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德育与人格塑造。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与培养,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准则,培养其个人修养与道德价值观。

人格塑造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塑造个体的心智特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特点,以形成一个完善的个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一、孔子与德育在中国古代,孔子被誉为德育的先驱和典范。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追求,倡导“仁爱”、“礼节”等传统美德,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修身”,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品德塑造。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自律和谦卑的个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孔子注重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品格,通过教育与礼仪来培养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儒家文化与人格塑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文化重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公德心等方面的培养。

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人格的基础。

仁爱是指以仁慈、关爱和同情的心态待人;义是指行为符合正义和道义;礼是指合乎社会规范和人伦道德;智是指具备理性和智慧;信是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培养和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

三、道家思想与道德修养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重要思潮,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也有其独特的观点。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心智修养和心灵境界的提升。

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在物欲与精神之间找到中道,追求自然真实和内在的道德境界。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和人格特质。

四、佛教的价值观与慈悲心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和慈悲心的培养。

佛教倡导放下欲望,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佛教积极提倡慈悲心和善良的行为,在个体面对痛苦和困境时,通过修行和慈悲的心态来化解痛苦并以善行造福他人。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文艺比 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可以树立典范和楷模,引导学生向他们学 习。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班级等方式来表彰先进典型,激励 学生向他们看齐。
(3)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守信。守信是指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诺言。
现实意义
1、古代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 借鉴意义
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古代 道德教育注重传统价值的传承和教育,这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文化自信。其次,古代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有助 于引导人们树立
与创新、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知行合一等措施,不断改进当今教育,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内容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漫长的历 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既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
1、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注重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认为传统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 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古代,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 价值展开,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2、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贯穿于各个方面,涵盖了道德、教育、家庭、礼仪等多个领域。

这些德育思想不仅对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品德修养起着指导作用,也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一、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其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仁爱”“孝道”“礼仪”等内容。

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概念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所倡导的“以仁爱为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儒家所倡导的“孝道”则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思想也是其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在言行举止上应该符合社会规范,并通过遵循礼仪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修好。

这些德育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融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特色。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德育思想主要包括“自然”“无为”“道德修养”等内容。

道家所倡导的“自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顺应自然规律来修身养性。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即人们在修养德行和处理事务时应该随顺自然、顺其自然。

道家思想也强调道德修养,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和高尚品德。

这些德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德育思想主要包括“般若智慧”“慈悲心”“修行”等内容。

佛家思想强调要培养般若智慧,即以智慧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超脱世俗的烦恼和束缚。

佛家思想中的“慈悲心”也是其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培养对他人的慈悲和善良,以及对世间众生的关怀和关爱。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谦虚谨慎
道家强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虚心学习、谨慎行事,不骄傲自满、不轻率从事。
法家德育方法
强调法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个人应该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秩序。
崇尚功利
法家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实际利益为基础,追求个人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亲子共学
中国古代德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启示现代家庭教育应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重视德育
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德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应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德育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01
过分强调道德教化
古代德育过于注重道德教化和约束,强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02
忽视个体权利与自由
过于注重道德教化和约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权利和自由,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探索。
过于注重道德教化与约束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德育注重公德意识的培养,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应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04
CHAPTER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抑制独立思考
过于强调传统和权威容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据首要和核心的地位,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化,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育思想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建设和谐的社会。

一、仁爱和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仁爱和和谐相处。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敦促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种仁爱和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二、诚信和廉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和廉洁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的观念,即言出必信,行动必果。

这表明中国古代人们重视言行一致的原则,注重将诺言付诸实践,并讲究廉洁奉公。

这种诚信和廉洁的思想对于培养德行高尚的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正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孝道和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孝道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也是德育的关键内容。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百家姓》中列举了一百多个姓氏,通过姓氏的起源讲述了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四、礼仪和敬重他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敬重他人的观念。

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详细规定了各种礼仪之道,强调人们的行为应符合规范,尊重他人,遵循社会道德。

