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流历史梳理
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
![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35280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2.png)
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
1.1994年《中日长期和平友好条约》签署
1994年八月十五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长期和平友好条约》,双方在原则和具体事项上达成了妥善安排,从而完成中日正常
友好关系的漫长磋商之路。
这一条约,实现了把中日关系从危机变成
机遇,并为两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2.1972年《中日建交银行新协定》签署
1972年日本实施经济禁运政策前,中国与日本签署了《中日建交银
行新协定》,特设银行,撤销实行若干年的中日建交银行协定,正式
建立和正式开始正常外交,标志着中日三代外交正式走出了历史穷途。
这一协定以及它鼓舞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兴起。
3.78家日本企业就在中国内地开展经贸活动
1978年,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中日银行及货币投资协定》,从而推
动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78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内地开展外商投
资活动,为中日经贸关系增进更多的智慧与创新,搭建了新一轮的中
日经贸关系的桥梁。
4.日本实施新武器出口政策
1996年,日本实施新的武器出口政策,准许有适当地满足中国军事
装备需求的武器出口。
这一政策标志着两国关系更进一步。
此后,中
日义勇军纪念品张贴、古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活动也蓬勃发展。
5.日本国家安倍晋三访问中国
2013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中国期内进行了国事访问。
此次访问理顺历史,而非淡化,2006-2007年双方建立的基础上展开新的对话。
此次访问表明了中日关系取得新的里程碑,两个国家在政治及经济技术上进行有益合作,以促进两国友好交往。
日本和中国在哪些时候进行了文化交流?
![日本和中国在哪些时候进行了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48680a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1.png)
日本和中国在哪些时候进行了文化交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两国关系虽有波折,但是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常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时间线吧。
一、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起点,也是汉字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起源。
564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朝派遣僧侣到日本传教,同时,日本进士玄昉也在唐朝学习经文,后来回国传播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深远。
二、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
日本遣唐使团先后派遣了17批人到唐朝,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唐代文化传到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期。
日本派遣了多批僧侣到中国学习,并将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等传到日本。
中国美术、传
统医学、茶道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三个高潮期。
日本派遣的使者和学者
到中国学习儒家思想、音乐、诗歌等文化知识,中国的书法、绘画、
篆刻等文化也在日本的传承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日文化交流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从南北朝
时期到现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有1500多年了。
正是这些交流,造就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互动,也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
两国的友好合作打下基础。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ed58b8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4.png)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秦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都有往来。
自那时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对中日历史交流的概述。
一、古代至中世的初步接触在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据《山海经》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0年,中国的徐福率领5000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这可以视为中日历史交流的起点。
自汉代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到洛阳,向中国东汉王朝献上贡品。
自此,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
在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潮。
隋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大和政权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向隋朝皇帝献上贡品。
唐朝时期,日本使臣的规模更大,次数也更频繁。
这些使臣中有一些是来学习的,包括学问、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这些交流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深入交流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中日之间的交流。
在宋代,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据《宋史》记载,宋代时期,日本使臣向宋朝皇帝献上贡品,宋朝皇帝也回赠了礼物。
此外,宋代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密切。
元朝时期,中国的商人前往日本进行贸易,日本的商人也在中国开设了商行。
此外,元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再次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的商品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交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
我看中日关系
![我看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b1d584e336c1eb91a375d7f.png)
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
近年来,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两国国民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
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碍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
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
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中日关系整理
![中日关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5da08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2.png)
中日关系整理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两汉时期政治交往1 西汉:汉武帝,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时期登州、扬州全方位的交往政治互遣使节仿照唐制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
(吉备真备)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至;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日本: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文明国力逐渐强盛文化学习建筑教授儒学710年(景云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年)修建了平安京。
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
建筑所用的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经济:贸易往来港口登州、扬州鉴真(中)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另促进草药学医学六次努力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明清时期明朝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至四十四年(1565)春,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对驱逐倭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561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胜,迅速荡平了浙江倭寇。
然后,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另一支抗倭将领俞大猷相结合,连续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清政府统治时期(1840-1912)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侵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1914年,入侵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与美国争夺激烈,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发动“八一三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1945年,日本投降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23年的冷战对立:(1949-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2、30多年的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a75c23915f804d2b16c175.png)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0ac57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c.png)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54b675275901020207409c7e.png)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年,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日两千年总结
![中日两千年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209f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c.png)
中日两千年总结一、概述中日两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友好邦交的两个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魏时期。
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起伏,有友好的时期也有争端的时期。
本文将对中日两千年的交流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了解两国之间的历史和关系的演变。
二、汉魏时期的交流汉魏时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最早建立起交流的时期。
在公元前57年,中国的西汉朝朝廷派遣了王莽使团前往日本,进行友好交流。
这次使团的到来,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正式交往。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包括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期在唐宋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交流主要是以文化和学术为主。
日本的贵族阶层派遣大量的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并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通过日本传入东亚其他地区。
四、明清时期的转变明清时期是中日交流的一个转折点。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日本逐渐崛起。
日本开始独立发展,并积极吸收欧洲的文化和科技。
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日本逐渐超越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
五、近代交流的曲折与发展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交流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逐渐衰弱,而日本逐渐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日关系再次恶化,持续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六、和平与友好的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争端和纠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逐渐恢复了友好关系。
