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看诗歌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雨巷》教案二:诗歌鉴赏与写作

《雨巷》教案二:诗歌鉴赏与写作

《雨巷》教案二:诗歌鉴赏与写作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读懂白居易的《雨巷》诗歌,并理解作品表达的意义;2.学生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符合诗歌艺术特点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白居易的《雨巷》诗歌及其意义;2.诗歌鉴赏的方法;3.创作符合诗歌艺术特点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方法;2.如何用语言表达出符合诗歌艺术特点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初中学习生活,而初中时期的学习是我们成长中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努力学习知识,认真思考人生问题,调整情感和态度,以便更好地成为成年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诗歌——白居易的《雨巷》。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和思乡之情,让我们在品读之余也能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2.鉴赏《雨巷》(1)朗读诗歌,理解意义和情感。

雨夜的街巷,空气和寂静中尽是潮湿和凄凉,因而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和印象。

而诗人踏进这雨巷,似乎就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一种强烈的家乡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中的深情可以被称为是“咏叹调”。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雨巷》是一首7言诗,有24个字。

整首诗歌共两句,共26个字,没有逗号,顺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朗读感。

此外,诗人从描绘雨巷的外部到自身的内心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凄楚的思乡情感。

结构主要可分为 "雨夜"、"雨巷"和"怀旧"三个部分,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达成情感渲染。

(3)诗歌语言和意象。

诗歌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和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也要注意对语言和意象的分析。

语言方面,诗歌选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和易于理解的词语,却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雨夜,冷醒,故人遥,落叶满阶红,等等。

意象方面,诗歌采用了大量的意向象征、描绘和抒发,这些意向实质上都是通过对雨巷的描写而展现出情感的深度。

《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

《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

《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艺术手法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它使之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地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了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

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

宗白华先生说“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这就是虚实相生。

戴望舒正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1.油纸伞。

这是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

翻阅古,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雨巷》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

《雨巷》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

《雨巷》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写作手法分析: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雨巷》知识点总结

《雨巷》知识点总结

《雨巷》知识点总结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对雨巷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种情感
和情绪,既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反思,是对自我内心的追问与探索。

在这篇文字中,诗人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来表现雨巷的景象。

比如,诗中使用了形容词
修饰词的手法,如“小巷”、“窄巷”、“斜沥”,以及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疏疏”、“旋绕”,来刻画雨巷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走向。

这些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为读者栩栩如生
地展现了雨巷的真实风景,也帮助读者感受到了雨巷的真实氛围。

此外,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翠草”,“雨点”,“斜沥”,“窗沿”,“疏疏”,都是诗人用
来描绘雨巷景象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但突出了雨巷的景象,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雨空与雨巷的差异,来表现人生与现实的琐碎。

这些对比不但突出了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也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追问。

通过上述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巷》这首诗歌的精彩之处,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能更
好地感受和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因此,《雨巷》这首诗
歌对于我们的现代诗歌发展,以及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雨巷》解析

《雨巷》解析

《雨巷》解析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诗最明显的地方。

但是,笔者以为这首诗能够把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不仅在于音乐性,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戴望舒成功地对原词(李璟《浣溪沙》)的抒情主人公进行了现代转换。

在原词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依前春恨锁重楼”的“伤春”女性,而戴望舒的《雨巷》把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我”——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把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抒情对象。

原词仅仅表达了一个情感层次——抒情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到了《雨巷》则变成了三个情感层次:“我”的期待与失落,“姑娘”的愁怨、惆怅、凄婉,“我”和“姑娘”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冷漠、凄婉、惆怅)。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真切与真挚的抒情中展现两个心灵的追寻、吸引、沟通、碰撞”,细腻地表现诗意的纯情和伤感。

这一转换,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突出了“我”的形象,既传达了五四文学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时代精神,也符合西方现代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的发展趋势。

从戴望舒的全部诗歌创作来看,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现代诗人区别于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改变了原词隐喻抒情的方式,强化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联系。

在李璟的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一种隐喻的抒情方式,“丁香”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含蓄的、委婉的,是一种间接关系,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相适应的,是中国诗词艺术追求“余味”“余韵”的具体体现。