这种礼仪观念培养了人们的自律能力和对他人的尊重意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认真学习和自我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学习和自我修养,将其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学习和修身的传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受到重视,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强调仁爱和和谐,诚信和廉洁,孝道和家庭观念,礼仪和敬重他人,认真学习和自我修养等思想,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一种深厚的德育思想。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礼仪、家庭、教育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体现在礼仪方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尊重长辈、团结友爱、讲究礼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参加各种礼仪活动来学习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的道理,从而培养了人们的感恩之心、信仰之心和尊重之心。

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和长辈们常常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尊重长辈、诚实守信、助人为乐。

这种德育思想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

家庭是一个人品德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也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体现在教育体系中。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传统的文化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提倡“仁者爱人”,“义者行义”,这种德育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提倡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孝顺父母等传统的德育观念。

这种德育思想通过教育体系的传承,对塑造当今社会的道德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和心灵修养的过程。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2020/3/7
37
家训
• 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 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 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
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2020/3/7
2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教育政策都 把德育放在首位,以灌输伦理知识、进行道德 训练作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
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几乎都把道德属性 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就在于人具有道德属性,而其它动物则不具备, 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就是以道德属性为根据而 作出的判断。
智等善良本性,对普通人来说多已丧失,而人们 进行自我修养的关键就是要把优良品性找回来。
·“反求诸己”:指当自己的道德行为未能取得预
期效果时便主动到自身寻找原因。
·“反身而诚”:用反省自思的形成巩固自己已取
得的道德成果。
启示:要发挥主体自我修养的能动作用,至少
做到“一日一省”。
2020/3/7
18
自我教育方法
• 而汉代贾谊更把胎教的时间推前到选择 婚娶对象,他认为婚娶要选择有道德的人。
2020/3/7
32
幼自始教
• 《颜氏家训》: “教子当及婴稚。”
• 宋明理学家程曾说: “勿谓小儿无记性, 所历事皆能不忘。”
2020/3/7
33
家 庭 教 育 方法
二、言传身教
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长辈作为 教育者,首先必须修正己身,为子 女后代做道德的楷模。不仅要“言 传”,更要重视“身教”,“身教 重于言教”。
2020/3/7
26
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过程也体 现了艺术形式的修身养性作用。
• 玄览:陆机《文赋》开篇即言:“伫中区以玄 览,颐情志于典坟。”前一句就是讲虚静览物。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庞大,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得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这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种尊敬和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就被灌输给儿童,家长和社会的长辈都会教导孩子要尊重长辈,尊重老人。

长辈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传递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种尊敬和孝顺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通过教育培养德育的方法。

早期的中国家庭和社会注重子女的教育,德育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会通过讲述各种寓言故事、道德故事和古代典籍,教育子女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家长还会向子女讲述祖辈的先人故事,以示警戒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校和文人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会教授儿童道德规范和修养。

例如,传统的四书五经中,有许多经典的内容都是关于德育的,比如《论语》中强调的仁德和君子的道德规范,以及《大学》中的德行修养。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德育方法,例如业绩文化。

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艰苦努力工作和奋斗来取得成绩,这样的努力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观念在德育中被运用,教育人们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对德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和谦虚谨慎的态度,都是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具体体现。

这些品质都在社会和家庭中被强调和灌输给人们,成为中国文化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以及古代德育方法,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自古至今,中国人民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和涵养人的道德情感、品质和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自身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教育制度、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牢固的精神支柱。

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敬老尊师的观念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孔子的“孝道”、“忠恕”、“仁爱”等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民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教导子女要尊敬长辈,敬老爱幼。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常常被孩子们称为“师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老师的尊重。

而敬老尊师的观念,不仅是一种礼仪习俗,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进而培养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义利观”中。

在中国古代,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惠和互利关系。

特别是“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义是对社会稳定和谐、道德品质良好的法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都强调了“见义勇为”、“团结互助”,强调了义的价值。

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教诲子女要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在学校中,老师也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团结互助,做一个有义气的人;在社会中,人们也往往以义为荣,以利为辱。

这种“义利观”已经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伦道德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廉洁谨慎”的观念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是一种最基本的德育品质。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廉洁,封建王朝也都设置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

