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篆书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书法

隋唐五代书法

宋蔡襄评《启法 寺碑》语:“此 书兼后魏遗 法。……隋唐之 交,善书者众, 皆出一法,道护 所得最多。”阮 元《北碑南帖论》 以为丁道护与房 彦谦并出北派, 有“方严遒劲, 不类世南”之评。 是碑正书,书法 平正和美,与智 永同一法嗣,当 从“二王”而来, 故蔡襄有“丁真 永草”之称。
➢(二)峻严方饬的风格特征
主要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 、《化度寺邕禅师塔 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 等称名于世。
《九成宫醴泉铭》充 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 法结构严谨、圆润中 见秀劲的特点,此碑 书法,高华庄重,法 度森严,笔画似方似 圆,结构布置精严, 上承下覆,左揖右让, 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 无一处紊乱,无一笔 松塌。用笔方整,紧 凑,平稳而险绝。明 陈继儒曾评论说: “此帖如深山至人, 瘦硬清寒,而神气充 腴,能令王者屈膝, 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 称此碑为“正书第 一”。
二、兼容南北书风的 隋代书法
➢(一)平正淳和的风格特征
丁道护的《启法寺碑》 丁道护,隋文帝时书家。官襄州祭酒从事。擅长真书,
溢妍华致。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道护不古不今, 遒媚有法。”有刻本《启法兴国寺碑》,传世有剪裱拓本, 为传世仅存唯一拓本孤本,已流日本。
此碑楷书,其书法工整典雅,笔法精熟,为丁道护的 代表作。
三、法度与气势并重的 唐代书法
➢(一)初唐书法
初唐四家 1、欧阳询 2、虞世南 3、褚遂良 4、薛稷
➢ 1、欧阳询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 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 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 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 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 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隋唐时期的书法

隋唐时期的书法

唐 用笔凝练洒脱,
张 旭
中侧结合,结字 随势而成,总体
《 疏散有致,有飞 肚 动之感。痛帖》 Nhomakorabea唐
笔精凝劲健,
张 结字中宫宽绰, 旭 并有外展之势,
郎 透露出宽博之气。




怀素,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
文,尤好草书。好饮酒,及其酒酣兴 发,寺壁屏障、衣裳器具,靡不书之, 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 有“狂僧”之名。
唐 用笔遒美 代 圆劲,结体宽
虞 绰疏朗,具有
世 南
萧散洒落,风 神俱足之风。


庙 堂


虞 世
用笔遒丽柔 健,结体端雅闲
南 和,颇见《兰亭》
汝 风标,于风韵之 南 中又有气势。
公 主 墓 志 铭

用笔瘦劲挺
褚 拔,结体宽博
遂 平正,大多呈
良 方扁形,颇有
孟 隶书遗意。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生于长安。虞世南 长褚遂良三十九岁。褚遂良之师虞, 盖始于(621)任职秘书省时。

❖ 《雁塔圣教序》是 褚遂良成熟作品, 时年五十八,距卒
褚 遂
年尽五年。此碑妍

媚超逸,笔力瘦劲, 空明飞动,刚柔相

济。其后书家如徐

浩、颜真卿等莫不

受其影响。


用笔灵动, 提按分明;结 体疏朗空灵, 平中寓险,富 有动感。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
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由陈入隋— —东夏王朝——唐(65),是位全能的书家, 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

书法艺术的五种字体

书法艺术的五种字体

书法艺术的五种字体
书法艺术的五种字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是中国书法的五大类别。

它们各具特色,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篆书,又称篆刻,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盛行于西周和东周。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粗细均匀,字形规整,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图案性。

篆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被誉为“书法之祖”。

隶书,又称隶字,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字形较篆书更加简化和规整,结构严谨,易学易用。

隶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

楷书,又称正书,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隋唐宋元明清各朝。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线条粗细均匀,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楷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被誉为“书法之宗”。

行书,又称行草,行书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盛行于隋唐宋元明清各朝。

行书的特点是字形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字形流畅优美,结构灵活多变。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

