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德育过程和德育方法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一,德育目标的导向性规律。

德育过程的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为导向。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阳光的人。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明确德育目标,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二,个体差异的正常性规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需求、特点和潜力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重视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第三,自由选择的尊重性规律。

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

德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自主行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有权利参与决策,并提供给他们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第四,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发展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德育过程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实践中反思的循环性规律。

德育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实践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但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注意将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第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规律。

家庭和学校是德育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 1、遗传决定论 • 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由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 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延迟或者加速先天遗传 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 的教育。 • 此观点否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贬低了教育的作用
• 2、环境决定论 •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 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产物。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 际的矛盾
• 主要矛盾 • 这一矛盾最终需要通过将德育目标转化为 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而加以解决。 • 目标的设置要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效果不佳
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历史上关于品德形成与发展机制的 观点
小学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 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 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的 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2、复杂性与多端性 • 3、引导性与整合性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计划性——学校德育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 • 正面性:德育价值的正面性和德育方式的正 面性
2、外化机制
• 把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自主地转 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 1、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道德发展实际的 矛盾 •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 间的矛盾
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这是道德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和学校德育 价值系统的矛盾 • 它的主要表现为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 • 同质矛盾:社会正面价值观、影响与学校德育之间 的矛盾。 • 这是解决制定什么样的德育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德 育内容的问题。 • 异质矛盾:与学校德育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社会价值 观念与学校德育之间的矛盾。在多元社会表现得尤 为突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具有责任心、关爱他人、守纪守法、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能力。

第四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与学校其他工作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二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原则第五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

第六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第七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力的原则,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发挥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

第八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实践导向、形成具体行动的原则,通过参与实际活动和社会实践,落实德育要求。

第三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第九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围绕六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包括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法律意识、公民素质和文化传承。

第十条道德修养是中小学德育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品质修养。

第十一条社会责任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他人的精神。

第十二条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注重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第十三条法律意识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精神和法律遵从意识。

第十四条公民素质是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文明素质。

第十五条文化传承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第十六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包括德育课程、活动教育、学习任务、实践体验和评估考核等。

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范文(四篇)

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范文(四篇)

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幼儿教育与保教工作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健全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德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班级德育工作、教师德育素养提升、家委德育工作等。

第三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健康发展、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第四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原则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个别差异化发展、主体发展。

第五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德育目标、德育规划、德育实施、德育评价等。

第六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由园长负责,各级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德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七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八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德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九条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具备以下基本素养:(一)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自尊自信,勇于表达,尊重他人,做到自爱、爱人、爱物;(四)具备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勤劳朴实、团结友爱、守纪守法等。

第三章德育规划第十条幼儿园德育工作应根据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规划。

第十一条德育规划应明确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计划等。

第十二条德育规划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幼儿园德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十三条德育规划应与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第十四条德育规划应由园长负责,由各级幼儿园德育工作管理人员参与制定。

第四章德育实施第十五条幼儿园德育实施应根据德育规划,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和行为引导,培养幼儿的德育素养。

德育概论

德育概论

德育概论第一章概论1、德育概念狭义: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广义:从思想、政治、法制、心理方面来看。

(德育的概念暂无定论,广义主要包含以上四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人的观点。

)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2、德育的功能政治功能:学校的德育在①促进再生产一定的政治(阶级)关系发展,②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与秩序,③引导一定的政治行动,④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以及发展一定的政治机构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功能。

经济功能:综述从作用的层次来看,德育可以表现于宏观层次,也即是通过德育形成(或变革)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

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方面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和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影响各种经济的决策、经济的运行,从而最后影响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

微观层面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生作用。

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生活受到学校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影响。

德育在各个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功能P234(一)生产领域①劳动者②科学技术;(二)经济形态领域①政治是经济是集中表现,学校德育通过政治功能简介对经济产生影响②通过生产力和科技功能的充分实现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制度。

