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一、前言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时体积显著缩小的黄土。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方案,以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方案旨在明确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的具体步骤和要点,为实际施工提供指导。

二、现场勘测与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了解地基土的湿陷性、含水量、厚度等关键参数。

根据勘测结果,结合工程要求,设计合理的路基结构,包括路基高度、宽度、排水设施等。

设计时应考虑地基处理措施,如注浆加固、换填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三、路基开挖与清理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路基开挖,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边坡稳定,防止塌方。

开挖后及时清理基底,确保无杂物、无积水,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四、路基改良材料选择根据地基土的湿陷性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如石灰、水泥、粉煤灰等。

改良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水硬性,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五、路基改良施工将改良材料与地基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确保混合均匀度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分层填筑、分层碾压的施工方法,每层填筑厚度不宜过大,确保压实质量。

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含水量,保持最佳含水率,以提高压实效果和强度。

六、路面铺设在路基改良完成后,进行路面铺设工作。

铺设前应对路基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铺设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温度、厚度、平整度等关键参数,确保路面质量。

七、质量控制与监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如含水量、压实度、平整度等。

对不合格工序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确保整体工程质量。

八、安全文明施工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用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实现绿色施工。

九、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环境,如设置围挡、排水沟等。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压、还是用强夯,其最大沉降量均超过30cm,不能满 足规范要求,需采取换填或灰土挤密桩处置。
18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二:三种处理方法均可消除浅层黄土的湿 陷性。
振动碾压的影响深度最小,有效处理深度为0~.60m; 强夯处理效果明显,有效处理深度最大可达5.0m; 冲击碾压的影响深度居中,有效处理深度为0m~1.20m。
5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推荐方案: 研究表明,路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实度、干密度、空隙比及
压缩模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当压实度大于85%后,湿陷性几 乎消失;而干密度超过1.6g/cm3以后,黄土已没有湿陷性;当 空隙比小于0.8之后,湿陷性消失;压缩模量大于12MPa时,路 基黄土的湿陷性消失。
结论三:路基黄土经三种方法处理后,其承载 力均可满足15m以下填方路堤的要求。
19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推荐方案
20
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粒度组成:由北向南, Q3(晚更新世)新黄土的砂粒含量 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由西向东,砂粒含量减少,粉粒 和粘粒含量增加。
(2)液、塑限:由北向南, Q3 新黄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 加。
(3)由西向东, Q3 新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干密度、液限和塑性 指数均有增加趋势,而孔隙率则相反。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4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选择依据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
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土地区典型路段的处置经 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为: (1)地基浅层黄土湿陷性消除; (2)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填方荷载要求; (3)地基处理后路基沉降变形在容许范围; (4)考虑路基综合排水措施。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本项目的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设计上给出了几种类型的处理方法。

III型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处理的填方段,采用强夯+30cm8%灰土垫层。

IV型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处理的挖方段,采用强夯+30cm8%灰土垫层。

V型适用于离村镇较近的湿陷性黄土填方段,采用12%灰土桩+30cm8%灰土垫层。

VI型适用于离村镇较近的湿陷性黄土挖方段,采用12%灰土桩+80cm8%灰土垫层。

XV型适用于路基填土高度大于2米的路段,采用25KJ冲击压路机冲压20遍。

1、强夯施工(1)试夯在强夯大面积施工前,选取一个面积不小于20X20m、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在试区内进行详细的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有关数据;选取合适的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进行试夯;检验强夯效果;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补夯或调整参数再进行试验;通过强夯前后的试验结果对比,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技术参数。

(2)准备工作强夯施工前,应先清理、平整场地并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的损害。

(3)测量放样实测并画线圈定夯区范围,布设夯点,夯点间距为4X4m,梅花形布设,用白石灰标记;(4)夯击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测量夯前的锤顶高程。

将夯锤提升到预定的高度,松脱挂钩,夯锤下落夯击夯点后,测量夯后锤顶高程。

重复夯击直至完成夯点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

移动夯机至下一个夯击点,进行夯击,完成全部夯点的第一遍夯击。

第二遍和第一遍强夯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不少于7天。

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可连续夯击。

第二次选用第一次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应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必要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适当增加夯击遍数。