草书,又称草篆,起源于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隋唐宋元明清各朝。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简练,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字形流畅优美,结构灵活多变。

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

总之,书法艺术的五种字体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学习和欣赏这五种字体,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的书法艺术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的书法艺术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的书法艺术摘要:四川与重庆地区的美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书法在唐代极为兴盛,本文从巴蜀出生、寓居巴蜀以及摩崖碑刻三个角度,勾勒出隋唐时期巴蜀地区的书法艺术的基本面貌与主要成就。

关键词:巴蜀;隋唐;美术;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类型,有关书法创作、评论、欣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篇章。

中国书法艺术在两汉时期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不仅独立于绘画成为了单独的艺术门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审美趣味和评价方式。

经过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的发展,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高峰,人才辈出、杰作涌现,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吸引力的一页。

唐代书法艺术繁盛的原因是多养的,不仅有当时统治者和社会上层阶级的大力提倡,还有科举选拔对书法的重视。

唐人的书法艺术兼具规范与狂放的两极追求,一方面在书法的规范性上接近完美,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楷书为其代表;另一方面又在书法的创造性上竭力探索,以张旭、怀素的狂放草书为其代表。

一、隋唐时期生于巴蜀地区的书法家由今四川省和重庆市组成的巴蜀地区自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书法美术活动,巴蜀书法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讨论巴蜀地区在唐代书法史上地位有两种视角,第一是生长于巴蜀地区的书家,以武则天、李白为代表,第二是寓居过巴蜀并有创作的书家,以贯休、薛稷为代表。

出生于四川广元的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帝王,在她杰出的政治才能之外,同样也善于书法。

武则天和大多数唐代帝王一样,酷爱书法,在其当政期间,提拔了不少擅长书法的士人,充分显示了唐代王室贵族对书法的热衷程度。

武则天存世墨迹较多,除了《长安荐福寺题额》等之外,《升仙太子碑》是她最重要的书法代表作品。

《升仙太子碑》用行草写成,碑高6.70米,宽1.55米,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共33字,全碑总字数2162字。

隋唐遗风的五代书法及宋代书法 PPT

隋唐遗风的五代书法及宋代书法 PPT

代表书家介绍
杨凝式
(873-954年)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 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 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 晦,因此“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 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 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
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 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 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 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 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 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 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 并称。
然而,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毕竟不 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 编刻《淳化阁帖》时,所依据的书法作 品也有一些并非原作,而是赝品。
尽管如此 ,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 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 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 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 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 韵胜",皆是此意。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
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 书匀密成法,黄庭坚有诗指出:“世人 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 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 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 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 颜真卿《祭侄文稿》。
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 《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 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题 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 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学临 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 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 卷七一五)

唐代小篆艺术分析

唐代小篆艺术分析

唐代小篆艺术分析唐代小篆艺术分析作者:龙耀宗摘要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展现出泱泱大国的风采,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其书法艺术也达到成熟时期。

在楷书、行书和草书上,一大批优秀书家脱颖而出,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楷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尽管篆书受到官方文字楷书的排挤,但以李阳冰为主的领军人物却推动了唐代篆书的发展,是继秦小篆之后的第二次复兴,显然李阳冰的篆书别出心裁。

因此,本文通过了解李阳冰的社会生活背景,分析各个时期传世代表作品的特点,来总结其篆书艺术的成因。

关键词:唐朝;篆书;艺术;文化绪论唐朝的强盛,使科技、文化、经济、艺术高度发展,正因国势的空前兴盛,书法艺术也走向了高峰期。

与其国势演变一样,书法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唐时期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酷爱书法,并且在书法上拥有极高的造诣,又特别推崇王羲之,所以初唐的书法艺术风格基本上以王羲之为主流,只是在楷书的技术上进行了完善,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的鲜明特质,书圣王羲之的“遗韵”引导着初唐,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书风。

