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2)文献综述
(2)文献综述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后七篇大论构成了运气学说的主体。
五运六气学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运六气学说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著述颇多。
但对于五运六气的来源,五运六气预测气候的机理,以及五运六气与伤寒六经的关系,各医家、学者分歧较多,意见不一。
当代亦有大家从不同方面研究论述,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
现综述如下:1.五运六气七篇大论来源及成书年代五运六气七篇大论为唐代王冰依据民间收藏书册录入《内经·素问》,认为其为素问遗失篇目。
宋代林亿校考内经,认为运气七篇即是古书《阴阳大论》,素问第七卷已佚失,认为王冰把《阴阳大论》并入素问,当做佚失的第七卷。
此言一出,历史因此争论不休。
当代学者方药中先生先生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书籍流散于民间极多,后来复出也是可能的。
王冰治学严谨,不可能随意杜撰,且秘本保存者有名有姓。
本身素问诸篇有长有短,不能以运气七篇较长否定为素问所有。
而且运气七篇与素问余篇基本精神相通,息息相关互为补充[2]。
2.历史各家对运气学说的评价运气学说自诞生始,有赞同者,亦有否定者,但赞同持肯定意见的占主流。
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称“医教要乎五运六气”, 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说:“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气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3]。
”明·马莳称《素问》的七篇大论为“医籍中至宝”。
明·朱权《乾坤生意》说:“运气证治者, 所以参天地阴阳之理, 明五行衰旺之机。
考气候之寒温, 察民病之凶吉, 推加临补泻之法, 施寒热温凉之剂。
古人云: 治时病不知运气, 如涉海问津,诚哉言也。
” 历史上众多医家如张介宾、赵献可、黄元御、汪机、马培之、万密斋、秦昌遇、吴鞠通、雷少逸等, 都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五运六气诊病治病,如虎添翼。
而否定者,如张飞畴《伤寒兼证析义·运气》:“四时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4]。
文献翻译(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图1a 图1b图1a冷却后光学谐振器解决单边带。
法布里 - 珀罗光学谐振腔的一个反射镜,安装的机械谐振器。
光腔激发光谱在解决单边带限制。
激光照明(绿色箭头)被调整到较低的单边带。
能级图单边带冷却。
N,M代表机械谐振器声子状态n光学共振腔光子态米。
激光在佛罗里达州(绿色箭头)过渡是其中一个声子吸收产生冷却谐振腔光子(蓝色箭头),伴随着强烈的过渡。
其中一个发射声子(红色箭头)的转换是非常罕见的。
原则上应冷却至量子基态。
在这个问题上的物理性质,三papers8-10报告,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解决单边带限制,机械谐振器的运动直接出现在光激发光谱的空腔。
放置在谐振器上,反射镜的光学共振腔的频谱在频率fM,对于小的谐波运动的发展分割fO 的±FM边带。
当自然腔道宽度的1 /τ小于分裂,这些边带出现的激发光谱的峰(图1b)。
的机械谐振器的冷却是通过用激光,在佛罗里达州= fO的FM调谐到下边带的耦合的谐振腔系统,照明系统。
是如何工作的,冷却的谐振器是最好的理解,通过研究的能级的示意图示于图。
1c上。
激光激发能量HFL,它可以与能源HFO光子激发的空腔,如果机械谐振器提供了额外的能量HFM的虚拟垂直跃迁。
此能量可用的,如果谐振器具有n个声子n1的声子的状态下从一个状态过渡,增加声子能量的激光光子,产生蓝移的光子在腔体与能源HFO。
从机械谐振器,这种类型的每个过程中删除一个声子,此过程的速率所确定的激光功率,腔体寿命,光学机械的机械谐振器和腔体之间的耦合强度。
有很多的因素限制了边带冷却的有效性。
的机械谐振器的物理连接到储热器,因此,如果温度降低的机械模式,热能将泄漏的回在发生这种情况的速度成反比的谐振器的机械品质因数(Q)。
光谐振器需要具有非常低的光吸收,否则可能导致从照明激光加热。
最后,激光本身注入噪声,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低噪音的激光。
因此,需要有效的边带冷却腔的寿命长,机械Q值高,低的光吸收,和一个低噪声激光。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太阳活动概述 (2)1. 太阳活动的定义和类型 (3)2. 太阳活动的周期与规律 (4)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1. 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7)(1)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 (8)(2)磁场变化引起的电磁现象 (9)2.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10)(1)太阳辐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1)(2)太阳活动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12)3. 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13)(1)电离层的作用及构成 (14)(2)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机制 (15)四、具体案例分析 (16)1. 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18)2. 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分析 (19)3. 耀斑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分析 (20)五、太阳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1)1. 人类如何利用太阳活动信息 (22)2. 太阳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实例分析 (23)六、结论与展望 (24)1. 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2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26)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深入探讨了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影响的知识点。
简要介绍了太阳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周期,包括太阳黑子、耀斑等现象,以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详细分析了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地磁暴、极光等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
还讨论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太阳活动概述太阳活动是指太阳表面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主要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这些现象对地球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太阳风。
太阳风是由太阳大气层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流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它们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沿着磁力线向两极运动,与地球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natural hazards参考文献格式
