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27日星期 二上午12时7分 21秒00:07:2120.10.27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上午12时7分20.10.2700:07Oc tober 27, 2020
•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27日星期 二12时7分21秒 00:07:2127 October 20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0:07:2100:07:2100:07Tuesday, October 2.10.2720.10.2700:07:2100:07:21October 27, 2020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7日上午12时7分 20.10.2720.10.27
– 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形成了许多大小 不等的城市,由不同等级的奴隶主统 治,但随奴隶制的急剧崩溃,代之以 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面朝 后市,左祖右社, 市朝一夫。”— —战国《考工 记》,最早的关 于城市规划的记 叙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 遗址: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
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 的阶段。但这时在建筑上使用的 瓦的数量比较少。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 多了,瓦的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召陈建筑遗 址中出土的 瓦件:
改进了屋顶 的防水性能, 延长了屋顶 的使用寿命, 并由于加重 了屋顶的荷 载从而成为 构架发展的 一种推力。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2时7分21秒 上午12时7分00:07:2120.10.27
建筑史3+奴隶社会建筑
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帝癸,一 名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 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壑。”
⑴.武官村陵墓: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最大 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亚”字 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缓,达 30米。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以木 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妇好”墓。 ⑵.“妇好”墓:随葬品1600多件,铜器铭文有“妇好”、 “司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 “妇好”相一致。1976年发掘,为五十年殷墟考古中最完 整的一座;地下墓室,填土、夯实,无塚,上立建筑。棺 椁下和墓穴角落均有人殉。
古代中国作为国家形成于此时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 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 西宽为 108m,南北深101m ,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 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 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 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 计 36 个柱位,柱径 400mm, 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 180-200mm。殿东,廊下突出 部应是东厨。这是我国最早的 封闭式庭院(廊院)和最大木 构架夯土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 郑州商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商) 洛阳东周王城、诸侯城址(邯郸赵故城、 山西侯马晋故城。苏州吴阖闾城等)建筑 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湖北蕲春干阑式 木架建筑)瓦的发明,还有半瓦当。(西 周) 高台建筑,发现大量板瓦、筒瓦以及部分 半瓦当和全瓦当,花纹空心砖(春秋)
中国建筑发展概论奴隶社会12.3(天大考验必备)
小结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 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中国古代史上的关键时期 1。文字记载始于此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汉字的象形—中国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传统 汉语的句法—中国思维的逻辑 特征:模糊性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
1.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 .
1)神权政治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2)祖先崇拜 3)祭祀仪式与宗庙陵墓 “巫”与“史” 巫 与 史 4)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 秩序,等级制
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 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 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 会的秩序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2.建筑遗址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4章奴隶社会建筑
三、城市建设
《考工记》是春秋 末期齐国关于工艺标准 和制度的官书,是我国 古代重要科学技术文献。 书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 城市建设,反映了西周 和春秋时期的有关制度。 左图为其所绘制的都城 图,是归整、方正、对 称的城市面貌。
2007-02
《中外建筑史》
“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夫· · · · · ·” 《考工记·匠人篇》
曲阜鲁 城是西周至战国 时期鲁国的都城, 由外郭和内城两 重城墙组成,是 目前已知采用外 郭最早的城市。 它与《考工记》 中描述的城市比 较相似。
四、宗庙
河南安阳的商王武丁的 配偶陵墓,是目前保存最完 整的商代王室墓。墓中有近 2000件精美的陪葬品以及殉 人16名。
下图为享堂,右图为剖面。
思考题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 住宅遗址复原图。一座 相当完整的四合院,二 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影 壁、大门、前堂、廊、 后室。两侧为通长的厢 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环 绕。房屋墙基埋置排水 陶管和卵石暗沟,屋顶 采用瓦。是我国已知最 早的四合院实例。
三、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 有两类,一种 是建筑建在夯 土台上,另一 种是围绕夯土 台建造多层建 筑,上图即后 一类形式。
1.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何时开始采用瓦?之前是什么? 2.我国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是?有什么特点? 3.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建筑技术明显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阶”。商朝后期 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城市的形成。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 一系列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 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顶 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抹面。 4.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日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 建筑(台榭)的出现。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
•
•
河南登封告成镇北嵩山南麓的夏初遗址
二、商朝(奴隶社会大发展)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及北部黄河两岸
地区。
开始出现以甲骨文为载体的文字记载,有灿烂的青铜工艺,手 工业分工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建 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直,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构夯土建筑和 庭院实例 。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出现;以小城 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例: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安阳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 • •