史称“初唐四大家”的薛稷、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则代表着初唐的整体书法面貌,所以说初唐是前朝书法风格的延续,又是唐代“尚法”书风形成的基石。

到了盛唐,书法艺术也随其国势一样达到了顶峰,规范之中显自由,法度之内又灵活,代表人物有颜真卿、张旭、怀素等。

其中颜鲁公的楷书极具个人风格,他将书品和人品进行了高度融合,把唐代书法的“尚法”的艺术特色推向了顶峰,形成了法度严谨、雄伟端庄的艺术风格。

另外两个著名的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他们的狂草狂而不乱法度,受约束但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巧妙的把法度与个人内心情感完美融合,将崇尚法度的唐代书法艺术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出正大光明的泱泱大国气象。

狂草和楷书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也重现书坛,虽然没有超前贤之上者,但也有几位名家。

此中李阳冰篆书驰名中外,隶书方面则有韩择木、李潮、史惟则、蔡有邻四位。

然而物极必反,晚唐国势逐渐衰微,书法也呈现出萧条现象,虽有将法度高度完备的中流砥柱者柳公权,但昙花一现,这一期间的大部分书法家对“尚法”的追寻日渐削弱,比如杨凝式的个人艺术特色为风度凝远,萧散有致,直追东晋气韵。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 秦: “书同文”,小篆(官)、隶书

秦-小篆、汉隶: 魏晋南北朝: 一门艺术——书圣;原因

书 隋唐: 新的高峰——草书、楷书;理论 法 宋:有意无法、个性化(原因);“四家”
明: 更个性化
篆 篆刻与书法并称姊妹艺;秦:
刻 汉:
明中叶——一门艺术。文彭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社会危机及 北朝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曹全碑》(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 碑,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十月刻。
此碑独树一帜,娟秀 清丽,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 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汉代隶书。在曲阜 孔庙。 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 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 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 雁尾极为精彩,为汉隶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 响很大。
▪ 「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 思。
石鼓文
《石鼓文》又称为《猎 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 字,书法古茂、遒朴而 有逸气。
李斯/泰山刻石/篆書
•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又称为《封泰山 碑》,於秦始皇二十八年時, 秦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 等頌秦德而立。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 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祭祀狩猎涂 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 尽其态,富 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5_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

5_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
第五讲 隋唐五代时期书法
•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公元 589年,隋朝挥师南下灭亡陈朝,统合南 北,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这时,南方的著名文士纷纷迁徙京师长 安,魏晋新书风的中心遂由江南的建康 北移到长安,南朝书法成为全国的主流 书风。从此以后,主流书风再无“南北” 之分,只有书家的“南人”、“北人” 之分。
褚字
• 褚遂良早年的书法与欧字相似,颇得欧 阳询的称赞,后来“甚得王逸少体”。 虞世南去世以后,魏徵推荐他到唐太宗 身边担任侍书。当时皇宫收藏的王羲之 旧帖极多,唯有褚遂良能辨真伪。 53 岁 以后,他的书法才自成面貌,以瘦劲婀 娜的风格著称。
唐之广大教化主
• 褚遂良书法的影响很大,清朝书学家王澍评道: “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稷, 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 媚则为钟少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 魏栖梧,步趣不失尺寸则为薛稷”(《论书剩 语》)。刘熙载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 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 (《书概》)。清人之论涉嫌夸张,却道明了 褚遂良在唐朝书坛上的影响。
书学
• 唐朝的官学在“国学”中增设“书学” 一科,置书学博士教习书法,学生“三 十人”,“日纸一幅”。又以“身、言、 书、判”诠选官吏,其中“书”指书法, “楷法遒美”方可中程。唐朝名家的楷 书成就非常高,和魏晋“钟王”的楷书 一样,成为历代书家学习楷法的范本。
欧阳询读碑
• 一天,欧阳询在路途中看见西晋索靖所 书石碑,勒马观之,良久乃去。才行数 步,想到索靖的字实在好,难得一见, 又返回来继续看。先是站着看,疲倦了, 便在碑前铺一毯坐观,晚上露宿碑旁。 看了三天才离去。
书法世家
• 颜氏也是书法世家,梁朝时,荆、楚间碑碣皆 出于颜真卿六世祖颜协手笔,颜真卿祖父颜昭 甫、伯父颜元孙、二兄允南皆工书法。颜真卿 《草篆帖》云:“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 篆籀为当代所称”。 颜真卿承继家学,是一位 通晓字学的书家。唐朝时,与颜氏数代通婚的 陈郡殷氏也是书法世家,高宗、武后两朝,殷 令名、殷仲容擅长大字题榜,为天下所宗。颜 真卿能篆、隶、楷书,又能摩崖大字,当兼得 颜、殷两家笔法。