自然灾害是指由地质活动、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可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包括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破坏农田和水源、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古代,自然灾害常常被认为是神灵或自然之力的惩罚或考验,因此人们常常向神灵祈求保佑或举行祭祀仪式来化解灾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灾害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开始尝试通过科学手段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今天,自然灾害仍然是一个无法完全避免的现实问题,人们不得不加倍对其关注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类型繁多,包括地震、飓风、台风、洪水、干旱、滑坡、火山喷发等。
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发生条件、特点和危害。
地震是由地壳的地质活动引起的,其破坏性常常是突发和毁灭性的;而飓风和台风则是由热带海洋中的暖湿空气流向低压区形成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风力和暴雨导致的水灾。
在应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时,需要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来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计划,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预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地震监测站可以用来及时监测和预警地震的发生;气象卫星可以用来预测飓风和台风的路径和强度;气候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干旱和洪水的发生。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时间来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财产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台风和洪水会导致农田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农作物减产和交通中断,从而对粮食供给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自然灾害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火山喷发会造成土地的毁灭和环境的恶化。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挑战。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_王家龙
第22卷 第6期2002年11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 TERNARY SC IENCES Vol.22,No.6Nove mber,200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王家龙 孙静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 100012)摘要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至今已发展成一门涉及太阳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三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太阳活动分成缓变型和爆发型两类,分别介绍了它们的主要成员冕洞、总辐射、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性质及特征;分别讨论了这两类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指出了太阳活动对固体地球的作用。
主题词 太阳活动 活动的分类 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 引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它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活动有着广泛和密切的关系[1,2]。
欧洲首先在1611年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开始了近代太阳物理的研究。
虽然19世纪初已经有人认为地面上的雨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多少有关,但是从研究意义上说,是1843年提出并于1851年得到确认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发现[3],里程碑性地开始了近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探索。
这一发现使越来越多的地球学家和太阳物理学家把发生在地球的空间环境和大气、海洋中以至固体地球本体的现象与太阳现象作相关分析和解释,试图找到产生这些地球现象的太阳因素。
可以说,近代太阳活动及其影响研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跨越太阳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边缘性大学科。
多学科的高度结合是它的一大特点;由于观测点地理位置的差异、人才与设施的优势差异以及空间观测需巨额投资,研究组织上的高度联合和相互依赖是它的另一特点。
1957年记录到了自1755年以来的最强的太阳活动高峰,同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国际上相继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联合的太阳活动和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及合作研究。
研究地震与日月地三体天文系统的关系
研究地震与日月地三体天文系统的关系1 前言最近几年烈度大、震级高的地震频发,如玉树、汶川、日本东海岸、海地、印尼地震海啸等,目前人类预报地震的能力较低,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地震中长期预测水平较高,但也不超过30%。
因此,地震的预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地震的爆发固然有极其复杂的内部因素,但地震的诱发,尤其是大地震的诱发与天文系统,尤其是日月地三体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三体系统不是地震爆发的绝对成因,而只是诱因。
本研究从地震的爆发与三体运行的关系出发,依据大量翔实的地震数据,从不同角度证明地震的诱发与三体的关系,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从天体力学的角度,分析其地震诱发的成因。
2 地震与天文的关系在中国古籍中,有大量地震与天文相关的记载。
如《竹书纪年》指出:“帝癸十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竭”。
《诗经·小雅》中记载:“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诗中描述了十月初一辛卯日蚀,发生地震。
70年代以来,国内出现了“天文地震学”这一新学科,发现了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太阳黑子活动、日月地运行、行星会合、彗星等于大地震的爆发有密切关系。
3 月相与四象在中国农历的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周期为盈亏周期或塑望周期。
平均长度为29.53日。