而在中国古代,书院也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廉洁品质,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节俭、朴素,诚实守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培养道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一下浅谈。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道德,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德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使每个人都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注重于示范和榜样教育。

古人常常通过身体力行来示范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期激发学生的感召力和情感认同。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从周围的人和事物中学习,引导他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还有强调道德教育的环境,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习惯。

根据传统文化的观点,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和礼仪习惯,以求使学生在道德方面能够日益完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还强调智慧和知识的结合。

在古代社会,学生在进修学问的同时,往往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和社交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这种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倡导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加深对学问和道德的理解。

这种德育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摘要】四品八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仁爱、孝顺、诚信、友善、礼貌、谦虚、勤奋、守纪八个方面。

这种道德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德育教育实践,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品八德的培养方式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进行。

在教育实践中,四品八德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概念、现代社会、意义、教育实践、学生影响、培养方式、结论。

1. 引言1.1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而“四品八德”则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套道德准则,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四品八德”由四品(仁、义、礼、智)和八德(忠、孝、节、信、礼、义、廉、耻)组成,涵盖了道德、礼仪、感恩、忠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践行“四品八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沦丧问题十分严重。

通过“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这种教育理念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入理解和实践“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只有让学生在道德修养上做到仁、义、礼、智,同时践行忠、孝、节、信、礼、义、廉、耻,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四品八德的概念四品八德,指的是“四书”和“八条”,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

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启发诱导法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

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

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

例如在《论语》中。

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

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

更重视“身教”。

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

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

子路问君子。

子臼:“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

”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

“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

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

”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作者:段丽君)。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思想,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孝道等德育价值观,强调培养人的完善品德;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启示人们修身养性;佛家则强调舍己利他、慈悲为怀的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这些思想的结合,旨在引导人们修养内在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道德情操的提升,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儒家、道家、佛家、仁爱、孝道、价值观、个人修养、社会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积淀的精华,其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们品格和修养的基本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德育思想,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化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个体修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的深入探讨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儒家思想对德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强调的仁爱、礼义、忠孝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仁爱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提倡仁者爱人,普天下皆为兄弟姐妹,倡导以诚信、仁爱、宽容的态度来待人接物。

这种仁爱观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礼义观念也对德育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礼义被视为人伦之本,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国民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关品德修养和做人处事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对于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人的素质和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一、孝道与家庭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被称为“天下第一德”,强调家庭道德和亲情关系。

孝道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服侍,还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

孝道弘扬着家庭中的人伦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互相扶持,培养出一种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美德。

二、仁爱与人道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着“仁爱”的思想,讲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仁者爱人,包容优容,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弘扬着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成语和故事都蕴含着仁爱之情,例如“以德报怨”、“义薄云天”等。

这些故事和成语都在弘扬道德标准的同时,同时提醒人们应该高度关注他人,体现出仁爱的人道主义。

三、诚信与诚实守信诚信是人们交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是一种受人尊重的美德。

人们注重诚信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信用,感到自己的诚信受到质疑时,会感到非常的自卑和羞愧,因此对于信用的维护和建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严谨与求实精神严谨与求实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德育方面,其基本要求在于:重视知识,勤奋学习,尊重实践,勇攀科技高峰等。

这是一种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倡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创造和进步。

只有具有严谨与求实精神的人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建树。

五、礼仪与廉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廉耻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礼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标准,要求人们遵从一定的行为规范,以此达到扩大人际关系的目的。

廉耻是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保持良心和良好品格,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以此保证公平、公正、公正的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研究摘要: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人们觉得传统德育价值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

实际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实际上不仅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追寻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德育教育;教学方法;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历史长河中民族发展产生的最闪耀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包括道家、佛家、儒家等主体思想,但仍旧不乏对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等各方面现象的高度概括。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仍旧是对社会个人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培养。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通过对自然时间的改造和适应所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

传统文化则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和积淀的精神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明,是一个民族最为瑰丽的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对于个人的道德人生观的培养,它包含了培育个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高尚的爱国主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思想内容,饱含了对于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

现代中国社会思潮虽然受到了全球化的剧烈冲击,近现代人们对于传统德育思想和教育结合封建统治存在很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传统德育价值不高。

