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 求实创新 充分发挥基层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精治共治善治”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研究
“精治共治善治”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研究作者:郑雅桐闫玥铮王艾静李枭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09期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重要意义。
创新基层治理、探索多元治理渠道,做到精治、共治、善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构建精治、共治、善治“三治共力”的基层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中形成以精治为治理手段,以共治为治理途径,以善治为目标的内在关联。
并且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体系,坚持提高数字化水平推进智慧治理,坚持基层多元化共同治理,赋予基层治理新的活力效能,更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全面联系、联动,达到“1+1+1>3”的治理效能。
关键词:善治;精治;共治;基层治理;创新赋能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9.0081精治、共治、善治的基本内涵1.1精治精治是指政府强化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精细化的措施,强调法治、安全和公正。
精治着眼于改善治理的效率和质量,透过精细化规划、优化工具及资源配置,实现大众对于决策过程、根本权益、公平性及效率性等方面的要求。
在本篇中认为精治即精细化治理,将责任落实,将治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要尽职,每一个治理阶段性目标都逐步实现。
1.2共治共治指的是共同进行治理的行为,即由多方或者是双方共同一起进行治理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统筹国家治理体系的公共资源以及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有效解决公共问题。
共治是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共同受益。
国家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设计和安排,以更好地发挥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即良好的治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就治理主体而言,善治是善者治理。
区委书记在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区委书记在**区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今天的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是区委决定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会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筹备,会议内容都经过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
开好这次会议,对加强东安区的社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刚才,市民政局聂伟局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我们加油鼓劲,并提出了很多希望和要求,有很多意见是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代表了新形势下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新要求。
对聂局长的报告我们要认真的贯彻落实。
清录同志也作了一个很好的社区工作的报告。
讲得很具体,很全面,我完全同意,大家也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个会议以往惯例是三年召开一次,今后我们要每两年召开一次,目的就是要烘托一种氛围,提高对社区工作的重视度,扩大社区工作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会议安排座次是社区同志坐中堂,机关干部坐两厢,就是要展示和表明区委、区政府对我们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我们社区工作者们表示一种认可和慰问。
会上我们还表彰了近年来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也是为了激励和鼓励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同志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也要求全区上下要以他们为榜样,各尽所能,不断推进东安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面,围绕社区建设工作,我讲四个方面意见.一、切实增强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社区建设更多的内涵、更多的使命。
要想抓好新时期的社区建设工作,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区建设是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
社区建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会事业方方面面、种类繁多的工作都要通过社区这道门进入千家万户,只有不断推进社区建设进步,才能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二,社区建设是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社区工作“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切实的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社会和谐、民主、法制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过了40年的历程,基层治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革。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一、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基层是整个社会的底层,基层治理是政府公共管理最重要的基石。
基层组织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能,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才来负责,这就需要对基层治理进行现代化改造。
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可以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使基层管理与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
二、促进社会稳定基层治理现代化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
基层组织要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源,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也会日益增多,如果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就会导致社会动荡。
因此,加速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可以消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提高民主水平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是提高民主水平的必然结果。
在基层治理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基层组织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模式会使人民对基层组织的参与更加方便、快捷,也会增加人民对基层组织的信任,从而拓展民主渠道。
四、促进司法公正不同的基层治理模式也会影响司法公正。
如果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非常低,就会影响到应有的司法公正。
如果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提高了,也就意味着基层组织的法制建设更加全面,可以为司法公正创造更好的环境。
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模式可以使基层组织在法律方面有了更强的执法能力,更有效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司法公正保驾护航。
总之,加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建设的必然需求。
需要各方面全力配合,共同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基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和政府在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
1.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的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保障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以社会治理为主体,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核心,通过各种措施,使社会治安形势持续改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切实为每个公民、每个群体争取公平正义,全面加强社会规则意识和法制精神,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落实。
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帮助社会组织不断完善结构、提升建设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社会组织之光”的使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4.实现社会服务公平化: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推动社会服务公平化,注重服务质量改善,提高民众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服务公平化。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现社会服务公平化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社会治理是指通过组织、协调和管理等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过程。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等,改进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升治理效能。
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存在信息闭塞、决策缓慢、执行不力等问题,限制了社会治理的效果。
而通过创新手段,可以引入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对各项政策的执行。
同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还可以提升社会组织的协同能力,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合力,提高治理效果。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方资源,推动社会创新和发展。
例如,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鼓励社会创业创新,扶持和培育社会企业,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社会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在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权力滥用等问题,导致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