③通过形成符合一定的意识形态、经济道德以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形态。

(三)生活与消费领域①引导人们的需要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人性问题(选择)选择题就随便看看赖~~~性善恶的代表人物(一)古希腊理性至上1.苏格拉底的人性论(1)人是理性的存在物(2)善良、公正、节制、勇敢是人的品质(3)人要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而发现善2.柏拉图的人性论(1)人性理论理念论回忆说(2)人性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情欲意志理性3.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1)理性论(2)群性论(3)中道论(4)完人论(二)中世纪1.奥古斯丁的救赎人性论(本性是善)2.阿奎那的双重人性论人的本质是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强调人在依归上帝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现世的感性生活和尘世幸福(三)西方近代哲学家过渡时期培根的双重人性论:人性中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倾向霍布斯的经验人性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表现为财富欲、名誉欲、权力欲、知识欲等。

德育原理课程(一)

德育原理课程(一)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古代为“惪”(悳 ),本义为“得”。 《说文解字》曰:“得即德也”。“惪,外得于 人,内得于心也。” 引申为“道德品质”或“品 德”。(善德施与他人,表现为“礼”;善念存于 己心表现为“德”)可是,一个人的心如何才能得 到正直的品德呢? 那就是必须“循道而得(德)”。因此,朱熹 才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恩之心;“德”当事人之言行表现。 目前,濮阳市委有关部门决定授予孟瑞鹏“濮阳市见义 勇为模范”称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认孟瑞鹏为中共党员。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3、特点 (1)非强制性
在积极意义上,道德则是要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利 会行为尽可能做到不去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要依靠个体良心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非 人利己,既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和平,又 乃至害人害己。(即不做坏事) 有益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获得幸福、 强制性规范。发掘潜力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做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的事) 在消极意义上,道德无非就是要促使一个人的社 与法律不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主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落水儿童母亲:“良心上过不去,不希望孩子的成长受 影响”。孩子知道我说谎话了,她哭个不停。我跟孩子说 “妈妈错了,妈妈不是好妈妈,从今以后再也不违背自己良 心。”我女儿还说,老师曾教过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 子,不要撒谎。我听女儿说这话,难受死了。
以上案例中的“道”即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要有感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纽约审判”:
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向一个爱尔兰人

中学德育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中学德育目标对中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要素构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受教育者也会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中学德育过程具有多种规律,其中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过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德育过程中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制定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德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中学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教育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实现中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三、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1、内化机制 :个体对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 道德的认同、筛选、接纳,并且纳入到自己的 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支配、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成为一 种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2、外化机制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 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的外化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意志的 增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1.德育影响与环境影响(一般社会影响)
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般说是积极的影 响,不排斥有时产 生负效应
无明确目的性 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 响 不可控的,非 正式的 影响因素极其 广泛
可控制的、正式 的 影响因素相对地 较少
2.德育过程与其它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
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同属于教育过程。 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基本任务各有侧重。
“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 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 牲!”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 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 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 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 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4.改革并加强课堂德育教学的成效,同时使之与 日常性、经常性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学校的德育过程,其实施的途径、手段、中介 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学校德育过程的外部环境 因素及学校自身的环境因素也是多元的,但课 堂道德教学仍然是学校德育过程不能弱化的主 渠道。 单纯的课堂道德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影响 又是有限度的,因而,就必须将德育过程与学 校日常性、经常性的道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与整个学校生活的道德熏陶结合起来。 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绝不可能指望仅通过每周 几节德育课就能获得,而是流淌于整个教育生 活的全过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学生。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四条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条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道德观念。

第六条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品德修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德育内容第七条学校的德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 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守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德。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第八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和课程。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德育活动第十条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社区,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4. 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经典名著,引导他们思考人生道路和价值观。

第五章家校合作第十一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德育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变化,达到培养特定道德品质的目标。

它规定了德育活动所应培养的道德品质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要求。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观点、理念、价值观等。

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

正确的德育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它通过对德育活动的检查、总结和评估,对德育活动的成效进行量化和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目标。

