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合集下载

陶瓷制造工艺流程

陶瓷制造工艺流程

陶瓷制造工艺流程陶瓷制造是一门古老而又精湛的工艺,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流程。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陶瓷制造工艺流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陶瓷制造的工艺流程。

首先,陶瓷制造的第一步是原料的准备。

陶瓷制品的原料主要包括黏土、瓷石、石英、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加工和配比,以确保制成的陶瓷制品具有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在这一步骤中,原料的选择和配比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到最终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接下来是成型工艺。

成型是将经过配比的原料进行成型加工,制成成型坯料的过程。

常见的成型工艺包括手工成型、注塑成型、挤压成型等。

不同的陶瓷制品需要采用不同的成型工艺,以满足其特定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在成型工艺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成型坯料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成型坯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然后是烧制工艺。

烧制是将成型坯料进行高温烧结,使其形成致密的陶瓷制品的过程。

烧制工艺是陶瓷制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成品率和质量。

烧制工艺需要严格控制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以确保陶瓷制品在烧制过程中不出现开裂、变形等质量问题。

最后是装饰和包装工艺。

装饰是指对烧制好的陶瓷制品进行装饰和涂装,以增加其艺术性和装饰性。

常见的装饰工艺包括釉面装饰、彩绘装饰等。

包装工艺是将装饰好的陶瓷制品进行包装和标识,以便于运输和销售。

包装工艺需要考虑到陶瓷制品的易碎性和保护性,以确保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坏。

综上所述,陶瓷制造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和包装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以确保最终制成的陶瓷制品具有优良的质量和性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陶瓷制造工艺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德化高岭土历来以质优、量大著称,已发现矿产地92处、矿点127个,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矿带:一是以城关观音岐、龙门滩镇苏洋、雷峰镇潘祠、浔中镇石鼓、盖德乡山坪等为代表的浔中环形带;二是以美湖乡金竹坑、春美乡双翰、赤水镇吉岭、国宝乡南斗等为代表的美湖环形带;三是以上涌镇桂林、桂阳乡王春、葛坑镇富地、汤头乡岭脚等为代表的桂阳环形带,遍布全县18个乡镇,远景总储量1亿吨以上,已查明资源量850万吨,其中储量较大的有7处。

经取样化验,含氧化铝15%-37%、二氧化硅44%-71%、氧化铁低于0.5%,属质量较好的高硅高岭土。

一件精美的的瓷器,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的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统计,必须经过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紧扣,方能大功告成。

除了探矿、采矿部分,单就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大体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备、制模、成型、干燥、施釉、装烧、装饰、包装。

一、坯料制备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

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常用于生产碗、盘、杯、碟等圆形、敞口的物件。

(1)选料:进厂矿料、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必须经过挑选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2)洗涤:水洗杂土。

(软质粘土除外)(3)粉碎:用水礁、机礁或破碎机、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

(软质粘土可免)(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减少斑点缺陷。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8)过筛: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1. 选料,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陶瓷土、瓷石、釉料等。

在制作陶瓷之前,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精细的筛选和配比,以确保陶瓷的质地和颜色符合要求。

2. 搅拌,将选好的原料与水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泥料。

这一步是制作陶瓷的基础,泥料的质地和均匀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陶瓷的成品质量。

3. 成型,经过搅拌的泥料被送入成型机器,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成型。

常见的成型方式包括手工成型、注塑成型、挤压成型等。

成型完成后,陶瓷坯体需要进行初次干燥,以便后续的加工和装饰。

4. 装饰,装饰是陶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陶瓷作品的美观和艺术价值。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彩绘、贴花、雕刻等,这些工艺需要经过烧制才能固定在陶瓷表面。

5. 烧制,装饰完成的陶瓷坯体被送入窑炉进行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是关键,不同的陶瓷作品需要经过不同的烧制工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上,高级陶瓷甚至需要达到1300摄氏度以上。

6. 上釉,经过初次烧制的陶瓷坯体被送入釉料浸渍或刷涂,以形成釉面。

釉料的选择和上釉的工艺对陶瓷的质地和光泽有着直接的影响。

7. 二次烧制,经过上釉的陶瓷坯体再次被送入窑炉进行烧制,使釉料与坯体完美结合,形成光亮、坚固的表面。

8. 检验,经过二次烧制的陶瓷作品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地、釉面光泽等方面。

只有通过检验的陶瓷作品才能被称为合格品。

9. 包装,通过检验的陶瓷作品被送入包装环节,包装要求严格,以确保作品在运输和展示过程中不受损坏。

以上便是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

陶瓷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适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德化白瓷是在泥土挖取出进行长时间堆积后再拿来使用的,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瓷土“变得更加纯化精炼”,而且德化白瓷与一般“先烧制好毛坯后再拿出来上釉不同,它是在土坯制作成形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如此的烧制工艺,显示出匠师们对所利用的材料的充分认知,对成品取向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样烧制出的白瓷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贴、透雕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