真正的月球公转周期,即恒星月的长度只有27.32日,其原因是整个地月系绕日公转,地月公转方向一致。
由于地月系公转速度不均匀,所以公转周期也是不均匀的。
以日为单位的时间长度称作月龄。
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以月相塑为起点,月龄为初一,运行至月龄为初七、初八,月相为上弦;运行至月龄为十五,月相为满月,为望月;廿二、廿三为下弦。
则月相有四个特征点,分别为塑月、上弦月、望月、下弦月。
这四个特征点将月球公转轨道,即白道分成四个象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划分意义,体现月亮运行的周期变化规律。
四象限依次定义为Ⅰ、Ⅱ、Ⅲ、Ⅳ象,统称四象;四个特征点依次定义为A、B、C、D点,统称四象点。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35°05′,北纬 43°25′~53°33′。该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地 区。本次演示将综述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夏季。由于黑龙江省 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每年夏季降雨量集中,易导致江河水位上涨,从而引发洪 涝灾害。洪涝灾害会对农业、林业和渔业造成严重影响,破坏基础设施,影响居 民生活。
黑龙江省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自然 灾害带来的损失。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自 然灾害的能力。
感谢观看
3、自然灾害教育的实施现状和 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自然灾害教育工作,如设立 专门的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然而,自然灾害教 育的实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重视程度、教育资源投入、公众参与 程度等。
4、自然灾害教育的实践效果及 其启示
二、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也是黑龙江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黑龙江省气候干燥,降水 分布不均,加上农业用水需求量大,易导致干旱灾害的发生。干旱灾害会对农业 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地沙化等问题。
三、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拥有大片森林资源,森林火灾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 气候干燥、草木干燥等原因,森林火灾常常发生。森林火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破坏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也会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研究应结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的广泛应用,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 题。智慧教育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化、个性化、高效 化,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本次演示将对国内外智慧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一、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
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
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地理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地理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很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地理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数字地图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应用系统,它提供了一种具有空间分析能力的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工具。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球表面的地貌分析、气候模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Smith等人(2018)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和数据来进行地理研究的方法。
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广覆盖能力,遥感技术在地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Huang等人(2017)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研究了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三、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日益严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环境挑战。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环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策略。
Li等人(2019)通过对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城市化与区域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与区域规划成为了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因素,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例如,Jackson等人(2016)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建议,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等多个研究领域。
我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课题:太阳风源区观测分析太阳风湍流速度各向异性特征的观测分析学生:潘星昌10108222指导老师:姚硕何建森太阳是太阳系的主导恒星。