德育科研:德育科研是对德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有效性等进行研究的过程。

它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改进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指用于开展德育活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它包括教育者、教材、场地、经费等各方面资源。

德育组织:德育组织是指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德育活动的机构和团体。

它包括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等机构,以及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团体。

德育人员:德育人员是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人员。

他们包括学校中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也包括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辅导人员等。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德育工作贯穿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四条德育工作必须贯穿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

第五条德育工作应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别辅导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六条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七条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的德育素养: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团结合作,勤奋好学,乐于奉献,自律自立。

第八条学生的德育培养应注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结合。

第九条学生的德育培养应贯彻“德育为先、知识为主”的原则,注重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德育内容和方法第十条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

第十一条德育方法应多样化,为学生提供积极、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

第十二条德育工作应注重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德育意义。

第十三条德育工作应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体辅导相结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十四条德育工作应强化家校合作,与家庭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四章考核评价第十五条德育考核评价应以综合评价为主,多维度、多形式、多渠道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

第十六条德育考核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和提高程度。

第五章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第十七条德育工作由学校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明确责任人和工作安排。

第十八条学校应设立德育工作专门机构或岗位,负责制定德育计划和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德育教师应接受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德育水平。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是指德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起作用。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就是要把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上。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德育原理课程(四)

德育原理课程(四)

成的,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正确贯彻反映德育过程本质及其规律的基 本原则,深刻认识和组织、实施德育过程,是
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第二节
学校德育过程
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学校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概念
德育过程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 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 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 调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 构成的统一体,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促进学生“知、情、意、 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 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德育原则概述 (一)概念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 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 基本准则。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淆。 德育规律是德育活动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 的和必然的联系;而德育原则是依据对德育客观规律的科学 认识制定的主观要求,是对德育规律的主观反映。
德 育 原 理

第一章 人的德性和学校德育 第二章 个体品德发展和学校德育


第三章 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四章 学校德育过程与原则


第五章 学校德育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六章 品德修养与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章
学校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是围绕着教育所规定的德育目标展开 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德育过程中逐步形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范文(4篇)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范文(4篇)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良好品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条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条学校德育工作应按照“德育工作统一领导、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升”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第五条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师,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学生自身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

第二章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和人员第六条学校设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第七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德育工作相关人员担任成员。

第八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包括:1. 制定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2. 提振精神风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3. 组织制定德育工作的年度计划和教学计划。

4. 调查研究学生德育工作的需求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 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德育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第九条学校设立德育工作办公室,承担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十条德育工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1. 管理学校德育教育资源,协调德育教师的工作任务;2. 负责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统筹,制定活动计划和安排;3. 收集和整理学生德育相关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4. 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培训和研讨会;5. 协助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做好相关的协调和汇报工作。

第三章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第十一条德育教师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德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第十二条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教师的选拔、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三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研讨会,提升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一、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和其他相关的学前阶段教育,旨在帮助幼儿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 德育德育是指培养人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旨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德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营造学前教育环境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营造积极、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2. 观察与引导教师需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例如,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表扬或批评,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

3. 教学活动德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幼儿道德意识和品德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学活动,如道德讲故事、道德游戏等,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守规矩的习惯。

4. 榜样引领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的榜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因此,榜样引领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5. 合作教育德育过程也需要与家长、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幼儿的道德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良好的德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结语德育过程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品德、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下一代。

希望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更加重视德育过程,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幼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德育过程实施方案

德育过程实施方案

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首先,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指导。

其次,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工作需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安排。

比如,可以制定每学期的德育主题和活动安排,组织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社会实践等,以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另外,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师生参与。

德育工作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因此,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此外,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评估和反馈。

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因此,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德育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并进行改进,以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后,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合作。

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与家庭和社会进行有效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因此,德育过程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自责任和角色,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努力。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需要明确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注重师生参与、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及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德育过程方案,才能有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 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
(四)奖惩激励法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肯定 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促 进学生不断成长的方法。
类型:
奖励——强化良好行为 惩罚——抑制失范行为
讨论