尽管现代诗也追求含蓄委婉,但这种含蓄和古代诗词艺术中的含蓄有所不同,在追求整体诗意含蓄的同时,要符合白话的语言特点。

戴望舒把原词中隐蔽的、含蓄的间接隐喻,转换为显在的直接明喻,于是,在原诗中仅仅出现一次的“丁香”,在《雨巷》中反复出现,并与抒情对象形成明朗的修饰关系,变成“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诗意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很快地进入诗意空间,伴随着诗意的情感流程,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忧郁、彷徨、愁怨,分享诗意的纯情与伤感,深切地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歌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思绪缠绕的雨巷,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中。

在诗中,戴望舒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雨巷的细节,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及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诗中的雨巷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用“挨户”来描述下雨时的流水,形容了雨水溅在巷子的屋檐下,落入屋子的水井里的情景。

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和真实感。

与此同时,戴望舒通过细腻的描绘,使雨巷也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情感。

他用“一个穿着黑色衣裙”来描绘雨巷中的女子,将其形容为温柔、悲伤的形象。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中雨巷的寂寞和凄凉,进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审视。

诗人用雨巷中的景象投射了现实人生的无奈与苦闷,以及对于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绘雨巷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戴望舒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疑问和反思。

总而言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巷的诗。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写实手法的运用,戴望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寂寥的雨巷。

而这种雨巷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苦闷,使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使得《雨巷》成为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的优秀诗作。

《雨巷》意境及写作手法

《雨巷》意境及写作手法

《雨巷》意境及写作手法引导语:在《》中,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首小诗的意境是什么?《雨巷》的意境《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雨巷》写作手法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 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雨巷朗诵技巧重音划分

雨巷朗诵技巧重音划分

雨巷朗诵技巧重音划分雨巷是北岛(原名陆源)的一首诗,描述了雨中的巷子和寂静的街道,情感十分丰富。

要想朗诵好这首诗,需要运用一些重音划分的技巧,来突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关于雨巷朗诵技巧中的重音划分。

一、情感的把握雨巷这首诗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孤独、沉思、惆怅、哀伤等多种情感。

我们在朗诵的时候需要充分理解这些情感,并在朗诵时适时突出,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中的意境。

1. 孤独的情感朗诵时可以通过放慢语速、拉长音符等方式来表现出孤独的感觉,比如在“雨巷”、“孤寂的港口”、“空灵传闻”等词句中可以用漂浮的声音轻柔地朗读,让听者感受到这种孤独的情感。

2. 沉思的情感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停顿,表现出内心的沉思,如“无数个黄昏”、“沉默的港口”等词句可以适当停顿来表达出诗中的沉思之情。

3. 哀伤的情感在朗诵时可以通过音量的起伏、声音的颤抖等方式表现出哀伤的情感,如“春雨像油的月色”、“冷雨”、“鸣梭繁丝”等词句中可以稍微加大音量朗读,让听者感受到这种哀伤之情。

二、语音的处理在雨巷这首诗中,有一些词句的语音处理非常关键,这也是朗诵中的重音划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1. “雨巷”、“雨飘馀”,这些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词句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来突出,如“雨巷”可以稍微提高音调朗读,“雨飘馀”可以略微加重音量朗读,让这些词句在朗诵中更加鲜活。

2. 诗中还有一些对比鲜明的词语,在朗诵过程中可以通过语音的变化来突出这种对比,比如“初雨铺面”与“孤寂的港口”,“小鸟般忽然飞去”与“突然飞去”等,通过语音的对比来表现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节奏的把握在朗诵雨巷这首诗时,要准确把握好节奏,特别是在一些句子结束的地方要适当停顿,让听者在停顿中感受诗中情感的流动和变化。

1. 每个句子的结束处,尤其是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如“无数个黄昏”、“突然飞去”等,在朗诵时适当停顿,以增强听者对情感的感受。

2. 诗中的排比,比如“片片叶子来向我的窗前飞去”,在朗诵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声音的起伏等方式来突出排比的韵律美。

从写作的视角切入现代诗歌的教学———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

从写作的视角切入现代诗歌的教学———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

诗意讲坛茛湖南省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龙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就事论事”的倾向。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倾向于依据课文的文体特征选择教学的侧重点。

以现代诗歌《雨巷》为例,很多教师在分析诗歌之时,都会参考“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思路,尝试向学生诠释这首诗歌的诗意之美。

这种思路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有时,教师如果“淡化”文体特征,适当从写作的视角加以切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如何操作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以终为始,寻找联系在某作文网中,有一道关于谈论“清欢”看法的作文题,其中有这么几句:清欢,是什么?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清雅恬适的快乐。