分封制
•分封制古称分邦建国,由周朝所创立。这是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 思想指导下,让被封建的诸多邦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保护周王室的政 治屏障。 •周初分建的71个邦国中,周王的亲族与同姓就占了53个。封国远近按照血 缘的亲疏而定。各封国诸侯的禄爵,按受封面积列为公、侯、伯、子、男五 等。诸侯卿大夫也按照这种办法分封其子弟。卿大夫封地叫“采”或“邑” ,士是贵族最低的一等,不再分封。 •封地面积大小,按《周礼.大司徒》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 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 地封疆方一百里。 •分封制度是西周到秦以前政治制度的基础,秦统一后,虽然以郡县官僚制 为核心,但分封制仍然被各代有限度地继承下来,直到清末才彻底废除。
(6)出现了陶制排水管。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建筑遗址
(推测为晚夏宗庙建 筑遗址):面积比一号宫 殿小,同样也是门、堂、 回廊的布局,说明中国传 统院落式建筑组合开始走 向定型化。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 “建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全城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
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几个第一:
(1)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 前堂后室”格局。 (2)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 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 有3000年的历史;
(3)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 的严谨组群,意味着建筑群 体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
(4)第一次出现的用“屏” 的建筑,就是后来的照壁, 由此可知照壁早在西周初期 就已经出现; (5)迄今所知最早用瓦的建 筑,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向 瓦屋过渡。
瓦的发明
•制瓦技术是从陶器 制作发展而来的。
•解决了屋顶的防火 问题。
•改进了屋顶的防水 性能,延长了屋顶的 使用寿命,并由于加 重了屋顶的荷载从而 成为构架发展的一种 推力。
•
井田制:
西周田制的主要形式是井田制。 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以天 下共主的身份,将土地和动者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得地建国, 将部分田地分封给卿大夫,建立采邑。卿大夫将部分采邑内得 土地分封给士。各级贵族在各自得封地内使用奴隶进行劳动。 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沟渠将田地划分成方块地,形状宛如“井” 字,故名“井田制”。
•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 青铜时代进而演进为铁器时代。
• 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的私有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
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 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
建筑(台榭)的出现。
• 相传出现了著名的木匠输般(鲁班)。
重点掌握
• •
开始使用铜器,学会适应自然(使用土地,治理河道)
•
•
河南登封告成镇北嵩山南麓的夏初遗址
二、商朝(奴隶社会大发展)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及北部黄河两岸
中建史 奴隶社会建筑 PDF 课件
坊 坊 作 作 工 工 手 手
。 址遗 殿 宫 的 国方个一期时商中 �址遗殿 宫�ip�阪黄北湖
。例实 局布的 ” 寝 后 ”寝后 朝前“ 朝 前 “的 早 最 知所今迄是能 可 有址 遗 个 这 � 堂厅 的 间 空 大是址基号 2的 方前其�居寝 于用应址基号1 。室居列横的 墙泥骨木间 4有 内 柱檐 边 周 在 址基号1的北最 �基殿行平的列 排向方北南呈 座三现发经已 。 上面 台 土 夯 的高米1约在落 座 区殿 宫 个 整
�就成要主 �
�年674前~年0702前元公�
筑建会社隶奴
。�院 。�院 廊�貌面的落院闭封期 廊�貌面的落院闭封期 早国我了映反 早国我了映反�址遗的门 有面南�绕环廊回有围周 �座一堂殿间开8有上台。米 001约北南�米801约西东 �MC08约高残台土夯��筑 建殿宫末夏为测推�址遗 殿宫号一头里二师偃南河
间 开8 间 开8
间 间 开 开 3 3 局格间空的夹两 局格间空的夹两 、旁四、室五、堂一 、旁四、室五、堂一
。化型 定向走始开合组 筑建式落院统传 国中�式方局布 式方局布 规常的筑建型大 规常的筑建型大 是经已商早到夏 是经已商早到夏 在局布院庭明说 在局布院庭 �局布的廊回、堂 、门是也样同�小 殿宫号一比积面 ��址遗筑建庙 宗夏晚为测推� 址遗筑建号二 头里二师偃南河
M 001
�带一部西南河的在现在心中治统的朝王夏 –
�年674前~年0702前元公�
M 8 01
�年0061前~年0702前元公�夏、一 � �年0061前~年0702前元公�夏、一 �
筑建会社隶奴
。分划间 。分划间 空的”室后堂前“现出 空的”室后堂前“ 能可经已部内屋殿体单 �式 式 方筑构的”阶土茨茅“ 方筑构的”阶土茨茅“ 是的用采筑建型大段 是的用采筑建型大段 阶始初明文夏华了明表 阶始初明文夏华了明表 。河先的殿宫国中了创开 殿宫个这。态形”阶土 态形”阶土 茨茅“是当应式方筑构 茨茅“是当应式方筑构 �件瓦现发有没中址遗 。例实的院庭和 。例实的院庭和 筑建土夯架木的大较模 筑建土夯架木的大较模 规的早最国我的现发今 规的早最国我的现发今 至是址遗殿宫座这。步 至是址遗殿宫座这 进的大较了有术技构木 �一统间开�应对右左 后前�齐整列柱内堂殿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中国建筑史题库答案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的阶段以及所经历的各个朝代。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其中,原始社会从公元前六七千年到公元前21世纪,经历了: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代表文化是仰韶文化;父系社会,代表文化是龙山文化。
其次,奴隶社会阶段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朝代有夏、商、周、春秋。
封建社会又分为: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589年,主要朝代为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到公元1279年,主要朝代有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等;封建社会后期,从公元1279年到公园1911年,朝代有元、明和清。
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所在年代以及特点。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特点:(1)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2)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3)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4)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瓦。
右图: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3.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的名称及所在年代,并简要概述其特点。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
年代:战国时期特点: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上图: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5. 列举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的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
石窟可以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实例:(1)塔院型石窟:以塔为窟的中心,如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这类石窟较普遍(3)僧院型石窟: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如敦煌第285窟6. 隋唐长安都城建设的特点(1)唐长安城,在隋朝称为大兴城,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修建。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社会,经过历史的沉淀,我国每阶段建筑都有独特的美!原始社会时期--栖身之所约五十万年前,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袭击。
慢慢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逐步到掌握在地面营建房屋的技术,创造出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需求。