(5)施工时应注意强夯施工必须按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确定的沉降量控制。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施工准备
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 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 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对原 有构筑物造成破坏。在施工现场有代表 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 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初步确定强夯参
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 夯。在试夯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调 整,编写施工组织计划,经驻地监理组 审查,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铺机自身缺陷等多方面因素相叠加造成 有规则的纵向裂缝,而行车荷载加速其 发展过程,这给以后老油路上摊铺水泥 稳定碎石提供施工依据,也敲响警钟。
防治措施
为防止今后道路施工中类似裂缝 不发生或尽量少发生,特提出以下几点 防治措施:
施工时间选择,尽量选择温差不 太明显的初秋季节。
设计配合比,须要验证级配的合 理性,配合比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同时 水泥标号及含量从严控制,才能满足强 度要求,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抗裂性。
指土层浸水后,由于土自重及附加压力 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的湿陷。黄土地区场 地的湿陷类型按实测自重湿陷量或室内 压缩试验累计的计算自重湿陷量判定。 当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不超过70mm 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 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超过70mm时, 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场地。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施工工艺
夯点布置与强夯
夯点布置是否合理对于夯实效果 也有直接影响。夯点一般布置成正三角 形或正方形,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 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 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 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 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夯点间距可根据 所要求加固的地基土性质和要求处理深 度而定。夯点间距一般取1.5~2.5倍的 夯锤直径。每4000mm2工作面为一个 施工单位。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 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 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存在着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黄土的极强吸水性、膨胀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处理方法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1.前期地质调查和观测:在进行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观测,了解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特征。

这包括膨胀性指数、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渗透性等的观测。

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将对后续的施工控制和处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根据地质调查和观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横断面形状等的确定,以及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地基变形和对路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3.施工工艺和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至关重要。

应选择一种能够减少地基变形和控制地下水位升高的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分段填筑、土工合成材料加筑、夯实等施工方法来降低黄土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

4.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施工过程的严密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等参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如土工格栅、土钉墙、加固梁等。

5.灌浆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造成路基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来改善黄土的膨胀性。

灌浆处理可以通过注入适当的稀浆来损伤黄土的吸水性和可塑性,减少黄土的膨胀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6.排水系统的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道、渗流井等。

同时,需要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案编制依据(1)G219线阿合奇县至八盘水磨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部工程一标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2)G219线阿合奇县至八盘水磨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部工程一标段《招标文件》、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上、下册)及《补充技术规范》;(3)G219线阿合奇县至八盘水磨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部工程一标段《技术规范》、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l-2014);(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O2-2013);(6)《公路勘测规范》(JTGeIO-2007);(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8)《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15);(9)《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4)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详细踏勘、调查所获取的资料;(15)本单位现有的技术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管理水平及大型工程项目施工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工程概况工程概述本合同为第二合同段,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本次第二分部K227+000~K274+000采用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 z全线采用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改建加铺混凝土路面相结合。

路面结构的目标可靠度为85%,目标可靠指标B=LO4。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2年,采用轴重为100kN的单轴一双轮组轴载作为设计轴载。

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为8.969538×106辆,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重。

其余技术标准应严格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执行。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内容摘要:摘要:以临午改建工程为例,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措施工程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

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

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

湿陷性黄土对公路工程的工程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公路路面大面积开裂、下陷,从而引起其他次生公路病害,进一步加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引起恶性循环。

所以公路工程中的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及后期运营期养护工程。

省道临午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地区,公路等级为23m 宽的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

设计荷载100kN.m。

沿线经过汾河阶地、昕水河阶地和山前台地。

在河流阶地以及山前台地地表覆盖有厚度达5m~9m厚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Ⅱ级自重湿陷。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施工措施恰当与否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省道临午线K15+900~K17+100段为山前台地,地表覆盖9m厚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表冲沟、陷穴发育。

设计中对填方路段原地面清表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强夯处理消除湿陷性,对于挖方路段挖至距离路床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强夯处理消除湿陷性并设置30cm后灰土封层。

对于高挡土墙及桥台地段则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整个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

施工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设计图纸及当地实际情况,对不同段落分别采取了措施。

具体如下:1 填方路段黄土路段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防排水,避免施工场地排水不畅或浸水。