一轮明月一袭清风,一壶薄酒一杯淡茶,便可寄托本心,活出清欢的格调。

一般学生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往往会在脑海中搜寻和“清欢”直接相关的素材,然后进行写作。

可是,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这样的写作“随机性”较大,“方法性”就有明显的缺陷了。

其实,这个题干中“一轮明月,一袭清风”的表述,基本可以替换成类似“一朵丁香,一位姑娘”的表述。

由此,可以建立这个作文题与课文《雨巷》的初步联系。

不过,具体的联系,还得回顾课文本身。

当时,我即兴写下一段话:小时候,我很喜欢一部电视剧《风云———雄霸天下》。

里面有一句诗,是聂风与第二梦聊天时说到的一句诗: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这两句诗,不似诗仙之诗那般浪漫与诡谲,也不似诗圣之诗那般沉郁而顿挫,却似有《冉冉孤生竹》般的韵味,就是这么淡淡的,淡淡的。

它们散发着如丁香花一般的幽香,衬托出“清欢”的倩影。

这是清欢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两句诗似乎在告诉我:听懂雨,或许就能听懂苏轼词中的“清欢”。

显然,在这段话中,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挖掘出了与“清欢”这个作文题的些许联系。

按照考场作文“观点鲜明、点题明确”的基本思路,便可以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作文标题———雨味至,巷清欢。

二、合理过渡,构建框架那么,正文怎么写?如果仅仅停留于从课文中选择几个细节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引用,完全不能体现《雨巷》这篇课文的特殊性。

戴望舒雨巷鉴赏

戴望舒雨巷鉴赏

《雨巷》赏析形式技巧+韵律节奏+用典+内容情感《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以朦胧、幽深的意境表达一种寂寞感和愁绪。

它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相融合,意象具有象征性,意境具有朦胧美。

本诗的第一部分营造了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寂寥的雨巷”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天空的阴雨加重了这份寂静,而“撑着”、“彷徨”是两个动词,不剧烈却有一定的动感。

第三部分,诗人将自己凄清、惆怅的心境投射在姑娘身上;第四部分:“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了通感。

1.意象:注重“意象性”,通过意象的变幻组合来隐喻暗示诗人的主观意念,把情绪客观化,极大增加了诗歌的含量,使之具有一种朦胧美。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丁香是本诗中的核心意象。

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被称洁身自好。

总之,诗人笔下的姑娘如同丁香一样,是集美丽、高洁、愁怨一体的象征。

2.韵律节奏:《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更是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a)全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循环、跌宕的旋律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b)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且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这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音节回旋复踏,突出轻柔、寂寞而痛苦的气氛。

雨巷 赏析

雨巷 赏析

雨巷赏析《雨巷》是中国当代诗人戴望舒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雨巷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平凡人生中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对《雨巷》进行赏析,从诗歌结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在诗歌结构方面,整首诗由四个八句联构成,呈现出一种平静而稳定的节奏。

而每个八句联则却独具特色,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让人印象深刻。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雨巷”、“月湿”、“夜阑珊”等,这些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湿润感,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雨巷的湿润和夜晚的静谧。

同时,这些意象也凸显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情感方面,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寂寞和无奈的情感。

诗中的“雨巷”被描绘成了一个悠闲而寂静的场景,人们行走其中,感受着雨水的滋润。

这种寂静和孤独的氛围平添了一种忧郁的情绪,让读者在寻常的雨巷里感受到无法言说的情感。

除了情感,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诗中写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真相,如友情的变化、人心的难以捉摸。

这种思考突出了诗歌的哲理性,使诗歌更加具有思辨性质。

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拟人等,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

比如,“小雨如鸟儿飞,细密”。

排比手法和拟人手法使雨水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力。

同时,对偶的运用使诗歌的结构更为严谨,把握好了节奏和韵律的平衡。

总的来说,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作品,以浓郁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结构紧凑,意象深刻,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正如诗中所写:“故人既来抱雨巷,怅望危楼俨如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雨巷,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思考人生的真谛。

结尾总结:《雨巷》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雨巷的情感和思考。

《雨巷》诗歌赏析

《雨巷》诗歌赏析

《雨巷》诗歌赏析《雨巷》诗歌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诗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诗歌赏析1《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

只有梅雨绵绵。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

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诗二首雨巷》

《诗二首雨巷》


诗人用“寂寥”“愁
怨”“冷漠”“凄清”“惆
怅”等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
营造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氛
围,这也是这首诗的感情基
调。