竹字篆书写法

竹字篆书写法

竹字篆书写法简介竹字篆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它以竹子的形态为基础进行构思,笔画或直或曲,流畅而有力,形似竹节,极富变化。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竹字篆书是一种重要的篆刻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常常学习和实践的一种书法风格。

竹字篆书的起源与发展起源竹字篆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子曰:’吾假则足以行之,虚则足以…”等句中的“竹”字就是竹字篆书的代表作。

这种书法风格借鉴了竹子的形态,将其转化为笔画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书写方式。

发展在隋唐时期,竹字篆书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新。

李白的《竹石西施玉粉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以竹字篆书为基础进行创作的。

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字篆书的特点简洁而有力竹字篆书以直笔、曲笔交替进行书写,力度从粗到细变化明显。

每一笔都极富变化,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结构美。

寓意深远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视为高洁、坚韧、谦逊和顺应自然的象征。

因此,竹字篆书所展示的形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适合篆刻竹字篆书的结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进行篆刻艺术的创作。

在篆刻作品中,竹字篆书常常被用作印章的设计,增添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竹字篆书的书写方法1.准备工作:–硬纸:用来作为书写的基础。

–硬笔:选择一支硬度适中的笔进行书写。

–墨:用来书写的墨汁。

2.根据竹字篆书的结构特点,先从上到下书写竖横笔画,再书写竖钩、横折和横撇。

3.注意掌握笔画的力度和长度,以达到书法作品的效果。

竹字篆书的艺术欣赏竹字篆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其艺术欣赏意义非常重大。

观赏竹字篆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品味和欣赏: 1. 结构美:竹字篆书的笔画错落有致,形成清晰的结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动感:竹字篆书的笔画充满动感,流畅而有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初中书法字体知识点总结

初中书法字体知识点总结

初中书法字体知识点总结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修养的载体。

书法字体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它是书法家们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工具。

下面将从常见的初中书法字体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楷书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隋唐时期,成熟于宋代。

楷书字体端庄大气,构图凝练,笔画工整,布局严谨,是中国书法中的典范之作。

初学者通过学习楷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字体规范和笔画技巧,为以后学习其他书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流畅、隶属于草书的字体,具有书写速度快、笔画圆润、布局宽松等特点。

行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最受推崇的书体之一。

行书的笔画自由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初中生学习行书,可以让他们从铺陈的楷书中解放出来,让书写更加自由和有趣。

三、草书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隶属字体,其特点是字体颠簸,笔画狂放,布局自由。

草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草书大胆、奔放,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感觉。

初中生通过学习草书,可以提高他们的书法情趣,增加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古朴、端庄的字体,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

隶书字体起源于西汉时期,兴盛于东汉时期,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代达到高峰。

隶书的笔画刚劲有力,构图紧凑,给人以一种古朴、严谨的感觉。

初中生学习隶书,可以从中了解古代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五、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古朴、神秘的字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篆书字体起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秦汉时期,传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达到高峰。

篆书的笔画浑密凝重,构图严谨稳重,给人以一种神秘、厚重的感觉。

初中生学习篆书,可以通过学习篆刻技术,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书法是一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