对各个处置措施的施工工艺均应设置试验段,以确定各施工参数。

1.1 填方路基基底处理在路基填筑前,应对原地面进行处置,处置宽度应大于路基坡脚外1/2湿陷性黄土层厚,并不小于2m。

根据设计要求,路基基底采用1000kN.m强夯处理,对于重要建筑物附近,且建筑物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路基基底清表后采用冲击碾碾压40遍。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与防治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与防治措施探讨

对路基的影响
01
02
03
路基下沉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 质,受到水分浸湿后,路 基容易发生下沉现象,导 致道路不平整。
路面损坏
路基下沉会导致路面损坏 ,如开裂、变形等,影响 道路的正常使用。
交通安全隐患
路面损坏会降低道路的摩 擦系数,影响车辆行驶的 稳定性,从而增加交通事 故的风险。
02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
挤密法
总结词
施工简单、就地取材、经济效益好
VS
详细描述
挤密法是一种利用振动或冲击法将桩管打 入原地基中,然后填入砂、碎石等材料形 成桩体,使桩体与原地基共同承担荷载, 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该方法施工简单、 就地取材、经济效益好,适用于各种类型 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
03
湿陷性黄土路基防治措施
防水措施
换填法
总结词
经济高效、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换填法是一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表层软弱土层挖除,然后分层填入强度高、压缩 性小的砂、碎石等材料,并予以压实,形成稳固的垫层。该方法经济高效、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湿陷性 黄土路基处理。
冲击压实法
总结词
高效率、低成本、减少工后沉降
强夯法
利用打桩、挤密等手段,使桩间土得以挤 密,同时桩体形成柱状承载力,以增强路 基的承载能力。
预浸水法
通过重锤强力夯实路基表面一定深度范围 内的黄土,使其压实度提高,从而消除湿 陷性。
将黄土预先浸水,使土体中自由水充分饱 和,然后在无侧限条件下进行加载,以使 地基土得到压密和改善承载能力。
04
工程实例分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与防治措施 探讨
2023-11-10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措施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措施

车辆工程技术55工程技术1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 结合工程经验来看,湿陷性黄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第一,湿陷性特点。

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易溶盐性成分,当地表水侵蚀黄土时,盐类物质会在与水接触后快速溶解,进而削弱土壤颗粒之间的胶合质量,导致土壤的稳定结构被破坏。

其后,部分受侵袭的土壤颗粒会向下沉积,并在触碰到下层已沉积土壤颗粒时停止。

此时,沉积土粒与下层土粒之间会形成相互牵引的力,且这一作用力大于土粒本身的重力,进而导致黄土内部形成蜂窝状的疏松结构。

第二,胀缩性特点。

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分侵袭时,其内部结构会在水的充盈作用下发生异常膨胀。

而在水分干燥蒸发后,湿陷性黄土则又会发生回缩现象。

在膨胀与回缩两种现象的反复交替下,湿陷性黄土的表面和内部均会出现大量延展性裂纹,进而对路基施工造成阻碍。

第三,崩解性特点。

若湿陷性黄土中侵入的水量过多,或胀缩现象发生较频繁,还会导致湿陷性黄土结构的崩解,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联结强度大量损失甚至完全丧失。

此时,湿陷性黄土的土质非常脆弱,难以承载大负荷的道路主体,形成极高的路面塌陷、路基沉降等故障风险。

第四,敏感性特点。

通常情况下,要想保证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压实质量,应将其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5%的区间内。

在此基础上,湿陷性黄土对水分含量的波动变化比较敏感。

若含水量超过控制标准,将出现翻浆现象;若含水量低于控制标准,则会因土壤过干而产生扬尘现象。

2 工程概况 某公路设计采用双向六车道,位于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项目施工所在区域由于长期受到自然侵蚀、新构造运动、外动力地质作用,地表黄土沟壑纵横,黄土层较厚,地势整体平缓。

施工路段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主要为马兰黄土(Q3)和全新世黄土(Q4)。

湿陷性黄土结构遭到破坏前,具有压缩性低、强度高等特性。

但结构一旦破坏,路基承载力将明显降低,表现为软化、湿陷等特性。

为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保证路基施工质量,施工中采用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路段进行加固处理,完工后再对灰土挤密桩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沉降观测。