其中,堆贴分为堆花和贴花两个部分,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先是用毛笔蘸泥浆,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器坯外表面堆画成图案;贴花是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在修好的器物胎体上。

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

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

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制作陶瓷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工艺,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制作工艺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从原料的准备到成品的烧制,让读者对陶瓷制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原料的准备制作陶瓷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料。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混合,才能成为制作陶瓷的基础材料。

不同种类的陶瓷需要不同的原料比例和加工工艺,以确保最终的成品质量。

2. 成型一旦原料准备好,接下来就是成型的过程。

成型是将原料塑造成所需形状的过程,通常有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通常用于制作精细的陶瓷艺术品,而机械成型则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无论是哪种方式,成型过程都需要经过精细的设计和技术操作,以确保成品的质量和形状的准确度。

3. 干燥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原料中的水分,使制品变得坚硬和稳定。

通常会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方式。

自然干燥需要在通风干燥室或者户外进行,而人工干燥则需要利用干燥设备进行加速干燥。

干燥的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制品的大小来进行调整,以确保制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4. 装饰装饰是陶瓷制品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刻画、绘画、贴花等方式进行。

装饰不仅可以美化陶瓷制品,还可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不同的装饰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和工艺,通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操作才能完成。

5. 烧制烧制是制作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烧制的目的是将原料中的无机物质转化为玻璃状物质,使制品变得坚硬和耐用。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陶瓷制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制品的要求来进行精确控制。

烧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止制品变形、开裂和变色等问题的发生。

6. 包装最后,制作好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包装。

包装的目的是保护制品不受损坏,并便于运输和销售。

不同种类的陶瓷制品需要不同的包装方式,通常会使用泡沫箱、纸盒、木箱等材料进行包装。

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瓷烧制技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化县文化馆获得“德化瓷烧制技 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瓷彩·中国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展展品(3张)2018年5月26日,“瓷彩·中国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展在 四川博物院正式开幕。展览展出了四川博物院所藏德化陶瓷藏品及当代德化县非遗大师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共计 100余件。
1、德化瓷雕塑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 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神韵,表情静谧安逸、端庄慈祥、气势纵横飘洒、静中取动、节奏抑扬顿挫、 疏密有致。
2、娴熟的捏塑技艺,德化瓷雕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 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
工艺流程
德化瓷塑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制作成型工艺,以模制为主,兼有少量捏制。这里 以瓷雕人物为例说明。
(一)先参考有关人物蓝本或画稿,进行样品的构思设计,并以泥土做成一定规格的实心型主体样品。修整 完备后,再根据坯体脱模的需要分解为部件,一般分为头部、身部与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作前、后 片块;然后以纯净粘土制作成模范,模范与样品部件开脱后清除模中余泥杂质,经再次修整后,入窑烧成工具陶 模,俗称土模。
擦水,是用软湿布擦坯,使之利于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贯穿于整修工艺全过程。
各部件拼合时,拼合胎面擦水后再用泥浆粘接,一般先分别拼合头、身、座的前后片块,再将三部分连接成 整体,俗称合模。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传承价值
保护措施Biblioteka 术价值德化瓷塑是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受官窑繁琐拘谨的羁绊,取材广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釉 坚固致密,其产品器型丰富,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具有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在明代,何朝宗利用当地 优质的高岭土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享有世 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德化瓷业获得新生,瓷雕塑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何派的风格,并不断 创新发展,使德化瓷雕塑艺术世代相传,绵延兴盛。

陶瓷工艺流程

陶瓷工艺流程

陶瓷工艺流程陶瓷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原料准备、成型、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操作。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陶瓷工艺的整个流程。

首先,陶瓷制作的第一步是原料准备。

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瓷石、瓷土、釉料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混合,以确保陶瓷制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这个阶段,陶瓷工匠需要根据所需的陶瓷品种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料比例和配方,进行混合搅拌,最终制成坯料。

接下来是成型环节。

成型是陶瓷制作的关键环节,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式,工匠们通过手工捏、拉、挤、压等方式,将坯料塑造成各种形状的陶瓷器皿。

而机械成型则是现代工艺的产物,通过模具和机械设备,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出形状规整的陶瓷制品。

然后是装饰环节。

装饰是陶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赋予陶瓷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装饰包括刻画、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方式,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风格特点进行选择。

在这个阶段,陶瓷工匠需要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技巧,将作品装点得富有生机和韵味。

最后是烧制环节。

烧制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烧制的温度、时间、气氛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效果。

不同种类的陶瓷制品需要采用不同的烧制工艺,如高温烧制的瓷器、低温烧制的彩陶等。

在这个阶段,工匠们需要严格控制烧制的各项参数,确保陶瓷制品在烧制过程中不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

综上所述,陶瓷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细致操作。

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艺术精湛的陶瓷制品。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介绍,大家对陶瓷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加欣赏和珍惜陶瓷艺术的魅力。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陶瓷作为一种古老而贵重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陶瓷制作工艺是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手段,最终成为美观实用的陶瓷制品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陶瓷制作工艺的流程。