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印变革(图文)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印变革(图文)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印变革(图文)隋唐官印体系包括皇帝御用宝玺和百官使用的官署印、职官印两大类,后者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此时官印最大的变化是官署印和职官印地位的转换,作为官员私人用印的职官印下降为次要地位,数量极少,而官署印上升到主要地位。

由于纸张早已普及,印色也已使用,政府的公文行走由封泥改为钤朱,为使钤盖在政府文书上的官印醒目、庄重,增加权威性和神秘感,就很自然地加大了官印的尺寸,并将印文由阴文改刻为阳文。

随之产生的变化就是官印形制增大,不适合官员自行佩带,而由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钮式也由方便穿绶带的鼻钮演变为方便把持、钤抑的环钮、橛钮等。

印体的增大,为在印背上凿刻印款提供了空间上的方便,刻款遂成为官印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篆刻艺术开拓边款艺术的天地提供启迪。

当然,变化最大的当属印文,虽偶有楷书、隶书,但篆书仍是官印的首选,官印增大又以阳文为主,篆书为充满印面只有加粗笔画或者盘曲、缠绕。

隋唐官印以加粗笔画为主,但朱文笔画过粗很易显得臃肿,故宋元以来的官印多以盘曲为主,“九叠文”之类的篆书也就应运而生,结果是造成官印艺术性的下降。

1.隋唐官印学术界确认为隋代官印的仅有四五枚,如“广纳戍印”(图2.4-1)、“观阳县印”(图2.4-2)等,印上都刻有“开皇”、“大业”隋代年号的背款,边长在5.3~5.6厘米间,均为阳文,印文笔画婉转,体态也很端庄,构图疏朗。

秦汉官印以“章”作为称谓的制度已废止,而多称“印”或“之印”。

如“广纳戍印”(图2.4-1)、“观阳县印”(图2.4-2)等,唐代的官印资料相对较多,主要是印谱著录、传世实物以及墓葬出土品和唐代文书上钤盖的朱色印文,如“中书省之印”(图2.4-3),原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现存品位最高的唐代官印;此外还有“齐王国司印”、“唐安县之印”(图2.4-4)、“会稽县印”(图2.4-5)、“金山县印”(图2.4-6)等,上述隋唐官印质地都是铜质,秦汉官印以质地划分官印等级的制度也被取消,官印的钮式从唐代开始出现橛形。

隋唐篆书

隋唐篆书

隋至初唐,很多碑额及墓志盖,仍沿袭 这类篆书的写法,任意盘绕、改变笔画, 如武周天授三年(691年)的《张玄弼墓 志篆盖》
另一方面,唐承隋制,国子监设有“六 学”,其中“书学”的课程里,规定必 须学习三体《石经》、《说文》及《字 体》等,这些文字书都和篆学有关。因 此唐代书家多通小学,能篆书。他们在 书写碑文的同时也自篆额,如李邕的 《李思训碑》、徐浩的《扶风庙残碑》、 史惟则的《大智禅师》、颜真卿的《东 方画赞碑》、柳公权的《符璘碑》等, 但大多书家仅偶尔为之,而专以篆书名 称一代的,则是李阳冰。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 《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 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 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 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 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 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 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 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 四年(1525),始由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 家中移立于学官,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 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 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 健,卓越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 “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廉卦碑》至今 仍存。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 《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 均为后世翻刻本。
《般若台题名》
李阳冰书,篆书,4行,行24字,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 在福建会城乌石山。铭文如下:“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 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 住持僧惠摄。”般若台即一巨大 岩石,据传古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日不释手,因是得名。
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 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篆书,圆活姿媚易取,劲 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 庄严其容,壮大其势。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 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曹学佺 读了《般若台铭》后,情不自禁赞叹:“当涂称四绝,岩顶迹 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上个世纪70年代被毁坏。现在乌山清冷台能看到的是根据拓片 刻写的复制品。

隋唐官印高清大图欣赏,难得!难得!

隋唐官印高清大图欣赏,难得!难得!