惩罚与体罚是一回事吗? 你赞同教育使用惩罚吗?
学校常用哪些方式惩罚学生?你认为用哪 些方式较恰当? “惩罚与罪错对等”原则适用于学校吗? 为什么?
教 例

一个与你同龄的同性同伴,因为你不知道 的原因心烦意乱,你怎么办?
学生反应

不管不问 感到不安但不知如何是好 向成年人反映 对别的同伴谈论这种情况 取笑他、回避他 试问他怎么啦 设法同他交流 安慰她 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体谅模式



教材:《生命线》 假设:13-18岁是个体学会关心的最佳期, 也称社会试验期,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成 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学方法:陈述、角色扮演、模拟表演、 小组讨论等方法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以及观察和理解一切表明人的需要、利益 和情感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
教学程序

宣读或板书一种情境 请学生写下在这种情景下你会怎样做 收集答卷,并选择一种行动方针 邀请一组有类似反应的学生,角色扮演该 情境 启发全班同学对角色扮演者的反应进行评 论,启发其他方面的角色扮演 师生共同总结



学会和各种人相处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交往与活动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
榜样的类型


历史上的英雄、伟人 现实中公认的先进模范人物 老师和父母 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三)实际锻炼法
导之以行,诉诸人的行动,达到会用。 如果说说理法是一种“坐而论道”的静 态工作方法,陶冶法是一种“动之以情” 的情景化工作方法,那么,实际锻炼法就 是一种“导之以行”的行动着的工作方法。

(五)心理疏导法
新型的教育方法。

后习俗水平:阶段5:民主地承认法律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结论

学生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道德判断的结构反映个体道德判断的水平
德育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并帮助其促进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一致 性。
体谅关怀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费尔(英) 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第四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思考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 成荫”,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是否也会存 在这种现象? 有些人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

一、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德育目的和规律, 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 划地启发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 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 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具体说,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
海因兹与治癌药

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得了她。就是本城一 个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这种药造价昂贵, 药剂师还以十倍的价格出售。他花了200美元买镭, 一剂药却索要2000美元。这位身患绝症妇女的丈 夫名叫海因兹,他只借到1000美元。他告诉药剂 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 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药剂师不同意。 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
二、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以德育过程的规律为理论依 据,为完成德育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 内容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方法。 选择方法依据:
教师与学生特点 德育目标与内容 德育手段

原则: 最为经济地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费力最 小原则)
常用德育手段
1、语言(最基本的教育手段)
2.榜样(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3. 情境、环境等各种教育材料 4. 活动 5. 奖励\惩罚\操行评价
学会关心





“关心”是一切美德的一个共同特征或要素。 “会关心”是一种美德 ——富有善意、爱心和同情心 ——能够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设身处地体谅人 ——以尊重人的方式采取利他行为 “学会关心”意味着: ——学会爱 ——学会察言观色 ——学会体谅 ——学会预估行为后果
讨论问题

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不该?
如果海因兹不爱他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 吗?为什么?

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犯 错了吗?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
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一)说理教育法
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诉诸人的理智 (最普遍、最经常) 说服(以理服人)与压服(以力服人)
说服的类型:
讲解(单向信息交流)说服 谈话(双向信息交流)疏导 讨论(多向信息交流)引导
(二)形象感染法
动之以情,以情动人,诉诸人的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类型:情感陶冶(环境、艺术、师爱) 榜样示范(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思想品德的结构


知行二因素说 知情行三因素说 知情意行四因素说 知情信意行五因素说
品德结构与德育
主行说 主知说 主情说 主意说 教例:《斯洛汀的故事》


品德是正确的推理、善良的动机和果断的 行动三者和谐的结合。
国外几种道德教育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科尔伯格)——重 知 体谅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麦克费尔)——重情 社会行动模式(纽曼)——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