第一步:原料准备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长石等。

首先需要将这些原料进行筛选和加工。

其中,粘土要经过洗净、混合、通风等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水分。

第二步: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

手工成型主要是指利用手工技艺将粘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造型,常见的有泥塑、拉坯、挤塑等方法。

机械成型则是利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成型,如注塑、挤出、压制等。

第三步:干燥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成型过程中残留的水分,以保证制品的稳定性和不会在高温烧烤中破裂。

常见的干燥方式有自然风干和烘干两种。

自然风干是将制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让其自然蒸发水分。

而烘干则是利用专门的烘干设备,通过加热排除水分。

第四步:修整和装饰干燥后,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修整和装饰。

修整主要是清除制品表面的不平整和瑕疵,使其更加光滑和完美。

而装饰则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图案、花纹或色彩的涂饰。

常见的装饰方法有刻花、接花、绘画等。

第五步:烧制修整和装饰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将制品置于特定的炉中,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变化,变为坚硬、致密的陶瓷材料。

烧制的程度取决于制品的种类和用途,一般分为低温烧制、中温烧制和高温烧制三种。

烧制过程需要掌握好温度、时间和气氛的控制,以确保制品的质量和效果。

第六步:质检和包装烧制完成后,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质检。

质检主要是通过观察、测试和检测等手段,对制品的外观、尺寸、质量等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合格的制品经过质检后,便可进行包装和销售。

总结:陶瓷制作工艺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历原料准备、成型、干燥、修整和装饰、烧制、质检和包装等多个环节。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一件精美的的瓷器,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的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统计,必须经过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紧扣,方能大功告成。

除了探矿、采矿部分,单就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大体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备、制模、成型、干燥、施釉、装烧、装饰、包装。

一、坯料制备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

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1、可塑法成型是陶瓷生产常见的一种成型方法,常用于生产碗、盘、杯、碟等圆形、敞口的物件。

(1)选料:进厂矿料、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必须经过挑选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2)洗涤:水洗杂土。

(软质粘土除外)(3)粉碎:用水礁、机礁或破碎机、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

(软质粘土可免)(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减少斑点缺陷。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8)过筛: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9)除铁:用湿式磁选机除去铁杂质,这是坯料制备工艺中最重要的除铁环节,要反复多次。

(10)压滤:将除铁质后的泥浆分装入压滤袋中,用压榨机挤压出多余水分。

(11)真空练泥:经过压滤的所得的泥饼,组织是不均匀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气。

组织不均匀的泥饼如果直接用于生产,就会造成坯体在此干燥、烧成时的收缩不均匀而产生变形和裂纹,而过多的空气则是造成气泡、分层的直接原因。

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均匀,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机械强度。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工艺,它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1. 筛料:首先,原料是陶瓷生产的起点。

常见的原料包括粘土、石英、长石和硼砂等。

这些原料需要进行筛选,去除杂质和不合格的颗粒。

2. 混料:将经过筛选的原料进行配比,并添加适量的水和助剂,开始混合搅拌。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原料充分混合,制成均匀的泥料。

3. 造型:泥料经过混合后,需要进行造型。

这个步骤不仅需要工匠的技艺,还需要精湛的经验和耐心。

常见的造型方式包括手工塑型和模具成型等。

4. 干燥:完成造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这个过程需要依靠自然风干或者人工烘烤。

干燥的时间长度取决于陶瓷制品的大小和厚度。

5. 烧制:干燥完成后的陶瓷制品进入烧制环节。

烧制是陶瓷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陶瓷的质量和特性。

烧制温度、气氛和时间都对陶瓷制品产生重要影响。

6. 装饰:烧制完成后的陶瓷制品可以进行装饰。

这包括上釉、彩绘、镶嵌等各种装饰工艺。

装饰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美感和附加价值。

7. 包装:最后,陶瓷制品经过装饰后,需要进行包装。

包装不仅是为了保护陶瓷制品,还是为了方便运输和销售。

通过以上步骤,整个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就完成了。

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严格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制作出优质的陶瓷制品。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工艺品,其生产过程繁复且技艺要求高。

下面将介绍一般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选择原材料。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石英砂和长石。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配比和筛选,以保证制成的陶瓷质地均匀。

第二步是制作坯胚。

将精制的原料混合搅拌后,倒入模具中进行成型。

成型后的坯胚需要进行烘干和修整,以确保其表面光滑、坚固。

第三步是烧制。

将修整好的坯胚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炉温和烧制时间,以确保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开裂或坍塌等问题。

第四步是装饰和彩绘。

烧制好的陶瓷可以进行装饰和彩绘,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这个过程需要熟练的技艺和精湛的审美眼光。