1972年,中日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合作的大门。
随后的几十年中,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加,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七、现代中日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中日交流历史回顾
![中日交流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df6ee9e55ef7ba0d4b733b02.png)
中日交流历史回顾1、友好交往时期: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双方就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初期,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
唐朝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
日本的阿倍仲麻昌和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当时的友好使者。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药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等传到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采取了中国的做法,并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
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人朝抗击日本的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大量的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3、日本侵华时期:(1)、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花”,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74年侵略了中国的台湾省,勒索50万两白银;1895年又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3)、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32a077f168884868762d63f.png)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 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 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 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 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 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 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1978年10月23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在日本皇 年 月 日 宫与裕仁天皇和皇后良子会见
1992年10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 年 月 日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 了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
1998年4月21日,正在日本访问 年 月 日 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 郎在东京首相官邸会见。 郎在东京首相官邸会见。
“从隋朝到唐朝 初期,日本对华遣 使时多为政治目的, 而且带着一种骄傲 态度,甚至是傲 慢。” ------北京大学中国 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王小甫
遣唐使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 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 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 修好,从制造、建筑到典章 制度,全面向中国学习。自 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 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 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
日本遣唐使纪念碑
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二、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倭寇一般指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
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 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 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 最初都来自日本,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 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 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逐渐减少。
明朝初, 明朝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属于中 国版图。 国版图。 1603年,日本进攻台湾失败。 年 日本进攻台湾失败。 1879年,日本吞并中 年 国琉球群岛。同年, 国琉球群岛。同年,中日 两国政府曾对琉球的归属问题进行谈 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36 判。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 个岛,钓鱼岛等岛屿根本不在36个岛之内 个岛之内。 个岛,钓鱼岛等岛屿根本不在 个岛之内。 1885年,日本把扩张目标定为钓鱼台群岛 年 因清王朝反对,未果。 因清王朝反对,未果。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中国战败。 年 中日爆发“甲午海战” 中国战败。 钓鱼岛位置示意图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ef270b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0.png)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1. 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但是关系的演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近代关系、二战后到现代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交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当时中国西汉使节开辟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加,互为邻邦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2.2 近代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3. 二战后关系3.1 战争遗留的恩怨•二战结束后,日本对战败国的敌视态度导致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感愤怒,两国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3.2 外交努力的展开•然而,随着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两国之间逐渐开展了对话和交流,试图改善关系。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
4. 现代关系4.1 经济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4.2 政治争议的持续存在•尽管经济交流有所增加,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如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争议时常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使关系的改善进程受到了阻碍。
5. 结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从古代的交流到近代的冲突,再到现代的合作,两国间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尽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中国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亟需更多的合作和互信,以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邻国关系。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856ae0551810a6f5248690.png)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有文字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在日本历史上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的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再过朝鲜海峡或沿岸航行到日本。
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终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有关这个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们会着重介绍下面三个部分,即秦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
据说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
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
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中国史籍上对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最早是从汉代开始的。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摄政。
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
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
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
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日本天皇为此新建了宾馆,并派出彩船30艘热烈欢迎。
隋使进入日本京城时,日本方面派遣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给予了隆重的接待。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ef73b0dc80eb6294dd886c74.png)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一.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1)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
(3)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4)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①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②1592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③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5)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中心店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0e3ff29e31433239689386.png)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左图 倭寇来袭
抗 倭 名 将 戚 继 光
——
返回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四、中共七大
• 1.召开: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 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 的章程的报告》。 • 2.内容: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 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 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 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周恩来总理说:中日友 好交往的历史有1000多年, 民族矛盾有50年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 北洋 军阀 统治 时期
(1912-1928)
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4年,入侵中国山东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10ba0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e.png)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568c10f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c.png)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一、历史悠久的相互交流1.古代中日贸易:中日两国早在古代就有了贸易往来,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交易品。
2.日本的汉字文化:日本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二、近代关系的曲折发展1.日本的侵略战争:20世纪上半叶,日本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战后的对立与和解:二战后,日本投降,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日两国经历了长期的对立与摩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和解努力。