通过创新手段,可以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奖惩,形成诚信为本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社会治理是人民群众的事情,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积极性对于社会治理的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和机会,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组织网络,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和实施。
公务员申论范文:强化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公务员申论范文:强化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1500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增多,其中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强化基层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强化基层治理需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良好的组织体系是基层治理的保证。
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
同时,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村级治理机制创新,加强农民自治能力和群众自治意识,提高基层治理的综合效能。
其次,强化基层治理需要加强政府的责任担当。
政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必须承担起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要加强基层政府的职能优化,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民生问题,回应民众关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要加强政府依法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基层治理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再次,强化基层治理需要加强社区建设。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干部的作用,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动社区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
同时,要加强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优质的社区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最后,强化基层治理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提供专业的社会管理服务,为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要加强社会组织的诚信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的自律和规范发展,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总之,强化基层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只有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的责任担当,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开展“强基固本”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强基固本”活动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开展干部下基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现结合实际,就开展“强基固本”活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强基固本活动是全县干部下基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强基固本、增添活力、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和实际成效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协调推进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五个进一步提升”的目标,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任务(一)加强基本队伍建设。
通过开设“理论大讲堂”、“党校流动课堂”和举办各类主体培训班次,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抓好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
帮助做好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和后备村干部队伍人才储备选拔,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严把关口,规范程序,做好党员发展这一基础工程。
(二)加强党建思路谋划。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帮助农村党组织形成一个富民强村的好思路。
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等方面,帮助社区党组织形成一个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好思路。
围绕服务生产经营、凝聚职工群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帮助非公企业党组织形成一个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好思路。
(三)加强基本制度建设。
完善基层党务公开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帮助基层党组织建立一项务实管用的制度,促进公开承诺、上级点评、群众评议和领导接访、成员走访、定期反馈等做法的规范化、长效化。
公务员申论范文:强化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公务员申论范文:强化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公务员申论范文:强化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理关乎人民美妙生活,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更关乎社会稳定和谐。
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社会治理的根底和重心。
然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宏观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也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扎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和效劳工作,才能从头上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发动社会力量,进步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
“能用众力,那么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那么无畏于圣人矣。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在社会效劳、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协同作用,社会治理就会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根底。
无论是“朝阳群众”还是“西城大妈”亦或是贵龙园小区的普通居民,他们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效劳,大到刑事案件,小到黑车违法,细到生活琐事,都是他们的关注点。
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基层的治安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基层人民生活更幸福,更要获得感。
完善法律法规,进步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程度。
基层治理有法可以,执法必严,基层人民遵法守法,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但是,当前基层管理面临诸多“为难”与“无奈”:基层监视员“执法”遭受质疑,甚至发生监视员被殴打的事件;有些社区的监视员拍照取证,不敢光明正大进展。
究其原因在于基层治理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基层治理人员在社会管理中没有明确的法律根据。
这让基层治理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加快立法速度,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划清“公权”与“私权”的边界,既要保障基层执法权利,又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
运用现代科技,进步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程度。
迈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方法必需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智能化程度。
针对网格化管理中存在的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等问题,天津市北辰区积极探究科技盘活网格治理的“北辰形式”。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一、引言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确立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要求是党的领导,只有牢固树立党委领导一切的意识,才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
2.依法治理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依法治理基层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法治思维,制定健全和完善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行政效能和公正司法保障。
3.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是解决社会问题,要实行问题导向的基层治理,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需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1.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向班子负责、人人有责的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2.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便利化和透明度。
同时,倡导和培育社会共治、社区自治等新型治理模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享。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培训和轮岗交流,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1)城乡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差距;(2)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潜力有限;(3)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2.对策:(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加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潜力;(3)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
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是指国家政权的基础组织,也是政权对基层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方式之一、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层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基层是党的基本组织,也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基层治理的良好运行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层组织能够将党和政府的决策落实到社区居民中,使之成为居民共同的认同和行动,并能够及时处理和解决居民的问题和利益纷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基层治理,才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基层治理是保证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