山区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及湿陷性评价方法

山区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及湿陷性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不是通过计算s和azs确定湿陷程度这样一个简单的评价方法而是要分析各种因素判断并明确他们在地基湿陷过程中所起的加剧或缓冲作用并体现在评价结果中综合评价实质上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在湿陷评价中的具体运用对这方面的探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黄土湿陷是具有特定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湿陷性黄土在赋存环境改变下的微结构改组现象其本质是是微结构的改组核心是赋存状态改变后应力与结构强度的矛盾通过郑西客运专线6个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得出如下公式
4 结论
小结:现在国内外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出现了多 种不同的形式,总起来说主要归为三类:
(1)对湿陷性黄土的土体进行物理作用,或使使 其体积的到一定程度的压缩,或加入一定的材料,从而 使其物理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的深度及 程度上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例如:强夯、冲击压实、挤 密桩加固路基法等等均为这种类型;
083
中国西部地区公路学会科技论文集
法在湿陷评价中的具体运用,对这方面的探讨尤其 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黄土湿陷是具有特定物 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湿陷性黄土在赋存环境改变下 的微结构改组现象,其本质是微结构的改组,核心 是赋存状态改变后应力与结构强度的矛盾,通过经 验得出如下公式:
式中, S-现场浸水试验实测最大自重湿陷量 (浸水期湿陷量或总湿陷量),mm;
技术与施工
山区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及湿陷性评价方法
徐 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 湿陷性黄土具有在自重压力下或一定压力下遇水湿陷变形的特性,针对湿陷性黄土的这一特点,从 黄土产生湿陷性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工程中常用的几种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 综合评价。本文对湿陷性的评价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予以 总结,重点介绍了强夯法,深层密实法。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和可塑性的土壤,在路基工程中容易发生湿陷变形,给路基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中,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方案,以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一份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工程,总里程为X千米,路基宽度为X 米。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路线段落中存在湿陷性黄土层,约深X米。

为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需要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

二、施工准备2.1选派合适的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工程施工管理和操作。

2.2调集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

2.3采购所需的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石子、砂土等。

2.4安排合理的施工人员,包括工程师、技术员、劳务人员等。

三、施工工艺3.1原地处理工艺将挖掘机在黄土表层进行剥离,剥离范围为X米宽,并倾倒到指定区域。

然后使用装载机将剥离的黄土进行堆放和转运,将黄土弄碎,形成颗粒度较小的黄土材料,为后续处理做准备。

3.2搅拌桩法处理工艺根据勘察结果,选取一定的施工点布设搅拌桩,采用搅拌桩法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

3.2.1搅拌桩施工前,需先进行桩位的标定和测量,确保桩位的精度。

3.2.2挖掘机开挖桩位,将搅拌桩机安装在挖掘机臂上,通过旋转和下压的方式将水泥和黄土充分混合。

3.2.3搅拌桩机沿着预定桩位进行搅拌,混合深度为X米。

3.2.4搅拌完毕后,使用挖掘机进行桩顶削平,并进行实验室取样分析。

四、施工安全措施4.1在施工现场设置合理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线,提醒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4.2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鞋等。

4.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4.4操作施工机械设备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质证书,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4.5定期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分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分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分析黄土地区广泛存在湿陷性黄土路基问题,给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湿陷性黄土路基在遇水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会导致路基变形、路面沉降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当前道路工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在受水分侵入时,黄土路基松动、液化、变形等现象。

主要特点包括:•由于黄土中具有较强的吸水性,遇水后体积膨胀,导致路基变形;•黄土中粘土矿物颗粒容易分散,路基易发生流失现象;•路基容易软化、失稳,导致路面沉降、裂缝等问题。

2.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原则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问题,处理时需遵循以下原则:•改善排水条件: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减少水分对路基的侵害;•加固路基: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路基的稳定性,防止发生液化和流失等问题;•强化路面:采用合适的路面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路面耐水、耐久。

3.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3.1 排水系统完善在施工中,首先需要完善排水系统,确保路基排水顺畅。