–日本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中国进行了经济建设。
–外交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大门。
三、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日本对华投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日自由贸易协定:201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合作,提升了两国间的经济关系。
3.旅游和人员交流:中日之间的旅游往来和人员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历史问题的影响与处理1.侵华战争历史问题:日本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侵华战争的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
2.历史反省与道歉:日本政府多次就侵华战争向中国表示歉意,并承认历史责任。
3.历史教育与纪念活动:中日两国在历史教育和纪念活动上的合作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五、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日友好青少年交流活动、日本动漫、中国功夫等。
2.古代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佛教、书法等。
3.现代文化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活跃,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中日关系的前景与挑战1.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中日交流历史回顾
![中日交流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fbdc9c07ba1aa8114431d910.png)
《形势与政策》系院:信息工程学院姓名:彭智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01班学号:2012103101中日交流历史梳理1、友好交往时期: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双方就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初期,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
唐朝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
日本的阿倍仲麻昌和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当时的友好使者。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药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等传到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采取了中国的做法,并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
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人朝抗击日本的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大量的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3、日本侵华时期:(1)、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花”,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74年侵略了中国的台湾省,勒索50万两白银;1895年又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姓名:江国亮学号:2011011647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班一.中日交流可分为几个时期:1.友好交往时期: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双方就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初期,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
唐朝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
日本的阿倍仲麻昌和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当时的友好使者。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药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等传到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采取了中国的做法,并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
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人朝抗击日本的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大量的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3.日本侵华时期:(1)、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花”,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74年侵略了中国的台湾省,勒索50万两白银;1895年又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3)、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打败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为日后占领东北三省奠定了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中国山东和青岛。
美日争夺中国激烈,后美国因要参加一战而与日本妥协,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日本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在英美的压力下被迫归还中国的山东和青岛,但仍获得一定的利益;《九国公约》的签订,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态势。
(5)、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设立了伪“满洲国”(6)、1932年“—·二八”事变,日本取得了在上海驻兵的特权。
此后,日本不断加紧对华侵略,势力范围不断扩大;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7)、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先后侵占了中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8)、1938年,日本因速战速决方针破产而改变侵华策略,对中共和国民党实行了不同的政策。
1940年扶植汪精卫建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
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文化上实行思民同化政策。
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致使中国军民 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以上;日本也深受其害。
4、23年的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唯美国的马首是瞻。
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
5. 30年的友好和平交往时期(1972—2002年):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
其中,1972~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中,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21世纪初双方在友好合作与竞争磨擦并存的情况下发展。
二.中日文化交流历史:7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主要靠中国移民的传播。
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开始直接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最早派人到中国留学的国家,隋朝也是中国开始大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时期。
圣德太子像随使节一同来华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圣德太子于隋大业三年(607年)派出的。
他派小野妹子携带日本天皇的国书到达隋朝东都洛阳,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借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这是当时日本在外交上一项重大的措施。
从开皇二十年(600年)至大业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
公元608年,开创了随团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
这不仅仅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
圣德太子汉学功底深厚,很重视发展同隋朝的关系,希望通过这种措施,积极地从中国导入各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盛况空前。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
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
留学生和留学僧都是跟随使团到达中国,使团回日本时,留学生(僧)们则仍留下来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墓志铭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
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
唐玄宗命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留学生们的功课。
日本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
他们中间最有名的是从奈良来到中国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晁衡:留唐任职,一住54年阿倍仲麻吕(698—770)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晁衡。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当时他还不满20岁。
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
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
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
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
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
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
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片假名另一个著名的日本留学生是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开元五年(717年)随“遣唐使”来华。
他在长安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深通五经三史、历算、刑律、漏刻、军制、阵法、韵学、书道等诸艺。
他在唐朝留学1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携带中国典籍1700多部归国。
与吉备真备同时回国的留学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视,吉备真备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备真备在华期间,精研经史,博学多闻,成为饱学之士,回国后被天皇拜为大学助教。
当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六科,学生有四五百人。
吉备真备为六科的学生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
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
对于日本文化传承,吉备真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
这些汉字共50个,被称为“母字”。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
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
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留学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回国受重用,影响日本文化入唐留学生大多为日本统治阶级中的中层官吏子弟,和朝廷关系密切,回国都受到重用。
如膳大丘在唐长安国子监学经史,归国后被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
他向天皇奏请按照中国之例,以孔子为文宣王,获准。
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对日本奈良时代儒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长冈,入唐后潜心学习唐律,回国后曾与吉备真备共同删定律令二十四条。
营原娓成入唐学医,造诣较深,回国后被任命为针博士,对日本的医学发展极有贡献。
许多日本留学生经历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繁荣,看到了唐朝的先进制度对周边的影响。
他们回国后就对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学的僧人和留学生一样,回国后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留学僧除本身的天赋外,与朝廷达官之间关系密切,也是基本条件之一。
最早回国的僧人玄防就是与改革派发生关系得到重用。
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公元653年入唐留学的道照,在中国学习法相宗,回国后在奈良右京建立禅院,在日本创立法相宗。
留学僧智藏在唐朝学习三论宗,回日本后即创立三论宗。
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禅宗都传入了日本,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都在日本有了新的发展。
留学生和留学僧作为中日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江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