/

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

/

“彷徨”“彳亍” 我 “冷漠”“凄清”“惆怅”
表现诗人孤寂、迷惘的心情。
“哀怨又彷徨”
姑娘
“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
(2)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 显得整齐和谐。

/
4.词的重叠运用

/

/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油 复古

怀旧 迷蒙

雨 悠长

寂寥 迷茫
意象总结
篱 破败 墙 凄凉
丁 美丽

高洁 愁怨
我 独自彷徨
默默彳亍 冷漠凄清

/

从意象分析看诗文的三个部分
/

/

0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彷徨求索、寻找理想
“我”遇见丁香姑娘,最后 02 与她擦肩而过,看她消失在
视野里。
理想出现,可望而不可即, 消失不见
03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继续彷徨追求

/
术பைடு நூலகம்
1.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

/

《雨巷》 文章解读

《雨巷》 文章解读

《雨巷》文章解读《雨巷》是中国现代作家毕淑敏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表达了对失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内涵。

一、诗歌意境的描绘《雨巷》开篇以“雨巷深宵卧听船”作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夜晚的雨巷,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失落。

接着,诗中出现了“两小无猜”、“竹花诺诺”等意象,给人一种温馨、幸福的氛围。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悠扬、静谧的意境。

二、艺术手法的运用1.比喻手法:诗中出现了“暗度陈仓”、“雨脚如铁”等比喻手法,通过将物象与情感进行比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2.形象描写:作者通过描写竹子、花朵、飘零的落叶等形象,使诗中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雨巷里的一切。

3.对仗押韵:诗中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三、情感表达与主题《雨巷》通过表现主人公对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不可挽回的感慨。

诗中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回首青春路,朱门二十七”等句子抒发了对曾经的热血和豪情的追忆,突显了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和惆怅。

四、艺术魅力与社会意义《雨巷》借助对雨巷的描绘,以及对青春光阴流逝的揭示,展示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的迷茫和无奈。

这种表达方式具有普遍性,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对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同时,诗歌中那种怀旧和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综上所述,毕淑敏的《雨巷》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以及借用雨巷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成功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诗歌中运用形象描写、对仗押韵等艺术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也能引发自己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雨巷》的韵脚

《雨巷》的韵脚

《雨巷》的韵脚
《雨巷》的韵脚是一种富有节奏感、旋律性的诗歌语言,通过压韵的方式,使文章更具韵律美感。

这种韵脚在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雨巷》的韵脚体现在诗歌的节奏感上。

作者通过巧妙地安排诗句的韵脚,使得整篇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我”在雨中漫步,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而“细雨”和“青草”韵脚的设置,更是强化了这种节奏感。

其次,《雨巷》的韵脚使诗歌更具旋律性。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手法,使整首诗富有韵律美感。

无论是“细雨湿沾衣”还是“我送你,雨中行”,都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再次,《雨巷》的韵脚在表现诗人的情感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韵脚的运用,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到诗歌中。

例如,“我”在雨中独自漫步,不断思考人生,而“雨巷”和“细雨”韵脚的设置,更是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雨巷》的韵脚在诗歌的流传和传播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雨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韵律美感,因此被广泛传诵和流传。

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知名度,也为更多读者欣赏和感悟戴望舒的诗歌提供了便利。

总之,《雨巷》的韵脚在诗歌的语言艺术表现、节奏感表现、情感表达以及传承作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韵脚让整首诗更具诗意和美感,也使读者在欣赏和感悟这首诗时更加沉浸其中。

雨巷的写作手法

雨巷的写作手法

(2)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陶所 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音节特色:舒缓悠扬,加上诗歌语言的音 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一韵到底,压ang韵,韵脚整齐,富有音乐美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 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 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 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 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 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 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 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 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 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
——戴望舒
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 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 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 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 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 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 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1)丁香一样的姑娘——美好理想的象征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浅谈《雨巷》艺术手法

浅谈《雨巷》艺术手法

《雨巷》整体上传达出的是诗人的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悟与人生的体验。

能够唤起隐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悠远的人类情怀,它能够使老人们缅想逝去的美好时光和种种未曾实现的理想与渴望,又煽起了处于青春期的男女们情感的躁动与种种囿于现实还无法实现的爱情理想与人生憧憬。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苦闷与彷徨,这有其时代的印痕;有人说它写的是诗人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是有其忧郁情感的郁积,这也有其根据。