此时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一种是长江流域,由于地区多水易潮湿,常有水患兽灾,因而人们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结构的房屋,发展出干阑式建筑,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就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干阑式建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逐渐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进而形成聚落。
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中,其居住区普遍是以一片空地为中心,周围布置几栋大房子,环绕一些其他较小的房屋,整体作环形布置,这同时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
紧接着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的住宅已经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了,多数为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与母系氏族社会的房屋布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奴隶社会时期--宫殿组合群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此后经商朝、西周,奴隶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城市的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庭院式夯土建筑。
其中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宫殿,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
夯土台上面有一座殿堂,面阔八间,周围有回廊环绕,是我国早期封闭式廊园的面貌。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样式建筑组合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它的统治辖区以河南总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南抵安徽、湖北,西至陕西,北到河北、山西、辽宁。
这时期的青铜工艺已将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手工业发展极其正规化,分工也十分明显。
第一章下中国奴隶社会建筑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1600年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 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秦始皇陵:截顶方锥→方台上。
阿房宫遗址考古有新收获
我国最早园林遗址被发现火烧红烧土及墙体残块佐证阿房宫被焚记载 本报西安11月5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收获:我国
最早的园林景观——秦园林景观最近在阿房宫遗址内被发观,同时被发现的还有被火焚烧 的红烧土及宫殿火烧墙体残块,从而佐证了《史记》中关于阿房宫被大火焚烧记载的真实 性。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最早 的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实例,由 二进院落组成,院落四周有檐廊 环绕,房屋基质下设有排水陶管 卵石叠筑的暗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瓦的发明:建筑走出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出现铺地方砖、半瓦当 发现了在夯土墙和土坯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表面平正光洁
阿房宫 (人民日报2004.11.16第五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
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最近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在阿房宫前殿 遗址正面1150米处,发现一大型黄土遗址建筑台基,东西长250 米、南北宽45米,距地面高度7米,距秦代地面高9米。黄土台基 中下部有纵横交错的排水管道,说明这个黄土台基上曾有过被人 使用过的大型宫殿建筑。在这 一 黄土台基北部3.8米处地下,发 现一“矩”字型石渠遗存,东侧向南长17.4米,西侧向北长4.9米, 东西长9米,水渠宽40厘米,深12至15厘米,水渠底层铺大鹅卵 石, 上铺小鹅卵石,水渠两侧砌筑比较规则,2至3排由呈“品” 字型的大鹅卵石铺就。专家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小桥流水式渠 道和园林遗址。
建筑史第004讲(奴隶)
§1-2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 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西周而达奴隶社会 的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 当时已有“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之说。 河南偃 师县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 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夏代 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 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 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 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 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但随着 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 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 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 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 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 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 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 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 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 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 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春 秋 时 期 秦 国 宗 庙 遗 址 平 面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史第003讲(原始)
北方.穴居
穴居示意图
南方.巢居
2、真正建筑的诞生:
总之,当原始人真正走出洞穴,走出丛林,开始用自己的 劳动创造生活时,也就开始了有目的的人工建造屋室的活动。人 们可以按照自己及社会关系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建筑与村落,同时,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后,精神需要越发成为左右建筑的 重要因素。真正意义的建筑诞生了。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 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 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 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 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 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 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 住屋形式:面积 变小,平面呈 “吕”字形双室 相联的套间式半 穴居,增强了私 密性。 建筑材料上, 开始出现土坯砖, 室内地面普遍采 用白灰面,防潮。
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4000年前)
• • • • 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穴居房屋 室内白灰居住面 房屋面积缩小 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
辽宁牛河梁女神 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 庙遗址。建筑已有了 “群”的概念。采用 木骨泥墙建造壁体和 屋盖。室内用彩画与 线脚装饰。 · 内蒙古大青山地 区发现的祭坛,有比 较明确有轴线关系, 采用了序列式。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平面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想象复 原外观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
梯形屋顶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中国建筑史-3 奴隶社会的建筑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一、社会背景: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 隶社会。 •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 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 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 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 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由 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 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