其质量大约为30210 kg,半径是70万千米.日地直线距离是1.5亿千米,相当于215个太阳半径.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主要由氢,氦及炭氮氧等组成.太阳的电磁辐射覆盖的频率范围很宽,同时不断向外发出数十万度高温稀薄的等离子气体,它们是影响日地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太阳风现象对于了解地球周围太空环境和对地球的影响十分重要,所以要探讨太阳风的形成起源机制是当前世界对太阳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太阳内部大致分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太阳表面为光球.其上的色球,过渡区和日冕合成太阳大气.日核为产能区,经辐射层而向外辐射.对流层内的物质呈对流状态.光球为太阳肉眼可见表面.日冕是最外层的等离子体,高温导致日冕气体膨胀,连续不断向外发射等离子体,形成太阳风.太阳风的起源目前还是空间物理领域里一个未决的问题,冕洞被公认为太阳风高速流的源区.对于低速流则看法不一.1.太阳大气及其分层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称作光球层,其上方均为太阳大气,包括色球,过渡区和日冕.通常将太阳大气中的温度极小处作为光球和色球的分界点.色球温度从4200K 上升到20000K 辐射呈现亮的或暗的网络结构.过渡区是色球之上的温度大致在410K 和610之间的区域,处于色球和日冕之间的很窄的过渡区内,太阳大气的温度徒增,密度迅速下降.这个区域远非是一个静态的分层结构,而是一个磁场和等离子体结构非常不均匀的动态区域.日冕是太阳大气最外面的一层稀薄的等离子体.610K 以上的高温导致气体电离,并且因为不同的原因产生汤姆孙散射的K 冕,扩展日冕中的尘埃散射的F 冕,离子谱线辐射的E 冕,轫致辐射的X 和R 冕,2.光球层光球层就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太阳大气的一层,几乎所有我们接收到的太阳光学辐射都是这里发出的.这一层上面的太阳大气对光球层的辐射是透明的.光球层的下界不是很明确的,其厚度是几百公里的量级,小于太阳半径的0.1%.光球层的辐射的连续谱近似于5800K 的黑体辐射同时叠加着许多暗的吸收线.太阳的可见圆面是由接近百万的米粒组织构成,典型尺度在1000公里到3000公里,周围黑暗的区域叫米粒际空间,比较窄.大约几百公里.平均寿命8-15分钟.更细致的分析可以将日面大约分为1000个大的超米粒组织.观测太阳的谱线发现存在多普勒频移,光球的平均振荡周期在300秒左右,3.色球层光球层之上便是色球层名字来源于其本身的红色.温度在光球层顶部达到一个极小值,这同时也是色球层的起始边界.对太阳大气的分层有一定的任意性,也不同一.但基本都是根据一定的模型算出温度来划分边界的.色球与日冕的边界也不明确.Athay(1976)认为色球的上边界是温度徒增的地方,但也有人认为色球的上边界应该更低.在色球的最低层大约1000公里范围内,色球近似是均匀的,而在1000公里以上,色球成为非常不均匀的区域,存在许多指向日冕的针状结构,称作针状物.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多数分布在光球超米粒组织的边界,所以可能是光球超米粒组织边界沿着磁力线向上喷射的物质形成的.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向上传播的磁流激波有关.同时色球也存在着网状组织,可能起源于光球超米粒组织.4.日冕和冕洞日冕是色球之外的太阳大气,起始于针状物之间的区域,向外一直伸展到星际空间中去,形成连续向外流动的太阳风.日冕温度随高度变化缓慢.在宁静区温度相当均匀,接近8K.在活动区上的低日冕,温度高出一两百万度.这样的温度下.日冕气体是完全电离1.510的.其能量主要是通过太阳风损失的,辐射损失不是主要的.冕洞是在宁静太阳X射线日冕照片中有一些暗的区域,看上去像一个洞.是日冕中一些低温低密度区域.并且有以下特点.(1)冕洞的所有辐射都比宁静日冕辐射的强度弱(2)冕洞覆盖的面积为日面的20%,15%是极区冕洞,2-5%是低纬冕洞并且冕洞是太阳上寿命最长的现象之一(3)冕洞没有较差自传,自传周期随纬度变化小,会合周期为27天.(4)冕洞只发生在大尺度的单极磁场区域,包括极盖区的单极磁场区域.但不是所有的单极磁场区域都存在冕洞.冕洞下的磁场较弱,平均只有几高斯5.太阳风太阳风是由于日冕膨胀而形成的由太阳向外发出的充满行星际空间的等离子流体.Bartels为了解释不与太阳耀斑相联系的中等磁暴常有27天重现性的事实,提出重现性地磁暴是由太阳上某个区域引起的,因为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自传周期恰好是27天,人们推测,太阳可能连续不断向行星际空间发射微粒流.在上述推测影响下,Parker提出了日冕定常膨胀模式,因为静止日冕无法达到压力平衡,太阳的重力也不足以使得日冕静止.在黄道面附近,太阳风特性是不均匀的,有高速流和低速流之分,这里先讨论太阳风在1AU处的平均特性(1)成分:太阳风主要有电子和质子组成.也存在一些重离子氦核.下图2.1-2表示实测正离子计数率对单位电荷能量的分布.(2)数密度:图2.1-3 给出了1965年2月至1966年5月测量到的不同距离上的积分电子含量.由此得到平均电子数密度为5.5个/cm3.(3)速度:由等离子体探测器测量到的单位电荷能谱分布可以求出太阳风等离子体整体速度.图2.1-6是1965年至1967年28个月观测到的太阳风速度直方图.观测是在太阳活动相对平静是进行的.得到的平均速度是400公里/秒.(4)温度:太阳风的温度是在太阳风整体运动速度的坐标系中确定的.图2.1-8是卫星观测到的质子温度直方图.对于低速太阳风质子平均温度为4410⨯K,电子平均温度为51.510⨯.(5)磁场:图2.1-11是单个太阳周期测量到的磁场值分布图最低0.25γ最高40γ平均6γ精度可达 0.25γ6太阳风起源外流与多普勒平移冕洞被公认为是太阳风高速流的源区.对于低速流则存在多种看法.图1.7显示了在两个轨道周期内观测到的太阳风速度.可以看出在太阳的活动极小年,大尺度的冕洞被限制在低纬地区,发出的太阳风由稳定的高速流为主导.而冕流被限制在低纬度地区,对应起伏较大的低速流.在太阳活动高年,冕洞不存在,冕流和小尺度冕洞几乎分布在所有纬度,导致所有纬度上都分布着起伏易变的中低速太阳风图1.8显示了一个太阳自传周内He I 10830埃的辐射强度分布于太阳风速度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清楚的反应了高速流与冕洞的对应关系.上世纪70年代,发现形成于过渡区的谱线具有明显的红移特征,并且在冕洞里,有26%的地方是蓝移,而在宁静区只有7%的地方是蓝移.活动区红移更加显著,可达宁静区的2倍.现在普遍公认形成于过渡区中非常宽的温度范围内的谱线均存在明显且稳定的持久红移.光谱仪观测到的多普勒频移即可能反应了物质的流动,也可能是波动的信息.现在学者提出的解释可以总结如下(1)以针状物的形式射向日冕的等离子体冷却回流是造成过渡区谱线普遍出现红移.但无法解释在日冕和高过渡区观测到的蓝移现象.(2)磁环两个足点加热不对称导致虹吸流动,不过部分结果与观测相悖.(3)磁环顶部发生的纳耀斑产生的磁流体波,波动沿磁环向下传播,可在过渡区产生红移,红移与观测相符,蓝移的理论值大于观测值.(4)发生在网络组织的磁重联可以在过渡区中部产生红移,在高过渡区产生蓝移,蓝移和太阳风初始外流紧密相关.7.对太阳风源区的光谱分析氢是太阳大气和日地空间的自主要元素.其莱曼谱线尤其是Lyα谱线的辐射是太阳上高色球和低过度区能量辐射损失的主要方式,对此谱线形成和传输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太阳高层大气中的物质和能量传输.此外,太阳的Lyα线心辐射是一些行星,彗星,及其行星际冷物质中氢原子共振散射的发射源,可用来推算这些冷物质中氢元素的丰度.莱曼线系还可用来诊断宁静日珥中的精细结构,耀斑发生时的非热效应,日冕物质抛射处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特征.Lyα谱线还被认为在日冕磁场的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8.前人工作总结1950年,Elsasser对磁流体方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Elsasser新变量。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综述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综述作者:李妍颖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1期摘要:长期以来,对于自然灾害的学术研究和环境政策多集中于灾害的自然属性,使灾害预报和改变灾害影响的技术介入成为灾害管理的主导。
本文通过将社会学、人类学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进行综述,一方面可以使自然科学在今后处理灾害问题上从中获得启发,另一方面也试图呼吁社会科学界对自然灾害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科学;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构成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要素。
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认为这两个基本要素中,自然力是主导因素,而把社会看成是完全被动的。
日本学者金子史郎将自然灾害定义为与人类关系密切,常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金子史郎,1981)但传统的灾害理解范式却解释不了越来越频发的灾害和因灾害造成的人类生命和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由全球变暖、环境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数量正处于上身状态,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海平面上升而造成的洪涝,这些灾害的致灾因子并非完全是自然界,而是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部分。