最后一步是包装和销售。

制作好的陶瓷需要经过包装、检验和销售等环节,最终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以上就是一般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这个过程需要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严密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制作出符合要求的陶瓷产品。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它通过对陶土进行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步骤制作而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1. 选料。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陶土,而陶土的种类不同,制作的陶瓷也会有所差异。

在选料阶段,首先需要对陶土进行筛分,去除其中的杂质,然后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陶土配比。

2. 成型。

将经过筛分的陶土与水混合,形成泥浆状的陶泥。

然后将陶泥放入成型机中,经过压制或注塑成型,制成陶瓷制品的初型。

3. 干燥。

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一般来说,干燥分为自然风干和人工烘干两种方式。

自然风干需要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而人工烘干则需要将陶瓷制品放入烘干室中进行加热处理。

4. 装饰。

陶瓷制品在干燥后,可以进行装饰处理。

这包括上釉、彩绘等工艺步骤。

上釉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度和硬度,而彩绘则是为了赋予陶瓷制品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5. 烧制。

装饰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整个陶瓷生产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为复杂的一步。

烧制的温度、时间等参数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

一般来说,烧制分为初烧和再烧两个阶段,其中初烧是为了将陶瓷制品中的有机物质烧尽,而再烧则是为了使陶瓷制品达到所需的硬度和密度。

6. 检验。

烧制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质量检验。

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尺寸精度、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检测。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质量检验,陶瓷制品才能够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7. 包装。

通过质量检验合格的陶瓷制品将进行包装。

包装是为了保护陶瓷制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受损坏,一般采用纸箱、泡沫等材料进行包装。

8. 成品。

经过包装后的陶瓷制品就成为了最终的成品,可以进行销售和使用。

以上就是陶瓷生产的详细工艺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控制,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对陶瓷生产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品,它的制作工艺流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从原料的准备到成品的烧制,一步步揭开陶瓷制作的神秘面纱。

1. 原料的准备。

陶瓷的制作过程始于原料的准备。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心的筛选和配比,以确保最终制成的陶瓷具有良好的质地和均匀的成分。

在这一阶段,工匠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陶瓷品种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原料比例,这是保证陶瓷质量的关键一步。

2. 成型。

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二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工匠们将经过处理的原料放入成型机或者手工制作成所需的形状。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手拉、模压、注塑等。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成型都需要经过精湛的技艺和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以确保陶瓷制品的外形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 干燥。

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去除陶瓷制品中的水分,以便后续的烧制工艺。

干燥的过程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大小和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会采用自然风干或者人工加热的方式来进行。

4. 装饰。

装饰是陶瓷制作中的一大亮点,它可以为陶瓷制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常见的陶瓷装饰方法包括彩绘、贴花、刻画等。

在这一阶段,工匠们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个性化需求,运用各种装饰技法来为陶瓷制品赋予生动的色彩和纹理,从而提升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5. 烧制。

烧制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在这一阶段,经过干燥处理的陶瓷制品被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材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上。

烧制的过程中,原料中的无机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陶瓷制品获得坚硬的质地和独特的光泽。

6. 检验。

最后,经过烧制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工匠们会对陶瓷制品的外观、尺寸、质地等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只有经过检验合格的陶瓷制品才能够被认定为合格品,并最终流入市场。

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精美的工艺品,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改进,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和精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

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瓷石、瓷土、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加工和配比,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陶瓷需要不同的原料配比,这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来确定。

2. 成型。

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工匠需要用手将原料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而机械成型则是利用设备将原料压制成模具中的形状。

无论是手工成型还是机械成型,都需要经过精细的调整和加工,以确保成型后的陶瓷坯体质地均匀、形状美观。

3. 干燥。

成型完成后的陶瓷坯体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通常采用自然风干或者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以免出现开裂或者变形的情况。

4. 烧制。

烧制是陶瓷制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的陶瓷产品来确定,一般来说,烧制温度在1000℃以上,有的甚至需要达到1300℃以上。

烧制的过程中,陶瓷坯体会发生化学变化,最终形成坚硬、致密的陶瓷制品。

5. 装饰。

烧制完成后的陶瓷制品可以进行装饰,这包括上釉、彩绘、贴花等工艺。

上釉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和硬度,彩绘和贴花则可以赋予陶瓷制品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6. 烧结。

装饰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二次烧结,以确保装饰层与陶瓷坯体的结合牢固。

这个过程一般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但同样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

7. 检验。

最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

这包括外观质量、尺寸精度、装饰效果等多个方面的检测。

只有通过了检验的陶瓷制品才能够出厂销售。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我们可以看到,陶瓷的生产工艺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

陶瓷制做工艺流程

陶瓷制做工艺流程

陶瓷制做工艺流程陶瓷制作工艺流程是指将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成型、烧制等工艺过程,最终制成陶瓷制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下面是一个大致的陶瓷制作工艺流程:1.原料准备: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料。

通常,陶瓷制品的原料包括粘土、瓷土、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研磨、筛分等处理,确保原料的细腻程度和均匀度。