总之,正是他的这首诗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才给予读者们无穷无尽的有关爱情、人生、社会、以至宇宙的奇妙的遐想。

《雨巷》传染给读者的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渴望与惆怅。

首先,是《雨巷》优美的音乐性。

叶圣陶先生曾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由于《雨巷》的优美的音乐性,才使它在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中传播甚广,从而引起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强烈的情感共鸣的。

这种音乐性也是双重的:外在的是《雨巷》的和谐的音律,由于中国传统的音节押韵的运用,及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的融会,使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与音乐感,从而在吟诵中使读者对诗的内容与情绪有所感悟,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内在的音乐性,整首诗都可视为诗人是在用心吟唱,所以这首诗外在音乐的旋律正是其内在的音乐旋律的自然流淌。

《雨巷》经由其优美的音乐性,成功地获得了读者群的认同,为读者更好地接受其美感创造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雨巷》看诗歌写作技巧
作者:单非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9年第06期
1927年夏,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4.12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被杀害、被追捕。

就在这时候,年仅21岁的诗人戴望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避居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清冷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

心中充满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写作时,戴望舒正居住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他家就有那么一条狭长的小巷。

当时正值梅雨季节,诗中描绘的梅雨季节中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又是富有象征性的意象。

古人说:“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是要抒发感情的,在抒情时,要化抽象为具体,诗人把心,中积郁的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化为具体的意象,诗中的狭窄阴沉的雨巷。

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与独行者想象中相逢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境。

暗示出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怀。

从写作技巧来说,这首诗用的是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化抽象的象征义为具体的象征体,诗中那个独行者,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那狭窄寂寞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现实,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美好的理想。

她的愁苦惆怅、倏忽即逝,像梦一样飘过,象征着诗人理想的渺茫。

诗要用形象言志抒情,所谓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感情的生动的形象。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境的有机结合,即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雨巷》中,我们很难说清诗人描绘的是实景,还是幻觉,它与读者若即若离、亦幻亦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深朦胧的美感。

《雨巷》这首诗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诗歌写作还要化清晰为朦胧。

诗中的形象即要具体生动,又要朦胧、恍惚,诗中的形象和读者若即若离,如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诗人仿佛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其实可贵就在于不说破,因为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是半透明的。

虽然诗人一切都没有说穿点透。

然而读者却懂了,感觉到了,“因为诗中有真挚的感情作骨架”。

这一点,我们欣赏下面一节自然会心领神会: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诗歌运用意象抒情写意,实际上是为了化复杂为单纯,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孤独、颓丧、失望、迷惘、苦闷、彷徨,但又对理想充满憧憬、希望、追求、向往,这种矛盾的思绪如一团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但诗人善于化纷乱为整一,把这种难于言传的心绪化为固定的时间空间,空间是小巷,时间是雨季、梅雨时节,人物是“我”和姑娘,道具就是两把油纸伞。

从相见到离开,须臾之间,“我”和姑娘失之交臂。

诗中的意象极为单纯,因为它并不需要许多。

诗歌写作,还要学会化用前人作品,妙在用其境而不用其意,诗的立意各有不同。

但是诗所运用的物境却可以互相借鉴。

《雨巷》中几次出现的丁香,就是一个传统的用于言情的物象。

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用丁香结(花营)象征人们的愁心。

晚唐的李商隐诗《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词《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真珠”。

指珠帘,“玉钩”,用玉琢成的帘钩。

“青鸟”代替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指丁香花蕾,象征愁心,这里又加上雨中境界,又加一“空”字。

是徒然的意思,意思是丁香花蕾虽然凄艳动人,值得怜悯,却无人理会。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即江陵、吴、彭城。

这是六朝故地。

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怨情的意境和方法。

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李商隐的“愁”是因为他陷于牛李党争,他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因而遭牛党骨干宰相令狐楚父子的嫉恨,将他从京师排挤到凄凉的巴山蜀水。

李璟的“愁?是因为
他的南唐小朝廷受北方强大的后周威胁感到偏安江南一角而风雨飘摇。

李璟本是一个“天性儒懦,素昧威武”的人,他擅长的是文学艺术,但对武力征伐、卫国保家一窍不通。

他也只会为了苟安下去而向北方俯首称臣。

戴望舒的“愁”的内涵自然和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借鉴丁香结愁的意象。

而且他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想象出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如丁香一样瞬忽绽开又瞬忽即逝。

且看《雨巷》开头一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着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