截至目前,不同学者对于自然灾害定义的语言表述各有侧重,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
但有一点是学界较为公认的:由自然界引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才称为自然灾害。
若对人类没有造成丝毫损失和影响,则称为自然变异,而非自然灾害。
例如深海下的地震、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的龙卷风等。
因此,自然灾害的预防、发生后的后果、减灾措施、重建过程,都没有办法与人类社会相割裂开来。
虽然目前有关自然灾害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于灾害的自然属性,以技术为主导的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大部分的话语权,但社会学作为一个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学科,一定可以在解决灾害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一、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灾害的意义李永祥认为如果在研究过程中仅仅把自然灾害理解为一个自然事件,那么在防灾、应灾、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出的诸如社会文化的变迁、本土经验总结、社区成员的主动应对等具体问题将被忽略。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范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技术研究进展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图、温度、湿度、风速等。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地面观测技术除了卫星遥感技术外,地面观测技术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重要手段。
地面观测技术包括自动气象站、雷达、探空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气象要素的变化,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技术研究进展1. 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的核心技术。
通过建立气象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和物理定律,可以模拟出大气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实现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和预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技术的精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这些信息和规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应用综述1. 防灾减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减少灾害损失。
云南省地震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研究
个孤立 的天体 ,它受宇 宙环境 中各种 因素 的影 响。太阳活动 ( 黑子 、谱斑、耀斑 、 日 珥等)和许
多地球 物 理活 动有密 切关 系 ,因此 对 地震 可 能 会 有
地区地震进行研究也存在着必要性 。 云 南省 属环 太平 洋地 震 带 、欧 亚 地震 带 的组 成 部分 ,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 ,是 中 国破 坏性 地震 较 多 、受 灾 特别 频 繁 和严 重 的省 份 之一。虽然其土地面积仅占国土 的 4 ,却承受和 % 饱 经全 国破 坏性 地震 平均 量 的 2 % ,可 能发 生破 坏 0
收 稿 日期 :2 0 0 8一o 3一l 8;修 订 日期 :2 0 0 8—0 6一l . 9
作者简介 : 张兆鑫 (9 7一) 17 ,天津市大港 区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天文学史及灾害史.
张兆鑫 ,杜升云 . 华北北部地 区地震与太 阳活动 的统计关系研究 . 京师范 大学学报 ( 北 自然科学 版) 待发表 ,
性 地震 的地 区 约 占全 省 土 地 面 积 的 8% 。从 17 4 90 年 的通 海 77级地 震到 20 . 0 0年 间 ,大约每 4年就 要
发 生 一 次 7级 以 上 的强 烈 地 震 ,短 短 的 3 年 里 , 0
或 多 或少 的影 响 。
地震与太 阳活动究 竟有没有 一定 的统计关系? 这 个 问题 早 已受 到研 究 者 的注意 。16 97年 ,辛 普 森 得 出地 震 一 般 发 生 在 太 阳 1 1年 活 动 周 期 减 弱 时 期 』 92年 ,岳 庆祥 认 为在 太 阳活 动增 强 或减 弱 。19 时易发 生地 震 。19 』 9 8年 ,石 连 记 、张 元东 认 为 太
不同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研究
摘要
用时 间序 列 分 析 和 相 关 分 析方 法 分 别 对 华 北 北 部 地 区 17 ~2 0 9 0 0 6年 和 云 南 省 及 周
边 地 区 16 ~ 06年 的 地 震 活 动 与太 阳黑 子 、 斑 活 动 的 相 关性 进 行 了 分 析 , 到 的结 论 是 , 9 5 20 耀 得 两
将完整 的太 阳活动周期 分为升段 、 峰段 、 降段 、 谷段 4部 分 , 发现太 阳活 动处于降段 时地震 发 生 的频 率最高 , 峰段发震 频率最 低 。同时发 现 云南 地 区的地 震 活动 存在 1 年 左 右的周 期 , 1
与太 阳活动周期 相对应 。赵洪声 (9 2 发 现云南 不同构造 区域 的地 震与 太 阳黑子 活动 的关 18 ) 系不 同, 同一 断裂带 的不同地段 也有不 同, 的地 区集 中在 太 阳活动 的 下降段 发震 , 的 且 有 有
・
研 究报 道 ・
不 同 地 区地 震 与 太 阳 活 动 的 统 计 关 系研 究
张兆 鑫
2 北 京 师范 大学 天 文 系 , 京 10 7 ) 北 085
杜 升 பைடு நூலகம்
1 中国 科学 院研 究 生 院 科 技 史 与科 技 考 古 系 , 京 市 玉 泉 路 1 ( ) 1 0 9 ) 北 9号 甲 0 4 0
比较高 , 在太 阳活动 的各个阶段 均可能 有相应 的地震 发生 , 用这样 的样本得 到与 以往研究 能 相同 的结 论 。再 次 , 以往的研究 以大震 、 强震 为样 本 , 而这 样 的样本 在 同一 地 区几乎 没有 重 复性 , 地震样 本的选取 范 围非 常大 。考虑到 不 同地 域 、 同构造 对地 震 发生 的 多元影 响 , 其 不 不利于 对命题 的单边研 究 。由此推想 , 如果地 震样本选 择在构造 相 同或相似 的小范 围内 , 可 能会更 有助于集 中讨论 地震与 太阳活动 的关 系 。鉴 于 以上 3点 , 们 决定 采取 不 同于 以往 我
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的进展
天 文 因素与地 震 灾 害关 系研 究 的进 展
赵 娟 韩延本。 ,
(. 京 师 范 大学 天文 系 , 京 1 0 7 ; 2 中 国科 学 院 国家 天 文 台 , 京 1 0 1 ) 1北 北 0 8 5 . 北 00 2
摘 要 现 代科 学研 究表 明 , 震活 动 与 众 多天 文 因 素 的 变化 有 程 度 不 等 的 联 系 , 文 主要 介 绍 了 天 文 因素 与 地 震 地 本
The p pe nto a ri r duc s t e e r he on e rhq keoc ur e c n s r no ia a t r n e e ty ye s Them an e her s a c sup a t ua c r n e a d a t o m c lf c o si r c n l ar . i
维普资讯
第 22卷
第 4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Vo | 2 No 4 l2 .
