养的孩子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较男性相比更多,但是这不应该是女性的私事,诚然,生理上的差异让女性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父亲同等的爱与关怀,为促进家庭发展和女性发展,应摒弃一直以来影响女性就业的“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
当今社会,女性也是劳动力中的主力军,女性不只要照顾家庭也要工作,应倡导男性在家庭和育儿中的责任,塑造男女平等的文化和理念。
男性应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加强
夫妻互助、孩子成长中父爱母爱缺一不可的生育和家庭文化。
(七)倡导公平就业理念,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就业性别歧视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畸形发展,同时也桎梏了女性的人生选择和梦想追求,也影响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
要想实现女性就业平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性的保障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怀,应摒弃传统固有的歧视女性的思想,女性因其性别特征,拥有许多男性不具备的优势,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营造男女两性相互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够确保男女平等、实现和谐社会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