2.配料和混合:根据产品的配方,将不同的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

通过搅拌、干燥等过程,使得原料均匀掺杂在一起,形成均匀的原料混合物。

3.形成和成型: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成型。

常见的成型方式有手工成型、轧制、压制、注塑等。

手工成型是传统的成型方式,需要熟练技术的工人来完成。

而机械成型则通过专用的机器设备实现,效率更高。

无论使用何种成型方式,目的都是将原料以合适的形状成型。

4.干燥和修整:将成型好的陶瓷制品进行干燥处理。

这个过程需要将制品放置在温度适宜、湿度适当的环境下,使其逐渐由潮湿变为干燥。

干燥完成后,对制品进行修整,去除表面的瑕疵和不规则。

5.修饰和装饰:对于需要进行修饰和装饰的陶瓷制品,这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刻画、彩绘、贴花等,来增加制品的艺术价值和美观度。

6.烧制:陶瓷制品经过修饰和装饰后,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将陶瓷制品置于高温环境下,使原料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结晶和硬化的过程。

该过程分为干燥、烧结和冷却三个阶段。

-干燥:将陶瓷制品放置在干燥炉中,逐渐将水分挥发掉,达到干燥的状态。

-烧结:在高温下,烧制陶瓷制品。

这个过程中,原料中的矿物物质开始熔化,发生化学变化,使得陶瓷制品表面产生光泽。

-冷却:将烧制好的陶瓷制品慢慢冷却,避免温度过快变化导致的制品破裂。

7.包装和检验:烧制和冷却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包装和检验。

首先对成品进行外观检验,确保没有明显的瑕疵和缺陷。

然后,根据产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标识,以方便存储、运输和销售。

以上是一个大致的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其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细节和方式还会根据不同的陶瓷产品类型和加工方式有所不同。

前所未有的最全的《制陶瓷工艺流程》

前所未有的最全的《制陶瓷工艺流程》

前所未有的最全的《制陶瓷工艺流程》1. 简介制陶瓷是一项古老而精细的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和工业产业。

本文将详细介绍制陶瓷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装饰、烧制等各个环节。

2. 原料准备制陶瓷的原料通常包括粘土、矿物质和助剂等。

原料的选择和配比对陶瓷的质量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原料准备过程中,需要进行原料的筛选、清洗和研磨等步骤,以确保原料的纯净和均匀。

3. 成型成型是制陶瓷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是将准备好的原料制成特定形状的陶器。

常见的成型方式包括手工捏塑、轮盘成型和压制成型等。

不同的成型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陶器,如碗、盘、壶等。

4. 干燥成型完成后,陶器需要进行适当的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干燥的目的是为了在后续的烧制过程中防止陶器爆裂或变形。

干燥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采用自然晾干、风干或者使用专门的干燥设备等。

5. 装饰制陶瓷的装饰是赋予其美观和独特性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刻花、绘画、贴花以及釉下彩等。

装饰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到陶器的用途和风格,以及市场的需求。

6. 烧制烧制是制陶瓷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使陶器成为完整产品的必要步骤。

根据不同类型的陶瓷,烧制温度和时间会有所不同。

常见的烧制方式包括高温烧制、低温烧制和还原烧制等。

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气氛,以确保陶器的质量和色泽。

7. 饰面处理烧制完成后的陶瓷可能需要进行饰面处理,以增加其光泽和保护表面。

常用的饰面处理方式包括上釉、打磨和抛光等。

这些处理方法能使陶瓷更加美观和耐用,增加其使用寿命。

8. 检验和包装最后,制陶瓷产品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包装。

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和手感测试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包装则是将陶瓷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标识,以便于运输和销售。

结论制陶瓷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只有各个环节协调配合,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陶瓷产品。

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提升,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制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创造更多美丽和实用的陶瓷艺术品。

陶瓷制作流程

陶瓷制作流程

陶瓷制作流程陶瓷制作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工艺,其制作流程包括原料选择、成形、干燥、烧制等几个重要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陶瓷制作的流程。

首先,原料选择是陶瓷制作的第一步。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矿石、石灰等。

不同种类的陶瓷所需的原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制作之前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接下来是成形。

成形是将原料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陶瓷制品的过程。

常见的成形方法有手工成型、旋转成型和注塑成型等。

手工成型是最传统的方式,需要陶艺家运用双手将原料塑造成想要的形状。

旋转成型是利用旋转盘将原料塑造成圆柱形,并通过慢慢推、拉,使其逐渐变成所需的形状。

注塑成型则是将原料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射机将原料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完成成型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将制品中的水分蒸发掉,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稳定。

干燥的速度要适当,过快会导致制品开裂,过慢则会延长制作时间。

干燥的方法有自然风干和人工加热干燥等,具体方法根据制品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

最后是烧制。

烧制是将陶瓷制品置于高温下进行加热,使其变得坚硬和耐用的过程。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根据原料的种类和陶瓷产品的要求来确定。