Au 2 7 g. 00
20 0 7年 8月 ( 页码 :3 6 1 9 ) 1 8  ̄ 3 2
PRO GRESS I N G EO PH YSI CS
释放 造成 局 部地 区地 质 构 造 运 动及 结 构 调 整 的过
和 发生是 受到 多种 因 素影 响 的. 球作 为 太 阳系 的 地
行星, 其运 动和 变化 与 太 阳系 天 体 以及 其 他 天文 现 象有 密切 的关 系. 探 讨地 震 活 动性 及 其 预报 问题 在
时 , 了需 要从地 球 本 身 的 因素 , 如地 质 构 造 、 除 诸 应
a to o c lfc o s c n rb td t h a t q a e o c r e c r ls i e n e c i e e p c i e y i h a e . s r n mia a t r o ti u e o t e e r h u k e u r n e a e ca sf d a d d s rb d r s e t l n t e p p r i v
太阳与地球关系的研究报告
太阳与地球关系的研究报告
标题:太阳与地球关系的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包括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对太阳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太阳是地球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辐射和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电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地球活动也会对太阳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本报告总结了相关研究的重要发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 太阳辐射与气候变化
2.2 太阳活动与地球电磁环境
2.3 太阳风与地球磁层
3. 地球对太阳的影响
3.1 地球的引力和轨道对太阳活动的影响
3.2 地球磁场对太阳活动的影响
4. 研究成果与展望
4.1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4.2 研究的局限性与挑战
4.3 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结论:
太阳与地球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在气候、生态系统和电磁环境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进一步研究太阳活动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动力学过程,预测气候变化,以及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关键词:太阳、地球、辐射、气候、生态系统、电磁环境、相互作用、研究成果、未来展望。
鄱阳湖洪水灾害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关性研究
鄱阳湖洪水灾害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关性研究占腊生;袁文亮;闵骞;李翠云【摘要】鄱阳湖是洪水灾害频发地区,1755年至2008年,共计23个太阳活动周的254年内,鄱阳湖发生洪水年份101次,发生洪水的比率为39.76%,平均每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发生洪水4.39次.鄱阳湖发生洪水的频次与太阳活动磁周期无关.太阳活动极期发生鄱阳湖洪水的概率较高,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发生洪水的概率分别为47.82%和60.86%,在同一太阳活动周期内极大期和极小期同时发生洪水的概率较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连续三个极期都发生洪水的现象,若不考虑太阳活动极期的洪水发生次数,太阳活动周下降期发生洪水的概率最小.【期刊名称】《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年(卷),期】2009(006)003【总页数】6页(P175-180)【关键词】太阳活动;鄱阳湖;洪水灾害【作者】占腊生;袁文亮;闵骞;李翠云【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景德镇第一中专,江西景德镇,333000;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江西,九江,332800;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82.9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由南、东、西向北注入鄱阳湖,形成一个完整的流域系统。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105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
鄱阳湖区是暴雨、洪涝、冰雹、龙卷风的多发区。
鄱阳湖水位受入湖五河洪水与长江洪水的双重影响。
鄱阳湖流域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降水的时程分配受东亚季风控制,季节变化和年际差异很大,导致洪涝灾害频繁[1-8]。
太阳活动是地球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又是环境扰动的源,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9-12],太阳活动影响日地空间环境。
太阳与天气、气候关系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注意到太阳黑子少时雨量较少,伦敦小麦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地球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地球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Я.,ЛВ;闵祥仪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译丛》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过去很多研究人员试图寻找地球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然而并没有得到任何可以信赖的结论,因为他们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
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尝
试的有(1989),他的工作证明了地球总体地震活动与11年周期的太阳活动相位相关。
如果确切一些。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Я.,ЛВ;闵祥仪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5
【相关文献】
1.全球性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J], 张桂清
2.太阳活动周磁暴与亚洲MS7.0以上地震活动关系 [J], 张秀玲;柳正
3.南喀尔巴阡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性关系的研究[J], М.,ОЮ;王勋弟
4.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J], 林美;魏柏林
5.太阳活动第22周峰年期耀斑活动规律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 [J], 石连记;张元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阳风暴与地磁暴的形成与关联