具体措施包括:•设置合理的排水沟和排水管道,加强路基边坡降水;•采用透水性较好的路基填料和排水层,提高排水效果;•对路基进行适当的压实处理,确保路基整体稳定。

3.2 路基加固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易发生液化和流失等问题,施工中需采取以下加固措施:•采用加筋土工布或钢丝格栅等材料加固路基,增强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路基表层,提高路基整体抗水性和抗渗性;•采用碎石、细沙等材料加固路基表层,提高路基面稳定性和耐压性。

3.3 路面设计与施工在路面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适宜的路面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采用合理的路面结构设计,确保路面整体平整、耐水、耐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路面施工,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

4. 结语通过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中国中铁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编制依据1、依据两阶段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公路工程质量检评定标准》(JTG F80//1-2004)4、《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灰土换填》变更设计图纸本合同段位于武都(两水)至罐子沟(甘川界)段两水〜洛塘段,线路起讫里程桩号K48+120〜K56+603,起点位于陇南市武都区三河乡,终点位于玉皇乡境内,线路全长8.483km,除隧道1720km处于三河乡境内,其余工程处于玉皇乡境内并沿玉皇沟分布。

本合同段路基工程特点为:大部分为山岭重丘区,高路堤段落较多,路基填挖高度大,线路主要分在玉皇沟两侧山坡坡角展布;沟内为砂砾石层,两侧为残留阶地及坡积土层,局部切割岩山咀,下伏地层为片岩及灰岩。

地貌属玉皇沟河谷堆积区二级阶地,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起伏较大,其上已被开垦为花椒地。

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风积(Q3al+eol)黄土,(Q3al+pl)亚粘土、卵石,下伏泥盆系片岩(D?S ),自上而下分布。

本标段路基土石方工程地基底大部分为黄土或松散冲洪积堆积物,主要集中在二单元路基土石方工程。

三、施工准备(一)技术准备1、原材料试验。

在石灰土换填施工前,应取所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以下试验: 颗粒分析、液限和塑性指数、击实试验、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磷酸盐含量(必要时做)。

此外,还需检验石灰的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

2、按照土壤种类及石灰质量确定配合比和石灰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容重。

3、施工前进行100m〜200m试验段施工,确定机械组合效果、压实虚铺系数和施工方法。

(二)材料要求1、土:土以塑性指数10〜20的黏性土为宜;试验塑性指数偏大的黏性土时,应进行中国中铁----------------------------------------------------------------------- 粉碎,粉碎后土块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 土的有机质含量不超过10%,硫酸盐含量超过0.8%时不宜用石灰稳定。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摘要: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的影响较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塌陷,进而会对路基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年限和使用安全。

下面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浅谈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要求。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要求1.什么是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在一定外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其分为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型湿陷性黄土两种。

自重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自重应力和由外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属于特殊性质的土。

2.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遇水且在一定力作用下迅速破坏,产生较大湿陷,强度迅速降低,具有湿陷性、易溶蚀和易冲刷性。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

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颜色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塑性及抗水性弱,透水性较强。

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性盐成分,有时还含有石灰质结核等。

3.湿陷性黄土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影响较大,在水的影响下会使地基塌陷,给其上面建筑物、路基等造成很大的危害。

单对道路路基来说,可能会产生的病害有路基变形、凹陷、开裂、道路边坡崩塌、剥落、道路结构内部宜被水冲蚀成土洞和暗河等,因此在其上施工时应根据路基填筑高度,填筑方式及道路使用期间对沉降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对地基进行加固等处理方法为主,以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为辅,减轻或者消除地基湿陷对路基产生的危害。

4.路基施工对湿陷性黄土主要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程度,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灰土或素土垫层换填法、冲击碾压法、重锤夯实或强夯法、石灰土或二灰土挤密桩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并采取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减轻或者消除湿陷性对路基破坏的影响。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措施本项目沿东天山博格达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冲洪积扇一线展布,整体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

地质分区上主要分为洪积扇区、河床区、黄土梁区,本项目黄土主要分布黄土梁区,同时洪积扇区也有零星分布。

(2)盐渍土项目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沿线有盐渍土分布,属亚硫酸及氯盐渍土,弱盐渍化,均为非盐胀性土。