基层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组织单位,也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政府机构。
基层治理能够使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加快捷、高效、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
通过基层治理,各种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分配,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红利;同时,基层治理还能够让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再次,基层治理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基层治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层组织能够宣传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基层治理能够落实国家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通过基层治理,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此外,基层治理是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基层组织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基层治理能够加强对社会各界的监督和管理,落实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防止和纠正不公正、不正当的行为。
基层治理能够推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基层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实现社会稳定、保证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组织群众参与、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的方式,解决社会各类问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基层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社会稳定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
在基层,政府、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协调各方利益,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也可以加强社会安全的管理,提高基层社区的安全环境,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益和水平。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通过推动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和协调,形成综合治理的力量,发挥各种资源和力量的互补效应,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益和水平。
同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服务能力,更加贴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次,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各方各层面的参与和共享,有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推动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还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的提升和进步。
最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让人民群众在社区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便利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浅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特点、意义价值、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特点、意义价值、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作者:李培祯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4年第04期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基层社会治理工程系统而庞大,如何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合力、助推基层社会稳步健康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价值,找出新时期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不断完善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治理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变迁。
只有不断深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的理解,才能确保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之路行稳致远。
(一)基层社会治理内涵基层社会治理是指以基层社会为中心,统筹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参与主体,解决基层社会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的稳定统一。
具体而言,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是涵盖基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治理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更加科学、全面、高效的基层服务模式,探索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目标,促进基层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
(二)基层社会治理特点1.以多元主体为依托。
基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需要统筹好多元主体的关系,画出“最大同心圆”。
各治理主体的存在都对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多元化治理主体也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發挥着各自效能,有利于形成协同治理、共同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2.以多重事务为靶向。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现状的生动写照。
不同于宏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涵盖内容丰富,包括政治、行政、管理和治安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治理面临“内卷化”困境,治理内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大意义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大意义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基层治理是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底层的组织和管理活动,涵盖了社区、村庄、居民委员会等基层单位。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基层治理中,各级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可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层治理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层面,通过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社区治理中,可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便利。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对于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单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基层治理得到加强和创新,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单位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只有基层治理得到加强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例如,在社区治理中,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加大对基层治理的支持和投入,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基层治理综述
基层治理综述基层治理是指在城乡社区、村庄、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内,通过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过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
一、基层治理的意义1.促进社会稳定基层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基层单位内,通过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有效地减少了矛盾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2.推动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在基层单位内,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决策措施来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兴业,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持。
3.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基层治理有助于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等机构,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强了民主参与和监督能力。
二、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1.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内容。
在基层单位内,可以通过设立代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等方式来实现组织管理。
2.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基层单位内,可以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必要的公共服务支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3.矛盾调解矛盾调解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
在基层单位内,可以通过成立矛盾调解委员会等机构来处理各类纠纷和矛盾,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安全防范安全防范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
在基层单位内,可以加强对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公共安全和健康。