太阳风暴与地磁暴的形成与关联近年来,人类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太阳风暴与地磁暴的形成与关联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事实上,在太阳活动周期的高峰期,太阳风暴和地磁暴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给地球带来了许多灾难性的影响。
那么,太阳风暴和地磁暴的形成有什么关联呢?本文将分别从太阳风暴和地磁暴两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太阳风暴的形成太阳风暴是一种太阳活动事件,它是指太阳的冲击波释放出非常大的能量,将高能粒子和电磁波以超光速的速度从太阳上抛出,形成了一种太阳风物质流。
太阳风暴的形成通常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
当太阳黑子出现多并且活动频繁时,它们会产生强磁场,从而形成太阳风暴。
此外,太阳黑子的数量和活动与太阳的磁场变化有关,其中太阳磁场反转也会引发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的能量是极为巨大的。
当太阳风暴冲击地球时,它们释放出了大量的能量,其中包括快速粒子、X射线和紫外线。
这些能量可以引发地球上很多的现象,比如说极光、辐射带的扩散等等。
二、地磁暴的形成地磁暴是指地球的磁场受到强烈扰动,导致地球磁场的变化。
地球磁场是一种由地球内部产生的磁场,它的强度和方向随地球的时间和位置而变化。
当地球的磁场遭受到来自太阳风暴等外部磁场的扰动时,地球的磁场会产生变化,形成地磁暴。
地磁暴通常在极地地区最为强烈。
当太阳风暴达到地球时,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导致大量的电离层电子被加速,进而引起极光。
此外,地磁暴还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卫星通信的失效、航班取消、电力网暂停运行等等。
三、太阳风暴和地磁暴的关联太阳风暴与地磁暴的发生频率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关联。
当太阳黑子活跃时,其将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太阳风暴,而这些太阳风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球的磁场,形成地磁暴。
因此,太阳黑子活跃和地磁暴的发生频率呈现正相关性。
此外,地球磁场的变化也会对太阳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地磁暴期间,地球磁场的变化可以增加太阳风暴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引发更强风暴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学生姓名:朱家能专业:物理学(师范)班级: B09物理指导教师:姚建明起止日期:2012年12月15日- 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0 日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中,人类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了。
因此,只要这些电子设备稍微收到一些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就将陷入不可预计的瘫痪状态。
特别是太阳周期活动所带来的大规模影响,那对于人类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诸多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太阳黑子了。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平均每隔11.2年,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旺盛期,它向地球吹来的太阳风会严重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及磁场,还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就发生在今年的H7N9禽流感也可能与太阳周期活动有关,因为今年正是太阳活动旺盛年。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的关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
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地球人类活动太阳周期太阳黑子引言:这几年人类电子信息的发展已进入高峰,以前就算遇到过超大太阳风暴,但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受到的灾害影响很小,可能没能够引起相关的重视。
但是现在与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了,再遇到超强规模的太阳风暴的话,那所产生的影响将会的深远乃至致命的,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富贵病”。
为了减少由于太阳活动多带来的损失,就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灾害性事件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此提高大家对此的警惕。
本文通过不同方面进行了联系性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得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
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太阳黑子的产生及概念太阳的核心区的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光和热就是从太阳的核心区发生的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产生的。
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扩散,以光速只需8分钟就能到达地球。
在光球层上有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
由于温度比光球层背景低很多,所以我们看上去就显得比较黑暗。
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如果太阳就只剩下一个黑子,它的亮度也可以达到满月的亮度。
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黑子图(来自互联网)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态等,每天都不同。
太阳黑子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而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时甚至几天,几十天日面上都没有黑子。
天文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
也就是说,太阳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动周期,这也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
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之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之为“太阳活动谷年”。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事例二战时德国和英国同时受到强烈的不明信号干扰,双方都以为是对方的新式武器,战后才发现事实上是太阳发生了一次大型耀斑。
万圣节事件:在第23太阳活动周的万圣节事件,造成全球短波通讯中断,民航通讯出现故障,伊拉克战场美英联军通讯受到影响。
2000年7月14日,发生了几十年来最大的太阳物质抛射事件,造成了很多奇特现象,甚至北极光从北极区域扩展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其还对通讯卫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