在烧制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使原料中的水分蒸发,然后是烧结,并最终形成陶瓷制品。

除了这些基本步骤外,陶瓷制作还有一些其他的工艺,例如装饰和釉料涂覆等。

装饰可以通过刻划、涂绘等方式进行,使陶瓷制品更加美观。

釉料涂覆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度和防水性能。

总结起来,陶瓷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成形、干燥、烧制等几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只有经过精细的操作和烧制,才能制作出优质的陶瓷制品。

陶瓷制作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是一门需要掌握的精细工艺。

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首先,陶瓷制作的第一步是选择原材料。

陶瓷的原材料主要是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材料需要经过精细的配比,以确保最终制作出的陶瓷具有理想的质地和硬度。

接下来是成型,这一步通常使用手工或者机械成型。

手工成型是传统的方法,工匠们需要将原料揉捏成团,然后逐渐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而机械成型则是利用专门的成型机器,将原料压制成所需的形状。

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在干燥的过程中,制品需要逐渐去除水分,以确保后续的烧制过程不会出现开裂或者破损的情况。

最关键的一步是烧制。

烧制是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的过程,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决定陶瓷最终的品质和质地。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制品来进行调整。

最后是装饰和上釉。

陶瓷制品经过烧制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饰,比如绘画、雕刻等。

然后再进行上釉,上釉能够让陶瓷
制品变得光滑、坚固,并且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经过以上工艺流程,陶瓷制品就完成了。

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型、干燥、烧制、装饰和上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匠们精湛的工艺和细心的态度,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陶瓷制品。

陶瓷的工艺流程

陶瓷的工艺流程

陶瓷的工艺流程
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工艺,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介绍陶瓷的工艺流程。

首先,陶瓷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和装饰四个主要步骤。

在原料准备阶段,制陶师需要精选合适的原料,如粘土、石英砂、长石、脂砂等。

这些原料要进行研磨、过筛等处理,以获得均匀细腻的陶土。

接着是成型阶段,根据陶瓷作品的形状和尺寸,制陶师会采用不同的成型工艺,如手工捏制、轮盘成型、模具压制等。

通过这些方式,粘土被塑造成各种形态的陶器。

然后是烧制阶段,陶器经过成型后,需要进行烧制,使其具备坚硬和耐久的特性。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由陶器的种类和用途决定。

一般来说,首先是预烧,将陶器加热到800℃左右,去除
内部水分和有机杂质。

然后再进行本烧,提高温度到1200-1400℃,使陶器发生结晶反应,变得坚硬。

最后,对于装饰性陶瓷,还需要进行上釉和再烧。

最后是装饰阶段,装饰是陶瓷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通过绘画、雕刻、彩绘等方式进行。

装饰的内容通常与陶瓷的用途和风格有关,如青花瓷的蓝色图案、景德镇瓷器的彩绘等。

装饰完成后,陶瓷作品经过再次烧制,使装饰色彩更加鲜艳,固定在陶器表面。

总之,陶瓷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和装饰四个主要步骤。

制陶师通过精心挑选原料、熟练的成型技术、适宜的烧制工艺以及精美的装饰工艺,创造出了各种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具的陶瓷作品。

陶瓷工艺不仅展示了人类创造力的卓越,还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和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德化高岭土历来以质优、量大著称,已发现矿产地92处、矿点127个,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矿带:一是以城关观音岐、龙门滩镇苏洋、雷峰镇潘祠、浔中镇石鼓、盖德乡山坪等为代表的浔中环形带;二是以美湖乡金竹坑、春美乡双翰、赤水镇吉岭、国宝乡南斗等为代表的美湖环形带;三是以上涌镇桂林、桂阳乡王春、葛坑镇富地、汤头乡岭脚等为代表的桂阳环形带,遍布全县18个乡镇,远景总储量1亿吨以上,已查明资源量850万吨,其中储量较大的有7处。

经取样化验,含氧化铝15%-37%、二氧化硅44%-71%、氧化铁低于0.5%,属质量较好的高硅高岭土。

一件精美的的瓷器,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的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统计,必须经过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紧扣,方能大功告成。

除了探矿、采矿部分,单就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大体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备、制模、成型、干燥、施釉、装烧、装饰、包装。

一、坯料制备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

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常用于生产碗、盘、杯、碟等圆形、敞口的物件。

(1)选料:进厂矿料、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必须经过挑选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2)洗涤:水洗杂土。

(软质粘土除外)(3)粉碎:用水礁、机礁或破碎机、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

(软质粘土可免)(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减少斑点缺陷。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8)过筛: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9)除铁:用湿式磁选机除去铁杂质,这是坯料制备工艺中最重要的除铁环节,要反复多次。

(10)压滤:将除铁质后的泥浆分装入压滤袋中,用压榨机挤压出多余水分。

(11)真空练泥:经过压滤的所得的泥饼,组织是不均匀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气。