三、基层治理的特点1.政策灵活性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基层治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2.服务对象广泛基层治理服务的对象涉及到城乡社区、村庄、街道、社区等各个层面,服务对象广泛。
3.组织形式多样化基层治理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设立代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机构来实现组织管理。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一、概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1. 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的基础。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基层政府的责任履职能力,更好地服务民生,实现社会长期稳定。
2. 促进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基层地区,许多的经济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只有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可以更好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3. 保障民生福祉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更好地服务民生。
基层政府是通联人民裙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裙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人民裙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 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引导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只有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措施1.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基层工作社会治理
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工作社会治理是指在基层单位,如社区、村庄、学校等,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本文将从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意义、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意义基层工作社会治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基层工作社会治理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本组织,发挥着组织领导和凝聚力的作用,通过社会治理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次,基层工作社会治理能够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
通过社会治理,不仅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还可以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动态调整社会管理措施,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再次,基层工作社会治理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改善社区环境,提供便民服务,推动社会事务的公正和效率,使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原则在进行基层工作社会治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
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党的领导,只有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治理的落实。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
社会治理必须依法进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法治观念的培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
社会治理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聚焦社会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第四,坚持全员参与。
社会治理需要广泛动员群众,形成各方共治的局面,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
三、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方法在实施基层工作社会治理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健全基层组织体系。
基层组织是基层工作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基层组织能够有效履行职责。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社会治理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行使权力,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巩固社会治理基础、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首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机制中最基础、最直接、最贴近群众的层级。
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解决和管理社会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及时的服务和保障,增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还能够合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其次,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巩固社会治理的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关注的是社会的基层,提供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是最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机构和组织。
只有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夯实基础,运行顺畅。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血脉和根基,只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覆盖力和参与度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协同合作,而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动荡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关注的是社会的基层,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和管理。
只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巩固社会治理基础,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实现中国梦,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夯实基层基础总结汇报稿
夯实基层基础总结汇报稿夯实基层基础是指在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要加强基层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履职能力和服务能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基层基础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下面,我将就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性和措施进行总结和汇报。
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性:1.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社会问题的根源通常在于基层,因此要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夯实基层基础。
2. 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基层是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点,在基层做好工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夯实基层基础可以加强基层的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治理的效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夯实基层基础的措施:1.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党组织是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同时,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要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提高其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
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干部人才,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3.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要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创新的治理方式和方法。
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4. 加强基层服务。
要加强对基层服务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基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对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
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培养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
要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总之,夯实基层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需要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服务以及基层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谢谢!。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作者:
来源:《民生周刊》2024年第13期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則天下安。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在基层治理中,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今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
他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便民惠民服务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等情况,同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亲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说,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有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把为居民群众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努力越做越好。