妇好
墓出土铜 器上的“ 妇好”二 字。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6-前771年)
概况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周礼——中华文化系统初步形成
的程度不同。 3.住宅:论语云:“立不中门,行不履
阈,邦君树塞门。”
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建筑附设排水设施。 建筑屋顶主要覆以芦苇和草拌泥,屋脊、檐口和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
用了瓦 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的卜甲有190多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地面积大小,按《周礼.大司徒》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 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 诸男之地封疆方一百里。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
奴隶社会建筑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 着中国跨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 会。奴隶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夏、商、 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 到封建社会。
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建筑踪迹,已经可 以通过遗址的发掘来追寻。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 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现在的河南西部一带;
108M
100 M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遗址(推测为夏末宫殿建 筑):夯土台残高约80CM, 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 米。台上有8开间殿堂一座, 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 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 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 院)。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 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 的城市,由不同等级的奴隶主统治,但随 奴隶制的急剧崩溃,代之以战国时期大量 新兴城市。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广大农耕区,从远古以来就过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与世隔绝的生活。从原 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生活方式变化不大,血缘家族 的形式被长久地保留下来,演化成宗法制度。
主要成就:
–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 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梁 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柱上用斗, 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 布局以及功能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 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 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 倪。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分封制度是西周到秦以前政治制度的基础,秦统一后,虽然以郡县官僚 制为核心,但分封制仍然被各代有限度地继承下来,直到清末才彻底废 除。
“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面朝 后市,左祖右社, 市朝一夫。”— —战国《考工 记》,最早的关 于城市规划的记 叙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 遗址: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及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 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以甲骨文为载体 的文字记载,有灿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 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 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 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 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周武王灭商后,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为“殷民七 族”,分唐叔为“怀姓九宗”,各以姓氏代表,这是商代聚族 而居的反映。
西周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 的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等。
分封制古称分邦建国,由周朝所创立。这是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思想指导下,让被封建的诸多邦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保护周王 室的政治屏障。
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 出现“前堂后室”的空 间划分。
3 开 间
8开间
一堂、五室、四旁、 两夹的空间格局
河南偃师二里头 二号建筑遗址 (推测为晚夏宗 庙建筑遗址): 面积比一号宫殿 小,同样也是门、 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 夏到早商已经是 大型建筑的常规 布局方式,中国 传统院落式建筑 组合开始走向定 型化。
图为宫殿区遗址 发掘平面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湖北黄阪宫殿遗 址中商时期一个 诸侯国的宫殿遗 址。建筑周边檐 柱内有四间木骨 泥墙的居室。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未发现瓦,应当仍 然采用“茅茨土阶” 的构筑方式。遗址 中有“铜踬”出土, 显示木柱已经从栽 柱演进为露明柱的 迹象,表明上部木 构的稳定性有了进 步。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但这时在建筑 上使用的 瓦的数量比较少。
几个第一:
(1)第一次见到的 完整的“前堂后室” 格局,此前的盘龙宫 殿仅仅是前堂后室的 雏形。
(2)迄今发现的最 早的四合院,表明四 合院在中国至少有 3000年的历史;
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 筑,由两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 影壁、大门、前堂、 后室。前堂与后室之 间用廊子连接。门、 堂、室两侧为通长的 厢房,将院围成封闭 空间。院落四周有檐 廊环绕。屋顶已经采 用瓦。整个建筑南北 长45米,东西长32米,
规模并不大,但是是 我国已知的最早、最 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3)第一个出现的 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 意味着建筑群体布局 水平的重要进展;
(4)第一次出现的 用“屏”的建筑,就 是后来的照壁,由此 可知照壁早在西周初 期就已经出现;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 遗址平面:全城分为 宫城、内城和外城; 属于择中布局的建城 方式。宫城内宫殿遗 址都呈现庭院布局, 其中主殿长达90米, 是迄今所知的最宏大 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朝后期迁都于 殷(今河南安阳 西北2公里小屯 村)。都城的建 设明显属于因势 型的布局方式。 全程分为宫殿区、 作坊区和墓葬区。
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 左右对应,开间统一, 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 步。这座宫殿遗址是至 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 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 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 土阶”形态。这个宫殿 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 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 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 式;