2、盐渍土处理依据针对盐渍土路段的施工应严格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和《新疆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路面设计与施工规范》(XJTJ01-2001)、《盐渍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有关规定进行施工。

3、湿陷性土的地基处理措施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因受到水的浸入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明显附加下沉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土的一种。

湿陷性黄土按照湿陷性质的不同,又可分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

3.1 换填垫层法该方法又称为换填法和垫层法,当地基的土较软时,对地基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稍微超负荷就会导致地基变形,所以应该将一定地基范围的土地挖去,然后填充一些稳定性高和密度大的碎石等土,这种做法就是换填垫层法。

3.2 重锤夯实法和强夯法(1)重锤夯实法该方法是将2-3吨的重锤提升4-6米,然后让大锤下落,然后重复此动作。

通常情况下可消除 1.0-2m厚土体的湿陷性。

在重锤夯实的区域内,明显改善了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压缩性明显降低,此外透水性明显减弱。

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由于其湿陷起始压力比较大,因此,当使用该方法时可以明显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问题,所以选用重锤夯实方法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明显。

(2)强夯法该方法也称为动力固结法,此方法将80kN-400kN重锤吊到10m-40m高度,然后让大锤下落,然后重复此动作,在一定范围内使地基的强度得到提高、压缩性得到降低,改善了地基的受力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处理路基。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
宁夏固原市地处陇东陕北湿陷性黄土地区。

地基土除表层30~50cm的耕土外,其下均系第四纪黄土类地层。

由黄土状轻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粘土组成。

黄土类土层中,具有大孔性,含明显白色钙盐结晶,居中等至高压缩性,具有强烈的中等湿陷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
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2.2冲击碾压法。

(1)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

高能量冲击力周期性连续冲击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下
具有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产生的冲击碾压功能,可使地下土层的密实度增大,达到压实的目的。

(2)冲击压路机对于土基表面进行冲击作用,冲击滚轮运转一周共有三次压实、三次冲击作用,一周内对任一点冲击次数的概率为1/6,采用冲击压路机碾压6遍为一作业循环。

碾压时冲击压路机从坡脚外1m 处向中心逐步推进碾压,轮迹横向重迭1/2,纵向错1/6轮周长,碾压时保证冲击压路机时速10~12Km/h,以保证冲击力,保证每一点均能够被冲击到。

(3)每冲击12遍,需分层检测(20cm、50cm、80cm、120cm)压实度、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孔隙比、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等指标。

冲击碾压完成后,检测总的沉降量、湿陷系数、压实度等数据,判断是否已经达到设计要求。

(4)该方法施工方便,造价低,已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强夯法。

(1)强夯法的原理,是利用起吊设备将一定质量的夯锤提升到额定高度,夯锤自由落下对地基土产生夯击作用,使起夯面下一定深度内的土层达到密实状态,以消除湿陷性、降低压缩性、提高地基承载力。

夯击时最好锤重和落距大,则单击能量大,夯击击数少,夯击遍数也相应减少,加固效果和技术经济好。

目前国内夯锤重可取10~40t,落距为10~20m。

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增大落距可获得较大的接地速度,得到更好的加固效果,但是落距加大,吊机的稳定性就差,加大锤重比加大落距容易解决。

(2)夯击遍数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土体压缩层越厚,土质颗粒越细,同时含水量较高,需要的夯击遍数越多。

对于细粒土地层,一般分3遍进行。

第1、2遍为点夯,夯点布置成正方形。

夯点间距一般根据压缩层厚度和土质条件确定,夯点间距为6m,为了使深层土得以加固,第一遍夯击点的间距要大,这样才能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

第二遍夯点往往布置在上一遍夯点的中间。

第三遍为满夯,是以较低的夯击能进行夯击,彼此重叠搭接,以确保获得土层的均匀性和较高的密实度。

(3)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间歇时间为1~3周,在大面积强夯施工前,应先选择代表性路段(夯区)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和施工工艺。

试夯区的夯点布置不宜小于55个夯点,试夯区宽度不小于2倍的预期加固深度,且长度不小于60m,宽度以路基基底处理宽度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