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如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专家,并深入全国多地社区、乡镇,关注各地“‘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创建熟人社区”“小民约撬动大治理”等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基固本,求实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2008年9月22日出处:昭通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
他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责任,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是关系昭通改革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奥运会之年。
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十分严峻。
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共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推进“平安昭通”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全市11县区143个乡镇(办事处)1178个村97个社区,8830个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委143个,党总支1159个,支部7508个),其中:农村6185个,占70.1%,城市街道188个,占2.1%,企业541个,占6.1%,事业单位1305个,占14.8%,机关1500个,占17%,“两新”组织党组织145个,占1.6%。
2007年底,全市的党员148773名(农村党员8863名,占59.6%),占全市总人口的2.81%,其中:女党员25568名,占17.19%,少数民族党员13901名,占9.34%。
在学历结构上,研究生133名,占0.09%;大学(本科)7828名,占5.26%;大学专科19025名,占12.79%;中专(高中)30588名,占20.56%;初中级以下91199名,占61.3%。
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48647名,占32.7%;36至45岁的36317名,占24.41%;46至54岁的20848名,占14.01%;55至59岁的10497名,占7.1%;60岁以上的32464名,占21.82%。
在职业分布上,公务员和参公管理的14033名,占9.43%;事业单位21192名,占14.24%;公有制企业46862名,占31.5%;“两新”组织1605名党员,占1.1%。
2007年,全市发展党员4137名,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08%,其中:高中以上2373名,占57.36%;35岁以下的3057名,占73.89%;妇女1073名,占25.94%;少数民族394名,占9.52%;公有制经济单位1423名,占34.4%;非公经济组织96名,占2.32%;农村2368名,占57.24%。
二、成功做法和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一)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夯实维护稳定的堡垒。
一是合理设置基层组织,大胆突破行业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按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适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互助和帮扶机制;二是按照服务功能和党员特长设置党小组,根据支部工作需要和党员特长,改变过去单纯以村民小组和党员居住区域设置党小组的传统模式,设立党员致富示范、普法民调、政策宣传、市场信息等党小组,为基层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三是把党组织建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四是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深化细化“三级联创”、“云岭先锋”工程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式下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五是推进民主理政,化解维护稳定的矛盾,坚持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举行群众听证会或群众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决策。
坚持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及时将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最想了解的政策法规、最想知道的措施和决定、各级党组织的任期目标、阶段性工作重点等内容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发挥政策法制宣教员作用。
结合自身实际,带头深入农户居民家中,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切实做好民心稳定工作。
二是发挥维护稳定信息员作用。
聘请素质好、责任心强、有正义感的党员担任村级维护社会稳定信息员,随时掌握面上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消灭不稳定因素。
三是发挥矛盾纠纷调解员作用。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站在维护稳定的最前沿,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是发挥经济发展领航员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以自己的示范作用把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引导、集中到创业、发展、增收上来。
五是发挥文明新风倡导员作用。
广大党员带头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引导群众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丰富活动内容,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维护社会稳定搭建平台。
一是丰富和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组设立便民服务站点,实行“一道门进出,一站式服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调解群众纠纷。
二是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把党员能做、会做以及需要党员做的事情,作为设置党员岗位的重点,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广大城乡无职党员设置了治安防范巡逻、民事纠纷调解、村情民意反馈等岗位,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推行社会服务全程代理制,各级基层组织和党员为广大群众提供零距离、零费用的服务,密切了党群关系,有效化解了不和谐因素。
四是开展各种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行党员服务承诺、民情恳谈等制度,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在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规范制度建设,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不断建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一是层层建立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
如水富、镇雄县建立县委领导包乡抓村、乡(镇)领导包村抓组、村干部包组抓户、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帮扶的一级包一级,层层包到底的“四级联包”维稳工作机制。
二是实施信访案件排查制度。
成立信访案件排查工作机构,对信访老案、重点工程信访案、老上访户、缠上访户进行排查,实行领导包案制。
三是建立县区委书记大接访、党政领导大下访制度。
对群众反映的疑难复杂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的信访事件深入调查研究,与信访人面对面交谈,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四是实行维护稳定工作例会制度和情况通报等制度。
每月适时召开工作会议,对维护稳定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报各基层单位的维护稳定工作的情况。
三、正确分析估价我市当前社会稳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思发展、谋发展,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速度效益同步提升、社会建设继续加强、民生问题不断改善。
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2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4.6%和1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分别增长11.9%和17%。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当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的国际大气候下,3月14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等藏区由达赖集团策划和煽动发生的极少数犯罪分子打、砸、抢、烧的暴力犯罪事件,充分说明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这就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深化“平安昭通、和谐昭通”建设,为加快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大量发生在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基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
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第一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维护和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成员、各级党政部门的通力合作。
由于基层组织置身于社会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最了解,因而它们在维护和确保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维护和确保社会稳定,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
当前,我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广大城乡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一是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强,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少数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严重脱离群众;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科技知识较贫乏,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对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措施不多;还有的村干部闹家族派性,争权夺利,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青人纷纷外出,发展年轻党员难,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
一些支部连续多年没有发展党员,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问题较突出。
取消农业税费以后,乡村两级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特别是维持村级运转最基本的费用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党组织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被削弱。
绝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或无集体经济组织,村组干部生活补贴较低,医疗、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正常的组织活动也难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