组织不均匀的泥饼如果直接用于生产,就会造成坯体在此干燥、烧成时的收缩不均匀而产生变形和裂纹,而过多的空气则是造成气泡、分层的直接原因。

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均匀,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机械强度。

采用可塑法成型所需的泥料至此制备完毕,将共存放入库以备成型取用。

,它适合于口小,腹大、内深的产品。

如壶、瓶之类,以及其他非圆形工艺陈设瓷。

闻名中外的德化瓷塑即是用这种方法成型的。

注浆成型的坯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悬浮性、稳定性、渗透性。

注浆泥料的制备流程基本上和可塑泥料制备流程相似,一般是将球磨后的泥浆经过压滤脱水成泥饼,然后将泥饼碎成小块与电解质(水玻璃)以及水在搅拌池中搅拌成泥浆,并存放1-3昼夜以增加其粘度和强度。

二、制模石膏模型是陶瓷制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

可塑法和注浆法成型,都广泛采用它作为模型。

它具有复制品棱角线条清晰的特点,制作过程如下:1、种模的制作制作者根据自己的构思或别人的图样、实物,用石膏车制或用可塑泥料塑出第一件原始作品,它的尺寸应该考虑到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而按总收缩率予以放大。

这就是种模。

2、翻制母模种模要成为真正的陶瓷作品或陶瓷产品还必须将它翻制成母模,因为种模是实心的,无法用可塑成型法或注浆成型法生产出坯件。

因种模的形状有简单、复杂之分,母模就会期是一块或多块。

有了母模就可以进行少件数试制了,但要成批生产,只有一个母模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由一整批工作模来完成,要获得工作模又必须用母模制成多个主模。

4浇注工作模将多个主模摆在工作台上,一次就可耻下场灌注出多个工作模,如此反复浇注,直至达到所需数量为止,将所有工作模烘干或自然放置待用。

三、成型成型就是用干燥的石膏模,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产区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和等静压成型四种方法。

(一)可塑成型分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

1、手工成型分轮制、手捏、雕塑、手拉坯和模印成型等。

(1)轮制德化于唐代开始用轮制成型。

将泥料放在可以转动的轮盘上,以脚、手拨动,借轮盘旋转力量制作各种圆形的陶瓷器物或对陶器进行加工。

制作钵一次成型,大件陶翁上下二节粘接,大缸底用轮制手拉成型后,移放木砧候干,用坯土盘接成型,并保持适当湿度,拍打夯实,印打花纹。

(2)手捏德化传统的成型方法之一。

清末民国初,雕塑大师许友义作品"木兰从军"纤细的马绳环链即用手捏制成。

20世纪80年代,以手捏工艺制作德化各种瓷花篮。

(3)雕塑始于宋代,把坯泥贴于木桩上,根据作品要求,雕塑成型。

坯泥稍干后,脱出木桩,修整,使作品趋于完美。

明、清时代,用模印制人物、壶、杯、花瓶、花篮等。

不能一次性成型的产品,?把各部件粘接成一个整体,然后按器型繁简雕制。

(4)手拉坯手拉坯是由轮制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型方法。

拉制陶器坯,用一土一坯制法,即先将泥团底部沾上谷壳灰,投置在转盘中心,用右脚拨动陶轮车,使之匀速旋转,双手沾适量水,所泥团徐徐拉压,按器物形状拉制成坯体。

操作时,除用双手拉压外,还用刮板、蔑箍、签穿等技艺进行修整。

拉制后的坯体移出转盘,稍干后,再用手工粘接配件,刮修定型。

拉制瓷器坯(俗称细瓷)为一土多坯制法,其轮车与陶轮车结构基本相同,模印轮车轮辐为内凹沟,便于用脚踢动旋转瓷轮车轮辐较小,且平坦,上装一拉手,以左手拉动。

拉制杯、碟、碗、盆时,将坏泥堆于转盘上,抟拍成塔状,手拉轮车转动,双手沾适量水,把坯土上下反复拉压,用辅助工具削角、溜叶、篾弓、括仔,通过"一翻"、"二溜"、"三括底"的动作技巧,拉制成型。

稍后继续操作。

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以大小弯刀旋括修整坯体,直至成型。

1960年前后,德化瓷厂改为动力机械制坯。

1980年后,手拉坯成型逐渐被淘汰,偶尔还有使用。

21世纪之始,日本客商来德化磨制一批酒坛、花盆等产品,特地要求用手拉坯成型。

(5)模印成型始于魏晋,分轮车旋印和手压印制,工艺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

轮车旋印,有一压、二钩、三签、四粘的传统技法。

即把土块纳入模印压实,再放置轮车中心校正,右脚拨动轮车旋转,手指沾水将模内坯体余泥钩出,签去边缘余泥,候干脱模,再用粘接等技法,使之成为器物的坯体,主要用于制作八角盏、转梭杯、瓣杯、龙眼膏罐、大桥茶壶等大件产品。