隋唐官印高清大图欣赏,难得!难得!齐王国司印上海博物馆藏隋唐官印是中国印学史上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迥异于先秦古玺、秦汉印及明清流派印。

但是目前印学界对隋唐官印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

在中国印章史的发展进程中,秦汉与明清是两个高峰,也是建立印章制度的两个转点,而隋唐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印章制度和印章风格体系建立和转折的原点。

隋唐时期行政系统的官署公印代替了先前的官职印,官员的任命凭证及等级标志不再由职官印章承担,印章使用方法也改为钤朱制度,形成了与前朝迥然不同的制度。

隋唐官印的尺寸、线条、印文篆法和排列也有较大地改变。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印,则是隋唐官印体制的延续。

因此,研究隋唐官印是认识五代、北宋甚至整个中国印学史都绕不开的一个环节。

有鉴于此,《中国书法报》特策划隋唐官印专题,对隋唐官印的形成、印风的演化以及蟠条印的制作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编者)万年县之印上海博物馆藏从自然流变到名家书风的主导——隋唐印风的形成与演化文/孔品屏在中国印章史的发展进程中,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印章制度和印章风格体系的原点。

印章制度在此期出现了重大变革,呈现出与秦汉印系完全不同的风格形态,这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个突变的现象。

如果加以深入思考,看似突变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其合理的历史发展逻辑,只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没有从它前后的各种联系中去探究这一问题。

关于隋唐印章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印风形成的原因,孙慰祖在1998年曾提出“所谓隋唐印制的某些因素在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其后又在《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主要表现》一文分析新出土的北周官印“天元皇太后玺”和“卫国公印”,再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得出“隋官印印形的定格是北朝一系官印逐步递增的结果”“官印改为朱文形式应当缘于北周时期的制度变更”的结论,从印形大小、印章制度、印文属性等方面说明了北朝官印与隋唐官印之间的制度联系与具体特征。

这一结论对寻求北朝与隋唐印风之间的承接关系提供了思考的线索与方法。

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二)——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唐代篇(一)

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二)——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唐代篇(一)

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二)——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唐代篇(一)《唐·夫子庙堂碑》此碑为西安碑林藏石,唐武德九年(626)刻,虞世南撰文并书,是为记述高祖武德封孔丘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而立。

《孔子庙堂碑》现存刻石两块。

一块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俗称《西庙堂碑》,宋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

正书35行,行64 字。

碑末增“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9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碑石断为三截,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

碑的背面刻宋敦《兴颂砰》,宋唐英篆书,天禧三年(1019)五月刻。

另一块在山东成武县,俗称《东庙堂碑》,碑身高2.08米,宽0.89米,厚 0.22米,正书33行,满格33字。

《唐·幽州昭仁寺碑》此碑立于贞观四年(630),朱子奢撰文,是唐太宗为纪念战死将士而建,传为虞世南所书,现存于陕西长武县。

碑高3.93米,宽1.5米,碑额篆书“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9字,碑文楷书40行,行84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632),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

楷书24行,行49字。

碑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

《唐·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简称《温公碑》《温彦博碑》,唐贞观十一年(637)刻,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原石现存于陕西省礼泉县。

碑文正书36行,满行77字。

宋代碑石下半截断裂,故多漫泐。

宋拓最多者仅存上半截八百余字,后翁方纲洗石释文,罗振玉亦有同举,将凿损字释出,补唐史缺漏,惜释文未能得观。

《唐·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立于唐贞观初年,唐颜师古撰文,原在河南汜水(今河南荥阳县),此碑20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现存于河南省郑州博物馆,仅存四块残石。