实际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实际上不仅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追寻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通过对“德”的“育”,来加强个人道德思想观,加强社会文化的规范性,从而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对与现代人们生活、社会现象以及国家发展都是有极强的借鉴意义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指的是“品德”、“德行”,最初指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内在的、道德的思想。

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有学者认识到“得”是需要“育”出来的,只有经过培养、教育,才能够确保“德”的最终体现,从而才使得“德育”的概念出现。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四品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对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概括和总结。

而“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则是在这一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

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更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了解“四品八德”中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

在“四品”中包括了“守身、安身、正身、齐身”四个品,而“八德”则包括了“忠、孝、节、义、仁、行、廉、耻”八种德。

这些“四品八德”既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为政治、为治世的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要求。

“守身、安身、正身、齐身”是“四品”中的内容,它们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要求每个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做到身体力行,自律自尊,从而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德的好公民。

而“忠、孝、节、义、仁、行、廉、耻”则是“八德”的具体表现,它们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处世方面的准则,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关爱家人,并且遵守社会规范,做到廉洁自律,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公德。

针对这些内容,学校在进行“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时,首先需要给学生灌输这些传统道德观念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从小就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且接受。

学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品德修养。

学校还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教育,树立学习典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成长为品德高尚、家国情怀深厚的现代人。

“四品八德”德育教育的不断深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德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品八德”德育教育需要与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课程和活动中都能够体验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2020/3/7
2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教育政策都 把德育放在首位,以灌输伦理知识、进行道德 训练作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
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几乎都把道德属性 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就在于人具有道德属性,而其它动物则不具备, 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就是以道德属性为根据而 作出的判断。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 启示:人应不断地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 为大众做贡献做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 长久的积累,不仅能使个人的道德素质得到提 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
2020/3/7
23
自我教育方法
六、慎言力行或践履躬行
• 来源:先秦儒家在处理言行关系方面,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孟子对“行”涉及 较少,荀子弥补了孟子这方面的不足。
• 启示:当今社会竞争与压力与日俱增,当代青少 年要勇于迎接挑战,知难而上,加倍努力,才能
使自己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020/3/7
22
自我教育方法
五、积善成德
• 来源:荀子以“性恶论”为依据提出来。 • 含义:人天生是恶的,但通过后天不断地教育
学习、行善积德,可以转恶为善,成为有良好 道德修养的人。
二、“慎其独者”
• 来源:此语来自荀子,是对孔孟“反省内求”法 的丰富和发展。
• 含义:不因他人监督而行善,亦不因无人监督而 作恶,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履行社会 道德义务,从思想和言行上审慎地严格要求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简介
1.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孝道被认为是道德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仁爱不仅是对亲人的关爱,也包括对朋友、同事和陌生人的关爱。

3.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人们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不仅包括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也包括对晚辈和下级的关爱和指导。

4.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信是商业、政治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

5.敬畏:敬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它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神灵和尊重道德规范。

敬畏可以使人们保持谦虚、谨慎和敬虔的态度,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资源。

这些德育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中国传统德育方法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德育方法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重要的传统德育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是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德育的根基是在家庭中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通过家庭的培养和引导,让子女在亲情的感召下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强调孝道,鼓励子女尊敬父母、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和睦、家风家训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以身作则,通过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和人际相处的规则。

其次是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德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学校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是社会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中国传统德育还包括社会教育的方面。

社会教育是指通过社会的影响和教育来培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和互助中。

人们通过言谈举止、礼节仪容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也借此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此外,中国传统德育方法还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内容。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通过教育方式来培养人们的善行和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长远性,倡导德育与智育并重,通过德育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来说,中国传统德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儒家思想的引导,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德育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塑造中国人的品德和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德育方法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德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

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

《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

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

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

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

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

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诚然。

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

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

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

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

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

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

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

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

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

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

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启发诱导法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

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

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

例如在《论语》中。

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

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

更重视“身教”。

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

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

子路问君子。

子臼:“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

”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

“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

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

”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

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

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

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

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三、结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蕴含着许多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继续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应长期坚持之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