手压印制,即把适量坯泥放入模印内,用手指捏、推、修后脱模,再用粘、接、贴、镂、修等技法,使器物成型,主要用于制作汤匙、烛童、孩儿、杯壶嘴把、动物、拱形器皿等。

机械成型有旋压成型(刀板成型)和滚压成型两种方法:(1)旋压成型(刀板成型)以石膏模型为外形,以刀板为内形,模型置于车台之上,利用模型的旋成型。

这种方法称为阴模旋压,反之则为阳模旋压。

(2)滚压成型它是以及模型为外形,以滚头为内形,靠滚头的挤压、滚碾泥料和模型的旋转而成型的。

这是阴模滚压成型,反之则为阴模滚压成型。

滚压头的材料常用铸铁、钢或塑料(聚四氟乙烯)制成。

三)干压成型把原料配成粉状,保持一定湿度,然后把配好的粉状料投入钢模,启动机械冲压成型。

20世纪60年代,德化瓷厂生产低压电瓷、汽车火花塞即用干压成型。

1976年,隆泰瓷厂生产面砖和马赛克,从浙江瑞安购进两台100号磨擦式冲压机。

80年代后,德化县建筑公司生产马赛克、釉面砖,德化县碳化硅厂生产碳化硅板等均使用冲压机干压成型。

(四)等静压成型把加工好的瓷土,通过喷雾干燥塔制成具有大中小颗粒状的坯料,加入粘结添加剂,其含水量不得超过3%。

瓷土颗粒通过输送带自动送到钢模后,用1000吨的压力把颗粒压成坯。

用等静压成型的坯体不必再干燥,不要修坯,可直接上釉。

1992年,第二瓷厂从德国购进喷雾干燥等静压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修坯了。

德化传统的修坯法,即把粗坯行当干燥后,利用手拉轮车慢速转动修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沿用旧方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脚踏带动辘轳机修坯。

1958年,德化瓷厂制成电动修坯机。

60年代,普遍采用电动修坯机,即把毛坯放在修坯机的转盘上,自动旋转,根据不同器物,用刀、铜丝布、砂布、海绵等,将坯体内外修磨光滑。

四、干燥新中国成立前,德化陶瓷坯体以自然干燥为主,即室内阴干,或室外晾晒,也有把坯体在烘房用炭火加温烘干。

,德化瓷厂建成型坯房,场所宽敞,让其自然干燥,或建烘房,用木炭作燃料烘干。

50年代末,建卧式烘房,用无烟煤作燃料加热烘干。

1966年,建链式烘房,以半机械化干燥。

1985年7月,第二瓷厂改无烟干燥为锅炉蒸气干燥。

1988年,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高档瓷自动生产线1条,其干燥设备更为先进。

2000年,德化瓷厂从江西都昌陶瓷机械厂购进4条链式干燥生产线,利用窑炉余热干燥。

五、施釉施釉,德化俗称"上釉"、"蘸釉"。

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两种,根据不同产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浇釉、刷釉、喷釉。

一、浸釉(一)粗陶浸釉将釉浆倒入大木桶搅拌均匀,手持陶坯,在釉浆中滚动,蘸上釉浆。

(二)瓷器浸釉唐代,德化的瓶和烛台等瓷器采用浸釉方法。

从宋代以后一直沿用浸釉法。

施釉前,坯体要保持清洁,防止灰尘等侵入,釉浆浓度要调匀,经常搅拌,使釉浆保持浮悬状态。

浸釉时,用手持坯体浸入釉浆中,使釉料吸附在坯体的表面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碗、杯、盘、汤匙等平体制品施内外釉,罐、瓶等制品施外表釉。

小件瓷雕制品亦采用浸釉法,雕塑品异形处、凹形部位,积存的釉水要及时处理,用口吹或用毛笔刷干。

20世纪80年代,手持浸釉改用手架吊着坯件浸釉。

90年代中后期,又改用机械浸釉。

二、浇釉浇釉,俗称淋釉,始于宋代,用手工操作,用于陶器的缸、瓮等大件产品。

把坯体倒置放正于架上,手艺熟练的操作者两人合作,一人掌缸,一人泼釉,也有两人同时在同一起点反向浇釉浆。

上浇内釉要及时把缸坯旋转一周,倒出剩釉,擦掉口沿釉流。

新中国成立后,大型瓷雕也用浇釉法。

浇釉时,凹处先擦上水,然后把釉浆舀入坯体内,用手将坯体左右上下旋转,使坯体内膛壁均匀吸附釉浆,然后将多余釉浆倒出。

50年代中后期,搪釉法改为机轮上釉,把坯件放到旋转机轮上,把釉浆倒入坯件中心,借机轮旋转的离心力把釉浆均匀洒到坯体上,多余釉浆溅飞于坯外。

旋釉工效比手工快,釉层厚薄一致,光滑平整,适用于碟、盘、碗类产品。

,自动流水生产线采用自动上釉法。

三、刷釉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