碑额篆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3行9字,碑文楷书,32行,每行65字,碑侧刻宋之丰、杨孝醇等题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若台题名》
李阳冰书,篆书,4行,行24字,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 在福建会城乌石山。铭文如下:“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 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 住持僧惠摄。”般若台即一巨大 岩石,据传古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日不释手,因是得名。
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 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篆书,圆活姿媚易取,劲 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 庄严其容,壮大其势。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 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曹学佺 读了《般若台铭》后,情不自禁赞叹:“当涂称四绝,岩顶迹 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上个世纪70年代被毁坏。现在乌山清冷台能看到的是根据拓片 刻写的复制品。
李阳冰篆书的特点
李阳冰的篆书继承秦篆风格,更趋于均 衡圆滑。其结构布白平正对称,将秦篆 的上紧下松易为上下均等,线条细劲流 畅,圆弧增大,强化流动感,用笔规矩 合度,笔笔中锋。 唐舒元舆《玉箸志》给予其篆很高评价: “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 相由倍矣。”
评价——李阳冰篆书
唐人舒元舆曾得李阳冰真迹,大为赞赏:“斯 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谁者?后 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至于 斯。”《玉箸志》誉气其为李斯后第一人。 宋朱长文《续书断》则把李阳冰与颜真卿、张 旭三人列为“神品”。 李阳冰本人对自己的篆书也颇为自负,他说: “斯翁之后,直至小生”。
《缙云县城隍庙碑》
缙云县城隍庙碑》是李阳冰担任缙云县令时,于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在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篆写刻石的。缙云县在浙江省丽 水地区。据《缙云县志》载,李阳冰在缙云的篆书真迹作吕有十 通。现存世者仅为四处,即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宋 拓)、忘归台记(残)。 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载唐令李阳冰篆写刻石的《城隍神记》 一事:署理缙云县之后,趁降香之便,也曾到庙里去找着了那块 石碑,摩挲再三,诵读再四。石碑上圆下方,高五尺三寸,广三 尺五寸,碑文篆书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体瘦长,字 高不足三寸,宽二寸余。文曰:“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 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 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 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 答神休。”寥寥八十六字,记叙祷雨、迁庙两件大事,言简而意 明。石碑原刻于唐乾元间,宋宣和间方腊造反,刀兵所及,碑石 断裂,文字残缺。现存的石碑,是宋宣和五年缙云县令吴延年根 据搨片重刻的,保存得颇为完整,只是重刻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 爵姓名缺蚀三字而已。
《 美 原 神 泉 诗 碑 》
《美原神泉诗碑》,唐垂拱四年 (688年)尹元凯篆书。碑高182厘米, 宽65厘米。现存陕西省博物馆。书法 峻严,内容歌颂美原县金栗山(今陕 西富平县东北地区)中一个所谓的 “神泉”。碑收尖形,在唐碑石中少 见,疑由汉碑改制。
袁滋
盐津县豆沙镇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 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 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 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共122字。按摩崖史 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 程途篇》中 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 “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 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 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雨亭重修,改作 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 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 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 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 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 纪之袁滋题”。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பைடு நூலகம்缙云的 《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 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 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 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 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 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 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 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 四年(1525),始由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 家中移立于学官,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 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 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 健,卓越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 “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廉卦碑》至今 仍存。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 《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 均为后世翻刻本。