70年代的一次太阳风暴导致了大气活动的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轨道。
太阳活动还左右着人类的经济问题。
那么为何太阳活动对人类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太阳周期表表格数据来自维基百科表1这是从1755年开始追踪的太阳周期(或是太阳黑子周期)周期开始结束时间(年)极大期(每月太阳黑子数目)极小期(每月太阳黑子数目)没有太阳黑子的日数11755年3月1766年6月11.3 86.5 11.221766年6月1775年6月9.0 115.8 7.231775年6月1784年9月9.3 158.5 9.541784年9月1798年5月13.7 141.1 3.251798年5月1810年12月12.6 49.2 0.061810年12月1823年5月12.4 48.7 0.171823年5月1833年11月10.5 71.5 7.381833年11月1843年7月9.8 146.9 10.691843年7月1855年12月12.4 131.9 3.2 ~654101855年12月1867年3月11.3 97.3 5.2 ~406111867年3月1878年12月11.8 140.3 2.2 ~1028121878年12月1890年3月11.3 74.6 5.0 ~736131890年3月1902年2月11.987.9 (1894年1月)2.7 ~938141902年2月1913年8月11.564.2 (1906年2月)1.5 ~1019151913年8月1923年8月10.0105.4 (1917年8月)5.6 534161923年8月1933年9月10.178.1 (1928年4月)3.5 568171933年9月1944年2月10.4119.2 (1937年4月)7.7 269181944年2月1954年4月10.2151.8 (1947年5月)3.4 446191954年4月1964年10月10.5201.3 (1958年5月)9.6 227201964年10月1976年6月11.7110.6 (1968年11月)12.2 272211976年6月1986年9月10.3164.5 (1979年12月)12.3 273221986年9月1996年5月9.7158.5 (1989年7月)8.0 309231996年5月2008年12月12.6120.8 (2000年3月)1.7820(迄2011年1月15日)242008年12月平均数11.1 114.1 5.8 注:新周期的开始是以极小期为起算的时间点四、太阳活动产生影响的具体分析(一)、太阳周期变化对平均气温的影响图1 浙江省历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来自互联网)我们以浙江省自1961年到2006年的平均气温为研究单位,从上述图1中可以看出平均气温的变化呈现两种规律。
首先就是气温呈现周期变化循环往复,而这些周期的变化也与太阳周期的变化有相关性。
太阳周期为11年,图内每11年之间则具有3或4个小周期,呈平均分布。
以1986年—1997年为例,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平均温度的分布基本平分了这11年,每个小周期都约占了4年。
在接近1991年时,温度出于正弦分布最大值,而1986年和1997年则处于正弦分布最小值。
这表明了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与地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正弦关系。
结合表1,我们可以得出: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少的时候,全球平均气温显著降低;而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多的时候,全球平均气温又显著上升,平均气温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大值。
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实例:持续极小的太阳黑子活动可能引起气候异常——气温降低,地球进入小冰期。
从1645年到1715年,就有一段被称为“蒙德尔极小期”的时期。
整个期间太阳上总共只观测到50个左右的太阳黑子。
蒙德尔极小期与小冰期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合。
当时的欧洲和北美洲,以及世界上许多地区,冬季尤其寒冷。
而在1787年至1843年间的道尔顿极小期,伦敦人在圣诞节可在泰晤士河面溜冰。
其次就是自1981年开始,平均温度开始呈现增长趋势。
我认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数据支持。
而且此为正相关关系,为不可逆增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
(二)、太阳周期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图2 浙江省历年年降水量变化图(来自互联网)100多年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年份地球上气候就比较干燥,农作物能够得到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就比较潮湿了,甚至暴雨成灾。
我们再以浙江省自1961年—2006年的年降水量作为研究单位,从上述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又呈现出了正弦分布。
我们再以1986年—1997年为例,可以看出,在1986年的时候,浙江省的年降水量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小值,而到1997年的时候,年降水量又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小值。
我们再看一下1975年及2008年,都处在正弦分布的最小值。
结合之前年降水量呈现出了正弦分布和太阳黑子约11年周期,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与地球上年降水量存在着一定的正弦关系。
结合表1,我们可以得出: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多的时候,全球平均年降水量显著降低;而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少的时候,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又显著上升,平均年降水量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大值。
历史上也有过相关的统计:鄱阳湖是洪水灾害频发地区,1755年至2008年,共计23个太阳活动周的254年内,鄱阳湖发生洪水年份101次,发生洪水的比率为39.76%,平均每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发生洪水4.39次。
鄱阳湖发生洪水的频次与太阳活动磁周期存在一定关系。
太阳活动极期发生鄱阳湖洪水的概率较高,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发生洪水的概率分别为47.82%和60.86%,在同一太阳活动周期内极大期和极小期同时发生洪水的概率较小。
(三)、太阳周期变化对地震频率的影响年份4级以上地震次数1980 447 1996 9541981 389 1997 10201982 400 1998 10781983 516 1999 11711984 446 2000 12791985 674 2001 6631986 672 2002 14051987 549 2003 17761988 495 2004 19011989 599 2005 32781990 443 2006 29821991 417 2007 20811992 388 2008 3521993 422 2009 1151994 438 2010 1311995 418 2011 25中国历年4级以上地震次数表(来自互联网)我们可以从图表中看出:中国历年4级以上地震次数的数据呈现出正弦周期循环的规律,而在1997—2007这十年间,地震的次数好像有了空前的提升(有专家指出,太阳活动的周期也存在着一个周期循环的规律,每隔几个周期,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活跃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