《 拪 先 茔 记 》
《拪先茔记》
《拪先茔记》 唐大历二年(767年)李季 卿撰,李阳冰书。碑残,高171厘米,宽 79厘米。14行,行26字。现存西安碑林。 原碑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刻的。拪, 是迁字的古字。因为李季卿迷信风水, 把他祖先的坟墓,由灞河岸迁到风栖原。 碑文即记此事。现碑系北宋大中祥符三 年(1010)姚宗萼等摹刻。笔画比《三 坟记碑》丰神尚差。
独步“有唐三百年”,李阳冰的盛名盖 不少尚有篆名的书家。清叶昌炽《语石》 里提到“篆书世称李阳冰无异词,不知 唐时工大小篆者尚有三家:一曰尹元凯, 由《美原神泉诗碑》;一为袁滋,有 《轩辕铸鼎原诗》;一为瞿会问,道州 元刺史(元结)摩崖多其所书也。”
尹元凯
尹元凯(约公元七〇五年前后),唐代 书法家,擅篆书。瀛州乐寿人。生卒年 不详,约唐中宗神龙初前后在世。武后 时,尝预修《三教珠英》。由磁州司仓 参军坐事免,栖迟不出者三十年。与张 悦、卢藏用特相友善。徵拜右补阙。卒 于并州司马。
隋至初唐,很多碑额及墓志盖,仍沿袭 这类篆书的写法,任意盘绕、改变笔画, 如武周天授三年(691年)的《张玄弼墓 志篆盖》
另一方面,唐承隋制,国子监设有“六 学”,其中“书学”的课程里,规定必 须学习三体《石经》、《说文》及《字 体》等,这些文字书都和篆学有关。因 此唐代书家多通小学,能篆书。他们在 书写碑文的同时也自篆额,如李邕的 《李思训碑》、徐浩的《扶风庙残碑》、 史惟则的《大智禅师》、颜真卿的《东 方画赞碑》、柳公权的《符璘碑》等, 但大多书家仅偶尔为之,而专以篆书名 称一代的,则是李阳冰。
《三坟记》
《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 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画从头至尾粗 细一致,光滑洁净,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 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 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 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 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 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 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 《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 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 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 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篆书千字文》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 人。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先世会稽人,后迁居广陵。十岁能属文,宅居栖 霞寺侧。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 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 锴有文名,精于文字学,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 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 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 神录》。 《篆书千字文残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系宋摹本
隋唐篆书
———杨丹
隋唐书法发展
隋唐统一之前,书法正处于、行、草形成发展 期,字体使用混杂,多体共存。日常生活通用 的书体,以新兴的真、行、草为主,隶书、篆 书则 应用于特别庄重、需用加以美观的场合, 如碑额、墓盖、匾额、题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书,绝少完全合乎六书正 轨的小篆,往往掺杂传抄古文的影响,同时笔 画盘绕,或作缪篆,或作鸟篆常随意变化,增 减壁笔画,使之富于装饰美感。
《 篆 书 千 字 文 残 卷 》
《许真人井铭》
《许真人井铭》徐铉撰并篆书,风格一如阳冰。刻年不详。 此为宋拓孤本,曾为清赵魏、张廷济、鲍少筠、沈树镛及今 人吴湖帆等收藏,有清钱坫、张廷济、赵之谦等人题记
五代篆书
释梦英
释梦英,宋代高僧,师号宣义,衡州(湖南)人。娴通《华严》, 专事弘扬,周流讲化,不辞辛劳。尝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赐 紫服。往游终南山,当时名士如郭恕先、陈希夷、宋白、贾黄中 之俦,皆以诗称述之。工书法,识者谓“智永以后有阳冰,阳冰 以后而梦英作。”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释梦英正书学柳。明 杨士奇云:“梦英楷法一本柳诚悬,然骨气意度皆弱,不能及 也。”其书《夫子庙堂记》(石存西安碑林),可称柳书嫡脉。 篆书继承了李阳冰篆书的传统,多以瘦硬著称。明王世贞云: “英篆笔亦自整劲,正书出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明 赵涵:《石墨镌华》谓,“英公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 然其十八体书(指梦所集十八体篆书《惠林诗》)多出臆测,与 古有合。”书迹有《篆书千字文》、《篆书梦英十八体诗刻》 (在长安文庙)、 《说文偏旁字源并序》及《论十八体书》一篇。
李阳冰
生平 李阳冰(约生于开元九、十年间、死于贞元初 年),字少温、仲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李白从叔。肃宗乾元年间(758—759),曾任 缙云县令。上元二年(761),迁当涂县令。 代宗大历初(766),擢任集贤院学士。建中 初年(780),领国子丞,官至将作少监。阳 冰善词章,“秀句满江园”;工篆书,“笔法 妙天下”。论者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 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其利,崇高华岳语其 峻”,赞其书法,谓“唐三百年,以篆称者, 唯公独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